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法反倾销的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欧盟对中国节能灯反倾销案 2007-12-8 08:06浏览:2673次来源:厦门贸易救济信息网作者:佚名关键字:反倾销盟对欧盟销案眼镜热点直击:美国对中国聚乙烯购物袋反倾销案一、案例概况欧盟对中国节能灯的反倾销调查至今经历了反倾销调查、反吸收调查和反规避调查三个过程。
(一)反倾销调查2000年5月,飞利浦、欧斯朗、西凡尼亚等欧洲三大节能灯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中国的紧凑型节能荧光灯(即节能灯)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0年5月1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接受3家欧盟节能灯企业的申诉,对中国节能灯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85393190。
此案涉及中国100多家节能灯企业数千万美元出口金额。
欧盟宣布对中国的节能灯反倾销调查后,有12家公司积极应诉。
2000年12月,由于受到中国媒体的批评和质疑,飞利浦有关人员在北京宣布,该公司已从节能灯案中撤诉。
2001年7月19日,欧盟委员会对节能灯案作出最终裁决,上海飞利浦亚明照明有限公司以及利胜电光源(厦门)有限公司获得市场经济地位,6家企业获得分别裁决,这8家企业被征收0%到59.5%的反倾销税,其它及未参与应诉的中国企业被裁定66.1%的高额反倾销税。
(二)反吸收调查2002年8月6日,欧盟委员会接到欧盟照材合法竞争联合会代表其所属生产企业欧司朗公司提交的反吸收立案调查申请。
申请中认为虽然欧盟对中国企业征收了反倾销税,但欧司朗公司在欧盟市场的占有率却没有上升,反倾销税被中国企业吸收,现行反倾销税未对其后续销售价格或零售价格产生任何影响,要求欧盟提高反倾销税率。
2002年10月10日,欧盟委员会启动对原产于中国的节能灯的反吸收调查程序,并正式通知厦门东林电子有限公司等10家中国企业为调查对象,要求他们以书面形式提交评论意见和公开听证请求,如不按时答复将依法作出惩罚。
2003年11月21日,欧盟照材合法竞争联合会正式撤销了原反吸收调查请求。
案例二:欧盟黄磷反倾销案
1999年1月欧盟对中国黄磷进行反倾销调查,云南马龙化建公司提出了
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申请。
这是一家股份制企业,70%股份由云南马龙县国有资产管理局控股,其余
30%股份大多数由社团或法人股组成。
欧盟官员以该企业是国有企业为由,拒绝来华考察。
在中方的强烈要求下,
欧盟官员才来华进行实地考察。
经过考察,欧盟方面认为:
第一,云南马龙化建公司是股份制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未受国家的干
预;
第二,该公司是公开上市公司,30%的股份属于私人股东;
第三,该公司财务管理非常正规,在核查中能够提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
和审计报告;
第四,该公司在资本折旧等财务运作上,不存在明显的非市场经济做法;
第五,该公司在原材料购买过程中自由买卖,不存在政府干预。
据此,欧委会于1999年4月19日作出决定,给予云南马龙化建公司以市
场经济地位。
这对该公司在反倾销裁决中获得胜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案例分析组长:周星雨组员:白忠伟荆世煜李飞袁瀚杜磊郭常虹【案情】2012年7月,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
根据规定,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盟须在9月6日前决定是否立案。
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及阿特斯四大中国光伏企业,代表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和中国光伏行业正式发表联合声明,强烈呼吁欧盟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呼吁中国政府积极维护国内企业合法权益,力求阻止欧盟立案。
8月17日,商务部受理了对欧盟多晶硅企业的双反申请,将在一个月后宣布是否立案。
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
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如果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届时反倾销税率将升至47.6%。
欧盟的反倾销“大棒”将给中国光伏业带来致命打击。
中国光伏产业将遭受灭顶之灾,竞争优势不复存在,约30万从业人员将受到冲击。
【分析】1,什么是倾销?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2,什么是反倾销?反倾销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
