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燕山亭》原文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的翻译赏析原文: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字词解释:1.宴山亭:词牌名。
一作《燕山亭》。
与《山亭宴》无涉。
以宋徽宋赵佶词为准。
双片九十九字。
上片十一句五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上片第八句为上三下四句式。
第九句二字,多为感叹词语,第十句首字领格,引领两个四言句。
下片第二句首字领格。
下片第八句为上三下四句式。
下片第九句多为感叹词语。
第十句为上三下四句式。
此调有宋徽宋、毛圱、王之道、张雨诸词可校。
[3]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3.胭脂:原文“燕脂”,通假字。
4.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
5.蕊珠宫女:指仙女。
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6.凭寄:凭谁寄,托谁寄。
7.者:同“这”。
8.无据:不知何故。
9.和:连。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翻译: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
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
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只有在梦中有时曾去。
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创作背景: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覆国后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时途中,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赏析:这首词以杏花的美丽易得凋零,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感。
帝王与俘虏两种生活的对比,使他唱出了家国沦亡的哀音。
宋代-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覆国后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时途中,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原文: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宋代-赵佶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翻译: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的仙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
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只有在梦中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
注释:1.宴山亭:词牌名。
一作《燕山亭》。
与《山亭宴》无涉。
以宋徽宋赵佶词为准。
双片九十九字。
上片十一句五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上片第八句为上三下四句式。
第九句二字,多为感叹词语,第十句首字领格,引领两个四言句。
下片第二句首字领格。
下片第八句为上三下四句式。
下片第九句多为感叹词语。
第十句为上三下四句式。
此调有宋徽宋、毛圱、王之道、张雨诸词可校。
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3.胭脂:原文“燕脂”,通假字。
4.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
5.蕊珠宫女:指仙女。
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6.凭寄:凭谁寄,托谁寄。
7.者:同“这”。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诗文鉴赏一、作者简介赵佶即宋徽宗,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型皇帝。
他精通书法(自创瘦金体)、绘画,对诗词也有一定的贡献。
北宋在他的统治下走向衰落,最终他被金兵俘虏北上,这首词便是他北行途中的感怀之作。
二、原文及注释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1. 冰绡(xiāo):洁白的丝绸,这里比喻杏花的花瓣像白色丝绸一样。
2. 靓(jìng)妆:美丽的妆饰。
3. 蕊珠宫女:指仙女。
蕊珠宫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宫。
三、诗词鉴赏1. 上阕:杏花之美与凋零之悲- 描绘杏花的美丽- 开篇“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杏花的形态和色泽。
将杏花的花瓣比作裁剪而成的洁白丝绸,层层叠叠,又仿佛淡淡地涂抹了胭脂,生动地刻画出杏花的娇艳欲滴。
-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进一步夸赞杏花的美丽。
它有着新颖别致的妆容,艳丽的色彩与浓郁的香气相互交融,连天上的仙女见了都要自惭形秽。
这几句词通过对杏花的正面描写,展现出杏花盛开时的绚烂之美。
- 感怀杏花的凋零-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笔锋一转,从杏花的盛景写到它的凋零。
杏花如此美丽却容易凋谢,更何况还不断遭受无情风雨的摧残。
这里的“无情风雨”不仅仅是自然现象,也象征着词人命运中的种种磨难,如金兵的入侵等,使北宋灭亡,自己也沦为阶下囚。
-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
看到杏花凋零后的院落如此凄凉,词人不禁感叹已经历了多少个这样寂寞的暮春。
这几句词借杏花的凋零,抒发了词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2. 下阕:离恨之深与故国之思- 托燕寄恨-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词人想要凭借燕子来传递自己重重的离恨,可是燕子又怎么能懂得人的话语呢?燕子在古诗词中常常是信使的象征,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词人借燕子无法传递离恨,更加深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孤独。
《燕⼭亭·北⾏见杏花》燕⼭亭·北⾏见杏花【宋】赵佶裁翦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融,羞杀蕊珠宫⼥。
易得凋零,更多少⽆情风⾬。
愁苦。
问院落凄凉,⼏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语。
天遥地远,万⽔千⼭,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有时曾去。
