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政治》最新时事政治—攀比心理引发消费的知识点总复习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8.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选择题1.“果粉”,指苹果公司数码产品的狂热爱好者。
在中国就有着成千上万的“果粉”。
虽是价格高达五千多元的奢侈品,四川移动在川上千家营业厅、移动4G手机大卖场、终端零售店门口都出现了果粉彻夜排长龙购买的盛况,其中不乏一些透支消费的“果粉”。
分析“果粉”们疯狂的原因,正确的有①生产决定于消费,为消费创造动力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对奢侈品的消费③产品的质量好,质量决定商品的价格④从众、攀比、求异心理也刺激了一些“果粉”对“苹果”系列产品的消费。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2.2017年底上映的电影《芳华》,引发了评论界的热议,许多影评人不断发表观点,褒贬不一,但这丝毫不影响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群对过往的怀念,纷纷走进影院,去体昧曾经的“芳华”。
这群观影者主要是出于以下哪种心理去观看影片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3.随着生活消费升级,人们吃喝玩乐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让不少人有了选择恐惧症。
今日,阿里巴巴旗下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发布“我们不一Young”吃喝玩乐指南,给年轻人提供日常消费的找店清单。
据悉,口碑这一指南根据商家的口碑人气值和用户评论,筛选出了当地最热门的餐厅、美容美发、健身舞蹈等商家店铺,堪称找好店时的“拔草指南”。
口碑这一指南体现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C.避免盲从,理性消费D.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当前,许多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加。
这种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之势。
正确认识是A.消费是个人的私事,与社会无关B.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应该加以引导C.这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值得提倡D.这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消费行为5.有些人为了面子,打肿脸也要充胖子.明知自己承受不起却还要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大度与阔气,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
一、选择题1.某外国品牌大米登陆中国后,每袋2公斤售价为188元,其价格是中国大米价格的25倍之多,媒体称之为“天价”大米。
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很快就脱销了。
这体现A.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B.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C.求异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D.攀比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2.《不约而同》体现了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3.刘敏今年考上了“211”大学,她要求母亲给她买iPhone、iPad和MacBo ok“苹果三件套”,而且都是高配,超过两万元的支出让母亲有些吃不消。
但她哭闹说:“不给我买就让我丢脸去吧!”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②这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该消费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③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④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4.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鞋店卖90元,进入大商场柜台,就卖到几百元,却总是有人愿意买。
1.66万元的眼镜架,18万元的纪念表,168万元的顶级钢琴,这种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很走俏。
价格越高,越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青睐,这就是凡勃伦效应。
这表明()A.适合消费心理的价格都是合理的B.消费心理对商品市场有重要影响C.购买商品要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D.消费者购物就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5.随着生活消费升级,人们吃喝玩乐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让不少人有了选择恐惧症。
今日,阿里巴巴旗下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发布“我们不一Young”吃喝玩乐指南,给年轻人提供日常消费的找店清单。
据悉,口碑这一指南根据商家的口碑人气值和用户评论,筛选出了当地最热门的餐厅、美容美发、健身舞蹈等商家店铺,堪称找好店时的“拔草指南”。
口碑这一指南体现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C.避免盲从,理性消费D.保护环境,绿色消费6.奢侈品具有品质卓越、个性独特、身世显赫、价格昂贵、人气超高等特点。
一、选择题1.对漫画《喜刷刷,喜刷刷!》所反映的消费行为认识正确的有①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③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消费④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2.个性消费是2017年全球消费趋势之一,从大学的课程设计到餐厅的沙拉吧,如今定制化的选择充斥着消费市场,消费者也愿意为“个性”支付更多钞票。
个性消费A.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B.属于超前消费,不值得提倡C.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D.坚持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3.2017年底上映的电影《芳华》,引发了评论界的热议,许多影评人不断发表观点,褒贬不一,但这丝毫不影响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群对过往的怀念,纷纷走进影院,去体昧曾经的“芳华”。
这群观影者主要是出于以下哪种心理去观看影片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4.当前,许多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加。