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3,什么是“双反”?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4,反倾销的调查程序?1、申诉反倾销调查的启动一般应由进口方受到损害的行业或其代表向有关当局提交书面申请,这是反倾销调查的必要条件。
一般情况下,进口方当局不会主动发起反倾销调查,特殊情况除外。
申诉书主要应包括申请人的身份、产品产量与价值、被指控产品所属国家及相关企业名称、被指控产品所属国家及相关企业名称、被指控方产品在其国内的价格等资料。
反倾销应诉案例咱就说这陶瓷啊,中国的陶瓷那可是在世界上都有名的精美。
不过呢,有段时间在国外可遭遇了大麻烦,就是反倾销这事儿。
就拿欧洲市场来说吧。
欧洲的一些陶瓷企业觉得咱中国陶瓷出口到他们那儿,价格太“美丽”了,抢了他们的生意,就向欧盟提起了反倾销调查。
这就好比是在生意场上突然被人指控“耍流氓”,低价倾销,破坏市场规则。
有一家中国陶瓷企业,咱就叫它光明陶瓷厂吧。
光明陶瓷厂一听这消息,那可不能坐以待毙啊。
要是不应诉,那就等于默认了倾销的罪名,以后就别想再在欧洲市场赚钱了,这就像被人冤枉了还不吭声,那就只能一直背着黑锅。
首先呢,这光明陶瓷厂开始组织自己的应诉团队。
这个团队可不得了,有精通国际贸易法律的律师,有对陶瓷成本核算门儿清的财务人员,还有了解生产流程的技术专家。
这就像是组成了一个超级战队,各显神通。
律师呢,就开始研究欧盟的反倾销法律条文,那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啊。
发现欧盟在计算倾销幅度的时候,有些规则其实对中国企业不太公平。
比如说,他们选取的成本数据和计算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咱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虽然低,但这是正常的比较优势啊,可不是什么不正当的倾销手段。
财务人员就开始整理账目,把每一笔成本都清清楚楚地列出来。
从原材料的采购,像高岭土的价格,到烧制陶瓷的燃料成本,天然气或者煤炭的花费,再到工人的工资、厂房的租金、运输费用等等。
这账目就像是一部陶瓷诞生的纪录片,详细记录了每一个环节的花费。
技术专家也没闲着,他就负责向欧盟的调查人员解释中国陶瓷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
比如说,中国陶瓷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技术,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降低成本。
而且啊,中国陶瓷的质量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甚至很多时候比欧洲本土的陶瓷质量还好呢。
在应诉过程中,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
欧盟的调查人员来光明陶瓷厂实地考察的时候,一进厂房就被那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给震住了。
他们看到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一排排精美的陶瓷在生产线上有序地流转。
欧盟对华反倾销案案例分析案件名称: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钼铁反倾销案2012年7⽉,⼀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案调查的申请。
根据规定,欧盟须在9⽉6⽇前决定是否⽴案。
2018年8⽉31⽇,欧盟委员会决定,在对华太阳能板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于2018年9⽉3⽇到期后,不再延长对华太阳能板双反措施。
案件档案:⽴案⽇期:2000年11⽉9⽇《官⽅公报》号:C320,09.11.2000,p.3涉案产品范围:原产于中国的钼铁合⾦。
该产品是铁合⾦的⼀种,其中钼的含量在45%到80%之间,余下的部分是铁和少量的杂质。
调查期间:1999年10⽉1⽇⾄2000年9⽉30⽇中国应诉企业:—共11家,10家要求给予市场经济地位临时反倾销措施裁决:2001年8⽉8⽇《官⽅公报号》:L214,08.08.2001,p.3终裁⽇期:2002年2⽉6⽇终裁结果:全中国范围内企业征22.50%反倾销税;《官⽅公报号》:L35,06.02.2002,p.1;案件⽬前状况:正在征税⽇落复审⽇期:2007年2⽉7⽇案件分析:【导读】2001年8⽉8⽇,欧委会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进⼝钼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根据各应诉企业的不同情况,欧委会分别对中国企业裁定了3.6%⾄26.3%的临时反倾销税税率。
在临时反倾销措施公告⾥,欧委会只给予了10家应诉企业中的⼀家-NanjingMetalinkInternationalCo.Ltd,Nanjing-市场经济地位,给予了其中三家单独税率。
但在终裁中,欧委会撤销了上⾯的裁定,最终只给予了所有中国企业同样的反倾销税率22.5%.【本案分析】1.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问题(1)临时反倾销措施裁决中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的给予在临时反倾销措施裁决中,欧委会决定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的只有⼀家企业,因为该公司的⽣产、经营和运作等各个⽅⾯都符合《欧盟反倾销基本法》第2(7)(A)条中设置的五个⽅⾯的要求。
