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战列舰”的最后九个昼夜(二)
- 格式:docx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15
莱特湾海战的简介莱特湾海战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
此战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此战彻底摧毁了日本海军的航母力量,为后期美军登陆菲律宾群岛等地打下了基础。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莱特湾海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莱特湾海战的分析中文名称:莱特湾海战参战部队:美国、日本战争结果:美军获胜时间:1944年10月23日~10月26日地点:菲律宾莱特湾人物:哈尔西尼米兹金凯德栗田健男小泽莱特湾海战的详情整个海战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部分:锡布延海战栗田最强大的“中央舰队”由五艘战列舰组成(五艘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长门号、金刚号和榛名号),加上10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
栗田的舰队企图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攻击莱特湾内的登陆舰队。
1944年10月23日子夜后栗田的舰队经过巴拉望岛水域,他的舰队被美国潜艇海鲫号和鲦鱼号发现。
虽然大和号上的电报员发现了两艘潜艇报告他们发现这支舰队的电讯,日本舰队没有采取反潜行动。
06:43,海鲫号(SS-247)首先发动攻击,在1000米距离上对准重巡爱宕和高雄各射出6枚鱼雷,爱宕号命中4雷沉没,高雄号中2雷重伤,06:56摩耶号重巡洋舰则被鲦鱼号命中4雷沉没。
高雄号重巡洋舰被鱼雷击中在两艘驱逐舰的保护下返回文莱。
美国潜艇尾随着它,10月24日由于海鲫号搁浅被迫被放弃。
栗田将他的旗舰移到大和号上。
1944年10月24日约08:00美国无畏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发现这支舰队进入狭窄的锡布延海。
哈尔西命令集结第三舰队的三支航空母舰分舰队集中攻击栗田的舰队。
从无畏号和卡伯特号航空母舰和其它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共260架飞机约于10:27开始不断攻击这支舰队。
醒目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成为美军主要攻击的目标。
妙高号重巡洋舰首先中弹,舰尾被命中1雷,负重伤返航。
武藏号、大和号和长门号相继中弹,武藏号在六波攻击中共命中鱼雷19枚,炸弹17枚(另有近失弹18枚)后沉没,大和,长门均受伤,航速下降至24节,金刚、榛名轻伤,轻巡矢矧中弹,驱逐舰滨风、清霜受伤返航。
身中11弹坚挺不沉的奇迹航母——地中海海战(七):重创光辉号文:橙子的舰船俱乐部本期我们继续通过维内托级战列舰的战史简析地中海海战中的大小战役。
由于题材比较冷门,这几期文章的阅读情况大概率不甚理想。
还请读者朋友们转发、点赞、收藏三连支持一下。
全文共计7377字,配图26幅本期涉及到的事件有:MC.4行动、MC.6行动、轰炸那不勒斯、轰炸光辉号MC.4行动在1941年1月初,英军计划在整个地中海区域开展一场全方面行动。
H舰队、地中海舰队和地中海的潜艇部队都将参与到这场行动中。
本行动代号为MC.4,其主要任务是由代号超额的船队将补给物资从直布罗陀运输至马耳他和比雷埃夫斯。
MC.4行动中还包括从马耳他向亚历山大港运输补给物资(MW.5船队的1/2)和掩护空商船从马耳他返回亚历山大港(MW.5船队的1/2和ME.6船队)。
与此同时,H舰队中的B编队也将从爱琴海运送500名士兵和飞行员到马耳他。
此外,为了确保MC.4行动取得圆满成功,英军还专门制定了更具攻击性的MC.6行动以牵制意军。
MC.6行动的任务是打击意大利到利比亚的航线。
参与此行动的是以光辉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地中海舰队主力A编队。
MC.4行动中的H舰队,从左至右依次是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马来亚号战列舰和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参与行动的英军舰艇如下:•H舰队H舰队:声望号战列巡洋舰(萨默维尔中将旗舰)、马来亚号战列舰、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和以及5艘驱逐舰(从直布罗陀出发)超额船队:4艘商船(其中3艘前往比雷埃夫斯、1艘前往马耳他)、邦纳文彻号轻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从直布罗陀出发)B编队:格罗斯特号和南安普顿号轻巡洋舰以及2艘驱逐舰(从爱琴海出发,到达马耳他之后加入MC.4船队)•地中海舰队A编队:厌战号(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上将旗舰)和勇士号战列舰、光辉号航空母舰和7艘驱逐舰(从亚历山大港出发)、ME.6船队(9艘商船,从马耳他出发)C编队:MW.5船队(2艘商船)、加尔各答号轻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从亚历山大港出发)D编队:约克号重巡洋舰、猎户座号轻巡洋舰、4艘护卫舰和荆棘号油料补给船(从亚历山大港出发)、阿贾克斯号和珀斯号轻巡洋舰(从苏达出发)行动中的A编队,图中可见勇士号战列舰1941年1月8日,H舰队与超额船队一同离开了直布罗陀。
