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 格式:docx
- 大小:16.85 KB
- 文档页数:1
50年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第一篇:50 年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年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从中国第一家电解铝厂-抚顺铝厂1952 年4 月开工建设到70 年代末期,可以认为是中国电解铝工业的发展初期。
1952 年当抚顺铝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时,其设计产能仅为年产1.5 万吨。
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铜铝工业的指示》,铝被定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金属材料。
从此,国家开始对铝工业的发展给予巨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使中国铝电解工业开始走上了发展轨道。
这一时期,贵州铝厂、兰州铝厂、包头铝厂、青铜峡铝厂、连城铝厂、郑州铝厂电解分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八大铝厂的生产格局。
电解技术基本是以旁插和上插自焙阳极铝电解梢工艺和设备为主,产量达到了36 万吨。
50 一60 年代中国电解自焙槽主要缺点是电流效率低、能耗高、劳动生产力低,特别是电解槽密闭性能差,电解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沥青挥发物,对生产操作和环境污染影响极大。
70 年代中后期,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了135 KA 中间下料预焙阳极铝电解槽系列。
在1979 年贵州铝厂扩建过程中,引进了日本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160 KA 中间下料预焙阳极电解槽技术。
从此,中国电解铝工业的技术水平开始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阶段从80 年代改革开放到90 年代初,是中国电解铝工业步入常规发展时期。
1982 年在国家“优先发展铝”的方针指导下,一些建于60 一70 年代的铝厂开始纷纷进行改扩建,以提高生产规模和效率。
如贵州铝厂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发了186 KA 大容量、高效能预焙槽;包头铝厂兴建了135 KA预焙槽系列;青海铝厂在吸收消化贵州铝厂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了20 万吨电解铝厂等。
这一系列项目的相继建成,预示着中国铝工业开始向规模化大生产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具有电力优势和铝土矿优势的地区也纷纷投资兴建了一批小型60KA 白焙槽电解铝厂。
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12月,当时的重工业部召开了“全国有色金属会议”,会议决定建设完善的中国铝工业,于是在苏联的援助下,于1950年秋我国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电解铝厂,即抚顺铝厂(301厂),厂址在抚顺望花区,是在原日本住友化学工业公司的满洲铝厂的基础上建设的。
但当时的情况是满洲铝厂原有的设备已经几乎全部被苏联以战利品的名义拆走,后又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基础十分薄弱。
1952年4月30日,抚顺铝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设计原铝生产能力15kt/a,采用45kA侧插槽和水银整流器,全系列144台槽,配套建设的有生产能力11kt/a的阴极糊车间与2.1kt/a的氟化盐车间,1954年10月1日建成投产,1954年10月19日,新中国第一批重熔铝锭在抚顺铝厂铸造生产线下线,这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铝工业,当年该厂共生产了19吨重熔用铝锭。
1955年8月,抚顺铝厂二期铝电解工程开始基建施工,1957年7月28日投产。
1957年重熔铝锭产量29.2kt。
60年来,抚顺铝厂(现名抚顺铝业有限公司)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铝,而且为中国铝工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成就巨大。
1958年~1965年,中国铝电解工业经历了“大跃进”和调整时期。
1958年2月2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抚顺铝厂,这是他视察过的唯一的一家铝企业。
1958年7月30日,抚顺铝厂精铝车间12台6kA精铝槽投产,当年生产精铝81吨,开中国高纯铝工业的先河。
1959年5月1日,中国自行设计的抚顺铝厂三期扩建工程投产,同年12月5日,包头铝厂第一批电解槽也生产出铝;1959年12月,兰州铝厂、山东铝厂电解铝分厂投产,1960年3月,郑州铝厂电解铝车间投产,1960年5月,包头铝厂投产。
同时在这期间,全国各地也相继建成了一些小型铝厂,如保定铝厂、石家庄铝厂、平阴铝厂、合肥铝厂、南平铝厂、广东铝厂、南宁铝厂、兰溪铝厂、佳木斯铝厂等14家,形成了以五大铝厂为骨干,各省区有小型铝厂为支撑的格局。
中国铝工业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12月,当时的重工业部召开了“全国有色金属会议”,会议决定建设完善的中国铝工业,于是在苏联的援助下,于1950年秋我国开始筹建新中国第一个电解铝厂,即抚顺铝厂(301厂),厂址在抚顺望花区,是在原日本住友化学工业公司的满洲铝厂的基础上建设的。
但当时的情况是满洲铝厂原有的设备已经几乎全部被苏联以战利品的名义拆走,后又遭国民党军队的破坏,基础十分薄弱。
1952年4月30日,抚顺铝厂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设计原铝生产能力15kt/a,采用45kA侧插槽和水银整流器,全系列144台槽,配套建设的有生产能力11kt/a的阴极糊车间与2.1kt/a的氟化盐车间,1954年10月1日建成投产,1954年10月19日,新中国第一批重熔铝锭在抚顺铝厂铸造生产线下线,这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铝工业,当年该厂共生产了19吨重熔用铝锭。
1955年8月,抚顺铝厂二期铝电解工程开始基建施工,1957年7月28日投产。
1957年重熔铝锭产量29.2kt。
60年来,抚顺铝厂(现名抚顺铝业有限公司)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了大量的铝,而且为中国铝工业的发展在生产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经验,成就巨大。
1958年~1965年,中国铝电解工业经历了“大跃进”和调整时期。
1958年2月2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抚顺铝厂,这是他视察过的唯一的一家铝企业。
1958年7月30日,抚顺铝厂精铝车间12台6kA精铝槽投产,当年生产精铝81吨,开中国高纯铝工业的先河。
1959年5月1日,中国自行设计的抚顺铝厂三期扩建工程投产,同年12月5日,包头铝厂第一批电解槽也生产出铝;1959年12月,兰州铝厂、山东铝厂电解铝分厂投产,1960年3月,郑州铝厂电解铝车间投产,1960年5月,包头铝厂投产。
同时在这期间,全国各地也相继建成了一些小型铝厂,如保定铝厂、石家庄铝厂、平阴铝厂、合肥铝厂、南平铝厂、广东铝厂、南宁铝厂、兰溪铝厂、佳木斯铝厂等14家,形成了以五大铝厂为骨干,各省区有小型铝厂为支撑的格局。
12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有色人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砥砺奋进。
70年来,我国建立了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有色金属大国,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70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大跨越,取得了辉煌成就,正阔步走在建设有色金属强国的新征程上。
一、建立了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曾多次听取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汇报,用三年的时间对处于崩溃状态的有色金属工业恢复了全面生产。
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当时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基本建设项目中,就有13个有色金属项目。
新中国成立时国内仅有十几家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仅能生产铜、铅、锌、锡、锑、汞、黄金、白银等品种及钨精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从十几个发展到上万个,由原来只能生产几个有色金属品种,发展到64种均能生产,十种常用有色金属年产量由1万多吨增长到New China was established 70 years of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achieved brilliant achievements5000万吨以上,并为尖端科学和国防现代化提供了各种新型材料,形成了从常用有色金属到稀有稀土金属,从地质勘探、勘察设计、建筑施工、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从采矿、选矿、冶炼、合金加工一整套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色金属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大幅度提升。
