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 格式:docx
- 大小:30.73 KB
- 文档页数:10
湿地保护管理及利用现状探究湿地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影响,湿地的数量和质量不断遭受破坏。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
本文将从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利用现状进行探究,以期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一、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1.法律法规保护方面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各国普遍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中国制定了《湿地保护条例》对湿地进行保护。
美国建立了《湿地保护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进行湿地保护。
这些法律法规为湿地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2.政策措施方面除了法律法规保护,政策措施也是湿地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
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在湿地保护基金、湿地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3.科学研究方面科学研究是湿地保护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例如湿地资源调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等,为湿地的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执行不严格尽管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湿地保护管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格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对湿地保护管理不够重视,导致湿地的破坏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在政策措施方面,一些国家对于湿地保护管理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对湿地的生态补偿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湿地保护管理的效果不够显著。
尽管各国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是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科学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
一些湿地的资源调查工作不够全面,导致对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不够科学。
三、利用现状探究1.生态旅游开发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成为了湿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方式。
一些国家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保护湿地资源,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湿地保护管理的重要一环。
湿地公园设计与建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湿地公园是一种融合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设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湿地公园的环境保护价值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环境保护价值。
首先,湿地公园能够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供动植物繁衍生息。
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容纳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因此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有效保护这些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其次,湿地公园能够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环境。
湿地具有天然的过滤和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保持水源的清洁。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污染成为严重问题,湿地公园的建设为提供清澈的水环境提供了途径。
再次,湿地公园能够固碳和减缓气候变化。
湿地植被具有良好的固碳能力,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湿地公园的建设有助于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二、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设不仅仅关乎环境保护,还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首先,湿地公园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湿地公园的存在为城市注入新鲜空气,增加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其次,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
湿地公园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了当地旅游、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再次,湿地公园的建设也具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意义。
湿地公园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代表,可以为公众提供教育和科普的场所,引导人们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三、湿地公园设计与建设的关键因素湿地公园的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首先,应该注重保护湿地的原始生态,并进行生态修复和改良,以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
浅析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初探一、湿地公园建设中的问题1、设计与规划不够合理: 目前有关部门设计和规划湿地公园,往往存在缺乏前期科学调查和分析,没有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足够的研究,以致设计和规划结果不够科学合理,不够符合湿地的自然特征和生态特征。
2、绿化建设不够明显: 湿地公园建设中,绿化工程至关重要。
但是,现实中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往往没有给绿化工程以足够的重视,导致所建湿地公园缺少绿化和植被覆盖,无法良好地开展吸附空气、净化环境等任务。
3、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湿地公园建设后,对于湿地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实际中,湿地公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无法对湿地环境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
1、环境质量受到人类活动影响: 目前城市的发展过程已经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同样受到影响。
湿地公园建设后,管理者应该保护及维护绿地环境,建立周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监测机制,及时防治化学污染,以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湿地文化的保护不足: 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除了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也应重视传承湿地文化方面的保护。
但实际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及技术的发展,湿地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导致了湿地文化的日渐衰败。
3、湿地保护成效难以保证: 湿地公园建设充分利用了湿地特殊的生态环境及植被资源,借此提升公园的品质,增加公园的设施,以符合大众的需求。
但实际上,湿地保护成效并不完美,湿地公园内的环境管理和维护方面仍待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进行科学调查,对湿地公园的场地状况和周边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并制定适合的设计和规划方案。
2、注重绿化,将湿地公园打造成生态系统的缩影,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实现公园的目的。
3、加强管理机制的重视,从制度上建立起完善的湿地公园管理体系。
二、湿地保护方面:1、尽量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建立湿地周边生态监测机制,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
浅析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初探湿地公园是一种以湿地为主要景观元素,以保护和展示湿地生态环境为宗旨,集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保护日益受到关注。