⽆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宋徽宗赵佶像公元1127年的春天,⼀⾏车驾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出发,迤逦北上。
这队北⾏的⼈马中,有⼀位特殊的迁徙者。
此⼈就是⾃称“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赵佶,此时的他,⾝份是⾦国的俘虏。
对于⾦⼈的⼀味忍让并没有保住江⼭与帝位,就在前⼀年的12⽉,⾦兵攻破汴京城,赵佶与⼉⼦宋钦宗赵桓束⼿就擒。
同徽、钦⼆宗⼀同被俘北上的,还有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以及教坊乐⼯、技艺⼯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
所不同的是,过去,赵佶是这⼀切的拥有者,⽽此时,他和这些⼈与物⼀样,成为了“夷狄”的战利品。
就在这凄凉恍然,令⼈难以⾃已的途中。
赵佶看到了春天的杏花。
“春风不解禁杨花”,虽然国亡了、家破了,但⾃然界的万物,却依然毫⽆保留地绽放着勃勃的⽣机,全不顾乱离之⼈内⼼的苦痛。
赵佶该是在什么地⽅见到杏花?是⼴袤的⽥野中?是驻跸的驿站内?抑或是荒凉的⼭崖边?那杏花,是烂漫的⼀⽚?是独⾃笑春风的⼀⽀,抑或,已是⽆语向黄昏的零星⼏点?不得⽽知。
然⽽,想必曾经在赵佶的御花园中,每年春天来临,繁华争艳中,必然少不了杏花的凑兴。
只不过,在那花团锦簇中,轻盈的杏花并不曾引起皇帝的格外怜爱。
然⽽,却在这个春天,那不期然⽽来的杏花,令赵佶震撼了。
于是,有了他⼀⽣词作中最著名的《燕⼭亭·北⾏见杏花》词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裁剪冰绡,轻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
⼀直以来,⼈们都赞叹于以冰绡喻杏花的新颖想象。
然⽽,从“轻”、“淡”、“匀”这⼏个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于眼前杏花近乎⼿⾜⽆措的爱惜。
解读《燕山亭》与《虞美人》燕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装,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山亭》,词牌名,长调,也有写作《宴山亭》的。
用此牌填词的传世甚少,追本溯源,只此赵佶这一首,并且各词谱也以此为准,斟酌词意,应为赵佶自度,当时背景是赵佶被金军押送北行途中,行至燕地(今北京和河北北部)之时所作,当以《燕山亭》较为贴切。
此词以写景为开端,转折而至内心所感,乃是中国古典诗词,尤其宋词的惯用手法。
先描写杏花之如何美丽,就连天宫仙子在它面前也感到羞愧,然后笔锋一转,说杏花虽美,却"易得凋零“,只待暮春,便只剩下凄凉了。
这其中虽有“愁苦”之句,所发生的情感仍然还是牢牢牵系在了杏花之上,仍然不脱对景物的描摹,此词上阙,可以说是以景为主,淡着心情。
然后词的下阕点明,愁苦的心情来自于“离愁”,并非单单因为对春短易暮,花美易调的慨叹。
在古典诗词中,“离愁别绪”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无数的骚人墨客用各种方式寄托离别的哀思。
如鸿雁传书,如梦回乡梓。
而赵佶在这里却不能,当时他是亡国之君,国破家亡,锦书难寄,梦中难回。
种种凄凉离恨,见泪见血。
再来看这首《虞美人》,同样是亡国之君,抒发亡国之恨。
李煜相对于赵佶,处境要好一些。
因为,南唐虽亡,但江南、中原并非异域,只是江山易主,改朝换代。
李煜虽然难再返江南,但眼中所见景物未必全殊,好多仍是故国景色。
而北宋是被女真族所灭,徽宗赵佶被押往遥远的极北寒冷之地,一路所见,大概只有这杏花还与故国相似吧。
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见泪不见血,而“和梦也、新来不做”与之相对,便更显沉痛,有血有泪了。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十五篇《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鲁山山行原文: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山山行译文及注释译文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⑴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境。
⑵适:恰好。
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惬(qiè):心满意足。
⑶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转变而变化。
⑷幽径:小路。
⑸熊升树:熊爬上树。
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
⑹何许:何处,哪里。
⑺云外:形容遥远。
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鲁山山行赏析鲁山山行赏析这首诗利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
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此诗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
”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
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
“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
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原文及赏析原文朝代:宋代作者:赵佶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译文那杏花仿佛是能工巧匠的杰作,用洁白透明的素丝裁剪而成。
那轻盈的重重叠叠的花瓣,好像均匀地涂抹着淡淡的胭脂。
新的.式样,美的妆束,艳色灼灼,香气融融。
即使是蕊珠宫中的仙女,见到她也会羞愧得无地自容。
但是那娇艳的花朵最容易凋落飘零,何况还有那么多凄风苦雨,无意也无情。
这情景真是令人愁苦!不知经过几番暮春,院落中只剩下一片凄清。
我被拘押着向北行进,凭谁来寄托这重重离恨?这双飞的燕子,又怎能够理解人的言语和心情?天遥地远,已经走过了万水千山,又怎么知道故宫此时的情形?怎能不思念它呢?但也只有在梦里才能相逢。
可又不知是什么原因,最近几天,竟连做梦也无法做成。
注释①裁剪冰绡(xiāo),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写杏花的形色。
冰绡,白色丝绸,用来比喻花瓣。
燕脂,同胭脂。
②靓妆:用脂粉打扮。
③蕊珠宫女:仙女。
蕊珠宫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宫。
④凭寄:寄托。
⑤思量:思念。
⑥和梦也新来不做:和,连。
新来,一作“有时”。
赏析这首词以杏花的美丽易得凋零,抒发作者的身世之感。
帝王与俘虏两种生活的对比,使他唱出了家国沦亡的哀音。
上片描绘杏花开放时的娇艳及遭受风雨摧残后的凋零。
下片写离恨。
抒发内心的故国之思。
词中以花喻人,抒写真情实感。
百折千回,悲凉哀婉。
宋徽宗最著名的三首诗1、《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赵佶玉京曾忆昔繁华。
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曾经回想起汴梁京城往昔的富贵繁华,辽阔的万里河山均属皇家辖统。
琼枝玉阙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从早到晚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中。
