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
- 格式:pdf
- 大小:83.19 KB
- 文档页数:2
叶天士治疗胸痹理法用药探讨标签:叶天士;胸痹医案;中医治法;用药特色叶佳(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祖籍在安徽歙县,出生于江苏吴县,是清代著名的医家。
叶氏一生忙于诊务,鲜少著述,其中《临证指南》是由其门人华岫云经数年随见随录采辑而成。
全书共十一卷,以疾病为纲分为89门,广涉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每病例医案若干,后附叶氏门人等所撰论治一篇,以提示治决大要。
笔者就叶天士对胸痹的治法,用药特点进行分析,现浅述如下。
1治疗胸痹三法1.1辛温通阳辛则能散、能行,温则温里散寒,温通经络,补火助阳,辛温祛寒而通其阳。
由于素体阳虚,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
或肾阳虚衰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可致使胸阳不振,最终发展为胸痹。
正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类证治载·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叶氏说:“寒痰浊气凝遏,辛温定法。
”叶天士治疗胸痹,非常重视辛温通阳这一法则的运用,同时也十分认真谨慎,正如叶氏说:“夫用药如用兵,须投之必胜,非徒纪律己也。
”也很重视时令、季节、体质的研究,根据脏腑气血阴阳经络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叶氏说:“辛以助阳之用”、“凡肾虚忌燥,以辛润温药”,除了阴寒凝聚需用温燥外,一般叶氏都认为桂附等温燥气雄猛烈易伤营阴。
叶氏常用药如:薤白、桂枝、生姜、干姜、白酒、附子、肉桂、小茴香、川椒等,在胸痹医案14个病例中,薤白、桂枝应用最多。
案例:浦中阳困顿,浊阴凝冱,胃痛彻背,午后为甚,即不嗜饮食,亦是阳伤,温通阳气。
处方:薤白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五钱,干姜一钱,桂枝五分。
1.2活血通络《医学入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络脉是分支,呈网状分布于全身。
血液流行于其中,通过气的推动、固摄作用,把精华物质运布全身,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老中医总结的虫类药应用临床经验,治风为主,有很好的窜透力虫类药窜透性强,具深搜细剔之特性。
其治病既可挽危急之惊风,又可起痹证、中风偏瘫癌肿等沉菏病疾。
尤适用于久治不愈之疑难杂病,诚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
本文拟就当代名老中医虫类药之临床应用经验,以药物功效为纲作以整理分析。
1搜剔风邪虫类药的最大特点是窜透而搜剔风邪。
故对风邪致病经久不愈者每每用之。
朱仁康对于风热久羁之尊麻疹,即用乌蛇、蝉衣等虫类药搜剔风邪,益以荆芥、白芷、羌活驱风,黄连、黄答苦寒清热,侧它、连翘、甘草解毒,大黄清泄于下“`。
奚风霖治尊麻疹因药、食、气、味过敏所致者加紫苏、僵蚕、蛇蜕、地龙、全蝎、乌梢蛇、苦参`”。
盖用作搜风之功。
因尊麻疹中医亦称“风疹块”,以风邪为主。
过敏所致,久治不愈者,乃风邪入络,唯虫类药可搜驱。
李寿山治疗尊麻疹之首乌饮(何首乌20一25`,黄茂15一309,当归、白芍、生地、苦参、仙灵脾、僵蚕、乌蛇、地肤子各15g,白鲜皮15一20g,紫草盆10g,即用了僵蚕与乌蛇。
李氏以为慢性茸麻疹,多为久病,伤其气阴,阴虚燥而生风,气虚卫表不固易招外邪而反复发作。
故治当养血祛风、益气固表。
李氏祛风,药用虫类,乃因病为慢性,虫可深搜细别而除病根。
不过虫类药之在方中只是一方面。
病之治疗还须辨证论治。
2息风止痉虫类之搜剔风邪,既可驱除外风,又可平肝息内风。
其息风止痉作用可用于外感热病,耗伤阴液,肝失滋养所生之风。
陕西张鹏祥老中医对高热神昏、澹语痉厥者,用加味升降散配合止痉散。
加味升降散药用住蚕、蝉衣、大黄、芥穗、连翘、牛子各10g,姜黄5g,银花15g,生石膏30g,甘草3g。
止痉散:全揭、蜈蚣各等分,研末冲服,每次2g。
张氏在此将虫类药之止痉散作为治疗痉厥之主要手段,“急则治其标”也。
小儿高热,更易致惊风。
盖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起病急,传变速。
又“肝常有余”。
感受外邪,正邪相争,热势嚣张化火可引动肝风而发惊厥。
土鳖虫,治心脑血管疾病土鳖虫资料土鳖虫别称土元、地鳖虫等,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中药土鳖虫性寒、味咸、归肝经,有小毒,具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之功效。
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症瘕痞块、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
《神农本草经》记载该药“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
《本草经疏》:“咸寒能入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症。
”现代研究表明,土鳖虫具有溶解血栓、抗凝血、抗肿瘤、促进骨折愈合、调节血脂等药理作用。
目前,土鳖虫在外科、妇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动物药多具有走窜的性质,文献研究提示土鳖虫在冠心病领域应用较多,我们来看相关研究吧。
虫类药特点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虫类药多为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应用历史悠久,治疗作用广泛,尤善治疗络脉病。
