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42.77 KB
- 文档页数:7
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引言:旅游业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涵盖了旅游服务、酒店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1.经济全球化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涉及到国际间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等方面,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也在逐渐提高。
2.科技进步对旅游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信息获取和在线预订需求的增加,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传统的旅游服务需求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旅游业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1.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旅游”的新业态,旅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在线预订等方式,将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同时,互联网平台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推广渠道和信息资源。
2.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旅游具有开展文化交流、传播文化内涵的功能,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因此,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旅游活动传承和推广民族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3.旅游与体育的融合旅游与体育是一对天然的“双赢”组合。
旅游活动可以为体育项目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赛事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赛、参与体育活动。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旅游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4.旅游与科技的融合科技的进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视角下南京云锦品牌建设研究一、引言云锦是南京传统工艺品之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
在现代社会,云锦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南京云锦品牌的建设,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南京云锦的传统与现状南京云锦是一种以绸、缎、细麻织物为基干,以蚕丝为线,以金、银箔为组织,以精细绒线为纬纱,配以珍珠、宝石、鸳鸯、金鱼、吉祥如意之花、草、鸟、鱼等为图案进行编织的传统手工艺品。
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曾经是帝王贵族的专属礼仪用品。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南京云锦也不例外。
现今,云锦的生产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依靠手工编织了,而是转向机器生产,这无疑削弱了其传统工艺的独特性和魅力。
三、产业融合对南京云锦品牌建设的推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指不同行业或者不同领域之间通过合作、整合和共享资源,实现互补优势,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圈。
在南京云锦的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云锦产业可以与服装、家纺等相关领域进行合作与整合,将云锦元素融入到服装、家纺等产品中,使云锦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可以与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推动云锦产品的线上推广和销售。
与旅游业进行合作,使云锦成为南京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
与设计师、艺术家等进行合作,推动云锦产品的设计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南京云锦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措施1. 传承与创新并重传统工艺品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但也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南京云锦在传承传统工艺的也需要开展新的工艺技术研发和创新设计,推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产品,使云锦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 多渠道推广与销售通过电商平台、线下门店、展览会等多种渠道进行云锦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扩大消费者群体,增加产品曝光度和销售量。
3. 品牌定位与包装升级建立品牌形象,确定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包装升级,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卖点,树立品牌的高端形象。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迅速崛起。
为了使中国的乡村旅游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探索其发展路径。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因此,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希望本研究能为我国旅游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农村文化1.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产业概述(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
在基本的物质需求相继得到满足后,中国居民开始追求精神供给,消费类型不断向文化消费型产品倾斜。
因此,在乡村旅游产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其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质。
文化在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同时,改变了他们的消费需求,使之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中国初步建立了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体系。
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进一步实现全面的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为了提高旅游经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水平,中国需要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面向大众,为大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2)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概述至于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以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宣传和销售为核心,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神需求的产业体系。
所谓旅游业,是指为消费者提供衣、食、住、行、娱、购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产业形态。
