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47.72 KB
- 文档页数:7
文化与旅游融合(以下简称“文旅融合”)这一理念是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大主体产业双向互利与融合发展的重大法宝。
文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驱动社会资本在文化旅游领域的跨界投入。
仅就河北省而言,计划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到2020年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1]引导撬动更多社会优势资源和要素投入河北旅游开发建设,这为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注入了新鲜血液。
文旅融合发展视角下,红色文化作为一抹绚丽的颜色,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历史中自强不息之精神,更是中华儿女投身于新时代建设的重大动力与支撑。
以文旅融合的理论高度为出发点,梳理白洋淀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新时代发展特征,对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的路径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继承、传播红色文化,与弘扬、展现党性光辉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契合雄安新区“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的文化发展理念。
一、白洋淀红色文化资源概况白洋淀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功勋为时代和国人所铭记,在艰难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白洋淀地区遗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红色历史资源。
为了践行文化旅游发展理念,深扎白洋淀文化之根,我们首先对白洋淀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
(一)纪念馆第一,雁翎队纪念馆。
雁翎队的作战工具主要是涉猎所用的枪,其特殊之处是在枪的信口插雁翎,故起名为“雁翎队”。
关于雁翎队,主要涉及雁翎精神和雁翎队纪念馆。
雁翎队纪念馆面积达2566平方米。
在白洋淀人民的长期抗战中,逐渐形成了敢于斗争和机智灵活的白洋淀雁翎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之气节。
第二,抗战纪念馆。
展馆记录着当年在白洋淀地区活跃的一支堪称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的水上抗日游击队。
在抗战纪念馆的尾部有两块醒目的展板,一块是介绍“张嘎子”的诞生,另一块是关于《今日小兵张嘎》的介绍。
第三,赵波纪念馆。
纪念馆的主人公是电影《小兵张嘎》中张嘎子的原型人物赵波。
赵波作战勇敢、机智灵活,他参战70余次,在消灭和俘虏日伪军、缴获抗战工具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作者:徐翠蓉赵玉宗高洁来源:《旅游学刊》2020年第08期[摘要]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实现了行政上的文旅融合。
文章通過对国内外文旅融合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文旅融合研究的缘起与演进脉络,从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文旅融合的影响演进、文旅融合的需求、文旅融合的产业化等方面归纳了文旅融合研究的主要议题。
综合来看,文旅融合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学理性特征逐渐强化,议题演进转向多元主题,研究方法的实证取向鲜明。
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和热点,文章提出未来文旅融合研究应加强对融合发展实践的敏感度和介入性,可重点关注文化与旅游的协同效应及其机理,文旅融合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文化、旅游与科技的融合等研究主题。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旅游;研究进展;启示[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0)08-0094-11Doi: 10.19765/ki.1002-5006.2020.08.015引言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为专家和学者所认可,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促使文化旅游地成为游客青睐的对象。
文化差异可以形成旅游资源,并通过旅游活动促进文化理解与交流[1]。
当代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渗透和体现了文化的因素,文化旅游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产品化的过程。
高质量的旅游业发展,必然是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2]。
旅游现象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以其显著的经济意义为人们所重视,在进入成熟稳定发展阶段后,其文化的意义引起更多的关注。
我国旅游业在未来将进入一个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文化体验价值的新阶段[3]。
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2018年3月,原国家旅游局和原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这说明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现实发展方向。
104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贸易的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加速,进而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其中贵州在影视方面推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丹寨往事》(王安庆,2016)、《路边野餐》(毕赣,2016)等一批影视作品在国际上斩获大奖;《四个春天》(陆庆屹,2018)、《无名之辈》(饶晓志,2018)和《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2018)等,更是将贵州电影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
影视作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采取相应的影视发展策略,推动贵州文化向全国和全球范围不断辐射,提升多彩贵州的文化软实力。
一、影视作品在传播贵州文化中的表现主题(一)以展现贵州红色文化为主题贵州是中国革命历史地图中色彩鲜明的一个地理坐标,这里不仅有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黎平会议等红色“传奇”,而且还涌现了一批革命先烈,如邓恩铭、旷继勋等。
这些革命地点和革命人物都为贵州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创作思路和故事素材,通过影视艺术的渠道建构了立体动态的贵州红色精神传承方式,展现了贵州的红色文化主题,重塑了贵州的红色形象。
在与贵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红色题材占比是最大的,如《遵义会议》(刘星,2016)、《伟大的转折》(李伟,2019)、《二十四道拐》(张玉中,2015)、《少年邓恩铭》(江平,2011)等。
尤其遵义会议是挽救党、红军、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
长征为贵州的文化景观增添了一抹鲜红的色彩,影视作品通过再现红军的峥嵘岁月,讲述贵州红色故事,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贵州的红色文化,吸引了广大受众到贵州的革命胜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和教育。
(二)以刻画贵州三线建设为主题关于三线建设的影视作品可谓在贵州电影史上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1世纪后,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将他的电影镜头转移到了贵州的时空里,拍摄了《青红》(王小帅,2005)、《我11》(王小帅,2012)、《闯入者》(王小帅,2014)有关三线建设的三部曲,通过影视呈现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三线”这件事,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同时,影片将贵州的雨天、菜地、树林、小河、厂区、坡坎等都内化为了一种阴郁、复杂多变的情感,也锻造了贵州电影的典型标志。
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作者:彭思超向柳颖来源:《出版参考》2021年第08期摘要:本文立足供给侧结构优化,通过梳理出版与文旅的高匹配度和高关联性,提出出版为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本文以为,出版参与文旅融合发展将加速文旅产品迭代、塑造文旅融合新主体、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并有针对性地就增强出版融合发展机遇意识、提升融合发展能力、重视名机构大集团带动力、争取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出版融合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这是文化引领的时代,文旅融合既以文塑旅,更以旅彰文,出版作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由文化、旅游各自属性与生成规律所决定,更是由产业发展需求及其内外兼修的结果所决定。
然而,当下优质文旅资源各自封闭、各自为战却是不争的事实。