虫类药善于走窜,使用虫类药治疗络病的方法始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吴鞠通认为虫类药“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虫类药均为血肉有情之品,善搜剔,或善飞行,或善游水,或善爬行,或善疏土。
虫类飞走迅速,具有“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的特性。
含虫类药的自拟方剂“通心络胶囊”,使用水蛭、地鳖虫、全蝎、蜈蚣、蝉蜕等虫类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冠心通”,含水蛭、地龙、全蝎等,治疗冠心病也取得满意疗效。
“息风止痛汤”,含全蝎、地龙、蜈蚣、蝉蜕等治疗冠心病,也取得较好疗效。
古今600首治疗冠心病的复方中,应用虫类药共9种,出现频率比依次为水蛭(54次)、地龙(35次)、全蝎(15次)、蜈蚣(9次)、地鳖虫(9次)、九香虫(5次)。
结尾土鳖虫的介绍就到这里啦,前面介绍堕胎药的时候提到,许多动物药因为很强的活血化瘀功能,会造成流产,孕妇禁用。
虫类药晒干后味道比较难闻,但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很有意义。
化虫定痛丹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可以说是有很多的种类,化虫定痛丹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化虫定痛丹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
生地2两,白薇2钱。
【功能主治】
虫伤胃脘,久患心疼,时重时轻,大约饥则痛重,饱则痛轻。
【用法用量】
用生地水煎汁2碗,入白薇,水煎汁1碗,淘饭食之。
【各家论述】
生地杀虫于有形,而白薇杀虫于无形,合而用之,化虫最神,虫死而心痛自除,非生地、白薇能定痛也。
【摘录】
《辨证录》卷二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后,大家是否对化虫定痛丹有一定的了解了呢。
其实化虫定痛丹本身是没有什么害处的,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不适合服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吃之前,咨询医生,问清楚后再食用。
卢思俭主任医师运用虫类药治痹经验作者:向玮卢思俭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年第09期【摘要】应用虫类药治痹历史悠久,虫类药善搜剔病邪,且专通络止痛,治疗痹证效果显著。
恰当地应用虫类药,对治疗痹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卢思俭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对虫类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运用虫类药的治疗经验及应用宜忌,以期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痹证;虫类药;临床经验;卢思俭卢思俭主任医师是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他从事临床30余载,善于运用体质、五运六气及经方诊治风湿病及杂病,在应用虫类药治疗痹证方面独具匠心。
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卢思俭主任医师认为,痹证初发或外邪初犯人体,病位较浅;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则病邪深入,多有气滞、痰凝、瘀血之征。
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
”此时病位深在,寻常植物药往往效力不达,所以叶天士提出“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为治疗大法。
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评价虫类药为“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且具有攻性”。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卢思俭主任医师对加用虫类药诊治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有着独特的见解,尤对久病成“顽痹”者治疗效果显著。
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虫类药治痹特点1.1 搜剔病邪痹证初起,多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篇》),病位轻浅。
而痹久者病邪或由表入里,深入骨骱经隧,气血不畅,痰瘀胶着难解;或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虚实相兼,病机复杂,病程缠绵。
卢思俭主任医师秉承先贤之识,认为痹乃外邪深入,对于痹愈久邪愈深者,惟虫蚁方能深入病邪胶着之处,以叶天士“藉虫蚁血中搜剔以攻通邪结”之法治之。
20种人体杀虫、驱虫的中草药治疗配方以下是20种中草药杀虫、驱虫的配方:1. 槟榔壳10克、苦楝10克、佩兰10克、白酒适量。
将槟榔壳、苦楝、佩兰一起研成细末,每天用30毫升白酒调服,治疗寄生虫感染。
2. 黑半夏20克、干姜15克、甘草10克。
将所有中药煎至汤色黄色,温服两次。
此配方可治疗积虫。
3. 若叶30克、苦蓬30克、薄荷6克,研成细末,每天用温水调服两次。
此配方可治疗蛲虫、小腹疼痛、便秘等症状。
4. 佩兰30克、苦楝叶30克、苦杏仁15克、黄莲10克。
将中药煎至汤色浅黄,温服两次。
此配方可治疗肝吸虫与肺吸虫病。
5. 干川楝子10克、苦杏仁20克、黑一半夏10克、黄芪15克,味甘者加入红枣10克,用开水煎汤,温服两次。
此配方可治疗腹泻、便秘、牛虱等症状。
6. 丁香10克、芎花10克、槟榔10克、白酒适量,将中药研成细末,用白酒调服,每日三次。
此配方可治疗尾虫感染。
7. 苦楝壳20克、苦核桃9克、苦杏仁18克、香橼皮9克,将中药煎汤,分早晚两次温服。
