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法国社会学家图雷纳将20世纪世界社会转型的特点概括为体制、社会及文化上的断裂。而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断裂的集中表现就是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①出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贫民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不争事实,其形成原因各异、分类结构复杂。由于失业、下岗失去生活来源的尴尬,由于医疗费用不能落实的无奈,由于子女教育和家庭的沉重负担,由于社会资本缺失导致的无助,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端贫困,精神和心理上处于极端不安,导致此类弱势群体的严重社会不适。城市贫民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呼声是什么?社会救助政策与制度在解决他们的困难之同时还有什么缺憾?需要在哪些方面做修正和弥合?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这正是本文所力图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背景分析与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目前,我国尚没有解决温饱的

人数仍然有3000万之多,②而在城市,由于下岗失业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亦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即使以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为贫困人口的参照依据,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仍然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大概在2200万至2300万左右。③城市贫困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资源配制不公以及社会分配不公带来的现象,它不仅严重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建设,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众多学者从社会学、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5期

双月刊2006年9月出版

收稿日期:2006-06-10

作者简介:周沛(1955-),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教授,哲学博士。

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南京大学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城市贫困者的存在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不争事实,他们普遍面临着生活、就业及心理等多方面的

压力,他们有自己的需求与呼声。对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呼声做深入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研究者的研究角色则是关乎到研究是否深入和真实的重要因素。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城市贫民之中,加大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力度,是修正与弥合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弊端,提升弱势群体“自助”能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城市贫民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6)05-0053-06

①王思斌: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②温家宝会见驻印度工作人员时的讲话,参见2005年4

月5日各大媒体报道。

③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2005年5月21日在南京大学公

共管理学院演讲时的数字。

53

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对城市贫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社会转型时期贫困人口之形成原因、贫困程度、脱贫举措等方面亦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但是,研究城市贫困问题,仅仅从大众化的“贫困现象、贫困原因、贫困现状、脱贫途径”等方面去着手,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目前的研究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描述较多,而与贫困者面对面的心灵沟通不够。换言之,研究者往往以“调研者”或“学者”的身份在“调查”和“研究”贫困问题。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中,最为关注的是贫困者的收入与生活现状,形成贫困的原因,以及脱贫的政府与社会举措等等。从社会工作角度看,缺乏“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与“同理心”,缺乏和案主对象进行心灵的接触和沟通,无法取得案主对象的信任;同时,缺乏专业手法来提升案主对象的“自助”能力,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真正帮助这些贫困者。为此,本人试图通过面对面地听取城市贫困者的呼声,从专业社会工作层面,反思和探究目前社会救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以达到更深入地与贫困者沟通、更好地了解和帮助他们、更人性化地发挥社会救助政策功能之目的。

2、研究方法在目前的贫困问题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往往以“调研者”、“学者”或“官员”的身份在“研究”贫困问题,客观上给人“你贫困,我调查、做研究”的感觉。“研究者”对“贫困者”兴趣所在,仅仅是“研究”而已,对于救助过程中的政策性缺陷和政策失灵,研究者当然会拿出一些“政策性建议”,而至于是否能和城市贫困者产生共鸣,能否直接帮助他们培养“自助”的能力,则是另外一回事情。本文认为,要切实有效地做好城市贫困者的工作,帮助他们能尽快地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摆脱现况,研究者必须以“当事人”、“参与者”的角色,尽可能多地和贫困者面对面地交往和沟通。而要达到这一点,最为合适的就是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况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①为此,本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访谈法。只有通过参与性观察和交流性访谈,才能得到

群众的信任和你讲真话,才能得到真实的资料,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根据。

3、研究者角色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可能同时或在不同的时刻拥有不同的角色或多重角色。本人在访谈过程中的定位是,“局内人”与“参与性的局外人”。所谓“局内人”,是指把自己容纳进被研究者之中,站在城市贫困者的立场上,从他们的感受角度来看待问题。当然,“局内人”是研究者的一种“建构”,是否真正得到被研究者的接受或承认,主要是研究者本人的态度、语言、诚信等,特别是能否与被研究者做心灵交流,是否与被研究者“零距离”,惟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局内人”。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超越局内人的局限,不受一些具体问题“纠缠”,可以使自己的眼光和思路更加开阔,从而有利于问题探讨和解决。因此,研究者必须做到不能过分沉溺于“局内人”,也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局外人”。这个“局外人”不是一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关人员,而是和局内人有着密切联系,甚至有着许多感悟和感受的人,是“参与性的局外人”。

二、城市贫民的认定、现状与呼声

本研究所要力图做到的是,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况,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其目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并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过程奠定基础。笔者在南京市白下区、建邺区做了较为深入的社会调查,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认为城市贫困者的认定与生活现状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城市贫困者的生活现状与心理感受

在深入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和社区贫困者的接触过程中,笔者深深感触到,社区中存在着不少近乎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家庭和人员。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城市绝对贫困者并非是“衣不遮体、食不裹腹”、“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赤贫”阶层。绝对贫困者大多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但是吃、穿、住的质量很差,而且往往依靠自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第1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周沛54

己的力量无法正常解决,保持基本生活有很大的难度。从贫困者的类型看,较为特殊的有以下几种:

(1)55岁以上的双下岗失业家庭。社区中的绝对贫困者有相当部分人是原来从外地返城的知识青年以及区属和街道企业的职工,他们原来的工作单位本来就没有实力,企业倒闭后,他们就回到社区,仅仅靠很少的救济金勉强度日。这类人普遍年龄偏大,大多在55岁以上;文化程度低,一般是初中学历,没有什么技能,下岗后很难重新就业。他们的无奈代表了一种声音和愿望,这就是,他们不仅不满足于自己的贫困现状,也不满足于领取低保的救济,他们需要的是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2)老年人家庭。在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基本集中点就是社区。但是,由于社区照顾和机构照顾的不发达,社区内老年人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对于那些原来没有工作或前几年失业下岗的,现在已经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家庭养老问题是伴随着绝对贫困问题同时存在的问题。

