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二次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21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二次备课教案标题:《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二次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友情、助人为乐的价值观念;-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大青树下的小学》故事书;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词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词卡引入故事《大青树下的小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期待?2.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故事《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第一章节;- 学生回答问题: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主人公遇到了什么问题?3. 词汇学习(15分钟):- 教师呈现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并解释其意思;- 学生跟读并进行语音、语调练习;- 学生进行词汇拼写和造句练习。
4. 合作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情节;-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你们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5. 创作活动(15分钟):- 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续写故事的下一章节;-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创作,或者创造新的角色;- 学生可以用文字、图片或漫画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6. 总结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如何进行二次备课第一篇:如何进行二次备课如何进行二次备课备课是解读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参考及相关资料后,对课堂教学流程的一种预设。
二次备课,从字面意思上说,是再次研读教材、课标、教参,特别是依照个人和班级具体情况之后,对某些方面的修改、完善、备注,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等做进一步调整的过程。
我们还应这样理解:它不单单指第二次备课,是指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备课。
如果非要给二次备课定个义的话,二次备课=教前备课调整+教中状况记录+教后回忆反思。
二次备课是教师自我矫正,不断反思改进,完善提高的过程。
今天,我们着重说的是狭义的二次备课,也就是教前对教案的自我调整。
关于教后反思的要求,在下一次“课改导航”中再阐述。
为什么要进行二次备课?其一:虽然我们的集体备课融合了教研组教师的智慧和经验,但一些环节的预设非十全十美。
再次进行完善提升十分必要。
比如问题的设置是否涵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问题这样设置,问的可否清楚?问题抛给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理解不理解?还有没有更好的提问方式?如果这个问题学生答不上来,还应该铺设什么问题?问题有没有歧义?学生会有多少种理解?我们也许再次钻研教材之后,会有新的考量,新的预设。
“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问题设置这个环节,相应的,教学环节的安排,时间的控制,作业的设计都可以再考虑调整,以便教案更趋于合理,使自己更熟悉教学思路,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
其二:无论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多么充分,毕竟是停留于纸面的文字,处于设想之中,而课堂教学却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师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不尽相同的学情,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专长也不尽相同。
所以,有时候一起备的课并不完全符合自己所担班级的学情,不完全符合自己所长。
这就要求教师依照本人、特别是本班的实际情况,在授课前对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的某些环节、细节做适度的调整,丰富内容,体现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精彩。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通用12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通用12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泰戈尔。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
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读准下列字音。
荒笛罚假赏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由:笛、青:猜B、换偏旁记忆的字:汤:扬、汪:狂、劈:臂3、读读写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年级语文教案二次备课
三年级语文教案——二次备课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 词汇和句型:掌握本单元的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型,能够正确运用。
2. 课文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练习:根据本单元的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主题。
2. 学习新词汇和句型: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型。
3.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等方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4. 写作练习:根据本单元的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充实,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加强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023年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二次备课(通用15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二次备课篇一1、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幻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和新词,认识八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重点:了解我的小小愿望。
难点:大胆想象,在正文第三段后再补一段。
1、理解诗的内容,了解“我”的小小的愿望。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1、观看美丽景色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说:当同学们看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蓝天白云这些美丽的景色时,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作品中,去品味生活。
3、板书课题。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纠正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注意,提醒大家注意。
“哇”读“wa”,轻声。
“汲取”中的“汲”读ji4、老师简要介绍。
高洪波:1951年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我喜欢你,狐狸》等。
儿童诗《我像》获全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至四节。
1、从第一至第四节中选择你喜欢的一节分组学习。
自学提示:(1)我想变成什么?为什么?(2)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小组讨论。
(3)用读或演的形式汇报。
2、交流汇报。
(1)交流第一、二节内容。
(2)学习第三节。
指名读第三节。
启发学生想象:“我把眼睛装在风筝上,飞上高高的蓝天,望啊望——能望到什么?鼓励学生充分说。
解决疑难: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3)、学习第四节。
一起读第四节。
让学生谈论蒲公英和柳絮。
启发学生想象:遥远的地方会是哪里?飞到那里干什么?3、学习第五节。