此配方可治疗黄芩虫感染。
8. 白及15克、鸭跖草15克、地肤子15克、青黛7克,将中药煎水代茶饮,每日三次。
此配方可治疗皮肤寄生虫感染。
9. 苦笋壳30克,黄苦丁、砂仁各20克,用开水泡饮。
此配方可治疗蜱虫感染。
10. 蒲公英30克,金银花20克,用开水泡饮。
此配方可治疗自虐行为引起的蚤虫侵染。
11. 白礞石30克,陈皮6克,干薄荷6克,研末后放进空茶袋中泡在开水中,泡好后饮用。
此方可治疗孕妇积虫。
12. 龙葵子30克,芦根20克,大青叶15克,将三味同煎入汤,趁温服用。
此配方可治疗箱虫侵染。
13. 真心牛胆10克,黄苦丁15克,笑脸草20克,将三味煎取汁液,趁温温服,每日三次。
此方可治疗体内各类虫虫侵染。
14. 朴实木20克,梧桐叶20克,枳实10克,砂仁15克,将以上药熬取汁液,趁温服用。
此方可治疗毒蛇、蜈蚣等外伤寄生虫。
15. 黑枸杞20克,黑一半夏15克,防风15克,每日煎汤一次,温服。
虫蝼的药用功效及食用方法虫蝼,又名蝗虫、蚂蚱,是一种常见的昆虫。
在中国古代,虫蝼被广泛用于中药和食用,并且被认为具有多种药用功效。
虫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同时,虫蝼还被用于中医药材,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虫蝼的药用功效及食用方法。
首先,虫蝼作为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的配方中。
虫蝼性味辛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虫蝼常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等疾病。
虫蝼可以研磨成粉末,或者煎煮成药膏,用于外敷或内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虫蝼作为食材,也被广泛食用。
虫蝼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虫蝼可以烹饪成多种菜肴,如炒、煮、烤等,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虫蝼还可以制成虫蝼粉,用于制作面食或者调味料,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虫蝼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进行烹饪。
一般来说,虫蝼需要先进行清洗和处理,去除杂质和异味,然后根据不同的菜肴选择烹饪方式,如炒、煮、烤等。
虫蝼也可以制成虫蝼粉,用于制作面食或者调味料。
虫蝼粉可以直接加入面粉中制作面食,也可以用于调味烹饪,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总的来说,虫蝼作为一种昆虫类食材和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虫蝼可以作为中药材,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也可以作为食材,制作成多种美味菜肴。
虫蝼的食用方法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喜好进行烹饪。
在食用虫蝼时,需要注意清洗和处理,确保食材的卫生和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虫蝼的药用功效及食用方法,从而更好地利用这种资源,享受其带来的营养和健康。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李庆海应用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胸痹心痛病(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的临证体会李琳;王雪臣;李庆海【摘要】李庆海认为胸痹心痛病(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是在各种病因基础上形成的正气亏虚,继而导致痰瘀互结,痰浊、血瘀两者又互为因果、相互衍生,痹阻胸阳导致胸痹的发生.李庆海从\"气虚、痰浊、血瘀\"论治,以\"益气化痰祛瘀\"之法治疗胸痹心痛病,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9(027)009【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胸痹心痛病;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益气化痰祛瘀;气虚;痰浊;血瘀;李庆海【作者】李琳;王雪臣;李庆海【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2李庆海教授,博士生导师,第5、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载,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长期临床工作中,他对于各种病情复杂的冠心病,能够准确辨证,遣方用药胆大心细,并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师于古人,而不拘泥于旧法,提炼出一套独到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李庆海教授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1]。
目前中国冠心病死亡率约为86.9/10万,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其中,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占很大比例。
难治性冠心病心绞痛是指用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段仍不能控制的冠心病心绞痛。
