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外交学概述一、外交本质广义:1.外交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活动2.外交是一个国家所进行的对外活动3.外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交往活动4.外交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一种官方活动狭义:1.外交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2.外交的基本手段是谈判3.作为外交基本手段的谈判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4.外交应当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
外交六要素1.外交主体:一切外交行为中的行为者。
外交主体不仅享有一定的权利,还要承担一定的义务。
外交主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外交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独立的主权国家才能成为外交主体。
2.外交客体:外交行为的对象。
3.外交基础:实际上指的是外交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
作为外交基础的国际惯例,亦称外交惯例,是外交人员处理外交事务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是规范外交行为的基本框架。
4.外交目的:指宏观的外交根本目标,外交总体的基本的意图。
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主权是外交的根本目的。
5.外交方式:在外交活动中进行联系与沟通的具体方法。
6.外交范围:指定义外交时的具体涉及面。
第二章一、政治、意识形态、军事对外交的制约国内政治影响:1.统治阶级掌控本国外交2.政党政治左右本国外交3.政局稳定牵制本国外交4.政治制度决定本国外交国际政治影响:1.全球政治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外交2.地缘政治密切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外交意识形态影响:1.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2.意识形态支配外交目标3.意识形态涉及外交决策(影响决策者、决策模式、社会舆论)军事制约因素:1.军事实力奠定外交后盾2.军事战略协调外交战略3.军事行动波及外交行动4.军事交往有助于外交交往二、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的制约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是外交的主题(各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本国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争取并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外交活动往往配合本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2.经济是外交的先导(为建立外交关系准备、为密切外交合作积极努力、意在政府欺压奴役利用对方)科技制约因素:1.科技决定外交能力2.科技拓展外交空间3.科技更新外交工具4.科技密切外交联系文化制约因素:1.文化交流推进外交2.文化传统限制外交(传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外交风格、各国奉行不同外交战略与策略、决策者采用不同操作方式、外交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准备不同)3.文化差异阻碍外交三、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对外交的制约国际法:1.国际法是外交的规范(为外交构建了框架、作出了限定、提供了守则、建立了秩序)2.国际法是外交的保障(保障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馆舍安全、咨询安全、行动安全)3.国际法是外交的依据国际组织:1.国际组织扩大了外交的外延(国际组织直接开展外交活动、各国与国际组织进行外交来往、国际组织拥有一定的外交地位)2.国际组织规范外交的行为3.国际组织提供了外交的舞台(为各国同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外交接触创造了机会、为阐述本国外交政策创造了场所、对各国外交产生了深渊的影响)4.国际组织协调外交的行动(讨论各国外交事宜、决议有关外交事务、规划统一的外交目标、采取一致的外交行动)第三章外交制度一、外交准则外交准则,指从事外交活动时必须遵守的、各国所公认的、用以构成外交基础的、作为资深行动依据的基本原则。
小马哥背死你(八)一.外交与外事的关系(简答)1.广义外交与广义外事广义外交: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基础,通过代表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以专职外交部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它们的领导下的半官方非官方组织、民间团体、个人,通过会谈、谈判、访问,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广义外事:外事是中央政府、政党、议会、军队、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的对外交往活动。
关系:广义外交是广义外事的一部分。
广义外事中不直接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对外交往活动不能称为外交。
2.狭义外交与狭义外事狭义外交:外交是谈判的艺术。
狭义外事:除了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种机构、团体、个人进行的对外事务、对外活动、对外工作。
二.外交与武力的关系(简答)1.武力是外交的后盾:武力的存在其本身对另一国的谈判立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2.外交涉及武力的非暴力使用:包括武力威慑和武力威胁。
这两者都不涉及武力的直接使用,而是通过表达使用武力的决心来增强本国在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地位。
3.使用武力的全过程都需要外交:之前寻找盟友孤立对手,之中寻求外交解决的可能性,之后落实战后安排。
三.外交团(名解)1.由同驻一国的所有外国外交官所组成要求:由外交代表人员组成,不是由外交代表机关组成。