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
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是指欧盟针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采取相应措
施的案例。
反倾销是指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或采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的行为。
在国际贸易中,反倾销措施是一种常见的贸易保护手段,也是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欧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案例并
不鲜见。
在这些案例中,欧盟通常会对中国出口的特定商品展开调查,调查的对象包括钢铁、纺织品、化工产品等多个行业。
调查的过程中,欧盟通常会对中国出口商的销售价格、成本结构、市场份额等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
一旦确认存在倾销行为,欧盟将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或采取其他限制
措施。
这些措施将对中国出口商造成影响,增加其出口商品的成本,降低竞争力。
同时,这些措施也将对中国相关产业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出口减少、市场份额下降等后果。
中国政府通常会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做出积极回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中国
出口商的权益。
在一些案例中,中国政府也会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要求对欧盟的反倾销措施进行裁决,以维护中国出口商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例是中国与欧盟之间贸易摩擦的重要方面,也是
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争端之一。
双方在贸易摩擦中需要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解决分歧,共同维护国际贸易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欧盟对华钢铁制紧固件作出反倾销终裁华网2日午间的消息:我们刚刚收到欧洲fastener and Fixing的主编发给我们的关于欧盟对中国反倾销的邮件。
称欧盟官方杂志于2009年1月31日,发布了反倾销第91/2009条例。
针对欧盟对进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碳钢紧固件产品进行最终的反倾销裁定。
反倾销税于条例发布当日生效。
普遍税率为85%;应诉企业当中有8家企业获得个别待遇税率,其中两家欧洲企业西螺(苏州)精密紧固件有限公司和烟台安国特紧固件有限公司获得零关税,东莞虎门金马金属制品厂有限公司的反倾销税是26.5%,是中国企业中最低的,其余5家的税率范围由63.1%到79.5%。
其他100多家应诉企业的反倾销税为77.5%。
产品包括:木螺钉,干壁钉,自攻钉,机械螺丝,各种小螺丝,低碳钢和高强度六角螺栓,螺丝,内六角螺钉,其他头型的螺栓(例如方形杯头螺栓),弹簧和平垫圈。
2009年1月3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钢铁制紧固件作出反倾销终裁(见下表)。
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73181290、73181491、73181499、73181559、73181569、73181581、73181589、73181590、73182100、73182200。
在本案中,欧盟选择印度作为计算中国涉案产品正常价值的替代国。
在本案中,有123家中国企业应诉,但其中没有1家获得市场经济待遇。
备受中欧业界关注的欧盟对华紧固件反倾销一案,在历时18个月的调查后,2月1日欧盟理事会公布了最终裁决,向中国紧固件出口企业征收77%~85%高税,为期五年。
业内专家表示,欧盟是中国紧固件出口的主要市场,约占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这将对中国紧固件企业带来巨大损害。
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紧固件分会会长冯金尧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协会的力量已难与欧盟的不公抗衡,希望中国政府能出面,在WTO框架下纠正欧盟的错误做法。
而此前,中国商务部已代表中国政府和业界对欧盟的裁决表示强烈不满,称保留诉诸WTO的权利。
如有问题,请与机电商会法律服务中心联系。
欧盟对中国节能灯发起调查厦门东林挑头应诉《长城在线》2002-11-22 8:29:48新网11月21日电欧盟日前再次对中国厦门东林电子、浙江阳光、厦门利胜电光源等10家节能灯企业提复查通知,厦门东林电子有限公司挑头应诉。
