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湿地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4
湿地知识点总结一、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水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通常被水覆盖或者土壤含水量很高。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泥沼、水稻田、河口、湖泊、沼泽、泻湖、泻草地、盐碱地、内陆沼泽和河中森林等。
此外,湿地还包括了被水淹没、植被茂密的沼泽、水塘、腐殖质土地和短暂的湿地,以及其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二、湿地的分类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湿地可以分为沿海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三种类型。
沿海湿地主要包括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和沙脊。
内陆湿地主要包括湖泊、沼泽、沼泽和内陆河流。
人工湿地主要包括水田、水库、池塘和水利系统等。
根据水的咸淡程度,湿地还可以分为咸水湿地、淡水湿地和半咸淡水湿地三种类型。
咸水湿地主要包括沿海盐碱地、海湾、河口和河床。
淡水湿地主要包括湖泊、河流、沼泽和泥沼。
半咸淡水湿地主要包括沿海沼泽、沼泽和滩涂。
三、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衡量标准。
据统计,全球湿地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左右,但却居住着许多物种,包括各种鸟类、鱼类、昆虫、植物和微生物等。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数据,全球湿地有超过1亿种生物,其中有30%以上的鸟类栖息在湿地中。
湿地是许多迁徙鸟类的栖息地,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生态环境,有利于鸟类的繁殖。
此外,湿地还是许多鱼类和动物的栖息地,保护着它们的栖息地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四、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多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它们是水文系统的重要部分,对于维持水资源的平衡和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湿地是气候调节器,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且释放氧气,有利于维护大气环境。
再次,湿地对于维护水质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可以净化水源、过滤污染物、保护水资源和维护水生态系统。
最后,湿地还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栖息地和生态环境,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五、湿地的保护湿地的保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治理保护情况汇报
湿地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
气候、净化水质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湿地这一珍贵资源,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湿地治理和保护工作,并在此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当地湿地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明确了湿地的类型、分布、面积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湿地保护规划和治理方案,明确了保护目标和措施,确保湿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其次,我们加强了湿地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了定期的巡查制度,加强了对
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湿地水质、土壤、植被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湿地面临的各种问题,保障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湿地的恢复和修复工作。
通过人工种植、湿地生态系
统的修复和重建,逐步恢复和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湿地保护和治理工作中,我们还加强了社会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了公众对
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开展湿地科普知识的普及,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湿地的自觉性,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的来说,我们在湿地治理和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
识到,湿地保护和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我们将继续加大湿地保护和治理的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湿地保护工作年度总结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近年来,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就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年度总结进行梳理,以期为我们继续推进湿地保护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湿地保护工作总体概况过去一年,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取得了积极成效。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湿地保护与监管。
二、湿地保护工作主要成效1.湿地面积持续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湿地总面积已超过5.5亿亩,湿地保护率不断提高。
2.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3.湿地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国共建立湿地公园1149处,总面积达246万公顷,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4.社会参与度不断提高。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三、湿地保护工作主要措施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法规,明确了湿地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2.加大资金投入。
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对湿地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强化湿地保护与监管。
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
4.推进湿地恢复工程。
实施湿地恢复项目,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
5.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
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培养湿地保护人才。