根据自己的旅游需求,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在某一区域、某一城市或某一经济链条上的相互聚集,使不同地区的文化产品资源相互共享和交流,在有效增加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产业的全面融合。
因此,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可以融合统一,从而进一步拓宽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范围,使我国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更加多元化,使文化产业的运营更加经济。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及发展建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两个重要的产业领域,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以文化产业链为依托的产业形态。
而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产业形态,包括旅游服务、旅游资源开发等。
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可以实现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的收益和就业机会。
2. 丰富旅游产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为旅游产品带来更多的文化元素。
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提高了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本地的文化遗产。
搭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平台,可以为当地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传播机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保障。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加大政策宣传和推广力度。
4. 提高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具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重素养的专业人才,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鼓励各地开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和合作,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5. 强化品牌建设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魅力的品牌,提升对外宣传和营销力度。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管部门,政府在融合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点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其次,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创新,激发产业的活力。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文化旅游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提供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二、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资源之一,只有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开展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将文化融入旅游中,增加旅游的艺术性和知识性。
同时,还可以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三、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这包括从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运营管理、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等多个环节。
只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在国内具有巨大潜力,也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艺术展览、举办旅游推介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来华旅游,推广中国文化。
五、推动数字科技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科技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新动力。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旅游体验;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化的旅游导览等。
通过数字科技的运用,可以提升旅游的品质和体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六、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创新研究报告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3)1.1 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3)1.2 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特点 (3)1.2.1 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3)1.2.2 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3)1.3 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 (3)1.3.1 文化旅游资源分布 (3)1.3.2 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4)第二章文化旅游市场研究 (4)2.1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4)2.1.1 市场规模 (4)2.1.2 市场结构 (4)2.1.3 市场竞争格局 (4)2.2 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4)2.2.1 需求特点 (4)2.2.2 需求影响因素 (5)2.3 文化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5)2.3.1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5)2.3.2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升级 (5)2.3.3 市场竞争加剧 (5)2.3.4 跨界融合发展趋势 (5)第三章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5)3.1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5)3.1.1 资源整合与优势发挥 (5)3.1.2 市场细分与定位 (6)3.1.3 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承 (6)3.2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设计 (6)3.2.1 设计理念的创新 (6)3.2.2 产品形式的创新 (6)3.2.3 文化元素的创新 (6)3.3 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 (7)3.3.1 品牌定位与规划 (7)3.3.2 品牌形象塑造 (7)3.3.3 品牌营销策略 (7)第四章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7)4.1 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 (7)4.2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8)4.3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8)第五章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与环境 (8)5.1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分析 (8)5.2 文化旅游产业环境评价 (9)5.3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建议 (9)第六章文化旅游产业创新 (10)6.1 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动力 (10)6.1.1 政策支持动力 (10)6.1.2 市场需求动力 (10)6.1.3 技术创新动力 (10)6.2 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模式 (10)6.2.1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 (10)6.2.2 文化旅游产业技术创新 (10)6.2.3 文化旅游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11)6.3 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成果 (11)6.3.1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成果 (11)6.3.2 文化旅游服务创新成果 (11)6.3.3 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成果 (11)第七章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与融资 (11)7.1 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现状 (11)7.2 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模式 (12)7.3 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与融资政策 (12)第八章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与就业 (13)8.1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13)8.2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策略 (13)8.3 文化旅游产业就业前景 (13)第九章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 (14)9.1 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现状 (14)9.2 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战略 (14)9.3 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路径 (15)第十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与建议 (15)10.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15)10.1.1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15)10.1.2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15)10.1.3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15)10.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挑战 (15)10.2.1 产品同质化严重 (15)10.2.2 市场竞争加剧 (16)10.2.3 环境保护压力 (16)10.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16)10.3.1 深化产业融合 (16)10.3.2 加强品牌建设 (16)10.3.3 提升服务质量 (16)10.3.4 优化产业布局 (16)10.3.5 强化政策支持 (16)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分析1.1 文化旅游资源概述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文旅融合视角下陕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研究文旅融合视角下陕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休闲度假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然而,在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品牌形象的乡村旅游项目,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陕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形象构建,陕北乡村旅游在市场定位和宣传推广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文旅融合视角出发,探讨陕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构建研究,旨在提高陕北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文旅融合的理论框架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体验。
文旅融合视角是构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使得乡村旅游项目能够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构建需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陕北乡村旅游地域辽阔,自然风景独特,这给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其次,要强调体验式旅游。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因此品牌形象构建也应注重提供具有独特体验的旅游产品。
最后,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与自然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旅游形式,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三、陕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构建实践在陕北地区,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已经意识到了文旅融合下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实践。
例如,延安市中寨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主题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通过建设红色旅游景点、红色主题民宿等方式,形成了具有鲜明品牌形象的乡村旅游产品。
同时,他们还注重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智慧旅游等方式提升游客体验,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商展经济DOI:10.19995/10-1617/F7.2024.07.076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郑军海1 郑泽川2 尹淼3(1.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2737;2.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英国;3.澳门科技大学 中国澳门 999078)摘 要:当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推动新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对提高改革 创新能力、拉动需求、促进民众消费有重要作用,民众对创新文旅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本文运用文献梳理、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研究历史为基础,将山东省潍坊市作为案例,探讨了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给出了潍坊市如何利用好自然和人文资源将宏观顶层设计落地为微观实施发展的建议。
为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的高品质增长,山东省潍坊市近两年精准发力,基于新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方向。
