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肢骨折功能锻炼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肱骨干骨折体位:屈肘90°,三角巾悬吊功能锻炼:复位固定后尽早开始手指屈伸活动,并进行上臂肌肉的主动舒缩运动,但禁止做上臂旋转运动。
2—3周后,开始主动的腕、肘关节屈伸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频率。
6—8周后加大活动量,并作肩关节旋转活动,以防肩关节僵硬或萎缩。
尺桡骨骨折体位:吊带或三角巾将上肢托起,防止腕关节旋前或旋后。
功能锻炼:复位固定后尽早开始手指伸屈和用力握拳活动,并进行上臂和前臂肌肉的主动舒缩运动。
2周后局部肿胀消退,开始练习腕关节活动。
4周后开始练习肘关节和肩关节活动。
8—10周后拍片证实骨折已愈合,才可进行前臂旋转活动。
股骨颈骨折非手术治疗体位:外展中立位——平卧时两腿分开30°,腿间放枕头,脚尖向上或穿“丁”字鞋。
不可使患肢内收或外旋,坐起时不能交叉盘腿。
翻身过程中:使患肢在上且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然后在两大腿之间放一个枕头以防内收。
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和足趾屈伸旋转运动,在非睡眠状态下每小时练习1次,每次5—20分钟,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同时指导病人进行双上肢和健侧下肢全范围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
8周后复查X片,若无异常可去除牵引后在床上坐起;3个月后骨折基本愈合,可先扶双拐患肢不负重活动,后逐渐换单拐部分负重活动;6个月后复查X片,显示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完全负重行走。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就是大腿前面肌肉群的绷劲练习。
所谓等长收缩,指的就是肌肉在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变,不会产生关节的运动,只是肌肉内部张力增加。
因为肢体和关节不用动,所以又叫做静力性收缩。
如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不容易找到肌肉收缩的感觉,可以象下面的图示那样。
在膝关节下面垫一个小毛巾卷,这样在收缩肌肉的同时有个伸膝向下压毛巾卷的动作趋势,就能很容易的找到感觉了。
(注意!只是趋势,不要真的做出伸膝的动作。
还有,为了看得清楚,毛巾卷画得比较大,实际只要很小方便找到感觉就可以了。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恢复腿部功能和增强力量的训练方案。
腿部骨折后,患者可能经历了手术修复或保守治疗,接下来的康复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跑步和其他日常活动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腿部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1、肌肉强化。
通过进行腿部肌肉的锻炼来增强力量和稳定性。
这包括踢腿、屈腿、伸腿等活动。
2、平衡训练。
通过平衡训练来提高患者在站立和行走时的稳定性。
可以使用稳定球或单脚站立的方式来进行训练。
3、步态训练。
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模式和步态。
这涉及到逐渐增加步伐的长度和速度,并改善患者的姿势和踝关节的灵活性。
4、柔软度训练。
通过进行伸展运动来增加腿部肌肉和关节的柔软度。
这可以包括瑜伽、拉伸、按摩等。
5、功能性训练。
通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日常功能,例如爬楼梯、跳跃等。
6、动力和耐力训练。
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提高患者的腿部力量和耐力。
在进行康复训练前,建议患者咨询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建议,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定制的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应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以避免进一步受伤,并确保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 1 -。
下肢骨折患者臀部肌肉的锻炼方法被动运动被动运动:靠自身以外的力量进行运动,主要依靠他人或健侧肢体带动。
适用于体弱无力,暂不能作主动运动的患者。