苏俄战列舰传奇12 唯一的战后战列舰24型1940年12月,针对23型及其改进型存在的问题,苏联海军准备进一步对其进行改进。
后来他们发现,由于23型首舰最快也要到1943年下水,后续舰改进时间比较充裕。
而23型的基型设计缺陷难以在改动进行修正,还不如干脆借此机会重新设计一型新的超级战列舰,彻底抛弃23型的桎梏。
1941年5月,海军向波罗的海厂第四设计局提出了技术指标要求。
和23型相比,主副炮未做变化,但100毫米高射炮要增加到12-16门。
航速提升为30节,续航力要大幅度增加到10000海里/18节。
根据弹着角的不同,侧装甲采用365、375、380、390、406、420和425毫米混合布置,水下防御系统改为多重防鱼雷隔舱式,舰底防御水平改为防1条鱼雷命中。
工作刚开始不久,列宁格勒就从大后方变成了最前线。
第四设计局的300多名设计人员连同全部的技术档案资料被迫于8月份疏散到莫斯科以东的喀山市。
即使情况如此不堪,但第四设计局仍然顽强地将设计工作延续下去。
由于实在缺乏必要的力量,战列舰总体设计暂时停止。
第四局将主要精力转向水下防御系统的设计上。
他们为新舰装备了多重防鱼雷式水下防御装置,比23的普列赛系统还要宽0.4米。
最先完成的初步设计方案满载排水量65530吨,主副武备同23型,16门100毫米炮和48门37毫米机关炮,航速29节,侧装甲带最大厚度390毫米,前后装甲横隔墙厚250、380毫米。
这个方案仍然是23的放大型,且航速也没有达到规定要求。
由于德国人在前线的压力太大,无论是苏联海军还是设计局都没有闲暇精力去关心纸上的战列舰到底能达到多少节的航速,24型的设计只能暂时终止。
一直拖到1944年7月,好容易开始轻松起来的苏联海军才想起来已经被浮尘淹没的24型。
根据战争中的经验,苏联海军要求将副炮和高射炮群合并为12座双联装130毫米平高炮,同时用威力更大的四联45毫米机关炮替代37炮。
1944-45年间,苏联海军技术委员会以60000吨的美国"蒙大拿"级战列舰为假想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二战战列舰战役作战背景也许是为了洗雪当初仓皇撤离菲律宾之辱,1944年7月,美军攻占塞班岛后,美国高层将下一步作战目标选定为菲律宾。
为此,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倾力出击,其中第七舰队包括6艘战列舰、18艘护航航母、9艘巡洋舰、108艘驱逐舰以及众多轻型舰艇,掩护400多艘登陆舰杀向菲律宾。
10月17日,美军在菲律宾莱特岛登陆。
此时,已现颓势的日军联合舰队发出“捷一号”作战计划,命令粟田舰队自文莱向莱特湾增援,其麾下的西村舰队使命“特殊”——率领战列舰“扶桑”号和“山城”号、重巡洋舰“最上”号及4艘驱逐舰,强行穿越苏里高海峡,吸引附近美军海空火力,为粟田舰队其他同僚争取成功回援的机会。
对西村来说,这几乎就是死亡任务。
因为他手下最强的“扶桑”号和“山城”号是日本最早的“超无畏战列舰”,虽然各装备12门356毫米舰炮,火力不弱,但由于设计时强调火力,防护能力反被削弱,况且它们的舰龄已达30年,舰体老化,最高航速仅能达到24节,会严重拖累舰队的行动速度。
事实上,这2艘老舰平时只是用来训练新兵而已。
作战过程10月22日西村舰队出航,最初两天没有遇到任何敌军,反而遇到了己方的志摩舰队。
志摩舰队跟西村舰队不是一个指挥系统,两位舰队司令的军衔和资历也相差无几,虽然都被要求穿越苏里高海峡,但却决定各自为战。
舰载机空袭24日上午,美军舰载机呼啸而来。
日军战列舰拼命对空发射三式弹在炮弹中装填480个充满燃烧剂的小铁管,杀伤半径达152米,但只击落1架美军战机,反而所有日舰皆受轻伤。
此时,美国航母发现了日本主力舰队,于是掉头北上,西村舰队和志摩舰队侥幸逃过一劫,但其位置已被告知美军第七舰队。
当晚,39艘美军鱼雷艇以3艘为一组率先出动,艇上官兵用艇载简易雷达细致搜索海面,终于在22时36分发现西村舰队。
PT-131号艇冒着日舰炮火,一边向敌舰发射鱼雷,一边向舰队司令部发报,不仅拖延了西村舰队的行进速度,还重创志摩舰队的1艘轻巡洋舰。
昔⽇的海上巨⽆霸,盘点⼆战那些最著名的战列舰 第⼆次世界⼤战是⼈类迄今为⽌规模最⼤、交战国及⼈⼝最多、范围最⼴、伤亡⼈数及损失财产最多的⼀场全球性战争。
这场战争带给⼈类的是难以抹去的记忆,是⽆可估计的损失。
所谓有失必有得,这场战争样带给⼈类同样的机遇,科学技术在这⼀时期出现井喷式的发展。
例如计算机、雷达、原⼦弹、导弹、喷⽓式飞机、抗菌素等等。
这些东西直接影响⼈类⾄今。
同样的这场战争也造就了⽆数的将军,数不清的经典战列,但有些东西是经典中的经典,这些东西失终究属于历史,⽆可代替。