本文结合潍坊市发展现状,从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新布局、拓展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搭建文旅融合发展新载体三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旅融合;潍坊市;产业升级;数字赋能;产业竞争力;智慧文理平台本文索引:郑军海,郑泽川,尹淼.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4(07):076-079.中图分类号:F592.7;F713.83 文献标识码:A1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备受我国关注与支持。
从2009年起,我国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加大促进文化和旅游业态的融合与发展,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结合。
《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面对文化和旅游行业合作范围有限、交流协作机制不通等挑战,我国应着重从文旅品牌建设、文旅产品开发、跨界融合人才培养在内的十个关键领域着手,以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共同制定了《“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旨在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为此专门建立了文旅提升工程项目库,这份文件是中央专门针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文化、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文化、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当前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文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化文旅产业融合的背景和意义文化、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具有互动性和互补性的特点,相互融合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本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
而文化产业则可以为文化旅游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文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
二、文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1. 文化文旅产业生态圈模式文化、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是构成文化文旅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元素。
该模式通过构建一个闭环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打破了传统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的互享和共赢。
不同领域的从业者可以在这个生态圈中互相交流、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共享,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提升。
2. 文化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模式该模式通过深度融合文化、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实现了创新性的产业发展。
在这种模式中,文化旅游不仅仅是旅游的一种方式,而是着重传播文化的价值,强调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业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作和生产,而是更关注与文化旅游的融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产品和品牌。
3. 文化文旅产业创新联盟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联盟合作机制,促进文化、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不同领域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可以通过联盟模式,共同实现资源整合、市场拓展和技术创新。
这种模式可以打破单一企业的局限性,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三、文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产业定位和方向不清晰文化、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界限模糊,造成了相关产业的无序发展和不明确的定位。
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沈阳故宫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旅游业的趋势。
文旅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升旅游体验,还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机遇。
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研究沈阳故宫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策略,有助于挖掘沈阳故宫的文化潜力,提升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沈阳故宫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沈阳故宫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以促进沈阳故宫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创产品的创新。
通过深入分析沈阳故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优势,结合文创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沈阳故宫打造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吸引力的文创产品,提升游客体验和景区知名度。
研究旨在为相关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具体的产品定位、开发、推广和运营策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沈阳故宫及其他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文化的繁荣。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沈阳故宫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对于挖掘和传承沈阳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沈阳故宫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挖掘沈阳故宫的文化价值,提升其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在当前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沈阳故宫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可以为其他文化遗产的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研究沈阳故宫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可以为其他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本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挖掘沈阳故宫的文化价值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助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引言江西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的不断壮大,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从江西的视角探讨红色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江西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但目前仍存在资源分散、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
