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历史及糖尿病重要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42
国内外最新糖尿病指南解读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和管理,国内外专家们不断更新和发布糖尿病治疗指南。
本文将解读最新的国内外糖尿病指南。
国内最新的糖尿病指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医师分会、中国糖尿病学会等组织共同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该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该指南首先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来判断糖尿病的类型和程度。
对于轻度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水平,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心理调整等。
对于中重度糖尿病患者,需要考虑药物治疗的方案,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此外,该指南还特别强调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发生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因此,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并控制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国外的一份最新糖尿病指南是由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发布的《2024ADA糖尿病标准医疗指南》。
该指南是全球最常用和权威的糖尿病诊疗指南之一、与中国指南类似,该指南也着重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减轻体重等措施。
同时,对于药物治疗方案,该指南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别的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糖尿病联合用药等。
此外,该指南还就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详尽的建议。
比如,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可以考虑使用ACE抑制剂或ARB类药物;对于肾病的治疗,建议使用血糖控制良好的药物;对于眼部疾病,建议进行定期眼科检查等。
总的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糖尿病指南,都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同时,对于药物治疗的选择也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此外,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也是这些指南关注的重点。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和医生来说,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糖尿病治疗指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2年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解读莫一菲周健贾伟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2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发表了该组织推荐的2012年全球2型糖尿病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作为全球糖尿病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之一,IDF为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糖尿病管理,加强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大量努力。
此次指南是在2005年2型糖尿病指南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这一问题,将指南分为三种推荐级别:推荐级别:适合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遵循当前循证医学的证据,鼓励在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及。
基本级别:适合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满足最基本的诊治需要。
最优级别:在推荐级别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最全面的诊疗手段,适合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分级推荐是本指南适合全球范围内推广的最大特点,共讨论了17部分的内容,以下就每个方面的要点进行解读。
1 2型糖尿病的筛查和诊断尽管目前缺乏直接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在普通人群中筛查糖尿病是否有利,但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以前有较长的临床前期阶段,而一旦诊断为糖尿病时一部分患者已合并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1,2]。
因此,指南推荐,是否需要建立筛查项目要结合本地区的流行病学、医疗卫生资源、人口规模及经济学的角度综合考虑。
1.1 推荐级别:1)每个医疗机构应对是否建立糖尿病筛查项目作出决策。
此决策需综合考虑该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及筛查、诊治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资源。
2)筛查项目通常包括:用高危量表来筛查出高风险人群,如FINDRISK评分[3]和在高风险人群进行血糖监测。
3)糖尿病诊断标准与WHO推荐标准相同,推荐将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4]。
4)当患者的随机血糖≥5.6mmol/L且< 11.1mmol/L时,需复查空腹血糖或行OGTT检查或监测HbA1c。
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初解2024年中国糖尿病指南的发布对糖尿病患者和医生来说都是一大突破和利好消息。
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长期以来,糖尿病的治疗一直以降低血糖为重点,但过分追求血糖控制的同时,忽视了其他重要的指标,如血压、血脂等。
2024年的中国糖尿病指南将治疗目标更全面地确定为血糖控制、血压控制和血脂控制的综合目标,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和指南。
指南对糖尿病的分型和诊断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根据病情的不同,糖尿病会被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指自身免疫性的胰岛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细胞功能相对减弱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进行控制的糖尿病。
同时,指南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便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指南还对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首先,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并对饮食和运动进行规范管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等手段进行控制。
其次,要强调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
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建议、锻炼方案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建议,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指导。
除了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指南还对糖尿病的并发症进行了防治指导。
指南强调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血糖控制方面,指南建议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其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在血压控制方面,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在血脂控制方面,指南建议超过40岁的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血脂,并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解读》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糖尿病的诊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的发布,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和精准的指导。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重要内容和意义,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定义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的血糖水平。
具体如下:1. 空腹血糖≥7.0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随机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3. OGTT 中 2 小时血糖≥11.1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糖尿病时应排除其他引起血糖升高的因素,如应激、药物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测指标,其诊断切点为≥6.5。
二、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的分型主要依据病因和发病机制,2023 版指南将糖尿病分为 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四大类。
1. 1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通常发病较急,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时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是其主要发病机制。
胰岛素绝对缺乏是 1 型糖尿病的特征,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 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大多数。
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相互作用有关。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但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诊疗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出了最新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糖尿病临床诊疗和预防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同时也可供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参考。
目录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3.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4. 糖尿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 糖尿病的治疗5.1 生活方式干预5.2 药物治疗5.3 并发症的防治6. 糖尿病的监测与评估7. 糖尿病的护理与教育8.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管理9. 糖尿病研究与展望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当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
1.2 糖尿病分类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自身免疫性、药物或病理性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1 发病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0%。
2.2 危险因素1. 遗传因素:家族史、种族等。
2. 生活方式: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3.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
4. 性别: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增加。
5. 种族:我国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3.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1 1型糖尿病(T1DM)1. 自身免疫: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 遗传因素:多个基因变异与T1DM发病相关。
3. 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等。
3.2 2型糖尿病(T2DM)1. 胰岛素抵抗:脂肪、肌肉等组织对胰岛素反应减弱。
2024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
2024年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是中国医学界发布的用于糖尿病治疗的
权威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首先,糖尿病治疗应以个体化为基础,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疾
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目标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其次,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血糖控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对治疗的态