(1)指名读第五节。
分组讨论:“我”要和爸爸妈妈商量什么?(2)交流汇报。
1、配乐,同桌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语文二次备课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提取重要信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及其意义;•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提取重要信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课件、教学录音、学生笔记本;2.学生准备:复习课文、准备阅读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通过提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思考相关话题。
2. 预习(15分钟)•学生展示预习笔记,教师点评批改;•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激活学生对话题的思考。
3. 阅读理解(3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重点把握关键词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解答问题,梳理课文中的重点信息;•教师进行课堂点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思考与表达(25分钟)•学生个人思考,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展示各个角度的思考。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提出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和拓展话题;•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
六、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思考的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鼓励学生对于课文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写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学生在小组协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了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和系统。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观察,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较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课文的进一步问题,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八、教学延伸本次教学重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下册⼆次备课表格式全册教案1.古诗三⾸四、诵读感悟。
(⽤时:8分钟)1.组织学⽣交流:学了本诗,你有何感受?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由讨论,谈⾃⼰的感受。
2.学⽣尝试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结合插图的直观展⽰,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让学⽣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第⼆课时教学⽬标1.会认4个⽣字,会写9个⽣字。
2.熟读并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两⾸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能从诗中描绘的场景中体会诗⼈的⼼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意思,从中感受诗⼈的⼼情。
课前准备课件,范读录⾳。
(教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活动⼆次备课⼀、复习引⼊。
(⽤时:5分钟)1.复习背诵《绝句》。
2.板书诗题:惠崇春江晚景。
3.介绍作者苏轼。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背诵《绝句》。
2.交流收集到的苏轼的相关资料。
3.听范读录⾳,熟读古诗,注意“惠、崇”⼆字的读⾳和写法。
⼆、理解诗意,感受美景。
(⽤时:15分钟)1.引导学⽣将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字“惠、崇、芦、芽、短”。
教师指导书写。
2.教师出⽰前两句诗和相应插图,指导学⽣抓住诗中的景物,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3.再读诗句,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景。
1.学⽣⽤⾃⼰喜欢的⽅式⾃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
熟记诗中5个⽣字的写法及笔顺。
2.诵读前两句诗,结合课件出⽰的插图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感受意境。
3.抓住关键字词,诵读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4.朗读全诗,感受美景,体会作者的⼼情。
三、⾃读古诗,明意悟情。
(⽤时:15分钟)1.板书诗题,引导解题。
指导学⽣⾃读古诗,认记诗中的⽣字。
2.引导学⽣思考:古诗描绘了什么景⾊?写出了诗⼈怎样的⼼情?3.课件出⽰前两句诗,理解字词意思,引导学⽣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怎样的⼼情?4.出⽰后两句诗,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二次备课第二单元名人生活董家镇中心小学徐玉荣一、教材分析: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
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
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述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会认19个字,会写40个字。
正确读写三篇精读课文中46组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感受伟人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4、小练笔:续写《小摄影师》的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从平凡的小事中,体会伟人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四、课时安排:灰雀2课时小摄影师 2课时奇怪的大石头 2课时我不能失信 1课时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1+习作2+其他1=4课时五、教学建议:1、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灰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课文内容的理解;(3)修辞手法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运用;(2)课文内容的拓展;(3)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的正确;(2)教师范读,强调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3)学生跟读,巩固生字词。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分析课文主题;(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 学习修辞手法(1)教师讲解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5. 复习巩固(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纠正错误;(3)学生互评,互相学习。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学生评价: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以便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
4. 教学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备课组计划及活动记录备课组工作计划四、主要活动安排表第 1 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要点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认读“伶俐、横掠、倦了、闲散”等词语。
强调多音字散和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3—5自然段。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积累好词佳句。
