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时政府北迁的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573.67 KB
- 文档页数:2
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时在南京建立的临时中央政府。
1912年1月1日成立。
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举行武昌起义,不到两个月,除华北、东北等地外,全国各地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
革命风云的激荡,革命形势的急剧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革命政府来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
筹建统一的中央革命政权的问题就迅速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1911年11月各独立省代表齐集武昌,召开“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席会议”,讨论组建中央政府事宜。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各国驻华使节一面手忙脚乱地向本国政府电告中国局势,争先调集海陆军,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一面大造舆论,极力促使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幻想通过袁世凯“挽救”清政府,稳定局势,扑灭革命。
另外,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也积极活动帮助袁世凯,从内部阻遏、瓦解革命,妄图掌握政权。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对南方却暂时屯兵不动,抓住有利时机加紧“和平”攻势,通过各种途径要求停战议和,以便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攫取全国政权。
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强大北洋军的压力下,革命党人不得不同意南北议和。
12月2日,各省代表联合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作出了“如袁世凯反正,当共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决定。
12月7日,会议迁至南京继续进行,并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12月25日,孙中山在经历了16年的流亡生活自国外返回上海,作为全国人民公认的领袖,组织中央革命政权的使命,就顺理成章地落到他的肩上。
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的会议,到会的17省代表在孙中山、黎元洪、黄兴3名候选人中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当选举结果揭晓时,“众呼中华共和万岁三声!“喜悦之情,达于极点。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并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
当天,孙中山即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提出临时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
一.清末新政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2.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3.《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2.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3.清末新政认识:(不利)1.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2.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3.清政府设立新军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其危亡,结果却加速了其灭亡。
4.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失败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落后。
(有利)1.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2.这是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应急措施,具有进步的意义。
3.新的军队建设、新的兵种的产生和新的军人水平提高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4.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评价:进步性:是对千年祖制的调整。
局限性:妥协性与不彻底性。
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1.原因:1.立宪派认为立宪是挽救清王朝的良方,立宪是克服中国内忧外患的法宝。
2.立宪比专制好,这是日俄战争后国人的共识,这是时代的潮流。
3.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可以抵制革命,维护自身利益—参政,保卫自己的财产。
4...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孙中山为何迅即拱手让出革命政权?只要我们坚持从历史条件出发来解读历史本身,则不难发现,孙中山等人之所以不能把来之不易的革命政权牢握在手,原因颇多,其中革命党人自身的力量不够、新生的革命政权无法摆脱日益逼近的财政危机、西方列强的政治压力等,则是最重要的因素。
让出政权,并非孙中山一时的决策失误。
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一举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而且埋葬了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这是人所共知的。
问题在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才过了一个半月,就匆匆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临时参议院则根据他的提议,通过投票,一致确认原本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推出“宣统皇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的政治三角戏。
袁世凯毕竟是同革命无缘的袁世凯,他辜负孙中山的重托,步步为营,不断排挤革命党人,甚至大开杀戒,还上演帝制复辟的闹剧。
革命之血付东流,革命之途路漫漫。
凡此种种,都曾让许多当事人与后来者思忖着同一个问题: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党人为何拱手让出革命政权?任何政治权力的分配、再分配都不过是诸种政治力量之间有形与无形较量的结果,个人的风格或品德往往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与其说历史是公正的仲裁者,还不如说历史是最大的“功利主义者”。
只要我们坚持从历史条件出发来解读历史本身,则不难发现,孙中山等人之所以不能把来之不易的革命政权牢握在手,原因颇多,其中革命党人自身的力量不够、新生的革命政权无法摆脱日益逼近的财政危机、西方列强的政治压力等,则是最重要的因素。
让出政权,并非孙中山一时的决策失误。
革命者自身力量的缺失在艰苦而漫长的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在孙中山等人发动暴力反清的过程中,既没有也很难真正将下层民众发动起来,形成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往往是革命的声势大于革命的实力,反清起义的高潮来得快,退得也快。