那些昔⽇的海上巨⽆霸,海军曾经的辉煌,随着舰载航空兵的出现,终究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那些狰狞的巨炮,庞⼤的⾝躯却永远停留在⼈们的脑海⾥!! 美国的⾐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次世界⼤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的⼀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依阿华级战列舰计划建造6艘,⾸舰依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Iowa 舷号BB-61),1940年6⽉27⽇在纽约海军⼯⼚正式动⼯,1943年2⽉22⽇正式服役,新泽西号(New Jersey 舷号BB-62),1943年5⽉23⽇加⼊现役;密苏⾥号(Missouri 舷号BB-63),1944年6⽉11⽇正式服役;威斯康星号(Wisconsin 舷号BB-64),1944年4⽉16⽇加⼊现役。
伊利诺斯号(Illinois)1945年8⽉停⼯;肯塔基号(Kentucky)1950年1⽉下⽔后停建,均未建成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成,由于北卡罗来纳级的装甲仅仅能够抵御14英⼨⼝径炮弹的攻击,显得攻强守弱,因此该级舰在设计时被要求在吨位、⽕⼒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防护⼒,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装甲防护。
南达科他级的设计⽅案被定为“1939式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舰宽,减少舰体⽔线长度,以节省结构重量。
1929~1933年间美国海军历次“舰队问题演习”以及航母航空兵的发展作者:Ryan David Wadle目录1、序言2、海军航空兵,1910~19283、以往的演习,1889~19284、“来路漫漫,前途遥遥”:第九次舰队问题演习5、舰队作战中的航空母舰:第十、十一次舰队问题演习6、“最有趣的研究”:第十二次舰队问题演习7、战时的无价之宝:第4次联合大演习和第十三次舰队问题演习8、失败与奖赏:第十四次舰队问题演习9、结论第一章序言自从1911年尤金•伊利首次从军舰甲板上驾机起降的那天起,美国海军对于航空的兴趣便与日俱增,一战的爆发更加速了其发展的步伐。
美国海军航空兵虽然不断壮大,并初步取得了政治层面上的支持,然而其进度仍然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
已经在“混血航母”上做过测试的英国人于1918年服役了该国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而美国海军直到1919年才获得了建造一艘航母的拨款。
2 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决定利用每年冬季舰队集中的机会来举行演习,以便让舰队的大部分兵力都能参加。
这一系列年度演习一直举办到二战前夕。
在初期的舰队问题演习中,飞机出场不多,这主要是因为海军航空兵此时还处在襁褓之中,而且美国也只有一艘航母——试验性的兰利号。
第二、三艘航母——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于1927年服役,使得美国海军可以对航空兵在舰队战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
这两艘新型航母因华盛顿条约而诞生,并从1929年起参加年度演习。
本文将会分析航空母舰在1929~1933年间的第九至第十四次舰队问题演习中的表现。
虽然已经有许多著作提到了舰队问题演习中的航母活动,特别是演习对于海军观念发展的影响,但此前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航母的演习表现对于未来航母设计的影响、航空兵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或是舰队问题演习的政治影响等等问题。
从第九次舰队问题演习到第十四次,航母部署方式和演习背景设定的变迁过程反映了海军航空兵对于独立性、进攻性的航母空中力量的向往,这一点也表现在了约克城级航母的设计中。
1楼:导航2楼:游戏简介3楼:游戏界面4楼:环境选择5楼:战略界面6楼:资源7楼:海港8楼:机能指令9楼:舰队区域界面10楼:舰队移动情报11楼:舰载机编成12楼:海域情报13楼:运输舰配备与战略爆击机配备14楼:战略爆击机15楼:舰艇、航空机建造与改装,以及新型舰艇、新型航空机的设计16楼:舰艇的建造与改装,以及舰艇的新型设计17楼:舰艇的改装与舰艇的设计18楼:航空机的生产与航空机的设计19楼:航空机的设计20楼:国政负责界面21楼:外交情报22楼:通商攻击行动23楼:技术能力研究24楼:情报指令25楼:提督指令26楼:作战会议指令27楼:海域作战指令28楼:海战指令29楼:海战危险指示30楼:版本改动以及攻略详细介绍31楼:完结篇游戏简介:发行商/制造商:光荣(日本)游戏类型:即时策略游戏系统要求:最低配置: PentiumII 速率:266MHz推荐配置: PentiumII 速率:333MHz内存:最低配置: 128MB推荐配置: 256MB游戏分辨率:1024x768 (分辨率)“提督的决断4威力加强版”评价游戏常规操作:68.5%游戏知识度:62.4%评价:一款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海空大战的历史模拟类游戏.游戏政治影响度中等,游戏操作度中等,在一周期间均能成海战中等专家.