四、湿地保护工作展望未来,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将继续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紧紧围绕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湿地保护率,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
2.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提升湿地保护科学化水平。
3.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湿地休闲旅游目的地。
湿地水文连通研究综述
《湿地水文连通研究综述》
湿地水文连通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湿地水文系统的基础。
近年来,湿地水文连通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综述了湿地水文连通的研究现状,包括湿地水文连通的概念、湿地水文连通的影响因素、湿地水文连通的模型和湿地水文连通的管理策略。
湿地水文连通是指湿地水体之间的水文连通,它可以改变湿地水体的水文特征,影响湿地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湿地水文连通的影响因素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水理条件、水文水质条件和水文生态条件。
湿地水文连通的模型可以用来研究湿地水文连通的影响因素,以及湿地水文连通对湿地水体的影响。
湿地水文连通的管理策略可以帮助改善湿地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综上所述,湿地水文连通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影响因素、模型和管理策略有助于改善湿地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
人教版地理湿地知识点总结一、湿地的分类湿地按照其形成和水文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内陆湿地和海洋湿地。
根据湿地植被与水文关联度不同,内陆湿地分为沼泽、泥炭沼泽、浅水湿地、湿地草原、河流湿地、湖泊湿地。
根据纳入范围不同,湿地划分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地方重要湿地。
按照湿地社区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湿地可分为单一型湿地和多样型湿地。
二、湿地的生态特征湿地的生态特征主要包括水分充足、土壤富含有机质、植被丰富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生态稳定性和自净能力等。
这些特征使湿地成为许多生物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也成为生态平衡的重要维护者和调节者。
三、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具有水文调蓄、水质净化、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在水文调蓄方面,湿地可以缓冲降雨引起的洪峰,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危害,同时也能够补给地下水资源。
在水质净化方面,湿地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在生境保护方面,湿地提供了多样性的生境环境,可以满足许多生物的生存需求。
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湿地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都依赖于湿地生存。
因此,保护湿地对维护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湿地的价值和保护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在生态价值方面,湿地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库房和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价值方面,湿地可以提供许多资源,包括饮用水、灌溉水、能源、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等。
在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湿地可以提供清洁的水源、美丽的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等。
因此,保护湿地对于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湿地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包括立法保护、科学管理、社会宣传、公众参与等。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建立湿地保护的监测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
同时,也应该加强湿地保护的科学研究,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的调查和评估、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重要湿地知识点梳理总结1. 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土壤中含有水分或水表面覆盖着植被的区域。
湿地包括沼泽、沼泽、沼泽、湿地、河流、湖泊和洪泛区等。
湿地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和土壤保护等。
2. 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湿地可以调节水资源,吸收和存储水分,减少洪水和干旱的风险。
其次,湿地是重要的栖息地,许多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
此外,湿地还可以净化水质、固碳和调节气候等。
3.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依赖湿地生存,如水鸟、湿地植物和湿地动物等。
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链和生态环境,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4. 湿地的价值:湿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首先,湿地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渔业资源和湿地植物等。
其次,湿地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如水资源调节、洪水控制和海岸保护等。
最后,湿地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5. 湿地的面临的挑战: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湿地面临着许多威胁和挑战。
首先,湿地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其次,污染和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最后,非法捕捞和非法采矿等行为也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6. 湿地保护和管理: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
首先,需要建立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管控和保护。
其次,需要加强湿地的恢复和修复工作,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最后,需要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和意识。
总之,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
保护和管理好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总结,可以增强人们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和意识,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湿地研究综述湿地是指被水覆盖的地表,这些地表可能在某一阶段拥有不断变化的水位,从而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湿地被认为是一种丰富的生态系统,它们有助于生态平衡、保护环境、阻止污染,并为人类带来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湿地研究变得日趋重要。
