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奇运用虫类药物经验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83.56 KB
- 文档页数:2
老中医总结的虫类药应用临床经验,治风为主,有很好的窜透力虫类药窜透性强,具深搜细剔之特性。
其治病既可挽危急之惊风,又可起痹证、中风偏瘫癌肿等沉菏病疾。
尤适用于久治不愈之疑难杂病,诚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
本文拟就当代名老中医虫类药之临床应用经验,以药物功效为纲作以整理分析。
1搜剔风邪虫类药的最大特点是窜透而搜剔风邪。
故对风邪致病经久不愈者每每用之。
朱仁康对于风热久羁之尊麻疹,即用乌蛇、蝉衣等虫类药搜剔风邪,益以荆芥、白芷、羌活驱风,黄连、黄答苦寒清热,侧它、连翘、甘草解毒,大黄清泄于下“`。
奚风霖治尊麻疹因药、食、气、味过敏所致者加紫苏、僵蚕、蛇蜕、地龙、全蝎、乌梢蛇、苦参`”。
盖用作搜风之功。
因尊麻疹中医亦称“风疹块”,以风邪为主。
过敏所致,久治不愈者,乃风邪入络,唯虫类药可搜驱。
李寿山治疗尊麻疹之首乌饮(何首乌20一25`,黄茂15一309,当归、白芍、生地、苦参、仙灵脾、僵蚕、乌蛇、地肤子各15g,白鲜皮15一20g,紫草盆10g,即用了僵蚕与乌蛇。
李氏以为慢性茸麻疹,多为久病,伤其气阴,阴虚燥而生风,气虚卫表不固易招外邪而反复发作。
故治当养血祛风、益气固表。
李氏祛风,药用虫类,乃因病为慢性,虫可深搜细别而除病根。
不过虫类药之在方中只是一方面。
病之治疗还须辨证论治。
2息风止痉虫类之搜剔风邪,既可驱除外风,又可平肝息内风。
其息风止痉作用可用于外感热病,耗伤阴液,肝失滋养所生之风。
陕西张鹏祥老中医对高热神昏、澹语痉厥者,用加味升降散配合止痉散。
加味升降散药用住蚕、蝉衣、大黄、芥穗、连翘、牛子各10g,姜黄5g,银花15g,生石膏30g,甘草3g。
止痉散:全揭、蜈蚣各等分,研末冲服,每次2g。
张氏在此将虫类药之止痉散作为治疗痉厥之主要手段,“急则治其标”也。
小儿高热,更易致惊风。
盖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起病急,传变速。
又“肝常有余”。
感受外邪,正邪相争,热势嚣张化火可引动肝风而发惊厥。
张喜奎教授运用虫类药物经验总结虫类药物,即由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制成的药物,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作为中医药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张喜奎教授在虫类药物的运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总结出一系列运用虫类药物的经验,为临床提供了有力支持。
张喜奎教授首先指出,虫类药物具有显著的药效和疗效,广泛用于中医药治疗传统疾病。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蜂胶、蜂蜜、蚕蛹、蝎子等,这些药物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温通、解毒、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
例如,蜂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蜂蜜则具有滋补益气、养阴生津、消炎润燥等功效。
这些虫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炎症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虚弱疲倦等症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其次,张喜奎教授总结了虫类药物的配伍原则,提出了虫药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增效的配伍规律。
他指出,虫类药物应与其他药物合理搭配使用,以发挥最佳疗效。
例如,蜂胶与蜂蜜可以相互协同作用,加强抗菌消炎的效果;蚕蛹与乌龟补肾益精药物配伍,可以提高肾阳虚引起的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此外,张喜奎教授还总结了虫类药物的有效用法和用量。
他表示,虫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体质和具体情况来确定用法和用量,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例如,蜂胶可以外用于伤口感染、烫伤、血肿等症状,也可以内服治疗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蜂蜜则可以口服、外用或加入饮食中食用。
蚕蛹则可以煮汤、炒菜、煎煮等多种形式食用。
对于剂型较为特殊的虫类药物,如蝎子等,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综上所述,张喜奎教授在虫类药物的运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的经验总结不仅为中医药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临床医生在治疗疾病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虫类药物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药效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张喜奎教授的经验总结为虫类药物的研究和应用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著名医家应用虫类药的经验 2006年4月7日中国中医药报单健民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我国对动物类药物的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为止,药用动物已达444种,其中虫类占24%(107种),再加上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所增160种,总数已达600种之多。
