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丰收 (1)|人音版(简谱)
- 格式:doc
- 大小:13.01 KB
- 文档页数:2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8课《丰收》教案一. 教材分析《丰收》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表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
歌曲共四句,每句四个小节,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喜欢音乐,愿意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乐理知识和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丰收》,并能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喜悦情绪。
2.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音色等。
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能够用正确的情绪演唱。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音乐。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丰收》的音频、视频,以及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学乐器:如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3.分组标识:如数字、字母等,用于区分不同小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丰收》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绪。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歌曲乐谱,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节奏和旋律。
教师讲解乐谱中的难点,如音高、节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分组进行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演唱,让学生在协作中提高演唱水平。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8课《丰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丰收》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8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表现了丰收的喜悦。
歌曲共两个乐句,结构简洁明了,节奏欢快。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丰收的喜悦。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丰收》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强音乐表现力。
3.引导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4.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丰收》的旋律和歌词。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丰收的场景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2.运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音乐之美。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丰收的场景引入,让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
2.学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歌曲《丰收》,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有节奏的拍手练习,培养团队精神。
4.情景体验:让学生在丰收的场景中,扮演角色,体验丰收的喜悦。
5.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歌曲:《丰收》旋律:简单明了歌词:欢快、喜悦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丰收》。
2.学生能够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学生能够在丰收的场景中,体验到喜悦的情感。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
《丰收》(片断)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听辨出管弦乐曲《丰收》(片断)中两个不同主题旋律的重复和对比,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同音乐主题的情绪特点。
感受人们劳动丰收的喜悦之情。
2、通过聆听旋律、铝板琴演奏、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等形式表现音乐。
3、学习演奏铝板琴,并为歌曲伴奏。
教材分析:管弦乐曲《丰收》,原是影片《海霞》中的配乐。
后由作者王酩本人将影片中的配乐整理改编成管弦乐《海霞组曲》。
这部组曲由《童年》《解放》《织网》《丰收》《胜利》五首乐曲构成。
《丰收》一曲突出了欢快喜庆的气氛,整曲充满了舞蹈性的节奏动感而愉悦人心。
在曲式结构上,该曲采用了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舞蹈旋律加以组合,以抒发海岛渔民喜获丰收后的欢悦之情,前曲热烈面奔放,后曲则由弦乐营造出柔婉似水的婀娜多姿,情绪感人溢于曲外。
教学重点:对乐曲情绪和音色的感知。
教学难点:1、准确的演奏铝板琴。
2、第一主题曲谱视唱教学准备,课件,双排键,铝板琴,手铃适用年级:三年级课型:欣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双手掐腰,跟老师敲鼓的节奏进教室。
(学生听教师敲鼓节奏进教室,感受音乐速度和节奏感,激发学生兴趣。
)二、节奏模仿,感受热烈气氛师:我们玩一个节奏接龙游戏,你们听,老师敲完,你来敲。