这种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之势。
正确认识是A.消费是个人的私事,与社会无关B.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应该加以引导C.这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值得提倡D.这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消费行为5.“校园贷”本是一种学生助学和创业的贷款平台。
但是,近年来学生因“校园贷”借款而背负上巨额欠款的新闻屡屡被爆出,还不上贷款引发悲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①说明贷款消费不适合学生②可能是由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导致的③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④没有践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2017年中秋节,各地商家忙不迭地掀起一轮月饼促销战,不过“天价月饼”明显少了,“平民月饼”更受到消费者欢迎。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价月饼”遇冷与“平民月饼”热销是一种回归。
销售中,老字号品牌的月饼最受消费者欢迎,五芳斋、杏花楼等品牌月饼节前日均销售200万元。
一、选择题1.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
这说明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影响③收入预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④商品的需求程度影响价格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小刘今年考上了大学,她要求母亲给她买iphone、iPad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而且都是高配,超过两万元的支出让母亲有些吃不消。
但她哭闹说:“不给我买就让我丢脸去吧!”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一种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性消费②这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③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④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2019》显示,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消费主力,占奢侈品买家总量的61%,其中大多是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过高的消费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由此可见,这些大学生①受求异心理影响,事事展现个性②应坚持量入为出,理性消费③应践行正确的消费观,适度消费④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节制消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在选购家电时,消费者会对价格、品牌、性能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比较。
这说明消费者在消费时①追求个性②更加求实③更趋理性④更重环保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5.出门在外吃碗泡面,已不再是清一色的某品牌红烧牛肉面,而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什么芝士面、藤椒面、免泡拌面……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更希望吃好,吃得健康、美昧,甚至还要有个性、有格调。
这种变迁①折射出我国饮食消费正在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②说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③启示企业要通过完善消费体制机制激活消费市场④启示企业要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创新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为打开柳州生产的宝骏 E100 新能源汽车的销路,上汽集团在桂林市举办免费试用一个月的活动,勾起了不少市民的购买欲望。
一、选择题1.苹果 iPhone x手机配备双面全玻璃设计、无线充电、人脸识别技术等功能,售价近万元。
网络调查显示,消费者充满心理矛盾:因性能好想入手,又因贵而深感无奈。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优质优价——使用价值越大的商品,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价格就越高②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大一一商品价格影响其需求③量入为出一—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④攀比心理引发流行趋势一—消费心理决定消费行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个性消费是2017年全球消费趋势之一,从大学的课程设计到餐厅的沙拉吧,如今定制化的选择充斥着消费市场,消费者也愿意为“个性”支付更多钞票。
个性消费A.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B.属于超前消费,不值得提倡C.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D.坚持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3.当前,许多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加。
这种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之势。
正确认识是A.消费是个人的私事,与社会无关B.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应该加以引导C.这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值得提倡D.这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消费行为4.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面不是较低而增加。
它反映了人们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反而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味。
凡勃伦效应表明①价值规律只存在于普通商品交换过程中②商品的价格井非是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③商品价格越高,商品价值量就越大④人们的清费行为变消费心理的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5.下面漫画反映出,当前部分学生存在()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④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宁肯让父母在家受累,也不能让自己在校吃穿比别人矮半截。
