数据结构12
- 格式:ppt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15
9-12章数据结构作业答案第九章查找选择题1、对n个元素的表做顺序查找时,若查找每个元素的概率相同,则平均查找长度为( A )A.(n+1)/2 B. n/2 C. n D. [(1+n)*n ]/22. 下面关于二分查找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 表必须有序,表可以顺序方式存储,也可以链表方式存储B. 表必须有序且表中数据必须是整型,实型或字符型C. 表必须有序,而且只能从小到大排列D. 表必须有序,且表只能以顺序方式存储3. 二叉查找树的查找效率与二叉树的( (1)C)有关, 在 ((2)C )时其查找效率最低(1): A. 高度 B. 结点的多少 C. 树型 D. 结点的位置(2): A. 结点太多 B. 完全二叉树 C. 呈单枝树 D. 结点太复杂。
4. 若采用链地址法构造散列表,散列函数为H(key)=key MOD 17,则需 ((1)A) 个链表。
这些链的链首指针构成一个指针数组,数组的下标范围为 ((2)C) (1) A.17 B. 13 C. 16 D. 任意(2) A.0至17 B. 1至17 C. 0至16 D. 1至16判断题1.Hash表的平均查找长度与处理冲突的方法无关。
(错)2. 若散列表的负载因子α<1,则可避免碰撞的产生。
(错)3. 就平均查找长度而言,分块查找最小,折半查找次之,顺序查找最大。
(错)填空题1. 在顺序表(8,11,15,19,25,26,30,33,42,48,50)中,用二分(折半)法查找关键码值20,需做的关键码比较次数为 4 .算法应用题1. 设有一组关键字{9,01,23,14,55,20,84,27},采用哈希函数:H(key)=key mod 7 ,表长为10,用开放地址法的二次探测再散列方法Hi=(H(key)+di) mod 10解决冲突。
要求:对该关键字序列构造哈希表,并计算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2. 已知散列表的地址空间为A[0..11],散列函数H(k)=k mod 11,采用线性探测法处理冲突。
题目:设有1000个无序的元素,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挑选出其中前10个最大的元素,最好选用()排序法。
选项A:快速排序选项B:堆排序选项C:冒泡排序选项D:基数排序答案:堆排序题目:对数据元素序列(49,72,68,13,38,50,97,27)进行排序,前三趟排序结果时的结果依次为第一趟:49,72,68,13,38,50,97,27;第二趟:49,68,72,13,38,50,97,27;第三趟:13,49,68,72,38,50,97,27。
该排序采用的方法是()。
选项A:冒泡排序法选项B:选择排序法选项C:插入排序法选项D:堆排序法答案:插入排序法题目:一组记录的关键字序列为(47,80,57,39,41,46),利用堆排序(堆顶元素是最小元素)的方法建立的初始化堆为()。
选项A:39,47,46,80,41,57选项B:39,41,46,80,47,57选项C:39,80,46,47,41,57选项D:41,39,46,47,57,80答案:39,41,46,80,47,57题目:一组记录的关键字序列为(37,70,47,29,31,85),利用快速排序,以第一个关键字为分割元素,经过一次划分后结果为()。
选项A:31,29,37,85,47,70选项B:31,29,37,47,77,85选项C:31,29,37,70,47,85选项D:29,31,37,47,70,85答案:31,29,37,47,77,85题目:下述几种排序方法中,要求内存量最大的是()。
选项A:快速排序选项B:归并排序选项C:选择排序选项D:插入排序答案:归并排序题目:若待排序序列在排序前已按关键字递增排列,则采用()方法比较次数最多。
选项A:直接选择排序选项B:归并排序选项C:归并排序。
数据结构试题及答案数据结构试卷(⼗⼀)⼀、选择题(30分)1.设某⽆向图有n个顶点,则该⽆向图的邻接表中有()个表头结点。
(A) 2n (B) n (C) n/2 (D) n(n-1)2.设⽆向图G中有n个顶点,则该⽆向图的最⼩⽣成树上有()条边。
(A) n (B) n-1 (C) 2n (D) 2n-13.设⼀组初始记录关键字序列为(60,80,55,40,42,85),则以第⼀个关键字45为基准⽽得到的⼀趟快速排序结果是()。
(A) 40,42,60,55,80,85 (B) 42,45,55,60,85,80(C) 42,40,55,60,80,85 (D) 42,40,60,85,55,804.()⼆叉排序树可以得到⼀个从⼩到⼤的有序序列。
(A) 先序遍历(B) 中序遍历(C) 后序遍历(D) 层次遍历5.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从1开始对完全⼆叉树进⾏顺序编号,则编号为i结点的左孩⼦结点的编号为()。
(A) 2i+1 (B) 2i (C) i/2 (D) 2i-16.程序段s=i=0;do {i=i+1; s=s+i;}while(i<=n);的时间复杂度为()。
(A) O(n) (B) O(nlog2n) (C) O(n2) (D) O(n3/2)7.设带有头结点的单向循环链表的头指针变量为head,则其判空条件是()。
(A) head==0 (B) head->next==0(C) head->next==head (D) head!=08.设某棵⼆叉树的⾼度为10,则该⼆叉树上叶⼦结点最多有()。
(A) 20 (B) 256 (C) 512 (D) 10249.设⼀组初始记录关键字序列为(13,18,24,35,47,50,62,83,90,115,134),则利⽤⼆分法查找关键字90需要⽐较的关键字个数为()。
(A) 1 (B) 2 (C) 3 (D) 410.设指针变量top指向当前链式栈的栈顶,则删除栈顶元素的操作序列为()。
