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概论6
- 格式:ppt
- 大小:844.00 KB
- 文档页数:27
外交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外交学概论第一节外交的界定一、外交的本质1、广义的外交“外交”的出处;“外交”的正式出现;经典解释;广义的外交及其特性。
2、狭义的外交的实质;经典释义;狭义外交及其共性;广义外交与狭义之比较研究。
3、外交的本质:广义外交的本质;狭义外交的本质。
二、外交的定义l、外交的主体定义:学术界的共识;实际运作与特殊情况。
2、外交的客体定义:国际组织对原有定义的改变:外交实体的定义。
3、外交的基础一般定义:本书中的定义;外交惯例的作用。
4、外交的目的定义:外交的目的;国家利益定义及其重要性。
5、外交的方式经典解释:外交方式的内涵;和平的外交方式的多样性。
6、外交的范围外交的范围及其内涵:本书的界定。
第二节外交的发展一、外交的萌芽1、萌芽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与外交理论的空白;外交范围较为狭小;外交辅助对外战争;外交谋略倍受重视。
2、贡献使节制度:结盟制度:外交方式。
二、外交的形成l、形成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基本形成:外交理论争相问世:外交范围有所扩大:秘密外交与强权外交成为外交的主旋律。
2、贡献外交人员职业化:外交行为规范化;外交活动集团化。
三、外交的定型1、定型时期的特点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新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科技革命影响历史进程。
2、贡献外交范围扩大化;外交方式多样化;外交决策民主化;使节作用的淡化。
第三节外交学研究一、外交学的研究对象l、外交学的定位外交学的定位及研究对象;有关外交学研究对象的不正确认识:对“外交”的界定。
2、外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法学;交际学;外交史。
二、外交学的研究范围1、现行的外交学研究范围以外交理论外交实务外交过程外交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
2、外交学范围的重新确定现行研究范围的片面之处;重新确定时的重点考虑因素:重新确定后的内容。
三、外交学的研究方法1、阶级研究法定义:重要意义:正确态度。
2、经济研究法定义;经济研究法与阶级研究法的关系;正确态度。
一、题型:1、名词解释(20%)5’*42、简答题(45%)15’*33、论述题(35%)35’*1二、重点内容:1、外交的传统含义:外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
扩展含义: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有关惯例为基础,通过正式代表本国的机构和人员,以及在他们的领导下通过其他半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社会团体以至个人,以通讯、访问、会谈、谈判、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和国的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2、四项外交原则:第一,主权平等原则。
第二,不干涉内政原则。
第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第四,承担国际义务原则。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外交特权: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超越接受国国内法赋予其法人与自然人的权益。
外交豁免: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免除接受国法律条款的待遇,本质上也可包括在外交特权之内。
4、外交使团和外交人员享有的不可侵犯性:第一,使馆馆舍不可侵犯。
第二,使馆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
第三,外交代表人身不受侵犯。
第四,外交通讯不可侵犯。
管辖豁免: 第一,刑事豁免。
第二,民事豁免。
第三,行政豁免。
第四,无作证之义务。
外交特权:第一,免纳直接捐税。
第二,免纳关税。
第三,行李免检待遇。
第四,其他特权。
5、外交礼仪11原则:1、以人为本2、忠于祖国3、维护形象4、求同存异5、遵时守约6、热情有度7、不宜过谦8、尊重隐私9、女士优先10、保护环境11、白金法则6、外交决策含义:是指外交实体(特别是主权国家)在采取正式的外交行动之前所作的必要决定。
具体而言,外交决策是指外交实体,特别是主权国家,在采取外交行动之前,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和进行抉择的过程。
7、外交决策的过程:(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拟订方案(4)评估选优(5)反馈修正8、外交机构含义:外交机关;是指在每个国家负责办理本国外交事务的有关部门。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与外交的历史演变第二章古希腊的外交公元前600年前后,古希腊地区城邦林立,相互交往以图发展,相互结盟以御外敌,外交活动频繁。
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外交原则(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不宣战不能开战,使者不可侵犯,在寺庙中避难者不得杀害,战俘可以交换或赎回,战场上死者不论敌友一律掩埋)。
由于彼此间存在一些共同的利益和目的,因而结合,设有同盟会议,每国平等通过投票解决重大问题。
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社会,受共同法律制约。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推动古希腊外交的发展。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外交方式和外交原则发展为地中海沿岸国家公认的制度,前三世纪,这个外交制度形成了希腊化的地中海体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区域性国际社会。
古希腊人提出的一些概念、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外交有重要影响。