要实现红色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1.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立全省统一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整合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共享共用的格局。
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可视化,方便游客进行线上预览和预订,提高游客满意度。
2.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公益性机构和企业参与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入专业的管理机构,组织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红色文化解析和体验活动,丰富游客的体验内容。
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江西应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品牌建设,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制定红色旅游品牌定位根据江西的红色文化资源特点,明确江西红色旅游的品牌定位,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推广江西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突出江西红色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江西红色文化旅游形象。
2.加强品牌推广和营销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网络等,加大江西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推广力度。
利用新媒体平台,深化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让更多游客了解江西红色文化旅游的优势和魅力。
与旅行社、OTA平台等合作,推出江西红色文化旅游的特色产品,增加品牌知名度。
三、提升红色文化旅游服务质量红色文旅融合的基础是提升文旅服务的质量,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是关键。
产业经济Һ㊀基于文旅融合视角的研学旅游产品创新发展研究以大连市为例谢㊀菊1ꎬ王㊀恒2(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ꎬ辽宁大连116052ꎻ2.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区域旅游研究中心ꎬ辽宁大连116052)摘㊀要:目前ꎬ国家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进程ꎬ在该背景下探究 研学旅游 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ꎮ采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ꎬ通过实地调研㊁文献分析以及比较研究ꎬ对大连市研学旅游发展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ꎬ发现目前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的供需之间存在不平衡ꎮ据此ꎬ结合文旅融合的新背景ꎬ从开发内容㊁开发模式㊁开发技术三个方面入手ꎬ开展研学旅游产品创新发展研究ꎬ并提出相关对策ꎬ以期为区域研学旅游产品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ꎮ关键词:文旅融合ꎻ研学旅游ꎻ旅游产品ꎻ大连市中图分类号:F592.68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20)89-0053-04Researchon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educationtourismproductsbasedon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TakingDaliancityasacaseXieJu1ꎬWangHeng2(1.Liaoning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ꎬDalianꎬLiaoningꎬ116052ꎻ2.ResearchCenter㊀㊀㊀㊀forRegionalTourismꎬLiaoning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ꎬDalianꎬLiaoningꎬ116052)Abstract:Atpresentꎬthecountryvigorouslybooststheprocess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cultureandtourismꎬand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explore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 educationtourism inthiscontext.Resortingtoeconomicresearchtechniqueꎬandthroughfieldinvistigationꎬliteratureanalysisꎬandcomparativestudiesꎬakeyanalysisofthevariouselements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tourisminDalianrevealedthatthereisanimbalancebetweenthesupplyanddemandofeducationtourismproducts.Accordinglyꎬcombiningthebackgroundoftheintegrationofculturalandtourismꎬstartingfromthedevelopmentcontentꎬdevelopmentmodelanddevelop ̄menttechnologyꎬcarryingoutresearchon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educationtourismproductsꎬandputtingforwardrelevantcounter ̄measuresꎬwelookforwardtoprovidingreferenceandadvicefor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regionaleducationtourismproducts.Keywords: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ꎻeducationtourismꎻtourismproductsꎻDaliancity一㊁大连市研学旅游发展条件与优势(一)区位优势从国际区位来看ꎬ大连市毗邻韩国㊁朝鲜㊁日本㊁俄罗斯等国ꎬ是我国通往日韩㊁欧洲㊁北美洲等地的海上交通要塞ꎮ大连市作为东亚㊁北亚㊁中俄㊁日韩以及欧美商贸的主要枢纽地区ꎬ已开拓了多趟中欧班列ꎬ并且开通了多条国际航线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交通区域网络ꎮ从国内区位来看ꎬ大连市临近京津冀 首都经济圈 ꎬ并具有较为完善的水上交通和四通八达的铁路㊁公路交通网络ꎮ值得注意的是ꎬ大连市在建的新机场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对外交通条件ꎬ促进大连市成为具备客货 双枢纽 