由于治疗棘手,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成为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崔金涛教授瘀虚同治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经验发布时间:2021-07-20T01:54:30.585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6期作者:卢丽君[导读] 胸痹心痛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冠心病,为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者可危机生命,防治形势较为严峻。
中医药讲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防治胸痹心痛病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武汉市中医医院肺病科湖北武汉 430014摘要:胸痹心痛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冠心病,为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者可危机生命,防治形势较为严峻。
中医药讲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在防治胸痹心痛病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笔者有幸跟随崔金涛教授临床学习,通过整理崔师的临床治疗胸痹心痛病的医案,并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崔教授主要从瘀虚互结方向探讨胸痹心痛病的病机病机,运用瘀虚同治法治疗胸痹心痛病,现分析论述如下,为临床治疗胸痹心痛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胸痹;心痛;瘀虚同治;崔金涛 Professor Cui Jintao'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hest stuffiness and heartache with blood stasis deficiency Lu Lijun(Depar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Wu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20104) Abstract:Chest pain is mainly seen in western coronary heart disease,internal medicine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occurring,and even crisis life,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ys attention to holistic view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nd has potential advanta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est arthralgia.I have the honor to follow Cui Jintao professor of clinical study,by collating cui teache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bstruction of XinTongBing basis,and a lot of literatures,summarizes the professor cui from the stasis virtual junction direction to explore each obstruction XinTongBing pathogenesis mechanism,using the stasis virtual treatment with treating obstruction XinTongBing,Analysis is discussed as follows,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obstruction of XinTongB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Key words:chest pain;Heartache;Stasis virtual stagnation;cui jin tao崔金涛教授为湖北省知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为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善于运用中医经典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综合诊治疾病,崔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性疾病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大量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提出了治疗心脑血管的有效经验方,在临证治疗用药时重视补虚化瘀法,并总结出一整套以补虚化瘀法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一套学术思想体系。
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之如何治疗胸痹心痛叶桂,字天士,继承金元诸家学说,吸取各家之长,对疑难杂症有卓越成绩,特别对于温热病有突出贡献,为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但其生平很少著述,所传《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书,系由其弟子或后人编集。
