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考真题整理——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460.88 KB
- 文档页数:3
生态系统的保护基础达标1、以下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 ()A、共同进化致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丛林能调理天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显然大于直接价值D、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 B分析丛林能调理天气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项错误。
2、粮食问题向来备受瞩目 , 目前国际粮价上升 , 有的国家出现缺粮的现象。
为认识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 , 实现农业可连续发展 , 以下举措可行的有()①合理开发大海 , 找寻新的粮食资源②开荒种地 , 围湖造田 , 扩大粮食栽种面积③控制人口增添 , 令人与自然和睦发展④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作物件种⑤多用农药、化肥提高作物产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⑤答案 B分析开荒种地和围湖造田会致使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 , 故②不行行 ; 化肥会造成江河及地下水源污染 , 损坏土壤构造和影响人类健康 , 农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影响人体健康 , 对害虫的天敌和其余生物有杀伤作用 , 并且使害虫抗药性加强 , 故⑤不行行。
为认识决粮食生产和环保问题 , 实现农业可连续发展 , 应合理开发大海 , 找寻新的粮食资源 , 控制人口增添 , 令人与自然和睦发展 ,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作物件种等 , 故①③④可行。
3、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添曲线。
以下有关人口问题的表达, 错误的是()A、按生态学原理 , 世界人口增添应当表现为图中的曲线bB、产生曲线b与曲线a的差其余主要原由是环境阻力不一样C、世界人口增添曲线不行能为图中的cD、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 K) 为 110 亿, 当世界人口达到110 亿时,种群数目可能连续增添答案 C分析当世界人口数目在一段时间内超出K 值后,会对生计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使K值降落 ,C 项错误。
4、下表表示中华绒螯蟹三个集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9: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单选题(共5题;共10分)1.(2019•江苏)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 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 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锁阳因长期干早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2.(2019•江苏)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3.(2019•北京)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 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 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 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 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4.(2019•天津)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
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B. 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 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D. 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5.(2019•全国Ⅱ)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二、综合题(共4题;共25分)6.(2019•江苏)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态系统的结构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任务驱动探究突破任务完善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相互联系的图示(1)由上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通过________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3)从理论上讲,________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________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①基础:____________;②桥梁:____________;③主导(基石):__________。
考向分类对点落实考向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1.[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的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天津卷]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题后归纳]生态系统各类成分的关系如下图考向二生态系统的成分的考查3.[海南卷]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题指导]1.解答本题应明确如下两个“一定”(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光合细菌)一定是生产者,反之亦然。
(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30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试说明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成分类型生活方式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生物群落生产者主要是制造,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主要指异养加快生态系统的;对植物的传粉、种子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营生活的生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 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
理性思维[模型与建模]如图10-30-1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模式图,请分析回答:图10-30-1(1)根据双向箭头A D,可确定两者肯定是。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①A有三个箭头指出,应为;②D有三个箭头指入,应为;③B和C中是分解者,判断依据是。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关系图10-30-2(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被生物所利用。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①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
③主导(基石):生产者。
2.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误区及特例误区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蚯蚓、蜣螂等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1)图例图10-30-3(2)分析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分解者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
2019高三生物名校试题汇编-专项14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师版)1.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3.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7.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8.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近几年高考考查要点】3.纵观近三年高考,考查内容和现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相联系,如在考查生态系统功能时,多与当前社会环境问题相联系,以最新的材料为背景,使理论联系实际并应用于生产。
我们复习时应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生态学观点分析环境问题。
始终是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考查环境污染的防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内容,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特别注意近几年没有对“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考查。
【备考策略】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每年的必考点。
复习时应强化生态系统四类组成成分的内在联系,功能定位,并加强食物链、食物分析等针对性训练,应明确食物链、食物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等。
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措施,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对环境污染的类型和防治,如酸雨、赤潮、生物入侵、温室效应等,考查时选择题、非选择题均可呈现。
5.在复习保护生物多样性时,应从理解概念入手,运用分层法,从不同角度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运用比较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比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的优缺点。
6.随着酸雨、赤潮、富营养化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
复习时应该关注社会热点生态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生态学观点分析环境问题。
【最新名校模拟试题汇编】一、选择题1. (2018届甘肃省张掖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以下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答案】B【解析】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病毒是专性寄生的生物,属于消费者,蚯蚓分解腐烂变质的物体,属于分解者,所以B选项正确。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K1 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3.K1、K2[2018·天津卷] 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3.A [解析] 信息传递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
营养级是指不同的生物种群,而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项错误。