地位的东北门户ꎮ由此可见ꎬ大连市优越的地域位置及便捷的交通条件ꎬ为区域研学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ꎮ(二)资源优势大连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研学旅游的开展增加了强大的动力ꎮ根据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ꎬ将大连市研学旅游资源按照以下五种类型进行分类ꎬ见表1ꎮ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市研学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2020XJDCA078)ꎮ作者简介:谢菊ꎬ女ꎬ四川自贡人ꎬ辽宁对外经贸学院ꎬ研究方向:研学旅游ꎻ王恒ꎬ男ꎬ辽宁大连人ꎬ博士ꎬ教授ꎬ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区域旅游研究中心ꎬ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旅游开发管理ꎮ表1㊀大连市研学旅游资源一览表类别依托场所研学目的研学内容研学时间自然观赏型金石滩国家度假区了解地质地貌文化和滨海休闲娱乐文化参观金色海岸㊁地质公园㊁蜡像馆等1~2天冰峪沟了解自然山水文化参观南北沟㊁仙人洞等景点1~2天棒槌岛了解海滨休闲文化参观棒棰岛海滩㊁海滨别墅区及海岛风光等3~4小时知识科普型生命奥秘博物馆了解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参观海洋世界㊁脊椎王国㊁人体世界三个展区以及2000余件展品1~3小时大连自然博物馆了解自然科学文化参观各种古生物㊁植物标本等1~3小时大连森林动物园了解各种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参观各类动物㊁热带雨林馆㊁动物杂技表演等4~5小时海盐世界公园了解海盐工业文化观赏滩涂湿地自然景观ꎬ参观海盐的形成工序等3~5小时滨海国家地质公园了解古生物化石地质文化观赏古岩石和由古生物化石形成的地质奇观3~5小时体验考察型三寰牧场体验自然㊁动物㊁家庭等多个主题活动与动物亲密接触㊁亲子互动㊁亲近自然等3~5小时大连七彩南山景区体验民俗文化参观太空植物王国㊁蝴蝶文创产业园ꎬ体验果实采摘等项目3~4小时励志拓展型关向应纪念馆树立爱国主义情怀ꎬ发扬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参观名人故居㊁主展馆㊁红三军指挥所等2~3小时大连海事大学了解航海文明ꎬ树立海疆国土保护意识参观 育鲲 轮操纵台㊁罗经㊁雷达等设备1~2小时文化康乐型老虎滩海洋公园了解海洋生物参观极地海洋动物馆㊁珊瑚馆㊁欢乐剧场等展览馆4~5小时发现王国主题公园了解现代工业科技文化体验金属工厂㊁沙漠风暴㊁天旋地恋㊁疯狂齿轮㊁魔法森林等主题游乐项目4~8小时圣亚海洋世界了解海洋动物文化参观各类海洋生物展馆3~4小时㊀㊀由上表可见ꎬ大连市研学旅游资源丰富ꎬ种类齐全ꎬ涵盖了研学旅游资源的五大类型ꎬ为区域发展研学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ꎮ(三)政策优势强大的政策扶持能够为研学旅游的发展提供动力ꎮ2013年ꎬ«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 逐步推进研学旅游 ꎬ将支持研学旅游发展作为振兴旅游业重要举措ꎮ2016年ꎬ教育部㊁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ꎬ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ꎮ2019年ꎬ大连市出台«大连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等系列相关文件ꎬ并由官方组织成立了研学旅行分会ꎬ研学旅游工作已逐步得到重视ꎬ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为研学旅游者提供规范优质的研学旅游服务ꎮ(四)品牌优势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为研学旅游产品开辟广阔销路ꎮ2001年ꎬ大连市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 环境全球500佳城市 头衔ꎬ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城市ꎮ2006年ꎬ大连市旅游协会成功申请了 浪漫之都 的商标ꎬ从此ꎬ浪漫之都ꎬ时尚大连 的宣传语闻名海内外ꎮ2020年ꎬ大连市被评为 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ꎮ此外ꎬ大连每年要举办樱花节㊁赏槐会㊁啤酒节㊁海鲜节㊁徒步大会等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ꎬ为城市增光添彩ꎮ二㊁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供求关系研究(一)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需求研究研学旅游不仅符合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消费需求趋势ꎬ更是国家发展爱国主义教育㊁促进跨国文化交流以及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桥梁ꎮ同时ꎬ研学旅游也逐步进入了国际交流的发展层面ꎮ由图1可见ꎬ从2015年到2019年ꎬ我国海外入境游客人次逐年递增ꎬ而以观光休闲为目的的外国入境游客人数最多ꎬ并且逐年增长ꎮ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逐步增加的同时ꎬ研学旅游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ꎮ图1㊀2015~2019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次及旅游目的统计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ꎮ据统计ꎬ现阶段研学旅游已成为在校学生的刚需ꎬ未来3~5年研学旅游市场总体规模将突破千亿ꎮ研学旅游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ꎬ大连市研学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扩大ꎮ(二)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供给研究2019年ꎬ大连市评选出了16家研学旅行基地(见表2)ꎬ这些基地囊括了研学旅游项目的各种类型ꎮ各类研学旅游基地的推选ꎬ使旅游者更有目的性㊁倾向性地去选择所需的研学旅游产品ꎮ同年ꎬ大连市举办了研学旅游系列活动ꎬ并推出涵盖了区域海洋文化㊁历史文化㊁广场文化㊁节庆活动㊁文娱节目㊁民俗美食等元素的28项研学项目ꎮ表2㊀大连市研学旅行基地一览表产业经济Һ㊀续表目前ꎬ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仍处于不平衡状态ꎮ从时间上看ꎬ现有的研学旅游基地中ꎬ适合夏季避暑和旅游的基地占多数ꎬ而冬季强风和寒冷的天气增多ꎬ偏向于户外研学旅行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少ꎬ并且多数节庆活动集中在夏季ꎬ而适合冬季的研学旅行活动较少ꎬ淡旺季差较大ꎮ从空间布局来看ꎬ区域研学旅游产品开发集中于南部ꎬ共拥有15家研学旅游基地ꎬ其中大连市区有8家ꎬ旅顺口区有3家ꎬ金州区有4家ꎬ而位于北部的普兰店㊁瓦房店㊁庄河等地只有1家研学旅游基地ꎬ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ꎬ南北差异较大ꎮ从产品结构方面来看ꎬ尽管大连市推出了众多研学旅游基地ꎬ但是普遍规模较小ꎬ可提供的研学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ꎬ产品结构与同类城市相比尚不够完善ꎬ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ꎮ由此ꎬ为更好地发展区域研学旅游产业ꎬ大连市亟须创新研学旅游产品ꎮ三㊁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创新研究(一)开发内容创新大连市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ꎬ可以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㊁了解海洋生物㊁增强海疆国土防卫意识以及普及相关海事知识等方面开发海洋研学旅游产品ꎮ同时ꎬ大连的节庆活动十分丰富ꎬ每年四月ꎬ大连迎来国际马拉松接力赛ꎬ已被国内外官方协会认定为金牌赛事ꎬ是 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ꎻ五月的大连国际徒步大会是市民和游客喜爱参与的户外健康运动ꎮ大连市可利用上述资源积极开发体育研学旅游ꎮ另外ꎬ大连市海盐世界公园在2017年被评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ꎬ这也给大连市发展工业研学旅游带来了重大机遇ꎮ大连曾是一座殖民城市ꎬ俄罗斯风情街㊁凤鸣街㊁高尔基路㊁旅顺太阳沟等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ꎬ这也使得大连市具备了开展历史文化研学旅游的资质ꎮ总之ꎬ大连市应该抢抓国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ꎬ深度结合城市文化内涵ꎬ扩展文化输出路径ꎮ(二)开发模式创新1.自主开发模式大连市研学旅游资源需要专业的评估和分类方可整合成新的研学旅游产品ꎮ需要注意的是ꎬ要根据区域研学旅游市场情况和游客需求ꎬ建立一套优质高效的服务系统和完善的反馈机制ꎬ并突出大连市研学旅游产品的特色和优势ꎮ2.引入开发模式旅游企业可以引入国内外市场上领先的技术用于开发新的研学旅游产品ꎮ引入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引入成熟的技术或者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于开发新的研学旅游产品ꎻ引入优秀管理模式或者服务模式进行学习借鉴ꎮ3.