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8
现场流病培训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现场流行病(Outbreak Epidemiology)是对某个特定地点或群体内的疾病暴发进行研究和干预的一种流行病学方法和技术。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旨在提供专业的培训,使学员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干预的能力,以应对突发疫情和传染病爆发带来的挑战。
项目目标:1. 提供现场流行病学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学员具备疫情调查、分析和干预的能力;2. 培养学员在应对突发疫情时的紧急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3. 增强学员对现场流行病学工作的了解和兴趣,促进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
二、培训内容和方法1. 现场流行病学理论知识:通过授课和案例学习,学习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包括病例定义、病例分类、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2. 突发疫情响应: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培养紧急响应意识和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学习紧急响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学习疫情调查的数据收集方法、质控和数据管理,以及流行病学分析的基本统计方法和软件应用。
4. 疾病干预措施:学习不同传染病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包括病例隔离、人群管控、个人防护措施等,以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和疫苗接种等。
5. 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现场流行病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进行模拟演练和实践操作,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培训组织和时间安排1. 培训周期:总计为期5天的培训,每天8小时,共计40小时。
2. 培训形式:融合理论授课、案例学习、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供综合性的培训体验。
3. 培训内容安排:- 第一天:现场流行病学概述和基本概念、突发疫情响应机制介绍;- 第二天:疫情调查方法和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三天:疾病干预措施和防控策略;- 第四天:模拟演练和实践操作;- 第五天:案例分析和总结交流。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 ,FETP),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它起源于195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开始的流行病学情报服务(Epidemical Intellegence Service, EIS)。
该培训模式旨在培养高级现场流行病学的核心骨干,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过程促进和加强监测—应急反应系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爆发流行和其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多年来,WHO等有关国际组织一贯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和建立FETP,先后有3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相继建立了类似于现场流行病学或实用流行病学的培训项目。
目前,FETP及其类似的培训项目已先后在五大洲的35个国家开展,其中既包括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
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出2300多名学员,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多数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中坚。
而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成熟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适应公共卫生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我国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在中国建立FETP的发展前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着手筹划准备,除选派优秀学者出国学习和借鉴外,还与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协作关系。
2001年10月,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 从此,中国按照国际统一、规范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和服务体系,这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重要举措。
CFETP的培训目的不仅是培养数量不多的高级流行病学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
所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员逐步成为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现场流病培训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由于流行病的频繁爆发,对于现场流病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开展现场流病培训实施方案,提高员工对于流行病的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已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工作。
二、培训目标
1. 提高员工对于现场流病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基本的防控知识;
2. 增强员工的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培养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有效应对突发流行病事件。
三、培训内容
1. 流行病基础知识普及:包括流行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等;
2. 现场流病防控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环境清洁、消毒等;
3. 突发流行病事件应急处理:包括疫情通报、隔离处置、人员疏散等;
4. 现场模拟演练:通过实际场景模拟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培训方式
1. 线上培训:通过网络直播、视频教学等形式进行流行病防控知识
普及;
2. 线下实操:组织现场模拟演练,让员工亲身参与,加深印象,提
高学习效果。
五、培训评估
1. 考核方式:通过考试、实际演练等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2. 效果评估:收集员工反馈意见,了解培训效果,及时调整培训方案。
六、培训保障
1. 资源保障:提供必要的培训资料和设备;
2. 人员保障: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保证培训效果。
七、总结
通过现场流病培训实施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对于流行病的防控
意识和应对能力,保障企业员工的健康安全。
同时,也为企业应对