这些药物,目前已广泛用于慢性痼疾、严重痛症和某些肿瘤、炎症,引起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各种生化制剂也层出不穷,前景十分广阔,故对其进一步研究、发掘将有重要意义。
(一)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继承前人应用动物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革新,以药用动物广泛治疗多种疾病,并别具匠心提出血肉有情之品可养奇经,栽培体内精血,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兹就《临证指南医案》积聚门以虫类药通络除坚之王姓案,作一探索。
王骑射驰聘,寒暑劳形,皆令阳气受伤,三年来右胸胁形高微突,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盖经络系于脏腑外廓,犹堪勉强支撑。
但气钝血滞,日渐瘀痹而延症瘕,怒劳努力,气血交乱,病症旋发,故寒温消克,理气逐血,总之,未能讲究络病功夫。
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停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录法备参来议。
蜣螂虫虫归须桃仁川郁金川芎生香附煨木香生牡蛎夏枯草用大酒曲末加水稀糊丸,无灰酒送。
叶天士根据“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的治疗原则,常以仲景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方化裁,治疗积聚。
他认为,用以松透病根,治疗一些干血、恶瘀积聚之劳伤血痹等顽痛痼疾。
常用一二种虫类药配合其他药物,用虫蚁迅速飞走诸灵,气可宣通,可制成丸剂缓攻。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较多的是穿山甲、蜣螂、虫。
它如用地龙舒筋活络,以全蝎透风搜邪,以蜂房祛风散热等,亦常选用。
每与辛润通络、清润通络、辛温通络、行气活血相配合。
本案以蜣螂、虫为主,配合归须、桃仁润利活血,郁金、川芎行气活血,以及香附、木香之理气行滞,佐牡蛎之软坚、夏枯草之消结。
名老中医运用虫类药经验总结(二)痹证,附医案张炳厚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有“医林怪杰”、“治痛名家”之称。
张老认为虫类药补之则谓其为“血肉有情之物”,攻之则谓其为“虫蚁搜剔之能”,益气血疗虚疾无不常用之,愈顽疾起沉疴无不仰赖之。
诚如叶天士所言:“久则邪正浑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药疏通诸邪”,强调对于久病入络,痰瘀互结,深入骨髓者,必以虫类药搜剔络中之邪。
将张老应用虫类药的临证经验总结,分期分享给大家。
痹证张老师认为,痹证多由机体正气先虚,营卫不调,经络空虚,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邪乘虚而入所致。
治痹证要辨寒热,调气血,分上下。
痹证的病机关键在于气血凝滞,故调理气血是痹证的治本大法。
痹证大体分为热痹和寒痹。
热痹可由直接感受热邪所致,也可因寒痹迁延日久化热而成,前者治以白虎加桂枝汤,后者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
治疗寒痹,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疼痛三两三”方,疗效卓著。
“疼痛三两三”组成:当归、川芎、忍冬藤各一两,穿山甲三钱,三七三分。
因其方总药量为三两三钱三分,故名三两三,主要功用和血祛风,通络蠲痹。
老师治疗痹证还有以下特点:治痹重用黄芪,善用引经药,重视理气行气,尤善用虫类药物。
在痹证的治疗中,虫类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搜剔诸邪,力专效宏,如白花蛇能搜风通络化瘀,尤其以追骨搜风力最强,能和缓因神经病变而引起的拘急、抽搐、麻木等症。
老师根据不同病情还经常选用蜈蚣、全蝎、水蛭、地龙、僵蚕、山甲之类,特别强调用全蝎,因为全蝎足尾头翅俱全,更能活血通络,用这些药治疗诸般疼痛,尤其是久痛,能取得显著效果。
病例患者:女,37岁。
患者5年前产后出现双手指间关节、双肘、双膝及双髋关节疼痛,畏风畏寒,劳累及受凉后尤甚,阴雨天加重,伴关节僵硬、活动不利、周身肌肉酸痛,倦怠乏力,月经量少,色暗红,血块多,舌淡暗,苔白满布,脉沉无力。
在外院查: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系列等免疫学检查及关节片均无异常。
中医诊断:痹证。
巧用虫类药,疗效建奇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虫部106种,介部26种,共128种。
临床常用药40余种。