在实际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湿地公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湿地公园的建设与保护角度进行初步探讨,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促进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湿地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不合理在很多湿地公园的建设规划中,存在着规划不合理、缺乏科学性的情况。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迅速建成湿地公园,会在规划中忽略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过度开发建设,导致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有的规划缺乏综合考虑,忽视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周边生态系统退化。
2. 建设资金短缺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基础设施建设、植被恢复等方面的费用,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后期维护难以为继,导致公园设施陈旧,生态环境恢复效果不佳。
3. 人为活动干扰湿地公园的设立本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不过一些游客为了追求刺激和娱乐,会进行一些破坏性的活动,如游泳、捕鱼、摘花等,破坏了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1. 生态环境恢复缓慢湿地公园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对植被的恢复和水质的净化,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的恢复进程十分缓慢。
尤其是一些退化较为严重的湿地,恢复难度更大。
2. 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湿地公园的保护工作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团队进行维护,但是目前很多湿地公园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专业人员和管理手段,导致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果不佳。
三、解决建议1. 加强规划管理针对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规划不合理问题,应当加强对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审核,确保规划符合湿地保护要求,合理规划公园内的各项设施和景观。
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当增加对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公园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维护,保障湿地公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城市湿地公园是近年来城市环境绿化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城市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建设目标缺乏规划性、建设过程中缺少关注生态环境、人工干预过度等。
针对这些问题,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对策。
首先,建设目标缺乏规划性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
城市湿地公园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制定科学规划和全面的设计。
因此,在建设之前,应该进行一定的可行性研究,以确定公园的功能定位和使用目标,力求在规划阶段就确定公园的建设目标,以减少后期改建和重建的可能性。
同时,规划工作应该参考周边环境及自然生态系统,综合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公园的持续运营和管理。
第三,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人工干预过度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尽量减小人工干预,切实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真实性。
在公园业已开放的情况下,公园管理者应该坚持以维护自然生态为核心管理理念,防止以营利为目的对公园生态环境的破坏。
综上所述,为了建设一座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和高生态价值的城市湿地公园,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全面的设计,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小人工干预。
只有这样,城市湿地公园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8湿地生态工程研究进展及生态修复技术——以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吴倩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湿地对整个生态系统来说,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于湿地的研究与保护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进展及修复技术,对于湿地系统及人类自身都十分有益。
本文基于国内外对湿地相关的研究进展,通过理论及实地调查等方法。
研究了如何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使湿地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作用,并在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
关键词: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修复;赛里木湖选题背景。
群落的生态系统分为多种,湿地系统作为其中一种,在群落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较大的旅游观赏价值,对整个系统而言,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分、提供补给、保护生态环境,为整个系统发展起着平衡的作用,在众多生态系统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我国具有丰韵的湿地生态资源,较全球而言,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但随着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威胁,面临破坏严重、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等现实问题,人类活动的介入更是使得湿地“千疮百孔”,对于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深入研究了湿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概念、分类、作用等,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湿地现状以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技术路线及步骤,本文希望通过对赛里木湖湿地资源的分析,能够对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技术有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推动赛里木湖景区长足的发展,为湿地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湿地的研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起初将其视为污水处理厂,再到人工湿地的建造,最后发展至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国外学者获取了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从Great Meadous水库开始,湿地是被视作污水处理厂,将生产生活废弃的污水集中在这里进行统一的污水处理,实现污水的二次净化,这时候湿地的作用体现在污水净化上;随着国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湿地空间分布不均、处理效果不佳能现实因素,天然湿地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研究以重庆马鞍溪湿地公园为例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研究以重庆马鞍溪湿地公园为例,??:::: ?喂、?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邀壹送釜型湿垫量丑送复多重建珏究二丛重鏖墨整送逞地金国羞倒.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
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 乡签字日期:洲二年/月弓日学位论文作者:一过私冬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日不保密, 月止。
口保密期限至年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盹匆导胤:渺抒?签字日期:沏年‘月弓日签字日期:矽,砗么月垆日一一??录目摘要??.??..?.? .第章绪论?.选题研究背景??...人类对湿地认识的深入及其发展?..快速城市化对溪谷型湿地带来的破坏..城市溪流湿地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重建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第章城市溪谷型湿地恢复重建理论及其本体研究.相关概念释义..湿地?...溪流?..溪流型湿地?..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景观重建?...景观恢复与重建规划设计理论....恢复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河流生态机能理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相关理论的综合应用??。