湿地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的形成、发育和演变过程中,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
湿地形成和发育是在地质、气候因素影响和控制下完成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湿地的水文和植被,从而影响湿地的发育和功能,如水源湿地中的水位变化。
湿地内部的生态系统是湿地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主要研究包括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群落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湿地食物网络等。
湿地远景规划也是湿地研究的一部分。
通过湿地远景规划可以更好地指导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为此,湿地研究者需要全面考虑湿地的地理、生态、社会、政治等要素,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未来规划。
近几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日益增多,对湿地研究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世界各地均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和管理湿地,并加强了对湿地的研究。
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湿地研究院、国家湿地联盟以及国家湿地保护和利用重点实验室等都是湿地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
湿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湿地的形成和发育、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湿地远景规划到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未来湿地研究将更加深入,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它能提供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湿地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已有很多进展。
但是,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更好地推动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湿地保护工作年度总结一、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最宝贵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开展了一年的湿地保护工作。
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二、湿地保护工作概述本年度,我们重点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以及湿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我们通过制定保护计划、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监测与研究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我们加强了湿地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通过定期巡查和监测,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湿地面临的问题,包括水污染、生物入侵等。
同时,我们积极推动湿地的恢复工作,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恢复湿地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四、湿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湿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是湿地保护的关键。
本年度,我们制定了湿地资源的管理计划,并积极推动其实施。
我们建立了湿地资源数据库,对湿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湿地资源的规划和利用管理,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是湿地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年度,我们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我们组织了湿地保护知识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六、科研与合作交流科研与合作交流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
本年度,我们加强了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展湿地保护研究。
我们参与了国际湿地保护会议,并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不断提升了湿地保护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力。
七、工作成果与展望本年度,我们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下一年度,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推动湿地保护法律的完善。
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共同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八、结语湿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管理、宣传教育和合作交流,为湿地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衡水湖湿地研究综述作者:李建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6期李建明(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摘要:衡水湖湿地是华北平原上一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湿地.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自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湿地生态学者的研究的热点.衡水湖湿地研究可分为:本底调查研究;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研究;生态保护研究;旅游开发研究4个方面.综述了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研究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关键词: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3-0010-031 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衡水湖湿地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衡水市境内.2000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10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级内陆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华北平原上第一个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 自然概况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衡水市的桃城区与冀州市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50″~115°42′51″、北纬37°31′40″~ 37°41′56″之间,总面积187.87km2,其中核心区58.16km2,缓冲区48.65km2,实验区81.06km2.