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9
人生的青春之问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人生态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生目的及作用,人生态度,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世界观及其与人生观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案例:一个女硕士的生命绝唱。
苏格拉底:“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一、人生与人生观(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斯蒂芬斯之谜:人是什么我是谁从自然人的角度来认识,即人的生物学生命或生物的人,是指属于生物分类中脊椎动物门、哺乳类、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有机体。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他们的理性多么高尚,本领多么广大,礼节和举止多么特别和令人赞美,行为多么像天使,领悟多么像上帝:这是世界美之所在,动物中之优秀者!”我国古人曾说:天地之间,人为贵。
为什么“贵”因为“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
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汉书·董仲舒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一、人生的青春之问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在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根本看法,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以及对待生活态度都是由人生观决定的。
人生观即人生真谛,是对人本质的认识,从而对人生目的的确立以及人生价值意义。
马克思曾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阐释过人的本质问题,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经历和体验及个人感悟,从而形成一种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判断及生活的态度,由此而形成个人人生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有正确的与错误的之分,正确的人生观对人未来的成功具有导向作用,而错误的人生滚则阻碍人们向前发展,故确立人生观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第一问:1、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态度的评判标准。
2、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
3、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第二问: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前进。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3.二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制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总的看法1.人生观含义: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与总看法。
2.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4.人生观主要内容:①人生目的: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自身行为、指向与追求(人生观核心)②人生态度:通过生活实践、对人生问题、稳定的、心理和精神③人生价值:生命及实践活动、对人和社会、作用与意义5.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6.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①对立与统一②根本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7.正确人生观:①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认真2.务实3.乐观4.进取③人生的意义应当从人生价值评价与实现:8.正确评价人生价值:3个坚持坚持:①能力大小与贡献统一②物质与精神贡献统一③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统一9.人生价值实现的三个条件:①从社会客观②从个体自身③增强能力和本领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需要:①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②反对错误人生观:反拜金- 享乐–极端-(三大主义)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10.理想:实践中形成(具有实践性)、有实现可能性的、追求和向往,是三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特点:超越实践时代三个特性)11. 信念:统一体(认知、情感、意志),特点:执着多样12.重要性:①精神之“钙”:1.昭示(目标)2.提供动力3.提高境界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3.为什么信仰:①体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②鲜明的实践品格③持久生命力第二节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①对立统一②理想变现实是一个过程③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15.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①个人理想应以社会理想为指引②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16.为实现中国梦:①立志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需躬行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第一节中国精神兴国强国之魂17.重精神-优秀传统表现在:①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②理想的不懈追求上③道德修养与教化的重视上④对理想人格额推崇17.民族精神: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大多数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思考题答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答题时需注意:1.如果是简答题,仅答要点,不要展开阐述。
2.如果是论述题,每个要点之下都要展开阐述;如果题目要求联系实际则必须联系。
3.部分课后思考题题目很大,可以拆分成若干道题,复习时注意自己总结。
4.老师总结的答案仅供参考!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答: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人生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用社么样的方式对待实际生活。
每个人都会对“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的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无论自觉与否,都会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实践自己的人生。
因此,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由于人们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不同,生活经历、人生遭遇、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
不同的人生观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并赋予人生以不同的意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理应认真严肃地思考人生,努力领悟人生的真谛,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实现应有的人生价值。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答: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具体讲就是,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人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方向前进。
其次,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目的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顺逆曲直,错误的人生目的使人投机钻营、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观消沉、厌世轻生。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人生态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端正人生态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人生目的及作用,人生态度,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世界观及其与人生观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与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讲授法教学为主,适当使用讨论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过程:导入:案例:一个女硕士的生命绝唱。
苏格拉底:“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同学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一、人生与人生观(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斯蒂芬斯之谜:人是什么?我是谁?从自然人的角度来认识,即人的生物学生命或生物的人,是指属于生物分类中脊椎动物门、哺乳类、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有机体。
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他们的理性多么高尚,本领多么广大,礼节和举止多么特别和令人赞美,行为多么像天使,领悟多么像上帝:这是世界美之所在,动物中之优秀者!”我国古人曾说:天地之间,人为贵。