游戏界面:“短剧本”与“长剧本”模式游戏选项“长剧本”海战选择项目:狼群作战日美开战大炮巨舰时代短剧本(特定海战模式):按照特定海战模式进行海战,能够继续按照“短剧本”模式进入“长剧本”模式“短剧本”海战选择项目:纳尔维克海战——英国对德国凯比尔海战——英国对德国幻之八八舰队——日本对美国第二次日德兰海战——英国对德国大西洋海战——英国对德国第二次所罗门海战——日本对美国阿图岛海战——日本对美国黑色计划——美国对德国红色计划——美国对英国基石作战——英国对德国南太平洋海战——日本对美国珊瑚海海战——日本对美国锡兰海战——日本对英国中途岛海战——日本对美国意大利投降——英国对德国马里亚纳海战——日本对美国莱特湾海战——日本对美国冲绳海战——日本对美国日德最终决战——日本、美国对德国、英国环境选择选择项目说明1.海战速度:影响海战常规速度2.海战难易度:影响海战难易度,基本与提督能力相结合3-6.胜利条件、天候显示、航迹显示与航空机表示:胜利条件的显示、天候的显示、航迹的显示与航空机表示的显示7.BGM(背景音乐):常规“提督的决断4”不存在该“背景音乐”,正版的“提督的决断4”才运用到8.效果音:基本影响海战的声音9.音声言语:选择“本国语”能够有英语(选择美国或者英国)或者德语(选择德国),选择“日本语”则选择英国、美国与德国还是日语10.环绕立体声:基本影响海战的声音环绕度战略界面作战目标情报:显示作战目标的情报舰队负责士官:负责管理舰队的编成与舰队的移动海域负责士官:负责管理海域机场的建设,以及机场航空队与运输船的配备生产负责士官:负责管理舰艇、航空机建造与改装,以及新型舰艇、新型航空机的设计国政负责士官:负责管理国家外交交涉,以及负责通商破坏、谍报活动与技术开发的管理情报负责士官:负责国家情报、舰队情报、海域情报、新兵器情报与提督情报、战果情报、舰艇情报、舰型情报、航空机情报的管理副官:负责对司令官的辅佐,管理海战相关的信息资源资金资金:舰艇建造、航空机生产与机场建设、技术开发、新兵器开发等运用的资金石油石油:舰队移动所运用的资源铁矿铁矿:舰艇建造所运用的资源铝矿铝矿:航空机生产所运用的资源海港母港母港:国家主要的海港,未配备的舰艇停泊的海港基地母港遭敌方舰队占领,则国库预算严重损失海港海港:国家的附属海港,也是资源运输的附属海港重要据点重要据点:国家次要的海港,能够配备战略轰炸机与能够修理舰艇母港遭敌方舰队占领,可更换重要据点成为母港机能指令机能指令:基本是“环境设定”与“游戏载入”、“游戏存档”的指令,“初始设定”退到游戏界面,“游戏结束”是退到Windows 系统进入战略:则是本周的命令结束,各舰队按照计划进行舰队区域界面舰队编成情报:“提督的决断4威力加强版”能够编成舰队一十六舰队,每舰队能够编成十六艘舰艇(包含能够编成十六艘战列舰、十六艘巡洋战舰与十六艘重巡洋舰、十六艘轻巡洋舰、十六艘驱逐舰、十六艘潜艇、十六艘登陆舰,除正规空母、轻空母与护航空母、航空战舰能够编成四艘外),合计为二百五十六艘舰艇。
PS2《超级机器人大战R》超详细攻略变化:1.敌人的数量明显变多了2.敌人的AI提高,连人功智能都会补血了(主要是带有回复HP的强化芯片)3.武器改造变成一次性全部该造,价钱当然UP4.取消了限界(也就是说敌人的发挥不再受高等级影响,难度UP5.增加了个防御,好像a... ...6.机体的改造一次提升10%的能力7.敌人的机体改造程度与我方机体改造程度成正比8.能够随意开启或关闭战斗画面9.在敌人战斗回合也能记忆,难度大DOWN10.取消了盾牌,难度UP11.援护的发动必须是在有关系的人之间,难度UP(原出处)第一话トライアル?ウェポン:(试验兵器)敌人配置ド-トレス×4ジェニス×2我方配置主角×1第3回合敌方增援ジェニス×4ド-トレス·コマンド×2ド-トレス·ウェポン×4同时我方增援ナデシコB(及机动战舰成员一名)ラ-カイラムリ·ガズィ(BWS)ジェガン难度★话后分支A随机动战舰B随ラ-カイラムSTORY:正在主人公,副主人公女以及副主人公男正在月面基地用无人机器人试验新地球联邦军秘密开发的机动兵器エクサランス的威力,可是突然基地爆炸,无人兵器也开始全部暴走,这时,基地里传出一个陌生人的声音... ...副主人公男向宇宙发出了求救信号,可是,无人兵器已经围上来了,主角只好打起精神应战。
BA TTLE:一开始基地的上面就被包围了一半,主角迅速往下逃(被围住了有八成会死),第三回合我方增援来到,分别在左下角(大和美女号ナデシコB)和右下角(白色战舰),敌方回合又有增援,包围了基地的下半圈,如果主角还傻傻的停在基地靠地形掩护想撑住的话... ...注意有两个像渣古的敌人是会使用强化部件补满血的,一定要在他们补血之前击落,不然强化部件就拿不到了(是给它们用完了,怒!)。
敌全灭之后选择分支,A是接受大和号的保护,B是接受白色战舰的保护。
三体中对舰队国际的环境描写在水滴尾部的尖端,出现了一个蓝色的光环,那个光环开始很小,但很亮,使周围的一切笼罩在蓝光中,它急剧扩大,颜色由蓝变黄最后变成红色,仿佛光环不是由水滴产生的,而是前者刚从环中钻出来一样。
光环在扩张的同时光度也在减弱,当它扩张到大约是水滴最大直径的一倍时消失了,在它消失的同时,第二个蓝色小光环在尖端出现,同第一个一样扩张、变色和减弱光度,并很快消失。
光环就这样从水滴的尾部不断出现和扩张。
频率为每秒钟两三次,在光环的推进下,水滴开始移动并急剧加速。
考察队的四人没有机会看到第二个光环的出现,第一个光环出现后,在近似太阳核心的超高温中,他们都被瞬间汽化了。
“螳螂”号的船体发出红光,从外部看如同纸灯笼内的蜡烛被点燃了一样。
同时金属船体像蜡一样熔化。
但熔化刚刚开始,飞船就爆炸了。
爆炸后的“螳螂”号几乎没有留下固体残片,船体金属全部变成白炽的液态在太空中飞散开来。
舰队清晰地观察到了一千公里外“螳螂”号的爆炸,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水滴自毁了,他们首先为考察队四人的牺牲而悲伤,然后对水滴并非和平使者感到失望,不过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全人类都没有做好最起码的心理准备。