叶氏对于杂病的施治方法,也有许多光彩炫目之处,以治疗胸痹心痛而言,清·程樑《引经证医》曾评价:“心痛一症,自叶氏另辨”,如今我们从其医案之中,可以看到叶氏对于胸痹心痛病证的独到见解。
1.师法仲景,辛滑通阳《金匮要略》认为胸痹是由于上焦阳气不足,阴邪上乘,正虚邪壅而成,即“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此后历代医家俱推崇这种学说,叶氏也继承了这种观点,并指出:“胸中阳气不运,久而成痹”,治法上进一步引申,提出了“辛滑”通阳,“流运上焦清阳”的高论。
如《临证指南医案·诸痛》曰:“惟用辛润宣通,不用酸塞敛涩。
”《临证指南医案·胸痹》华案(四六)曰:“因劳胸痹,阳伤,清气不运,仲景每以辛滑微通其阳”。
又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姚案:“议以辛润苦滑,通胸中之阳。
”盖胸痹以阳虚为本,阴浊为标,辛味通阳,可振奋上焦阳气;胸痹之痰临床性状多为胶腻之物,滑性流利,有导之使去之功,叶氏常用薤白、栝蒌、半夏、杏仁等。
古有薤露之歌,谓薤最滑,露不能留,其气辛则通,其体滑则降。
除以上常用药物外,叶氏还在辛通剂中伍用白蜜,如“阳失流行,胸背痹痛,桂枝、茯苓、姜汁、白蜜”。
本案中白蜜的功效补益止痛,又滑润利痰,恰合叶氏“辛滑”通阳之旨。
华德元评论“先生宗之加减而治,亦唯流运上焦清阳为主”。
该法对后人影响颇深,如费伯雄治一胸痹患者(见《费伯雄费绳甫医集·胸痛》),曰:“此胸痹作痛也。
治宜通胸中之阳,滑以去着。
”是为叶氏辛滑通阳法的继承运用。
2.畅通气机,调理五脏胸部位居人体之上,内有心肺,心主血,肺主气,二者相辅相承,布散气血于人体周身,心肺的敷布有赖于机体其他脏腑的功能正常。
现代名医传记之朱良春朱良春,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朱良春: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他90岁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使中医薪火相传。
他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他90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使中医薪火相传。
他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偏于一隅而名闻天下者,朱良春也。
“朱良春现象”是中医界称道的话题。
他老师章次公送他一方印章“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是朱良春一生的真实写照。
中医界治风湿病素称“南朱北焦”,即指南通朱良春和北京焦树德。
而朱良春经验方“益肾蠲痹丸”是目前唯一能修复骨膜破坏的中药制剂,很多癌症患者在朱良春这里绝处逢生。
92岁的朱良春有着骄人的精力和体力,气度儒雅,虽然一脸平和与安然,但其纵贯古今之学识、浩荡之胸怀、仁善之心肠,总让人生出无限敬意。
朱良春虽久居南通,却成为一代名医,不以位高职显,而是真正以德服人,以术服人。
用虫药如神善除肿瘤、骨病顽疾日本西尾市寺部正雄会长的夫人患有乳腺癌,她喝朱良春开的汤药1个月,手术时,肿瘤只剩一小块,癌细胞萎缩死亡。
上海14岁的小男孩,髓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头痛耳胀,泛泛欲呕,左侧乳突窦积液,朱良春精心调治,复查多次未显异常,已能正常上学。
南通市三位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危患者,朱良春用中医药使他们转危为安,现正安度幸福晚年。
朱良春善治疑难病这在中医界是公认的,近年来广为传诵的是他治好了上海施先生的淋巴癌,这只是其中的个案。
化淤血、通乳、续筋接骨、抗凝血、抗血栓、调节血脂。
土鳖虫是一味中药,又名簸箕虫、地鳖虫、土元,野生者在夏、秋季捕捉,人工饲养者随时捕捉,捕到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它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和砷等28种多种微量元素,可化淤血,通乳,续筋接骨。
地鳖虫主要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酸、矿物元素、脂溶性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因其具有破瘀血、续筋骨等功效,所以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等疾病,对于骨折伤痛、跌打损伤的病人可以与乳香、没药同用,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因为土鳖虫有抗凝血、抗血栓、扩张血管、调节血脂的作用,因此治疗冠心病、外周血管阻塞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有较好的作用。
土地鳖虫类中药使用历史悠久,几乎所有著名药典对其都有明确的记载。
土鳖虫的功效(一)土鳖虫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
"《本草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重舌,木舌,小儿腹痛夜啼。
"《本草经疏》:"治跌打扑损,续筋骨有奇效。
乃厥阴经药也。
咸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证,和血而营已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1、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和砷等28种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甾醇和直链脂肪族化合物。
