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周易系辞精义》编纂的原则与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413.18 KB
- 文档页数:5
记得1991年的时候,在新华书店里买过一本《白话易经》,这是一本装订精美的书,是两名台湾学者合著,由岳麓书社出版的。
当时买书的时候,也没有关注作者是谁,只是看到书本前面的《重印说明》上写着:此书自一九七四年十二月问世以来,特别受到读者的欢迎。
这次印行,系据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台湾商务印书馆第六版,但改以简化汉字横排。
随后又看了作者的《叙言》,觉得这篇《叙言》不同于以往出版的《易经》书籍,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语言,又看了作者讲到此书的写作过程,于是就花了5.40元买来了这本《白话易经》。
按照以往看《易经》的习惯,总是先翻到《系辞》第二章:“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这一段文字,就是先要看看人家对这一段十二个盖取的解释。
非常遗憾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对这一段十二盖取的解释,依然跟以往所有的书籍一样,都是一个盖取一种说法,根本就没有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
没过几年,台湾著名人士南怀瑾先生的书,在大陆卖得很火热,我们也有幸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本以为凭着南怀瑾先生的学识,一定能对《系辞》中的十二盖取,会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解说。
但是,南怀瑾先生也没有把十二盖取的原理说出来,甚至连提都没有提起。
后来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又翻到了那本《白话易经》,无意中看到作者,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怀瑾先生和他的学生徐芹庭先生。
关于这本《白话易经》的写作过程,南怀瑾先生在《中国文化泛言》一书中,有一篇《《周易今注今译》再较后记》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网友们可以翻阅一下。
至此,我们才开始怀疑,或者说我们才开始相信,这些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们,包括南怀瑾先生和徐芹庭先生,都没有办法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这一段十二盖取。
据我们所知,如果一个真懂得《易经》的人,是肯定能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若不能用同一个原则、同一个道理、同一个方法来解释十二盖取的,则任凭他名气多大、头衔多高,对于他所讲述的《易经》,都是值得商榷的。
系辞传周易概论和原理《系辞传》是《周易》的一篇重要篇章,是对《周易》卦辞和爻辞进行了深入解释和阐释,以及其哲学原理的论述。
下面就《系辞传》的概论和原理进行详细探讨。
一、《系辞传》概述《系辞传》作为《周易》的一部分,是对六十四卦辞和爻辞进行详细的注解和诠释,它的内容涉及哲学、道德、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系辞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概论和原理。
二、概论《系辞传》的概论部分主要是对《周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了说明和引导。
它强调了《周易》的起源和应用,并指出了《周易》的核心理念——“易而天下之理也”。
它还介绍了《周易》的整体结构,包括六十四卦、卦辞和爻辞的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系辞传》的概论还分析了《周易》的象数体用的关系。
其中,“象”是指《卦辞》中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来描绘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形态。
而“数”则是通过爻辞中的六爻来表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在《系辞传》中,“象”和“数”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印证和补充。
三、原理《系辞传》的原理部分是对《周易》哲学原理的深入探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理。
1.阴阳原理《系辞传》提出了阴阳二气的理论。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组成的,阴阳二气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转化。
阴阳的运动变化导致了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也是影响人类行为和命运的重要因素。
2.归藏原理《系辞传》中提到了“归藏”这一概念。
它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即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系辞传》认为,人类应当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归藏的原则,才能达到自身的和谐发展。
3.名实原理《系辞传》强调了名实的对应关系。
在卦辞和爻辞中,名是对实的描述和诠释,实则是对名的实践和体验。
《系辞传》认为,只有名与实相符,言必行,行必果,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圆满。
四、影响与意义《系辞传》是对《周易》的深度解读,它通过哲学原理的讲解,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阴阳的对立统一原理。
《周易》的整体功能与价值——与博导詹石窗商榷(毋诚)《周易》的整体功能与价值——与博导詹石窗商榷博导詹石窗主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对《周易》颇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即对《周易》的整体功能或价值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周易》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符号系统,它表现了中国先民运用象征的自觉意识。
(二)《周易》设置了一个具有初步辩证特色信息处理系统,它表现了中国先民由数取象的决策行动趋向。
(三)《周易》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框架,为后人的思想发挥、理论建构开辟了通道,留下了充分余地。
笔者在《〈易〉的范本》、《〈周易〉三部》和《〈易〉之精华》三篇点滴浅述中,对博导詹石窗提出的对《周易》的三个方面的认识,略有粗浅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周易》的符号系统《周易》的符号系统,其实,就是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卜》中所说的:“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所谓“三易”,分别为夏、商、周三代之易。
夏易和商易已经失传,只有周易流传至今。