不包括使馆一般工作人员不包括驻在国本国的外交官不包括驻在国其他城市的领事官(有些国家包括外交官的配偶和子女,有些国家只包括馆长)四.政治庇护(名解)请求整治庇护: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往他国请求准许居留。
给予政治庇护:他国接受上述逃亡者,不予引渡准予居留。
五.外交庇护(名解)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无论题目是外交庇护还是政治庇护,两个都要回答六.人权的国际保护(简答)1.人权的内涵:包括西方国家强调的“人生而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等集体人权。
2.为什么要保护人权:有些国家不能保护人权:战争、国力不足有些国家不愿保护人权:种族歧视、屠杀3.谁来保护人权:大国、邻国、国际组织(联合国、红十字会)七.全球化时代的外交1.主客体多元化:主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数量增加;客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政府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有影响力的个人数量增加。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与外交的历史演变第二章古希腊的外交公元前600年前后,古希腊地区城邦林立,相互交往以图发展,相互结盟以御外敌,外交活动频繁。
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外交原则(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不宣战不能开战,使者不可侵犯,在寺庙中避难者不得杀害,战俘可以交换或赎回,战场上死者不论敌友一律掩埋)。
由于彼此间存在一些共同的利益和目的,因而结合,设有同盟会议,每国平等通过投票解决重大问题。
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社会,受共同法律制约。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推动古希腊外交的发展。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外交方式和外交原则发展为地中海沿岸国家公认的制度,前三世纪,这个外交制度形成了希腊化的地中海体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区域性国际社会。
古希腊人提出的一些概念、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外交有重要影响。
古罗马外交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总揽大权(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司法),对外宣战、媾和、缔结军事同盟,由元老院决定,民众大会通过。
签订友好条约、续订旧约、派遣使节、接见使节由其全权处理。
使节不可侵犯成为公认的外交惯例。
帝国时期:皇帝掌握一切对外事务。
20个祭司专门分管对外关系。
依据所谓的祭司法。
罗马帝国是以军事手段政府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因此对外关系主要是对境内外国人的问题。
除大使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其他人是否受法律保护依据该国是否与罗马有友好条约。
由于罗马的外国人多,因而产生了规定外国人与罗马公民关系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即所谓《万国法》。
对于战争与和平,罗马人也有一套法律制度。
开战的正当理由:1对罗马领地侵犯2对大使侵犯3违反条约4在战争中先前友好的国家对帝国的援助。
派使节前往该国提出要求,要求被拒绝战争才正当。
战争的终止:1双方缔结合约终止战争2敌人投降终止战争,敌人的生命财产可以保全3征服帝国终止战争,可以有处理敌人的生命财产。
罗马人给后世创立了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有法律规范的典范。
后人对罗马法的释义发展了法学,为国际法的萌芽。
外交学概论《外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60字左右,5-6题)1 外交庇护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其庇护,根据国际法规定,使馆馆舍享有不可侵犯权,外交庇护就是利用使馆的这种特权,把使馆作为遭到驻在国追捕的公民的避难所。
2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63年3月4日,联合国在维也纳主持召开关于领事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与4月22日通过《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该公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
该公约对以职业领事官员为馆长的领馆的设立,领事职务等级以及委派领事官员和其他领馆人员的便利,特权和豁免等,作了系统的规定。
3 外交豁免指一国派驻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免受接受国法律规范约束的待遇。
外交豁免权的全称是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包括司法管辖豁免,诉讼豁免,执行豁免。
4 多边外交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两国以上的国家通过磋商、协商及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由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磋商,协调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5 外交报复专指原伤害行为是外交性质的,受害国所采取的报复手段也是外交性质的。
如甲国驱逐乙国的外交官,乙国也以驱逐甲国的外交官作为报复,这就是外交报复。
6 外交调研指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之状况及发展情形,并向派遣国政府具报。
外交调研的最高目的是为一国对外决策机构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情况、信息、观点和建议。
7 临时代办在外交代表大使或公使缺位或因故不能履行职能时,被委派代理其职位的外交人员称临时代办。
临时代办由外交人员中等级最高者担任,他以临时代办的名义履行使馆首长的职能。