联合开发模式两家及以上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联合的方式共同参与市场竞争ꎬ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ꎬ这种形式可以使企业双方相互协作㊁取长补短㊁发展共赢ꎮ目前ꎬ我国的许多旅游企业已经与国内外多家旅游企业进行了交流合作ꎬ并通过举办论坛会议㊁人才交流学习㊁管理技术共享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ꎮ(三)开发技术创新1. 5G+VR 背景下的技术创新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ꎬ人们对于旅游景区越来越趋于 一次性快速消费 ꎬ旅游景区也进入了 疲劳期 ꎬ而5G和VR的出现则可能改变旅游业的现状ꎬ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游览观光体验ꎮ5G具有高速度㊁低功耗㊁万物互联的基本特点ꎬ5G+VR旅游模式的发展ꎬ需要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ꎬ建立形象逼真㊁细致生动的虚拟环境ꎬ让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知闻天下事ꎮ2020年初ꎬ由于疫情的影响ꎬ人们出行受到限制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能在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ꎬ而武汉大学㊁新华社㊁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则联合开展了全球首次5G+VR 云赏樱 活动ꎬ满足了大众赏樱的需求ꎬ为5G+VR旅游模式的发展拉开了序幕ꎮ2. 人工智能 背景下的技术创新近年来ꎬ 人工智能 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ꎬ该技术运用于旅游业中ꎬ可以替代部分重复或者简单的服务工作甚至更复杂的管理性工作ꎮ目前ꎬ旅游行业内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式包括:智能讲解㊁智能问答㊁行程规划㊁精准营销等ꎬ游客游览不同的景区线路时ꎬ AI导游 会给出不同的讲解ꎬ提升游客旅游体验ꎮ国内多处旅游目的地已经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ꎬ如秦始皇陵博物馆㊁苏州博物馆㊁华山景区㊁云冈石窟等地ꎮ如果大连市加速投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ꎬ其旅游业发展将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ꎮ四㊁大连市研学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摆脱传统旅游发展的路径依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观光型旅游业向新型旅游业转型升级ꎬ已是大势所趋ꎮ因此ꎬ旅游企业应加强市场细分工作ꎬ掌握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ꎬ并注意运用新兴科技进行产品内容和服务方式的创新ꎮ同时ꎬ应完善研学旅游产品的组织结构ꎬ结合各方面效益扩大产品规模ꎬ提升旅游承载力ꎮ(二)大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目前ꎬ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方式主要包括人才共享㊁联合经营㊁旅游资源共享㊁员工交换培训等几种类型ꎮ在国际方面来看ꎬ大连已组织赴日韩㊁东南亚㊁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交流会和项目促销活动ꎻ在国内ꎬ大连与营口㊁锦州㊁盘锦㊁上海㊁牡丹江㊁青岛等多地推进了区域旅游合作ꎮ然而ꎬ决策者和开发商应重视大连南北部旅游发展不均衡的问题ꎬ加强区域内的旅游交流合作也是大连市发展研学旅游的一个工作重点ꎮ(三)构建研学旅游产品质量评估体系2016年ꎬ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ꎬ明确指出要保证旅游者在研学旅游活动中的安全ꎬ并且相关负责人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提示和实施相关的保护措施ꎬ研学旅游的服务工作也要接受专业人员的检测和有资质法人的明确指示ꎮ同时ꎬ研学旅游发展应具有完备的反馈服务机制ꎬ及时整合游客的反馈ꎬ结合客观条件ꎬ对产品进行整改或升级ꎮ(四)培养研学旅游专业人才现阶段ꎬ我国旅游业相对于许多发达国家还比较 稚嫩 ꎬ而培养高素质㊁专业化的导游人才是发展研学旅游的关键ꎮ可以通过各地区的旅游专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ꎬ或者通过各国㊁各地区互派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ꎬ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导游人才以应对不同类型研学旅游产品的需求ꎮ重要的是ꎬ随着出海外游客人数的增加ꎬ还应该加强外语导游员的培养ꎬ这样才能与日益扩大的旅游市场相对接ꎮ参考文献:[1]陈希荣.研学旅行:去哪里ꎬ研什么[J].甘肃教育ꎬ2017(13):1.[2]杨雪.大连成立旅游协会研(游)学旅行分会[N].半岛晨报ꎬ2019-01-14.[3]李莉.赴大连自驾车旅游游客需求特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ꎬ2010.[4]李卫忠.推进城市智慧化是大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选择[J].中国信息界ꎬ2014(10):25-28. [5]中国旅游协会亲子游与青少年营地分会ꎬ北京华汉文旅集团.中国亲子游与研学旅行年度发展报告2019[R].2020. [6]宋伟.打造研学旅行精品目的地[N].新商报ꎬ2018-11-27.[7]本刊讯.«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行业标准实施[J].中国酒ꎬ2017(12):82.[8]朱葛ꎬ李悦铮ꎬ江海旭.大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ꎬ2012ꎬ28(9):806-809. [9]史晓梦.大连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ꎬ2016.(上接第14页)因此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ꎬ增加相应条例以实现对大股东持股份额上限额度的控制ꎬ从而实现对股权的分散ꎮ其次ꎬ可以让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股东行列ꎬ让投资者主动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当中ꎬ并逐步降低国有股份的比例ꎬ抑制大股东的独断专行ꎬ形成分权制衡的局面ꎬ也有利于制约关联交易ꎮ另外ꎬ中小股东申请召开股东大会的条件应适当降低ꎬ中小股东相对分散ꎬ适当放宽制度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ꎬ有利于中小股东参与管理ꎮ如果想要改革董事会的选举制度ꎬ首先可以将大股东的股权分散ꎬ这样也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ꎻ其次是将选举制度改为累积投票制度ꎬ实现累积投票制度和差额选举制度的融合ꎬ放宽可提名的股东持股比例ꎬ促使中小股东参与提名候选人ꎬ防止大股东渗透董事会ꎮ(四)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在公司上市之后ꎬ银行是企业的最大债权人ꎬ这是毋庸置疑的ꎬ但因为法律规定银行不能作为股东代表ꎬ因此表面上银行无法参与股东大会ꎮ但在实际公司治理过程中ꎬ必须从银行的角度考虑其切身利益ꎮ一方面ꎬ可以将银行的债权改为股权ꎬ银行持有了公司的股份之后资产会增加ꎬ可以有效减少自身因为业务的狭窄而带来的金融风险ꎮ另一方面ꎬ如果商业银行能够随着国家资产的重组与兼并逐步改为投资银行ꎬ对于国家与银行来说是双赢ꎮ在这个过程中ꎬ必须首先通过深化改革ꎬ促进银行的商业化发展ꎬ同时加强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督ꎬ防止银行与企业合作导致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ꎮ通过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ꎬ不断完善治理结构ꎬ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ꎮ参考文献:[1]PRADO-LORENZOJMꎬGALLEGO-ALVAREZIꎬGARCIA-SANCHEZIM.Stakeholderengagement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reporting:theownershipstructureeffect[J].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Managementꎬ2011ꎬ16(2):94-107.[2]KUBOKꎬPHANHV.Stateownershipꎬsovereignwealthfundandtheireffectsonfirmperformance:EmpiricalevidencefromVietnam[J].Pacific-BasinFinanceJournalꎬ2019ꎬ58. [3]赫国胜ꎬ刘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治理效应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9ꎬ43(6):59-64.[4]马骁.股权多元化㊁市场竞争与资本配置效率[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ꎬ2019.[5]李海龙.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J].中国市场ꎬ2019(26):36-37.。