”造成某些中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的心理主要是A.从众心理B.攀比心理C.求实心理D.理性消费7.目前,中国消费者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每年消费的奢侈品数量约占世界奢侈品购买总数的35%.国内一些对洋品牌一见钟情,对国内品牌不屑一顾,认为外国的产品就是比中国的强。
一、选择题1.当下,有些同学不顾自己家庭实际承受能力,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
这些消费行为()①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②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③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④践行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2.一位准备购买轿车的消费者说“对我来说,汽车品牌代表着身份地位’,要买就买比同事贵的车,开着多有面子。
”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A.攀比心理消费B.求实心理消费C.求异心理消费D.盲目从众消费3.眼下,在城市中的不少中小学校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
”这种消费观念()A.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显示B.是一种崭新的消费观,是消费的新潮流C.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必然促进经济与生活发展D.是超前消费、畸形消费4.随着生活消费升级,人们吃喝玩乐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让不少人有了选择恐惧症。
今日,阿里巴巴旗下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发布“我们不一Young”吃喝玩乐指南,给年轻人提供日常消费的找店清单。
据悉,口碑这一指南根据商家的口碑人气值和用户评论,筛选出了当地最热门的餐厅、美容美发、健身舞蹈等商家店铺,堪称找好店时的“拔草指南”。
口碑这一指南体现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C.避免盲从,理性消费D.保护环境,绿色消费5.小王家境一般,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找了份月薪3000左右的工作。
工作半年后,他就借钱买了辆50万元的高级轿车,觉得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价。
这一消费行为()①避免盲从,做到了理性消费②没有做到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重③没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④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一首《成都》捧火了“玉林路”这个原本并不出名的街道。
一、选择题1.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出现了追求名牌的风气。
针对这种现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①摒弃盲目攀比,但不反对名牌②名牌就是现代、前卫,崇尚名牌合情合理③反对盲目攀比,摒弃名牌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名牌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2.一位准备购买轿车的消费者说“对我来说,汽车品牌代表着身份地位’,要买就买比同事贵的车,开着多有面子。
”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A.攀比心理消费B.求实心理消费C.求异心理消费D.盲目从众消费3.眼下,在城市中的不少中小学校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
”这种消费观念()A.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显示B.是一种崭新的消费观,是消费的新潮流C.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必然促进经济与生活发展D.是超前消费、畸形消费4.刘敏今年考上了“211”大学,她要求母亲给她买iPhone、iPad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而且都是高配,超过两万元的支出让母亲有些吃不消。
但她哭闹说:“不给我买就让我丢脸去吧!”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②这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该消费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③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④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5.随着生活消费升级,人们吃喝玩乐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让不少人有了选择恐惧症。
今日,阿里巴巴旗下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发布“我们不一Young”吃喝玩乐指南,给年轻人提供日常消费的找店清单。
据悉,口碑这一指南根据商家的口碑人气值和用户评论,筛选出了当地最热门的餐厅、美容美发、健身舞蹈等商家店铺,堪称找好店时的“拔草指南”。
口碑这一指南体现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C.避免盲从,理性消费D.保护环境,绿色消费6.因为看到别人去买了,自己也跟着去抢,比如看到朋友买了,我也要去买,还要买得比她好。
一、选择题1.在我国,大部分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但目前不少大学毕业生为了留恋青春却沦为毕业季烧钱。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虚荣心,你在省内毕业游,他去省外毕业游,那我就去国外毕业游,不惜打肿脸充胖子,这不但不能获得真正的美好留念,反而给自己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由此可见,这些大学毕业生()①受求异心理影响,事事展现个性②受攀比心理影响,缺乏理性消费③应该践行正确原则,适度消费④要坚决反对享受,勤俭节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17年底上映的电影《芳华》,引发了评论界的热议,许多影评人不断发表观点,褒贬不一,但这丝毫不影响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群对过往的怀念,纷纷走进影院,去体昧曾经的“芳华”。
这群观影者主要是出于以下哪种心理去观看影片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3.奢侈品具有品质卓越、个性独特、身世显赫、价格昂贵、人气超高等特点。
奢侈品消费的初期,消费者看中的往往是商品的LOGO,消费的是“符号”,把奢侈品视为财富与身份的象征,用来炫富与攀比,而较少关注其独特的个性、品牌文化和历史传承价值。