(3)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的身体缺陷和不便本来就无法和正常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明显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原有的残疾人福利企业大多失去了竞争能力而停工停产,残疾工人只能回到社区,依靠失业救济金和低保金维持基本生存。

(4)重病家庭。社区中困难程度最大的,莫过于有重大疾病者的家庭。本来下岗失业已经生活十分艰难,家庭中如果再有重病患者,无异于雪上加霜。对于重病患者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之也无可奈何,因为区区二百多元的救助金实在是无济于事。很多病人只能是放弃治疗,听天由命,这种情况很是令人酸楚。

(5)单亲家庭。社区中单亲家庭主要表现为35-45岁的单亲父亲或母亲,带领一个或两个没有成年的孩子生活。作为单亲父母本人,由于下岗失业、年龄偏大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他们重新组织家庭的困难较大,同时,他们还要抚养未成年的孩子读书,因此,生活状况相当不佳。他们除了有与一般贫困家庭相同的物质生活困难的压力之外,更要承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而且,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2、城市贫困者不同类型的呼声

城市贫困者是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呼声就是发自其内心的呐喊与需要,而这些呼声,又往往在刚性的社会救助政策和制度中被淹没和淡化。笔者在社区探访中深深感悟到,对他们呼声的关注与倾听之后,社会工作者首要的不是同情与怜悯,而是需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客观冷静地来“解析”和“认知”他们的呼声。

(1)社会边缘体的呼声。持这一类的呼声者认为,他们生活在不为社会所重视和正视的环境和氛围中,他们的处境反映了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十分渴求。

(2)渴求工作的呼声。这类呼声者认为,他们之所以处于目前的窘境,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一般说他们都不想单纯地依靠政府的救助,而是渴求能够得到工作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就是他们的最大愿望。

(3)社会资本缺失的呼声。这一类的呼声者认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实际上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过硬的关系,没有任何社会资源和关系资源,也没有什么财产。他们认为没有什么期望,把其贫穷归结为命中注定。

(4)遭受社会排斥的呼声。这类呼声者认为,虽然领取低保金是为了解决基本的吃饭问题,但是总感到“吃低保”有一种被歧视的味道,是社会的另一类群体,似乎成了社会的可怜虫,在接受别人的施舍的样子。我们要求平等对待我们,要求得到工作,不因为领低保而被别人歧视。

从上面的呼声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以领取低保为主要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之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他们所渴求的并非简单的经济救助,亦包括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的呼声揭示,对于贫困者,单纯的刚性低保制度和社会救助政策之实施,只能在贫困线或救助线的范围内给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偿,而对于他们的工作渴求,对他们的精神追求,对他们的境况改变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社会救助制度并不能起或起不到很大的、有效的作用。为此,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介入就是必然的了。

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55

3、城市贫困者的“资源关系网络缺失”分析

社区调研表明,城市贫民的贫困境况与其“资源关系网络缺失”不无关系,具体看,“资源关系网络缺失”的类型包括:

(1)社会关系网络的稀疏与单一。社会关系是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网络来源。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网络规模小;交往对象单一,同质性高;交往关系网络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质,这对于他们贫困状况的改变明显不利。从社区实际看,绝大部分贫困者的社会交往圈不大于居住的小社区,交往的对象是和自己处境相同的“贫困难友”,这种情况使得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状况。

(2)社会认同度低。在现实社会中,弱势群体与其他非弱势群体之间在社会地位、资源获得、生活方式、思想观点、理想需求、劳动机会等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往往很难为非弱势群体所认同、接受和支持,以至于形成严重的失落感、自卑感和被排斥感。

这种资源关系网络的扭曲,直接造成了弱势群体心理上的自卑或逆反,是影响弱势群体改变自己处境的最大障碍,也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此,作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构建一个和谐有效的社会认同与支持网络是很重要的。

三、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缺陷分析

对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者最为直接、有效的救助,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推行和实施。作为社会保障系统中最低层面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城市贫困者基本生存与生活上,起到了最后社会安全网的作用。但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其实施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制度性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会救助政策效能的发挥,影响了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现状的改变。其主要表现为:

1、救助水平低。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制约,最低生活保障金一般都在两百至三百元之间,在目前生活水准和物价水平的情况下,要维持基本生活还十分困难。很多人在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之后,其生活水准仍然很低。其他有关衣着增添、住房改善等,在依靠领取低保生活的

情况下,就没有更多的可能加以考虑了。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弹性”价值取向偏差。国务院1999年9月28日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明确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也就是说,只要收入达到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均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而不以个人的其他社会特征为限制。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政策的刚性特征又出现了“弹性”价值取向的负面表现。所谓“弹性”,就是指在低保实施过程中,各地大多结合本地的实际,对申请低保的人附加了一些条件和要求;所谓负面,指弹性的价值选择给申请低保者带来了另一种不公平与不公正:按照“弹性”标准,对申请低保者资格进行“附加性选择”或“资格审定”。比如,对于“有过错”的或戴耳环、养宠物的人士,都会采取措施,通过“群众评议”的方式来限制他们申请和领取低保。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刚性缺陷。我们看到,在现实的制度执行中,是否进入低保或退出低保,除在价值观影响下的限制性选择外,最为重要的或者是唯一有量化标准的就是贫困线,这就是低保线的硬性或刚性标准。以南京市为例,只有人均收入每月低于280元者,才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否则,不管你的实际生活有多困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是无法进行救助保障的。

问题是,这样的刚性标准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公正?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者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社区访谈我们了解到,低保政策在救助贫困者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对不公的问题,体现出刚性条件下社会救助政策的缺陷。

第一,低保的非物质性救助缺陷。对于达到社会救助标准线的贫困者来说,经过一定的评估程序,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其根据和操作方式是,计算申请低保者的收入,低于低保线的数额由低保补足。但是,低保金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特别是贫困者所面临的其他非物质性困难,如心理失衡、社会资本缺失、社会排斥等带来的生活、就业等方面的艰辛、困难以