度来确定,一般来说,血糖控制指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餐后血
糖小于10mmol/L。
其次,糖尿病治疗应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非药
物治疗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心理调整和教育指导等。
对于Ⅱ型糖尿
病患者,应首先采取非药物治疗,如果疗效不佳,可以考虑使用口服降糖
药物。
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应采用胰岛素治疗,在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后,可以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控制。
应避
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应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等的食物,并控制饮食的总热量。
患者还应控制饮酒,戒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最后,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和相关检查。
根
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可以进行常规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肾功能检查、血脂检查等,以及眼科、神经病学、心血管等专科的相关检查。
总而言之,2024年中国糖尿病治疗指南详细规范了糖尿病治疗的目标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
糖尿病诊疗指南课件contents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检查与评估•药物治疗策略及原则•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目录01糖尿病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分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等。
危险因素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三多一少”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其他症状。
诊断依据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检测结果,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全球及国内流行现状全球流行现状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国内流行现状我国是糖尿病大国,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糖尿病的防控形势严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02糖尿病检查与评估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用于诊断糖尿病和监测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检测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
血脂检测了解肝肾功能状况,指导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肝肾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评估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及血管状况,发现潜在并发症。
X线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骨骼受损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更详细地评估腹部脏器、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
胰岛功能评估心肺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估肾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指标01020304通过检测胰岛素、C 肽等水平,了解胰岛功能状况。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原创版】目录一、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概述二、2023 版指南的更新内容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四、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五、指南的推广和应用正文一、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逐年上升。
为了规范糖尿病的诊疗和预防工作,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是我国针对糖尿病诊疗的最新指南,旨在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糖尿病诊疗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二、2023 版指南的更新内容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标准:2023 版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细化,提出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2.治疗方案:2023 版指南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强调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健康教育等。
3.预防和管理:2023 版指南增加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内容,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血糖监测、并发症筛查和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治疗方面,2023 版指南推荐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包括以下措施:1.药物治疗: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
2.饮食控制: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以降低血糖水平。
3.运动疗法: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游泳等,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糖水平。
4.健康教育:指南强调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建议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知识教育和心理支持,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糖尿病诊疗的指南一、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4亿,且患病率逐年上升。
糖尿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糖尿病的诊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诊疗指南,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主要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有关;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出现的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恢复正常;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
三、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的检测结果。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诊断糖尿病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如感染、应激、药物等。
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以早期发现糖尿病。
四、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戒烟限酒等。
饮食控制要求患者遵循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能量摄入,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的比例。
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建议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的剂量和注射方式需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进行调整。
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解读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是中国医学界权威机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一项指导性文件。
该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准确、更科学的糖尿病防治方案,以促进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管理。
该指南根据目前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根据病情的不同,将糖尿病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引起的;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成年人,主要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指南重点强调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通过人工给予胰岛素来调节患者血糖水平,以维持其正常生活。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口服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控制、体力活动和体重管理。
通过减少高能量高脂食物摄入,适量增加运动,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和改善患者的病情。
在药物治疗方面,指南提到了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磺酰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根据患者糖尿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医生会根据需要调节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此外,指南还特别提到了胰岛素治疗的应用。
对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水平,或者病情恶化,就需要考虑胰岛素治疗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胰岛素单独治疗或与口服药物联合使用。
除了分类和治疗方案的解读,指南还对糖尿病的并发症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
指南提出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检查和评估,以及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方法。
总的来说,2024中国糖尿病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糖尿病防治的科学依据,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水平,促进糖尿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指南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糖尿病既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又是一种年轻的疾病。
说它古老,是因为有文献记载的糖尿病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说它年轻,是因为对糖尿病的真正认识从近代才开始,这时,糖尿病像洪水猛兽一样向我们逼近,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寿命。
是胰岛素的发现,扭转了糖尿病患者确诊即死亡的命运。
□策 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邱婷婷过去:胰岛素的发现,终结了糖尿病无药可治的局面1919年春天,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班廷的28岁年轻人以军医的身份退伍,在故乡加拿大安大略省开了一间诊所,为补贴家用,又在西安大略大学谋得一份教职。
1920年10月30日晚,他在备课时读到了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摩西·巴伦的一篇论文。
论文写道,在一些胰腺结石的案例中,由于石头完全阻塞了主胰管,所有负责分泌胰液的腺泡细胞都萎缩了,但是大多数胰岛细胞却完整存活了下来。
反复阅读文章,班廷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一胰岛素发现100周年糖尿病治疗的过去、现在与将来2021年是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和查尔斯·贝斯特对胰岛素发现的里程碑式描述的百年纪念。
胰岛素的发现,使糖尿病从一种致命性的诊断转化为了医学上可控制的慢性疾病,拯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
如今,科技的不断进步给了人们更高的期望,“根治糖尿病”成为所有人的期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胰岛素的百年历程,展望未来治疗糖尿病所面对的挑战。
些极不寻常的东西,于是匆匆记下几行笔记:糖尿病、胰岛结扎、分离内分泌液、排泄糖尿。
由于太兴奋,笔记上满是错别字。
班廷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在当时,糖尿病还是一种绝症,跟肿瘤一样可怕,人们对它束手无策。
有医生如此描述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肉和骨头不停地融化,变成尿液排出……难以抑制的口渴、大量饮水和排尿、五脏六腑都被烤干了……患者受恶心、烦躁和干渴的折磨,会在短时间内死去。
”历史上首先将胰腺和糖尿病联系起来的人是德国医生约瑟夫·冯梅林和奥斯卡·闵科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