大致可分为卵生,化生,理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编著《中医学》1982年版常用中药424种,其中常用虫类药43余种。
当前重关对水蛭,蛇虫,全蝎,蜈蚣,蟾酥,土鳖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从分子水平上论证其对血液粘稠度,改变血液流变速度,全面提高微循环功能,广泛应用了治疗心脑血管性疾病,展示了广阔前景,推进了中医药面向世界的步伐。
虫类药是指生物界中的少量寄生虫,微生物,昆虫,两栖爬行类动物。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虫乃生物之微者,其类繁多,故字从三虫会意。
”“其物虽微,不可与麟,凤龙为伍,然有羽,毛,鳞,介,倮之形,胎,卵,风,湿,化生之异,蠢动含灵,各俱性气。
”对于气滞血瘀,瘀血停着,络脉郁滞,绌急,瘀阻,瘀塞,积聚,癥瘕有解毒,行血,通塞,通络,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
医圣张仲景指出,飞者升,走着降,灵动迅速,血无凝着,气可宜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具有搜剔疏拨,追拨沉混气血之邪的独特疗效。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朱良者通晓中医理编,擅长使用虫类药,临床疗效显著,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笔者学习先贤之经验,在长期临床用药中,不断思索,积累,总结,常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软坚散结药物中选用2-3种虫药物,有很好的疗效。
特别是在治疗心脑血管性疾病,肿瘤等,可谓:巧用虫类药,疗效建奇功。
1.加大清热解毒能力,以外科疾病的疮,痛,疔,斑都具有红,肿,热,痛,痒等症状。
外感六淫,邪从火化,或嗜食灸,膏粱厚味,痰热内生,或皮肤外,感受火毒。
《灵枢痈疽》:“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
寒邪客于经络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痛肿。
”火毒是引起疮痈的致病原因,而火毒壅遏脉络,肉理,引起营卫留不通,形成气滞,血郁,痰结则是疾病的发病机理。
其二,气有余,是火,热是自身阳气郁结而化,六淫侵袭的途径虽有不同,气因郁而化热则一。
虫药大战肿瘤君之化瘀抗癌篇谈到活血化瘀抗癌,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血瘀”的含义,了解一下癌症与血瘀的关系啊!中医认为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瘀血所导致的,例如:各种疼痛、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等。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瘀血一旦形成之后,则又能成为致病因素,进一步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的进一步失调,如此构成恶性循环。
因此瘀血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
血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凝滞。
气为血帅,气虚或气滞,则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或寒邪客入血脉,使经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均可形成瘀血。
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针对血瘀,中医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活血化瘀治法可以说起源于秦汉以前,发展于后汉,补充于唐、宋、金、元,完善于明清,创新于现代。
历史上,对活血化瘀治法有突出贡献的三位医家: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清代著名医学家。
既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
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
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
他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提出“久病入络”的理论,倡导“通络”之说。
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对痹证、郁证、积证、症瘕、疟母、噎嗝、便秘及月经胎产等多种病证,广泛应用了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对瘀血严重及有干血内结者,还常使用蜣螂、蛰虫、水蛭等虫类逐瘀药。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注重分辨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他的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可靠,代表著作<<医林改错>>。