周沛56

及困惑等等,作为政策层面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无能为力、爱莫能助的。

第二,低保的非灵活性救助缺陷。刚性的低保线是相对固定化的量化参考指标,是决定能否进入低保的标准。在这一刚性的标准线下,一些收入数量超过低保线,不能领取低保,但由于特殊原因而实际生活又十分贫困和贫苦的人,他们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缺失者,这是社会救助政策的一个尴尬。

第三,低保的非自助性缺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单向性救助形式,只要达到救助标准线,理论上说不需要对被救助者限制什么条件。这一社会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客观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救助政策的单向性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这就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利于受助者“自助”精神的培育,不利于其积极向上、主动走出困境。换言之,如果仅仅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不可能促使弱势群体“自己帮助自己,自己走出困境”。

总体上说,低保是一个刚性很明显的社会救助政策,只能起到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作用,从满足弱势群体需求角度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是万能的。那些政策制度本身与社区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恰恰为“助人自助”的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四、社会工作介入与社会救助政策的修正与弥合

面对社区中弱势群体的贫困现状和呼声,面对社会救助政策中的问题,在加大传统救助工作力度之同时,必须有专业化社会工作的介入以解决制度化层面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有系统的、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以修正和弥合目前的制度缺陷。

1、社会工作介入的意义及方法。客观地讲,目前城市贫困者的救助工作仅仅是依靠制度层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行政层面(民政系统及社区)在推动实施,国内除少数城市以外,社区贫困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还是一个不为人所知晓与运用的领域。对于社区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的认知、处理和解决,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完全可行的,并且一定能发挥出积极的功能。

第一,体现人性化关怀。刚性的社会救助制度并不能发挥出人性化关怀的功能,人性化关怀不是社会救助政策本身应有的制度效应,也不是民政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主要职责。社会工作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以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为基本价值观,以提升人的能力建设从而达到“助人自助”为基本目标追求,在社会工作者看来,人是平等的,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人性化关怀就是社会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对城市贫困者的帮助和救助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把其价值理念和专业手法渗透到与贫困者案主对象的沟通之中,使人性化关怀深入到受助者的心灵之中,起到修正与弥合社会救助制度的功效。

第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对社区弱势群体的援助,最为重要的是要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在社区内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以最大可能地帮助弱势群体尽快找到摆脱贫困的途径和方式。特别是,动员社会关系网络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只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才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问题。

第三,深入开展专业性的个案、小组工作,为弱势群体解决心理问题。社区中许多问题无法通过社会救助政策加以解决,由于生活中的艰难和挫折,一些人会产生诸如心理压力、自暴自弃、性格扭曲等偏离型心理和行为,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调适和解决,必然会使他们本来就十分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特别是,一些人在生活状况改变无望的情况下,渐次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和被动救助的习惯,缺乏自助和自立精神。

2、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社会工作的参与。可以认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其实施过程当中的问题并非仅仅由其制度设计缺陷所引起,而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们对社会救助中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关系(如懒汉现象等)的不同看法而导致。正因为如此,本人认为,社会救助政策的修正与弥合要从宏观上多维角度系统进行。

首先,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发挥其多层安全网的作用。当前特别是要做好社会保险体系的完善工作,发挥好社会保险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期过滤”或“前期安全网工作”,以减轻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层面的压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力

城市贫民的生存现状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

57

和效应,发挥好其积极的功能。

其次,协调好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尽管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但是可以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都是起源于早期的以济贫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救助工作,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具有同源性。①为此,针对以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工作之缺陷,我认为,要把社会工作推进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两者“各行其道”。在当前,特别是要加大社会工作的介入力度,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工作特别是在贫困者救助与帮助中的特别功能和作用。

再次,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修正”和“弥补”社会救助政策的“弹性缺陷”和“刚性缺陷”。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其重要的原因是对于贫困者的救助方式过于单调,缺乏类似社会工作这样的专业手法从制度层面以外来解决制度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身不能克服的“弹性”和“刚性”缺陷,社会工作可以从其“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及“能力建设”(Ca-pacityBuilding)等专业手法出发,就贫困者社会救助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调适和解决。从低保资格的认定到领取低保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争议性的问题(比如养狗者、戴首饰者、吃鱼肉者是否可以享受低保等),以及如何提升贫困者的自助能力,预防和解决懒汉等问题入手,专业社会工作一定能发挥出其重要的功能。

目前,把作为一项社会救助政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作为一种助人专业方法的社会工作结合起来的尝试性实践与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视角或系统的观念,在贫困问题的研究上,把社会工作的介入和社会救助政策缺陷的修正与弥合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是社会“资源关系网络”的缺失,我们必须在救助政策之外,通过构建这种网络系统来摆脱他们的贫困窘境。单一的社会救助政策并不能承担起沉重且复杂的城市贫民救助重任,必须以系统的方法全面做好这项工作。要积极推进社会工作的介入,以解决在社会救助政策层面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在目前社区救助中还不十分普遍,积极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是我们社会工作教育者、研究者以及实务者责无旁贷的工作和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改变当前弱势群体单纯被动接受救助、消极等待救助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懒汉”现象,提高贫困者自己战胜贫困的信心和能力,并且在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中增加社会资本的拥有和运用,借助于社会的支持,以轻松的心态,依靠自己的力量,最终走出贫困!

责任编辑顾理辉

①周沛:《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同源性及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我们从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以后英国及西欧国家社会救助的变化历程可以看到,早期的社会救助并无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区别,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才逐渐以德国1883年为标志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以及以1917年美国芮琪芒德为标志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形成。

TheLivingSituationoftheUrbanPoorandtheImprovementofSocialRelief

System

ZHOUPei

(DepartmentofLaborPersonnelandSocialSecurity,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Theexistenceoftheurbanpoor,whoaregenerallyfacedwithlife,employment,andpsychologicalpressure,isanindisputablefactintheperiodofsocialtransformation.Itistheboundendutyoftheresearcherstomakein-depthresearchofthelivingsituationandappealsoftheurbanpoor,andtheroleoftheresearchersisanimportantfactorthataffectsthedepthandfactualityoftheresearch.Approachingtheurbanpoorwiththeadoptionofthemethodofqualitativeresearchandincreasingtheinvolvementofprofessionalsocialworkareimportantmeasurestoreviseandclosethedefectsofthecurrentsocialreliefsystemandtoimprovethedisadvantagedgroup’sabilityof“self-help”.Keywords:minimumsubsistenceguaranteesystem;socialassistance;socialwork;theurbanpoor