2、药理作用:提取液及水提醇沉液分别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提取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率,减少聚集数;总生物碱可提高心肌和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并降低心、脑组织的耗氧量;水煎液具有调脂作用,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取物可抑制D-半乳糖所致的肝损害而有保肝作用。
3、临床研究:用土鳖虫、水蛭等量研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25g,每次服4粒,一日3次,治疗高血压,结果有效率为90.6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8)。
此外,临床上单用土鳖虫或土鳖虫为主的复方用于治疗冠心病、骨折、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劳伤性胸痛以及晚期肿瘤等。
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地龙各种虫药1蜈蚣为蜈蚣科蜈蚣的全虫。
辛温有毒,入肝经。
性善走窜,辛能发散,温能疗结,故功善搜风解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其性最猛,止痛作用强于其他虫类药。
《中药大辞典》谓:“蜈蚣,辛、温、有毒,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之功,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癥积瘤块,疮疡肿毒等。
能治下肢慢性溃疡。
”《儒门事亲》:“蜈蚣散,以蜈蚣配全蝎、乌头、附子,攻毒拔毒,息风止痉。
用治感染破伤风所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抽搐痉挛重症。
”张锡纯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逐风汤,方药以蜈蚣、全蝎配伍黄芪、当归、羌活、独活,用治中风抽搐重症患者,蜈蚣、全蝎合用,息风止痉、通痹活络效果更著。
陈宝贵教授用蜈蚣治疗脑梗死后遗症、颈椎腰椎病、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等伴有肢体麻木、舌尖麻木、关节痛、偏头痛等有风痰瘀阻经络者,收效颇丰。
取“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意。
常用剂量:1~3条,入煎剂。
2全蝎又名全虫,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钳蝎科动物东亚全蝎的全体。
《神农本草经》曰:“味甘辛,有毒,然察其用,应是辛多甘少,气温,入足厥阴经。
”《本草求真》云:“全蝎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角斜,语言謇涩,手足搐掣……皆为外风内客,无不用之。
”《玉楸药解》云:“蝎,穿筋透节,逐湿除风。
”《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蝎子……善入肝经……其性虽毒,专善解毒。
”因其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故临床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中风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疮肿等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全蝎具有抗肿瘤、抗癫痫、镇痛、抗凝、抗血栓、促纤溶等多种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盐全蝎和淡全蝎两种。
据不完全统计,含全蝎的中药成方超过300多个。
中成药不少于70种,如“再造丸”“大活络丸”“七珍丹”“牵正散”“跌打丸”“救心丸”“止疼散”“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
张廷模:《中药学》息风止痉药:僵蚕、全蝎、蜈蚣僵蚕下面的一味药——僵蚕,那么这个就是生产蚕丝那个家蚕,在二眠左右大小的时候,它感染了一种致命的传染病,叫做白僵病,(是)一种真菌,寄生在它的身体的表面,所以就成了白色的,这样的丝状,所以有的书上就把它叫做白僵蚕,因为它感受了白僵菌以后死掉了,这个对于这个家蚕来说是致命的一种传染病。
一般在养蚕的地区是不允许发生的,不能出现。
所以一般的僵蚕都是在非养蚕的区域少量的让它感染白僵菌,感染了以后,虫体就僵死了以后,里面是脆的,很多年都不会腐烂,不会变质,所以有的地方把其它原因死掉的蚕把表面拌上石灰,也是白白的,那么那样的里面是软的,很容易腐败变质,所以不能作为僵蚕使用的。
它是特殊感染,严格的讲它也是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的复合体,跟虫草是同一类的,表面的白色的那是植物的部分,是真菌,里面的是动物死掉了的虫体。
僵蚕作为一个息风止痉的药,类似于天麻,比较平和,所以寒热虚实都可以配伍使用,而且常常也和天麻一起使用。
那么不同的呢?天麻具有平肝的作用,对于肝阳化风有特殊的意义。
僵蚕它略有一点清热祛痰的作用,所以我们功效里面书上它有化痰,它这个祛风也是相当于前面那个刺蒺藜的(功效),实际上是疏风热的,它能够清热祛痰。
所以肝风内动兼有痰热的,它比天麻更适合,那么肝风内动兼有痰热比如说小儿惊风、中风、癫痫常常都兼有痰热内阻,所以它和天麻在这一点上又互有一点优势。
在其它方面都相同,尤其是平性,应用比较广泛,那么我们书上的第二组功效——祛风通络,这个和前面的刺蒺藜一样,这个祛风可以理解为疏风热,通过疏风热它可以达到利咽喉,达到止痛、止痒这样的一些作用,所以可以用于风热引起的皮肤瘙痒,也可以用于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或者风热上攻引起的头昏、头痛,这个和刺蒺藜的应用大同小异。
另外才是通络,通络治疗的是中风,风中经络、口眼斜为主的,这个不是息风,主要用来通络的,口眼斜、或者麻木偏瘫都可以使用。