想必花围锦簇的京城啊战乱后一片凄凉,如今我被掳荒漠仍然做着京城时的美梦。
繁华的京都如今在哪里呢?夜晚月照寒窗羌笛中响彻凄婉的《梅花落》曲声。
2、《南歌子·风动槐龙舞》赵佶风动槐龙舞,花深禁漏传。
一杆红日照花砖。
走马晨晖门里、快行宣。
百五开新火,清明尚禁烟。
鱼符不轻便朝天。
醉里归来疑是、梦游仙。
这首《南歌子》写尽寒食风流及皇家气象,是赵佶的一首佚词。
这是一首反映后宫嫔妃生活的佳作,写的高华而有情趣。
龙爪槐在风中舞动,宫漏的清响从花丛中传来。
红日正在升起,召唤美人的命令正在传达。
在这赏花时节,不须核对鱼符,都来到帝王身边。
轻歌曼舞,浅醉娱春,恍惚是梦游仙宫一样。
词笔轻盈,述情蕴藉,可谓宣和鼎盛的实录。
但是君民宴安的局面,不久就被南下金人的屁股打破了。
这种缺乏忧患意识的文恬武嬉,是难以持久的。
3、《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有时不做。
语极淡雅,而情极浓挚。
城破国亡,身被俘虏,文明不敌野蛮,不止是赵氏一家一姓之耻辱,更是华夏文明史上绝大之耻辱。
徽宗用心全在一己之悲,而以其身份特殊,自然满蕴邦国之恸,故而尤其动人。
词之上片,借咏杏花而见意。
“裁剪”三句,描摹杏花形色,比喻新奇。
更以人喻花,谓杏花是靓妆艳女,虽蕊珠宫中仙女,亦自不及。
然而愈美好,便愈易凋零,“无情风雨”喻金人之侵掠,“院落凄凉”喻故宫废圮,“几番春暮”者,痛苦未有已时也。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鲁山山行梅尧臣带拼音版,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
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
一起学习一下鲁山山行梅尧臣带拼音版,鲁山山行梅尧臣古诗翻译,鲁山山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吧!1 鲁山山行梅尧臣带拼音版lǔ shān shān xíng鲁山山行méi yáo chén梅尧臣shì yǔ yě qíng qiè ,qiān shān gāo fù dī 。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hǎo fēng suí chǔ gǎi ,yōu jìng dú xíng mí 。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shuāng luò xióng shēng shù ,lín kōng lù yǐn xī 。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rén jiā zài hé xǔ ,yún wài yīshēng jī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 鲁山山行梅尧臣古诗翻译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3 鲁山山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鲁山山行》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书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人间词话》课程.2019】李煜纳兰词预习作业提交人:兰君一、批注《人间词话》相关条目十四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解读:秀:“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
——《尔雅》;秀,出也。
——《广雅》,结合本句,秀是美好而又出类拔萃的意思。
温飞卿,花间词代表人物,写作特色是喜欢用美丽的辞藻描写美丽女子、画面、美好的意境。
名句颇多,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飞卿的词作给人以感官美,声音美,但词中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流露。
用词华美,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像一朵彩花,虽美,却无生命的质感,所以强调真感情、真画面的王国维更多的是欣赏其词句之美;韦庄的作品中开始有鲜明的主观抒情,特别是直接叙述的感情形象,容易给人直接的感动,但不会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如“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感情真挚直率是其优点,但少了一份委婉含蓄优雅之美,所以给人有骨无肉之感,是“骨秀”也;李煜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作品,都描写有他真实独特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体验。
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将个人的人生感慨与亡国之思融为一体,他的作品因感慨深刻,还揭示了许多人生本质性的问题,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他的作品显得思想深刻、境界深远,灵魂深邃,所以有“神秀”的评价。
十五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①,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②、“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③,《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①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
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飞卿,严妆也。
端己,淡妆也。
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②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③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王国维《人间词话》前64则原文断句和翻译〖十〗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翻译:李白的诗作,纯粹依靠整体风貌和格局取胜。
他在《忆秦娥》词中写道“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个字,就关闭了千百年来登临者之口。
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和夏竦的《喜迁莺》,勉强可以追随他的足迹,但在气象方面却已是赶不上了。
〖十一〗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
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翻译:张惠言评论说:唐代温庭筠的词“深美宏约”。
我说:这四个字只有南唐冯延巳的词才足以担当。
刘熙载说:“温庭筠的词精艳绝人”,这个评论差不多接近了。
〖十二〗“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翻译:“画屏金鹧鸪”,这是温庭筠所作的词句,他词作的品格和它相似;“弦上黄莺语”,这是韦庄所作的词句,他词作的品格也和它相似。