第一个异常现象是舰队太空监测系统的计算机发现的,计算机在处理“螳螂”号爆炸的图像时,发现有一个碎片不太正常。
大部分碎片是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属,爆炸后都在太空中匀速飞行,只有这一块在加速。
当然,从巨量的飞散碎片中发现这一微小的事件,只有计算机能做到,它立刻检索数据库和知识库,抽取了包括“螳螂”号的全部信息在内的巨量资料,对这一奇异碎片的出现做出了几十条可能的解释,但没有一条是正确的。
计算机与人类一样,没有意识到这场爆炸所毁灭的,只是“螳螂”号和其中的四人考察队,并不包括更多的东西。
对于这块加速的碎片,舰队太空监测系统只发出了一个三级攻击警报,因为它不是正对舰队而来,而是向矩形阵列的一个角飞去,按照目前的运行方向,将从阵列外掠过,不会击中舰队的任何目标。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战列舰战列舰-简介战列舰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战斗舰,它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
战列舰名称是随著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
当时火力最强的战船不进行接舷格斗,而是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与敌舰队平行行驶,利用本舰队一侧的舷炮对敌集中火力齐射,因而得名"战列舰"。
1638年建成的英舰"海上群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
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849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
它装有舷炮100蒸汽战列舰时代。
但它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
1861年,英国第一艘铁壳装甲战列舰"勇士"号,也挂有辅助的风帆。
战舰上的风帆到达20年后才逐渐消失。
战舰上的风帆到达20年后才逐渐消失。
1862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装有旋转炮塔的战列舰"阿尔贝王子"号,由於炮塔式舰炮可向任何方向过时了,所以在一段时期里装舰的名称取代了战列舰。
1906年,英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火力最强的装甲舰"无畏"号下水了,并恢復了战列舰的名称。
最后的胸甲骑兵正说黎塞留级战列舰一在法语中,战列舰(cuirassé)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兰西帝国的骄傲--胸甲骑兵所装备的盔甲。
海军技术在两百年的时光中不断发展,但法国人将火炮装甲战舰称为cuirassé的习惯却沿袭了下来。
而黎塞留级--法国海军史上最强大、也是最后一级战列舰--其特殊的布置似乎仍延续着胸甲骑兵永不后退的光荣精神。
在习惯了美式的实用、德式的严谨与英式的中庸后,看看法式的浪漫与闪光、力量与悲情,也许会对这支闪烁在模糊中的舰队产生新的灵感。
对未来海军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会议中签署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华盛顿海军条约》)。
其中,法国的境地最为尴尬:作为一个殖民地遍布全球的大帝国,作为本土濒临大西洋与地中海两大水域的欧陆霸主,法国海军却只获得了175000吨、仅相当于只需要控制地中海的意大利海军的主力舰吨位,同时条约也不允许法国保留正在建造中的诺曼底级战列舰。
然而,法国国力的损耗实际上也无力支持一支强大的舰队,只得接受这一主张。
而作为补偿,法国被允许在"海军假日"期间的1927年、1929年与1931年建造新的、吨位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6寸的条约型战舰。
不过,意大利人也获得了同样的待遇。
早在1925年,法国人就开始设计自己新的主力舰。
最初,他们的计划是针对意大利人的重装甲巡洋舰,计划建造一级标准排水量为17500吨的"袖珍战列巡洋舰"。
其大致参数如下:标准排水量:17500吨武备:2座四联装305毫米主炮5座单联装130毫米副炮防护:可抵御8寸火炮(条约重巡洋舰火炮的最大口径)的攻击。
主装甲带110毫米,主水平装甲80毫米。
速度:34节其中,两座主炮以对角线布置于舯部两侧--这是已被淘汰的火炮布置方式。
该级舰的防护设计最终被应用于法国重巡洋舰阿尔及尔号及其后续改进型上。
1928年,德国宣称开始建造第一艘装备11寸火炮的装甲舰--或称袖珍战列舰。
