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东郊记忆的旅游业态创新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篇一: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一、东郊记忆概况及现状分析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文化产业创意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街区,并于2012年11月1日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目前,景区的一期改造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各类音乐消费商家已入住,一个在东郊老工业区旧址上涅槃再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正式和大家见面。
它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
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景区内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
园区现在拥有数字音乐的产业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国新歌发布和音乐选秀基地、话剧表演、艺品超市、微电影拍摄基地、摄影艺术基地及主题会展空间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园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集聚地。
“东郊记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
未来,“东郊记忆”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12020年4月19日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一、东郊记忆概况及现状分析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文化产业创意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街区,并于 11月1日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当前,景区的一期改造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各类音乐消费商家已入住,一个在东郊老工业区旧址上涅槃再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正式和大家见面。
它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
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22020年4月19日景区内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
园区现在拥有数字音乐的产业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国新歌发布和音乐选秀基地、话剧表演、艺品超市、微电影拍摄基地、摄影艺术基地及主题会展空间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园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集聚地。
“东郊记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
未来,“东郊记忆”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工业遗产视野下的“东郊记忆”公园【摘要】工业遗产视野下的“东郊记忆”公园是一个将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的重要地标。
本文通过介绍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公园建设的背景和规划,展示工业文化的主要景点,公园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公园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公园在保护工业遗产和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讨论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东郊记忆”公园的启示以及展望工业遗产公园的未来。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建设工业遗产公园来传承和展示工业文化,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业遗产、东郊记忆公园、文化遗产、城市发展、工业文化、景点展示、公园规划、保护与发展、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介绍工业遗产视野下的“东郊记忆”公园“东郊记忆”公园是一个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公园,位于城市东部郊区。
作为城市的重要文化景点,公园以其独特的工业风貌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片公园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工业时代的痕迹,了解到城市发展的历程,体验到工人们的艰苦劳动和精神风貌。
公园不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一个展示城市工业文化的重要平台。
通过参观公园,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的历史和发展,感受到工业遗产对于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在公园的各个景点,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工业设施和设备,了解到不同行业的发展历程,在游览中领略到工业文化的魅力。
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是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 正文2.1 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工业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工业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历史。
通过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可以让人们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历史传承意识。
工业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建筑价值。
很多工业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展现了工业时代的风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工业遗产也有重要的教育和研究价值。
东郊记忆调研报告东郊记忆游客印象调查报告一、东郊记忆概况及现状分析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是成都文化产业创意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街区,并于2012年11月1日起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
目前,景区的一期改造建设工程已经完成,各类音乐消费商家已入住,一个在东郊老工业区旧址上涅槃再生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正式和大家见面。
它在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内,项目占地380亩(一期改建218亩),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改建,是成都"东郊工业区"东调后唯一完整保留的老工业厂区。
原厂区建筑类型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建的各类厂房:沉淀了充满情感记忆的红砖厂房,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以及具有工业符号感的构筑物;厂区内高大桉树和梧桐枝繁叶茂,共同构成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
在秉承保护、传承现代工业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拟定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和德国鲁尔区的改造经验,确定了"保留为主、新旧协调、品质至上、创意时尚、注重现实、多样呈现"的改造总则。
景区内按城市工业用地更新和工业遗存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