周沛

58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题 (1)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复习题 一、填空 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 2.“三无”人员是指哪三无? 3.生活社会救助主要采取哪三种救助形式? 4.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可将公平分为哪三种? 5.社会福利制度主要由哪些福利制度构成? 6.生产社会救助主要采取哪四种扶持形式。 7.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主要表现哪些思想? 8.残疾人医疗康复包括哪两类康复? 9.公共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10.我国孤儿的家庭养育主要有那三种形式? 11.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主要表现在哪五个方面? 12.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3.生产社会救助具有哪些功能? 14.生活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 2、社会福利: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4、市场失灵理论: 5、政府宏观管理: 6、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社区社会福利: 8、市场微观管理: 9、灾害社会救助:

10、生产社会救助 11、公共社会福利 12、住房社会救助 13、生活社会救助 14、恩格尔系数 15、政府失灵理论 16、医疗社会救助 三、简答题 1、社会救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我国对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救助形式分别有哪些 3、生活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社会救助主要有哪些基本特征 5、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存在哪些问题 6、灾害社会救助有何特点 7、生活社会救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功能有哪些 8、生产社会救助的实施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9、社会福利有哪些基本特性 10、我国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11、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实施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2、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社会救助的主要形式及基本原则有哪些 13、社会救助有哪些基本功能 14、生产社会救助的功能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5、简述我国廉租住房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16、医疗社会救助有哪些基本功能? 四、论述题 1、论述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 2、联系实际,指出目前我国妇女儿童社会福利还存在哪些问题?并结合自己观

浅谈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浅谈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摘要】自从工业化国家建立后,为了使人们摆脱贫困,建立了一整套收入再分配的复杂制度。社会保险制度补偿了由于残疾、疾病、失业、年老等导致的收入不足,但是,这些方案不能彻底的减轻贫困。如果人们在某些方面没有满足生活的需要,社会救助及相关的计划就成为基本的安全网。 【关键词】社会救助制度,历史发展,理论依据 一、社会救助概念的提出 社会救助是指在现代国家中,为了给处于困境中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帮助,国家和社会组织所提供的一种帮助形式。江亮演认为:“社会救助是对那些需要他助以政府或社会大众力量给予救济或扶助的一种制度,换句活说,社会救助乃是因个人或团体(家庭),遭遇到不幸事故,如天灾地变、人祸(战争、失业等)个人因素(懒惰、残障等)、经济因素、不良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人生过程中所必经之生、老、病、死与无谋生能力之鳏、寡、孤、独等理由,必须由他人来救助,以保障其生活的一种措施”。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互助行为了。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汉莫拉比国王发布了要求人们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的条款。公元前500年,希腊语中意为“人类博爱行为”的慈善事业在希腊城邦国家已经制度化。6公元前300年,中国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全心全意地帮助穷人。公元前100年,罗马帝国确立了所有罗马公民在贫困时可得到由贵族家族分发的谷物的传统。谈及近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必然要从英国说起。它的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是最早形成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国家。到了16世纪。工业化进程导致了严重的流民问题。英国统治者最初考虑用刑罚来迫使流民停止流浪.结果却适得其反。统治者不得不使用更温和的方式,这就为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问世奠定了基础。1834年,该法进行了修正,明确宣布“不得使接收救济者的境遇在实质上或表面上优于最底层的独立劳动者”。这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在英国,贫困就是犯罪行为。该法的问世则奠定了英国乃至欧美各国现代社会救助立法的基础,开创了国家立法推动社会救助发展的先河。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救助,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传统的济贫手段和社会保险都无法发挥作用,各国政府都在试图建立积极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来弥补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 最早改革社会救助制度的国家是美国。1932年7月2日,罗斯福把社会救助放在了社会保障计划中的重要位置,确立了美国的现代社会救助制度。1935年《土会保障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正式形成。该法案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

关于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管理制度与规章制度范文大全

关于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管理制度与规章制度范文大全 关于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 各乡、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为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全面建立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全区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组织机构 成立岳阳楼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李少怡任组长,副区长张德明、陈建红、贺景福、徐兰喜任副组长,王梦华、黎炜、王武中、田新华、彭端生、程岳华、袁久经、许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社会救助管理办公室设区民政局),王武中兼办公室主任。各乡(街)、村(居)分别设立社会救助管理站和社会救助申报点,并成立民主评议小组,负责各类救助对象的申报、调查和监督工作。

二、救助对象 (一)动态管理中现行城乡低保对象、城乡五保户、城乡特困户、残疾人。 (二)因自然灾害导致正常生活无法维持或房屋全倒的重灾户。 三、救助项目 (一)城乡低保救助。系对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现为180元)的城市居民实行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由区低保中心组织落实,具体按《岳阳楼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岳楼政发〔2003〕11号)进行操作。 (二)大病医疗救助。系对凡持本区户口且长期居住本区辖区内的五保户、特困家庭的成员,因患大病,家庭无力承担其医疗费用,且一年内支出区级(含区级)以上医院医疗费用城市3万元、农村2万元以上的家庭。有工作单位且已参加医保的原则上不在救助范围。 上述对象之外的其他对象患大病,医疗费用数额巨大,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家庭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可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给予一次性救助。由区低保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工

民政社会救助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民政社会救助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按照州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调研的有关要求,我局及时抽调人员对全州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低保 XX年,全州城市低保人数为53489人,全年下拨低保资金8355万元,人月均补助水平110元。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切实做好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XX]99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鄂政发[XX]1号)精神,从XX年1月1日起,全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50元统一提高到240元,人月均补助水平达到173元。同时,将城市“三无”对象、城市孤儿以及城市艾滋病和结核病患者贫困家庭纳入城市低保,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240元给予了全额补助。 (二)农村低保 XX年,在州委、州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争取下,全州农村低保人数扩大到15万人,全年下拨农村低保资金7832万元,人月均补差45元,其中,一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80元,二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50元,三类对象月补助不低于