.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生态本体的研究。
..城市溪谷型湿地生态景观构成..城市溪谷型湿地生态特征?.小结.第章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重建目标与原则. .城市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的一般目标和原则一 ..城市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的一般目标..城市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的一般原则.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增强洪水的控制和水循环健康..溪流生态系统健康?..增加溪谷型湿地的参与性?..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与重建的原则?....系统与区域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动态规划原则 ..地貌保护性原则..反干扰原则?..注重地方特色原则?第章城市溪谷型湿地景观恢复重建的内容与途径? .水域环境的恢复?..水循环通畅?..水质净化.水岸环境的恢复重建..溪流复式断面设计? ..水岸蜿蜒曲折...生态护岸的类型与方法.植被的恢复重建? ..扩大绿廊宽度..植被的选择?..植被的景观规划.文化景观塑造..挖掘与城市的关系? .地域景观要素的使用与地域风格的体现?.可达性建设 ..游步道规划。
湿地保护管理及利用现状探究湿地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干扰,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减弱、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匮乏等问题。
湿地保护管理及利用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湿地保护管理现状1.政策法规我国《湿地保护法》于1992年颁布实施,明确了湿地的定义、分类和保护管理机制。
各地区还制定实施了许多相关的地方法规和行政法规,如湿地保护条例、生态保护红线等,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2.保护区建设我国设立了一批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如三江平原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西藏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湿地国家公园等。
这些保护区在实施禁渔、人工恢复、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3.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湿地保护合作,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与其他国家开展湿地保护合作和交流,共同保护全球湿地资源。
1.湿地利用冲突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将湿地开发成为农田、工业区等,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保护管理不到位一些湿地保护区存在管理不善、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直接损害。
3.民众意识淡薄一些地区的居民对湿地保护意识淡薄,乱倒垃圾、过度采沙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环境。
加强湿地保护的立法建设,严格禁止对湿地的随意开发和破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加大保护区管理力度增加对湿地保护区的专业人才培训和经费投入,落实保护区的实地巡查和保护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
3.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参与国际湿地保护合作和交流,借鉴国际经验和技术,推动湿地保护管理的全球合作。
四、湿地的合理利用1.生态旅游优先发展生态旅游,利用湿地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开发湿地旅游项目,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创造经济效益。
中国湿地公园现状研究湿地是“地球之肾”,城市湿地就是“城市之肾”,城市湿地公园是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理依托,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但是,指导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
因此,通过统计分析中国的湿地公园的地理布局特征、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的湿地公园的最新进展。
针对湿地公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城市湿地公园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标签:湿地公园;现状;保护一、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现状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于2004年由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首次批准建立,截止2012年底,中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已经达到45个,2013年新增4个,2015年新增4个,2017年新增5个,目前共计58个。
从省级行政区域分布来看,城市湿地公园在山东省有11个,江苏省有7个,浙江省有5个,河南省有4个,安徽省和贵州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各有3个,甘肃省、河北省、山西省和四川省各有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重庆市各有1个。
国家湿地公园于2005年國家林业局首次批准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数量不断增长,2017年底已经达898个,其中通过验收的数量和正式的国家湿地公园数量逐年增长,正式的国家湿地公园总数则已经达到258个(截至2017年底),尚未通过验收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数量达640个。
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较为集中,而在中部地区其分布较为分散,高密度热点区域为鲁中南、长三角、湘北-鄂东南等地。
二、湿地公园存在问题湿地公园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场所,总体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的飞速发展,全国湿地数量和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近年来,中国的城市湿地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功能恶化,湿地面积与数量大幅下降。
本文从三个方面简单的描述了城市湿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湿地保护管理及利用现状探究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湿地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养护,同时还能够调节水文,净化水质,防洪抗旱,维护生态平衡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湿地并合理利用其资源,各国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湿地保护管理及利用现状进行探究。
一、湿地保护管理的现状1. 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实施各国纷纷制定了涉及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基本法律支持,拓宽了湿地保护的政策基础,同时也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 湿地保护区的建设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各国纷纷成立了湿地保护区,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通过对湿地保护区进行有效管理,能够有效遏制湿地的破坏和退化,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3. 国际合作在湿地保护方面,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日益加强。
各国之间开展湿地保护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究等,共同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也通过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制定湿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和行动计划,促进全球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湿地利用现状1. 生态旅游一些湿地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了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吸引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对湿地保护的关注和支持,实现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2. 农田养殖部分湿地地区适宜进行农田养殖,例如稻田养殖等。