园区现在拥有数字音乐的产业集聚区和体验区、中国新歌发布和音乐选秀基地、话剧表演、艺品超市、微电影拍摄基地、摄影艺术基地及主题会展空间等多元文化内容,是传承工业文明、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园区,实现了文化创意和旅游服务的有机融合,为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示范区、旅游新业态的集聚地。
"东郊记忆"从以前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
东郊记忆的调研报告东郊记忆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东郊记忆的重要性及其对当地居民的影响,为东郊记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东郊地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东郊记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2. 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对东郊记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3. 资料收集:整理收集相关文献、报告、新闻资讯等,形成文献综述,为调研提供背景资料。
三、调研结果1. 东郊记忆对当地居民的重要性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东郊记忆对于他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因为它代表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
许多居民表示,东郊记忆是他们强烈归属感的来源,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也是吸引游客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2. 东郊记忆的影响因素专家访谈和文献综述显示,东郊记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域环境、历史事件、人文交流等。
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东郊记忆容易受到土地利用变化、快速城市化、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冲击,因此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
3. 东郊记忆保护与传承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于东郊记忆的保护和传承重视程度较高,但在具体行动上存在较大的空白。
专家建议可以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东郊记忆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并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措施,促进东郊记忆的传承。
四、调研建议1. 建立东郊记忆保护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确保东郊记忆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2.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展览、讲座、媒体等途径向公众普及东郊记忆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3. 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邀请专业机构、社区组织等参与东郊记忆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共同制定实施方案。
4.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规划东郊地区的土地利用,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和重要资源,确保东郊记忆得以传承。
五、结论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东郊记忆对于当地居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工业遗产视野下的“东郊记忆”公园“东郊记忆”公园是一座位于城市东郊的工业遗产公园,它是一个融合了工业历史、自然环境和文化创意的综合性景观空间。
这座公园依托当地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将城市的历史记忆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学习交流和文化创意的场所。
“东郊记忆”公园所处的位置曾经是一片繁忙的工业区,工厂、矿山、仓库等各种建筑密布人们在此劳作、生活。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工业设施逐渐废弃,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遗产和改善城市环境,当地政府决定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一个集工业遗产保护、文化创意展示、生态环境改善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在“东郊记忆”公园中,保留了许多工业遗产建筑,比如老式的煤气厂、矿坑、仓库等,在这些建筑上还保留有当年的工业标识和历史痕迹,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工业时代的气息。
公园也对这些建筑进行了修缮和改造,使其成为展示和体验的场所。
煤气厂改造成了展览馆,陈列着关于当地工业发展历史的图片和实物,让人们可以了解工业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而矿坑则被改造成了地下博物馆,展示着矿工们的生活和劳作场景,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工业时代的艰辛和辉煌。
除了工业遗产建筑,公园还有大片的绿地和湖泊,草坪上点缀着各种植物和花卉,湖水清澈见底,野鸭在湖面上嬉戏。
这里是城市的绿肺,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这里,人们可以漫步湖畔、草地上,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也可以进行户外运动,比如晨跑、骑行、垂钓等,享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除了保留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外,“东郊记忆”公园还注入了一些新的文化创意元素,比如雕塑、壁画、露天音乐广场等。
在公园的各个角落,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雕塑作品,它们或是与工业有关、或是与自然有关,或是与城市生活有关,给公园增添了一份朦胧的文化气息。
而壁画则是展示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
而音乐广场则定期举办各种音乐演出和文艺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和观赏,使公园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第1篇一、前言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于2023年在成都东郊记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东郊记忆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特色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我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拓展。
以下是对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
二、实践背景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是一个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业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自2008年开业以来,东郊记忆凭借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创业者,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新地标。
三、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在实践期间,我参观了东郊记忆的各个区域,包括创意园区、商业街区、艺术展览馆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对东郊记忆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 访谈交流我采访了东郊记忆的管理人员、商户、艺术家等,了解他们在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困惑和期望。