在固定部位的远端关节做被动运动以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腱粘连,但运动要轻柔,以免影响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被动运动的方法(1)关节被动活动:骨折固定初期,少数病人因惧怕疼痛不敢作主动锻炼,宜在医务人员帮助下进行辅助性活动,促使病人更好地作主动锻炼,但操作时要轻柔,不使骨折再度移位和加重局部创伤。
(2)按摩:适用于骨折断端有肿胀的肢体,通过轻微按摩帮助肿胀消退。
★被动活动力量要柔和,不要过力,防止损伤,以病人不痛或轻痛为度。
主动运动关节制动:等长收缩锻炼,即静力性肌肉收缩,在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整个肢体的肌肉紧张用力然后放松。
关节可以活动:等张收缩锻炼,即动力性肌肉收缩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第一阶段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使肿胀早日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
主要形式是使患处肌肉作舒缩活动。
上肢骨折:可作握拳、提肩活动,握拳时使整个上肢肌肉用力,而后放松。
下肢骨折: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使整个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关节屈曲。
踝关节骨折: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动作。
(二)第二阶段锻炼的形式:逐步活动骨折附近的关节。
上肢骨折:除作握拳外,还可作一些主动性的关节伸屈活动。
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
下肢骨折:可进行抬腿和髋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结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轻度负重活动。
(三)第三阶段这时患处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已有足够的骨痂,一般接近临床愈合。
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面的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的活动都可以进行,活动的次数及范围可扩大。
(四)第四阶段此期病人的骨折已达临床愈合,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
上肢骨折病人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
下肢骨折病人可作上下坡、上下楼活动,在拐杖或手杖保护下,作一些负重的活动。
下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
下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锻炼:在骨折后的3天左右,开始进行下肢骨折部位的肌肉静力训练,即保持下肢外形不动,进行肌肉的静力收缩和舒张。
此阶段的目标是促进下肢的血液回流,防止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2. 中期锻炼:当肢体可以运动后,开始进行下肢的肌肉和关节的康复锻炼。
锻炼的强度应视骨折内固定的强度而定,内固定牢靠时可适当用力,相对牢靠时应减少受力。
当骨折有明显的愈合并且形成骨痂后,可以扶双拐做患肢的部分负重行走,此时不能完全负重,只有当骨折完全恢复、骨折线消失后才能够完全负重。
3. 晚期锻炼:在骨折愈合后,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直至完全负重。
同时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训练,以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
具体的功能锻炼方法可能因个体情况和手术方式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和损伤。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
几类常见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小科普发表时间:2020-12-11T11:31:27.33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作者:严肃[导读] 几类常见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小科普严肃(利州区中医医院;四川广元628003)在临床骨折手术治疗中,不仅只包括复位和固定,恢复锻炼同样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由于骨折患者在术后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卧床静养,而患者肢体在长时间内未进行正常的活动,便会导致肢体功能退化,从而产生肌肉萎缩的症状,不利于病情恢复。