为什么“贵”?因为“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
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汉书·董仲舒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人是理性动物,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苏格拉底人是没有羽毛的两条腿动物。
——柏拉图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
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
”概括起来说:人,就是一种将有机生命和自我意识,主体和客体辩证统一在一起的高度社会化的动物。
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之谜,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2.关于人生不同的人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回答。
法国的伏尔泰说:“人生是机遇的游戏。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
”人生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思考和回答一些深层的问题,譬如,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会有千差万别的回答,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人生观。
3.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和目的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不是凭空形成的,它是人们在世界观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生目的(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追求什么)第二、人生态度(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第三、人生价值(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具体说人生目的决定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一个人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当然,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也会影响人生目的的实现。
1.人生目的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解答,却揭示了人生重要意义的价值哲学问题:人生目的问题。
(1)人生目的的内涵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2)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第一、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马克思17岁时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中写道:“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周恩来14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人类的福利,为中华之崛起,这样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他选择的人生道路,就是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第二、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在人的一生当中将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将会与各种矛盾进行斗争。
在这些困难与挫折面前,人生目的不同将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罗素:“在成百上千种情形下,纯个人的希望的破灭将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如果个人的目标只是人类的伟大希望的一部分时,那么个人希望的破灭就不会是彻底的失败。
”第三、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在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以追逐个人私利为目的,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甚至做出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事情。
总之,人生目的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决定着人生的根本方向。
不同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人为什么而活着,以及怎样去生活;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是光彩耀人还是卑鄙肮脏。
高尚伟大的人生目的造就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自觉自愿奋斗奉献的一生。
2.人生态度(1)人生态度的含义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
人生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总体性和综合性;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和明显的实践倾向性等特点。
人的一生必然与自然、他人和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会遇到学习、工作、失业、命运、前途、利益、苦乐、生死、福祸、理想、荣辱等一系列人生矛盾。
,如何面对这些矛盾、以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处理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一个人人生成功与否。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看法和选择,就是人生态度的具体体现。
人生态度作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最直接的表现和反映,它回答的是“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一方面,人生观决定人生态度。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人生态度对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3)人生态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无非两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热爱人生乐观向上,有强烈的事业心,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种人生态度会是人充满自信心、意志坚强,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以个人为中心,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得失;悲观失望、看破红尘、荒废生命、甚至厌世轻生;得过且过、玩世不恭、碌碌无为、消沉怠惰。
这种人生态度的人,以冷漠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只关心个人的境遇和前途而不择手段,甚至危害国家。
【案例】1 南京街头博士生行乞【案例】2 荷兰17世纪伟大的画家伦勃朗曾经是一个幸运儿,青年时代,父亲就让他进莱登大学学习。
在大学里,他表现出对绘画的的浓厚兴趣和才能,后来他拜莱登的艺术家雅克布为师。
由于伦勃朗在人像画上的才能,又得到了亨德里克的帮助,为他开了一家画像馆;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画商年轻貌美的表妹莎士基亚的芳心,可以说这是人生之大幸。
面对顺境,伦勃朗没有飘飘然,而是执着虞更高境界的艺术追求。
1632年,他终于以《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一画产生轰动效应,被誉为当时荷兰最受欢迎的艺术家。
28岁那年,他又如愿以偿地与莎士基亚结婚,并拥有了一幢宏伟壮丽的大厦。
但是伦勃朗的顺境并没有维持到他的生命重点。
36岁时,爱妻不幸去世,孩子身体极为虚弱;艺术市场对他的作品冷落导致经济拮据,债主逼债使他连大厦也失去了,他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
面对逆境,伦勃朗没有沉沦,他从困境中更加领略了人生,然后又把对人生更深层次的领悟表现在绘画艺术上,因此他创作出了诸如《剪指甲的老妇人》、《磨房》、《亚里士多德对着荷马半身像沉思》、《耶酥在安莫斯》、《干十字架》等力作。
他对人物细腻的心理刻画、大胆多变的表现手法和恰如其分的明暗对比,使他的画显示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世界上伟大的艺术珍品。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同学们会看到这样一些人生态度:享乐至上、无所作为;悲观厌世、逃避现实;实用实惠、崇尚钱权;傲慢偏激、旁观批判,等等。
这些人生态度只看到事物的阴暗面、消极面,并扩展到整个社会,整个人生,于是逃避困难,惧怕失败,对生活丧失信心。
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同学们应确立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热爱生命、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务实求真。
3.人生价值(1)价值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范畴,一般来说,主要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有划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生价值三大价值之说。
价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如做事说话经常要考虑“ 有没有用” 、“ 有没有利” 、“ 值不值得” ,这里的“ 用” 、“ 利” 、“ 值” 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准确理解“价值”的含义:第一、它是一个关系范畴,反映了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客体本身;如:西红柿第二、价值客体是指除主体的人之外的其他事物(自然界、社会、作为客体的人);第三、主体需要是指人的需要,包括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价值的内容十分丰富,类型多种多样,有经济、政治、审美、道德、科学、艺术、仁等价值。
价值一般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物的价值属于经济学范畴,人的价值属于伦理学、社会学、人生哲学的范畴。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