早期蒸汽战舰塞瓦斯托波尔号1864年下水,1887年被击沉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864年下水,1885年被击沉佩尔维涅茨级装甲舰:佩尔维涅茨号1863年下水内特伦·门雅号1864年下水克里姆林号1865年下水波扎尔斯基公爵号1867年下水米宁号1869年下水,1915年触雷沉没海军上将号1873年下水爱丁堡公爵号1875年下水德米特里·顿斯科伊级装甲舰: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1883年下水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1882年下水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1884年下水前无畏舰彼得大帝号1872,1959退役叶卡捷琳娜二世级战列舰切斯马号1886,1907年被击沉叶卡捷琳娜二世号1886,1907年被击沉西诺普号1887,- BU 1922格奥尔基·波别多诺塞茨号1892亚历山大二世级战列舰:亚历山大二世号1887,1925年沉没尼古拉一世号1889,1918年沉没十二使徒号1890,1920年代末退役甘古特号1890,1897年沉没纳瓦林号1891,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三圣徒号1893,1922年退役伟大的西索伊号1894,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自沉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战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894,1904年在旅顺港之围中沉没波尔塔瓦号1894,1905年在旅顺港战役中被日本海军俘获,改名为丹后号,1923年退役塞瓦斯托波尔号1895,1905年在旅顺港战役中自沉罗斯季斯拉夫号1896,1920年被凿沉佩列斯韦特级战列舰:佩列斯韦特号1898,1904年在旅顺港被日本海军击沉,打捞后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为相模号,1917年沉没奥斯利亚比亚号1898,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胜利号1900,在旅顺港战役中被日本海军俘获,改名为周防号,1922年退役波将金号1900,1922年退役列特维赞号1900,1905年在旅顺港战役中被日本海军俘获,改名为肥前号,1924年作为靶船被击沉皇太子号1901,1924年退役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博罗季诺号1901,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亚历山大三世号1901,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奥廖尔号1902,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海军俘获,改名为石见号,1922年退役苏沃洛夫公爵号1902,1905年在对马海战中被击沉光荣号1903,1917年沉没叶夫斯塔菲级战列舰:叶夫斯塔菲号1906,在一战中被德军俘获,1919年德军在撤退时将其凿沉金口约翰号1906,在一战中被德军俘获,1919年德军在撤退时将其凿沉圣安德烈级战列舰:圣安德烈号1906保罗一世号1907无畏舰甘古特级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号1911,后改舰名为巴黎公社号,1957年退役波尔塔瓦号1911,后改舰名为伏龙芝号,1941年沉没,1944年打捞出水,1956年退役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911,后改舰名为马拉号,1941年沉没,后被拖到岸边,1952年退役甘古特号1911,1959年退役玛丽亚皇后级战列舰:叶卡捷琳娜大帝号1911,1917年改名为自由俄国号,1918年沉没玛丽亚皇后号1913,1916因弹药库爆炸沉没,后打捞出水,1922年退役亚历山大三世号1914,一战末期被英国俘获,改名为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1936年退役尼古拉一世号1916,未完工,1919年被拆毁苏联级战列舰(均未完工)苏联号苏维埃乌克兰号苏维埃白俄罗斯号苏维埃俄罗斯号阿尔汉格尔斯克号即英国皇家海军君权号战列舰,1944年转让,1949年归还新罗西斯克号即意大利海军恺撒号战列舰,1948年转让,1955年因舰上发生爆炸沉没。
致富课程:四族史诗任务(要点篇)史诗任务是C.C.P最新加入到游戏中的,一个包含大量关系游戏主线发展剧情和众多分支选择的新任务系统。
3 j0 B2 Y' k4 Y% g$ p1 U史诗任务一共分为四级:奥拉史诗任务:奥拉给予的入门史诗任务,无难度;9 K5 _. b2 x8 R! U" I1 t 新人史诗任务:姐妹会给予的史诗任务,难度1-2级;海盗史诗任务:古斯塔斯和天使给予的史诗任务,适合想去刷海盗任务但是声望废掉的玩家,难度2-3级;高安史诗任务:四大帝国给予的史诗任务,奖励丰厚,难度4-5级。
6 r3 o9 M, A8 Z$ E- d' C5 s本章节将介绍的是难度最高的四大帝国史诗任务。
要开始这些任务,你需要达到任务所需的声望标准,同时找到指定的代理人:-------2 f) n& m: G3 l- E, k: M: F艾玛:Right to Rule(统治的权力)代理人: Karde Romu(卡德?罗姆)( \- c* f- g# |* m5 w所在星系:Kor-Azor Prime(柯埃佐首星)接任务需求:A族势力声望5.0以上或Ministry of Internal Order(内务府)公司声望5.0以上,A族势力声望-2.0以上。