所谓“之法”,就是三易中相同之处,应用的方法,都是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周礼》中说的经卦,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八卦,《周礼》中说的别卦,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六十四卦。
八卦有八个卦式符号,六十四卦有六十四个卦式符号。
无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组成卦式符号,其最基本、最核心的符号是“--”和“—”两种符号。
这两种符号,在易学里叫做“爻”。
现在我们把“--”和“—”两种符号,统一叫做“爻形符号”。
用两种爻形符号,组成两种卦式符号,就是《周易》的符号系统。
无论是爻形符号,还是卦式符号,都有其象征物和象征意义,这就是中国先民运用《周易》符号系统的象征意识。
《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百姓日用而不知……。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意为宇宙间每个事物都有阴有阳,阴阳相互对立,转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清·黎庶昌辑《古逸丛书》26种书目清代光绪年间,贵州遵义我黎庶昌(1837-1897)先后驻日本参赞、出使日本大臣,其间悉心访求日本收藏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代逸书残本,由其随员、精通版本目录钞本,真实地再现了珍本古籍的原貌,使之得以流傅后世。
黎庶昌所撰《刻古逸丛书序》,对每书分撰解题,述其源流,考其版本;此外,每书卷末多附有跋文或后记。
《古逸丛书》因其极高的校勘学、版本学价值,自问世以来,深受因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受该书的启发和影响,张元济在主持商务印书馆期间辑成《续古逸丛书》,后中华书局又辑出《古逸丛书三编》。
《古逸丛书》的版本,有日本东京初印美浓纸本,另有清光绪十年(1884)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影刊本。
本书据后者影印,对原书版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缩小,同时对子书的顺序作了调整,大致按哲学、文史和综合工具类分别编为三册,以便翻阅。
《古逸丛书》清光绪中黎庶昌辑,共26种。
辑者出使日本,按得国内久已绝迹的古代达书残本。
如《文馆伺林》、《太平寰宇记》以及稀见的宋到《老子》、《苟子》等,汇辑成书,经杨守散详校.在日本彤刻,版片后归江苏书局。
01.尔雅三卷晋郭璞注景覆宋蜀大字本02.春秋谷梁传十二卷附考异一卷晋范寗集解唐陆德明音义淸杨宋敬撰考异景宋绍熙本03.论语十卷魏何晏集解景正平本04.周易六卷附晦庵先生校正周易系辞精义二卷宋程颐传宋吕祖谦撰附录景元至正本05.孝经一卷唐李隆基注景旧钞卷子本06.老子道德经二卷魏王弼注07.荀子二十卷唐杨倞注景宋台州本08.南华真经注疏十卷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景宋本09.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宋朱熹撰景元本10.尚书释音二卷唐陆德明撰景宋蜀大字本11.玉篇零本残四卷又二卷梁顾野王撰景旧钞卷子本12.广韵五卷附校札一卷宋陈彭年等奉敕重修淸黎庶昌撰校札景宋本13.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奉敕重修景元泰定本14.玉烛宝典十二卷隋杜台卿撰景旧钞卷子本15.文馆词林残十四卷唐许敬宗等奉敕编景旧钞卷子本16.琱玉集残二卷□阙名撰景旧钞卷子本17.姓解三卷宋邵思撰景北宋本18.韵镜一卷□阙名撰景永禄本19.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一卷日本藤原佐世撰景旧钞卷子本20.史略六卷宋高似孙撰景宋本21.汉书食货志一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景唐写本22.急就篇一卷汉史游撰景小岛知足仿唐石经体写本23.(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四十卷外集一卷补遗十卷传序碑铭一卷目录二卷年谱二卷诗话二卷宋鲁訔编次宋蔡梦弼会笺景宋麻沙本补遗景高丽翻刻本24.碣石调幽兰一卷陈丘公明撰景旧钞卷子本25.天台山记一卷唐徐灵府撰景旧钞卷子本26.太平寰宇记残六卷宋乐史撰景宋本张元济辑《续古逸丛书》46种目录 《续古逸丛书》,孙毓修等编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111册 清朝光绪年间,驻日公使黎庶昌委派随员杨守敬广事搜集散见于日本的濒临绝灭的中国典籍,辑刻《古逸丛书》,开创了抢救、保存、再现、傅播我国珍贵古籍事业之先河。
关于《易•系辞传》有关问题的说明《系辞传》是《易经》整体后面的“辞”,是孔子所作,是《易经》的整体概论。
主要阐释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将原仅用于占筮的《易经》提升到了哲学高度。
是说明《易经》思想内容的重要论著,也可以说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
我在7月份,在微头条上分别就有关问题作了介绍,为便于阅读,整理成文,在此再对此问题说明如下,有不妥的地方,请读者指正为盼:一.遵循宇宙自然法则,天尊地卑,乾坤定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这是《系辞传》的开头,它首先阐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
宇宙在创始万物的同时,也创造了宇宙间万物生生灭灭的自然法则。
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两卦则代大自大大大自然大大大自然大大自然大自然的物理现象。
乾代表了天,坤代表了地。
既然《易经》是模拟天地运动的,遵循宇宙的自然法则,那么,客观上天是高的,地是低的,高当然就高贵,低当然就低贱。
所以,相对来说,模拟天的乾就有乁高贵的属性,模拟地的坤就有了低贱的属性。
既然高低排列出来了,那么就有了贵贱的不同位序。
在一卦中,六爻按高低分贵贱,就可以对应出社会等级的贵贱来。
在封爻辞形成时,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社会等级为:士人、大夫、三公、诸侯、天子、宗庙。
所以,初爻是士人位,二爻是大夫位,三爻是三公位,四爻是诸侯位,五爻是天子位,上爻是宗庙位。
按现在讲,初爻应该是群众即老百姓,二爻是科处级,三爻是厅局级,四爻是省部级,五爻是国家领导级,上爻就是离退休人员。
当然,这仅仅是从行政职位上分的高低,在企事业单位里可以以此类推。
从辩证的方法讲,天是动的,地是静的。
天常动,所以刚键;地常静,所以柔顺。
这样就可以分出乾健坤柔来。
总之,天与地是阳气与阴气的两大实体,乾与坤是纯阳纯阴的两个基本卦。
宇宙万物皆由天地阴阳而生,因此,《易经》64卦遵循天地自然法则,从乾坤变化而来,这应该是制易的基本设想。
《周易》修养智慧之精义
刘大钧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2()12
【摘要】易道的随时变易,绝不是无意义的变来变去,而是以“生生”为其目的。
《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变化,日月之周流,四时之往来,阴阳之消息,都是在不断地创生事物、成就事物。
也就是说,易道之变化是要不断地生成万物,使天地万物日新又新,这就是天地的“盛德”所在。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刘大钧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中央文史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德性智慧的开启:《周易》德性修养论探讨
2.吕祖谦《周易系辞精义》编纂的原则与价值
3.论《周易》的精义与中国古代史学的关系
4.《周易》的美学精义