1949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仅有1.33万吨,2018年达到5760万吨,是1949年的4331倍,1950年-2018年,年均增长12.9%。
建国初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十分落后,产量不超过1.5万吨,品种不超过10种。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接管和改造了一批旧中国留下来的有色金属企业,先后在东北、中南、西南行政区建立了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在破旧不堪的老企业基础上,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1952年产量达到了7.4 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4.5倍。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色金属工业进行了大规模建设,156项全国重点建设工程中,有色金属工业占了13项。
到1957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达到了21.45万吨,出口创汇7.39亿美元。
至此,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初具规模。
在60年代初的三年调整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再次进行了规模布局,为建成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
到1965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了调整任务,产量达到46万吨。
一步步坚实的步伐,奠定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基础。
到1978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跃升到了100万吨。
改革开放后,有色金属工业得到大发展。
1981年开始组建有色局,几经反复,终于在1983年4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总公司成立之后,有色金属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从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间,有色金属产量由100万吨,突破到200万吨。
我国有色金属产量已由1950年在世界上排不上名次,而一跃上升到世界第六位,已探明的钨、锡、锑、钛、锌、钽、铌、稀土、铝、镍、汞、钼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这个时期,企业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并逐步接触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得到空前的发展。
改革10年来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0多亿美元,出口的有色金属产品达到150余种。
从1989年起,有色金属国内外市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由连续40年的卖方市场开始进入买方市场。
面对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以及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进一步融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促进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使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以后的几年中,尤其是“八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有色工业发展史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以下是其主要发展阶段和特点:恢复时期(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有色金属厂矿,并依靠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迅速恢复了生产。
在这一时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开始走上复苏之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开始大规模建设,新建、扩建了一批有色金属矿山、冶炼和加工企业,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
到1957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已初具规模,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1.5万吨。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尽管受到“大跃进”时期的影响,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调整时期仍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建设投产,使有色金属工业在起伏中发展。
到1965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恢复到46万吨。
“文化大革命”及后期(1966-1977年):在这一时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徘徊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有色金属工业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有色金属工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了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也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挑战。
但总体来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已具备了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未来仍将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以上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史的简要概述。
中国有色金属发展史
中国有色金属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期间(1949~1957年):这一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在恢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一些旧中国所没有的铝、镁冶炼和加工企业,硬质合金厂、碳素厂以及近代的铜联合企业,还扩建了钨、钼、铍、锂等矿山。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恢复到7.4万吨,是1949年的5.5倍。
2.发展品种质量时期(1958~1964年):根据“自力更生”的方针,把新型材料作为全国集中攻关的对象。
这一时期突破了原子能工业、航空工业、电子工业、舰艇、常规武器等所需有色金属材料生产技术关,为中国国防尖端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基本建成铜、铝、镍、钼和稀有金属矿山、冶炼、加工等战略后方的厂矿(1964~1966年6月前):这一时期内基本建成了铜、铝、镍、钼和稀有金属矿山、冶炼、加工等战略后方的厂矿,大大改善了有色金属工业的布局。
4.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2018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超过紧排其后的9个国家产量合计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程建国初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十分落后,产量不超过1.5万吨,品种不超过10种。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接管和改造了一批旧中国留下来的有色金属企业,先后在东北、中南、西南行政区建立了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在破旧不堪的老企业基础上,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1952年产量达到了7.4 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4.5倍。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色金属工业进行了大规模建设,156项全国重点建设工程中,有色金属工业占了13项。
到1957年,我国有色金属产量达到了21.45万吨,出口创汇7.39亿美元。
至此,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初具规模。
在60年代初的三年调整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再次进行了规模布局,为建成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打下了基础。
到1965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了调整任务,产量达到46万吨。
一步步坚实的步伐,奠定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基础。