材料表明①奢侈品是具有高需求收入弹性的物品②消费者品位的高低与财富增速无关③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财富观的影响④消费心理的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因为看到别人去买了,自己也跟着去抢,比如看到朋友买了,我也要去买,还要买得比她好。
从消费心理看,支配这种消费行为的是①求异心理②求实心理③从众心理④攀比心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漫画《推销良机》(见下图)中,汽车商迈克让推销员去向鲍威尔推销新车,是因为()A.鲍威尔是个崇尚个性的人B.鲍威尔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C.想让鲍威尔与邻居竞争提高售价D.想利用鲍威尔的攀比心理推销汽车6.有些人为了面子,打肿臉也要充胖子,明知自己承受不起,却还要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大度与阔气,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大爷”,这种心理反映到消费上会导致消费者①为显示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②负债超前消费,影响生活质量③过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④不顾及自己的消费能力,将消费行为导人误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目前,中国消费者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每年消费的奢侈品数量约占世界奢侈品购买总数的35%.国内一些对洋品牌一见钟情,对国内品牌不屑一顾,认为外国的产品就是比中国的强。
一、选择题1.一项由海外媒体发起的针对中国海外消费者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开始逃离刚性奢侈品消费,更加关注日常高端必需品。
这表明消费者①树立求实心理,青睐理性消费②克服求异心理,坚持勤俭节约③坚持量入为出,逐步减少消费④克服攀比心理,倾向适度消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当前,许多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加。
这种使用高科技产品的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之势。
正确认识是A.消费是个人的私事,与社会无关B.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应该加以引导C.这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值得提倡D.这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消费行为3.有些人为了面子,打肿脸也要充胖子.明知自己承受不起却还要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大度与阔气,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
这种心理反映到消费上会导致消费者①为显示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②负债超前消费③过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④不顾及自己的消费能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下面漫画反映出,当前部分学生存在()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④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的同时,片中出现的各地土特产也被网友们迅速搜索购买。
这里相关土特产的热销主要属于引发的消费。
A.从众心理B.求异心理C.攀比心理D.求实心理6.小王家境一般,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找了份月薪3000左右的工作。
工作半年后,他就借钱买了辆50万元的高级轿车,觉得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身价。
这一消费行为()①避免盲从,做到了理性消费②没有做到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重③没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④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17年中秋节,各地商家忙不迭地掀起一轮月饼促销战,不过“天价月饼”明显少了,“平民月饼”更受到消费者欢迎。
一、选择题1.近年来,中国连续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
这意味着我国①从众心理已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②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③攀比心理成为影响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④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不约而同》体现了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3.有些人为了面子,打肿脸也要充胖子.明知自己承受不起却还要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大度与阔气,为了所谓的面子去“装”。
这种心理反映到消费上会导致消费者①为显示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②负债超前消费③过分追求产品或服务的品质④不顾及自己的消费能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因为看到别人去买了,自己也跟着去抢,比如看到朋友买了,我也要去买,还要买得比她好。
从消费心理看,支配这种消费行为的是①求异心理②求实心理③从众心理④攀比心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17年中秋节,各地商家忙不迭地掀起一轮月饼促销战,不过“天价月饼”明显少了,“平民月饼”更受到消费者欢迎。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价月饼”遇冷与“平民月饼”热销是一种回归。
销售中,老字号品牌的月饼最受消费者欢迎,五芳斋、杏花楼等品牌月饼节前日均销售200万元。
这①是讲求实惠、符合实际的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是向名牌看齐的攀比心理所引发的消费③表明居民收入差距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④是应该提倡的消费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6.近年来,频频出现大学生为了购买奢侈品或追逐与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不符的生活方式而陷入各种不良贷款陷阱的新闻。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怎样看待①部分青年人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②有钱能使鬼推磨,说明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基础③受到了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的影响④这是求实心理的表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18年6月11日,《人民网》载文,据统计,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过5000亿人民币,全球几乎1/3的奢侈品买主是中国人,同时中国又是唯一一个代购风行的国家。
