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52例治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36例临床分析
吴玉琼;李天旺;黄耀宁;陈珠江
【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20)2
【摘要】对1992~1997年住院的36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总结分析.其占同期原发性痛风的75%,伴有关节损害者占83%.据BUN、Scr值,将患者分为非肾衰组与肾衰组.肾衰组合并高血压者显著高于非肾衰组;两组尿渗透压/血渗透压比值几乎均<1.5;肾衰组血尿酸/血肌酐>2.5仅47%;尿尿酸排泄量肾衰组较非肾衰组显著减少.提示尿酸性肾病多数伴有关节炎,且肾功能损害进展缓慢,早期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另肾衰时不能简单地根据血尿酸/血肌酐比值判断有无尿酸性肾病.
【总页数】2页(P184-185)
【作者】吴玉琼;李天旺;黄耀宁;陈珠江
【作者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510630;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510630;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510630;广东省番禺市榄核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老年人高尿酸血症肾病41例临床分析 [J], 郝文科;钱芸娟
2.老年人原发高尿酸血症肾病56例临床分析 [J], 王健儿
3.高尿酸血症肾病44例临床分析 [J], 黎伟;孙安远;陈战瑞
4.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20例临床分析 [J], 谢忠兰
5.IgA肾病伴高尿酸血症32例临床分析 [J], 安文军;马亚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别嘌醇片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疗效观察引言尿酸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结晶在肾脏内沉积引起的。
尿酸性肾病病情轻重不一,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肾功能受损,甚至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海昆肾喜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清热利湿、通利尿道的作用;别嘌醇片则是一种降尿酸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和尿酸性肾病。
本研究旨在观察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别嘌醇片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取了50例尿酸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我院肾内科门诊就诊。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尿酸性肾病。
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
观察组接受了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别嘌醇片治疗,对照组接受了单独使用别嘌醇片治疗。
观察组的患者年龄在40~60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1;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与观察组相似。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症状、肾功能指标、尿酸水平等均有记录。
观察期为3个月,每个月随访一次,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肾功能指标进行评估。
结果经过观察期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尿酸水平显著下降,肾功能指标也得到了改善;而对照组的患者症状改善和尿酸水平下降不如观察组明显,肾功能指标改善也不如观察组。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讨论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别嘌醇片联合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别嘌醇片的治疗效果。
海昆肾喜胶囊具有清热利湿、通利尿道的特点,可以促进体内热湿的排泄,改善尿酸性肾病患者的症状;别嘌醇片则可以降低体内尿酸水平,减少尿酸结晶在肾脏内的沉积,缓解肾功能损害。
将海昆肾喜胶囊与别嘌醇片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治疗尿酸性肾病,改善患者的症状,减缓病情进展。
结论海昆肾喜胶囊联合别嘌醇片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别嘌醇片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肾功能指标。
六味地黄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50例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六味地黄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50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的治疗方法治疗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进行总结与分析。
结果:本组50例中,显效11例。
有效3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
结论:六味地黄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标签:慢性尿酸性肾病;六味地黄汤;防己黄芪汤;临床疗效慢性尿酸性肾病主要见于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高尿酸血症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对于慢性尿酸性肾病,如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病情可恶化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而需要透析治疗,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本病的严重程度与血尿酸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呈正相关,控制血尿酸是防止病情恶化的有效措施,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服用抑制尿酸合成药,但其临床疗效有限,且长期服用该类药有一定副作用,因而不宜长期使用,如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因中药治疗可以避免或减轻长期服用西药所带来的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且其疗效肯定,因而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笔者所在科室采用中药内服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符合全国中医肾病专题研讨会海南会议拟订的原发性慢性尿酸性肾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4~67岁,平均(51.5±17.3)岁;门诊病人39例,住院病人1l例。