" |% U% O6 r- D% ?( U-------! L, Q0 j( Q( D) X; B' M- K& U0 j加达里:Penumbra(半影)5 j1 `; L0 q5 \" [7 v2 x代理人:Aursa Kunivuri(奥尔撒?库雷利)所在星系:Josameto(乔萨密陀)接任务需求:C族势力声望5.0以上或Expert Distribution(行家物流)公司声望5.0以上,C族势力声望-2.0以上。
-------盖伦特:Syndication(合纵连横)代理人:Roineron Aviviere(罗那伦?艾文维尔)所在星系:Dodixie(波迪谢)4 F9 Y( Z/ o+ c; @8 X4 V接任务需求:G族势力声望5.0以上或Impetus(促进工业)公司声望5.0以上,G 族势力声望-2.0以上。
《击沉俾斯麦号!》苍茫北海上的生死追击
通过英国海军部谢普德上校(左)这一人物,电影将战役决策过程展现出来
《击沉俾斯麦号》是基于英国著名海军小说家C?S?福斯特1959年的纪实
文学作品《“俾斯麦”号的最后九天》改编。
与原著不同的是,电影中增加了
英国海军部谢普德上校这一人物,通过他所在的指挥中心,巧妙地将皇家海军
舰队运筹帷幄,调动多艘战舰对“俾斯麦”号战列舰围剿的决策过程展现出来。
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观众对战局的总体把握,又使得影片环环相扣、高潮迭起。
为了引用战时拍摄的纪录片,营造出更具历史感的效果,这部电影采用了
黑白胶片,使苍茫的北海战场上的生死追击更为传神。
拍摄追击当时最大的战列舰“俾斯麦”号时,用真实军舰实拍已经不大可能,本片采用了模型和实际军舰相结合的手法,大场景采用模型拍摄,细节则
在舰上拍摄。
所幸,皇家海军最后的战列舰“前卫”号尚存,该舰的主炮和
“胡德”号型号相近,“前卫”号得以以假乱真地客串美到极致、却红颜薄命
的名舰“胡德”号。
“俾斯麦”号与“胡德”号对决的场景成了这部影片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刻
印象的片段。
两舰的炮术军官通过电话发出战斗指令,而炮塔中披戴着防火头
巾的操作人员则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装填到射击的每一步工序。
当年“胡德”号
的炮手们就是在这样的场面下进行作业,影片对此进行了如实地再现。
总体而言,《击沉俾斯麦号》是一部相当写实、严谨、诚恳的海战电影。
“超级战列舰”的最后九个昼夜(二)
2020年08月30日09:08:35
来源:燃烧的岛群
0人参与0评论作战目的的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战力量与计划的有效配合,在英德两国海军力量对比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在雷德尔海上破交作战的“棋局”中,作战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就显得是那样的举足轻重。
二、一波三折的作战计划
一
力量对比
▲“俾斯麦”号战列舰
▲“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
▲预先展开于海上的U-556号艇(VIIC型)
在1941年5月“莱茵演习”开始前,大西洋上英德两国海军力量对比是毫无悬念的:
纳粹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预先展开于海上的7艘U艇和8艘油船,特遣舰队指挥官吕特晏斯上将。
▲“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
▲“胡德”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英国皇家海军:“英王乔治五世”、“威尔士亲王”、“罗德尼”、“拉米雷斯”、“复仇”号战列舰;“胡德”、“反击”、“声望”号战列巡洋舰,“胜利”、“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以及三十余艘巡洋舰、驱逐舰,本土舰队指挥官托维上将。
毋庸置疑,实力对比的天平上皇家海军占有着绝对优势,但是在广袤且海况恶劣的大西洋上,面对着规模有限,但机动、火力、防护均占有明显优势的对手,现在就断言胜负,显然是为时过早。
而对于德国海军来说,作战计划的周密细致,尤其是实现隐蔽和突然性就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
二
计划决策
▲纳粹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
根据雷德尔和德国海军参谋部的最初设想,“莱茵演习”将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大规模进攻行动”(《雷德尔回忆录》),是此前不久吕特晏斯指挥“沙恩霍斯特”、“格莱森瑙”号成功完成的“柏林行动”的升级版。
计划以“战列舰
+战巡”的编组模式,在7艘U艇和8艘油船的支援掩护下,从波罗的海经挪威峡湾出击,由丹麦海峡突入大西洋,以期取得超越“柏林行动”的战果,给英国摇摇欲坠的海上交通线以致命一击。
同时,在地中海方向,旨在夺占克里特岛的作战行动发起在即,“莱茵演习”既是“深入开展”“巡洋作战”,实现海上破交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牵制皇家海军本土舰队,确保其不向地中海方向增兵驰援的策应掩护之举。