突发流行病事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希望全体员工能够认真参与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健康状态。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培训计划1. 背景介绍一场流行病的爆发会给社会、经济和健康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掌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能对于发现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培训计划旨在帮助培训者掌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使其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 培训目标- 了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流行病学数据- 掌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基本要点3. 培训内容3.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概述-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 流行病学方法和设计- 疫情调查的目标和意义3.2 现场调查技能培训- 调查计划和设计- 数据收集工具和技术-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实施- 调查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分享3.3 数据分析和报告- 数据收集和整理- 基本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的解读和报告撰写3.4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点- 应急响应的基本原则- 疫情应急响应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应急情况下的流行病学调查策略4. 培训方法本培训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和小组讨论。
培训内容将结合实际案例和经验进行讲解,使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5. 培训计划第一天- 上午:流行病学基本概念介绍- 下午:调查计划和设计第二天- 上午:数据收集工具和技术- 下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实施第三天- 上午:数据收集和整理- 下午:数据分析和报告第四天- 上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点- 下午:应急响应的基本原则第五天- 上午:疫情应急响应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下午:应急情况下的流行病学调查策略6. 培训评估为了确保培训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笔试、实操考核和培训后问卷调查。
学员需通过笔试和实操考核,才能取得培训结业证书。
7. 培训师资本培训将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流行病学专家担任讲师,确保培训内容丰富、专业。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现场流行病学的理论与进展,共30学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组织及管理、现场调查方法与技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现场调查工作中的法律与伦理、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生物与化学恐怖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等。
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注重加强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围绕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同频共振。
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将公共卫生现场的调查和处置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将现场流行病学知识的传授与职业理想树立和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将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相融合。
并且,紧密结合主要授课对象(MPH研究生)的专业特点,《现场流行病学》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勇于冲锋陷阵的高水平研究生。
二、思政元素1.使命担当:讲述我校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事迹,尤其驰援湖北、支援柬埔寨等战“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彰显公共卫生人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培养职业精神。
2.医者精神:以叶馥孙为代表的我校老一辈专家心系人民群众健康、不畏艰辛开展肝癌普查及干预等现场流行病学研究为例,引导学生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3.法治精神:制作《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你守法了吗?》微课,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深入挖掘《现场流行病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使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打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工作中的法律与伦理、生物与化学恐怖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现场调查中的实验室工作等一批彰显课程特色、充满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Program ,FETP),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它起源于195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开始的流行病学情报服务(Epidemical Intellegence Service, EIS)。
该培训模式旨在培养高级现场流行病学的核心骨干,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过程促进和加强监测—应急反应系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爆发流行和其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多年来,WHO等有关国际组织一贯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和建立FETP,先后有3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相继建立了类似于现场流行病学或实用流行病学的培训项目。
目前,FETP 及其类似的培训项目已先后在五大洲的35个国家开展,其中既包括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
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出2300多名学员,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多数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中坚。
而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成熟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适应公共卫生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我国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在中国建立FETP的发展前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着手筹划准备,除选派优秀学者出国学习和借鉴外,还与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协作关系。
2001年10月,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 从此,中国按照国际统一、规范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和服务体系,这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重要举措。
CFETP的培训目的不仅是培养数量不多的高级流行病学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 ,FETP),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它起源于195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开始的流行病学情报服务(Epidemical Intellegence Service, EIS)。
该培训模式旨在培养高级现场流行病学的核心骨干,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过程促进和加强监测—应急反应系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爆发流行和其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多年来,WHO等有关国际组织一贯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和建立FETP,先后有3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相继建立了类似于现场流行病学或实用流行病学的培训项目。