到1978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跃升到了100万吨。
改革开放后,有色金属工业得到大发展。
1981年开始组建有色局,几经反复,终于在1983年4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总公司成立之后,有色金属工业蓬勃发展起来,从1978年到1988年的 10年间,有色金属产量由100万吨,突破到200万吨。
我国有色金属产量已由1950年在世界上排不上名次,而一跃上升到世界第六位,已探明的钨、锡、锑、钛、锌、钽、铌、稀土、铝、镍、汞、钼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这个时期,企业开始面向国内市场,并逐步接触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得到空前的发展。
改革10年来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0多亿美元,出口的有色金属产品达到150余种。
从1989年起,有色金属国内外市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由连续40年的卖方市场开始进入买方市场。
面对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以及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进一步融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促进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使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以后的几年中,尤其是“八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
有色行业概况了解有色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有色行业概况:了解有色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有色行业是指以有色金属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包括铝、铜、铅、锌、镍、锡等金属的开采、冶炼及相关加工等环节。
有色金属在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介绍有色行业的概况。
一、有色行业的发展历程有色行业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的有色金属是铜,人类在青铜时代运用铜进行生产和生活。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铜、铁等金属逐渐被大规模应用。
19世纪末,随着电气工业的兴起,铜成为重要的电导体材料,有色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20世纪后半叶,有色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快速扩张。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起步较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市场化改革和技术进步,迅速崛起。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有色金属生产的重要国家之一。
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渐饱和,有色金属企业加大了技术研发和环保投入,走向高质量发展。
二、有色行业的未来趋势1. 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有色行业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
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技术也将为有色行业创造新的机遇。
2. 技术创新:有色行业亟需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高新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将进一步推动有色行业的发展。
此外,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将带来新的增长点。
3. 市场区域化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有色行业将出现市场区域化的特征。
各国政策、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将导致有色金属在全球范围内的价格波动和贸易格局的调整。
4. 多元化发展:有色行业在产品结构上将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
不仅仅是传统的铝、铜等有色金属,稀缺有色金属和特种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也将成为重要的增长点。
总之,有色行业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推动下,有色行业将朝着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程及成就
回顾有色金属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是几代有色人艰苦创业、不断探索、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60年;是有色金属工业沧桑巨变、跨越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60年。
概括起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程可分为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两个阶段和不同的发展时期。
奋进历程
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年~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用三年的时间对经受战争创伤处于崩溃状态的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恢复。
从1953年起,我国以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为骨干,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建设。
三年恢复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批有色金属企业首先恢复了生产;云南、湖南、安徽及江西省的有色金属矿山等相继恢复了生产。
到1952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恢复到7.4万吨,是1949年的5.5倍。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957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当时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基本建设项目中,有色金属项目有13个,新建、扩建了一批有色金属矿山、冶炼和加工企业,同时,逐步组建了地质勘探、勘察设计、建筑施工、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
1957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已初具规模,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21.5万吨。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年,我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过三年“大跃进”、高指标,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工业生产第一次出现下降局面。
1961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1963年~1965年的三年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得到较好恢复,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虽然受到“大跃进”时期的影响,但在调整时期得到较快发展,一批骨干企业相继建设投产,使有色金属工业在起伏中发展。
1961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降到1957年的水平21.5万吨,1965年恢复到46万吨。
“文化大革命”及后期(1966年~1977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使党和国家遭受到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损失,国民经济基本处于停滞、徘徊和十分困难的境地。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虽然也受到严重的干扰,但历史地来看,由于有色金属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仍然取得了许多积极进展。
特别是在当时“三线”建设的总体部署下,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了一大批有色金属企业,改善了产业布局,加快了有色金属工业发展。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徘徊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1968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降为34万吨,到1977年产量达8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