虫类药运用经验作者:张彦明黄佩军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年第08期[关键词]虫类药;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56—011、祛风止痒通络白花蛇1、乌梢蛇、蜈蚣2、全蝎、僵蚕3、蝉蜕药性善走窜,具有较好的祛风止痒通络。
1.1白花蛇与乌梢蛇均人肝经,可随血走窜,善通四肢筋络,乌梢蛇可增强白花蛇祛风通络、解毒除湿之功效。
临床上用此药对治疗风湿顽痹,一则由经人络,祛除湿毒,致病之邪以治标,二则可辅助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以治本。
1.2蜈蚣和全蝎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熄风止痒,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善于走窜,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全蝎辛平有毒,善入肝经,具有搜风发汗之功,熄风止痒力强,两药相伍效更佳,对伤经性疼痛效果最佳而为首选。
1.3僵蚕和蝉蜕僵蚕咸辛平,归肝肺两经,具有熄风止痉,疏风泄热,散风止痒,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蝉蜕甘寒,人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解痉,退翳明目,两药均入肝经,且具疏风泻热,解痉平喘,化痰散结之功,在治疗肺系痰热方面协同增强,尤善治疗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炎,对于咽喉肿痛及感冒发热也效佳。
治疗荨麻疹,症见瘙痒剧烈,风吹即犯,属伏热夹湿,外感风邪之属于腠理者以白花蛇12g,蝉蜕6g,为主加入茵陈12g,土茯苓12g,白术10g以清热利湿,防风8g,薄荷3g,荆芥6以疏风,常得显效,对经期发疹、奇痒难忍、而色无华,气短乏力,属冲任失调,血虚生风者,以四物汤养血补血,及以乌梢蛇16g,防风10g,僵蚕10g,祛风止痒,常得显效,对皮肤瘙痒,抓甚时皮肤破损糜烂流水者,为风邪兼加湿热滞于肌肤。
治以乌梢蛇lOg,僵蚕lOg,蝉蜕6g,防风12g,以祛风止痒;土茯苓20g,苦参20g,白鲜皮20g,以利湿解毒。
2、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土鳖虫、地龙、穿山甲、僵蚕等药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对淤血为患的一类疾病。
虫类药的经典论述吴鞠通有言“: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风湿客于经络,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借虫蚁搜剔以攻通邪结”。
同时提出了“宿邪宜缓攻”的指导思想,对用虫类药治疗久病入络的患者,采取的是“欲其缓化,则用丸药,取丸以缓之之意”。
其言“攻法必用丸以缓之,非比骤攻暴邪之治,当用稳法”,于攻法中求稳求缓,以丸剂制约虫类药的峻利之性。
叶天士谓:“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
”清代叶天士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 汪履秋先生常谓:“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
并认为搜剔经络之风、湿、痰、瘀,莫如虫类,取“虫蚁迅变,飞走之灵性”。
络道疏通,气血畅流,顽痹方能缓解清代叶天士明确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是“久病入络”的科学命题。
《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血,调之络。
”叶天士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须用虫类搜剔,以动药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
故而他取“虫蚁迅速飞走之灵”的特性,借其“俾飞者生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搜剔络遂之瘀类”的特点治疗痹证清代吴鞠通说:“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清代叶天士对仲景治络病用虫药进行了高度评价:“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升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指出虫类药搜剔疏拔,有“追拔沉混气血之邪”。
《大同药学》也提出:“疗死血,虫类为要药”,并在论述虫功效时指出:“死血宜啮血虫类,藉其吸吮钻透之力,以资散通,气血有情之品,自较无情草木灵异,此虻虫、水蛭,所以与本条虫,同以去死血见称于世……查虫既生阴湿,性复咸寒,少见天日,善攻隙穴,其为阴中之阴,血分之里药可知”。
虫类药配伍治疗顽症经验(头痛)虫类药配伍治疗顽症经验张机书友会虫类药因其走窜通达、破血行气、化痰散结、疏逐搜剔之特性,深得广大中医师的重视,已成为临床各类疾患,特别是各种疑难顽症的常用药,必用药。
笔者从师多年,对老师多年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种顽疾深有体会,兹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1顽固性偏正头痛―僵蚕,地龙两药伍用,僵蚕辛咸,气味俱薄,升多降少,散风止痛;地龙咸寒,以下行为主,清热熄风,通络止痉,一升一降,升降协和,舒展神经,祛瘀生新,通络止痛之力增强。
