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
- 格式:pdf
- 大小:625.37 KB
- 文档页数:12
922020年第23期总第377期VIEW ON PUBLISHING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及作家作品浅析文/陈佳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经济变革、人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潮流。
文学思潮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演进,深植于时代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文学开创了中国思想学术史上一个新的时代,逐渐凸显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的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突出地表达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意识。
文学史家洪子诚教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出,中国女性文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构成。
文章通过探讨新时期女性意识觉醒与文学创作的特点,展现该领域代表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文学造诣,并阐述其中的创作规律。
一、新时期中国女性意识复苏在文学界的表现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意识,一般不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鲜明的意义所指。
所谓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除了指表达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还指在作品创作中明显的性别特征及写作姿态。
传统性别秩序的规制将女性隔绝于社会公共领域,女性只能在其个人领域中发挥作用,一般不能参与社会权力的分配,但这种规则又肯定了女性在个人领域中的作用,期待女性通过家庭发挥个人价值,间接与社会产生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性别意识逐渐消解,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改善。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女性意识开始复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蜕变升华,呈现更为丰富、更具活力、更有创新精神的发展态势,解放思潮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领域开始呈现女性特点,女性作家们不断开拓着女性书写的疆域。
在这些女性文学作品中,内容涉及女性意识的多层含义,除了表达理想化的男女平等思想,还表达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和对女性的敬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逐渐向自觉的女性意识转化。
新时期女性文学新时期女性文学一、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崛起女性文学在新时期的再度崛起和迅速发展。
无疑为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平衡、风格多样、素质提高起了重大作用;而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则作出可鼓励性的、基础性的和直接性的贡献。
首先,女作家群不断壮大的文学景观另人注目。
比起“五四运动”来,新时期女作家群不再是逐个地从地平线升起,而是一群又一群的拔地而立。
一方面,从“五四”元老冰心到“左联”旗手丁玲,从40年代文学战士韦君宜、文学才女杨绛、陈敬容、郑敏到建国后成名的宗璞、杨沫、茹志鹃、刘真、柯岩......她们一个个从劫难、沉默、悲愤中走出来,重整旗鼓,拿起搁置多年的笔,为新时期文学奉献硕果。
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欣喜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每个三、五年就涌现一茬女小说家、女诗人、女报告文学家、女散文家、女剧作家,她们不仅密密扎扎地活跃于各种样式的创作中,还常开文学潮流或流派的先河,如张洁、舒婷、铁凝、王安忆等就都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坛光彩夺目的明星。
有人把新时期文坛的人才组成说成是“五世同堂”,这同样是符合新时期女作家队伍实际状貌的。
然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新时期作家队伍主要由1957年错划的右派作家和上山下乡返城的知青籍作作家组成。
这实在是一种无视蔚为大观的女作家队伍的偏颇之论。
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从身世经历来看,知青籍的确不少,但较少被“错划”作家。
作为群体,她们已毫无愧色地屹立于新时期文坛。
⑴其次,新时期女性文学崛起与发展的显著标志,还在于创作视角逐渐突出了“女”字。
广大女作家在坚持女性参与社会的优良传统,女人首先是人的“人的自觉”的前提下,女性意识不断增涨,“女性自觉”:包括女性人格、女性尊严、女性心理、女性体验等不断得到伸展,终于使女性文学匡正了以往遏止乃至泯灭性别特征的偏颇,表现出空前的性别特征,女性文学称谓终于具备了“人的自觉”与“女性自觉”相统一的较为完善的意义。
新时期女性文学“女”字的出现,除在婚恋题材中突出“女性自觉”外,女性文化空间的拓展则在揭示女性处境和命运的作品里得到了呈现。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一、引言近代中国女性文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创作领域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女性文学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观念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文学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于社会、家庭、爱情等话题的思考和诉求。
二、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1.宋庆龄:宋庆龄是早期倡导妇女解放运动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先驱。
她以《我把一切献给你——写给李大钊》等散文为人所熟知,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发出了声音。
2.徐志摩:徐志摩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之一,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在其诗歌中也关注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主题。
他对于爱情、婚姻、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和表达,并以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作家。
3.林徽因: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性建筑师、诗人、散文家。
她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呈现了自己对于爱情、家庭、自我的思考,并在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1.现实主义题材的兴起:随着20世纪初社会风气的变革,许多女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现实的小说和散文。
如茅盾的《荷花淀》、美玲的《城南旧事》等作品引领了一股现实主义写作热潮。
2.女性主义意识觉醒: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以自己独立而坚定的声音投身于文学创作。
她们用文字探索着自我认同和权力平等的话题,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品。
3.多元化的创作风格:近代中国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批判社会的锐利笔触,也有温柔细腻的描写;既有犀利幽默的叙述,也有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了女性文学更多元、更丰富的面貌。