因此,在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就成为了促进恢复的关键。
下面总结了几种常见的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方法。
1、腰椎骨折术后功能锻炼腰椎骨折属于常见的脊椎损伤,主要是由于间接暴力或后背击打造成的胸腰段压缩性的骨折,如臀部触地或高空坠落后背着地。
其锻炼方法需要根据损伤程度制定。
常用锻炼方法如以下:术后早期应保持静卧,直至一到两周,待患者病情有所改善后,可以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进行直腿抬高的功能锻炼,进行下肢屈曲,每天练习次数根据患者情况判断,但应注意适当。
术后两周可以采取拱桥式锻炼腰背肌肉,最开始采取五点支撑法,因其对腰椎负荷较小,即以双肘、头部和足跟做支撑点,腹部和臀部尽量向上抬起,持续5-10秒后放松肌肉,缓慢放下。
每日练习量根据患者情况为准,以不感疲累为宜。
每日要对腹部进行按摩保持肠胃通畅。
2、下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术后当天做深呼吸和足趾及踝关节背屈活动,术后两天可以尝试进行健侧和上肢练习,协助手拉吊环抬高臀部,每组20次,每日三次。
在膝关节不弯曲的情况下进行大腿肌肉的收缩和舒展练习,练习时,应缓慢进行收缩和舒展,每天练习量保持在6-8次,每次练习两到三分钟。
术后一周左右锻炼下肢肌力,开始膝关节的主动屈伸功能锻炼。
3、髌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髌骨骨折后,其髌骨处发生断裂,导致膝关节功能受损。
从而出现疼痛,肿胀,难以活动的情况。
因此针对髌骨骨折术后的锻炼应注重下肢肌肉的锻炼和膝关节的屈伸,锻炼股四头肌做等长收缩,即患肢的收缩和舒展,每天练习量保持在3次左右,每次练习两到三分钟。
小腿骨折康复训练6种简单方法
以下是六种简单的小腿骨折康复训练方法,它们没有重复的标题:
1. 踮起脚尖:站立时尽量踮起脚尖,然后再慢慢放下脚跟。
这个练习有助于增强小腿肌肉,提高脚踝的稳定性。
2. 踩手摇筛子:坐在椅子上,双腿并拢。
用手将一个小筛子或者硬币放在脚的正前方,然后用脚尖将它踩起来,并尽量将其掌握在脚跟部分。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小腿肌肉的力量和精确性。
3. 外侧走:站立时将右脚向外侧滑动,然后再将左脚跟随右脚滑动。
然后反向重复这个动作。
这个练习可以帮助增强小腿的侧部肌肉。
4. 坐着抬腿:坐在椅子上,将右腿抬起,然后再慢慢放下。
然后换另一条腿重复同样的动作。
这个练习可以增强小腿肌肉的力量。
5. 翘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将一脚踝放在另一膝盖上,然后用手轻压脚趾,使小腿和脚背感到伸展。
保持这个伸展姿势片刻,然后换腿重复。
这个练习可以帮助放松小腿肌肉,改善脚踝的灵活性。
6. 坐姿抬脚:坐在椅子上,双腿并拢。
然后慢慢抬起一条腿,尽量将膝盖伸直。
保持这个姿势片刻,然后换腿重复。
这个练习可以增强小腿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请注意,在文章中不出现与以上练习标题相同的文字。
复是治疗工作的最终目标。
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好坏,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之间具有重要联系,所以下肢骨折患者一定要掌握正确的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对骨折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肢骨折患者怎样进行功能锻炼这部分患者术后7天需进行患肢肌力训练,保证髋部屈伸训练量能得以增加。
在实际的功能训练中,患者要采用仰卧中立位,对股四头肌进行收缩,缓慢将患肢的足跟向臀部滑动,保证患者髋部屈曲,足尖保持向前,患者还需对髋内收、内旋、屈曲角度进行控制,保证角度不宜过大,控制在90°以内为宜。
要求髋部屈曲5秒后回到原位,进行5秒钟放松,每组进行20次,每天进行5~6次训练。
对于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7天后经过早期锻炼,上肢肿胀情况会明显减轻或者逐渐消失。
患者完成手术后中期属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功能锻炼中,需要上下推移患者的伤肢髌骨,避免髌骨关节出现粘连情况,有助于避免髌骨关节炎问题。
患者在功能锻炼期间,还需要进行伤肢膝关节的主动伸屈训练,要求患者脚在床上滑动,膝关节尽量屈曲,在最大屈曲位停留5~10秒钟,每天进行5~6次训练,逐渐增加其活动范围。
胫腓骨骨折患者在手术后7天,不但需要进行患肢肌肉的功能锻炼,还需要逐渐活动骨折上下关节,但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保证动作轻柔。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进行抬腿练习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练习。