・临床经验・ 巧用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邬左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摘 要:运用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经验总结。
虫类药物在功效方面主要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经活络、缓急止痛等作用。
在临床主要应用于胸痹心痛的心血瘀阻型、痰浊壅塞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痰浊阻络型。
虫类药物还应根据病情缓急轻重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及用药方法,从而使药物发挥最好疗效。
关键词:中药治疗;虫类药物;胸痹心痛中图分类号:R256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231(2004)06-0467-02 虫类药特指昆虫类药物,是祖国传统医药学中动物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虫类药的应用源远流长,且历代均有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对虫类药的研究和开发,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虫类药物在治疗胸痹心痛方面,充分显示出它的独到之处。
现就运用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详辨功效特点力求用药准确 虫类药物种类繁多,功效主治各有所长,需详查明辨,方能扬长避短,真正做到用药准确,有的放矢,故将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的功效特点细分如下。
111 活血化瘀 水蛭、 虫、蛴螬、虻虫等皆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具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即祛邪不伤正之特点。
如《本经》认为水蛭“主治恶血、瘀血……利水道。
”《本草汇言》曰:“水蛭,逐恶血、瘀血之药也。
”《本草经百种录》曰:“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
”112 化痰散结 僵蚕、蜈蚣、全蝎、地龙、白螺壳、青娘子等虫类药物有散结通络,化痰行瘀,宣通胸阳,疏理气机之功。
朱振亨认为白螺壳可以“治痰积及胃脘痛。
”《饮片新参》认为其可以“化热痰,治膈气疼痛,利水热。
”《本草纲目》认为青娘子“消瘰疬,下痰结。
”113 通经活络 虫类药能够对心胸血脉,经络之瘀滞有疏通搜剔的作用,使痰瘀尽消,络道通畅而恢复心主血脉之功,其通经活络之力,与化瘀、祛痰等作用相辅相成。
《本经》认为蛇虫“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通利血脉及九窍。
”《本草经疏》亦曰:“主积聚 瘕一切血结为病”。
114 缓急止痛 虫类药物又多有熄风镇痉,缓急止痛之功效,可以缓解急性疼痛,治疗胸痹心痛如蜈蚣、地龙、九香虫等。
《现代实用中药》认为九香虫“适用于……胸脘郁闷,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滞痛等症”。
虫类药物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血脉经络,这一特点恰与心主血脉之理相一致,因此能针对胸痹心痛之痰瘀痹阻脉络之病机,发挥其治疗作用。
虫类药物治疗胸痹心痛,特异性强,功效全面,具有植物药无可比拟的优势。
2 强调审证求因治病必求其本 诊病应首先详审证候,分清表里寒热虚实,继而寻求病因,然后在明确病因及证候的基础上,立法选方遣药,使方药之矢,以中病证之的。
根据胸痹心痛的证候特点和病势转归,恰当选择不同的虫类药物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211 心血瘀阻型 症见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本型应重用水蛭、 虫等,作为方中君药,入煎剂一般10~15g,研粉冲服,可用5~8g;若疼痛剧烈,可在方中再加入蜈蚣4~6条,全蝎10~15g,以镇痉止痛。
常用方:水蛭12g, 虫8g,赤芍、川芎各15g,丹参24g,桃仁、炒延胡索、五灵脂各12g,檀香10g,甘草5g。
水煎服。
212 痰浊壅塞型 症见胸闷隐痛,气短喘促,脘痞痰多,舌质白腻,脉滑。
本型因痰浊阻滞,致使气机不畅,故治以宽胸化痰,理气止痛。
应用虫类药物为方中臣药,如僵蚕、地龙等功善化痰通络,清热痉。
常用方:瓜蒌30g,清半夏12g,僵蚕15g,地龙、檀香、炒延胡索、川芎各12g,甘草3g。
水煎服。
213 气虚血瘀型 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懒言,动则加剧,舌质淡黯或有瘀斑,脉弱而涩或结代。
本型治当补益心气,散瘀止痛。
虫类药物可作方中佐药,如用地龙、九香虫等理气行血止痛。
因气以通为贵,故补气药须佐理气之品,方能补而不滞,发挥“气为血帅”的生理作用。
常用方:生黄芪60g,当归尾6g,川芎15g,地龙10g,九香虫6g,葱根20g,水煎服。
214 气阴两虚痰瘀阻络型 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止,久治不愈,心悸心烦,倦怠乏力等,舌体胖,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弱或结代。
本型治当益气养阴,通络止痛。
此证属久病入络,用一般药物难以取效,可用虫类药物为方中使药,搜剔络道,引诸药直达病所,以期显效。
如用蜈蚣、穿山甲等,但用量宜小,缓缓图之。
常用方:生黄芪、童参、麦冬各30g,赤芍15g,檀香12g,丹参30g,砂仁、穿山甲各6g,蜈蚣1条。
水煎服。
自拟肾气丸加减方在虚证高血压病中的运用陈丽英,张曼韵,张蓓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200080) 摘 要:目的:用温阳利水的方法自拟肾气丸加减方治疗虚证高血压病。
方法:治疗组用自拟肾气丸加减方,每日1剂,水煎温服。