四、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传递女性声音: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为广大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女性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推动了社会对于妇女权益和平等问题的认知。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20.1 复习笔记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
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
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院0801陈天华女性文学自诞生之始就与女性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在我国,从古代至近代,虽然时有女作家和女性作品出现,却并未形成关注女性意识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并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一同发展。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在这一较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的特殊历史际遇中成长起来。
一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性别意识的觉醒,催生了中国第一代醉心于表现中国知识女性精神觉醒、个性解放的现代女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得以诞生。
她们是在“五四”时期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中国文学舞台的,积极地体现出了急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寻求解放道路的自由意识。
当时,活跃在文坛上的主要女作家有陈衡哲、谢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陆晶清、陈学昭、白薇、苏雪林、凌叔华、袁昌英等。
“在当时的刊物上,以女士署名的作者不下二十人,而且文章或小说都以带‘女’字为荣,形成了一种推崇女性作品的风尚。
”1918年,陈衡哲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近千字对话体小说《老夫妻》,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
之后,她发表的十余篇中有六篇写的是妇女问题。
这些作品关于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现,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求索精神,超越和突破了男性作家的局限,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文学垄断,在中国文学史上醒目地树起了女性文学的旗帜。
二“五四”高潮过后,女作家们的创作多表现为她们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影响最大的女作家当推冰心。
出身于大家闺秀的冰心,用其特有的“爱的哲学”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希望改变社会不公平、争取自由自立的女性意识。
冰心以创作问题小说步入文坛。
首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就提出了改造旧家庭,解放妇女和建立新生活的观点。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在20世纪初(1900-1919)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出现了一批女性小说作家。
她们在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借助于报刊杂志等新的传播媒介,创作了大量新旧杂陈的小说作品,开创了女性成批介入小说创作的新局面,形成了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五四”以后女性小说创作的先导。
对这样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历史文学现象,现有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却大多未曾涉及。
本文试图在认真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这批女性小说作家的生平、创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全文共分上、下编。
上编第一章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是对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的概述。
第三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论述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下编第四、五、六章则按时间先后(1900-1913、1914-1915、1916-1919)对37位女性小说作家生平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介绍。
本文有关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作品的材料大多数是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从图书馆尘封已久的报刊杂志中翻检出来的第一手资料。
因这些资料一般很难见到,所以本文附印了所能找到的有关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照片和部分书影。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
如王蒙、王安忆、张洁、冯骥才等。
在她们的作品中,均深刻地体现了她们对女性意识的理解与感悟,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揭示和追求。
但是,随着女性文学的不断发展,女性作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80年代中期出生的许多女作家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私人世界,而是把关注对象转移到了社会现实之中。
例如李娟等人写下了大量关于新疆农村生活的作品,她们开始对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风俗等进行观察与探索,并且在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创作类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了如今的勃兴状态,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本文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研究的背景出发,进而分析其崛起与特征。
“女性文学”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由女性作家群体所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其所体现的是特定历史阶段之下社会女性群体的生活状况、审美情趣以及思想感情等。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女性文学也呈现出了独特的特征。
女性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男作家”与“女作家”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性别化倾向。
试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念的发展历程【论文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的萌生发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特点的、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
中国女性文学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而走进文学史的。
同时,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作家作品的引介也开阔了作家的视野,它们共同催生中国第一个女作家群体,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此后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前行中日趋成熟。