以宣传文化阵地为主责主业的出版业跨界旅游、尝试文旅融合多年来欲说还休,相关实践屡受质疑甚至诟病。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业到底“该不该、能不能”成为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本文试图就此现实课题寻求答案。
一、出版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意义的出版不单是出版机构制作出版物以公开表达著作者思想和智慧的一种媒介行为,也指围绕出版进行知识或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经营、服务的产业集群(cluster)。
本文所称出版是指作为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出版产业集群及其各类营运主体。
从其过程看,涵盖出版物的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从其功能看,包括策划创意、编辑制作、流通分销、消费服务、技术保障、金融服务等出版产业链上的相关机构,如小而精的专业出版机构、大而全的综合出版集团等;从其产品看,涉及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制品、软件、网络产品等一众出版物。
出版核心资源“内容”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创造、提炼、积累、传承的精神产物,因此出版业也称内容产业或版权产业。
出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无疑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和旅游基于产业界面而进行的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升华共荣的解构(deconstruction)与重构(reconstruction)。
专题SPECIAL REPORT在MICE产业方面,因为“互联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MICE模式由于受到时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将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客户,而互联网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点对点,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随着世界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MICE”的模式成为必然趋势。
对于传统MICE从业者来讲,走“互联网+”的发展道路其实是充分发挥商旅出行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MICE行业发展模式的变革、服务效能的提高,促进MICE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MICE信息交流优势在“互联网+”背景下,MICE业发展最具优势的就是MICE产业信息交流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一方面,“互联网+”能有效降低MICE业信息交流的成本。
在传统的产业链模式中,会奖产品和服务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产会奖业的信息化时代来临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会奖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业相关部门的有效协作,而互联网使得旅游业的各部门能够直接传递信息,可以有效消除旅游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重复、无效的投入,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旅游产业资源的优化。
另一方面,“互联网+”能有效提高MICE商旅出行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效率。
一是提高了客户获取信息的效率。
传统模式过程繁琐复杂,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客户可以更快捷地获取出行的相关信息。
例如,通过携程、途牛、艺龙、去哪儿等在线互联网企业,客户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搜索的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及时解决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问题,大大提高了MICE行业信息交流的效率。
二是提高了旅游相关企业信息服务的效率。
互联网思维的广泛应用,颠覆了MICE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通过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至线下),即线上消费、线下体验的方式,MICE行业的相关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自主、互动、实时的服务,提高了服务的效率。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力发展“互联网+MICE”,积极推进MICE行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市场业态。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许昌旅游发展研究摘要:全域旅游是今后旅游发展的一个全新战略。
文章首先分析了许昌目前旅游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即:有大形象,无大声誉;有大文化,无大产业;有大环境,无大服务。
接着从全域旅游角度出发,指出许昌发展全域旅游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和明确的旅游规划等优势条件。
最后针对存在问题和可利用的优势,提出许昌发展全域旅游的对策:以全域旅游理念规划和推进旅游发展,形成旅游发展主题功能区,推动全域旅游景区建设;以“旅游+”理念推动融合发展,构建大旅游大产业格局;以共建共享理念管理城市,为旅游发展开辟新平台。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发展;许昌一、全域旅游概念解析“全域旅游”的概念是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二、许昌市全域旅游发展条件分析(1)许昌市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城市环境优良,文化积淀深厚,曾为汉魏时期古都。
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以曹魏文化、钧瓷文化和花都温泉品牌资源,被誉为“魏都、钧都、花都”。
近年来,许昌旅游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业和旅游市场发展都有进一步改善。
但是仍存在一些桎梏性问题:一是有大形象,无大声誉。
处于享有“魏都、钧都、花都”之美誉,但来许昌参观的游客对许昌旅游反响平平;二是有大文化,无大产业。
许昌有三国文化、独一无二的钧瓷文化,但是旅游业是独立发展,和农业、工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相融度低,制约着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三是有大环境,无大服务。
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者:齐慧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4期【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精髓,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戏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西地方戏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还能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本文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立足江西戏曲文化与旅游实情,提出传承与发展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积极意义与对策建议,有助于完善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江西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地方戏曲【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4—049—03一、江西地方戏曲文化发展概况戏曲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江西省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以独特的地理特征与人文环境,使多种文化交汇融合发展,为孕育和传播丰富多样的戏曲文化提供有利条件与基础保障。
江西地方戏曲文化历史发展漫长,在龚国光先生的《江西戏曲文化史》一书中写到,于《水云村稿》中发现,南戏在南宋咸淳年间在江西南丰出现,于南宋中期已进入江西,并在赣东北地区盛行,据资料显示,江西戏曲的发展相对较早。
江西人杰地灵,在整个戏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与理论家,例如,元代音韵学家兼戏曲作家周德清,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明代昆腔“曲圣”魏良辅,明代杂剧作家朱权以及清代戏曲家蒋士铨等。
他们对于戏曲理论的研究、声腔唱腔的改良与作品创作等方面的贡献,对江西乃至中国戏曲历史的发展与推动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江西自古就有“戏曲之邦”之称,依据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现今有26个剧种分布在江西,包含发源于明代弋阳腔已流传五百年历史的赣剧,著名的东河戏、西河戏、宜黄戏、万载花灯戏,以及在江西影响力非常大的采茶戏等。
戏曲能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长期在民间发挥着寓教于乐的作用,是人民群众学习历史知识、接受伦理道德教化、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