衡水湖区又分为东湖与西湖两部分,东湖水面开阔,碧波千顷,水天一色,平均水深3~4m.西湖地势较高,主要由沼泽、滩地和众多不连续的坑塘组成,景色多变,动植物资源丰富.衡水湖湿地属内陆淡水湖泊湿地,周边河流属海河流域的子牙河水系,具有草甸、沼泽、滩涂、水域、林地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生境.气候以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为主要特征,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0℃,年日照时数为2642.8h,年降雨量518.9mm,年平均蒸发量2201.9mm,优越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众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1.2 生态系统的稀有性、典型性与代表性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北温带的华北平原腹地,由于本区降水量少等气候原因,华北平原是我国湿地发育贫乏区,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拥有水域、草甸、沼泽、林地、滩涂等多种生境,具有很强的稀有性、典型性与代表性,是众多珍稀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及资源补给站,具有重要的区域生态意义.衡水湖湿地是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的特殊湿地类型,周围村庄环绕,人口密集毗邻城市,是探索华北平原湿地保护与发展的“试验场”.1.3 生物多样性丰富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尤其是数百万只候鸟南北迁徙的密集交汇区,已观测记录到的鸟类就有310多种,其中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肩雕、大鸨等7种属国家Ⅰ级保护的鸟类,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灰鹤、白枕鹤、蓑羽鹤等46种属国家Ⅱ级保护的鸟类,还有多种国际协定或公约的保护物种.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温带成分为主,并具有相当数量的热带、亚热带亲缘属[1].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也很丰富,区内发现被子植物75科239属382种,分别占河北区系被子植物137科810属2514种的54.74%、29.50%和15.19%.水生植物更是多达15科27属37种.2 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类型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在自成立以来,一直就是国内外广大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有关衡水湖的论文数量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2.1 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研究实现保护区内各种资源的有效保护是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而摸清家底则是进行监测、确立保护对策的基础.2005年郑云翔[2]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进行了调查,记录了高等植物种类72科210属321种,并发现了中国新记录外来植物黄顶菊.2005—2006年牛玉璐等[3]对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藻类植物进行了普查,发现区内藻类植物共有9门、11纲、22目、31科、59属、119种(含种下分类单位),4种生态类群和8个常见藻类群落,主要类群中以绿藻门最多,共计49种,占保护区藻类总种数的41.2%;其次是硅藻门,31种(含1变种)占26.1%;再次是蓝藻门,22种(含1个变型)占18.5%.韩九皋等[4-6]2004年3月—2006年3月,对衡水湖水生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共鉴定出鱼类34种,隶属于7目13科32属.鲤、草鱼、鲫、尼罗罗非鱼、鲶、鳙、鳜、黄鳝、乌鳢、黄颡鱼、鲢、泥鳅、红鳍鲌等12种鱼是衡水湖的主要优势种群;衡水湖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22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4科4属7种,爬行动物2目5科10属15种.2007—2008年,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对衡水湖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编目工作,基本摸清保护区内的各种生物资源的现状.不仅发现了一些保护区内以前未有记录的新物种,还拍摄到了濒危鸟类震旦鸭雀的繁殖过程,填补了国内空白,出版了《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7]一书.调查显示区内发现植物75科239属382种,其中水生植物15科27属37种,已鉴定的昆虫有15目102科416种;鱼类8目14科34种,以鲤科为主;两栖爬行类3目8科17种;鸟类17目48科310种;哺乳类5目10科20种,区内还有浮游动物174种,底栖动物23种.这是比较权威的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统计数字.应该说由于调查的时间、方式、时间跨度、偶然性等原因,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是正常的.在生物个体研究层面,马惠钦[8]对衡水湖穴石蜈蚣属进行了初步研究;武大勇等[9]对衡水湖湿地园林树木臭椿沟眶象发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芦站根等[10]对衡水湖黄顶菊的入侵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等等.牛玉璐等[11]与郑云翔[12]对衡水湖湿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衡水湖湿地植物群落可分为水生植物群落组、湿地滩涂植物群落组和陆生植物群落组.水生植物群落组主要包括芦苇群落、香蒲群落、眼子菜群落和大茨菜群落等等.2.2 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研究卫立冬等[13-15]根据衡水湖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总体规划、生态环境监测资料等,对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进行了研究.初步估算出衡水湖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为45.25亿元,其中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为0.53亿元,调节功能为41.58亿元,文化功能为1.96亿元,支持功能为1.18亿元,并且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由于基础资料获得的局限性,该研究的结果比实际要偏低,但这个数据依然清楚地说明了衡水湖湿地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可见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2.3 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研究石宝军等[16]对衡水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惊醒了研究,认为:衡水湖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湿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湿地污染较严重,由于水源短缺,水体富营养化,以及人工养殖影响污染水体,已造成了生态环境退化.