古罗马外交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总揽大权(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司法),对外宣战、媾和、缔结军事同盟,由元老院决定,民众大会通过。
签订友好条约、续订旧约、派遣使节、接见使节由其全权处理。
使节不可侵犯成为公认的外交惯例。
帝国时期:皇帝掌握一切对外事务。
20个祭司专门分管对外关系。
依据所谓的祭司法。
罗马帝国是以军事手段政府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因此对外关系主要是对境内外国人的问题。
除大使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其他人是否受法律保护依据该国是否与罗马有友好条约。
由于罗马的外国人多,因而产生了规定外国人与罗马公民关系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即所谓《万国法》。
对于战争与和平,罗马人也有一套法律制度。
开战的正当理由:1对罗马领地侵犯2对大使侵犯3违反条约4在战争中先前友好的国家对帝国的援助。
派使节前往该国提出要求,要求被拒绝战争才正当。
战争的终止:1双方缔结合约终止战争2敌人投降终止战争,敌人的生命财产可以保全3征服帝国终止战争,可以有处理敌人的生命财产。
罗马人给后世创立了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有法律规范的典范。
后人对罗马法的释义发展了法学,为国际法的萌芽。
外交学概论《外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60字左右,5-6题)1 外交庇护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其庇护,根据国际法规定,使馆馆舍享有不可侵犯权,外交庇护就是利用使馆的这种特权,把使馆作为遭到驻在国追捕的公民的避难所。
2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63年3月4日,联合国在维也纳主持召开关于领事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与4月22日通过《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该公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
该公约对以职业领事官员为馆长的领馆的设立,领事职务等级以及委派领事官员和其他领馆人员的便利,特权和豁免等,作了系统的规定。
3 外交豁免指一国派驻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免受接受国法律规范约束的待遇。
外交豁免权的全称是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包括司法管辖豁免,诉讼豁免,执行豁免。
4 多边外交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两国以上的国家通过磋商、协商及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由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磋商,协调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5 外交报复专指原伤害行为是外交性质的,受害国所采取的报复手段也是外交性质的。
如甲国驱逐乙国的外交官,乙国也以驱逐甲国的外交官作为报复,这就是外交报复。
6 外交调研指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之状况及发展情形,并向派遣国政府具报。
外交调研的最高目的是为一国对外决策机构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情况、信息、观点和建议。
7 临时代办在外交代表大使或公使缺位或因故不能履行职能时,被委派代理其职位的外交人员称临时代办。
临时代办由外交人员中等级最高者担任,他以临时代办的名义履行使馆首长的职能。
8 外交交涉指主权国家之间,各自通过它们的外交代表机关,在双边或多边国际关系中,就利害相关的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磋商和谈判,以求得适当的或为大家满意的解决办法。
课程编号:10500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本科生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分:三学分主讲老师;金正昆教材:金正昆,《外交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教学日的:本课是为国际关系学院各个专业的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有关外交理论与外交实务的基础性专业课程。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第-,是对外交、外交学的界定,以及对当代外交基本制约因素的分析与研究;第二,是对外交所进行的静态分析与研究;第三,是对外交所进行的动态分析与研究。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要达到下述四个目的:一是对外交的内涵与外延具有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对外交机制与外交途径加深了解;三是对外交理论与外交实务加以较为全面的掌握;四是努力培养自身的外交敏感、外交素质。
第一章外交学概论课时:3周,共9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外交的界定一、外交的本质1、广义的外交“外交”的出处;“外交”的正式出现;经典解释;广义的外交及其特性。
2、狭义的外交的实质;经典释义;狭义外交及其共性;广义外交与狭义之比较研究。
3、外交的本质:广义外交的本质;狭义外交的本质。
二、外交的定义1、外交的主体定义:学术界的共识;实际运作与特殊情况。
2、外交的客体定义:国际组织对原有定义的改变:外交实体的定义。
3、外交的基础-•般定义:本书中的定义;外交惯例的作用。
4、外交的目的定义:外交的目的;国家利益定义及其重要性。
5、外交的方式经典解释:外交方式的内涵;和平的外交方式的多样性。
6、外交的范围外交的范围及其内涵:本书的界定。
第二节外交的发展一、外交的萌芽1、萌芽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与外交理论的空白;外交范围较为狭小;外交辅助对外战争;外交谋略倍受重视。