1.2 治疗方法①一般治疗:禁酒,控制肥甘厚味饮食;大量饮水,保持尿量在2000—3000ml/日;根据病情口服碳酸氢钠片剂;如伴高血压者则采用口服降压药物以控制血压。
②中药治疗:采用六味地黄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
组方如下:山药12g,山萸肉12g,熟地黄12g,丹皮12g,泽泻12g,茯苓12g,黄芪30g,汉防己10g,白术10g,玉米须60g,薏苡仁15g,扁蓄10g,红花10g,丹参10g。
慢性肾功能衰竭56例可逆性因素分析
陈五星;叶超英;张笙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1(023)003
【摘要】@@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病程中,可因某些因素额外地增加肾脏的负担,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进入一个严重的阶段.如能及时纠正或去除这些因素,可使患者肾功能得以逆转甚至能延缓其发展.因此,加强对可逆性因素的认识,显得十分重要.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56例CRF患者的可逆性因素分析如下.rn1 临床资料
rn1.1 一般资料:56例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16~90岁.病程1~5年6例,5~10年20 例,10~15年26例,15年以上4例.rn1.2 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高血压肾病7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梗阻性肾病4例,多囊肾4例,糖尿病肾病2例,尿酸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1例.rn1.3 可逆因素:56例中只有一个可逆因素者10例,占17.8%,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可逆因素的有46例,占82.1%,可逆因素见附表.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陈五星;叶超英;张笙
【作者单位】福州市第一医院;福州市第一医院;福州市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
【相关文献】
1.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李彩霞
2.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 [J], 王玉敏;雷晨;王洪霞
3.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病人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J], 宫峰;马胜银
4.慢性肾功能衰竭可逆性相关因素的探讨 [J], 戴宏;黄家麟;乔孝儒;唐述武
5.慢性肾功能衰竭可逆性因素的中医辨治 [J], 黄文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尿酸性肾病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尿酸性肾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酸结晶在肾小管或肾盂沉积,引发肾功能损害和尿路炎症,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药物降低血尿酸水平,但是随着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中药被用于尿酸性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对尿酸性肾病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药对尿酸性肾病的治疗作用1. 清热解毒尿酸性肾病的发生与热毒有关,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脏炎症和肾小球损害,因此清热解毒的中药广泛应用于尿酸性肾病的治疗。
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肾小球的损伤,从而改善尿酸性肾病的症状。
2. 利尿排酸尿酸性肾病常伴有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结晶在肾脏沉积,因此利尿排酸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重要手段。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利尿和排酸作用的药材,如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减少尿酸在肾脏的沉积,从而减轻肾脏的损伤。
3. 滋阴清热尿酸性肾病患者常伴有肾阴虚热的症状,如口干、口渴、尿短等。
滋阴清热的中药可以起到调节肾脏阴阳平衡的作用,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和损伤。
常用的滋阴清热的中药包括玄参、知母、麦冬等,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1. 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许多中药复方被用于尿酸性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清热解毒利尿方、滋阴清热排酸方等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复方,经临床验证对尿酸性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这些中药复方通过多种药物的配伍,可以综合调理肾脏功能,减轻尿酸性肾病的症状,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药治疗的临床研究一些临床研究证实了中药在尿酸性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有研究表明,利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尿酸性肾病的患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尿酸水平,改善肾功能,减轻疾病的症状。
这些临床研究为中药在尿酸性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中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升降散加减治疗尿酸性肾病经验浅析
唐容章;邵治国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24(55)5
【摘要】尿酸性肾病常继发于高尿酸血症,可导致肾脏间质损害。
邵治国认为本病为肝、脾、肾脏腑功能受损,引起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导致痰、湿、浊、瘀等病理产物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成。
邵治国治疗本病注重恢复肝、脾、肾之用,兼顾调理气机升降,善用升降散加减治疗尿酸性肾病,现总结其临床经验并分析其理论依据,以供同道参考借鉴。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唐容章;邵治国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荆州市中医医院肾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51