8 外交交涉指主权国家之间,各自通过它们的外交代表机关,在双边或多边国际关系中,就利害相关的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磋商和谈判,以求得适当的或为大家满意的解决办法。
第一章外交学概述一、外交本质广义:1.外交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活动2.外交是一个国家所进行的对外活动3.外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交往活动4.外交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一种官方活动狭义:1.外交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2.外交的基本手段是谈判3.作为外交基本手段的谈判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4.外交应当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
外交六要素1.外交主体:一切外交行为中的行为者。
外交主体不仅享有一定的权利,还要承担一定的义务。
外交主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外交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独立的主权国家才能成为外交主体。
2.外交客体:外交行为的对象。
3.外交基础:实际上指的是外交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
作为外交基础的国际惯例,亦称外交惯例,是外交人员处理外交事务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是规范外交行为的基本框架。
4.外交目的:指宏观的外交根本目标,外交总体的基本的意图。
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主权是外交的根本目的。
5.外交方式:在外交活动中进行联系与沟通的具体方法。
6.外交范围:指定义外交时的具体涉及面。
第二章一、政治、意识形态、军事对外交的制约国内政治影响:1.统治阶级掌控本国外交2.政党政治左右本国外交3.政局稳定牵制本国外交4.政治制度决定本国外交国际政治影响:1.全球政治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外交2.地缘政治密切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外交意识形态影响:1.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2.意识形态支配外交目标3.意识形态涉及外交决策(影响决策者、决策模式、社会舆论)军事制约因素:1.军事实力奠定外交后盾2.军事战略协调外交战略3.军事行动波及外交行动4.军事交往有助于外交交往二、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的制约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是外交的主题(各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本国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争取并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外交活动往往配合本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2.经济是外交的先导(为建立外交关系准备、为密切外交合作积极努力、意在政府欺压奴役利用对方)科技制约因素:1.科技决定外交能力2.科技拓展外交空间3.科技更新外交工具4.科技密切外交联系文化制约因素:1.文化交流推进外交2.文化传统限制外交(传统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外交风格、各国奉行不同外交战略与策略、决策者采用不同操作方式、外交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准备不同)3.文化差异阻碍外交三、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对外交的制约国际法:1.国际法是外交的规范(为外交构建了框架、作出了限定、提供了守则、建立了秩序)2.国际法是外交的保障(保障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馆舍安全、咨询安全、行动安全)3.国际法是外交的依据国际组织:1.国际组织扩大了外交的外延(国际组织直接开展外交活动、各国与国际组织进行外交来往、国际组织拥有一定的外交地位)2.国际组织规范外交的行为3.国际组织提供了外交的舞台(为各国同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外交接触创造了机会、为阐述本国外交政策创造了场所、对各国外交产生了深渊的影响)4.国际组织协调外交的行动(讨论各国外交事宜、决议有关外交事务、规划统一的外交目标、采取一致的外交行动)第三章外交制度一、外交准则外交准则,指从事外交活动时必须遵守的、各国所公认的、用以构成外交基础的、作为资深行动依据的基本原则。
外交学概论第一部分第二章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与进步的总趋势1、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和反法西斯性质,以及战后的一系列国家人民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当前世界同二战以前的任何时代相比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二是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今世界已由近200个主权国家所组成,它们绝大多数又是联合国的会员国。
2、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主权平等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不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1)主权平等原则: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之一。
主要是指国家在法律上平等;各国拥有对内的主权权力;国家的人格和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均应受到尊重;国家必须在国际法方面忠实地履行其国际义务。
主权平等原则是创建联合国的基石,是指导当代外交实践的首要基本原则。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互不使用武力:是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之一。