此外,我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对东郊记忆的评价和建议。
3. 活动参与在实践期间,我参加了东郊记忆举办的各类活动,如音乐节、艺术展览、市集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对文化产业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四、实践成果1. 了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本次实践,我了解到东郊记忆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园区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商业购物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条,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2. 拓展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我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理论、政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我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今后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践体会1. 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东郊记忆的成功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园区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商业购物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条,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产业融合视角下东郊记忆的旅游业态创新研究-旅游管理
产业融合视角下东郊记忆的旅游业态创新研究
贺轶宁刘旭昊黄馨淇
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入手,通过对产业融合与旅游业态的研究,分析了东郊记忆业态发展的困境,对东郊记忆的业态发展提出相应的战略发展,为东郊记忆旅游业态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业态的关系
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业态从本质上都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种创新。
旅游行业间的融合催生了旅游业态的出现,旅游业态的发展又进一步深化了旅游产业的融合。
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融合和旅游业态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市场。
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等的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来来满足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
而旅游业态的创新,产业融合是产生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东郊记忆业态发展研究
(一)东郊记忆业态现状
东郊记忆园区引入了不同规模和风格的音乐现场演艺、酒吧、咖啡、影院、剧场等体验性业态,特色餐饮、酒店、礼品店等配套商业,还植入了“成都艺术超市”等关联艺术业态。
形成七大业态业态,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
(二)东郊记忆业态发展困境
1、产业链短,业态要素培育不充分
东郊记忆旅游产业链条太短,导致旅游企业间联系不紧密、产业关联性不强、
相关要素业态培育不充分。
同时,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增长方式粗放。
例如园区内留声岁月咖啡馆与星空间咖啡馆,类似的咖啡馆近距离重复建设,打破了资源供需关系的平衡,导致市场的无理性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东郊记忆产业园区扶持力度不够,新业态发展受到限制
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产业间的融合化发展、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开发更是如此。
东郊记忆缺乏专门的支持保障体系对旅游产业融合进行扶持,虽然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协调、推进旅游业的融合化发展,但与入驻企业间的交流不够,新型旅游业态无法在创业园区平台层面获得支持和鼓励。
3、高素质人才缺乏,旅游业态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东郊记忆园区管理层的不作为,导致园区内旅游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差,难以吸引行业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来东郊记忆园区发展,致使旅游新业态的培育和开发缺乏人力资源保障,对园区未来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旅游业态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没有后劲。
三、产业融合视角下东郊记忆旅游业态的创新
(一)东郊记忆业态创新的战略目标
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业态创新就是为了提高该地区旅游建设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东郊记忆的客源市场,实现区域经济效益。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东郊记忆园区内旅游业态资源也没有得到整合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郊记忆业态的发展建设。
加大区域内业态的开发程度,鼓励业态创新,实现该区域内创新业态的建设与推动,建立东郊记忆创意园区,是东郊记忆业态创新的一大战略。
没有永恒不变的业态,也没有永远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旅游业态。
在保持该区域业态的活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通过“高质量、广宣传、大销量、严管理、优服务”的业态战略将东郊记忆园区品牌提升为东郊记忆园区名牌,是东郊业态创新的又一重大战略目标。
(二)东郊记忆旅游业态创新
1、音乐+旅游
东郊记忆园区内旅游业态资源非常丰富,但其最具根本、特色、垄断性的应该是其浓厚的工业历史和音乐元素。
依托东郊记忆城市公园的地位,结合成都本地音乐特色,发挥四川音乐学院、移动音乐频道等表演智力和人员支持,通过音乐旅游的创意研发、书籍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将本地音乐呈现给大家。
发展如音乐专场晚会、音乐专项节庆等来促进音乐旅游业态的发展。
2、工业+旅游
通过挖掘原红光电子管厂的历史,结合最新灯光技术,引入最新、最具人气的灯光秀,制造东郊记忆夜景,提高旅游夜晚的可观赏性与体验性。
例如,通过灯光技术,以项目的某处城墙为幕布,用一台投影机向上投射反应成都历史、文化的画面,使观者裸眼就能看到3D的立体灯光效果。
同时,引入区域水景,将灯光、水景相结合,既缓解东郊记忆缺水的硬伤又构成动态水景观赏与体验。
3、商业+旅游
依托成华区建设路商圈,以老成都记忆为卖点,体现成都特有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风貌。
旅游商业业态主要围绕娱乐酒吧、餐饮、购物、服务零售四大元素展开。
在原商业业态上做调整,丰富购物内涵,业态休闲化提升,引入各类娱乐活动。
举办各种类型的比赛,如美食大赛、摄影比赛等,吸引旅游者参与,提高互
动性;休闲项目引入如旅游演艺、定时巡游等项目,增加游客参与性,提升整体吸引力。
同时,提高商品进入门槛,以经营品牌产品为主,丰富商业业态,如餐饮店、酒吧、KTV、电影院等等;包括原创设计师品牌、3D生活馆、创意工艺摆饰、创意居家日用、创意礼品饰品、生态农场、DIY手工店等系列,同时具备鲜明的成都特色和文化特征。
4、文化+旅游
利用目前工业文明的特殊文艺符号,将原创设计与互动体验充分结合,包含文化体验、休闲生活、艺术生活三大元素的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主题式文化旅游综合体。
在此区域开辟成都首个文艺主题、个性鲜明的文艺街区,从建筑形态、氛围营造、品牌组合、运营理念全面打造集原创的、颠覆的、艺术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成都首个文艺主题的室内街区、创意的聚集地。
例如,打造民俗风情街、东郊记忆艺术公社等。
“东郊记忆艺术公社”可通过与专业机构或知名艺术家合作,引进艺术型人才,成立工作室,成立四川工艺美术大师基地和拍卖交易中心,营造艺术氛围。
通过多渠道宣传项目着重提升知名度,保证特色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运作。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