【相关文献】
1.孙定隆副教授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经验
2.张燕平运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经验
3.张葆青运用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经验
4.冯利民主任用升降散加减治疗老年眩晕经验探析
5.姚魁武运用升降散加减治疗心系疾病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高尿酸肾病60例规范治疗分析吕少华(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人民医院 肾内科,湖北 孝感 432400)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高尿酸肾病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 2006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痛风肾病患者60例,入院后监测尿酸水平并分析临床特点,规范治疗并监测治疗效果。
结果 规范治疗能显著延缓肾功能衰退甚至长期保持肾功能稳定,肾功能损害越轻, 肾功能得到改善后尿酸下降,痛风发作可显著减少,治疗效果越好。
关键词:高尿酸;肾功能不全;痛风;慢性高尿酸肾病 中图分类号:R 692文献标识码:B尿酸性肾病(又称高尿酸血症肾病或痛风肾病)是指因血中尿酸盐浓度过高,在经肾脏排泄时,可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病变,常表现有肾脏受累的临床症状如高尿酸血症,肾尿酸结石及肾脏外表现如关节病变表现为痛风关节炎及痛风结节痛风石。
本病在我国以前较少见、症状多样、易误诊。
欧洲透析移植协会报道由痛风所致终末期肾衰占0.6%-1.0%,据ZOLINGER 统计,尿酸性肾病在23300例尸解中占0.2%,而痛风病人尸解几乎都有肾脏损害[1]。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人群的增多,临床上慢性高尿酸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越来越多,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规范治疗能显著延缓这类患者的肾功能减退甚至长期保持肾功能稳定,现将我院最近5年收治的60例慢性高尿酸肾病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中,男55例,女5例;年龄30-76岁。
1.2选取标准 ①有间断发作痛风症病史2年以上,关节疼痛部位典型,局部红肿发热;②24h 尿蛋白定量<500mg;③血清SCR:132-445μmol/L;④治疗观察2年以上⑤血UA>390μmol/L,尿UA>4.17μmol/D。
1.3排除标准 ①肾输尿管B 超有一侧肾脏轻中度积水(不包括肾盂局限性积水)或和输尿管扩张;②别嘌醇过敏,白细胞或血小板明显减少,肝功能明显受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52例临床观察【摘要】对比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我院采用这种方法对自2011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52例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从而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良好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23-01慢性肾脏疾病恶化到一定程度会发展成肾衰竭,使患者肾器官严重受损,打乱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电解质以及水平衡。
这种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病症,几乎每二万人中就有一人死于此病,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发原因很多,因此体征表现也较多,像痰饮、心痹、怔忪、心悸、咳喘、心水、以及水肿等均是此病的临床表现,据调查高血压是诱导此病的主要因素,如果不予以及时治疗与控制,则有可能恶化为尿毒症。
西医在进行此病的治疗时采用药物控制,中医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从整体出发,辨证下药,重视补气,调节患者身体的各个部位,促进患者身体内部的协调与平衡。
1 临床资料分析对2011年4月——2012年9月收治的52例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每组患者各26例。
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11±3.32)岁。
在这些患者中,有13例患者是由于遗传性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有21例患者是由于肾血管病变导致的慢性肾衰竭,有10例患者是由于慢性尿酸性肾病、药物性肾病导致的慢性肾衰竭,8例患者是由于肾小球病变导致的慢性肾衰竭。
2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应用氯沙坦作为主治药物,控制患者的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糖、血尿酸、尿常规等指标。
试验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治疗法进行治疗,通过对比二组在24小时之后的血红蛋白、血尿酸、血清肌酐、尿蛋白定量等指标,从而对比二组疗效,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优势。
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概况
张春梅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6(032)029
【摘要】目的:分析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
方法:收治慢性肾衰竭患者104例,分两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尿毒清颗粒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24 h 尿蛋白定量减少,血尿素氮、血肌酐减少(P<0.05)。
结论: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效果明确,无明显不良反应,可积极用于临床治疗。
【总页数】2页(P121-122)
【作者】张春梅
【作者单位】611300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研究概况 [J], 李罗德;晏子友;叶俊玲
2.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 [J], 郭足森;杨雪英;王建雄;刘建香;黄清云;陈湘;李燕
3.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39例的临床研究 [J], 黎君君;梁正林
4.清肾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概况 [J], 文艳;王亿平
5.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药理机制研究概况 [J], 孙响波;于妮娜;张法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52例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52例慢性尿酸性肾病致肾功能损害患者,采用降尿酸方法,控制血尿酸至正常水平,定期观察肾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治疗1年后进行疗效统计分析。