二、填空题1. 线性表是一种典型的___线性______结构。
2. 在一个长度为n的顺序表的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一个元素,需要后移__n-i+1__个元素。
3. 顺序表中逻辑上相邻的元素的物理位置__相邻______。
4. 要从一个顺序表删除一个元素时,被删除元素之后的所有元素均需向__前___移一个位置,移动过程是从_前____向_后____依次移动每一个元素。
5. 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中,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通过__物理存储位置_____决定的;在线性表的链接存储中,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通过__链域的指针值_____决定的。
6. 在双向链表中,每个结点含有两个指针域,一个指向___前趋____结点,另一个指向____后继___结点。
7. 当对一个线性表经常进行存取操作,而很少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时,则采用___顺序__存储结构为宜。
相反,当经常进行的是插入和删除操作时,则采用__链接___存储结构为宜。
8. 顺序表中逻辑上相邻的元素,物理位置__一定_____相邻,单链表中逻辑上相邻的元素,物理位置___不一定____相邻。
9. 线性表、栈和队列都是__线性_____结构,可以在线性表的___任何___位置插入和删除元素;对于栈只能在___栈顶____位置插入和删除元素;对于队列只能在___队尾____位置插入元素和在___队头____位置删除元素。
10. 根据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中每个结点所含指针的个数,链表可分为__单链表_______和__双链表_____;而根据指针的联接方式,链表又可分为__循环链表______和__非循环链表______。
11. 在单链表中设置头结点的作用是__使空表和非空表统一______。
12. 对于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单链表,在已知的结点p后插入一个新结点的时间复杂度为_o(1)_____,在给定值为x的结点后插入一个新结点的时间复杂度为__o(n)_____。
13. 对于一个栈作进栈运算时,应先判别栈是否为__栈满_____,作退栈运算时,应先判别栈是否为_栈空______,当栈中元素为m时,作进栈运算时发生上溢,则说明栈的可用最大容量为___m____。
以二叉树或树作为表的组织形式,称为树表,它是一类动态查找表,不仅适合于数据查找,也适合于表插入和删除操作。
常见的树表:二叉排序树平衡二叉树B-树B+树9.3.1 二叉排序树二叉排序树(简称BST)又称二叉查找(搜索)树,其定义为:二叉排序树或者是空树,或者是满足如下性质(BST性质)的二叉树:❶若它的左子树非空,则左子树上所有节点值(指关键字值)均小于根节点值;❷若它的右子树非空,则右子树上所有节点值均大于根节点值;❸左、右子树本身又各是一棵二叉排序树。
注意:二叉排序树中没有相同关键字的节点。
二叉树结构满足BST性质:节点值约束二叉排序树503080209010854035252388例如:是二叉排序树。
66不试一试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序列有什么特点?二叉排序树的节点类型如下:typedef struct node{KeyType key;//关键字项InfoType data;//其他数据域struct node*lchild,*rchild;//左右孩子指针}BSTNode;二叉排序树可看做是一个有序表,所以在二叉排序树上进行查找,和二分查找类似,也是一个逐步缩小查找范围的过程。
1、二叉排序树上的查找Nk< bt->keybtk> bt->key 每一层只和一个节点进行关键字比较!∧∧p查找到p所指节点若k<p->data,并且p->lchild=NULL,查找失败。
若k>p->data,并且p->rchild=NULL,查找失败。
查找失败的情况加上外部节点一个外部节点对应某内部节点的一个NULL指针递归查找算法SearchBST()如下(在二叉排序树bt上查找关键字为k的记录,成功时返回该节点指针,否则返回NULL):BSTNode*SearchBST(BSTNode*bt,KeyType k){if(bt==NULL||bt->key==k)//递归出口return bt;if(k<bt->key)return SearchBST(bt->lchild,k);//在左子树中递归查找elsereturn SearchBST(bt->rchild,k);//在右子树中递归查找}在二叉排序树中插入一个关键字为k的新节点,要保证插入后仍满足BST性质。
《数据结构与算法12》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一、案例背景在《数据结构与算法12》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案例旨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展示如何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案例实施1. 课程导入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在数据结构与算法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如高铁运行调度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等。