经济日报报道,这是继2000年5月,由欧洲飞利浦、欧斯朗等三家节能灯巨头联合发起将中国节能灯企业销法庭,指控中国节能灯不符合绿色照明标准和政府补贴企业以不正常的低价手段占领42%欧洲市场,并公司重大亏损后的又一次反倾销调查。
底谁该反思林公司董事长贾强告诉记者,东林公司将积极配合此次复审调查。
针对欧盟三家公司的指责,贾强认为,司提出的“定价时看起来较少考虑经济问题而较多考虑获取外汇,导致了中国资源的浪费并损害了欧盟生益"的指控并不成立。
国内目前的节能照明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并未得到政府的优惠补贴,是完全取得市位的企业;民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不可能因套汇而损失经济效益。
此外,国产节能灯在国内的售价不仅的出口价格、也大大低于欧洲价格。
这也说明国内企业没有低价倾销。
于欧斯朗公司的做法,贾强和江苏仪信万象照明公司经理陈生敖也有一番分析。
目前欧斯朗公司在欧盟的在40%左右,是行业内的巨无霸。
欧斯朗和飞利浦及通用三家公司在华设立的独资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以上的市场份额。
欧斯朗公司是否想借反倾销之名行独霸市场之实,不得而知,但其一方面阻止中国产盟市场,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大规模营销,应该引起照明行业的警觉。
对欧斯朗公司的指责,国际商界人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位站出来声援中国企业的荷兰节能灯进口NLOHUIS先生,在致欧盟委员会的公开信中认为:欧洲节能灯的价格下降主要不是中国产品的进入,而是利保护期已过,专利持有人操纵价格获取暴利已经成为过去,中国工厂得以大量生产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欧盟的生产厂商应该在生产上提高效率,而不是向欧盟委员会寻求保护。
什么是厦门于东林公司此番积极应诉,有关专业人士评价,如果说两年前,东林公司参与调查未果,还是因为对于游熟悉,民营企业存在管理不完善、财务制度不明晰的“硬伤”的话,那么东林公司今天的从容应对,则是年国际市场的磨炼,得益于厦门独特的地缘环境造就的竞争优势。
欧盟对华陶瓷餐具和厨房用具反倾销案一、案件基本情况2012年2月16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陶瓷餐具和厨房用具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涉案产品海关编码为69111000、ex69120010、ex69120030、ex 69120050和ex 69120090。
2012年11月15日,欧盟对本案作出反倾销初裁。
2013年2月7日,欧盟对本案初裁结果进行修正,新增30家中国企业享有26.6%的单独税率。
2013年5月15日,欧盟对本案作出反倾销终裁。
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湖南醴陵红官窑瓷业有限公司、湖南华联玉祥瓷业有限公司的反倾销税率为18.3%;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13.1%;CHL瓷业有限公司为23.4%;山东淄博永华陶瓷有限公司、山东淄博华通陶瓷有限公司、山东银凤股份有限公司、临沂永华陶瓷有限公司、临沂晶石陶瓷有限公司、山东临沂银凤瓷业有限公司、山东临沂春光陶瓷有限公司、山东临沂泽丰陶瓷有限公司为17.6%;广西北流市老田瓷业有限责任公司为22.9%。
407家企业获得单独税率17.9%,其他涉案企业的税率为36.1%。
二、关于正常价值的认定1. 选择替代国欧盟委员会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后,就替代国的选择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对已经提交调查问卷的泰国出口商进行了实地核查。
经过对泰国出口商提供的信息审查和核实,发现该出口商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该产品在国内销售的详实程度。
因此,认为巴西仍是最合适的替代国。
2. 正常价值的确定欧盟委员会对正常价值的认定作出了如下解释:根据《反倾销条例》第2(7)(a)条所确定的替代国的信息,来自中国的所有出口商的正常价值都予以否定。
根据欧盟《反倾销条例》第2(2)条的规定,欧盟委员会首先审查了巴西销售给独立用户的同类产品是否具有代表性。
与包括抽样企业在内的出口商出口至欧盟的涉案产品相比,巴西合作生产商生产的同类产品在巴西国内市场的销售数量相当大。
WTO框架下我国遭受欧盟打火机反倾销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温州打火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但发展很快,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相继超过日本、韩国。
2001年,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温州“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称号。
原来的打火机生产大国日本,现有90%的打火机生产企业被迫关闭,转向来温州定牌生产。