一、选择题1.中国内地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上花费不断增加。
据调查,很多人买奢侈品的态度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带有炫富的目的。
而另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中国人一年都没买过一本书。
针对以上消费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态度是①购买奢侈品就是追求现代、时尚和个性,无可厚非②反对盲目攀比,反对购买奢侈品③应该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奢侈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因为看到别人去买了,自己也跟着去抢,比如看到朋友买了,我也要去买,还要买得比她好。
从消费心理看,支配这种消费行为的是①求异心理②求实心理③从众心理④攀比心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漫画《推销良机》(见下图)中,汽车商迈克让推销员去向鲍威尔推销新车,是因为()A.鲍威尔是个崇尚个性的人B.鲍威尔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C.想让鲍威尔与邻居竞争提高售价D.想利用鲍威尔的攀比心理推销汽车4.“宁肯让父母在家受累,也不能让自己在校吃穿比别人矮半截。
”造成某些中学生的这种消费行为的心理主要是A.从众心理B.攀比心理C.求实心理D.理性消费5.漫画反映了有些人在消费过程中存在A.攀比心理中的炫富心理 B.盲目从众的消费心理C.追求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 D.盲目追求时尚与流行6.1987 年广州卖出中国第一部手机,值一辆丰田农用车,1988 年上海开卖“大哥大”从无人问津到一机难求,黑市价格被炒到五六万元。
如今手机已大众化、智能化。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普及率达到了 95%,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了 75%,下列对此解释错误的是()①居民对手机的消费受攀比心理的影响②手机价格高低决定于价值③手机供给增加是需求扩大的根本原因④技术进步使手机变得越来越物美价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2019年春节再现网络购物狂欢,而“剁手族”购物狂欢过后,发现抢购的东西有的不实用,有的甚至根本用不上。
材料表明A.要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B.生产决定了居民的消费方式C.要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D.生产决定了居民的消费对象8.“绝不要因为便宜就去买不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都是昂贵的。
”这句话反对的消费行为是A.攀比消费B.购物宣泄C.消费上瘾D.冲动消费9.某公司在深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基础上,不断采取新举措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下列做法主要针对消费者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而采取的措施的是A.依靠科学进步加强管理,优质优价B.依靠自主创新,生产个性化产品C.实施名牌战略,提升品牌价值D.加大广告宣传活动,提升企业知名度10.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据此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是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列企业的经营战略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应正确的是A.企业大量生产物美价廉的高性价比产品——利用消费者的求实心理B.企业个性化的产品调和私人定制模式——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C.企业高薪聘请影视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利用消费者的求异心理D.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新产品的质量——利用消费者的攀比心理11.2019年7月,绍兴、宁波两地城际列车贯通运营。
120公里的时速,与高铁持平而快于普速列车;20元的票价,低于51.5元的高铁二等座而略高于16.5元的普速列车。
对下面两地旅客发表的看法解读正确的有()①“与高铁比,我会选择城际列车,票价低啊”——高铁和城际列车互为替代品②“只要车速平稳、空间大、舒服,价格无所谓”——攀比心理影响消费行为③“我收入不高,又经常坐,20元票价挺实惠的”——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④“城际列车为民着想,为公益点赞”——满足社会需求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不约而同》体现了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13.“果粉”,指苹果公司数码产品的狂热爱好者。
在中国就有着成千上万的“果粉”。
虽是价格高达五千多元的奢侈品,四川移动在川上千家营业厅、移动4G手机大卖场、终端零售店门口都出现了果粉彻夜排长龙购买的盛况,其中不乏一些透支消费的“果粉”。
分析“果粉”们疯狂的原因,正确的有①生产决定于消费,为消费创造动力②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对奢侈品的消费③产品的质量好,质量决定商品的价格④从众、攀比、求异心理也刺激了一些“果粉”对“苹果”系列产品的消费。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14.一名女孩即将去外地上学,她要求母亲给她买iPhone、iPad和Macbook “苹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超过两万元的支出让母亲有些吃不消。
下列对材料和漫画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②这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该消费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③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④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15.AA制,是“AlgebraicAverage”的缩写,意思是各人平均分担所需费用,通常用于饮食聚会及旅游等共同消费共同结账的场合。
有研究发现,在中国“AA制”付款的场合往往比单个人请客的场合消费总额要少,因为请客者往往为了撑“面子”会选择一些昂贵的消费品,而“AA制”的场合下多数人会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而尽量选择经济实惠的消费品。