目前,FETP及其类似的培训项目已先后在五大洲的35个国家开展,其中既包括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
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出2300多名学员,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多数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中坚。
而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成熟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适应公共卫生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我国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在中国建立FETP的发展前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着手筹划准备,除选派优秀学者出国学习和借鉴外,还与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协作关系。
2001年10月,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 从此,中国按照国际统一、规范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和服务体系,这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重要举措。
CFETP的培训目的不仅是培养数量不多的高级流行病学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
所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员逐步成为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 ,FETP),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它起源于195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开始的流行病学情报服务(Epidemical Intellegence Service, EIS)。
该培训模式旨在培养高级现场流行病学的核心骨干,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过程促进和加强监测—应急反应系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爆发流行和其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多年来,WHO等有关国际组织一贯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和建立FETP,先后有3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相继建立了类似于现场流行病学或实用流行病学的培训项目。
目前,FETP及其类似的培训项目已先后在五大洲的35个国家开展,其中既包括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
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出2300多名学员,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多数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中坚。
而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成熟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适应公共卫生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我国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在中国建立FETP的发展前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着手筹划准备,除选派优秀学者出国学习和借鉴外,还与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协作关系。
2001年10月,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 从此,中国按照国际统一、规范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和服务体系,这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重要举措。
CFETP的培训目的不仅是培养数量不多的高级流行病学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
所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员逐步成为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D i s p a t c h of t h e C h i n e s e F i e l d E p i d e m i o l og y T r a i n i n g P r o g r a m 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工作简报h本期焦点:临床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新甲型H 1N 1流感危重病例的危险因素C F E T P -8: 韩轲 赵金辉 陈静 苏杨 指导老师:马会来第一期工作简报我国基层医务人员把激素作为退热药的现象十分普遍1。
2008年在安徽省阜阳市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易导致手足口病危重病例的发生2。
2009年10-11月,沈阳市新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危重病例迅速增多,约占辽宁省的80%。
我们对沈阳市的危重病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临床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危重病例的危险因素。
我们选择发病时间在2009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住院地点在沈阳市4家医院,年龄为3岁以上的甲流实验室确诊病例开展了调查。
通过面访或电话调查方式,调查病人的基本信息、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史;通过摘录门诊和住院病历的方式获得病人的基础性疾病、药物和其他治疗情况、并发症、结局等信息。
我们对所有病例发病后72小时内和使用糖皮质激素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方法采用大流行早期医疗预警评分,Pandemic Medical Early Warning Score,PMEWS3),评分指标包括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意识状态和血氧饱和度。
甲流危重病例是指至少具有下列1项特征的甲流实验室确诊病例:死亡、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机械通气或入住ICU;非危重病例为无上述指征的甲流实验室确诊病例。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糖皮质激素对甲流患者发展为危重病例的影响。
83例住院病例中,发病后72小时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17例(24%的用于治疗肺炎,76%用于治疗发热),未使用的66例(包括72小时以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两组病人在基本信息、发病后72小时内严重度评分最高值、首次就诊时的症状、体征、基础性疾病、肥胖和孕妇的分布均差异无显著性(表w1;见网页http://211.167.248.12/cfetp/)。
1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介绍现场流行病学培训起源于XX1951年建立的两年制流行病学XX服务项目(EIS),起初以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为主,现已拓展为众多公共卫生领域实用型高级现场流行病学人才培训的旗舰项目。
由于EIS“干中学”培训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经XX(XX)倡导与推X,该模式已成为全球培养高级现场流行病学人才的通用方法,XX国相继成立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使全球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大幅提高,并逐渐XX了全球流行病学培训和公共卫生干预网络(TEPHINET)。