2、贡献使节制度:结盟制度:外交方式。
二、外交的形成1、形成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基本形成:外交理论争相问世:外交范围有所扩大:秘密外交与强权外交成为外交的主旋律。
2、贡献外交人员职业化:外交行为规范化;外交活动集团化。
三、外交的定型1、定型时期的特点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新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科技革命影响历史进程。
外交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外交本质:用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外交的传统含义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对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态和类别的外交。
简而言之,外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
外交的扩展定义原因:全球化时代,外交主体和外交议程的多元化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有关惯例为基础,通过正式代表本国的机构和人员,以及在他们的领导下通过其他半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社会团体以至个人,以通讯、访问、会谈、谈判、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四项原则第一,主权平等原则。
第二,不干涉内政原则。
第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第四,承担国际义务原则。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外交特权与豁免外交特权,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超越接受国国内法赋予其法人与自然人的权益。
外交豁免,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免除接受国法律条款的待遇,本质上也可包括在外交特权之内。
外交使团和外交人员应享的不可侵犯性第一,使馆馆舍不可侵犯。
第二,使馆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
第三,外交代表人身不受侵犯。
第四,外交通讯不可侵犯。
外交使团和外交人员应享的管辖豁免第一,刑事豁免。
第二,民事豁免。
第三,行政豁免。
第四,无作证之义务。
外交使团和外交人员应享的外交特权第一,免纳直接捐税。
第二,免纳关税。
第三,行李免检待遇。
第四,其他特权。
内容:外交使节和外交代表机关,有权在使馆馆舍、外交机关的办公处、外交人员的寓所及其交通工具上使用派遣国的国旗或国徽;在接受国的礼仪庆典活动场合,外交使节拥有占有荣誉地位的权利;除为国家安全而由法律禁止或限制进入的区域之外,接受国应确保外交人员拥有在其境内行动及旅行的自由;外交代表享有免除适用接受国施行的社会保险办法的特权;外交代表享有免除一切个人劳务和所有各种公共服务的特权;外交代表享有免除关于征用、军事募捐、军人住宿等军事义务的特权。
外交学概论第一部分第二章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与进步的总趋势1、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和反法西斯性质,以及战后的一系列国家人民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当前世界同二战以前的任何时代相比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二是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今世界已由近200个主权国家所组成,它们绝大多数又是联合国的会员国。
2、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主权平等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不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1)主权平等原则: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之一。
主要是指国家在法律上平等;各国拥有对内的主权权力;国家的人格和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均应受到尊重;国家必须在国际法方面忠实地履行其国际义务。
主权平等原则是创建联合国的基石,是指导当代外交实践的首要基本原则。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不使用武力:是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之一。
主要指各会员国应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为侵害任何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其他任何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方式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
这一原则是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服务的,是主权平等原则的引申。
3)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是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之一。
联合国虽是一个具有普遍权威的国际组织,对会员国具有约束力,但它无权干涉会员国的内部事务。
这一原则也是主权平等原则的延伸。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在1953年中印谈判时提出的,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正常关系及进行合作交流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