30元。XX年初,省民政厅批准我州再增加农村低保5万人,达到了20万人。目前我州农村低保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按照“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三)五保供养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州民政部门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探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模式”,不断加强农村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院办经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五保对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模式”受到了省民政厅和民政部的表彰,中国社会报、新华社等先后作了宣传报道。目前,全州共建立了农村福利院110所,五保对象13441人,集中供养9800人,集中供养率为73%,XX年共下拨资金1386万元。根据省厅文件规定,从XX年起,集中、分散供养五保对象以及分散供养孤儿的供养标准将各提高300元,分别达到1800元/年、1300元/年、1500元/年。 (四)大病医疗救助 我州于XX年开始大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几年来,全州累计救助20多万人次,有效地缓解了困难群众患大病的医治困难。XX年,我州按照“取消病种限制、扩大救助规模、取消或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额度、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医疗救助的改革发展。在救助范围、起付线、救助金额等方面重新规定。同时,对住院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简述

|论坛|国际劳动| 1965年美国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曾述,“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当个人或家庭生计断绝急需救助时,乃给予生活上的扶助,是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富弹性而不受拘束的一种计划”。社会救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救助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起着“保底”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立法情况 任何一项制度的顺利推行和实施,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国外许多社会救助十分完善的国家,都相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说,立法的完善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根本保证。 如英国早在1601年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济贫法》,对贫困群体和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人予以津贴补助。1834年又制定了新的《济贫法》,明确社会救助属于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实行社会救助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并成立了专门管理局。此后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条文,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 德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始于20世纪初,称为济贫事务和福利事务。政府在1942年制定了关于政府救济的法令,第一次对公共救助的享受条件、救助种类和程度作出了全国统一规定。1962年前联邦德国颁布了新的《联邦社会救助法》,对特殊困难者进行社会救助作了具体规定,此后又进行了几次修改,改善了救助的支付方式,扩大了对残疾者 救助。1975年绝育和计划生育救助也被 列入《联邦社会救助法》。上世纪90年 代初两德合并后继续实行上述法规。 美国独立以后,1935年罗斯福总统 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从 而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 保障制度,并首次明确了“社会保障” 的概念。后经历届政府的多次修改和补 充,逐步形成了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 国称为公共救助或福利补贴。 ■ 救助条件和救助标准 各国社会救助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 有明确的针对性,只对自我保障有困难 而确需救助的人给予救助。为此,各国 一般通过财力审查和就业审查来确定申 请人领取救助金的资格。 财力审查 即根据国家规定,对申请人及相关 家庭成员的收入及资产状况进行审查, 不足特定标准时才予以救助。大多数国 家在社会救助标准之外都规定一个免审 额度,即允许申领人持有少量的资产或 收入,视同无资产、无收入,不抵扣社 会救助金。在财力审查的范围方面,大 多数国家只考虑申领人及其配偶的现有 财力。但在有些国家,如奥地利、德国、 瑞士、日本,申领人的父母、祖父母、 成年子女的财力状况也在考虑之列。在 法国,老年救助金(属专项救助)申领人 的法定继承人的财力状况都列入审查范 围。比利时最近也准备审查申领人父母 及成年子女的财力情况。总而言之,各 国政府趋向要求家庭和社会互助在整个 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就业审查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在失 业人口居高不下的压力之下,纷纷引入 或强化就业审查制度,要求社会救助对 象必须努力寻找就业机会,积极与政府 管理的职业介绍机构联系,并接受适当 的工作安排。未通过就业审查的人,将 被降低社会救助水平或剥夺领取资格。 在美国,2000年起政府要求接受援 助的单亲父母两年内每周工作至少30 小时,核心家庭每周至少工作35小时。 联邦政府还制定了社会救助受益家庭的 就业目标,社会救助受益家庭就业率从 1997年的至少实现25%提高到2002年 的50%以上,核心家庭的标准则由75% 提高到90%。 在英国,政府对以下四类人员实 行严格限制:一是年轻失业人员,英国 政府要求失业6个月的18岁至24岁的 年轻人必须从以下四种方案中做出选 择——在私人部门工作(雇主得到补 助)、在志愿性部门工作、从事环境保 护工作、接受全职教育或培训;二是单 亲父母,英国政府制定了特别行动计 划,通过工作寻求、建议和培训帮助单 亲父母找到工作,必要时可以为那些再 次全职学习的单亲父母提供小孩的照 看;三是长期失业人员,英国政府规 定,雇主雇用一个已失业两年或两年以 上的失业者可从政府获得为期6个月的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简述 ■邓新华 袁伦渠 29 2007.12

社会救助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方案 篇一:社区社会救助工作方案 XX社区社会救助工作方案 为了深入开展对弱势群体的救济和扶持工作,推进我社区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救助工作整体水平,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不断完善社区社会救助体系,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建立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各类专项救助制度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配套,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综合救助

水平,为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二、组织领导 社区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为: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社会救助范围和原则 (一)救助范围 基本救助对象为社区特困生活群体。 (二)救助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发动社区范围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 2、坚持物质救助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物质救助与政策扶持的关系,既要提供保障基本生活方面的救助,又要优先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低保家庭成员就业再就

业,帮助低保家庭尽早摆脱贫困。 3、坚持统一实施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有区别、有侧重、有针对性开展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或政策救助。 四、社会救助项目 (一)专项救助 1、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按照有关城镇居民低保工作的法律法规,对城镇特困人员实施基本生活救助,做到申报,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逐步提高救助水平,积极改善低保人员生活状况,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2、医疗救助。根据有关政策法规,落实城镇低保人员医疗救助政策;为特困低保户免费申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缓解低保对象的医疗困难。 3、就学救助。广泛开展“爱心助学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对低保对象、孤儿、残疾人以及因突发事件致贫等家庭中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实施教育救助,为当年考入高校无钱入学的特困优秀高