对照组用珍菊降压片。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13%。
对照组,总有效率7510%。
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经统计学处理(P<01001)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综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两者治疗高血压病的长处,采用平肝潜阳治则,加上温阳利水的中药,既能获取利尿降压的理想效果,又可避免西药利尿剂的副作用,从而进一步证实并扩展了肾气丸方在虚证高血压病中的临床运用。
关键词:高血压病;肾气丸加减方;虚证中图分类号:R2591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231(2004)06-0468-02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故又名金匮肾气丸。
因该方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附子、桂枝八味药组成,故又称八味肾气丸。
由于该方以附、桂为主药,因而一般作为温补肾阳的代表方。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
《黄帝内经》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已经有所认识,为温阳利水治法的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灵柩・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风,懈怠安卧。
”认识到肾虚是造成眩晕的根本原因。
肾为水脏,主津液,津液依赖肾阳的蒸化而升清降浊。
肾阳虚。
蒸腾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水饮内生,上蒙清窍,发为眩晕。
因此温补肾阳便能达到利水降压的目的。
对于高血压病,现代医学一般并用降压药与利尿药治疗,然而长期使用利尿药容易产生副作用。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通常以平肝潜阳为治则,但是由于不注重使用温阳利水治法,因而对有些病人的疗效不尽如人意。
有鉴于此,笔者在临床过程中,综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二者的长处,采用中医清降之剂的治则,吸取现代医学运用利尿药的思路,而启用既使长期服用 临床上除辨证用药外,还应根据病情的轻重,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如胸痹心痛发展到真心痛,此时病情危重,多出现元气耗脱,心脉痹阻的征候,治疗应在重用人参等大补元气药物的同时,重用水蛭15g,娱蚣4条,以活血化瘀,搜剔络道,镇痉止痛,常获显效。
亦可同时用参附或参麦注射液,水蛭注射液静脉点滴。
3 根据病情缓急选好给药途径 胸痹心痛的病情轻重缓急差别很大,轻时可基本如常人,而重时则可危及生命。
因此,治疗时,还应在给药方法及给药途径上认真选择,正确运用,从而做到根据病情,慢病缓给,急重病快给,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药效,据胸痹心痛的病情分为如下3期。
311 胸痹心痛缓解期 心痛每周最多发作1次,并且疼痛程度较轻,范围很小。
平素略感胸闷气短,此期应常服片剂、散剂或胶囊等成药。
以使病人服药方便、持久。
如我院自制四虫片(蜈蚣、全蝎、 虫、地龙)与他药配伍应用,每获显效。
312 胸痹心痛发作期 每周或每天疼痛发作2次以上或数月无心痛,突然爆发剧烈心痛,且疼痛范围广,伴随症状多,此时多用汤剂治疗,可将虫类药研粉配于辨证施治的方药中冲服,往往起效迅速。
313 真心痛(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期 此期疼痛剧烈,病可危急,应用起效快、作用强静脉或肌肉注射剂型的药物,疗效最为理想,应用方法如上述。
或者口服汤剂与静脉注射配合使用,以便达到治病救急的目的。
4 病案举例 周某,男,56岁。
2004年2月3日初诊。
胸痛10余年,加剧3天。
13年前因突然胸中剧痛,憋闷窒塞,气短喘促,大汗淋漓。
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经住院治疗65天,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
诸症消失出院,一直正常工作。
3天前因劳累而突然发作剧烈胸痛,日发3次,含化硝酸甘油后缓解,疼痛持续3~5min,伴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心烦少寐,纳呆食少,舌质黯红,苔白腻,脉弦细数,偶有结代。
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缺血;偶发室性早搏。
诊断:中医:胸痹心痛,证属气阴两虚、痰瘀内阻。
西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治法:益气养阴,祛瘀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生黄芪30g,人参12g,麦冬、全瓜蒌各30g,水蛭10g,僵蚕、檀香、砂仁、石菖蒲各12g。
水煎服,1日1剂。
同时,用参麦注射液(三九制药厂)6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每日1次。
用药10天诸症消失,停静脉用药,继服中药汤剂,上方加丹参15g,又继服药20天后,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较前明显好转;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
遂停用汤剂,改服成药,心可舒片5片,日3次,四虫片5片,1日3次,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编辑:李兴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