究其原因,不仅会党的革命精神并不像许多论著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而且革命志士们在联络旧式军人时,多赖军官倒戈,或策动士兵哗变,也往往不可靠,多次上当。
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后,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但是,南京临时政府仅仅存在了不足三个月就解散了,原因是孙中山对北方北洋政权袁世凯抱有幻想,企图通过妥协而“南北议和”,想和平地在全国实行总统选举。
孙中山的这种妥协政策,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以致造成了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通过贿选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上演了当皇帝的闹剧,天下震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被迫“通电全国”,组织护国军北伐,史称“二次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 11911年12月29日,中国十七省都督府代表会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就任宣誓典礼。
1912年1月3日,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作为国旗。
以1912年1月1日,为民国纪元(即辛亥元年)。
1912年1月28日,成主临时中央政府参议院。
1912年2月15日,临时中央政府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职,民国政府迁至北京,南京留下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虽然存在时间较短,存续时间不足三个月,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国(南京)中央临时政府主席孙中山、副主席李。
总统府由秘书处、兵役部、法律研究所、公务员局、印刷和铸造局、公报局、荣誉局和中央临时法院组成。
中华民国(南京)中央临时政府设立的中央行政部委包括:兵部、海军部、外交部、财政部、司法部、内政部、教育部、交通部、工业部、招商局等。
南京临时政府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下属的中央军事机关是“二次革命”的中坚力量,在反对袁世凯帝制的军事行动中功勋卓著。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南京)作战部正式成立,黄兴任作战部长官。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央军事机关,除陆军部、海军部外,还有总参谋部、大元帅大本营、南京警备总督署、南京留守署等。
民国初年,政局变动频繁,先后发生“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和护法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而隐藏于这些政治斗争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向,乃是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它反映了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一)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了新的专制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进步政治社会力量,则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12年8月,宋教仁经孙中山同意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自己担任代理理事长。
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取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试图以此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指使凶手将宋教仁刺杀。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立即着手准备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的反抗。
他不经国会审议,非法与五国银行团订立“善后大借款”合同,筹措内战战费;同时,任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战时内阁”,派北洋军南下。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下令罢免国民党方面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挑起了内战。
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黄兴和程德全在江苏起兵讨袁, 上海、安徽、广东、福建、重庆等省区也先后宣布独立。
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在北洋军的进攻下,“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再次流亡海外。
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扫除了国民党在南方的军事实力后,即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1913年10月,它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不久,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l914年5月,袁世凯宣布废除《临时约法》,颁行了由御用机构起草的《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以便进一步加强其独裁权力。
接着,他又通过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成为事实上的终身总统。
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上了“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各种进步社会力量的反对。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探析作者:张静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6期一、民国初年政党概况民国初年,政党勃兴。
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统计,当时政治性的社团有312个,而由以国民、共和、民主、统一四党影响最大,也更具有西方政党特征。
1.国民党。
国民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行政党政治、对抗立宪派、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在宋教仁等人的积极主持下,由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4个小党派组成的, 1912年8月25日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12年3月3日,同盟会在南京召开本部全体大会,决定把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
大会制定并通过了新的《中国同盟会总章》,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汪精卫为总务部主任干事,张继为交际部主任干事。
改组后,会务有所扩张,不到几个月时间,会员增至10万余人,支部遍于18个省区。
临时政府北迁后,同盟会本部由南京迁至北京。
同盟会改组后,大批旧官僚、立宪派和各种投机政客纷纷涌入,成分复杂,组织上严重不纯,革命性减弱。
