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十版重点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32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作者:————————————————————————————————日期:23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习题答案要点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1、如问题所述,GNP 仅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的问题。
在国民收入账户中,如果进口的中间品价值从GNP 中减去,出口的中间品价值加到GNP 中,重复计算的问题将不会发生。
例如:美国分别销售钢材给日本的丰田公司和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
其中出售给通用公司的钢材,作为中间品其价值不被计算到美国的GNP 中。
出售给日本丰田公司的钢材,钢材价值通过丰田公司进入日本的GNP ,而最终没有进入美国的国民收入账户。
所以这部分由美国生产要素创造的中间品价值应该从日本的GNP 中减去,并加入美国的GNP 。
2、(1)等式12-2可以写成()()p CA S I T G =-+-。
美国更高的进口壁垒对私人储蓄、投资和政府赤字有比较小或没有影响。
(2)既然强制性的关税和配额对这些变量没有影响,所以贸易壁垒不能减少经常账户赤字。
不同情况对经常账户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关税保护能提高被保护行业的投资,从而使经常账户恶化。
(当然,使幼稚产业有一个设备现代化机会的关税保护是合理的。
)同时,当对投资中间品实行关税保护时,由于受保护行业成本的提高可能使该行业投资下降,从而改善经常项目。
一般地,永久性和临时性的关税保护有不同的效果。
这个问题的要点是:政策影响经常账户方式需要进行一般均衡、宏观分析。
3、(1)、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
相应地,当美国人通过他的瑞士银行账户用支票支付时,因为他对瑞士请求权减少,故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
这是美国用一个外国资产交易另外一种外国资产的案例。
(2)、同样,购买德国股票反映在美国金融项目的借方。
当德国销售商将美国支票存入德国银行并且银行将这笔资金贷给德国进口商(此时,记入美国经常项目的贷方)或贷给个人或公司购买美国资产(此时,记入美国金融项目的贷方)。
国际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 1、国际经济学的概念: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内外平衡政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间资本流动(国际间接资本流动、国际直接资本流动)、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
国际经济协调:国际间贸易关系协调、国际间进入关系协调、国际间税收关系协调、国际经济一体化。
3、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主要载体:贸易全球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意义: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国际分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促进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国际利益融合、促进安全内涵扩展、促进国家主权转移、推进国际体系转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第二章 1、重商主义理论:时期: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观点: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贸易是“零和”的多卖少买,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国家应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局限:(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2、绝对优势理论:涵义: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0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10.1 复习笔记1.进口替代战略(1)含义及特征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内向型发展战略,其基本特征是以国内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代替进口品,满足国内需求,并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2)一般做法①首先发展相对简易的日用工业,然后发展重化工业。
②压缩政府的不必要开支,增加生产性投资比重。
③对建立替代工业所必须的机器设备、中间品或原料进口采取关税减免和政府补贴的优惠政策。
④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高估本国币值的方式,限制一般工业品进口,同时保证资本品以较低价格进口。
(3)幼稚工业论(幼稚工业论是进口替代战略的指导思想)①含义发展中国家具有制造业的潜在的比较优势,但发展中国家新建的制造工业最初却不能与发达国家已经成熟完善的制造业竞争。
为了使新成长的制造业获得立足之地,政府应该暂时地给予支持,直到它们足够强大,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为止。
②注意之处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a.试图从现在就进入未来才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不总能得到好处。
b.如果政府保护本身有助于培养制造业的竞争力,那么保护才是值得的。
反之,则不值得。
总之,只有存在某种国内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幼稚工业论才能成为政府干预的有效论据。
③市场失灵幼稚工业是否需要保护取决于幼稚工业的保护必须与一种具体的市场失灵相联系,这种市场失灵会使得私有市场不能以应有的速度发展这一产业。
有两种类型的市场失灵可以作为保护幼稚工业的依据:不完全资本市场和无偿占用问题。
a.不完全资本市场作为保护幼稚工业的依据认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一整套金融机构可以使得传统部门的储蓄用于新成长部门的投资,那么新工业部门的增长将会受这些工业当前盈利能力的限制。
最优政策是建立更完善的资本市场。
但是,由于对这些幼稚工业的保护可以提高利润,从而使其更快成长,所以保护幼稚工业可以作为次优的政策选择。
b.无偿占用问题的思想是:新产业产生的社会福利没有得到补偿。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核算与国际收⽀平衡)【圣才出品】⼗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12章国民收⼊核算与国际收⽀平衡12.1 复习笔记1.国民收⼊账户(1)GNP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着眼点是⼀国的国民⽣产总值(GNP),它是⼀国的⽣产要素在⼀定时期内所⽣产并在市场上卖出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GNP是宏观经济学家研究⼀国产出时所⽤的基本度量⼿段,由花费在最终产品上的⽀出的市场价值量加总⽽得到。
GNP的⽀出与劳动、资本以及其他⽣产要素紧密相连。
根据购买最终产品的四种可能⽤途,GNP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部分:消费(国内居民私⼈消费的数额)、投资(私⼈企业为进⾏再⽣产⽽留下的⽤于购买⼚房设备的数额)、政府购买(政府使⽤的数额)和经常项⽬余额(对外净出⼝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额)。