研究表明:通过完善规划体系,落实保护开发措施,实施生态补水,合理开发利用衡水湖生态旅游,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刘志华等[17]认为,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是: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加强监测和研究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加强保护衡水湖的高校合作研究;拓宽资金渠道等.水质保护是衡水湖湿地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李秀莹等人[18]对2001—2005年间的水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得出:衡水湖水质为Ⅳ类或Ⅴ类.翟玉荣[19]对2004—2008年的水质监测分析结果为Ⅲ类,可见,衡水湖湿地的水资源呈逐渐好转趋势,还应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争取使水质达到Ⅱ水平.水质的质量与挺水植物——香蒲与芦苇等有一定关系,孙焕顷等人[20-22]研究了不同时空香蒲与水质的关系得出:香蒲群落能显著地吸收水中的营养,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冬季及时收割能有效降低来年的水质富营养化.这与魏淑珍对芦苇与水质的关系的研究相一致[23].2.4 旅游开发研究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旅游价值.衡水湖湿地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旅游为支撑,建立良性循环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衡水湖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衡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的滨湖园林城市.构建以衡水湖为灵魂、以市区为依托的衡、冀、枣大城市的发展框架;完成衡水湖生态旅游规划;逐步完成衡水湖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加强对衡水湖旅游区的规范管理[25].衡水湖的旅游开发必须走绿色开发模式[26].在景观恢复技术层面,白丽荣[27]根据衡水湖湖滨带生态和景观功能定位与植物的生态特性筛选了39种乡土植物、野生观赏植物、园林栽培植物进行了引种试种,效果显著.路培[28]也筛选出衡水湖地区现有禾本科、莎草科、香蒲科等主要野生观赏草种质资源10余种,它们在衡水湖湖滨带绿化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9月22日第一届环衡水湖国际马拉松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衡水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了解与关注,为今后衡水湖的旅游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衡水湖湿地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自从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有关衡水湖的研究论文如雨后春笋,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深度也日趋深化,华北平原的这颗璀璨明珠得到了各方面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但是衡水湖的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尚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1)研究不够系统、缺乏规划.多数研究是单人游泳的个人行为,缺乏政府部门的统筹与规划,难以形成研究的合力;(2)经费投入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由于没有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规划,个人的精力财力物力又难以保证,致使研究难以持久深入,急功近利现象比较普遍,重复研究也就在所难免;(3)研究成果难以被决策部门采纳.有些研究难以被有过部门认知与认同,一些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转化成具体的制度或生产力.针对上述问题,建议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制定研究规划、统筹研究经费、组织协调研究机构与人员,把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引向深入,为衡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衡水市建立成“北方湖城”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使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颗明珠放出璀璨的光芒.参考文献:〔1〕贺士元.河北植物志:第3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6-37.〔2〕郑云翔.衡水湖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名录[J].衡水学院学报,2006,8(1):79-83.〔3〕牛玉璐,郑云翔,赵建成.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资源初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3):336-342.〔4〕韩九皋.衡水湖鱼类资源调查[J].水利渔业,2007,27(6):68-70.〔5〕韩九皋.河北衡水湖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及保护[J].四川动物,2007,26(2):356-358.〔6〕韩九皋,马惠钦,王洪江.衡水湖水生动物多样性研究初报[J].衡水学院学报2006,8(1):75-78.〔7〕蒋志刚.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8〕马惠钦.衡水湖穴石蜈蚣属的初步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2,14(1):1-4.〔9〕武大勇,张勋,安海龙,等.衡水湖湿地园林树木臭椿沟眶象发生状况调查[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1):1-3.〔10〕芦站根,崔兴国,蒋文静.衡水湖黄顶菊的入侵情况的初步调查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6,8(1):69-71.〔11〕牛玉璐,白丽荣.衡水湖湿地被子植物多样性及群落初步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1):48-51.〔12〕郑云翔.衡水湖湿地植物群落初探[J].衡水学院学报,2005,7(1):21-22.〔13〕卫立冬.衡水湖生态系统综合价值的定量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4):33-36.〔14〕卫立冬,卢瑞玲.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调节功能的价值估算[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1):66-68.〔15〕卫立冬,卢瑞玲.衡水湖湿地生态系统供给功能的价值估算[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4):75-77.〔16〕石宝军,李兴光.衡水湖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2,14(1):5-7.〔17〕刘志华,李建明,时丽冉,等.衡水湖湿地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2,14(1):8-10.〔18〕李秀莹,张新潮,王永亮.衡水湖湿地水质状况变化分析及保护措施[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4):70-74.〔19〕翟玉荣.衡水湖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1):69-71.〔20〕孙焕顷,范玉贞,韩九皋,等.