社会救助工作知识问答

社会救助基本知识 1、什么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答: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贫困人群实施生活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即子女读书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社会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助模式,是对贫困人群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托底救助保障制度。 2、什么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答: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3、申请低保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县(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村)民,除有特别规定外,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是低保对象的法定权利。 4、哪些情况下,户口不在当地的困难群众也可在当地申请低保救助?答: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户籍不在当地,也可在当地申请低保:⑴结婚后,在配偶所在居(村)委居住一年以上,户口尚未迁入的;⑵在外读书、户口已迁出的子女;⑶未报户口的子女。 5、哪些特殊情况,不予低保救助? 答: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不予列入低保:⑴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部门及镇(乡)、街道、居委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自食其力的;⑵家庭拥有现金、有价证券、银行存款,或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及其他非基本生活必需的设施、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

均值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六倍的;⑶法定赡(扶、抚)养人未按规定履行义务的;⑷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低保标准的;⑸城镇居民住房超过当地上年度人均住房面积一倍以上的家庭(单身家庭以2人计算),一般不予低保。 6、低保家庭收入如何核算? 答:低保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各类收入的总和。包括:⑴工资、劳务报酬(包括各种奖金),各类补贴、津贴,离(退)休费,遗属补助、精减下放职工补助,失业救济金、村养老金等工资福利性收入;⑵种植、养殖、农副业加工、买卖等生产经营性收入;⑶稿酬及版权、专利权转让等知识产权收入;⑷利息、股息、红利收入,财产租赁、转让收入等财产性收入;⑸继承、赠与,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等转移性收入; ⑹应计入的其他家庭收入;⑺家庭成员向非共同生活的亲属依法支出的赡(扶、抚)养费,支出部分在计算其家庭收入时相应减去。 申请低保救助的居(村)民,居民按其提出申请当月前6个月内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村民按其申请前12个月内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 7、哪些收入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 答: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⑴优抚对象及政府给予特殊照顾的其他人员所享受的待遇;⑵政府及其部门和有关单位颁发的非报酬性奖励; ⑶因劳动合同终止(包括解除),职工依照规定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或一次性安置费中用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部分;⑷独生子女费、丧葬费、抚恤金;⑸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以外的部分;⑹上级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对象的主要需求 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 社 会受灾人员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救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助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社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会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工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作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社会为本的综合性救助方法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危机干预 评估 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知识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重点) ①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城市(1993年、上海)、农村(2007年、全国) ②特困人员供养: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条件、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疾病治疗、办理丧葬) ③受灾人员救助:一个月;一个月到半年;半年到三年 ④医疗救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乡困难家庭医疗费用补助 ⑤教育救助: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员的教育救助。 ⑥住房救助:配组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 ⑦就业救助: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⑧临时救助: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救助金、发放实物或提供转介服务3种方式;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属于临时救助范畴。

知识点二、社会救助的工作原则 救急难、托底线、可持续 知识点三、社会救助的主要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知识点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点 主要特点 救助对象的多样性、救助类型的复杂性;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工作依据的政策性 知识点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反贫困的能力、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第二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一、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服务对象识别、帮助申请救助、提供心理支持、调节家庭关系、开展能力建设、促进社会融入 知识点二、特困人员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 知识点三、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救助、改善救治环境、协调医疗资源、强化社会支持 知识点四、住房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协助申请住房救助、宣传讲解政策 知识点五、教育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提供教育机会、提供教育补助、心理能力建设 知识点六、就业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转变就业观念、自我认知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连接就业资源 知识点七、临时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危机干预、外展服务、机构救助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课程知识要点 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 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 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 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 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 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 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 和内容 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 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 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 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 《社会保障法》)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 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 第三章生活救助 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 题)与特征 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 第四章医疗救助 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 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 第五章住房救助 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 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教育救助 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 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 第七章灾害救助 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 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 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 第八章失业救助 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 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 第九章司法救助 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 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 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概述教学文案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概述

精品资料 第一、二讲社会救助概述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一)社会救助的含义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主体:政府或社会。 救助客体(社会救助的对象)包括三种: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但由于是以社会成员的生活条件及状况为出发点,因此并非所有的对象能够享受社会救助的标准。可按造成贫困的原因分,也可按救助对象的年龄分。 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且无子女的老人; 二是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人; 三是有劳动能力、有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而使生活一时无法维持的人。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社会保障网络体系中处于最初级、最基本的层次。 (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提供的援助; 社会救助所保障的对象,往往是处于生活底层的最困难群体; 社会救助的形式很多; 社会救助是公民应得的权利。这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 社会救助所需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其财政来源主要是税收。 二、社会救助的特点 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较,社会救助制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义务的单项性。社会救助只强调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成员享受社会救助是他的权利,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社会救助资金一般由政府财政拨付,社会成员不用缴纳任何费用。 (2)对象的限制性。即社会救助对象由法律加以规定,只有符合条件且真正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救助。 (3)社会救助目标的低层次性。即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应付灾害和克服贫困,而非改善或提高福利及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处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或最基本层次。 (4)社会救助手段的多样性。社会救助既可采用实物救助也可采用现金救助;既有临时应急救助又有长期固定救助,既有官方救助又有民间救助,社会救助手段的多样性是使社会成员得到救助的关键。 案例分析: 媒题报道: 有一个山里孩子,8岁,小学二年级,因父亲去世,从此不愿与周围人说话,经常独自钻在角落发呆,年迈的爷爷,智障的妈妈,贫困的家庭,似乎注定他命运的坎坷。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湖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湖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374号 《湖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已经2014年8月25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长王国生 2014年9月10日 湖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章特困人员供养 第四章受灾人员救助 第五章医疗救助 第六章教育救助 第七章住房救助 第八章就业救助 第九章临时救助 第十章政府保障与社会参与 第十一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关爱生活困难群众,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和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统筹制定、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及保障标准,建立社会救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将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一体化。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社会救助