病例1:患者,男,40岁,初诊,头痛1年余,以左侧为主,精神紧张加重,脑部CT及颈椎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
曾服去痛片、天麻头痛丸等药,未见好转,常伴失眠烦躁,大便干燥。
诊时见神疲乏力,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属肝风夹火上扰清空,兼气滞血瘀。
治以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处方:僵蚕15g,地龙12g,钩藤15g,桑叶10g,菊花12g,蔓荆子15g,蒿本12g,川芎12g,白芍15g,柴胡10g。
每日1剂,服药4剂后,头痛明显减轻,烦躁除,睡眠安,大便畅,又服4剂,诸症消失。
按: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府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
本例患者,头痛经年,属风邪上犯,化火,挟痰,挟瘀,上扰清空,壅遏脉络而痛,故以僵蚕、地龙为君,行走攻窜,祛风通络,桑叶、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钩藤平肝息风,白芍、柴胡养阴柔肝,川芎活血祛风止头痛。
2顽固性皮癣―乌蛇,蝉衣本品为土木余气所化,其体轻浮,其气轻虚,轻清升散,善走皮腠。
两者伍用,一表一里,祛风止痒,祛瘀生新之力增强。
病例2:患者,女,36岁。
两侧耳下,颈部生皮癣1年有余,奇痒,皮肤渐增厚,状如牛颈之皮,曾用普鲁卡因与奎宁两种注射液混合皮下注射,3个疗程(7天为1个疗程,每天1次)后,症状未见好转。
《养生堂》虫药总动员《养生堂》虫药总动员《虫药总动员》1 --以毒攻毒有类中药很传奇,很多影视作品尤其是武侠电影中都出现过它们的名字,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非常顽固的疾病,比如痛风、关节炎、湿疹、结核、肿瘤等等,就是虫类药物。
其实虫类药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多数人可能不由自主地会想到蜈蚣、蛇、蝎子、蚂蚁等,其实,虫类药物远远不止这些。
其实古代的“虫”泛指所有动物药,比如牡蛎、珍珠、麝香这些都算虫药的范畴,不仅仅是指虫子。
当然现在有一些是保护动物,不允许使用了,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狭义的虫药,也就是蝎子、蜈蚣这一类虫药。
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来平衡人体阴阳,达到治病的效果,所用的药物也都来自然界,对虫类药的认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谋求生存而与自然斗争,曾经“饮血茹毛”,“山居则食鸟兽”,“近水则食鱼鳖螺蛤”,逐步发现了一些有治疗作用的虫类,认识了虫类药物,奠定了虫类药学理论和应用的基础。
中医使用虫类药治病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
《神农本草经》中,共载录了365种中药,其中动物药67种,包括水蛭、僵蚕、地龙等虫类药28种,对其应用及功效都有明确的叙述。
如水蛭,书中认为其有“治恶血、瘀血、经闭”的作用。
虫类药的种类很多,所以作用不尽相同,因其配伍不同而异,一般可概括为如下8个方面:1.攻坚破积2.活血祛瘀3.熄风定惊4.宣风泄热5.搜风解毒6.行气和血7.壮阳益肾8、消痈散肿。
谈起“五毒”,可能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所谓“五毒”就是我们常说的全蝎、蜈蚣、守宫、蟾蜍、蛇等5种虫类药物。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以毒攻毒”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于《辍耕录》,最早是一个医学术语。
“以毒攻毒”是指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
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用适量的有毒药物来治疗恶疮肿毒、疥癣、瘰疬瘿瘤、癌肿症瘕等病情较重、顽固难愈的疾病,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免疫”治疗。
虫类药临床应用体会点滴
孔月梅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89()4
【摘要】虫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颇受古今医家重视,并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
汉代张仲景就善于使用水蛭、虻虫、(麻虫)虫、鼠妇等虫类药治病;清代叶天士善于运用该类药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其经验有独特之处。
笔者在继承学习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也运用此类药制品治疗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获得良效,今不揣浅陋,将一得之见飨于读者。
一、医案两则 (一)通窍活血汤加虫类药治愈外伤性头面剧痛。
患者王某,男,31岁,农民,患者于20天前,上山打柴,不慎失足从高处跌下,伤及头部,遂感头痛,次日晨起。
【总页数】2页(P20-21)
【关键词】虫类药;临床应用体会;汉代张仲景;不揣浅陋;通窍活血汤;虻虫;顽固性疾病;前人理论;清代叶天士;麻虫