论文关键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史上,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引入无疑是唤起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文学观的影响,但是,它为中国当代社会对女性主义文学观念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消化和理解提供了许多经验。
中国当代文学向女性精神与心灵的深处拓展,体现强烈的女性价值感与女性主体性更是得益于西方较为成熟的女性文学观念。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观的形成是带有本土特色、具有阶段性特点、流动变化的过程。
一、女性主义文学观念的产生女性主义提倡打破男性话语权,从女性的视角看待世界。
女性主义文学观的产生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是密切相连的。
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产生,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并迅速在全社会扩展开来。
l9世纪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妇女向本阶级男性统治者要求参政、就业、受教育等具体的平等权利,是仅停留于表面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实际上并未触及父权文化自身。
少有的女作家的创作还不能受到社会正视,女性文学批评当然没有形成气候。
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广大女性真正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才有了理论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应地出现大量女权主义的论著,为妇女言论提供了阵地。
1970年,凯特·米勒特的陛政治》的出版,标志着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形成。
尤其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肖沃尔特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她主张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撰写的第一部英国女性小说史《她们自己的文学》于1977年问世,她明确提出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发掘出大量被父权制文学史湮埋的女作家,对一些有影响的女作家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其中小说代表作家是(分数:1分)A。
刘索拉B。
林白C. 池莉D. 伊蕾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D2、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其中诗歌的代表诗人是(分数:1分)A。
林白B。
伊蕾C。
舒婷D. 陈染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C3、小说《与往事干杯》被看作是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其作者是(分数:1分)A. 翟永明B. 林白C。
王安忆D. 陈染标准答案是:D。
您的答案是:D4、描绘社会结构中人的悲剧处境的《单位》、《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分数:1分)A。
刘震云B。
阿城C。
范小青D. 方方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B5、第三代诗人中最具浪漫性和唯美性的诗群是(分数:1分)A. 四川诗群B. 上海诗群C. 北京诗群D。
他们诗群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6、被认为是“讲真话的大书”的散文集是(分数:1分)A。
《干校六记》B. 《随想录》C. 《我与地坛》D。
《晚华集》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7、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的结构方式是(分数:1分)A。
冰糖葫芦式B. 一人一事式C。
人像展览式D。
锁闭式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C8、下列属于“七月诗派”的一组诗人是(分数:1分)A. 穆旦、郑敏、杜运燮B。
辛笛、陈敬容、冀汸C. 穆旦、唐湜、曾卓D。
鲁藜、绿原、阿垅标准答案是:D.您的答案是:B9、穆旦的《诗八首》抒写的是(分数:1分)A。
爱情B. 自我C。
爱情与自我D. 爱国之情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10、因诗作有着强烈的生活色彩和铿锵的节奏而被闻一多赞誉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是(分数:1分)A。
何其芳B. 田间C。
李广田D. 艾青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11、延安文艺整风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是(分数:1分)A。
《火把》B. 《赶车传》C。
《王贵与李香香》D。
《漳河水》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12、20世纪50至70年代,小说题材选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文学评论 1998年第4期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阎纯德内容提要: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是和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道路相伴随的。
从秋瑾开始,一代代女作家在时代召唤下,创作了丰富多采的中国女性文学,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前进和妇女自身的解放。
这条女性文学之路是曲折而广阔的。
仅仅用横移过来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尺度,是不能客观、全面地估量我国女性文学的实绩的。
中国女性文学应容许不同风格、流派的繁荣发展,但应与猥琐、龌龊、阴暗、低俗绝缘。
一在人类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提出是社会的进步,它带有浓重的女权主义色彩。
但是女性文学从来也不是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是女性们代表一个“集团”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它的思想更直接地指向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文化,也指向文学和艺术。
女权主义是代表“第二性”的先知先觉者在价值观念上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
而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创作的文学———尽管女性文学同女权主义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尽管女性主义有它自己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女性文学不应当是“纯粹”的,其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包括思想形式,也包括艺术和语言形式。
就女性文学而言,也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就是说,女性话语也是因作家而异,有的“女性意识”强烈些,有的则淡些。
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算是“女性文学”就我国文学理论界自80年代中期以来所发表的一些理论文章和几次中国女性文学研讨会的争论而言,观点相左,歧见很深。
一种具有先锋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论点自然是舶自西方,这种理论虽然只有30来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理论,在西方和非西方的其他国家的文学界却有较广泛的影响。
因此,这种理论被认为是“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在文学上的表现。
它最早发祥于18世纪的西方女性主义,严格说是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是与妇女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