5.《周易精义》绪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系辞传周易概论和原理概述《系辞传》是《周易》的一篇重要篇章,该篇主要介绍了《周易》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对《系辞传》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周易》。
什么是《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又称《易经》,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和变化规律的哲学著作。
•《周易》包含了64卦和卦辞,通过卦象的变化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
《系辞传》的地位和作用•《系辞传》是《周易》的一篇重要篇章,是对《周易》的解释和阐述。
•《系辞传》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深入探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和变化原理。
•《系辞传》是理解和应用《周易》的重要工具,对于推测未来、指导实践有重要意义。
《系辞传》的基本原理1.天人合一的思想–《系辞传》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推测人事的变化。
2.变化的原理–《系辞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周易》通过卦象的变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变化。
3.阴阳五行的理论–《系辞传》借用了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解释自然和人事的变化。
–阴阳代表了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五行代表了事物的五种属性,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解释世界万物的变化。
《系辞传》的应用1.推测未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卦象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系辞传》提供了一种推测未来的方法,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指导实践–《系辞传》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可以为人们提供指导和建议。
–人们可以根据卦辞和爻辞的含义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3.增长智慧–阅读《系辞传》可以帮助人们增长智慧,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系辞传》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培养人的素质和修养有着重要意义。
总结《系辞传》是《周易》的重要篇章,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深入探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和变化原理。
周易全集《系辞》原文赏析与注解系辞【题解】《系辞》阐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论述了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求卦的原理《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四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是卜占。
《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和发挥,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
《系辞》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
它强调“《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蕴涵着宇宙生成论,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篇【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1]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2]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3]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4]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5]矣。
是故刚柔相摩[6],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7]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8]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9],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10]乎其中矣。
【注释】[1]定:确定。
[2]位:依序而排定。
[3]断:断定,断然可知。
[4]吉凶:所处位置的得失。
[5]见:显现。
[6]摩:交错。
[7]乾道:乾的法则。
[8]知:主宰。
[9]知:知晓。
[10]成位:成就不朽的名位。
【译文】天高地低,乾坤的关系就确定了。
低与高陈列在一起,贵与贱的地位便显现出来。
动静的转化有一定的常规,刚柔就有了判定的依据。
宇内的东西以类相聚,各类物种以群相分,由此产生了吉和凶。
天上的东西形成一定气象,地上的东西形成一定形体,由此出现了变化。
所以,刚柔相互交错,八卦相互推动。
收稿日期:2023-02-27作者简介:宋卓娅(1995 ㊀),郑州大学哲学学院2021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栾顺 (1979 ㊀),河南省天道易经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㊂∗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邵雍易学思想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2BZX012㊂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宋卓娅1,栾顺 2(1.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河南郑州㊀450001;2.