2021年10月,为适应我国疾控机构XX转型和公共卫生应对的迫切需要,培养急需的现场流行病学高级人才,并在XX层面组织一支队伍,开展重要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同时,与国际接轨,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在XX和XX儿童基金会(UXXCEF)的倡导和资助下,XX卫生计生委(原)组建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hinese FieldEpidemiology TraiXXng Program,简称CFETP),建立了疾控司司长为主任,多司局参加的执行XX,由中国预防医学(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CFETP日常运转、组织实施。
2021年起,XX两国**将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纳入两国“新发传染病(EID)”合作项目,XXCDC向CFETP派驻了长期顾问。
2021年起,CFETP纳入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正式XX,并于2021年起由XX财XX经费常规支持项目。
经过16年来的不断,CFETP取得了巨大成绩。
至2021年共招收了298名XX,累计开展了2200多项应急调查、疾病监测和专题研究等培训XX活动,提出了大量疾病防控和完善公共卫生XX策措施的建议,对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至2021年CFETP已有13期共223名毕业生,分布在XX和28个省及地方门,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疾病预防控制的领军和骨干人才,对缓解我国卫生应急高级现场人才缺乏的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简介一、项目背景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ield Epidemiology Training Program ,FETP),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先进的培训方式,它起源于195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开始的流行病学情报服务(Epidemical Intellegence Service, EIS)。
该培训模式旨在培养高级现场流行病学的核心骨干,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过程促进和加强监测—应急反应系统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爆发流行和其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多年来,WHO等有关国际组织一贯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和建立FETP,先后有3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相继建立了类似于现场流行病学或实用流行病学的培训项目。
目前,FETP及其类似的培训项目已先后在五大洲的35个国家开展,其中既包括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
到目前为止已培养出2300多名学员,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多数已成为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中坚。
而且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成熟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适应公共卫生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形势需要,我国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在中国建立FETP的发展前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着手筹划准备,除选派优秀学者出国学习和借鉴外,还与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协作关系。
2001年10月,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了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 从此,中国按照国际统一、规范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和服务体系,这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具有长远影响的重要举措。
CFETP的培训目的不仅是培养数量不多的高级流行病学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
所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员逐步成为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截止目前,CFETP迄今已经招生5届,已经毕业3届30余人。
毕业的学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培养目标和能力建设(一)培养目标1、对突发性卫生事件能够迅速做出应急反应,有效组织实施现场调查和处理工作。
2、培养现代公共卫生监测骨干,使之能够深入了解疾病监测系统,客观评价监测系统,提高疾病监测水平,并促进其发展。
3、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决策者提供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建议。
(二)能力建设通过培训,使学员具备以下能力:1、发生疾病爆发或紧急卫生事件时,能够独立组织开展系统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2、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能够及时制定现场卫生防病预案,并组织实施;3、提高对疾病监测系统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以及采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能够向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出色完成与新闻媒介和大众的沟通和宣传;5、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的能力;6、项目的申请、计划、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7、提高撰写调查设计、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科研论文和演讲的能力;8、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拓宽学科联系,提高综合专业素质。
三、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特点1、实践中学习,也即“干中学”;2、以案例教学为主,贴近于现场,而有别于纯理论教学;3、着重于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有别于研究生的培养;4、强调以公共卫生为目的的团队协助精神;5、重视学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主动探索能力的提高;6、以培养具有宏观思维和缜密逻辑推理能力的流行病学高级人才为目的;7、通过培训过程,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
四、河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Henan Field EpidemiologyTraining Program,HFETP)意义及重要性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位于国内交通中枢。
人口全国第一,境内生态多样,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皆有发生。
通过长期努力,我省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流及物流的不断增加、原有公共卫生措施的削弱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增加等因素,我省的传染病形势又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如艾滋病的发生蔓延、结核病的卷土重来、疟疾抗药性的出现、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反复、新发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猪链球菌病的不断出现等都对我省群众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由于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尤其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甚少。
疾病控制系统待遇普遍偏低,缺乏人才和人才外流现象并存。