依照研究结论,实行“AA制”①不利于扩大消费,阻碍经济健康发展②表明居民收入影响消费水平③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④有利于居民做理智的消费者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又临毕业季,青少年游学热再度兴起。
本着增长孩子见识的理念,不少家庭打算让孩子趁着暑假到各地游学,但高昂的费用让部分家长望而却步,另外一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被同伴轻视”咬牙缴纳高昂的费用。
这种消费理念①应摒弃之,要勤俭节约,尽量少消费②是一种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③需正确引导,倡导科学理性消费④是不理性消费,重物质轻精神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7.有位准备买汽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开始贬值。
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实在。
”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A.攀比心理B.求实心理C.适度消费D.盲目从众18.出于健康的考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安全的肉菜,价格高数倍的蔬菜和肉蛋,仍有相当多的购买者。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①攀比心理主导了部分消费者的消费②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③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保护环境④不符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9.2020年4月6日,央视新闻“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行动首场带货直播开播,累计观看次数1.2亿以上,共售出总价值4000多万元的商品。
4月15日,湖北省30个县的县长“直播带货”,为当地优质产品“代言”。
“直播带货”()①顺应消费者的攀比心理,刺激了消费欲望②减少商品流通环节,降低了消费成本③依托线上消费方式,降低了恩格尔系数④增加了新的消费对象,拓宽了商品销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因口腔护理意识提升,电动牙刷成为潮品,其标价从几百到上千、品牌从国内到海外。
为推动销量,一些厂家通过明星、网红、网络平台等进行夸大宣传,带动人群消费,引发“数据造假”“水军泛滥”等现象。
从中可得出()①商家利用攀比心理促销②商家利用从众心理促销③网络消费环境只会导致虚假宣传④电动牙刷销量增加是居民消费升级的表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1.某地市场名牌服装的售价虽然较高,但销售旺盛;非名牌服装的价格虽然便宜且一再走低,但销售仍然平淡。
对这种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①非名牌服装满足人们基本着装需要,需求弹性小②该地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名牌服装由消费偏好③非名牌服装市场存在低价恶性竞争,市场规模小④该地居民攀比心理严重,消费普遍超出支付能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2.我国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但仍有不少人将浪费作为“面子”的象征。
更有甚者,在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仍讲究排场、“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启示我们在消费时应( )①培育求实心理,坚持理性消费②克服求异心理,坚持勤俭节约③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④坚持量入为出,逐步减少消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制止餐饮浪费已在各地积极行动起来。
大家节约粮食,从每一餐做起,小份菜、适度点餐已成为共识。
这种点餐消费属于()①适度消费的理念和主张②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③抑制消费的理念和主张④勤俭节约的理念和主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4.“种草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业态。
“种草”是指“宣传某种商品的优异品质以诱人购买”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样事物的过程。
可见,“种草消费”实质上就是一种另类的广告,一种以口碑传播的营销过程。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种草消费”属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②“种草消费”从本质上说利用了人们跟风的心理③“种草消费”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④部分人易被一些商家的过度宣传迷惑,产生非理智消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5.一次,公司刚刚推出了一款新的险种,保险推销员约克的脑海里早已拟好了一份准客户名单,然后约见、拜访。
约克会告诉客户:“你们这一行的xxx先生您认识吧,他前不久买的就是我向您推荐的这款险种。
”或者会说,“你的同行xx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却也买了这份险种”等等。
约克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
①攀比心理②从众心理③求实心理④求异心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详解】①:该选项中“无可厚非”的说法错误,同时购买奢侈品也有追求现代、时尚和个性不能划等号,①排除。
②:反对购买奢侈品的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中国内地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上花费不断增加,但相当多的中国人一年都没买过一本书,这体现了应该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③正确。
④:很多人买奢侈品的态度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带有炫富的目的,这体现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对待奢侈品,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D解析: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消费心理。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内容主旨。
材料不涉及求异心理和求实心理,故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中,因为看到别人去买了,自己也跟着去抢,这是从众心理的表现,③正确;题干中,看到朋友买了,我也要去买,还要买得比她好,这是攀比心理的表现,故④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