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工染色体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36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不仅会发生结构变异,也会发生数目变异。
染色体可以增加一个或几个,也可以减少一个或几个,也可以增加一套或几套。
当然,随着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生物体的遗传性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异。
一、染色体组和染色体基组。
我们平常见到的大多数植物都是二倍体(diploid),动物几乎全部是二倍体。
我们所接触到的农作物,如玉米2n=20,水稻2n=24,大麦2n=14等也都是二倍体。
为什么叫做二倍体呢?因为在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何谓染色体组:由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群都彼此不同的几个染色体组成的完整而协调的遗传体系。
染色体组的基本特征:增加或缺少其中任何一条都会造成遗传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对生物体不利的遗传效应。
在遗传学上,染色体组用n表示。
在这里,n有两个基本含义:①染色体组(genome)的标志符号;②表示配子所含的染色体数目。
以玉米为例,n=10 , 2n=20 。
n=10是指玉米的正常配子内的染色体数是10;2n=20是指玉米体细胞内含有20条染色体,也就是说玉米孢子体内(或者说是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是20。
对于这样的物种,我们称之为二倍体物种。
但是,对于小麦而言,情况则有些不同。
小麦是一个属。
属内分为若干种。
各个种之间的染色体数是不相同的。
一粒小麦、野生一粒小麦2n=14 , n=7二粒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提莫菲维小麦2n=28 , n=14 。
斯卑尔脱小麦、密穗小麦、普通小麦2n=42 , n=21。
这三种类型之间,染色体数都是以7为基数变化的。
7是小麦属的染色体基数,以x代表。
2n=14 , n=7的小麦种,配子内含有7条染色体,这七条染色体称为一个基本染色体组。
显然,2n=14的小麦体细胞内含有2个基本染色体组,故而称为二倍体。
在小麦属内,2n=28的种,染色体数是7的4倍,称为四倍体(tetroploid),2n=42的种,染色体数是7的6倍,称为六倍体。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1.植株是显性AA纯合体,用隐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2株表现为aa。
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答:这有可能是显性AA株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A 基因的染色体发生断缺失杂合裂,丢失了具有A基因的染色体片断,与带有a基因的花粉授粉后,F1体植株会表现出a基因性状的假显性现象。
可用以下方法加以证明:⑴.细胞学方法鉴定:①.缺失圈;②. 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长。
⑵.育性:花粉对缺失敏感,故该植株的花粉常常高度不育。
⑶.杂交法:用该隐性性状植株与显性纯合株回交,回交植株的自交后代6显性:1隐性。
2.玉米植株是第9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在缺失染色体上,与C等位的无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体上。
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
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10%的杂交子粒是有色的。
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这可能是Cc缺失杂合体在产生配子时,带有C基因的缺失染色体与正常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其交换值为10%,从而产生带有10%C基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它与带有c基因的雌配子授粉后,其杂交子粒是有色的。
3.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一个是12·34567,另一个是12·36547("· "代表着丝粒)。
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⑴.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⑵.倘若在减数分裂时,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⑶.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之间和5与6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两次交换涉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试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4.某生物有3个不同的变种,各变种的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分别为:ABCDEFGHIJ、ABCHGFIDEJ、ABCHGFEDIJ。
基因工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济宁学院济宁学院第一章测试1.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必要条件是()①供体② 受体③ 载体④ 抗体⑤ 配体⑥工具酶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⑥C:①③④⑥D:②④⑤⑥答案:①②③⑥2.采用原核细胞表达系统的优点之一是可以与下面什么过程直接相连()A:发酵工程B:转基因动物C:基因治疗D:转基因植物答案:发酵工程3.外源基因(或DNA片段)插入到某一基因内的位点后,这个基因不再有任何功能。
()A:对 B:错答案:错4.基因治疗的载体采用下列哪种载体比较合适?()A:逆转录病毒B:Ti 质粒C:噬菌体D:质粒 pBR322答案:逆转录病毒5.就像对培养中的鼠胚性干细胞进行遗传操作获得突变鼠一样,用DNA转染培养中的单个植物细胞,能够创造转基因植物。
()A:对 B:错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提取天然DNA时关系到能否提取到DNA以及DNA得率高低和质量的关键步骤是()A:裂解细胞B:分离和抽提DNAC:准备生物材料D:DNA纯化与检测分析答案:裂解细胞2.关于碱解法分离质粒DNA,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Ⅱ的作用是使DNA变性B:质粒DNA分子小,所以没有变性,染色体变性后不能复性C:溶液l的作用是悬浮菌体D:溶液Ⅲ的作用是使DNA复性答案:溶液Ⅱ的作用是使DNA变性;溶液l的作用是悬浮菌体;溶液Ⅲ的作用是使DNA复性3.用碱法分离质粒DNA时,染色体DNA之所以可以被除去,主要是因为()A:染色体DNA分子量大,而不能释放B:染色体变性后来不及复性C:染色体DNA断成了碎片D:染色体未同蛋白质分开而沉淀答案:染色体变性后来不及复性4.从细胞或组织中分离DNA时,常用蔗糖溶液,目的是()A:抑制核酸酶的活性B:加速蛋白质变性C:有利于细胞破碎D:保护DNA,防止断裂答案:保护DNA,防止断裂5.碱法和煮沸法分离质粒DNA的原理是不相同的。
()A:对 B:错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Ⅱ型限制性内切核酸酶()A:限制性识别非甲基化的核苷酸序列B:仅有内切核酸酶活性,甲基化酶活性由另外一种酶提供C:有外切核酸酶和甲基化酶活性D:有内切核酸酶和甲基化酶活性且经常识别回文序列答案:仅有内切核酸酶活性,甲基化酶活性由另外一种酶提供2.迄今所发现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既能作用于双链DNA,又能作用于单链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