河南省天道易经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㊀450046)摘㊀要: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洛学创始人之一,程朱理学的开创者㊂程颐著作颇丰,‘周易程氏传“是他倾注多年积累撰写的代表作之一㊂文章简要介绍了程颐的生平,详细梳理和辨析了‘周易程氏传“的不同版本和流传情况,补充了学界对相关版本研究的缺漏,通过对‘周易程氏传“版本流传相关问题的研究,认为‘周易程氏传“是程颐所作的 忧患之作 ,体现了程颐继往开来的注经模式,大力推动了儒家易学研究进程,为学界深入探究提供了参考㊂关键词:‘周易程氏传“;版本;刻本;古籍流传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3-0136-05㊀㊀程颐(1033 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理学家㊁教育家㊁易学家㊂其主要著作有‘周易程氏传“‘粹言“‘遗书“等,被后世合编为‘二程集“㊂元丰元年(1078),程颐潜心孔孟之道㊂元丰八年(1085),程颐被授予汝州团练推官㊁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次年受命为崇政店说书,担任宋哲宗的老师㊂自元祐三年(1088)至其逝世,程颐屡次因党争问题被剥夺官职,逐渐脱离政治生活,专注学术活动[1]㊂‘周易程氏传“是程颐亲笔所著的专门性著作,全书通过诠释‘周易“的方式构建理学思想体系,以承继儒家正统思想㊂‘周易程氏传“在易学发展史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以 儒理说易 的方式达到了义理易学的完美境界㊂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不仅是对先秦时期易学㊁儒学的继承发扬,还是对朱熹等理学后学的启发之作㊂‘周易程氏传“是一部 推天理以明人事 的易学著作,因此,梳理和分析‘周易程氏传“的不同版本,对于儒家易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程颐的生平1.1㊀求学㊁讲学时期㊀㊀程颐年少时师从周敦颐㊂皇祐二年(1050),程颐上书朝廷,指出社会时弊,开出改革良方㊂嘉祐四年(1059),程颐廷试落第,于熙宁五年(1072)与他的兄长在嵩阳讲学㊂元丰元年,程颐潜心孔孟之道,继续讲学㊂程颐在治平二年(1065)至元丰八年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与其他学者探讨学术问题;二是代替权贵起草奏章,并上书议论朝政㊂元祐元年(1086),程颐被司马光等人举荐,为年幼的宋哲宗教书,但他为人过于端肃持重,朝臣多以过分拘泥㊁有失君臣礼仪等理由对他进行抨击㊂元祐二年(1087),程颐被逐出京师,后在洛阳讲学㊂元祐五年(1090)正月十三日,程颐的父亲程珦卒,程颐守丧至元祐七年(1092)三月,预备入朝时遭苏轼等人的强烈反对,最终辞去官职放归田里㊂1.2㊀党争归乡著述时期㊀㊀绍圣四年(1097),新党再度执政,程颐被视为 奸党 而贬至涪州,此时他开始创作‘周易程氏传“㊂元符二年(1099),程颐虽然受管制,但仍潜心学问并著书立说,完成‘周易程氏传“㊂该书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凝聚了程颐毕生的学术心血,展现了其理学思想,还奠定了宋初义理之学的基础㊂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短暂地恢复了程631第43卷第3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3月颐的职位㊂崇宁元年(1102),程颐被撤销官职㊂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恢复新法并下令烧毁程颐著作,在程颐门人的保护下才得以保留㊂程颐晚年虽然被查禁,但仍坚持在鸣皋讲学,在这一时期,程颐明确了理的普遍性,并阐述了‘易“的研究问题㊂崇宁五年(1106),程颐搬迁至今嵩县陆浑镇程村,把‘周易程氏传“传给弟子尹焞㊁张绎㊂大观元年(1107)九月十七日,程颐因风痹疾,卒于嵩县陆浑山居所㊂程颐被葬于伊川先茔,享年七十五岁㊂嘉定十三年(1220),程颐被追谥曰正㊂淳祐元年(1241),程颐被封为伊阳伯㊂至顺元年(1330),程颐被加封为洛国公[2]㊂程颐弟子遍布各地,‘二程门人名录碑“记载约有88人㊂2㊀‘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㊀㊀目前,学界对于‘周易程氏传“版本的梳理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吕留良刻本过程的详细梳理,如‘ 程氏易传⓪的成书及流传考“[3]和‘ 程氏易传⓪刊编中的两个问题“[4]㊂二是关于十卷本的考察,如‘ 程氏易传⓪的成书及流传考“㊂三是覆元至正刻本与元至正刻本之间的差异,如‘ 易程传⓪的 古逸丛书⓪本与元至正本的关系“[5]㊂四是关于‘程氏易传“的真伪问题,如‘ 周易程氏传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6]㊂2.1㊀‘周易程氏传“的传授和祖本2.1.1㊀‘周易程氏传“的传授㊂‘程氏易传“于崇宁五年(1106)成书,因须完善此书,程颐不曾传授并数次修改㊂此外,由于党派之争,程颐作为洛党之首受到严格的限制,直到晚年病危之际,才将‘程氏易传“传授给弟子张绎㊁尹焞, 其后寝疾,始以授尹焞㊁张绎 颐尝言 吾晚得二士 ,谓绎与尹焞也 ㊂2.1.2㊀‘周易程氏传“的祖本㊂张绎所得‘程氏易传“先后传给谢良佐和杨时㊂杨时因所得‘程氏易传“ 错乱重复几不可读 ,故进行校订并作‘杨氏校正后序“,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原始祖本㊂尹焞从其门人吕稽中处得到‘程氏易传“十卦,又从其婿邢纯处得到全本,遂对此版本进行校订㊂此版本后为吕祖谦所得,成为流传甚广的祖本㊂由此可见,‘周易程氏传“的祖本主要由程颐的两个弟子进行收集和整理㊂2.2㊀‘周易程氏传“的单刻本2.2.1㊀吕祖谦的六卷单刻本㊂宋元时期,‘程氏易传“基本单独刻行,宋代所传‘程氏易传“共六卷,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及‘东都事略㊃程颐传“都有记载㊂该时期流传的两种单刻本分别为吕祖谦的学官本和该版的覆刻版覆元至正本㊂因流传版本颇为混乱,吕祖谦综合尹焞的‘程氏易传“校订本和朱熹的‘程氏易传“讎校本校刻‘程氏易传“,此版本刊行于学官㊂从吕祖谦㊁潘景宪与朱子之间的往来书信可看出,整个刻书过程极其繁琐㊂吕东莱的刻本有大刻本㊁小刻本两种,大刻本刻于婺州,其刻小刻本时朱子帮忙进行覆校,但未参与刊刻㊂第二次刻‘程氏易传“是为了普及此书,此次刊刻的主事者为陈亮㊂‘与陈同甫“记载,陈亮提议再次刊刻‘周易程氏传“,得到东莱的表扬和赞同㊂目前流传的‘程氏易传“包括四卷本㊁六卷本和单行本,以及与朱熹‘周易本义“合刊的并行本,其根源均为吕祖谦的刻本,但吕祖谦刻本底本已佚失㊂2.2.2㊀‘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十卷本的形成㊂现存最早的‘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十卷本为元刻本,‘郡斋读书志“著录‘程氏易传“十卷,‘直斋录解题“著录‘伊川易解“六卷㊂徐必达辑‘二程全书“中‘易传“仅四卷㊂‘宋史㊃艺文志“著录程氏‘易传“九卷,又‘易系辞解“一卷,卷数与‘郡斋读书志“相同,但二者所记并非同本㊂其中,卷十‘说卦传“为后人抄补,卷末‘上下篇义“中 恒 字缺末笔的均为宋本翻刊㊂此版本传世极少,曾被铁琴铜剑楼收藏,钤有 铁琴铜剑楼 印记,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㊂瞿镛在‘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中对明刊本‘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进行了详解,提出‘郡斋读书志“和‘宋史㊃艺文志“都著录‘程氏易传“十卷本,但二者所录存在差异,‘宋史㊃艺文志“记载‘程氏易传“九卷㊁‘易系辞解“一卷;晁氏认为十卷是指‘程氏易传“八卷㊁‘易系辞解“二卷㊂而关于‘易系辞解“编辑者的信息已不可考,且‘系辞精义“是否由吕祖谦所作也一直存在争议㊂2.2.3㊀覆元至正本㊂吕祖谦的学官刻本在元代至正年间被覆刻,为单刻本,现流传最早的刻本于清光绪十年(1884)刊于日本东京史属㊂此书由遵义黎氏进行校刊,杨守敬影刻所得,是‘古逸丛书“辑刊的覆元至正本‘易程传“㊂清人耿文光见此版本,于‘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中记载: ‘易程传“六卷,‘系辞精义“二卷,宋程子撰,覆元至正本㊂然则‘馆阁73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㊀书目“以为托名者,误也㊂惟卷首诸图为坊贾增入㊂ 