衡水湖香蒲群落调查及其对水质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报,2007,9(1):38-40.〔21〕白丽荣,孙焕顷.不同水域香蒲对衡水湖水质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4):73-74.〔22〕孙焕顷,白丽荣.不同时期香蒲对衡水湖水质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1):63-65.〔23〕魏淑珍.芦苇对衡水湖水质的影响[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1):71-73.〔24〕邓晓梅,秦岩,冉圣宏,等.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5-50.〔25〕闫丽琴,吴浩,马为.打造衡水湖生态旅游品牌构建和谐滨湖园林城市[J].衡水学院学报,2006,8(2):13-14.〔26〕常慧宁,付亚菲,潘文婧.衡水湖湿地绿色开发模式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4):1-3.〔27〕课题组.衡水湖湖滨带植被恢复及植物景观规划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1):66-70.〔28〕路培.观赏草在衡水湖湖滨带的应用[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1):4-6.。
湿地综述摘要:本文讨论了湿地概念、湿地分类、湿地功能与价值以及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并针对目前湿地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湿地分类模型评价1、湿地的概念对湿地最通俗的理解是有水的陆地。
换句话说,湿地可被视为一个内部过程长期为水所控制的生态系统。
但是要给湿地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很难。
这是因为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别极大。
国际上至今对湿地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国有各国的定义,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定义也是不同的。
对湿地的定义约有50种,这些定义可分为两大类,广义的和狭义的。
广义的把地球上除海洋水深米以上外所有水体都当作湿地。
狭义的则认为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目前国际比较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定义——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米的水域。
这个湿地定义范围很广,不仅限于沼泽、泥炭地、盐沼、红树林,还包括湖泊、河流和水深米以内的滨海水域。
也有人工湿地,包括水稻田、鱼池、虾池、盐田、盐碱地,水库和运河等。
2、湿地分类湿地分类是湿地研究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湿地进行不同的分类。
通常湿地分类法包括成因分类法、特征分类法和综合分类法等。
在众多湿地分类方法中有代表性的方法包括Cowardin等于1979年提出的分类体系和Brinson于1993年提出的水文地貌学分类方法。
前者将湿地和深水系统首先分为生态特征类似的5个大系统,即海成、海湾成因、河成、湖泊成因和沼生湿地系统,其次,将每一系统下面再按照地貌部位的不同分成亚系统,对每一个亚系统按照基底物质组成的不同分成湿地类,湿地类又分成更细的亚类,对于情况较为特殊的、利用四级特征不能完全描述的湿地,还可用附加特征描述,以便更好地反映湿地水文、化学、土壤特性和人类影响。
Brinson的分类法则主要根据湿地的功能划分。
这种方法把地貌、水文和水动力特征看成是湿地的3个同等重要的基本属性,分析一个湿地的第1步就是将这3个特征归入相应的功能湿地类中。
按湿地的地貌位置可以把湿地分成4个大组:属河流地貌系统、属凹地貌系统、属海岸地貌系统和广泛分布的泥炭湿地。
水文特征的分类按湿地水源补给的方式不同分为:降水补给类、地表漫流补给类和地下水补给类。
水动力特征的大类根据湿地水流的强度和流向分成3大类:垂直起伏流、无定向的水平流和双向水平流。
在每一个大组下面可以再分类。
当湿地的具体特征用上述类别无法包含时,湿地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其特殊的水文地貌特征。
例如对冻土带的酸沼,它是属凹地貌类,但是其主要靠冰雪消融水补给,在生长季节中常在其周围形成局部的小雪融水汇流流域。
水文地貌分类方法是一个层次化和模块化相结合的分类系统。
利用这种功能和特征分组的思想来搜集整理已知的湿地资料,从中抽象其共同点,不断对分类内容加以扩充,使之成为认识新湿地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水文地貌学分类方法在湿地的功能评价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它构成了湿地评价的理论基础。
为了对湿地进行科学的描述,采用综合分类方法似乎更加有效。
综合分类法首先将湿地按成因分为几大类,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湿地粗略地划分为海洋带湿地、内陆沼泽湿地和河成湿地,其次,再根据几类代表性的湿地基底物质组成的不同划分各自的亚类,最后,再对每一亚类根据影响湿地发育的“动力”(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特征进行描述。
这种分类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既具有Cowardin分层系统的优点,又具有Brinson功能分类的优点,同时又使得湿地分类便于与湿地模型结合,使得有可能对湿地发育、湿地功能变化进行动态的、定量的研究。
3、湿地的功能与价值3.1湿地功能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
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改善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还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的乐园”。
湿地可以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防止盐水入侵,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保持小气候,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3.2湿地的价值英国《自然》杂志1997年公开评估的,认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价值是33万亿美元,其中全球的湿地生态系统又占45%,估计为14.9万亿美元。
然而,湿地的价值可能远不止这些。
湿地除了是生命和文明的摇篮外,还体现为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
直接用价值表现为水资源,湿地产品鱼、虾、贝、藻类、莲、藕、菱、芡、泥炭、木材、芦苇、药材等,湿地矿产,能源如泥炭,水运等,想来上面所述的美元价值就包括这些直接利用价值了。
湿地的间接价值包括:流量调节降雨吸纳大量的水,干旱时又能释放水、防止海水人侵、补充地下水或来自地下水、营养物质的沉积、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保护海岸、文化遗产、景观价值、教育与科研价值等。
这些价值可能是难以用金钱计算的。
比如,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创造的杂交水稻,其中一个遗传系材料是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
4、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湿地和周边环境系统的相关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对于湿地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湿地水位是联系湿地和接近的水体系统的重要状态变量。
由于湿地对水位变化极为敏感,在这个意义上湿地依赖于相近区域的水体的水质和水量。
对于和周边水体相互连通的湿地来说其依赖性更大。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用交换水量的时间和季节变化来表征湿地这种水文联系,确定不同时间尺度的交换水量是这方面研究最基本的内容。
其次,在湿地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与其邻近环境中泥沙的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湿地的形成往往是水体中泥沙淤积导致水深变浅所致。