管理工作。 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等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统一负责基层社会救助事务。负责民政事务的机构作为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具体承办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等事项。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第七条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法规政策宣传,引导公众关注、支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鼓励救助对象自立自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救助诚信体系建设。 第八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社会救助,探索保险服务业参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捐助和服务。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4篇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4篇 近年来,**县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为全县的救助对象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扶贫济困、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近日,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好地保障**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由县人武部汇同县民政局一道对全县的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救助现状 (一)各项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成立了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民政、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农林水、城建、环保、国土、司法、工商、税务、规划、宣传等部门和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团体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逐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基本建成了以城乡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和乡镇、村(居)委会为依托的管理平台,形成了齐抓共菅,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县农村低保实施方案》、《**县农村低保实施细则》、《农村低保核查办法》、《农村低保指导人数分配表》、《农村低保核查表》等,有效地保障了**县社会救助工作的施行。 (二)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制定出台了《**县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规范细化了报灾查

灾救灾、灾情评估、应急保障、安置转移、生活保障、灾后重建等工作,建立了排险防灾、转移安置、查灾核灾、资金筹措、物资动员、灾后重建等六大机制,先后对清江水布垭库区景阳段、花坪乡黄木垭滑坡险情等进行了成功救助,确保了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医疗”。 (三)救助范围逐步增大。 **县先后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慈善捐赠办法等。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执行情况良好,社会救助效果明显:农村低保对象9135户18673人,其中孤儿219户23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月人均补助47元,较好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今年州民政局给**县增加农村低保对象指标8763人,从7月1日起农村低保对象将达到27200人,保障比例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9%;城市低保对象4229户7405人;农村五保老人1361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177人,分散供养五保对象184人);40%救济对象53人;城镇定救对象28人;一般救济对象11人;其他救济对象5人。 (四)慈善捐赠氛围浓厚。 5.12四川汶川地震后,全县人民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县慈善协会共接受捐款355.9万元、大米150斤、衣物3150件、消毒药品一件。**县还将仅有的113顶帐篷在最短的时间内连夜送往武汉,由省民政厅统一送到四川灾区。2月28日,全县在船儿岛广场举行了“抗

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比较

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比较 [摘要]社会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本文通过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特点的研究,从而弄清各国救助制度之间的区别。从而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社会救助制度;国际比较;基本结论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比较 社会救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来源可追溯到中世纪宗教的或世俗的慈善事业,甚至可以追溯到在原始人群中存在的互助互济行为到后来用成文或不成文的形式固定下来的慈善事业,都表明了人们对于平等生存与共同发展的追求与渴望。历史上各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历程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因而各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也各不相同。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救助制度的国家,其模式为国家福利型,典型的集中型。早在1834年,英国就制定了新《济贫法》,主要是确认社会救济属于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确立社会救济是国家应尽的义务。英国社会救助的项目很多,甚至很多是福利式的救助,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救助、老龄救助、儿童救助、残疾救助、失业救助及疾病救助等内容。低收入家庭救助是对收入低于官方规定贫困线家庭的救助,救助金随政府规定的贫困标准而变化。低收入者还可以取得一部分取暖费,有子女的可取得学校免费牛奶和免费膳食以及免缴国人给予补助。残疾救助包括残疾人的保姆补贴、活动补贴和重残补贴。现代社会救助被称为“生活补贴”。国民中凡是维持不了最低生活者,均可申请领取国家的生活补贴。这主要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失去劳动能力或无力从事经济活动而生活困难的人员,一类是长期失业人员。同时政府对贫困群众非常重视,总之,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建立社会救助的国家。 德国的社会救助是一种混合型的救助模式。其社会救助传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从15世纪开始,德国就产生了互助性质的保险组织。后期,德国的民间慈善组织发展起来,一类是宗教界和社会团体举办慈善事业。另一类,有一些企业家和政治活动家创办的社会救济事业。这种自发、自觉的工人自助组织和自助活动以及民间慈善事业的传统救济形式为德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产生和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心理承受的基础。19世纪末,德国俾斯麦政府创建了社会保险制度,这种以预防为主对付社会经济风险的新的社会保障手段很快在欧洲各工业国流行开来。德国的社会救助主要是对一般低收入家庭的救助和特殊家庭的救助。除了食品费、生活费、燃料费以及杂费等日常生活费外,还包括代为缴纳医疗、养老保险费、支付丧葬费等。对高龄、残疾、妊娠、妇女生育等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救助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救助工作 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我州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在建立民生保障长效机制、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水平、发展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等方面多着力,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从社会救助管理方式变革的现实需要出发,把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制度作为救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加以推动,社会救助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为民政部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一、当前社会救助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1、低收入群体救助制度亟待完善。目前,随着国家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了制度化的保障,但由于政策的局限和财力的有限,一些家庭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生活仍然艰辛,城市低收入人群虽然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了低保标准,但由于无法享受到低保人群可以享受的各项救助政策,其实际生活往往比低保家庭更为困难。因此,建立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救助制度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这既是对城市低保制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2010年我州全面启动了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并出台了《延边州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实施意见》,从政策层面提高了对临时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的生活困难城乡居民的救助能力。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在建立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如收入的识别、救助项目与标准的确定、低收入户的救助管理以及城市低收入户救助与城市低保户救助制度的衔接等问题,都不够完善,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亟待加大力度推进。