耿文光肯定了六卷本是原本,但传至后世却变为四卷㊂耿文光见到的‘易程传“六卷和‘系辞精义“二卷都是元覆刻的吕祖谦参定的本子㊂关于古逸本的覆元至正本与元至正本是否为同一版本体系还有待确认,有研究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因古逸本改动的文字与‘二程全书“相符,故学者认为杨守敬根据‘二程全书“对元至正本进行了校改㊂2.3㊀‘周易程氏传“的合刻本2.3.1㊀宋元时期的双董合刻本㊂宋代出现程颐‘易传“和朱熹‘周易本义“的合刻本‘周易传义附录“,南宋董楷编撰㊂董楷在跟随朱子弟子陈器学习期间编撰‘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此版将程颐的‘程氏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合刊为一书,目的是理数兼通㊂合刻本虽然方便学者了解程朱易学和理学,但不利于文献的保存㊂由于程颐的‘程氏易传“与朱熹的‘周易本义“体例不同,董楷的‘周易传义附录“不免牵强附会,增加了后世对程朱易学和理学的理解难度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及割裂式合刊会带来很多谬误和随意删改等问题, 乡塾之士,遂不复知有古经 ㊂因此,该版本存在较多争议㊂元代董真卿将‘程氏易传“的部分内容加入其编辑的‘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也称‘周易会通“,全书十四卷首一卷,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覆元刘氏翠岩精舍作此刊本㊂董真卿认为诸家易学殊途同归,为了持平象数和义理两家之说,理应兼收博采,不主一说㊂此书在汇合程朱易书的同时,集百家易说和自身感悟于一体,全书分为‘经传“‘集解“‘附录“和‘纂注“四个部分,其中‘集解“部分选取程颐的‘程氏易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夹杂于经文之下,‘附录“部分摘录程氏的‘易说“和朱子的‘语录“各续于传文之后[7]㊂2.3.2㊀元朝以董楷本为底本的三种刻本㊂双董合刻本既是宋元时期较著名的合刻善本,也是元至明清时期众多刻本选择的底本㊂元朝有以南宋董楷本为底本的三种刻本:一是至元二年(1336)碧湾书堂刻的‘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卷一卷端题 程朱二先生周易上经传义卷之一/伊川先生程颐传/晦庵先生朱熹本义 ,卷六至卷十配元刻吕祖谦的音训本㊂方彦寿在‘建阳刻书史“中推断,刻‘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的碧湾书堂与富沙碧湾吴氏德新堂属同一店铺,故该书是元时建阳书坊的刻本㊂二是元延祐二年(1315)圆沙书院刻本‘周易程朱先生传义附录“,是现存最早的刻本,此本曾为涵芬楼旧藏,书中钤有 涵芬楼 海盐张元济经收 等藏书印㊂‘周易传义附录“最早是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圆沙书院于元延祐二年将此书付梓(木板刻印)并印 延祐乙卯圆沙书院刊行 为证㊂至正二年(1342)桃溪居敬书堂刻本和至正九年(1349)庐陵竹坪书堂刻本都是根据圆沙书院本重刻的㊂该版本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对董楷本进行了复刻,解决了抄写不便的问题,有利于‘程氏易传“的流传㊂三是元至正六年(1346)虞氏务本堂刻‘周易程朱传义音训“,此书卷端题 周易程朱传义/伊川程颐正叔传/海港朱熹元晦本义/东莱吕祖谦伯恭音训 ㊂该版本到底是吕祖谦所作还是其门人王莘叟所作,已无从考察㊂务本堂于元至正六年付梓,卷首‘易图“后有 至正丙戌良月虞氏务本堂刊 可证㊂此本曾为汪士钟旧藏,钤有 平阳汪氏书印 汪士钟读书 等印记㊂随后归袁克文,钤有 寒云秘籍珎藏之印 等印㊂后又辗转被周叔弢购得,钤有 周暹 曾在周叔弢处 等印㊂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有傅增湘的题跋㊂2.3.3㊀明万历徐必达合刻本㊂明清时期,人们开始将‘程氏易传“与二程的其他著作合刊,称为‘二程全书“,此时的‘程氏易传“被编订为四卷本㊂最早刊刻的四卷本是徐必达刊刻的六十八卷‘二程全书“中的‘程氏易传“四卷本[8],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㊂徐必达将‘程氏易传“与‘程氏遗书“‘程氏外书“等六部著作以‘二程全书“之名刊行,该版本是‘二程全书“最全的版本㊂早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必达就刊刻了‘二程遗书“二十五卷,他所用的‘程氏易传“底本已无从考证㊂明以后,徐必达刊刻的‘二程全书“成为主流传播版本,清朝多以此版翻刻㊂原刻本尚存七套,分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㊁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㊁天一阁藏书楼,以及四川省图书馆㊁湖南图书馆㊁山东省图书馆和吉林省图书馆㊂‘程氏易传“的编次从六卷本到四卷本的演变,主要是将原六卷本中的一㊁二㊁三卷合编为前两卷,并将四㊁五㊁六卷合编为后两卷㊂明清以后,‘程氏易传“主要以四卷本的形式流传㊂2.3.4㊀清康熙吕留良刻本㊂清康熙年间,吕留良被革除学籍后,归隐崇德城郊南阳村东庄,建造天盖83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楼,继续选刻时文出售㊂吕留良恭迎理学大儒张履祥到东庄讲学, 共力发明洛闽之学 ,吕留良对程朱理学的说经之作深感兴趣,因此天盖楼刻印了大量相关书籍㊂吕留良在张履祥的建议下刊刻‘二程全书“(六种六卷,清康熙吕氏宝诰堂刻本),其中‘伊川易传“部分沿用了徐必达合并的四卷本,此版本十二行二十二字,黑口,双鱼尾,有清代顾广誉的批校和题跋㊂2.3.5㊀清乾隆‘四库全书“本㊂‘四库全书“本‘伊川易传“四卷,称 御制题宋版周易程传 ㊂解说‘周易经传“的正文前仅有‘伊川易传序“,即各本所称‘易传序“,不附‘易序“和‘上下篇义“㊂‘伊川易传“四卷被编入‘四库全书“经部, 宋程子撰㊂亦异乎先儒之本上曰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㊂这段提要详细讲解了‘程氏易传“的成书流传情况㊁版本体系,以及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遗失状况㊂该版本所用的是‘二程全书“中已合并为四卷的‘伊川易传“,足见当时朝廷对该书的重视㊂2.3.6㊀清同治五年李鸿章题跋本㊂李鸿章题跋本是金陵书局于清同治五年(1866)刊刻的,现仅存影印版㊂李鸿章认为,虽然朱熹的‘周易本义“和程颐的‘程氏易传“已合刊,但应各自为书㊂‘周易本义“用的是宝应刘氏的底本并加以详细订正,但‘程氏易传“已很久没有专门刻书,‘系辞“以下均无,现有的都是后学者所摘录合辑的补注㊂例如,杨时的‘校正伊川易传后续“摘取程朱语录和文集作为补充,这个版本是以元董真卿的‘周易会通“为底本,并将‘易传序“和‘上下义篇“列于卷首,对‘程氏易传“进行短小精悍的评价: 言卜筮则不淆于术数,言义理则不涉于元虚,学者潜心而有得焉,其于四圣人之道庶乎,其弗畔矣夫㊂2.3.7㊀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本㊂涂宗瀛所作的涂朗轩宗瀛刻本是将‘程氏易传“并入‘二程全书“,以合刊的形式刊刻㊂涂宗瀛先后以 求我斋 六安斋 为堂号刻印书籍,刊‘河南程氏全书“(又名‘二程全书“六种六十六卷)㊂‘二程全书“包括‘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另有‘遗文“‘附录“㊂涂宗瀛刻书 意在昌明正学,以端趋向而挽浇漓 ,对理学的发扬做出了较大贡献㊂从此版本的凡例可知,上述‘遗书“‘外书“‘文集“都是依照谭刻校订,‘易传“部分校订采用嘉靖建宁本,‘粹言“以正谊堂张氏本为参校㊂‘程氏易传“原本并无‘系辞“以下篇章,而此版本收录的‘程氏易传“四卷是石门吕氏刻本,‘经说“因宋刻七卷本无从查找购觅,故仍参照吕刻㊂涂宗瀛对永宁程湛刊‘二程全书“随意删改的现象十分不满,认为其中错误不胜枚举,因此,其重刻‘二程全书“是为了客观全面地重新辑录二程的学说㊂2.4㊀中华书局的合刊本和单刊本㊀㊀中华书局在1920年至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的‘四部备要“收录‘二程全书“(六种),其中有‘伊川易传“四卷㊂这部‘二程全书“以明徐必达‘二程全书“为底本,以精致典雅的仿宋体铅字排印,以白纸线装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传统文献典籍十分重视,中华书局为响应国家号召,出版了国学类典籍‘周易程氏传“,并将其与二程的其他著作收入中华书局编辑的‘二程集“㊂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王孝鱼点校的‘周易程氏传“,主要是‘二程集“所收录的‘周易程氏传“,该本是以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本为底本,以清康熙吕留良刻本和万历徐必达刻本为校本㊂其中,‘程氏易传“部分以‘古逸丛书“覆元至正本为底本,而‘程氏易传“中的‘上下义篇“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宋本为校本,改动之处均有详尽标记,并以影印版清同治五年李鸿章题跋本为参校本㊂在书本末尾有两个附录:一是‘河南程氏经说“中的‘系辞“部分,二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供读者参考㊂该版本去粗取精,标明了改动部分,尽可能地保留了文献原貌,是质量上乘的点校本㊂3㊀‘周易程氏传“版本流传的问题梳理3.1㊀‘系辞精义“的真伪问题3.1.1㊀‘易系辞解“‘系辞精义“是何人编辑㊂‘易系辞解“为何人编辑已不可考,而‘系辞精义“是否由吕祖谦所作也一直存在争议㊂程颐作‘程氏易传“,至六十四卦而止,‘系辞“之后没有注释㊂当时吕祖谦和朱熹刻的‘程氏易传“仅作六卷,后人对缺失部分的弥补主要是基于‘系辞精义“和‘经说“的补缺㊂后人摘录的主要是‘经说“中的‘系辞说“,此书是二程门人记录二程对‘易“的讲解编辑,是关于‘系辞上传“的解说,内容与‘二程语录“中的内容有所重叠㊂‘系辞精义“是吕祖谦集十四家之说所作,93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㊀其二卷出现在覆元至正本中㊂3.1.2㊀编辑‘系辞精义“的目的㊂学界对‘系辞精义“的作者存在争议,董真卿和耿文光都认为其是吕祖谦所作,但瞿镛认为其是商贾托名所为㊂从研究层面看,笔者认为应把研究重点放在编辑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方面㊂李学卫发现,‘朱子语类“中有两处提及:李德之问: ‘系辞精义“编得如何? 曰: 编得亦杂,只是前辈说话有一二句与‘系辞“相杂者皆载㊂只如触类而长之,前辈曾说此便载入,更不暇问是与不是㊂ 或问‘系辞精义“㊂曰: 这文字虽然是裒集得做一处,其实於本文经旨多有难通者㊂若此等处,最不可不知㊂ [9]由此可见,朱子口中的‘系辞精义“和现传的‘系辞精义“是相似的,且此书虽然尊崇程子,但还是集诸家之说,故作书目的是弥补‘程氏易传“的缺失,是兼采众说以填充有关‘系辞“的解说㊂由于此书是以程子的易学观点为主,故后世多将其编入‘程氏易传“㊂3.1.3㊀‘程氏易传“版本中的摘用㊂吕祖谦编入‘遗书“的‘系辞精义“并不完整,仅摘取了程子的部分内容㊂‘系辞精义“并非伪托之作,因为吕祖谦不是为了弥补‘程氏易传“所作,但由于后世书商的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造成编入‘程氏易传“的‘系辞精义“部分不尽相同,进而遭到学者质疑㊂例如,元本‘伊川先生周易经传“对于‘系辞精义“中记载的程子解说部分保留的要比‘周易程朱传义音训“多㊂后世如瞿镛等因‘周易传义附录“不采用‘系辞精义“便怀疑此书的真伪,原因是不知‘系辞精义“并非‘程氏易传“的续作㊂3.2㊀‘易序“和‘上下义篇“作者的争议3.2.1㊀‘四库全书“对二者的删减㊂‘四库全书“本‘伊川易传“四卷,在正文之前仅有‘伊川易传序“,不附‘易序“和‘上下篇义“㊂朱伯崑先生认为:关于‘上下篇义“是否为程氏遗文,别无旁证材料㊂南宋末刻的程氏‘易传“本,已附有‘上下篇义“㊂但此文的内容,与‘程氏易传“所论卦和占筮体例,差别甚大㊂‘上下篇义“不代表程氏易学的基本思想,是否为程氏遗文,可以存疑㊂因此,‘四库“本‘伊川易传“不附‘易序“和‘上下篇义“是有一定道理的[10]㊂3.2.2㊀‘易序“作者的真伪㊂‘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和董楷‘周易传义附录“皆是收‘上下篇义“而不收‘易序“,南宋的‘二程文集“也是如此,直至元代谭善心的‘程子遗文“方从南宋熊节‘性理群书“采录㊂在元刻本‘性理群书集解“中,唯独‘易序“‘礼序“两篇不署作者名,但在目录中注 伊川先生述 ,似为伊川所作㊂但是,陈来认为‘易序“应来自‘性理丛书“,而非出自伊川[11]㊂陈来认为‘易序“是朱熹所作;庞万里认为其是周行己所作,只是被熊节等人失误采用[12];朱伯崑认为其是程氏早期著作,体现了程氏对周敦颐太极说思想的扬弃[13]㊂学者对‘易序“为何人所作各执一词,难以考证㊂3.2.3㊀‘上下义篇“作者的真伪㊂方闻一和李心传认为‘上下义篇“出自‘程氏易传“㊂但是,由于‘上下义篇“的内容与程颐‘程氏易传“的体例和卦义有所出入,故刘仲宇认为‘上下义篇“并非程颐所作㊂由于版本的真伪难以辨认,加之相关史料证据不足,故该问题难以考证㊂4㊀结语㊀㊀‘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在北宋时期所作的 忧患之作 ,体现了程颐继往开来的注经模式,推动了易学的发展和儒学研究方式㊁逻辑的演进㊂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受到各个时代学者的广泛重视与喜爱,可从其流传之广㊁版本变化之复杂看出㊂笔者详细梳理和考究‘周易程氏传“版本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周易程氏传“版本演变的具体过程,明确‘周易程氏传“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流传情况㊂参考文献:[1][2]㊀卢连章.程颢程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20.[3][8]㊀姜海军.‘程氏易传“的成书及流传考[J].周易研究,2007(5):64-68.[4]㊀谷继明.‘程氏易传“刊编中的两个问题[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3(1):119-131.[5]㊀蒋鹏翔.‘易程传“的‘古逸丛书“本与元至正本的关系[J].兰州学刊,2010(6):197-200.[6][7][11]㊀郝苏彤.‘周易程氏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衡水学院学报,2017(2):102-114,119.[9]㊀李学卫.‘张载集㊃横渠易说“校注献疑[J].唐都学刊,2019(1):59-65.[10][13]㊀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3-253.[12]㊀庞万里.二程哲学体系[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423-426.(编校:冯耕)041宋卓娅,栾顺 :论‘周易程氏传“的版本及流传∗。
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总第八十八期) 收稿日期:2007-12-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编号:04XZX001)作者简介:蔡方鹿(1951-),男,四川眉山人,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吕祖谦的易学思想蔡方鹿(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吕祖谦易学以经传相分、通过象数阐发义理为特征,对朱熹易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治《易》中他提出“天下惟有一理”的思想,以义理解《易》,以象数阐发义理。