(2)国民收⼊国民收⼊等于GNP减去折旧,加上净单边转移⽀付,再减去间接商业税。
即:国民收⼊=GNP-折旧+净单边转移⽀付-间接商业税在实际经济中,要使GNP和国民收⼊的恒等关系完全成⽴,必须对GNP的定义作⼀定调整:①GNP不考虑机器和建筑物在使⽤过程中由于磨损⽽引起的经济损失。
这部分经济损失称为折旧,折旧减少了资本所有者的收⼊。
为了计算⼀定时期的国民收⼊,必须从GNP 中减去这⼀时期资本的折旧。
GNP减去折旧后称为国民⽣产净值(NNP)。
⼗万种考研考证电⼦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国的收⼊可能会包括外国居民的赠与,这种赠与称为单边转移⽀付。
单边转移⽀付的例⼦包括向居住在国外的退休公民⽀付养⽼⾦、赔偿⽀付和对遭受旱灾国家的救济援助等。
净单边转移⽀付是⼀国收⼊的⼀部分,但不是⼀国产出的⼀部分,因此,净单边转移⽀付,必须加到NNP中以计算国民收⼊。
③国民收⼊取决于⽣产者获得的产品价格,GNP则取决于购买者所⽀付的价格。
但是,这两组价格并不是完全⼀致的,例如,销售税会使得购买者的⽀付⼤于销售者的收⼊,导致GNP被⾼估,超过了国民收⼊。
《国际经济学》(第10版)保罗·R·克鲁格曼重点笔记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1.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或时间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之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
他指出,国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该理论被称为李嘉图模型。
3.单一要素经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a L):生产率的倒数,用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产品替代的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其固定数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数量。
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a LC Q C + a LW Q W≤ L(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Q W = L/a LW– (a LC /a LW )Q C,k= - a LC /a LW =奶酪的机会成本相对价格与供给简化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奶酪和葡萄酒的供给是由劳动力的流向决定的,而劳动力总会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
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P C/a LC,葡萄酒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P W/a LW。
当P C /P W > a LC /a LW时,奶酪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奶酪;当P C /P W < a LC /a LW时,葡萄酒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当P C /P W = a LC /a LW 时,该国会生产奶酪和葡萄酒两种产品。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学习小结第2、3、 4、5章开门见山,讲国际贸易模型。
第二章首先讲李嘉图模型,其主要观点在于: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相对低工资率使得绝对生产率低的国家获得比较竞争优势。
第三章介绍特定要素模型,其重要贡献在于解释了收入分配效应。
假设土地与资本为特定要素,每个国家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拥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的拥有者受损。
流动要素的拥有者可能受益也可能受损。
第四章介绍资源与贸易的赫俄理论。
其主要论点有四点:1. 两种产品相对价格与生产产品的要素的相对价格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若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劳动者收入上升,土地所有者收入下降;2.相对价格不变时,要素供给上升,以此要素密集的产品产出上升,另一种产品产出下降;3. 赫俄定理:各国倾向于出口其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相对资源充裕的所有者获利,稀缺资源所有者受损;4. 要素均等化:要素分配不均,要素价格不同,成本不同,价格不同,产生贸易,最终导致产品价格趋同,要素价格趋同,从这一过程可看出,贸易中的商品流动暗含要素流动。
第五章综合前几章模型,得出标准贸易模型::1. 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导世界相对供给曲线,通过消费者偏好推导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由此供需曲线决定;2. 出口偏向型增长使贸易条件(出口产品价格比上进口产品价格)恶化,即一国出口产品扩张程度大于进口产品扩张程度,进口偏向性增长使贸易条件改善。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第六章讲的是规模经济-垄断竞争模型。
首先给出垄断竞争的形成,随着产出的增加,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趋势。
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垄断厂商生产有差异产品,对产品持有垄断地位;每个厂商将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
那么则有Q = S*(1/n - b*(p-ap));其中q为厂商的销量,s为行业总销量,n为行业中厂商数,p为厂商产品的价格,ap为竞争者的均价。
简答1、经济增长偏向对本国贸易的影响(P102,见RS曲线的移动)答:◈1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
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
◈2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
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会为此付出代价。
2、经济增长的国际性影响(P103)答:◈1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2本国出口偏向型的贸易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并带来额外收益。
3、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P138,见137图)答:◈1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而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
行业间贸易:比较优势仍是贸易的主要动因;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2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而行业间贸易却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
◈3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
4、简述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发生的条件(P139)答:重要性:◈1行业间贸易可以使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且比从比较优势中获取的要多。