据有关部门,目前温州市拥有打火机生产企业300多家,年产销金属外壳打火机5亿只左右,占国内市场总量的95%。
温州的金属外壳可重复使用打火机,从上世纪的90年代初开始出口众多国家,并以价格低廉和品种多样的优势,打破了打火机市场由日本、韩国及欧洲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现在,温州生产的打火机80%出口,占全球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70%的份额,年出口交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大户就有20多家,是世界最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产销基地。
温州打火机产业蒸蒸日上,出口量猛增,对欧美的打火机制造商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商利益,在中国即将入世的1998年,欧盟仿照美国提出CR法案,到2003年底将进入实施阶段;2002年,欧盟又提出对中国出口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所以可以说,欧盟对中国打火机产业的抵制是由来已久的。
二、面对欧盟的反倾销温州打火机产业的反应消息传来,温州整个打火机行业为之震惊,它无异于“雪上加霜”。
根据欧盟方面的规定,被反倾销调查的企业需在18天内作出应诉反应,否则,被视为自动放弃。
一旦弃权,则在关税上任人宰割。
欧盟这一棒打下来,一时间,着实把温州打火机行业“将”了一军。
起初,大部分企业感到灾难临头,大事不妙,又不知咋办才好。
这个问题很现实。
应诉反倾销国家是不能出面的,它必须靠企业自己应对。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温州打火机行业特色是清一色民营企业,企业个数虽多,产业的整体规模也不小,但单体实力偏小。
要叫哪一家企业站出来,单枪匹马与强大的欧盟斗,谁也不敢贸然冒这个险。
主要原因是,他们一不懂WTO 游戏规则;二不知这场"洋官司"的深浅;三叫任何一家企业花上百万元“官司费”压力太大。
一、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情介绍2001年10月欧盟正在拟定进口打火机的cR法规草案。
这是欧盟对1994年美国CR 法规的“克隆”。
其核心内容,即规定进口价格在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
必须要加装一个5周岁以下儿童难以开启的装置即安全锁。
否则不准进入欧盟市场。
由此,素有“打火机王国”之称的温州打火机行业即将遭受一场灭顶之灾。
2003年7月25日备受关注的温州打火机应对欧盟反倾销一案自动终结。
中国打火机企业获得了最终胜诉。
这次胜诉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对欧盟反倾销诉讼获得的首次胜利。
这意味着中国打火机出口欧盟将不再受到反倾销困扰,但是欧盟已经公布的CR法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企业在如何保住欧盟这个市场仍需努力。
2003年6月27日,应代表欧共体一次性可充气打火机行业的欧洲打火机制造商联合会的要求,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出口的一次性可完全袖珍(塑料外壳)打火机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
由于海关税对可充气打火机中塑料外壳与金属外壳未予区别,使得温州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也被牵涉进来。
因为该案影响的企业众多,牵涉金额较大,中国高层对此案非常重视。
为此,全国打火机行业召开会议,商量反倾销案应诉事宜。
最终宁波四家企业决定以反倾销抗辩;温州东方轻工有限公司以反倾销应诉,向欧盟提出市场经济地位申请。
而温州另外15家打火机企业决定从“金属外壳打火机与一次性打火机不同,对欧盟相关产业未造成损害”进行无损害抗辨。
来自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通知称,欧洲打火机制造商联合会,已经于2003年7月14日撤回其有关上述反倾销诉讼的申诉。
并称,反倾销诉讼可通过撤回申诉而终止,除非该终止违背欧共体的利益。
对于调查没有发现该种终止将违反欧共体的利益,故决定本次调查应当予以终止。
二、案例背景:温州出口打火机概况温州打火机以价廉物美、品种繁多等优势打破了日本、韩国、欧盟等一些国家或组织垄断世界打火机市场的局面。
目前,温州拥有打火机生产企业(户)约500余家,年产打火机8.5亿只,出口量约占总产量的80%。
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例温州打火机产业是中国温州市的传统产业之一,温州打火机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温州打火机作为中国打火机行业的重要代表,一直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温州打火机面临着来自国外的倾销压力。
2017年,欧盟对中国温州打火机发起反倾销调查,指控温州打火机在欧盟市场上进行了倾销,损害了欧盟本地打火机产业的利益。
根据欧盟的调查结果,欧盟委员会决定对中国温州打火机实施反倾销措施,对其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
