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要汇报 现场流行病学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38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 ,FETP),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它起源于195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开始的流行病学情报服务(Epidemical Intellegence Service, EIS)。
该培训模式旨在培养高级现场流行病学的核心骨干,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过程促进和加强监测—应急反应系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爆发流行和其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多年来,WHO等有关国际组织一贯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和建立FETP,先后有3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相继建立了类似于现场流行病学或实用流行病学的培训项目。
目前,FETP及其类似的培训项目已先后在五大洲的35个国家开展,其中既包括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
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出2300多名学员,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多数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中坚。
而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成熟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适应公共卫生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我国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在中国建立FETP的发展前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着手筹划准备,除选派优秀学者出国学习和借鉴外,还与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协作关系。
2001年10月,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 从此,中国按照国际统一、规范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和服务体系,这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重要举措。
CFETP的培训目的不仅是培养数量不多的高级流行病学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
所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员逐步成为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走进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曾光罗会明一、现场流行病学自2002年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在全球大规模暴发以来,“现场流行病学”开始重新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有些人认为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现场”;有些人认为,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疾病控制”;还有些人认为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中与现场工作有关的方法学”。
国际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场流行病学定义有:Gregg[1]认为:现场流行病学就是流行病学在下列情形下的应用——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突发性,出乎预料;必须尽快对问题做出正确反应;必须亲赴现场解决问题;调查深度可能受限(必须及时地采取措施)。
现场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方法应用于意料之外的需要及时、现场调查处理的卫生问题。
Last[2]认为:现场流行病学就是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人群等现场工作中的实践。
主要解决如何进行对疾病流行和暴发的调查、如何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公众健康等问题。
面对应急性问题,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还要结合应急性问题的解决,对公共卫生措施作出评价。
其任务不仅是及时提交调查结果,还必须采取措施改进人群健康(必须考虑调查结果接受者如政府部门、公众等的需求)。
现场流行病学可以简述为流行病学方法在现场中的应用。
“现场”可以分为现场调查、现场干预两类现场。
目前,大多数专家把现场流行病学局限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面,从而将现场流行病学定义为:主要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目的,采用现代流行病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及时做出科学的调查结论,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它是流行病学应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实践,同时汲取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是流行病学在群体和宏观应用方面发展而产生的分支。
从方法学角度,现场流行病学强调不同方法的串联和组合;从系统的角度,提倡多学科的团队组,发挥流行病的宏观分析的优势。
现场流行病学的产出不仅是调查论文或学术报告,更重要的是疾病控制的效果和防治策建议。
流行病学工作开展情况汇报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流行病学工作显得愈加重要。
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流行病学旨在研究和控制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规律,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我将就我所在单位的流行病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针对不同的疾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深入挖掘病因和传播途径,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并控制疾病的暴发蔓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其次,我们在流行病学技术方面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不断引进先进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疾病监测和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流行病学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流行病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们在流行病学宣传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布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流行病学知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促进了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
最后,我们在流行病学应急响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能够迅速响应,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我所在单位在流行病学工作开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进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流行病学工作的投入和支持,不断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现场流行病学的理论与进展,共30学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及管理、现场调查方法与技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现场调查工作中的法律与伦理、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生物与化学恐怖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等。
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注重加强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围绕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同频共振。
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将公共卫生现场的调查和处置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将现场流行病学知识的传授与职业理想树立和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将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相融合。
并且,紧密结合主要授课对象(MPH研究生)的专业特点,《现场流行病学》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勇于冲锋陷阵的高水平研究生。
二、思政元素1.使命担当:讲述我校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尤其驰援湖北、支援柬埔寨等战“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彰显公共卫生人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培养职业精神。
2.医者精神:以叶馥孙为代表的我校老一辈专家心系人民群众健康、不畏艰辛开展肝癌普查及干预等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为例,引导学生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3.法治精神:制作《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你守法了吗?》微课,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深入挖掘《现场流行病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使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打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工作中的法律与伦理、生物与化学恐怖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等一批彰显课程特色、充满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Program ,FETP),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它起源于195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开始的流行病学情报服务(Epidemical Intellegence Service, EIS)。
该培训模式旨在培养高级现场流行病学的核心骨干,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过程促进和加强监测—应急反应系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爆发流行和其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多年来,WHO等有关国际组织一贯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和建立FETP,先后有3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相继建立了类似于现场流行病学或实用流行病学的培训项目。
目前,FETP 及其类似的培训项目已先后在五大洲的35个国家开展,其中既包括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
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出2300多名学员,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多数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中坚。
而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成熟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适应公共卫生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我国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在中国建立FETP的发展前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着手筹划准备,除选派优秀学者出国学习和借鉴外,还与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协作关系。
2001年10月,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 从此,中国按照国际统一、规范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和服务体系,这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重要举措。
CFETP的培训目的不仅是培养数量不多的高级流行病学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