主要指各会员国应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为侵害任何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其他任何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方式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
这一原则是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服务的,是主权平等原则的引申。
3)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是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之一。
联合国虽是一个具有普遍权威的国际组织,对会员国具有约束力,但它无权干涉会员国的内部事务。
这一原则也是主权平等原则的延伸。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在1953年中印谈判时提出的,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正常关系及进行合作交流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
和平共处是目的,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是前提,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必要条件,平等互利是发展各国间各种关系的基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是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小马哥背死你(八)一.外交与外事的关系(简答)1.广义外交与广义外事广义外交: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基础,通过代表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以专职外交部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它们的领导下的半官方非官方组织、民间团体、个人,通过会谈、谈判、访问,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广义外事:外事是中央政府、政党、议会、军队、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的对外交往活动。
关系:广义外交是广义外事的一部分。
广义外事中不直接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对外交往活动不能称为外交。
2.狭义外交与狭义外事狭义外交:外交是谈判的艺术。
狭义外事:除了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种机构、团体、个人进行的对外事务、对外活动、对外工作。
二.外交与武力的关系(简答)1.武力是外交的后盾:武力的存在其本身对另一国的谈判立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2.外交涉及武力的非暴力使用:包括武力威慑和武力威胁。
这两者都不涉及武力的直接使用,而是通过表达使用武力的决心来增强本国在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地位。
3.使用武力的全过程都需要外交:之前寻找盟友孤立对手,之中寻求外交解决的可能性,之后落实战后安排。
三.外交团(名解)1.由同驻一国的所有外国外交官所组成要求:由外交代表人员组成,不是由外交代表机关组成。
不包括使馆一般工作人员不包括驻在国本国的外交官不包括驻在国其他城市的领事官(有些国家包括外交官的配偶和子女,有些国家只包括馆长)四.政治庇护(名解)请求整治庇护: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往他国请求准许居留。
给予政治庇护:他国接受上述逃亡者,不予引渡准予居留。
五.外交庇护(名解)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无论题目是外交庇护还是政治庇护,两个都要回答六.人权的国际保护(简答)1.人权的内涵:包括西方国家强调的“人生而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等集体人权。
2.为什么要保护人权:有些国家不能保护人权:战争、国力不足有些国家不愿保护人权:种族歧视、屠杀3.谁来保护人权:大国、邻国、国际组织(联合国、红十字会)七.全球化时代的外交1.主客体多元化:主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数量增加;客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政府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有影响力的个人数量增加。
外交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外交本质:用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外交的传统含义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对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态和类别的外交。
简而言之,外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
外交的扩展定义原因:全球化时代,外交主体和外交议程的多元化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有关惯例为基础,通过正式代表本国的机构和人员,以及在他们的领导下通过其他半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社会团体以至个人,以通讯、访问、会谈、谈判、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四项原则第一,主权平等原则。
第二,不干涉内政原则。
第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第四,承担国际义务原则。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外交特权与豁免外交特权,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超越接受国国内法赋予其法人与自然人的权益。
外交豁免,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免除接受国法律条款的待遇,本质上也可包括在外交特权之内。
外交使团和外交人员应享的不可侵犯性第一,使馆馆舍不可侵犯。