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红色文化旅游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江西省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从江西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红色文化旅游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我们将梳理国内外关于红色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江西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特色和发展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江西省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和策略,包括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方面。
我们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江西省红色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其在全球旅游市场中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二、江西红色文化旅游现状分析江西,作为中国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见证,也是推动当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江西红色文化旅游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在保护方面,江西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在特定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背景下,产业间、产业内部的资源优化整合,通过整合和创新,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向广阔的文旅市场拓展。
下面从产业、政策和市场三个方面探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层面,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的资源优化整合。
在产业间,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间的融合是必要的。
与农业相结合,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种养结合、生产销售一体化等模式;与文化相结合,可以通过文化展览、文化演艺、文化体验等方式,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景点;与体育相结合,可以通过户外运动、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方式,吸引游客参与,提高乡村旅游的人气。
在产业内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各相关业态之间的协作和创新。
比如,餐饮、住宿、旅游景点、旅行社等相关业态需要密切协作,共同打造全方位服务。
同时,要不断创新和升级产品,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开发新型的乡村旅游业态,扩大产业规模。
例如,发挥当地特色美食的优势,建立美食旅游品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智慧乡村旅游,提供更加个性化、舒适化的旅游体验。
政策层面,要加大扶持力度,为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不同产业间的合作和交流,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向文旅融合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资金、税收、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如加强对景区的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市场层面,乡村旅游产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推广营销等环节,创造更好的市场效应。
在品牌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打造区域性休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在推广营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电商平台等手段,进行全方位宣传营销,扩大乡村旅游在文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9年11月下半月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李梦子 隋 鑫旅游依托文化得以发展,文化依托旅游得以传承。
步入新时代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新动向。
本文首先对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概念进行辨析,其次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融合模式、融合机制、融合路径4方面进行研究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引言2018年3月,我国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自从文化与旅游部门合并后,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展开了学术研究。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无论对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文旅融合相关概念研究(一)文化旅游概念界定国内对文化旅游概念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外学者对其研究较为丰富。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Robert McIntosh)最先对文化旅游进行概念界定,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个层面,旅游者可以从中获得他人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进而了解他们的生活行为和思想活动。
美国学者维奈尔·史密斯(Valene L.Smith)对文化旅游概念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文化旅游是文化的旅游产品层次,是人们记忆中的“生活场景”或“地方特色”。
早先研究中,国外学者基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摸索,开辟了文化旅游概念研究的先河,采用这种定义将文化旅游与一般旅游区分开来。
此后,一些学者从旅游动机的角度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丰富了文化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从旅游动机的角度,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出于获取新的文化信息和体验的动机而引发的与旅游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伊维特·赖辛格(Yvette Reisinger)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为获取新的文化体验经历而产生的旅游行为,包括遗产旅游、宗教信仰旅游等。
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旅游的概念,从概念性(conceptual)和技术性(operational)两方面为文化旅游下了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