至于冯延巳词作的品格,如果也要他在的词句中找一个,那么,“和泪试严妆”这一句应该差不多接近了吧。
〖十三〗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翻译:南唐中主李景在《摊破浣溪沙》一词中写道:“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给人一种繁花变得荒芜污秽,美人进入暮年的感觉。
但自古至今,世人都欣赏词中的另一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由此可知知心人是多么的难得啊。
〖十四〗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翻译:温庭筠的词,辞句秀美。
韦庄的词,骨质秀美。
李煜的词,神韵秀美。
〖十五〗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徽宗·赵佶〔宋代〕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牡丹》
宋徽宗·赵佶〔宋代〕
异品殊葩共翠柯,嫩红拂拂醉金荷。
春罗几叠敷丹陛,云缕重萦浴绛河。
玉鉴和鸣鸾对舞,宝枝连理锦成窠。
东君造化胜前岁,吟绕清香故琢磨。
《腊梅山禽图》
宋徽宗·赵佶〔宋代〕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题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赵佶〔宋代〕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
《题梨花图》
宋徽宗·赵佶〔宋代〕
楼台影里和风煖,弦管声中瑞日长。
从听娇鹦说来路,莫教蜂蝶损浓芳。
北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北行原文及翻译赏析马祖常,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诗人。
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
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原文: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翻译: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
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肥,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鸣狗跳。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北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北行朝代:元代作者:马祖常山转疑无路,溪深似有云。
衣裳沾沆瀣,鞍马入氤氲。
岩树花凝画,崖藤蔓驻曛。
佛宫金币币,帐屋锦文文。
尘坌车争出,霞舒骑乱分。
烟中听犬吠,天畔见人耘。
草檄期诛泚,歌诗拟吊蕡。
家家收枣栗,处处种榆枌。
枕有仙人记,琴无山鬼闻。
时巡劳圣主,灵会召神君。
泉脉流钗股,松身镂缬纹。
团团留象迹,矗矗立驼群。
龙虎盘南石,貔貅镇北军。
井盐仍皛皛,马酒亦醺醺。
越贡珠玑错,夷琛翠羽纷。
弓旌徵隐逸,斧钺赐功勋。
俗已多羊酪,民还贱豕豮。
雨馀雷菌长,秋入地椒芬。
井邑联山海,仓箱溢陇汾。
白鹰随雪雁,黄鼠掘田鼢。
太祖初飞御,中原正溺焚。
剑光明塞道,箭影落冥氛。
圣嗣开元极,天声震大?。
辕门方纳禹,国镜又收员。
降主来衔璧,奔君自束缊。
只今修栒簴,何但去?轒。
人间词话评析(十八):以血书者自有血的经历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不过自道其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人间词话》这则词话接着上面几则的内容,还是就词中的真感情进行讨论。
王国维引用尼采的“以血书者”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有人认为王氏是断章取义(谭佛雏持此论);有人认为是举例不当(王氏举李煜,周煦良认为李煜毫无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有人认为以血书者大可不必(饶宗颐持此论);有人认为不伦不类(王运熙、顾易生持此论)。
在笔者看来,持批评意见的学者们所说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有些苛刻了。
笔者以为,评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应当始终以《人间词话》文本为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窥得王氏思想之一二。
批评的意见固然很多,肯定的意见自然也有,吴调公就赞成王氏的“以血书者”;唐圭璋也认为后主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周锡山先生根据“形象大于思想”的美学原理,认为李煜词客观上确有“担荷人类罪恶”的效果。
笔者以为,王国维此处的“以血书者”虽源自于尼采,但我们在讨论《人间词话》时,没必要过于拘泥于尼采之说,也没必要过于考究此处的“以血书者”究竟与尼采的本意是否相同。
笔者以为,王国维此处谈到的“以血书者”终究是指词中的真感情而言,而这个“以血书者”就是真感情的最深刻的体现,也可以说是王氏心中对“真感情”的最高要求。
王国维在这则词话中提到了宋道君和《燕山亭》,宋道君是宋徽宗赵佶,因为笃信道教,被尊为教主道教皇帝。
笔者先将宋徽宗的《燕山亭》全文摘录在此,以供参考:《燕山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但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鲁山山行梅尧臣带拼音版,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林空之时,在鲁山中旅行时所见的种种景象。
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其兴致之高。
一起学习一下鲁山山行梅尧臣带拼音版,鲁山山行梅尧臣古诗翻译,鲁山山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吧!1 鲁山山行梅尧臣带拼音版lǔ shān shān xíng鲁山山行méi yáo chén梅尧臣shì yǔ yě qíng qiè ,qiān shān gāo fù dī 。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hǎo fēng suí chǔ gǎi ,yōu jìng dú xíng mí 。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shuāng luò xióng shēng shù ,lín kōng lù yǐn xī 。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rén jiā zài hé xǔ ,yún wài yīshēng jī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 鲁山山行梅尧臣古诗翻译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3 鲁山山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鲁山山行》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书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宋徽宗的千古名句