【作者】孔月梅
【作者单位】陕西咸阳华星职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应用虫类药治疗脑梗塞临床体会 [J], 陈晓锋
2.虫类药临床应用体会 [J], 张晓琴
3.虫类药临床应用体会 [J], 黄伯舜
4.虫类药临床应用体会 [J], 刘杭卫
5.临床应用虫类药的体会 [J], 夏陈伟;楼焕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老中医运用虫类药经验总结(四)妇科病,附医案赵文景张炳厚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有“医林怪杰”、“治痛名家”之称。
张老善用虫药,将其用虫类药治疗头痛、痹证、肾病、妇科病的临证经验总结,分期分享,本期以妇科为例。
妇科疾病老师在治疗妇科疾病中也善用虫类药,认为虫类药以其血肉充养,填补冲任,飞灵走窜,疏经剔络,乃寻常草木之剂所不能及。
•常用龟版、鹿角胶、紫河车等治疗子宫偏小、月经不调;•以虫配大生地治疗瘀热闭经;•以露蜂房配生麦芽治疗乳腺结肿;•以海马配紫河车、大熟地治疗宫冷不孕;•以失笑散加九香虫治疗痛经;•以水蛭、三棱、莪术破血散结加炒山甲、制鳖甲、牡蛎软坚散结治疗子宫肌瘤;•以“消瘰丸”加炒山甲、三棱、莪术、山慈菇等治疗卵巢囊肿,可以使囊肿减小或消失。
病例患者:女,38岁。
患者3年前发现右卵巢囊肿,行手术切除,半年前体检发现左附件囊肿,大小约3.5×2.4cm,建议患者再次手术切除,患者拒绝。
症见:时有左少腹隐痛,月经量少,色暗红,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乏力气短,晨起咳嗽、咳痰,饮食、二便、睡眠正常,舌暗红有瘀斑,脉弦细。
西医诊断:左附件囊肿.中医诊断:腹痛。
辨证:气滞血瘀,痰瘀互阻,治以活血化瘀,消痰散结,消瘰丸加减,方药:润元参30g,浙贝母15g,生牡蛎20g,猫爪草30g,山慈菇12g,夏枯草15g,生麦芽30g,露蜂房6g,炒山甲10g,生黄芪50g,全当归20g,京三棱15g,蓬莪术15g,大川芎20g,焦三仙30g,制水蛭6g。
随症加减服用2个月,患者在协和医院复查B超:左附件囊肿,大小约1.5×1.2cm,较前明显缩小,又服药3个月,再次至协和医院复查B超:左附件未见囊肿,后半年复查B超1次,未再复发。
张老师对虫类药还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如:“凡一切病在经络,或小儿不通等证,皆可用蚯蚓作向导,其解痉之力比全蝎、蜈蚣效力低,但性和平,活者力量较大”。
“水蛭居水而潜伏,虻虫居陆而飞走。
中医名家辨治实录:如何用虫类药“以毒攻毒”治疗肝癌选自学苑出版社《中医名家肿瘤病辨治实录》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留言排第一者,随机送书1册!周宜强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在中医药防治肿瘤尤其是肝癌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他治疗肝癌,强调辨证用药审体质,解毒止痛明阴阳,重用虫类善搜剔,中西并用理相融。
肝癌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人体系统发生紊乱,导致基因变异所致。
治疗应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强调诊治疾病时重视人体体质的变化,针对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热盛、寒凝、痰滞、血瘀等不同变化,确定适应性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过去医学界普遍存在“见瘤治瘤不顾人”的倾向,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后生存期不足半年,只重视了实验室内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效应,而难以权衡化疗药物及手术、放疗等对人身整体的综合性生物效应。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肝癌的模式已从肿瘤的广泛切除转向组织及功能的保存,已从非特异性的细胞毒转向靶向性治疗,出现了多学科综合治疗、治疗方案个体化、保存功能、注意生活质量、重视姑息及康复治疗等新的治疗观念。
这些治疗观念,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体的体质、机体的适应性以及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符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周氏在治疗肝癌时,无论其症状是否明显,病情的轻重缓急,必察色按脉先审体质,选方用药时强调不能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以防更伤人体正气。
实验研究已证实一些中药,如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蚤休、龙葵等,对肿瘤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能起到抗癌作用。
这些中药从其性味、归经及功效上讲,多系清热解毒类药物,于是如今中医在治疗肝癌时有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习惯,甚至是三类药物的简单堆砌。
这主要是基于“癌乃毒、瘀、坚积”的认识,将着眼点局限于肿块,而忽视了患者的体质。
