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3.89 MB
- 文档页数:76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住宅区规划与设计住宅区规划与设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住宅区规划与设计的相关要素和方法。
一、人口规模与土地利用住宅区规划与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合理安排人口规模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人口规模是住宅区规划的基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人口增长趋势,科学确定住宅区的总建筑面积。
同时,还需要考虑土地的可利用性和环境承载力,确保住宅区的建设不会造成过度密集和资源浪费。
二、社区功能与居住环境住宅区规划与设计需要兼顾社区功能和居住环境。
社区功能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等,应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居住环境则涉及到居住品质、景观设计、绿化率等方面,要创造一个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三、交通规划与交通组织住宅区规划与设计还需要考虑交通规划与交通组织的问题。
交通组织的合理性关系到住宅区的交通效率和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应该合理规划道路网络,设置合适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措施,确保住宅区内部的交通畅通和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衔接。
四、社区规划与公共空间社区规划和公共空间的设计是住宅区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
社区规划包括住宅的布局、建筑高度、楼间距等方面,要确保住宅区的各个功能区域布局合理、交通线路清晰。
公共空间则包括公园、广场、休闲设施等,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住宅区规划与设计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要充分考虑住宅区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还应该注重住宅区的生态建设,提高绿化率、防止土地沙化、推行可持续的能源利用等,促进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社会参与与民主决策住宅区规划与设计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要广泛听取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实行民主决策机制。
通过社会参与,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智慧,提高住宅区规划与设计的质量和可行性。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注明:因人手有限,没有校对,另有几个图表没有上传,如有需要可与我们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局部修订条文及其条文及其条文说明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
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第1款)、(第2款)、(第一款)、、、、、(第3款)、(第1款的第5项)、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具体内容,将在近其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3月11日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修改本)2002年4月1日起施行/(注明:因人手有限,没有校对,另有几个图表没有上传,如有需要可与我们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局部修订条文及其条文及其条文说明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
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3.0.1、3.0.2、3.0.3、5.0.2(第1款)、5.0.5(第2款)、5.0.6(第一款)、6.0.1、6.0.3、6.0.5、7.0.1、7.0.2(第3款)、7.0.4(第1款的第5项)、7.0.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具体内容,将在近其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22 版)1 总则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者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 的规定。
1.0. 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便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综合开辟、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造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造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2.0.2 居住小区普通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者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 000- 15 000 人) 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7 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12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离开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第六章居住区场地布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布置住宅间距时,下列哪个因素可不考虑?()[2012、2006年真题]A.住宅立面B.日照C.消防D.管线埋设【答案】A【解析】《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第5.1.2条规定,建筑布局和间距应综合考虑防火、日照、防噪、卫生等要求。
住宅立面属建筑外观感,与住空间距布置无关。
2.关于居住区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坡度,在非多雪严寒地区其纵坡的最大限值是()。
[2012年真题]A.1%B.3%C.5%D.8%【答案】B【解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第8.0.3条第1款规定,非多雪严寒地区纵坡的最大限值满足:机动车道≤8%(L≤200m),非机动车道≤3%(L≤50m),第8.0.3.2款规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因此最大限制应为3%。
3.关于在台阶式(台地式)住宅用地挡土墙或护坡上加设安全防护设施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2年真题]A.相邻台地间高差小于1.5m时的挡土墙顶面B.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面C.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m时,在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面D.坡比值小于0.5的护坡顶面【答案】C【解析】《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第9.0.3条第2款规定,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联结,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m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加设安全防护设施。
【说明】最新规范《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2016)已对上述内容进行修订。
第8.0.4条,台阶式用地的台地之间宜采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
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0.7m时,宜在挡土墙墙顶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第8.0.5条,相邻台地之间的高差宜为1.5m~3.0m,台地之间宜采取护坡连接,土质护坡坡比值不应大于0.67,砌筑型护坡的坡比值宜为0.67~1.0;相邻台地间的高差大于或等于3.0m时,宜采取挡土墙结合放坡方式处理,挡土墙高度不宜大于6m。
讲课1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目录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第四章公共建筑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第五章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第六章公共绿地规划设计第七章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一、居住区的组织构成1、居住区基本要素构成物质要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因素:各种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精神要素:人的因素:人口结构、素质、居民行为、居民心理生理等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物业、邻里关系等2、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可分为三级,即“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规模: 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00户,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规模: 人口7000~15000人,户数2000~4000户,用地10~35公顷.居住组团规模: 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公顷.三级中包含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居住区分级控制指标见表(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3、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其他用地居住区用地1)住宅用地2)公共建筑用地3)道路用地4)公共绿地其他用地为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满足如下要求:1)方便——人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水平和质量。
2)舒适——健康环境与居住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3)安全——居住社会环境和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全。
4)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景沟通与交融三、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及范围;2)确定规模(人口和用地大小);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2、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成果1)分析图a.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区位条件等)b.基地地形分析图;(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c.规划设计分析图;(规划结构与布局,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 2)规划设计方案图a.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各项用地界线确定及布置,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及社区中心布置,道路结构走向,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布置)b.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住宅各类平、立面图,主要公建平、立面图)3)工程规划设计图a.竖向规划设计图b.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a.全区鸟瞰或轴测图b.主要街景立面c.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a.规划设计说明b.技术经济指标四、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1、国家政策、法律、规范性资料项目a.城市规划法规;b.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其他工程相关规范;d.城市总体规划;e.区域规划;f.控制性详细规划;g.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2、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项目1)地形图:a.区域位置地形图;比例尺:1:5000或1:10000b.建设基地地形图;比例尺:1:500或1:10002)气象:a.风象;(年、季节风向、风速、风玫瑰图)b.气温;(绝对最高、最低和最热日、最冷日的平均气温)c.降水;d.云雾及日照;e.空气湿度、气压、雷击、空气污染度,地区小气候等;3)工程地质a.地质构造,土的特征及允许承载力;b.地层的稳定性;(如滑坡,断层,岩溶等)c.地震情况及烈度等级;4)水源a.地面水b.地下水c.城市给水管网供水5)排水a.排入河湖;b.排入城市排水管网;c.排入污水清洁度要求;6)防洪a.历史最高洪水位;(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洪水位)b.`所在地区对防洪的要求和采取的措施;7)道路交通a.邻接车行道等级,路面宽度和结构形式;b.接线点坐标,标高和到达接线点的距离;c.公交车站位置,距离;8)供电a.电源位置,引入供电线的方向和距离;b.线路敷设方式,有无高压线经过;9)人文资料a.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等)b.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等)c.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以及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3、几种不良地质现象a.冲沟:冲沟是土地表面较松软的岩层被地面水冲刷而成的凹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