与程颐易学具有相同相异之处,而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吕祖谦;易学;象数;义理中图分类号:B24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882(2008)022*******On L üZu 2qian ’s thought of Y i 2ologyCA I Fang 2lu(School of Political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 :L üZu 2qian ’s Yi 2ology exert s an influence on ZHU Xi wit h t he feature of separating t he Commentaries from t he Text and elaborating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by images and numbers.L üraised t he idea t hat "t here is only one principle under t he heaven"when studying t he Yi ,and interpreted t he Yi by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extracted from t he images and numbers.L ü’s Yi 2ology includes views related to CH EN G Y i ’s exegesis ,and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 he Yi 2ology de 2velopment history in t he Song dynasty.K ey w ords :L üZu 2qian ,Yi 2ology ,images and number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一、经传相分吕氏易学以经传相分、通过象数阐发义理为特征。
系辞传周易概论和原理
(最新版)
目录
1.周易概述
2.周易的组成部分
3.周易的符号系统
4.周易的卦象及其含义
5.周易的应用与影响
正文
【周易概述】
周易,又称《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其内容涵盖了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哲学思考。
周易以八卦、六十四卦为基本符号,通过卦象、爻辞等方式阐述了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在此背景下的道德行为准则。
【周易的组成部分】
周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卦象和爻辞,另一部分是系辞传、象传、说卦传、序卦传、文言传、讲卦传、象辞传、坎离传、互传等十种传。
其中,卦象和爻辞是周易的核心内容,用来描述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传则是对卦象和爻辞的进一步解释和发挥,深化了周易的哲学内涵。
【周易的符号系统】
周易的符号系统主要是八卦和六十四卦。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每个卦由三个爻组成,爻分为阳爻和阴爻,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
八卦代表了天地自然的基本状态和变化规律。
六十四卦则是由两个八卦相互组合而成,共有 64 种组合,每一种组合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境遇和应对策略。
【周易的卦象及其含义】
周易的卦象是由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爻辞、卦辞、彖传等构成的,每一种卦象都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比如,乾卦象征天的力量,强调刚健进取;坤卦象征地的包容,强调柔顺承载;震卦象征雷的启示,强调激发勇气;巽卦象征风的温和,强调适应变化等。
【周易的应用与影响】
周易自诞生以来,就在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吕宗书评分摘要:1.吕宗书的简介与成就2.吕宗书的主要思想与贡献3.吕宗书的影响及其在后世的地位正文:吕宗书,原名吕祖谦,字宗书,号东莱,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生于1137年,卒于1181年,享年45岁。
吕宗书是南宋“新儒家四配”之一,与朱熹、张轼、陆九渊并称。
他的学识渊博,著作等身,被誉为“东南三贤”。
吕宗书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学术自由,反对门户之见。
他的学术思想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理学,并吸收了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陆游的文学思想。
吕宗书的哲学思想以“心”为核心,认为心是万物本源,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吕宗书在教育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他所创办的“东莱书院”成为了当时全国著名的学府,培养了大量人才。
吕宗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编写的《东莱博议》被誉为古代议论文的典范。
吕宗书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突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豪放、奔放、豪迈著称。
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宗书逝后,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继续影响着后世。
朱熹对吕宗书的评价极高,称他为“儒者之冠”。
吕宗书的著作和思想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我国古代哲学、文学、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吕宗书是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主张兼容并包,注重内心修养,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教育领域,他提倡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文学方面,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录續修四庫全書總目錄經部(1-260)易類第1册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廖名春释文周易郑注12卷宋王应麟辑清丁杰后定清张惠言订正叙录1卷清臧庸辑敦煌周易残卷魏王弼注关氏易传1卷题后魏关朗唐赵蕤注周易经典释文残卷唐陆德明周易正义14卷唐孔颖达周易注疏13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易经解不分卷宋朱长文周易新讲义10卷宋龚原第2册晦庵先生校正周易系辞精义2卷宋吕祖谦编古易音训2卷宋吕祖谦撰清宋咸熙辑泰轩易传6卷宋李中正易经训解4卷宋熊禾训解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7卷宋熊禾述周易通义8卷发例2卷识蒙1卷或者问3卷元黄超然第3册太易钧玄3卷元鲍恂周易订疑15卷首1卷题元董养性第4册周易经疑3卷元涂溍生周易4卷元董中行注周易旁注2卷卦传10卷前图2卷明朱升第5册易经旁训3卷明李恕八卦馀生18卷明邓梦文周易通略1卷明黄俊易学象数举隅2卷明汪敬易经图释12卷明刘定之玩易意见2卷明王恕周易赞义17卷存7卷卷1至卷7明马理涇野先生周易说翼3卷明吕柟第6册周易议卦2卷明王崇庆莲谷先生读易索隐6卷明洪鼐学易记5卷明金贲亨易学四同8卷明季本易学四同别录4卷明季本读易记3卷明王渐逵第7册周易义丛16卷首一卷明叶良佩辑周易不我解6卷存1卷卷1明徐体乾胡子易演18卷存8卷卷9至卷16明胡经第8册读易纂易5卷首1卷明张元蒙易经正义6卷明鄢懋卿周易传义补疑12卷明姜宝易象彚解2卷明陈士元第9册今文周易演义12卷首1卷明徐师曾周易象义6卷读易杂记4卷明章潢九正易因不分卷明李贄第10册易原8卷明陈锡易学12卷明沈一贯易意参疑首编2卷外编10卷明孙从龙生生