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项错误。
图b中人的数量明显多于植物的量,应有外界能量流入,D项错误。
16.K1[2018·海南卷] 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胞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16.D [解析]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属于分解者,B项正确。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后,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保障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故其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C项正确。
硝化细菌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是生产者,D项错误。
20.K1[2018·海南卷] 在某只鸟的一窝灰壳蛋中发现了一枚绿壳蛋,有人说这是另一种鸟的蛋。
若要探究这种说法是否成立,下列做法中,不可能提供有效信息的是( ) A.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B.待该绿壳蛋孵出小鸟后观察其形态特征C.将该绿壳蛋与已有的鸟蛋标本进行比对D.以绿壳蛋蛋清与该鸟血浆蛋白为材料做亲子鉴定20.D [解析] 观察该鸟是否将该绿壳蛋啄毁或抛掉,属于鸟类的母性行为,A项不符合题意。
随堂真题演练34 生态环境的保护(2017·高考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选A。
楝树在酸雨喷淋环境下比对照组树高低了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项正确。
题干信息没有给出酸雨对两个树种的种群密度的影响、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及其他树种对酸雨的耐受性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B、C、D项所述推测。
(2017·高考海南卷)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解析:选D。
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农作物,所以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也不能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误;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只能说明其为了获得食物而破坏农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误;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表明保护区内食物资源不足,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需要更多食物,D正确。
(2016·高考江苏卷)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解析:选B。
2019年高考生物试题全国123卷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浙江卷海南卷8套专题14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汇编一、选择题1.(2019•全国2卷.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
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
【详解】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
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
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种类和特点,数量金字塔可能是正金字塔形,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形,再根据题意作答。
2.(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1.(2015年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B【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
2.(2015年天津卷)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答案】D【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表示个体,乙表示种群,丙表示群落,丁表示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群落应包括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3.(2017年江苏卷)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届高三生物考前大题精炼: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附解析)例:(2018全国卷II)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
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
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
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
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解析】(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
专题24 生态环境的保护1.(2018·高考江苏卷)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 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解析:选AB。
由图可知,土埋方式下秸秆残留量下降最快,即分解最快,因此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A项正确;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受氧气和水分等条件的影响,B项正确;图中纵坐标为残留量的百分比,曲线的开始位置不变,若处理时间提前,则提前的30天的温度比原处理最后30天的温度要高,即处理期间的平均温度比原处理的平均温度要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秸秆被分解的量会增加,故秸秆残留量曲线将会呈现下移趋势,C项错误;与水泡方式相比,堆放时氧气较为充足,而残留物的减少速率较慢,可推测好氧性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于厌氧性微生物,D项错误。
2.(2018·高考广东卷)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无机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含量通常较高,施入土壤会带来二次污染。
生物质炭是由作物废弃秸秆等炭化而成。
将污泥、含7%生物质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时间后用于盆栽实验,研究它们对黑麦草生长及PAHs迁移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1)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能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使根系细胞________加强,________合成增加,从而促进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质炭的污泥____________,从而促进黑麦草生长;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麦草的PAHs含量________,但生物质炭的输入________,从而降低PAHs污染的风险。
2019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高考真题整理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7·江苏高考·T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选D。
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的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A、B、C项正确;该理念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2. (2017·江苏高考·T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选B、D。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的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A项错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大于三北防护林,而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B项正确;如果是同一个种群中的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那么这两只猛禽属于种内斗争的关系,C项错误;不同高度的喜鹊是同一物种,该现象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正确。
【知识总结】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3. (2017·北京高考·T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
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推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由于缺乏对照实验,无法证明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及其他树种的影响。
4.(2017·江苏高考·T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
【解析】(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但还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在其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由题中食物网可知,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以水草为食,所以存在竞争关系;杂食性鱼类又以昆虫为食,所以两者又存在捕食关系。
(3)物理信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群落,主要有声、光、温度、湿度、磁力、机械振动等,眼、耳、皮肤等器官能接受物理信息并进行处理,所以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由于雌蛙通常在岸边的草丛间产卵,所以调查区域属于一个狭长型的区域,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按某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沿岸边抽取样方。
(4)水草腐烂过程中,微生物将水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导致水体中无机盐含量大量增加,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进而导致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所以,最先快速增殖的是浮游生物类。
(5)由题中食物网可知,杂食性鱼类以水草和昆虫为食,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都以浮游生物为食,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所以,杂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
能以蛙类为食,同时又可成为猛禽的食物的生物有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等。
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方法规律】着眼于“四”角度快速界定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