为此,加大我省人才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基层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对于我省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而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使学员具备上述的各种能力,将可以有力提升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支随时可以应对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的强有力的队伍,为我省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五、指导教师1、专业指导教师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的特点,选择理论知识过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领域专家担任学员的指导教师。
每位指导教师至少指导一名FETP学员的现场工作。
人选如下:表1 HFETP首批指导教师刘国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张更荣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许汴利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张丁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王哲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朱谦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陈豪敏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刁琳琪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郭万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张锦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张书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周刚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韩同武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张彦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李蓬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2、特聘导师聘请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东升为HFETP学术指导教师。
3、实验室指导教师鉴于现场调查离不开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学员需要了解更多的实验室知识,特意聘请有丰富实验室经验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负责解答学员关于实验室方面的问题。
人选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廖兴广、夏胜利、马宏、李承海。
六、现场基地选择郑州、南阳、商丘、许昌、洛阳、信阳等6个市做为现场培训基地。
1、建立、健全现场工作规章制度,规范现场培训管理。
(1)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及有关领导对FETP概念及其使命的认识,增强有效开发和利用FETP资源优势的意识,并通过合作开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活动,扩大影响,增加信息来源,创造更多的现场培训机会。
(2)大力提倡开展“小而精”的简短现场调查是一种富有成效的现场培训方式。
要不失时机地优先选择目标明确、结果显著的短小现场调查培训。
逐步扩大调查规模,避免盲目激进,酿成决策失误。
(3)在学员现场工作结束后,FETP项目办应及时召集由指导教师主持的针对现场调查中存在问题的专题研讨会或短期强化培训,必要时可邀请其它指导老师参加评议。
2、设立现场指导教师在现场基地设立现场指导教师,聘请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学员现场指导教师。
表2 河南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HFETP)现场指导教师李玉秦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王卫民南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邓育沧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朱伯健商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杨合灿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沈大勇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第二部分课程及实践一、培训模式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
针对学员主要为成年人的特点,重点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进行授课。
理论课程结束后,学员在指导教师及现场指导教师的共同辅导下在基地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二、学制学期1年,全脱产学习。
学员达到毕业标准后,由卫生厅发结业证书。
三、学员来源和待遇1、HFETP项目的学员的入选条件:(1)必须是单位推荐的业务骨干或潜在的业务骨干;(2)本科以上,包括研究生毕业;(3)从事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五年以上,业绩优良(优秀者可适当减少工作年限)。
(4)有一定现场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熟悉疾病监测系统;(5)热爱现场流行病学工作,安心公共卫生事业;(6)有一定的英语专业阅读能力;(7)年龄在45岁以下。
2、招生对象:第一年主要面对省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防疫、监督机构;以后每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招生对象。
四、对学员所在单位的要求1、学员单位要充分理解和支持省级FETP项目;2、以单位名义推荐FETP学员,保证学员的基本工资和待遇;3、承诺将FETP作为提高本单位流行病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4、需要时接待FETP学员参与本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活动,提供疫情信息和实验室支持;五、课程安排(一)学习计划的总体安排1、每学期的前2个月进行集中授课;2、每学期的后2个月,学员集中进行论文或报告的撰写、答辩;3、每学期中间时间:有2周的集中授课,学员报告、答疑;4、其余时间:现场工作为主。
HFETP学员的工作地点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现场基地。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1、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基础教学、案例分析、现场经验、知识讲座、实习与见习六个部分。
重点突出案例分析与现场经验介绍。
2、授课内容重点体现出培训目标的基础性、针对性、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
3、教学方法提倡学员互帮、互教、互学。
(三)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现场流行病学的特点,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将现代知识与过去经验相结合,重点突出经验教学和案例分析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个月的课程类似于美国EIS开学后的夏季课程,包括流行病、统计、现场工作、计算机、案例讲座、讨论和社会交际;另一个月开设有关重点传染性疾病、中毒、新发传染病、管理学、灾害医学等课程;每逢“五一”、“十一”、“春节”前集中1-2周,以学员汇报工作、交流体会为主,教师针对实际问题答疑、授课;后2个月进行工作总结、毕业答辩、教学评价和包括资料分析技巧在内的专题讲座等。
(四)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例分析、专题讲座、教师答疑、现场调研、分类指导、难点扶持等灵活多样的方法。
重点强调突出案例教学和现场实际经验;提倡师生互教、互学;兼顾课堂教学与讨论、学员参与和查阅文献;适当开展现场教学。
(五)现场工作期间的安排在学员的课程安排的现场工作为最重要的部分,任何时候都以疾病爆发、中毒等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以及自然灾害应急反应为主,要求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
现场工作期间的其它工作主要有:对监测--应急反应系统的评价,专题调查,启动或参与专题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