(学生模仿)老师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模仿)老师敲的节奏都藏在格子里,我们再来一次,大家看这样的格子怎么办?(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我们加上音乐跟老师一起感受一下。
(三次不同,第一遍拍手,第二遍弱拍,第三遍拍手。
)2【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准确的模仿节奏,培养学生节奏感知模仿的能力。
同时在节奏接力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情绪。
二、新课教学,欣赏歌曲(一)揭示课题,了解丰收师: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管弦乐曲《丰收》。
(出示课件)师:那说到丰收,同学们能想到什么的取得了大丰收呢?(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那你们知道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丰收的是什么呢?是的,渔民们丰收了,很多很多的鱼虾装满了他们的船舱。
丰收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聆听吹奏乐《丰收的喜悦》, 感受根据新疆民歌素材发展创作的, 富于民族特色的音调, 表达了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在丰收时节的喜悦心情和对明天的美好希望。
结合课堂学习内容,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人声的基本分类。
2学情分析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 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 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 学习方法的变化。
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
总体来看, 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 只要认真, 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 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
抽象概括能力不强, 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
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 确立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
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 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
在学习了新知识后, 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学生贪玩好动, 注意力不集中, 抄数不认真、书写不规范, 质疑、问难不积极, 不知道认真阅读数学书, 不能主动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
[来源:学|科|网Z|X|X|K]3重点难点二、引导学生聆听吹奏乐《丰收的喜悦》, 感受根据新疆民歌素材发展创作的, 富于民族特色的音调, 表达了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在丰收时节的喜悦心情和对明天的美好希望。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常规练习一、常规练习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 (要求自创, 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前课内容: 表演及唱。
3: 竖笛小练习。
(结合学***曲演奏进行练习)4: 节奏练习: 自选(结合学习作品的节奏进行)。
活动2【活动】教学活动二: 新课学习:(一)、欣赏《丰收的喜悦》1.导入: 刚才这首歌表达的是丹麦人民欢庆丰收的饿喜悦的心情。
下面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 听后说说是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2.播放第一段录音(听后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用舞蹈动作表演)3.欣赏全曲(听出全曲在表达丰收的喜悦情绪中的变化?听后讨论。
丰收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聆听吹奏乐《丰收的喜悦》,感受根据新疆民歌素材发展创作的,富于民族特色的音调,表达了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在丰收时节的喜悦心情和对明天的美好希望。
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人声的基本分类。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2学情分析“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丰收歌》女子群舞编导:黄素嘉、李玉兰音乐:朱南溪、张慕鲁首演:1964年团体: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丰收歌》以生活在江南水乡得劳动妇女收割稻谷为背景,通过割、挑、打、扬等细节,表现农村妇女勤劳奋发得美德与热情豪爽得性格,反映出一派喜获丰收得愉悦。
《丰收歌》是个欢快热烈得情绪舞。
一般地说,情绪舞没有复杂得具体情节,甚至没有情节,也没有特定得人物关系,更没有起伏跌宕得故事,其主要特点是重在抒发某种凝聚得情怀,以典型得舞蹈语汇、乐曲得明快节奏、丰富得画面构图和流畅得舞台调度为载体,给观众以艺术得感受。
《丰收歌》得特定情怀是喜获丰收得欢快,丰收是这部作品一切动作形态得机缘,而欢快则是由丰收而引发得情感得升华。
从它所编织得舞蹈语汇中,一方面散发着浓郁得生活气息,有收割、肩挑、打谷、扬场等劳动描述,同时又摒弃了劳动过程得复现和生活原型得搬迁,侧重于以艺术得概括和舞蹈得雕琢,锤炼出具有典型意义得动作组合,并贯之于欢声阵阵、笑语不绝得兴奋之情、激越之情与欢快之情。
从而形成炽烈、红火、昂扬、欢愉得基调。
凡是情绪舞都离不开民族属性与地区特色。
《丰收歌》舞蹈语汇得形成,除它有贴近生活得一面之外,还立足于民间舞蹈素材得土壤,运用江南广泛流传得民间舞“泰兴花鼓”中得“颠三步”、“喜鹊登枝”、“四方步”等素材,予以消化、变异与发展,并结合经过提炼得生活动作,使特定得丰收女得舞蹈形象既符合生活得真实,又具有地域得特征;既能营造出喜获丰收得氛围,又能宣泄出无比欢欣得情绪。
《丰收歌》在艺术处理上得一个显著特点是对道具得选用。
一是用得好,二是用得巧。