结果52例接受治疗的患者,血尿酸(SUA)均显著降低(P 14岁,血肌酐≤442 μmol/L,eGFR>60 mL/min/1.73 m2,排除糖尿病,严重心血管、肝脏、血液、肿瘤等疾病,精神病,依从性差者。
1.2 一般资料
共入选52例患者,其中,男43例,女9例,年龄15~76岁,平均(46.4±11.3)岁;病程0.5~16.0年,平均(6.8±4.2)年。
其中合并单纯性蛋白尿27例,单纯性血尿14例,同时合并蛋白尿和血尿6例;伴高血压23例。
1.3治疗方法
治疗目标为将血尿酸水平至少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最佳控制到300 μmol/L 以内。
(1)严格低嘌呤饮食,严禁暴饮暴食,禁酒;(2)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小于1.5 L;(3)别嘌醇每日100~300 mg,分2~3次口服,至血尿酸正常后改为每日100 mg口服;(4)每日加服碳酸氢钠2~3 g,以维持尿液微碱性;(5)如以上方案控制血尿酸不满意,每日加服苯溴马隆50~100 mg,分1~2次口服。
根据每月血尿酸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控制血压在130/80 mm Hg。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取血、尿标本,测定血尿酸(SUA)、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测算eGFR;测定24 h尿蛋白(UPro)定量、尿沉渣红细胞(URBC)计数;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1.5 疗效分析
对治疗1年前后SUA、SCr、BUN、eGFR等肾功能指标及24 h尿蛋白定量、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进行对照评估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尿酸
治疗1年后血尿酸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52例均达到正常范围,达到300 μmol/L者27例,占51.9%。
2.2 治疗前后SUA、SCr、BUN、eGFR水平变化
治疗1年前后SUA、SCr、BUN、eGFR等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见表1。
治疗后SUA显著下降(P < 0.05),SCr、BUN、eGFR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 0.05)。
2.3 治疗前后UPro、URBC水平变化
治疗1年前后24 h尿蛋白(UPro)定量、尿沉渣红细胞(URBC)计数变化,见表2。
治疗后24 h尿蛋白(UPro)定量、尿沉渣红细胞(URBC)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 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轻度恶心、食欲减退,4例出现一过性肝酶升高,经调整药物及剂量、对症、护肝治疗后症状消失,肝酶恢复正常。
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异常。
3讨论
慢性高尿酸血症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高尿酸血症会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小管-间质部位,尿酸结晶沉积在肾小管内可阻塞管腔,破坏肾小管,导致肾小管功能障碍[3];高尿酸还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活化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加氧化应激,诱发炎性增生等有害影响[4],进而导致肾间质纤维化使肾萎缩,同时纤维组织压迫血管引起肾缺血、肾小动脉硬化及肾小球纤维化[3];此外高尿酸还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5]。
以上诸种因素导致慢性肾脏病变,引起肾功能减退。
别嘌醇抑制尿酸生成,降低血尿酸,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降低血压,从而抑制肾损害的进展,改善肾功能[6-9]。
碳酸氢钠可碱化尿液利于排出尿酸,减少尿酸结石及肾脏内尿酸结晶沉积的危险。
苯溴马隆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具有强效的降尿酸作用。
笔者的治疗经验表明,通过严格低嘌呤饮食、多饮水,应用别嘌醇、碳酸氢钠,必要时加用苯溴马隆降低血尿酸治疗,可达到良好的降尿酸效果,肾损害明显减轻,肾功能显著改善,不良反应轻微。
治疗方案中别嘌醇、苯溴马隆用量不宜过大,以尽量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0-173.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分会. 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辩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23-25.
[3] 王海燕.肾脏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74.
[4] Filiopoulos V,Hadjiyannakos D,Vlassopoulos D. New insights into uric acid effects on the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Ren Fail,2012,34(4):510-520.
[5] Noone DG,Marks SD. Hyperuricemia i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obesity,and albuminuria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J Pediatr,2013,162(1):128-132.
[6] Yelken B,Caliskan Y,Gorgulu N,et al. Reduction of uric acid levels with allopurinol treatment improve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Clin Nephrol,2012,77(4):275-282.
[7] Kanbay M,Huddam B,Azak A,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f allopurinol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in 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c subjects with normal renal function[J]. Clin J Am Soc Nephrol,2011,6(8):1887-1894.
[8] Ohno I.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uricemia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2011,30(12):1039-1044.
[9] Riegersperger M,Covic A,Goldsmith D. Allopurinol,uric acid,and oxidative stress in cardiorenal disease[J]. Int Urol Nephrol,2011,43(2):44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