1.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一一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
2.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一一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3.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一一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4.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一一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5.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一一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6.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一一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7.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一一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8.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一一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9.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一一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徽宗赵佶《燕山亭》原文赏析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翻译:
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女。
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
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
天遥地迵,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只有在梦中有时曾去。
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
赏析:
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时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全词通过写杏花的凋零,借以哀伤自己悲苦无告、横遭摧残的命运。
词之上片先以细腻的笔触工笔、描绘杏花,外形而及神态,勾勒出一幅绚丽的杏花图。
近写、细写杏花,是对一朵朵杏花的形态、色
泽的具体形容。
杏花的瓣儿好似一叠叠冰清玉洁的缣绸,经过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匀称地晕染上浅淡的胭脂。
朵朵花儿都是那样精美绝伦地呈现人们眼前。
“新样”三句,先以杏花比拟为装束入时而匀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颜光艳照人,散发出阵阵暖香,胜过天上蕊珠宫里的仙女。
“羞杀”两字,是说连天上仙女看见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进一步衬托出杏花的形态、色泽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现了杏花盛放时的动人景象。
以下笔锋突转,描写杏花遭到风雨摧残后的黯淡场景。
春日绚丽非常,正如柳永《木兰花慢》中所云:“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
”但为时不久就逐渐凋谢,又经受不住料峭春寒和无情风雨的摧残,终于花落枝空;更可叹的是暮春之时,庭院无人,美景已随春光逝去,显得那样凄凉冷寂。
这里不仅是怜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怜。
试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笔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烂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种种感慨和联想,往事和现实交杂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犹有人怜,而自身沦落,却只空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无穷慨恨。
”愁苦“之下接一”问“字,其含意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相仿佛。
词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写词人对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诉,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无限苦痛。
前三句写一路行来,忽见燕儿双双,从南方飞回寻觅旧巢,不禁有所触发,本想托付燕儿寄去重重离恨,再一想它们又怎么能够领会和传达自己的千言万
语?但除此以外又将凭谁传递音问呢?作者这里借着问燕表露出音讯断绝以后的思念之情。
“天遥”两句叹息自己父子降为臣虏,与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驱赶着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样的遥远,艰辛地跋涉了无数山山水水,“天遥地远,万水千山”这八个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种种折磨。
回首南望,再也见不到汴京故宫,真可以说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以下紧接上句,以反诘说明怀念故国之情,然而,“故宫何处”点出连望见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梦寐之间了。
梦中几度重临旧地,带来了片刻的慰安。
结尾两句写绝望之情。
晏几道《阮郎归》末两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秦观《阮郎归》结尾“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都是同样意思。
梦中的一切,本来是虚无空幻的,但近来连梦都不做,真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反映出内心百折千回,可说是哀痛已极,肝肠断绝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书画家,其绘画重高写生,以精工通真著称于世。
这种手法于此词的景物刻画中也有所体现,尤其上片对杏花的描绘,颇具工笔画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