通过介绍这些成就背后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原理,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讨论在讲解具体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如何服务于社会发展、助力国家创新。
例如,在讲解图算法时,可以联系社交网络、交通网络等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算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进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设置思政议题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思政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例如,在讲解排序算法时,设置议题:“如何利用排序算法优化我国资源配置?”让学生从算法角度思考国家发展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实践环节在课程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项目,如开发一款公益软件、优化校园交通管理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
5. 课程总结与反思在课程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将数据结构与算法知识应用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我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案例效果通过以上实施措施,本案例在《数据结构与算法12》课程中成功融入了思政教育,取得了以下效果: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数据结构与算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判断题1.数据的逻辑结构与数据元素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无关.(√)2.一个数据结构是由一个逻辑结构和这个逻辑结构上的一个基本运算集构成的整体。
(√)3.数据元素是数据的最小单位.(√)4.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的存储结构是相同的。
(×)5.程序和算法原则上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在讨论数据结构时可以通用.(×)6.从逻辑关系上讲,数据结构主要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7.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的存储映像。
(×)8.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内实际的存储形式。
(√)9.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依赖于计算机的.(×)10.算法是对解题方法和的描述步骤。
(√)填空题:1.数据有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两种结构。
2.数据逻辑结构除了集合以外,还包括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形结构。
3.数据结构按逻辑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它们是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4.树形结构和图形结构合称为非线性结构.5.在树形结构中,除了树根结点以外,其余每个结点只有 1 个前驱结点。
6.在图形结构中,每个结点的前驱结点数和后继结点数可以任意多个。
7.数据的存储结构又叫物理结构。
8.数据的存储结构形式包括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和散列存储。
9.线性结构中的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10.树形结构中的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
11.图形结构的元素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
12.数据结构主要研究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算法(或运算)3个方面的内容.13.数据结构被定义为(D,R),其中D是数据的有限集合,R是D上的关系的有限集合。
14.算法是一个有穷指令的集合。
15.算法效率的度量可以分为事先估算和事后统计法。
16.一个算法的时间复杂性是算法输入规模的函数.17.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该算法所耗费的存储空间,它是该算法求解问题规模n的函数。
18.若一个算法中的语句频度之和为T(n)=6n+3nlog2n,则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 nlog2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