◈2一国通过从事行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
由于自身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行业内贸易发生的条件:(1)各国相对要素供给较相似以至没有很多的行业间贸易;(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非常重要,以至从规模经济和增加商品选择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大。
5、关税对小国的影响(P189)理解:在没有关税时,本国和外国的小麦价格均为世界价格Pw。
当征收关税时,本国的小麦价格升至PT ,而外国的小麦价格降至P*T (= PT –t) ) ,直至价格差距为t美元为止。
《国际经济学》(第10版)保罗·R·克鲁格曼重点笔记第三章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1.机会成本:利用一定资源或时间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之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
他指出,国际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该理论被称为李嘉图模型。
3.单一要素经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a L):生产率的倒数,用来表示劳动生产率。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产品替代的问题:多生产一种产品就意味着要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一个经济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显示了其固定数量资源所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数量。
本国资源对产出的限制:a LC Q C + a LW Q W≤ L(斜率的绝对值等于横轴商品的机会成本)Q W = L/a LW– (a LC /a LW )Q C,k= - a LC /a LW =奶酪的机会成本相对价格与供给简化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奶酪和葡萄酒的供给是由劳动力的流向决定的,而劳动力总会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
单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奶酪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一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P C/a LC,葡萄酒部门每小时的工资率等于P W/a LW。
当P C/P W> a LC /a LW时,奶酪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奶酪;当P C/P W< a LC /a LW时,葡萄酒部门的工资率就比较高,该国会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当P C /P W = a LC /a LW时,该国会生产奶酪和葡萄酒两种产品。
价格与生产之间关系的关键命题:当一个国家的奶酪的相对价格高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奶酪;当奶酪的相对价格低于它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就专门生产葡萄酒。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如:P C/P W= a LC /a LW 4.单一要素世界中的贸易绝对优势: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我们就说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如:a LC < a*LC和a LW < a*LW本国在生产奶酪上具有比较优势:a LC/a LW < a*LC/a*LW 或a LC/ a*LC < a LW /a*LW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本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a LC/a LW,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为a*LC/a*LW 。
一旦进行国际贸易,因为外国奶酪的相对价格比本国高,将奶酪从本国运到外国或将葡萄酒从外国运到本国就是有利可图的生意。
最终,本国将出口足够的奶酪,外国将出口足够的葡萄酒,从而使得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相等。
⭐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的确定(使用一般均衡分析而非局部均衡分析)一般来说,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一种贸易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停留在贸易前两国的相对价格之间。
相对价格趋于聚敛的效应是各国都只专业化生产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相对较低的产品。
贸易所得验证方法1:一方面,本国可以用1小时劳动生产1/a LW加仑葡萄酒;另一方面,本国可以用1小时劳动生产1/a LC磅奶酪,并出口这些奶酪来换取葡萄酒,交换条件是1磅奶酪交换P C/P W加仑葡萄酒,这样,1小时劳动就可以生产(1/a LC)/(P C/P W)加仑葡萄酒。
只要条件:(1/a LC)/(P C/P W)>1/a LW或 P C/P W>a LC/a LW成立,则出口奶酪间接生产的葡萄酒就比1小时劳动直接生产的葡萄酒要多。
而在世界市场均衡时,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就一定有P C/P W>a LC/a LW。
同样,外国也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葡萄酒来换取奶酪的方式更高效地“生产”奶酪。
故两国均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验证方法2:贸易前,消费可能性边界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致的。
而一旦国际贸易发生,各国便可以消费与其产出不同的产品组合。
在两国,贸易都扩大了消费选择的范围,因此也必将提高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相对工资一国工人的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工资的比值。
工资率位于两国的两个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
正因为相对工资率位于相对生产率之间,两国才各自在一种产品上具有成本优势。
高工资可以被高生产率抵消,低生产率可以被低工资所抵消。
5.对比较优势的误解(1)生产率和竞争力: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一个产业的绝对生产率优势既不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别国同一部门的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率。
(2)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外国的低工资率与本国是否从贸易中获利的问题并无关系。
对本国来说,关键的事实只是:用本国自己的劳动力来衡量,本国生产奶酪换取葡萄酒比直接生产葡萄酒更便宜。
这样的贸易对本国来说是有益的。
(3)剥削: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很多,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并使其福利恶化。