好在具有鲜明得形象性,巧在富有变化得多样性。
《丰收歌》根据生活得真情实况,将劳动妇女常用得白汗巾演变为作品中得长纱巾,并从中间得白色过渡到两头得金黄色。
这样,它就从原来意义上得汗巾变化为象征性得稻束和谷穗,成为创造艺术形象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当挥镰收割时,它是一把把扬起又放下得稻束;当肩挑走向场院时,它既是悠悠颤动得扁担,又是扁担两端得稻捆;当忽上忽下连续翻动时,它便显现出打谷脱粒得景象;当抛扬飞起垂落时,它像是一铲铲金谷从半空中撒向地面;当劳动小憩时,它又还原以汗巾得用途。
《丰收》教学设计(聆听课)一、教材分析《丰收》是管弦乐乐曲,原是影片《海霞》中的配乐,后由作曲家王酩本人改编为《海霞组曲》。
电影《海霞》是根据著名作家黎汝清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摄制的,讲述的是渔家孤女李海霞在党的抚育下,在与渔霸陈占鳌、潜伏敌特刘阿太等敌人的斗争中,逐渐成长成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女战士的故事。
《海霞组曲》以清新的旋律,简练地勾勒出南海渔民的生活与思想,在欢快的场景中带给人们无限遐想和希望。
组曲分为五段:1、童年2、解放3、织网4、丰收5、胜利。
《童年》以带有诉说式音调的抒情性主题,表现了影片女主角海霞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也贯穿全曲的基本主题,由此展开了南海迷人的风景和生活画卷。
《丰收》则以两首不同情趣的舞曲加以组合,烘托渔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一首舞曲爽朗而豪放,另一首则明快而绮丽。
作曲家王酩(1934—1997) 上海人。
1964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任中央乐团作曲。
1975年后为《小花》、《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沙鸥》、《知音》、《红楼梦》等影片所作的插曲,受到广大观众喜爱。
其中影片《小花》的配乐,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
还曾为《有一个青年》、《诸葛亮》、《王昭君》等电视连续剧作曲。
其作品构思新颖,曲调富于青春活力和想像力,并能把民族特色与外来技巧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曾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
二、教学目标1.欣赏管弦乐《海霞》组曲《丰收》,感受人们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2.知道作品的曲式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聆听管弦乐《海霞》组曲《丰收》,感受人们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难点知道作品的曲式结构。
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了解音乐背景。
过渡语:同学们,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拍摄了一部电影叫《海霞》,它是根据著名作家黎汝清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摄制的,讲述的是渔家孤女李海霞在党的抚育下,在与渔霸陈占鳌、潜伏敌特刘阿太等人的斗争中,逐渐成长成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女战士的故事。
丰收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聆听吹奏乐《丰收的喜悦》,感受根据新疆民歌素材发展创作的,富于民族特色的音调,表达了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在丰收时节的喜悦心情和对明天的美好希望。
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人声的基本分类。
2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
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
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
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
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
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
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抄数不认真、书写不规范,质疑、问难不积极,不知道认真阅读数学书,不能主动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
[来源:学|科|网Z|X|X|K]
3重点难点
二、引导学生聆听吹奏乐《丰收的喜悦》,感受根据新疆民歌素材发展创作的,富于民族特色的音调,表达了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在丰收时节的喜悦心情和对明天的美好希望。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常规练习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
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
(结合学***曲演奏进行练习)
4:节奏练习:自选(结合学习作品的节奏进行)。
活动2【活动】教学活动
二:新课学习:
(一)、欣赏《丰收的喜悦》
1、导入:刚才这首歌表达的是丹麦人民欢庆丰收的饿喜悦的心情。
下面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听后说说是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
2、播放第一段录音(听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用舞蹈动作表演)
3、欣赏全曲(听出全曲在表达丰收的喜悦情绪中的变化?听后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发展变化自己的动作变化加以表达)再次欣赏、学生表演)
4、觉得歌曲有几段?每段情绪一样的吗?请你用色块涂一涂(听音乐,学生看图形涂色块、对比,小结)
5、引导学生根据涂色彩的情绪参与到音乐中去,把丰收的喜悦表演出来。
活动3【讲授】小结
请学生用呼喊或拍手的动作变现丰收的喜悦[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