这一消息传来,立即引起了中国温州打火机产业的高度关注和紧张。
温州打火机企业纷纷表示反对欧盟的反倾销措施,认为这是对中国打火机产业的不公平打压。
同时,温州打火机企业也积极采取行动,与政府部门合作,积极应对欧盟的反倾销调查。
在此次反倾销调查中,中国温州打火机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
首先,他们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和证据,证明自己并没有进行倾销行为。
其次,他们加强了内部管理,规范了生产和出口流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
同时,他们也加强了与欧盟相关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温州打火机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他们成功地证明了自己并没有进行倾销行为,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最终,欧盟决定取消对中国温州打火机的反倾销税,打火机产业终于摆脱了这一困扰。
这次反倾销案例,不仅是中国温州打火机产业的一次考验,也是中国打火机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一次检验。
通过这次反倾销案例,中国温州打火机产业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意识和应对能力,也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合作。
同时,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和挑战,加强了对打火机产业的支持和引导。
总的来说,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例是中国打火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通过这次案例,中国温州打火机产业不仅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未来,中国温州打火机产业将继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实现更大的发展。
印度诉欧盟棉质床单反倾销措施争端案例分析一、案件概况1996年9月13日,欧盟对自印度进口的棉质床单发起反倾销调查。
1997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倾销、损害和因果关系存在。
1997年6月14日,欧盟开始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1997年11月28日,欧盟发布终裁报告,决定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为2.6%-24.7%。
1998年8月3日,印度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出磋商申请。
1999年10月27日,争端解决机构应印度的申请成立了专家小组。
2000年10月30日,专家小组作出裁决,支持了印度的部分主张。
2000年12月11日和18日,欧盟和印度分别就专家小组报告中存在的某些法律和司法解释问题提出上诉请求;2001年2月8日,上诉机构发布裁决报告,维持了专家小组报告第6.119段的认定,推翻了第6.75和6.87段的认定。
二、争端涉及产业损害的主要争议点本案的主要争议点集中在《反倾销措施协定》第2条(倾销的确定)、第3条(损害的确定)、第5条(发起和随后进行调查)、第12.2.2条(公告和裁定)以及第15条(发展中成员)。
印度对欧盟的损害认定结果提出的质疑主要为:损害分析、所有相关经济因素以及对国内产业状况的分析。
(一)关于损害分析关于在对倾销进口造成损害的分析中将所有进口产品视为倾销进口的做法,印度指出,欧盟为得出损害裁定,将调查期(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内同类产品的所有进口视为倾销进口,并累积计算了自埃及、印度和巴基斯坦三国同类产品的所有进口数量,而非倾销进口的产品数量。
印度指出,非倾销进口占印度对欧盟出口总量的1/3以上。
这种在损害分析中未能区分其他因素的做法违反了《反倾销措施协定》第3.1、3.4和3.5条。
欧盟援引协定第2.1、3.1和5.7条支持其对倾销进口的认定。
欧盟认为,无法在单一产品市场中确定各项单独的交易。
欧盟指出,由于损害调查的启动早于倾销的确定,因此对欧盟而言,协定第3条中提及的“倾销产品”必须是所有进口产品。
•2001年8月8日,欧委会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钼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根据各应诉企业的不同情况,欧委会分别对中国企业裁定了3.6%至26.3 %的临时反倾销税税率。
在临时反倾销措施公告里,欧委会只给予了10家应诉企业中的一家-Nanjing Metalink International Co. Ltd, Nanjing-市场经济地位, 给予了其中三家单独税率。
但在终裁中,欧委会撤销了上面的裁定,最终只给予了所有中国企业同样的反倾销税率22.5%.