和平共处是目的,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是前提,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必要条件,平等互利是发展各国间各种关系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是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一、名词解释1.外交豁免“外交豁免”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所享有的免受接受国法律条款约束的待遇。
外交豁免权全称为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包括司法管辖豁免、诉讼豁免、执行豁免。
2.临时代办在外交代表大使或公使缺位或因故不能执行职务时,被委派代理其职务的外交人员,称临时代办。
临时代办由外交人员中等级最高者担任,他以临时代办的名义行使使馆首长的职权。
3.主权平等原则主权是一国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权利,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同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
每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有权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同时每一个国家都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
4.公众外交所谓公众外交,一般而言是由一国政府部门和官员或在其主导下由其他非政府部门所从事的主要针对外国公众的资讯传播和人员交流活动,其目的是增进外国公众对本国及本国所追求的价值和政策的了解和好感,以实现本国的外交政策目标。
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对外传播;二是发展国际文化交流。
5.外交谈判外交谈判是国家之间的谈判,是实现一国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工作的手段。
其实质是有关国家政府之间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调整双方的立场和主张,从而使冲突和争端得以解决。
外交谈判的基础和后盾是谈判各方面的综合国力。
6.外交承认外交承认也叫国际承认。
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二是指承认一个主权国家的新政权为这一主权国家的合法政府。
7.大使大使,即由一国国家元首向另一国国家元首派遣之大使或教廷大使,或英联邦成员国之间互换的高级官员。
大使是最高等级的驻外外交官,也是使馆馆长,通常又称为特命全权大使,享有特殊地位,正式代表国家和国家元首。
8.外交特权为保证和便利外交代表及外交代表机关以及外交人员能够进行正常的外交活动,各国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相互给予驻在本国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关以及外交人员一种特殊权利和优遇,即为外交学上的外交特权。
小马哥背死你(八)一.外交与外事的关系(简答)1.广义外交与广义外事广义外交: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基础,通过代表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以专职外交部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它们的领导下的半官方非官方组织、民间团体、个人,通过会谈、谈判、访问,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广义外事:外事是中央政府、政党、议会、军队、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的对外交往活动。
关系:广义外交是广义外事的一部分。
广义外事中不直接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对外交往活动不能称为外交。
2.狭义外交与狭义外事狭义外交:外交是谈判的艺术。
狭义外事:除了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种机构、团体、个人进行的对外事务、对外活动、对外工作。
二.外交与武力的关系(简答)1.武力是外交的后盾:武力的存在其本身对另一国的谈判立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2.外交涉及武力的非暴力使用:包括武力威慑和武力威胁。
这两者都不涉及武力的直接使用,而是通过表达使用武力的决心来增强本国在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地位。
3.使用武力的全过程都需要外交:之前寻找盟友孤立对手,之中寻求外交解决的可能性,之后落实战后安排。
三.外交团(名解)1.由同驻一国的所有外国外交官所组成要求:由外交代表人员组成,不是由外交代表机关组成。
不包括使馆一般工作人员不包括驻在国本国的外交官不包括驻在国其他城市的领事官(有些国家包括外交官的配偶和子女,有些国家只包括馆长)四.政治庇护(名解)请求整治庇护: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往他国请求准许居留。
给予政治庇护:他国接受上述逃亡者,不予引渡准予居留。
五.外交庇护(名解)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无论题目是外交庇护还是政治庇护,两个都要回答六.人权的国际保护(简答)1.人权的内涵:包括西方国家强调的“人生而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等集体人权。
2.为什么要保护人权:有些国家不能保护人权:战争、国力不足有些国家不愿保护人权:种族歧视、屠杀3.谁来保护人权:大国、邻国、国际组织(联合国、红十字会)七.全球化时代的外交1.主客体多元化:主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数量增加;客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政府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有影响力的个人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