2、现行低保政策相对滞后。自1997年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2005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保条例》一直被沿用至今,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发突显,迫切需要民政部门不断对原有制度进行创新和突破。当前城乡低保人户分离、按人施保、农转非、一户同时具有非农和农业人口等问题还存在,家庭收入计算方法、劳动能力鉴定等工作没有统一的规范。还有一些因病、因灾、因残而陷入困境或者重新陷入贫困的家庭产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特殊群体,受现行低保政策所限,有些特殊群体家庭因收入高于低保标准而无法纳入,得不到应有的救助,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质疑声常常使民政部门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3、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有待完善。一是医疗救助范围、病种有待扩展。在现行政策中,城乡医疗救助有明确的救助对象和限定的病种,我州确定的重大疾病有12种,门诊慢性病有23种,对没有纳入救助范围的困难人群,一旦患上医疗费用较高的病种,就无法得到医疗救助,因病返贫所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会增加,2010年全州尿毒症患者联名上访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二是医疗救助程序有待进一步简化。我州医疗救助“一站式”、“一单清”结算方式基本实现,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医疗救助的审核、审批都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层层上报,医疗救助时效性还较低。三是医疗救助标准偏低。尤其是对患有大病的贫困对象如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患者,由于治疗费用金额巨大,而只能得到1-2万元医疗救助资金,远远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医疗负担。受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顶线的限制,有限的救助资金对患特大恶性疾病的贫困群众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实际困难。特别是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对象家境一贫如洗,患病后只能依靠政府全部解决其医疗费用,而巨额的医疗费用,迫使他们放弃治疗。近年来,因病返贫,尤其是重大疾病导致刚性支出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复习题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复习题 题型及分值: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每题5-9分,共40分)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填空 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 2.“三无”人员是指哪三无?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 3.生活社会救助主要采取哪三种救助形式? 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P45 4.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可将公平分为哪三种?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P200 5.社会福利制度主要由哪些福利制度构成? 老年社会福利、妇女儿童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福利、公共社会福利。 6.生产社会救助主要采取哪四种扶持形式。 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科技扶持、信息扶持。P90 7.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主要表现哪些思想? 慈善和恩赐思想、人权思想、温情主义论。 P8 8.残疾人医疗康复包括哪两类康复? 全面康复、医学康复。P273 9.公共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免费性质、平等取向、全民性。P295 10.我国孤儿的家庭养育主要有那三种形式? 亲属抚养、家庭收养、家庭寄养。P267 11.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主要表现在哪五个方面? 经济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P232 12.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居民之间。P306 13.生产社会救助具有哪些功能? 扶助功能、稳定功能、激励功能。P92 14.生活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救助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救助对象的全民性、最低保障性、适时调整型、长期救助与临时救助结合、选择性。P45 名词解释(5题): 1、社会救助:p18是指通过立法由国家或者政府对由于失业、疾病、灾害等原因所造成收 入中断或者收入降低并陷入贫困的人员或者家庭实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福利:p214指的是政府或者社会通过专业的福利机构,为解决社会上的特殊群体 以及一般社会成员的实际困难,提高国民生活质量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设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p10凯恩斯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惟一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文化影响及比较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文化影响及比较研究 【摘要】:社会救助行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发展的。早在远古自然经济时代,社会救济行为就出现了,19世纪发展为济贫制度,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各种形式和水平的社会救助行为是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受政府职能范围、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以及其他相关制度的影响。社会救助作为一种文明的、高级的制度是逐步发展完善的,随着社会进步,就要求救助水平越来越高,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备,机制设计越来越高效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保障要求的提高,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己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社会保险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更是吸引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及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但是对社会救助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关于社会救助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正在走进一场严峻的考验——史无前例的历史性变迁中。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审视社会救助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从中找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命运,是完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保障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与紧迫任务。本论文从社会救助与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入手,对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的文化影响进行全新深入剖析。系统归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特点和中国社会救助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方式。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以及伴随着的文化影响,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救助制度与文化传承关系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目前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揭示产生社会

救助制度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社会救助所赖以存在的文化条件。最后,本论文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应该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特别指出了传统文化、互助、慈善对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社会救助比较研究对策【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C913.7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第一章导论11-15一选题缘由11-12二文献综述12-14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4四创新与不足之处14-15第二章文化与社会救助制度关系分析15-20一文化的涵义15-16二文化与社会救助制度关系分析16-20(一)文化对社会救助的影响16-18(二)社会救助对文化的影响18-20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20-26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20-21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21-23(一)“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21-22(二)宗法血缘社会和宗法制文化22(三)重视整体协调22-23(四)浓厚的儒家思想23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23-26(一)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24(二)传统文化对社会救助模式选择的影响24-25(三)传统历史对社会救助模式选择

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情况工作汇报

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情况工作汇报20xx年,石嘴山市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认识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法规政策,基本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五保老人供养、临时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石嘴山市总人口74万,其中城市人口43万,农村人口31万。现有城乡低保户2.54万户4.03万人(城市1.13万户2.36万人、农村1.41万户1.67万人);医疗救助3.51万人次(城市2.11万人次、农村1.40万人次);享受高龄低收入老年人生活津贴2756人(城市341人、农村2415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156人;孤儿294名(其中父母双亡的孤儿116名,事实无人抚养的孤儿178名);享受低保的城市"三无"人员2941人;享受低保的残疾人4961人(城市2517人,农村2444人)。20xx年,全市共计发放各类民政救助资金1.26亿元。(其中低保资金9023.9万元、医疗救助资金1883.2万元、高龄津贴790.1万元、五保供养资金654.1万元、孤儿养育津贴230万元。) 二、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规范城乡低保工作。我市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1930元。对低保对象实施分类施保制度,即:对70岁以上老年人、二级以上残疾人、大中专学生、危重病人、

孤老孤儿、优抚对象、特困遗属等特困人群给予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建立物价上涨补贴联动机制,缓解城乡低保家庭、高龄老人、重点优抚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因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加强低保资金管理,低保金发放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做到"三管"即:民政管名册、财政管资金、银行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均通过"一卡通"存折发放到户,减少了资金流通环节,确保了社会救助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二是全面覆盖大病医疗救助。我市医疗救助的对象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贫困孤残和五保供养人员、享受高龄低收入老人津贴人员、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家庭成员患重特大疾病的特殊困难家庭成员、在乡老复员军人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需要医疗救助的人员等7类人员。在确保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高龄老人、在乡老复员军人等特困群众全部实施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将低收入困难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并逐步向城乡其他困难群众延伸,进一步扩大了医疗救助范围,基本实现了医疗救助对象的全覆盖。 三是足额发放高龄老人和孤儿养育津贴。对80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高龄津贴,实行"四优先一减免"就医政策,将全市城乡困难老人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认真落实孤儿养育津贴发放制度,父母双亡散居的孤儿养育津贴发放标准为每人每月700元,事实无人抚养的孤儿养育津贴为每人每月500元,儿童福利机构内供养的孤儿养育津贴为每人每月1000元。 四是稳步开展五保供养工作。以切实保障五保对象的权益为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