4、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2、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成语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 小小姑娘穿黑袄,尾巴像把小剪刀。
屋子造在房梁上,捕捉虫子本领高。
(打一动物)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眼中的燕子什么样?看到燕子你联想到什么?【设计意图:谜语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突出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学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联想到有关燕子的词句,也可能想到有关春天的词语等。
】2.板书课题。
“燕”是个象形字,“廿”表示燕子的头,“口”表示燕子的身子,“北”表示燕子的翅膀,“灬”表示尾巴。
书写时各部分要紧凑。
3.介绍作者郑振铎。
二、检查预习,巩固基础1.检查生词认读情况(出示词语:似的、聚拢、伶俐、横掠、倦了、闲散、纤细)2.检查生字识与写(1)学生找出容易读错的生字。
预设点:a“似的”的“似”,“横掠”的“掠”易读错。
b多音字“散”和“杆”。
“几支木杆”,读“ɡān”,旗杆(ɡān),它还有一个音念“ɡǎn”,枪杆(ɡǎn)。
(2)展示难写的生字。
“拂”,笔顺是:横、竖钩、提、横折、横、竖折折钩、撇、竖。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强调课文中容易读错的生字,展示难写生字的书写。
二次备课教案模板第1篇:第一二周二次备课教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钢笔,懂得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2.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书写钢笔字的习惯。
3.了解写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初步培养学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
4.初步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有关知识,懂得如何使用和爱护毛笔,培养正确地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正确的执笔方法,正确使用、爱护毛笔和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训练正确的执笔和书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过去两年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学习伙伴,两年中我们有一个伙伴,它总是伴随我们,它就是铅笔。
今年我们要结识一个新的伙伴,它将取代铅笔,时刻伴随我们经历小学、初中、大学……,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钢笔”。
大家拿出自己的这个伙伴,我们来看看它。
2.揭示课题读题教师板书:认真写钢笔字二、了解钢笔及用法1.教师出示钢笔,进行实物认识。
现行钢笔头有粗有细,我们学习作业应该用中等的普通钢笔。
(看样子)教师拆卸一支钢笔,介绍其结构。
2.学会吸水(学生代表上台试吸,其他学生观看,注意讲究卫生)3.看第三页六幅小图你对钢笔的保护了解还什么?(1)吸墨水时要用左手扶住墨水瓶,右手反复挤压吸水管,速度不要过快,直到吸满为止。
(2)擦笔时要用软纸或软布把笔端部分的墨水擦干净。
(3)套钢笔时要套牢,要注意有的钢笔是把笔身直接插进笔套,有的则要拧紧。
(4)盖墨水评时仍要左手扶住瓶身,右手拧紧瓶盖。
(5)洗的方法是挤压吸水管,不断的把清水吸进去又挤出来,以达到清洁的目的。
三、写好钢笔字1.指导看图片,仔细观察其坐姿及执笔姿势。
教师说明:执笔方法基本与铅笔相同,握点与笔尖距离约一寸;坐姿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桌面距离约一尺,胸部与桌边离一拳(板书)指名学生按要求摆正坐姿,请其他学生评价。
第二单元声音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字清丽、词句优美的散文。
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与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文章启发人们,不要关闭自己的耳朵,用心去听身边各种各样的声音,就会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声音是丰富而美妙的。
文章写作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去关注身边点点滴滴的事物,去倾听身边的一切声音,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声音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它。
课文一开头就列举了风声、水声、动物的声音等,这些事物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正是我们没用心去聆听,失去了听的兴趣,因而什么声音也没听到。
后面部分则告诉大家用心地倾听生活中平平凡凡、朴朴实实、普普通通的声音,那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丰富美妙的声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文章重点应放在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象耳朵已关闭”。
难点则是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才能用心去倾听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使学生懂得平时要注意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去倾听身边的一切声音,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像耳朵已关闭”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怎样才能用心去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感受自然的美丽。
教学建议1、本文讲到的声音很多,课前可要求学生去聆听一下自己周围事物的声音,也可以去倾听课文中所提到的风声,雨声,动物的声音,吃饼干的声音,筷子敲杯子、盘子、碗等事物的声音。
2、当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后,可组织思考讨论:课文提到的这些声音你都听过吗?为什么呢?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全班继续讨论:这些声音我们太熟悉不过,但是却从没有听见,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而得出结论:只要用心去聆听身边的声音,就会发现各种声音是美妙的。
可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3、由于课文是一篇散文,没有非常具体的情节,因此,不必指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指导学生绘声绘色的读一读自己喜爱的部分即可。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备课第四单元细心观察董家镇中心小学徐玉荣一、教材分析本组导语告诉我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
我们要留心观察,看谁有更多的发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深度。
细心观察是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基础,观察得越仔细,认识事物越深刻。
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
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花钟》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以及它们如此开放的原因:植物开花的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蜜蜂》以第一人称写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实验,而荷兰人列文虎克看似不经意地在玩耍中发明了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
其实质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那位《找骆驼》中的老人,尚未见到骆驼,仅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经过合理地分析,准确地判断,就能帮助商人找到骆驼。
这四篇文章围绕"细心观察"这一专题,选材新颖,设计巧妙,并贴切学生实际,内容涉及生活小事,科学实验,有的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将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和发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教材文本,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观察的认识,让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本组教材应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内容的整合。
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