第二,使馆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
第三,外交代表人身不受侵犯。
第四,外交通讯不可侵犯。
外交使团和外交人员应享的管辖豁免第一,刑事豁免。
第二,民事豁免。
第三,行政豁免。
第四,无作证之义务。
外交使团和外交人员应享的外交特权第一,免纳直接捐税。
第二,免纳关税。
第三,行李免检待遇。
第四,其他特权。
内容:外交使节和外交代表机关,有权在使馆馆舍、外交机关的办公处、外交人员的寓所及其交通工具上使用派遣国的国旗或国徽;在接受国的礼仪庆典活动场合,外交使节拥有占有荣誉地位的权利;除为国家安全而由法律禁止或限制进入的区域之外,接受国应确保外交人员拥有在其境内行动及旅行的自由;外交代表享有免除适用接受国施行的社会保险办法的特权;外交代表享有免除一切个人劳务和所有各种公共服务的特权;外交代表享有免除关于征用、军事募捐、军人住宿等军事义务的特权。
外交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外交学概论第一节外交的界定一、外交的本质1、广义的外交“外交”的出处;“外交”的正式出现;经典解释;广义的外交及其特性。
2、狭义的外交的实质;经典释义;狭义外交及其共性;广义外交与狭义之比较研究。
3、外交的本质:广义外交的本质;狭义外交的本质。
二、外交的定义l、外交的主体定义:学术界的共识;实际运作与特殊情况。
2、外交的客体定义:国际组织对原有定义的改变:外交实体的定义。
3、外交的基础一般定义:本书中的定义;外交惯例的作用。
4、外交的目的定义:外交的目的;国家利益定义及其重要性。
5、外交的方式经典解释:外交方式的内涵;和平的外交方式的多样性。
6、外交的范围外交的范围及其内涵:本书的界定。
第二节外交的发展一、外交的萌芽1、萌芽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与外交理论的空白;外交范围较为狭小;外交辅助对外战争;外交谋略倍受重视。
2、贡献使节制度:结盟制度:外交方式。
二、外交的形成l、形成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基本形成:外交理论争相问世:外交范围有所扩大:秘密外交与强权外交成为外交的主旋律。
2、贡献外交人员职业化:外交行为规范化;外交活动集团化。
三、外交的定型1、定型时期的特点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新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科技革命影响历史进程。
2、贡献外交范围扩大化;外交方式多样化;外交决策民主化;使节作用的淡化。
第三节外交学研究一、外交学的研究对象l、外交学的定位外交学的定位及研究对象;有关外交学研究对象的不正确认识:对“外交”的界定。
2、外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法学;交际学;外交史。
二、外交学的研究范围1、现行的外交学研究范围以外交理论外交实务外交过程外交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
2、外交学范围的重新确定现行研究范围的片面之处;重新确定时的重点考虑因素:重新确定后的内容。
三、外交学的研究方法1、阶级研究法定义:重要意义:正确态度。
2、经济研究法定义;经济研究法与阶级研究法的关系;正确态度。
3、比较研究方法定义;形式;正确态度。
4、案例研究法定义:作用与长处;可能的缺陷。
5、定量研究法定义;作用;缺陷。
6、系统研究法定义及使用方法;优点。
7、综合研究法定义;注意点。
思考题:l、外交的本质是什么?2、外交是如何发展的?3、外交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应当如何确定外交学的研究范围?5、外交学有哪些主要的相关科学?6、如何掌握科学的外交学研究方法?第二章外交的制约因素第一节政治、意识形态与军事对外交的制约一、外交的政治制约因素l、国内政治的影响统治阶级掌管本国外交;政党政治左右本国外交:政治制度决定本国外交。
2、国际政治的影响全球政治直接影响到各国外交;地缘政治密切影响各国外交。
二、外交的意识形态制约因素1、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实例;直接对立的表现;间接对立的表现。
2、意识形态支配外交目标某些国家在一方面的表现;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时的各国的主要外交目标;输出意识形态的主要手法。
3、意识形态涉及外交政策影响决策者;影响决策模式;影响社会舆论。
三、外交的军事制约因素1、军事实力奠定外交后盾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作为外交后盾的主要表现。
2、军事战略协调外交战略二者的一般关系;军事战略的基本目标;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
3、军事行动波及外交行动二者往往同时并用;军事行动通常有明确的外交目的。
4、军事交往有助于外交交往“军事交往”的定义;军事交往的主要形式;军事交往对外交交往的影响。
第二节经济、科技与文化对外交的制约一、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是外交的基础经济较强与较弱时一国外交的通常表现;当代世界经济对外交的作用增强。
2、经济是外交的主流各国外交主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在国际上争取并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为了配合本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
3、经济是外交的先导“经济外交”的定义:经济外交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科技制约因素l、科技影响外交能力外交能力与综合国力及科技能力的关系;科技实力的重要性;集中体现。
2、科技拓展外交空间“外交空间”的定义:科技拓展外交空间的广度、深度。
3、科技更新外交工具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成果的重要性;新的通讯工具及交通工具对外界的影响。
4、科技密切外交联系科技为外交提供充分的可能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化手段;科技有利于各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对外交往;科技的负作用需要各国共同的外交努力。
三、文化制约因素l、文化交流推进外交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的含义、地位和形式。
2、文化传统限制外交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不同的外交风格;使各国奉行不同的战略与策略;使各国外交决策的方式不同;使各国外交从业人员的文化准备不同。
3、文化差异阻碍外交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与文化趋同的倾向;外交实践中个别国家的文化侵略。