×除非有更好的选择方案,否则就不能说低工资下的贸易意味着剥削。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收入分配1.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原因有两个:①作为贸易的短期结果,资源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转移不可能立即实现,也不可能毫无成本地进行;②各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
一国所生产的产品结构的转换将自然而然地减少对某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增加对另外一些生产要素的需求,即贸易的长期影响。
2.特定要素模型特定要素模型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
它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
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允许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存在。
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进行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即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3.模型的假设一个国家能生产两种商品:棉布和粮食。
三种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和土地(T)。
生产棉布需要投入K和L,生产粮食需要投入T和L。
棉布的生产函数:Q C = Q C (K, L C)(Qc表示棉布的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Lc表示棉布生产中所雇用的劳动力)粮食的生产函数:Q F = Q F (T, L F)(Q F表示粮食的产出,T表示土地的供给量;L F表示粮食生产中所雇用的劳动力)对于国家整体来说,各部门投入的劳动之和一定等于总的劳动供给量L,即L C+L F=L4.生产可能性棉布的生产函数劳动的边际产量(即生产函数的斜率)生产函数的形状反应了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即如果只增加劳动投入而不增加资本投入,增加一个工人就意味着减少每个工人所操作的资本量,因此每一单位相继增加的劳动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都比前一单位要少。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第一象限: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第二象限:粮食的生产函数;第三象限:一国的劳动资源分配(AA);第四象限:棉布的生产函数。
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其他生产要素的加入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PP变成了一条曲线。
曲线PP 的弯曲反映了在各部门中都存在着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特定要素模型和李嘉图模型的关键区别。
曲线PP的斜率即用粮食衡量的棉布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为了增加1单位棉布的产量所必须牺牲的粮食产量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MPL F/MPL C=-粮食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棉布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5.价格、工资与劳动配置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雇主会雇佣劳动,直至满足:在棉布部门MPL C x P C = w在粮食部门MPL F x P F = w由于劳动是流动要素,它将从低工资率部门向高工资率部门流动,直至两个部门的工资率相等为止。
劳动在棉布和粮食两个部门的配置使得两个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P*MPL)相等。
实现均衡时,工资率应与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相等。
MPL C*P C=MPL F*P F=w或改写为-MPL F/MPL C = -P C/P F左边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真实生产点上的斜率,右边是负的棉布相对方程。
在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定与一条斜率为负的棉布价格与粮食价格之商的直线相切。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产)一国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PP)的某一点上进行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该点的斜率等于负的棉布相对价格。
6.粮食与棉布相对价格的变动,对劳动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1)价格同比例变化当P C和P F同比例变化时,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并不发生实际的变化。
工资率与价格以相同的比例上升,所以实际工资率即工资率与产品价格之比并不受任何影响。
由于各部门所雇用的劳动量不变,实际工资率不变,因此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也没有变化。
总之,各方所处的情形都与价格变化之前一样。
(2)相对价格的变化P C的上升使棉布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以相同的比例上移,并使均衡点从点1移至点2.这一移动产生了两个重要结果:①工资率上升,但上升幅度比棉布价格上升的幅度要小。
(因为随着棉布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加,该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会下降)②P C单独上升时,劳动会从粮食部门向棉布部门转移,因而棉布的产出会增加,粮食的产出会减少。
棉布价格的上升棉布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产出变动相对价格的确定一国的生产点总是位于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上的某一点,在该点处PP的斜率等于负的棉布相对价格。
因此,P C/P F的增加会使得生产点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下方移动,即棉布的产出更多了,粮食的产出更少了。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棉布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产出增加,因此,相对供给曲线RS上向上倾斜的。
曲线RS与相对需求曲线RD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相对产出和相对价格。
相对价格的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可以概况如下:①对相对价格上升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收益。
②对相对价格下降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受损。
③流动要素的福利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7.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国际贸易贸易和相对价格特定要素经济的相对供给曲线和世界相对供给曲线不同,因为国家之间的技术不同或资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