•【本案分析】
• 1. 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问题
•(1) 临时反倾销措施裁决中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的给予
•在临时反倾销措施裁决中,欧委会决定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的只有一家企业, 因为该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运作等各个方面都符合《欧盟反倾销基本法》第2(7)(A)条中设置的五个方面的要求。
(参见85期《WTO与国际经贸观察》中的详细叙述) •其他公司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如下:(有的公司缺陷不止一种) •(A)其中4家公司提交的问卷答复不完整或不完善,缺乏足够信息和证据以使欧委会进行考察和考虑。
具体来说,这些公司没有提供审计报告和取得固定资产的信息以及固定资产现值的信息。
•(B)其中3家公司被发现在运作上有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
这种干预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直接对公司管理的干涉,有的是对公司的商务活动加以限制,有的干预了公司的主要原材料的买入价格。
•(C)其中5家公司的会计活动与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不符。
•(D)其中3家公司的问题在于过去的非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公司财产的取得的评估。
具体的说,这些公司对财产的任意评估严重扭曲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
•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9家企业同时也提出了单独税率申请。
在决定是否给予单独税率时,欧委会首先否决了4家没有提交完整材料的企业的单独税率资格。
随后,对于提交了足够材料证明自己的出口活动没有受到政府干涉的3家企业,欧委会决定给予它们单独税率。
•(2)终裁中市场经济地位、单独税率的撤销
•在终裁中,欧委会决定撤销临时反倾销措施裁决中已经给予的一家公司的市场经济地位和其他三家公司的单独税率待遇。
•在终裁判决中,欧委会陈述其决定是基于下面的原因:
•“在欧委会刚刚发布临时反倾销公告后,中国五金化工商会就组织出口量占全国70%的25个生产商召开了一次会议并设立了一个钼及钼产品协调小组。
大部分参加会议的涉案产品生产商和出口商都没有在本次反倾销调查中应诉。
该协调小组的组长是由政府委任的,副组长即被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的代表。
在本次会议中,主要议题就是就钼和钼产品的出口设置一个价格和数量限制并分配出口配额。
在临时反倾销裁定中获得较低反倾销税的企业获得较高的出口配额。
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的税率较底(3.6%),它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出口配额,该配额甚至超出了该公司的生产能力。
另外,该小组还将避免反倾销税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
”
•对上面的事件,应诉企业和商会随后提交抗辩承认这些企业成立了一个行业自律组织,通过了自律决定,但没有政府部门的介入,也不需要政府部门的批准,因此欧委会不应认为有政府干预的存在。
但是,欧委会认为该配额的安排显然违背了自由决定出口的原则,商会组织该活动并与若干国有企业达成协议明显反映了国家的干预,并且该协议中清楚指明了一些生产商想通过获得低税率的生产商处出口涉
案产品的意图,是一种明显规避反倾销税的行为。
因此,欧委会决定取消应诉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待遇,在全中国适应统一税率22.5%。
• 2. 替代国的选择
•欧委会选择美国作为本次调查的替代国。
• 3. 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以及两者的比较
•在临时反倾销措施裁决中,欧委会特别提到了唯一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计算问题。
欧委会认为,根据欧盟反倾销基本法,由于该企业是通过关联贸易商进行出口的,欧委会将会用中国市场上独立客户而非关联贸易商所支付的价格作为部分类似产品类型正常价值的确定基础。
•其他应诉企业在初裁和终裁前均提出中国企业在环境保护的成本上低于美国企业,欧委会应在计算正常价值时,对美国提供的数据作出调整。
但欧委会认为美国企业对钼的利用律高于中国企业,因此可以在至少是一定程度上抵消环境保护的支出。
在没有进一步证据的情况下,欧委会拒绝对此进行调整。
• 4. 损害
•欧委会在调查中发现原产自中国的钼铁在1997年到调查期内数量增加了70%,市场占有率从34%猛增到49%。
因此得出结论:损害及因果关系成立
•【简评】
•国外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对中国企业是极为不公平的,因为一般的中国企业根本没有能力以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的幅度对外进行倾销。
在反倾销应诉中,企业生产、出口等信息的提交对应诉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案中部分企业就是由于提交的信息不完全,完全失去了市场经济地位和单独税率待遇的被审核资格。
另外,既然应诉反倾销调查,就应当尽量在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和抗辩,超出一定的范围,可能给以调查机关以口实,从而招致更加不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