篇7卷明苏濬第11册易筌6卷附论1卷明焦竑易象管窥15卷明黄正宪新刻易测10卷明曾朝节周易正解20卷读易1卷明郝敬第12册石镜山房周易说统12卷明张振渊周易古本全书彚编17卷明李本固周易象通8卷明朱谋(左土右韦)撰第13册周易可说7卷明曹学佺周易揆12卷明钱士升周易古文钞4卷明刘宗周第14册周易宗义12卷明程汝继辑周易疏义4卷明程汝继易经增注10卷易考1卷明张镜心第15册周易时论合编23卷明方孔炤易说1卷明王育周易禅解10卷明释智旭第16册周易爻物当名2卷明黎遂球九公山房易问2卷明郝锦说易12卷明乔中与易经解醒4卷明洪守美郑林祥辑著第17册大易则通15卷闰1卷清胡世安易图亲见1卷清来集之卦义一得2卷清来集之读易隅通2卷清来集之周易本义爻徵2卷清吴曰慎周易说略8卷清张尔岐第18册周易大象解1卷清王夫之周易内传6卷内传发例1卷周易外传7卷清王夫之易内传12卷易传外篇1卷清金士升易触7卷清贺贻孙第19册周易疏略4卷清张沐陆堂易学10卷首1卷清陆奎勋周易本义拾遗6卷周易序例1卷周易拾遗1卷清李文炤周易本义注6卷清胡方易经徵实解1卷清胡翔瀛易图解1卷清德沛第20册读易便解2卷清卢见曾读易管见1卷清程廷祚易通14卷清程廷祚第21册易经如话12卷首1卷清汪绂易互6卷清杨陆荣周易本义辨证6卷清惠栋易学图说会通8卷续闻1卷清杨方达周易解9卷清牛運震第22册观象居易传笺12卷清汪师韩周易详说18卷清刘绍攽畏斋周易客难1卷清龚元玠古易汇诠4卷清刘文龙彖传论2卷清庄存与彖象论1卷清庄存与系辞传论2卷清庄存与第23册八卦观象解二篇卦气解一篇清庄存与撰周易象考1卷周易辞考1卷周易占考1卷清茹敦与周易证籤4卷清茹敦与周易二闾记3卷清茹敦与重订周易小义2卷清茹敦与清李慈铭订易经揆14卷易学启蒙补2卷清梁锡玙第24册易守32卷易卦总论1卷清叶佩荪学易慎馀录4卷清叶佩荪清钱大昕批、王呜盛批并跋周易篇第3卷首1卷清李荣陛易考2卷易续考2卷清李荣陛子夏易传释存2卷清吴骞退思易话8卷清王玉树周易卦象彙参2卷清谭秀易卦图说1卷清崔述第25册周易略解8卷清冯经孙氏周易集解10卷清孙星衍周易引经通释10卷清李钧简第26册周易恒解5卷首1卷清刘沅周易述补5卷清李林松易图存是2卷清辛绍业易说12卷便录1卷清郝懿行周易虞氏义9卷清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2卷清张惠言虞氏易言2卷清张惠言虞氏易言补1卷清刘逢禄虞氏易礼2卷清张惠言虞氏易事2卷清张惠言虞氏易候1卷清张惠言周易郑荀3卷清张惠言易图条辨1卷清张惠言第27册周易述补4卷清江藩易章句12卷清焦循易通释20卷清焦循易图略8卷清焦循周易补疏2卷清焦循易话2卷清焦循易广记3卷清焦循李氏易解賸义3卷清李富孙辑易经异文释6卷清李富孙第28册学易五种14卷清王甗周易半古本义周易象纂周易图賸周易辩占周易校字卦本图考1卷清胡秉虔干常侍易注疏证1卷集证1卷清方成珪虞氏易消息图说1卷清胡祥麟周易虞氏略例1卷清李锐周易择言6卷清鲍作雨周易考异2卷清宋翔凤周易通解3卷释义1卷清卞斌易例辑略1卷清庞大堃第29册六十四卦经解8卷清朱骏声易学管窥15卷易文言传1卷清俞檀易用5卷清毛一丰辑第30册方氏易学五书5卷清方申诸家易象别录虞氏易象彙编周易卦象集证周礼互体详述周易卦变举要周易集解纂疏10卷清李道平易释4卷清黄式三易古训1卷清刘宝楠周易姚氏学16卷清姚配中周易通论月令2卷清姚配中第31册姚氏易敩阐元1卷清姚配中周易汉学通义8卷略例1卷清黄瓒周易述翼5卷清黄应麒周易诸卦合象考1卷清任雲倬周易互体卦变考1卷清任雲倬周易述传2卷续录1卷清丁晏周易解故1卷清丁晏易经象类1卷清丁晏第32册周易推6卷清狄子奇周易屬辞12卷通例5卷通说2卷清萧光远卦气表1卷卦气证1卷清蒋湘南周易虞氏义笺9卷清曾钊第33册周易考异不分卷清徐堂郑氏爻辰补6卷清戴棠易象通义6卷清秦笃辉易经本意4卷首1卷末1卷清何志高第34册周易倚数录2卷附图1卷清杨履泰。
轻松学《易经》:发现《系辞传》编排结构的奥秘【提要】《系辞传》是由多种《易象》类文献汇编而成,其编排结构遵循着与《周易》六十四卦卦序排列同样的逻辑法则,那就是每个主题(太极单元)都遵循对称共轭原则,如此当大小不同的主题汇集在一起后,各个大小单元便形成互相嵌入的“因陀罗网”,后人若以常规思维去阅读《系辞传》,会感觉其行文杂乱纷呈,因而不能很好地领会《系辞传》的本义,如欧阳修《易童子问》云:“余之所以知《系辞》而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也。
”李镜池《周易探源》说:“《系辞》里有论易理的,有说卦数的,有解爻辞的,有推崇易道的等等文章,然而毫无系统,东说说,西谈谈;说过了又说,谈过了又谈;拖沓重复,繁杂矛盾,好一味驰名古今的‘杂拌儿’!”发现《系辞传》编排的“因陀罗网”对称共轭、相互嵌入、环环相套的特征,既有助于领会《系辞传》,也有助于探索《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奥秘。
《系辞传》因陀罗网结构示意图(注:图中的一个圆圈或椭圆表示一个主题,各个主题的标识符位于圆圈两端的顶点处。
标识符的特征是:对称、嵌入。
因对称和嵌入形成环环相套的“因陀罗网”结构,《周易》六十四卦卦序也存在相同的规律。
图中的两个正圆分别是指《系辞上传》第八章七则爻辞义例和《系辞下传》第五章十一条爻辞义例,两个正圆是《系辞传》的主体。
)【正文】《系辞传》是由多种《易象》类文献汇编而成,故其编排格式与今之论文格式不同,它的主体内容是讲系辞义例原理,故名《系辞传》,又兼有关于《易》的总体原理的其它各项主题,故司马迁称《系辞传》为《易大传》。
《系辞传》的主体内容是解释系辞即卦爻辞原理的,分别是《系辞上传》第八章七则爻辞义例、《系辞下传》第五章十一条爻辞义例。
《系辞上传》第八章七则义例的象数主题是卦爻象原理,义理主题是慎言慎行;《系辞下传》第五章十一则义例的象数主题是“贞夫一”、“阴阳合德”,义理主题是安身立命。
《系辞上传》兼有“观象系辞”、“大衍之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等主题,《系辞下传》兼有“制器尚象十三卦”、“三陈九卦”、“《易》之为书”等主题。
Tentative Views on the Reasonable Thoughts in Zhou Yi Da Zhuan·Xi Ci and Their Current
Significance
作者: 鲍刚毅
作者机构: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重庆400041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研究
页码: 53-57页
主题词: 《周易大传·系辞》;合理性;现代意义
摘要:《周易大传·系辞》中有关人行为的合理性思想包括:其研究合理性问题的出发点是由忧患到和谐;顺天者、懂得变易者、劳谦善补过者,其行为具有合理性。
《系辞》中讲到的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具有真实无妄的价值,落实到社会生活,它是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统一,是信念道德与责任道德的统一;忧患意识在校正人行为的合理性上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警惕的理性,是中国人“我忧故我在”的确认;对《系辞》阐述的合理性思想进行创造性转换,注重差异中的和谐。
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相互容纳与补充中结成生命共同体,形成不同文化的健康互动,创造出一种新的和谐,达到新的更高的人情和人道。
作者: 李之鉴
作者机构: 河南师大政教系!新乡453002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5页
主题词: 吕祖谦;《易说》;辩证法
摘要: 南宋著名哲学家吕祖谦在其所著《易说》中表达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本文阐述了三个方面:1、山川原自秩然不可乱”,即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是不断转化的;
2、因此,主观反映客观也必须“循理而动行其所无事”,既不已不息,亦不能留;
3、“去私意之间则自与天地合”,人们只有“去私意”,抑制盛满之气,提高与天地合一的自觉性,才能真正跟上客观事物发展的步伐。
吕祖谦认为学《易》要善用《易》,其思想既灵活辩证,又紧扣生活现实,在今天是有继承、借鉴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