第二节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对外交的制约一、外交的国际法制约因素l、国际法规范外交构造框架;作出限定;提供守则;建立次序:对外交的规范本身存在一个发展过程并不具有完全的约束力。
2、国际法保障外交国际法保障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资讯安全和行动安全。
3、国际法佐证外交国际法作为各国外交依据的主要表现形式;国际法为各国外交制定了基本准则,划定了是非标准,规定了权利义务。
二、外交的国际组织制约因素1、国际组织扩大了外交的外延国际组织直接开展外交活动;各国与国际组织进行外交往来;国际组织已获得一定的外交地位。
2、国际组织调整了外交的行为国际组织规范各国外交行为的主要特点;为各国的行交行为进行立法牙,执法。
3、国际组织提供了外交舞台“多边外交”的含义及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思考题:l、何以要研究外交的制约因素?2、制约外交的诸因素是否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3、怎样判断外交的意识形态制约因素?4、如何看待科技因素对外交的制约作用?5、国际法怎样规范外交活动?6、怎样评价当代的多边外交?第三章外交制度第一节外交准则一、传统的外交准则l、主权平等“主权”的定义;“主权平等”的主要含义;在外交实践中的直接体现。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国际争端”的含义;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该准则的基本内容。
3、共同同意主要含义;遵守此项准则的意义。
4、恪守诺言主要要求;原因;要求。
二、新中国的外交准则l、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地位;原因。
2、互不侵犯“互不侵犯原则”的含义;“侵略”的定义;要求。
3、互不干涉内政必要性:“干涉”与“内政”的定义: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4、平等互利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地位:“平等”与“互利”的定义;要求。
5、和平共处提出;含义;要求。
第二节外交惯例一、外交承认1、外交承认的内容国家承认与政府承认的关系:“国家承认”的含义和本质,及其出现的情形;“政府承认”的含义和本质及其出现。
2、外交承认的方式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有条件承认和无条件承认;个别承认和集体承认。
3、外交承认的效果正式承认的主要效果;非正式承认的主要效果。
二、相互建立外交关系l、建立外交关系的资格建立外交关系的重要性与含义;传统的国际法规定:目前某些国际组织的资格问题。
2、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含义:一般条件,特殊条件。
3、外交关系的具体形式“正式外交关系”和“非正式外交关系”的含义;正式外交关系的具体形式;外交关系变化的具体种类;非正式的外交关系及其案例。
三、外交特权与豁免l、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时间;适用地点;我国的特别规定。
2、基本内容“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含义和分类:给予外交官的特权与豁免的基本内容:给予外交使团的特权与豁免的基本内容。
四、外交制裁与外交报复1、外交制裁定义;基本特征;根本原因;具体形式。
2、外交报复定义:原因;明显特点。
第三节外交机构一、国家领导机构1、国家元首含义和具体名称;国家元首在外交上的权力: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元首的个人与集体之分。
2、中央政府“政府”的含义及其地位:政府和政府首脑在外交上的权力:我国的规定。
二、外交部1、地位国际法规定的外交部地位:“外交部优先权”及其基本含义。
2、职能负责本国的外交活动;领导本国的驻外代表;参与本国的外交事务:组织本国的外交接洽。
三、大使馆1、长驻外国使团含义:组成。
2、使节权定义;积极和消极的使节权;国际法对使节权的规定。
3、大使馆的地位大使馆的基本职权;大使馆在外交上的重要作用;大使馆的基本地位及限制条件。
四、领事馆1、特点其主要职能是保护其派遣国及其国民的商业与经济利益;其设立并不以大使馆的设立为前提;其具体职能只能在其管辖的领区之内得以行使;在国际法上不被视为其派遣国的外交代表机构。
2、地位具有官方地位;是派遣国的重要代表;可以进行派遣国的外交活动。
思考题:l、什么是外交制度?其重要性何在?2、什么是外交准则?3、什么是外交惯例?4、什么是外交机构?5、在外交承认方面有何外交惯例?6、大使馆与领事馆的具体地位有何不同?第四章外交战略与外交策略第一节外交战略一、外交战略的概念1、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出处;无产阶级导师对其的新解释。
2、战略概念的广泛运用有关“战略”的新名词,新术语;“国家战略”的不同定义;“国际战略”的定义。
3、外交战略的定义采用“外交战略”这一科学概念的主要好处;“外交战略”的基本定义及包含的内容;“外交战略”和“国家战略”、“国际战略”等常用概念的区别。
二、外交战略的内容l、外交思想含义和作用;可变性。
2、外交利益含义和地位;其长期和近期之分3、外交实力含义和基本构成要素;作用。
4、外交目标含义;其总体与具体之分;衡量其科学正确与否的标准。
5、外交政策含义。
三、外交战略的分类1、按空间分“全球性外交战略”;“区域性外交战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按时间分“长期性外交”;“近期性外交”;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3、按科学与否分“科学的外交战略”;“非科学的外交战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4、按实施途径分“直接性外交战略”;“间接性的外交战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5、按阶级性分奴隶主阶级的外交战略;封建阶级的外交战略;资产阶级的外交战略;无产阶级的外交战略;其对立和统一之处。
四、外交战略的地位l、处于最高地位“系统”的含义;“总体规划”的定义;外交活动和外交战略的关系。
2、处于主导地位外交战略为外交实体进行外交活动指明了方向;为外交实体取得外交活动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处于核心地位根本原因;外交战略对外交活动影响的表现。
第二节外交策略一、概念1、策略的概念“策略”与“战略”,被混淆的主要原因;“策略”的基本含义;策略产生与军事行动。
2、外交策略的定义学术界对外交策略缺乏重视的主要原因;对待外交策略的正确态度;其定义;外交策略与外交战略的联系与区别。
二、特征l、计谋性含义:主要体现;外交策略的计谋应有明显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