湿地在其生存期间系统泥沙冲淤或维持动态平衡,或主要作为泥沙的汇集地区,直至最后淤成陆地。
但是由于某种外界的动力变化,湿地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例如:在海岸地带由于海平面上升或者陆地沉陷,海水可能侵入湿地,湿地逐渐被海水完全淹没直至全部消失。
这期间湿地中先前堆积的大量泥沙可能在潮水作用下重新悬浮,泥沙中的污染物质可能对附近海岸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湿地随时都在和周边环境系统发生着泥沙的交换。
这种交换不仅影响原湿地系统内部的演变,而且还直接影响湿地的范围和形态。
由于泥沙与水体常常一起运动,所以泥沙的变化和水体的变化必须同时考虑,才能正确判定湿地的发育与演变。
此外,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也会对湿地产生巨大的影响。
Crumpton曾对一些湿地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适合当地湿地情况的具体范围,并建议为提供野生动物连续的生境留出足够的缓冲带,同样,为控制营养物质的地表径流,也留出一定宽度的缓冲带。
显然,缓冲带的宽度是因地而异的,取决于当地的具体地形和生态状况以及地形坡度。
湿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湿地结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互作用如在不同地貌的河口段,径流和潮流双向作用的强度对比也有所不同,从而使河口附近湿地的发育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这也可通过对比黄河和长江三角洲略见一斑。
同样,湖泊特征也往往对湖泊附近湿地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岸湿地和海洋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海平面的变动。
正象Moorhead 指出的那样,随着海岸带人口的增长和海平面的加速上升,美国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湿地的面积将会缩小,即便在堆积海岸地带,如果堆积速度低于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湿地仍然可能会被淹没。
Delaune的研究给人们加深了这一印象。
和湖泊湿地或海岸湿地相比,平原低地湿地只有其支流这唯一的水流和泥沙来源,因而它的发育也主要取决于汇流区域的水文泥沙特性。
湿地发育总是在一定的地质地貌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湿地所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岩性特征、河流-湖泊-海岸类型及其地貌特征、水下地貌等条件都与动力条件一起共同控制着湿地演变的方向。
4、目前湿地研究的状况迄今为止, 湿地研究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但总体看来目前的研究具有下列特点:对发达国家的湿地研究较多, 而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湿地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从生态学方面进行湿地研究的较多, 而从湿地形态动态变化方面进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关于单一外动力作用下的湿地发育过程研究较多, 而关于多种外动力综合作用条件下的湿地发育过程研究则相对较少;关于湿地系统内部过程的研究较多, 而关于湿地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5、结语湿地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在维持区域和全球生态平衡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大对湿地的研究,进而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参考文献【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2】马学慧, 牛焕光. 中国的沼泽.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3】陆健健. 中国湿地.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4】Mitsch W J( ed ) . Global wetlands:old world and new .E lsevier, Netherlands, 1994【5】王宪礼, 李秀珍.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1997【6】赵单,张怀清;石军南;王亚欣,北京湿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7】何山春,张善武,汪国胜;安徽湿地现状与保护[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8】高兴;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7期【9】朱而勤. 山东半岛近岸带沉积动力过程.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2【10】Kusler J A, etal .Wetlands . Scientific American, 1994, 1: 50~56【11】Maltby E. Waterlogged wealth: why waste the world, s wet places. UK: An Earthscan Paperback , 1986【12】Champion M. Ontario wet lands : an evaluation of adjacent lands .Global B iodiversity, 1995, 4: 12~14【13】Whigham( ed) . Wetlands of the w or ld I . Netherlands : Kluv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14】Boule M . An earl y history of w et l and ecology. in: Mitsch W J ( ed) . Gl obal w et land s: old world and new . Elsevier ,Netherlands . 1994【15】Champion M. Ontario wet lands : an evaluation of adjacent lands .Global Biodiversity, 1995, 4: 12~14【16】Kenimer A L .A multidisciplinary wet l ands research facility. USDA working group on water quality clean-clean environment-21st century conf proceed ings v2: nutrients . Kans as City, M O,M ar 5~8, 1995【17】Hefner J M. Classification and inventory of wetland s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region . Water, Air & S oil Pollution.1994, 3~4: 209~216 【18】Hook D D et al. Hydrologic and w et l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piedmont bott omin South Carolina. Water, A i r & Soil Pollution. 1994, 3~4: 293~320 【19】Mitsch W J. Ecological models f or management of freshwater w et lands. in: J orgens on S E et al ( ed )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Model ling in Envi ronmental Management. Elsevier, Netherland . 1983【20】Arheimer B. Modelling the effect of w et lands on regional nit rogentransport .Ambio. 1994, 6: 37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