然而,孰不知毒有寒、热、湿、瘀等阴阳之分,痛有气滞、血瘀、经络及脏腑失养等虚实之别,因此在选用解毒止痛药时,周氏强调辨明阴阳。
王渭川:小虫子治大病,我应用虫类药的体会(9味好药、7个验案)过去应用虫类药的记载,首先见于《神农本草经》,其次是《伤寒论》中的抵挡汤内有水蛭、虻虫,《金匮》鳖甲煎丸内有蜣螂、地鳖虫,《葛洪肘后方》应用了蚯蚓、蜘蛛等。
唐《外台秘要》也有虫类药的记载,特别是孙真人的《千金要方》广泛地运用了虫类药,其书有三大特点:(1)不用矿物药;(2)倡用虫类药;(3)寒热并用。
我最感兴趣的是孙真人应用虫类药(多来自民间单方)于内、外、妇、儿各科,而其最常用的是蜈蚣、全蝎等。
到了明末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收集虫类药物有多种,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亦载有多种虫类药,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则善用虫类药,吴鞠通的化癥回生丹列药34种,内有虫类药三种。
解放前的二张(张锡纯、张山雷)一恽(恽铁樵),也惯用虫类药治疗小儿惊风甚效。
我在学习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对一些常用虫类药有如下体会:(1)全蝎:软坚活络,消淋巴结肿大,对血丝虫形成的粗腿配合大量柴胡有卓效。
(2)蜈蚣:舒筋软坚、活络、镇痉,可用于颜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雷诺氏病(脱疽)及一切神经系统病。
(3)僵蚕:舒肝和胃气,合旋复花可治胃气上逆。
(4)地别虫:化癖活络,对肝脾肿大、肝硬化腹水有效。
(5)水蛭:破瘀通络,用于消癥瘕。
(6)乌稍蛇:祛风通络,用于定惊及皮肤麻木不仁。
(7)九香虫:通气滞,止胃痛。
(8)蟑螳:破癥结行水。
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治肝硬化腹水,试用数例有效。
其他资料说有缓癌作用,试之信然。
(9)地龙:清热化痰,镇惊软坚通络,用于半身不遂,治胸部风湿痞痛亦有效。
我在临床上应用虫类药的攻坚破积,活血化瘀,适应配合其他行气活血化瘀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脑垂体肿瘤伴肢端肥大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栓瘫痪、视网膜静脉阻塞失明、乳核(小叶增生过长)、静脉曲张、象皮腿、白血病、阿狄森病、红斑狼疮、侧索硬化症、脊柱炎下肢萎缩等,以及用其熄风镇痉,活血通络作用,配伍活血、凉血、疏肝潜阳药,治疗小儿惊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脊髓膜炎、癫痫、子痫、夜游症、精神分裂症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王京奇治疗肝病学术思想总结
江保中;张智伟;阎晓悦;鲁培培;李丽娟;秦艳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8(040)007
【摘要】对王京奇老中医的肝病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包括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学术特点.其中学术渊源主要从王老师跟师学习杨润芳和关幼波的角度,梳理王老师学术思想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学术思想概括为辨病辨证相结合,体用关系不可偏,阴阳气血共为纲,肝、胆、脾、肾宜同参,心身二维一体化,古今并重等齐观;学术特点从病证方药成体系,用药轻灵重气机,对角串药及套方,正邪虚实首健脾的角度进行论述,旨在总结传承王老师的肝病学术思想.
【总页数】5页(P965-969)
【作者】江保中;张智伟;阎晓悦;鲁培培;李丽娟;秦艳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脾胃科,北京102300;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72;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脾胃科,北京102300;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肺病科,北京102300;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糖尿病科,北京102300;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脾胃科,北京10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05.31
【相关文献】
1.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经验举隅 [J], 王新征;王京奇
2.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总结 [J], 张静
3.王京奇运用虫类药物经验总结 [J], 张静;王海峰;阎晓悦;刘红娟;王京奇
4.王京奇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六法 [J], 张智伟;周雨;田维毅
5.王京奇经验方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拉巴顿珠;任鑫;王京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