抬腿练习主要是指患者保持仰卧位,两腿伸直后,平放于病床上,伸直膝关节,将腿抬离床面,足跟稍稍离开病床即可。
患者在抬腿时要缓慢抬起,将腿抬习。
每天进行两次,每次进行5~10分钟,避免患者出现疲劳。
踝部骨折患者在术后7天,需要增加踝屈伸和趾屈伸静力性收缩练习,每组进行20~30次练习,每日进行8~10组训练,同时要求患者患足不着地。
下肢骨折患者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下肢骨折患者在功能锻炼期间,需要积极鼓励其进行功能锻炼,使其能主动进行锻炼。
患者在锻炼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范围需要从小到大,活动次数需要由少到多。
骨折病人功能锻炼与饮食调理的指导1.2 方法指导1.2.1 第一阶段伤后1~2周为炎症消退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骨折端也易再发生移位,软组织处于修复阶段。
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消肿、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
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上肢骨折可作握拳释拳,使上肢整个肌肉舒缩(握拳、释拳为1次),4次/min,每日3次,每次5~10min;活动肩关节时要弯腰90°,用一只手拖住患肢的前臂作肩关节环形活动。
下肢骨折可作股四头肌舒缩,使整个下肢肌肉用力后放松,踝关节骨折病人可作跖趾背屈活动,每日3次,每次5~10min。
护士指导家属按时协助病人功能锻炼。
此时由于创伤对胃肠道的刺激,短期内出现肠蠕动减慢、腹胀、食欲不振等。
因此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选用多品种,富有各种营养、介于正常饮食和半流食之间的软食,如:新鲜蔬菜加瘦肉末做成的软面食、豆制品、蛋类、鸡面片汤等,忌辛辣、油腻食品。
1.2.2 第二阶段伤后3~5周为骨痂形成期,除练习患肢的肌肉舒缩活动外,可指导患者活动骨折附近关节并逐步加大锻炼强度。
上肢骨折可作主动性的关节伸屈活动,如:腕关节、肘关节,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内收活动。
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动作须柔和缓慢。
随着骨折的愈合,活动次数和强度应定时定量的增加;下肢骨折可作抬腿、髋关节伸屈活动,并可上下肢配合,进行攀扶站立,逐步开始轻度负重活动。
股骨骨折病人4周后可用双手撑床,作抬臀,伸屈髋、膝关节等动作。
4~6周后可下床扶拐活动,但不能负重。
此时的饮食应由开始的清淡改为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用于增加全身营养,满足骨痂生长的需求,如:排骨汤、瘦肉、炖水鱼、动物肝脏、乳制品等。
骨折多由骨质疏松引起,钙的重吸收又加重了骨质疏松,因此还应加补高钙饮食,如:豆类、海带、虾皮、芝麻等,同时可以服用多维钙片,以利钙的重吸收。
1.2.3 第三阶段伤后6~8周为骨痂成熟期,患肢的软组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有大量骨痂形成,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方面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锻炼都可进行,并扩大活动次数和范围。
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
术前:
1.胫骨结节牵引的患者练习三点支撑抬高上身和臀部,患者两手支起臀部并将健肢蹬起,每隔2小时做1次,夜间睡眠时间隔稍长,每隔3-4小时做1次,每次抬起至少5秒。
2. 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用力使踝关节背屈伸伴足趾屈伸,以及足趾每日屈伸200次。
术后:
1.术后第1天做深呼吸,并开始足趾及踝关节背屈活动。
2.术后2~3天进行健侧和上肢练习,协助手拉吊环抬高臀部,每组20次,每日三次;做患肢肌肉收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屈伸,收缩与放松的时间均为5秒钟,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拔除伤口引流管后,协助病人在床上坐起,摇起床头30°~60°,每日2次。
3.术后7天继续做患肢肌力训练,增加髋部屈曲练习,病人仰卧伸腿位,收缩股四头肌,缓缓将患肢足跟向臀部滑动,使髋屈曲,足尖保持向前,注意防止髋内收、内旋,屈曲角度不宜过大(﹤90°)。
保持髋部屈曲5秒钟后回到原位,放松5秒钟,每组20次,每次5-6次。
直腿抬高训练,保持外展中立位不能内收,每天5次,每次5下。
髌骨骨折
术前:
1.练习三点支撑抬高上身和臀部,患者两手支起臀部并将健肢蹬起,每隔2小时做1次,夜间睡眠时间隔稍长,每隔3-4小时做1次,每次抬起至少5秒。
2. 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用力使踝关节背屈伸伴足趾屈伸,以及足趾每日屈伸200次。
术后:
1.术后第1天进行踝关节屈伸,收缩与放松的时间均为5秒钟,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
患肢用垫枕抬高,保持中立位,膝关节屈曲10~15°。
2.术后第2天协助手拉吊环抬高臀部,每组20次,每日三次;做患肢肌肉收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屈伸,收缩与放松的时间均为5秒钟,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拔除伤口引流管后,协助病人在床上坐起,摇起床头30°~60°,每日2次。
避免引起伤肢疲乏、疼痛,避免冲击动作和任何暴力,所有锻炼尽量在无痛范围内进行。
3.术后7天通过早期的锻炼后,伤肢肿胀减轻或逐渐消失。
术后中期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最佳时期,上下推移患者伤肢髌骨,防止髌股关节面粘连,避免髌骨关节炎的发生。
正确指导患者进行伤肢膝关节的主动伸屈锻炼,保持脚在床上滑动,尽量屈曲膝关节,可以从10~20。
开始,在最大屈曲位停留5~10秒,每天5~6次,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胫骨平台骨折
术前:
1.练习三点支撑抬高上身和臀部,患者两手支起臀部并将健肢蹬起,每隔2小时做1次,夜间睡眠时间隔稍长,每隔3-4小时做1次,每次抬起至少5秒。
2. 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用力使踝关节背屈伸伴足趾屈伸,以及足趾每日屈伸200次。
术后:
1.术后第1天进行踝关节屈伸,收缩与放松的时间均为5秒钟,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
患肢用垫枕抬高,保持中立位,膝关节屈曲10~15°。
2.术后第2天协助手拉吊环抬高臀部,每组20次,每日三次;做患肢肌肉收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屈伸,收缩与放松的时间均为5秒钟,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拔除伤口引流管后,协助病人在床上坐起,摇起床头30°~60°,每日2次。
避免引起伤肢疲乏、疼痛,避免冲击动作和任何暴力,所有锻炼尽量在无痛范围内进行。
3.术后7天正确指导患者进行伤肢膝关节的主动伸屈锻炼,保持脚在床上滑动,尽量屈曲膝关节,可以从10~20。
开始,在最大屈曲位停留5~10秒,每天5~6次,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胫腓骨骨折
术前:
1.跟骨牵引的患者练习三点支撑抬高上身和臀部,患者两手支起臀部并将健肢蹬起,每隔2小时做1次,夜间睡眠时间隔稍长,每隔3-4小时做1次,每次抬起至少5秒。
2. 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用力使踝关节背屈伸伴跖屈伸,以及足趾每日屈伸200次。
术后:
1.术后1-2天,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用力使踝关节背屈伸伴跖屈伸,以及足趾每日屈伸,收缩与放松的时间均为5秒钟,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髌骨的被动活动。
2.术后7天,进行患肢肌肉锻炼外,可逐渐活动骨折上下关节,但动作要轻,主要做抬腿练习和膝关节屈伸活动。
抬腿练习即病人仰卧,两腿伸直平放在床上,抬腿时要伸直膝关节抬离床面,足跟稍离床即可,抬腿时要慢慢抬起,然后慢慢放下。
当把腿抬到适当高度时停3-5s 再放下来,这样反复练习,1次/2h,5-10min/次,以不疲劳为度。
踝部骨折
术前: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及足趾每日屈伸200次。
术后:
1.术后1-2天,练习膝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股四头肌活动,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限制踝关节屈伸。
2.术后7天,增加踝屈伸和趾屈伸静力性收缩练习,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患足不着地。
跟骨骨折
术前: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及足趾每日屈伸200次。
术后:
1.术后1-2天,进行主动足趾活动,髋、膝等下肢关节屈伸练习,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
2.术后3-5天,踝关节的屈伸练习,每组20-30次,每日8-10组。
3.术后7天,开始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