孙中山和黄兴虽被推举为主要领导成员,但不注重党务,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实际事务只是宋教仁一人操持。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5个党派,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大会,宣告国民党成立。
2.共和党。
共和党是立宪派为了对抗同盟会,联合统一党、民社、国民协进会、国民党同志会、民国公会5个小政党政团而组成的,1912年5月9日正式成立。
共和党以保持全国统一,取国家主义,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应世界大势、以平和实利立国为政纲。
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国家主义就是反对同盟会、支持袁世凯的同意语。
由于共和党视同盟会为第一政敌,因此共和党的成立及其活动,自然得到了袁世凯的大力欢迎和支持。
其两者的关系,正如同盟会的激进分子戴天仇所揭露的那样:“袁氏欲利用共和党而固其位置,共和党亦欲利用袁氏而开其升官发财之路。
“英雌”的陷落——关于沈佩贞的历史与文学形象考察黄湘金内容提要:沈佩贞是民初著名的“英雌”。
她在辛亥革命中以组建女子军事团体受到舆论的称扬。
民国成立后投身于妇女参政运动,后来又依附袁氏政权,其言行日益引人反感,终因大闹醒春居及与郭同的讼案而身败名裂。
她在小说中的形象也全面沦陷。
沈佩贞的遭遇,不仅体现了民初女权问题与民族国家的尖锐矛盾和男性启蒙者在“英雌”问题上明显的功利性,也映衬出知识女性由家庭、校园走向社会的难局。
关键词:沈佩贞 “英雌” “贤母良妻”何谓“英雌”?简言之,“英雌”即指女英雄。
从构词方式上看,它是与“英雄”对举而出现的。
在清末民初,它曾高频率、大规模地出现在报章新闻和文学作品中,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据今所见,晚清最早使用“英雌”之人为湖北留日女学生王莲。
1903年2月,她在《湖北学生界》发表《支那女权愤言》,为男女平权张目,文尾更是质疑“英雄”的适用性,别为创造出“英雌”之词:世世儒者,赞诵历史之人物,曰“大丈夫”,而不曰“大女子”;曰“英雄”,而不曰“英雌”。
鼠目寸光,成败论人,实我历史之污点也。
1而作者自署“楚北英雌”,便隐含着自开风气的豪壮情怀。
在王莲之后,“英雌”也成为其他爱国女性昂扬的自我期许,如务本女校学生张昭汉感念时艰,作诗抒怀:“谁洗中国耻?崛起为英雌!” 2对于晚清女性的“英雌”意识,夏晓虹早在1995年即撰文详细考察 3,李奇志在2006年也有专著探讨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并旁及这一思“英雌”的陷落潮在后代的式微与转变。
4从清末到民初的20余年间,“英雌”指涉的对象不断泛化,其感情色彩也有较大转变。
至于这一意识的践行者,在清末自然以秋瑾为典范,在民初可能当推沈佩贞为代表。
对于前者,目前的研究已经十分详尽,而后者似为学界所遗忘。
本文从芜杂的历史和文学材料中,勾勒出沈佩贞在民初的人生沉浮和小说形象,并试图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女界之伟人”沈佩贞何人也?据1915年《醒华报》记载:“沈佩贞,号义新,原名慕贞,号少华。
第十九辑民国行政区划三题傅林祥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过程,因保存的军政分府,下辖若干个县,如湖南凤凰设至今的资料较多,总体上较为清楚。
但某些时间、某些地区的特殊变化过程,仍存在着不有湘西军政分府,广西柳州设有右江军政分府,四川叙州设有川南军政府,江西赣州少疑点°本文试图对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的设有赣南分都督府。
行政区划、呼伦贝尔地区“自治”与黑龙江行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起,至政区划变化、设治局制度演变等三个问题,作1913年1月8日大总统袁世凯颁布《划一现一初步的探讨。
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武昌起义后光复各省行政区划的演变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革命党人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
此后,江苏、浙江、福建、安 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等省先后响应,并先后成立各省都 督府①。
都督府(军政府)成为一地的军政、行政组织。
就整体而言,是在省会成立全 省性的军政府,作为一省的最高军事、行政、财政组织,如鄂州(即湖北)、福建等等。
少数省份内则设有两个并列的军政府,如 四川省在重庆有蜀军军政府,在成都有大 汉四川军政府,后合并为四川军政府。
此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止,光复各省除建立上述 都督府、军政分府外,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均有多次变化,清代原有的省一府一县三级行 政体系,除在个别省区得到保留外,在大多数 省区已遭破坏,形成了以省、县两级制为主的 新体系。
这种变化•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于1914年8月编制的《全国行政区划表》,大多失载。
南京府 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具有首都的地位。
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1月1日成立后,曾设立过一个南京府。
关于南京府的置废过程,1914年版《全国行政区划表》未予记录。
民国年间编纂的《首 都志》记载如下:“民国元年,总理任临时大总统,定南京为国都,废首县,改江宁府为外,在一些省的特殊地区设立有独立的军政府,如伊犁、滦州、重庆、沪军(上海)等,它们并不受本省军政府的领导。
2020年广东省梅州市长田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参考答案:B2. 据吕思勉《中国近代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兵既逼江宁,清廷战守俱穷,与英使订立条约。
许英商任意与华人贸易,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
”这一“条约”:A.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B.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C.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D.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参考答案:A根据“清道光二十二年”“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结合所学,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故这一条约是《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开放中国的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A正确;《天津条约》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辛丑条约》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道光二十二年”“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联系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3. 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参考答案:C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开始和最终形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不断紧密,下面选项中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无关的是()A 新航路的开僻B 第一次世界大战C 贝尔试用电话D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参考答案:B5. 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