事实上,后来的海上作战进程也“超额实现”了这一目标。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
▲“格莱森瑙”号战列巡洋舰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在雷德尔看来,为期两个月的“柏林行动”不仅是德国海军开战以来巡洋作战“全要素模式”的首次成功尝试(此前的“巡洋作战”均为单舰模式或局部试探性出击),而且是即将发起“莱茵演习”作战的彩排预演。
期间,获得并积累了突破英国海军严密封锁海峡水道、利用雷达发现并摆脱敌巡洋舰跟踪监视,以及“有选择”地攻击护航运输编队、与U艇进行大洋协同配合和远洋油水物资补给等一系列宝贵经验,但也在攻防能力、作战持续性保持等方面暴露出仅仅使用战列巡洋舰遂行“巡洋作战”的局限性。
这一系列经验和教训都促使德国海军
参谋部和雷德尔本人决心投入最新型战列舰“俾斯麦”号,与“沙恩霍斯特”和“格莱森瑙”号,甚至与后续即将服役的“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并行展开于大西洋上,向大英帝国的海上交通线发起致命一击。
▲指挥“柏林行动”的舰队司令吕特晏斯
在“莱茵演习”任务准备期间,作为这次行动的实际指挥者,刚刚完成“柏林行动”并晋升为海军上将的吕特晏斯非但没有被“大好形势”冲昏头脑,相反却表现得异常冷静,实事求是地向雷德尔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他是雷德尔的老部下,也是一个与邓尼茨不相伯仲的优秀将领,他很精干,也很务实,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说空话套话假话,在当时“群情激愤”的“狂热背景”之下,他不仅对“柏林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本着“料敌从宽、御敌从严”的原则,向希特勒汇报了大西洋作战所取得的经验,以及他本人对“俾斯麦”号战术使用的观点,还极富预见性地提及在即将发起的“莱茵演习”中“俾斯麦”号可能面临敌航母舰载机的空中威胁。
很不幸,被他一语成箴。
吕特晏斯的建议很客气也很婉转,可道理却很简单、直白——一句话:船太少,而且“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综合作战能力太弱。
为了保证在面对拥有战列舰护航的运输船队时能够拥有足够的交战能力(战巡主炮威力不足、装甲过薄),他力主“俾斯麦”号待姊妹舰“提尔皮茨”号入役后再一齐出击,再不济也要采取“战列舰+战巡”的编组模式,否则不仅交战毁伤效果堪忧,就连舰艇的自身生存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实事求是地说,吕特晏斯的建议是客观中肯的,但此时德国海军的硬件条件却不允许,没船啊!“沙恩霍斯特”号因为机械故障无法出航,“格莱森瑙”号遭英国人的空袭严重受损,就连他“看不上眼”的“欧根亲王”号也因为触雷受伤进坞修理,至于他所期待的“提尔皮茨”号,要等到至少半年之后才能完成相应的作战准备。
如果说吕特晏斯作为战役指挥员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上的话,那么雷德尔作为负责全局决策的战略指挥员,他的关注点显然就
要更高更远,全局性、政治性也更强了。
他更侧重于从破交战略,甚至是战争全局出发。
一句话:时间不等人啊!因为“沙恩霍斯特”和“格莱森瑙”号的驻泊地——法国布列斯特港离英国太近,在持续战略轰炸之下,等待两艘舰完全恢复战斗力的时间将是“极其漫长的”;如果等到“提尔皮茨”号服役再开始“莱茵演习”的话,就将意味着半年之内整个德国海军的大型水面舰艇将无所作为,在美国参战颠覆大西洋整体战略态势的可能随时都会发生的背景下,半年时间啥也不干,不论对于雷德尔还是希特勒来说,都将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结果。
因此,在这样的“苛刻”现实背景之下,仓促上阵、“低配出行”就成为吕特晏斯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
▲“莱茵演习”行动计划是极为复杂的
因此,作为“事后诸葛”的我们,或许只看到了“俾斯麦”和“欧根亲王”号这样一次“简单的”破交行动,只看到了“俾斯麦”号击沉“胡德”号这样的震撼场景,只看到了皇家海军主力围追堵截“俾斯麦”号的惊险刺激,却“选择性忽视”了制定“莱茵演习”作战计划的复杂、繁琐和周密、细致,以及派出这
一大一小两艘战舰前往大西洋未知深处的权衡、取舍与慎重。
这一作战行动可能源自海军战略思考决策的错误,也可能源自对英国皇家海军力量投入和决心的低估,还可能源自指挥决策者对政治、军事因素的权衡取舍,但是必须承认,德国海军和雷德尔本人在计划决策时是经过仔细考量和深思熟虑了的,不能仅仅由于“俾斯麦”号覆灭的结局就从根本上否定计划决策的整个过程,将复杂的失败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头脑发热”和“大意轻敌”,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严肃的。
这一点对于致力于复盘战例经典,探求制胜之道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
“一波三折”的作战计划终于出台了,下面这场好戏就要看“俾斯麦”,看“欧根亲王”,看吕特晏斯,对了,还有上天的眷佑的了。
(未完待续……)
排版:江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