适度的农田养殖不仅可以利用湿地资源,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
3. 生物资源利用湿地地区的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可以进行科学的利用。
例如湿地中的水生植物、鱼类、虾类等资源,可以进行养殖和开发,拓宽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撑。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湿地公约》认为, 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 水、咸水水体。《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 带。中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海域。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是又不同于自然 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目前国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湿地兼有物种及其 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国家林业局的定义是,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 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围.以保护湿地生态 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 效益,开展湿地合理利用为宗旨。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 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湿地公园的湿地往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大多数经过长时期的人为干预,因而 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正因为如此,国际湿地组织 和世界各国专家都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文化的利用。而湿地保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 是水栖息地的保护。2002 年的主题是水生命.2005 年的主题是湿地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 性。以此来增加文化涵.可以弥补湿地自然景观相对单调的缺憾。 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多种社会经济价值。湿地 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居全球各类生态之首.分别高出农业和生态用地很多倍。2003 年国 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必须要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并要 重视对湿地合理的利用。国家林业局提出了四个鼓励,第一即是鼓励在自然特性的生态下建 立湿地公园.第二鼓励在湿地规划区采取有利措施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三鼓励在典型的地 理 地带特征规划建立生态湿地公园.第四鼓励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加强规划和建立生态 湿地公园。这应该是在一个合理的生态利用下进行的积极保护。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湿地中开展生态旅游正蓬勃兴起。但目前我国大多数湿地在 旅游开发时未进行系统的规划,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如废水、废气、 垃圾等) 旅游活动打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规律等。因此,开展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是湿地 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 湿地公园的含义与分类 《湿地公约》中:“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 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水域。”湿地公园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及 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 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湿地公园是保持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近于自然景观状态, 维持系统部不同动 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 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 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 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 主题公园。根据湿地公园的涵和形成过程,将湿地公园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 两大类。 自然湿地公园是在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区划一定的围, 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 设施(如观鸟亭台、科普馆、游道等),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如日本的钏路湿地公园, 我国的米埔湿地公园和的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 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 规 划和建设,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使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 。 如我国正在兴建的淮河湿地公园,荣成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及现状 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21 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湿地破坏与退化带来的 环境功能丧失和生态问 题触目惊心,客观上为湿地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我国于 1992 年成为《湿地公约》签约国,表明了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及促进湿地保护事业发展 的良好姿态。 由国务院17 个部委合作编制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把保护湿地,发挥湿地的综 合效益,保证湿地资源永续利用,造福当代,惠及子定为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总目 标。湿地的保护、恢复与重建日益受到重视。建设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种成 功模式,也是《湿地公约》所提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在国外,湿地公园建设迅速发展, 对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湿地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已建成或部分建成的湿地 公园府南河活水公园、 米埔湿地公园、 上滩湿地公园、 乌龙江湿地公 园、 同江湿地公园等, 正在兴建的湿地公园有延庆三里河湿地公园、 南 京淮河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 马銮湾湿地公园、 北月海湿地公园、 银 川西湖湿地公园等。日本、 英国、 澳大利亚、 美国、 马来西亚等国家在湿地公园建设方 面也进行了探索。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园址选择 湿地的三大要素是湿地水文、湿地物理化学和湿地生物,湿地水文是其根本。湿地水文 包括降水、地表迳流、地下水、蒸散、潮汐和洪水等类型以及水深、水流格局、洪水周期和 频率等特征;湿地物理化学是指湿地以周期性的水渍为特征,间歇性产生厌氧和好氧,使湿 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过程复杂多变,同时大量水分快速地输入与输出,带动物质和能量在区域 围迁移并重新分配,它包含湿地生态系统部的物质循环和湿地生态系统与外部系统的 物质交换,是以土壤、水分、空气 动植物、微生物等相互作用进行的循环变化;湿地生物 包括湿地植被、动物、微生物。湿地水文决定湿地土壤、沉积物和水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并 进一步影响湿地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而湿地生物群体分别对其栖息地的物理化学环境和 湿地水文环境进行反馈调节,湿地物理化学特征的改变反过来也会改变湿地的水文状态。此 外,湿地还受到区域气候和地貌的制约,它们直接影响湿地的三大组成要素。因此,湿地公 园园址必须根据湿地的三大组成要素进行选择。自然湿地公园是在现有湿地的基础上建设而 成,不存在园址选择问题;城市湿地公园园址应选择水源补给充足、地形地貌变化多样、 自 然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好,并且符合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规划的地段。 规划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生物生态学、景观学等理论与原理,并遵循以下 设计原则: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社会、 经 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公园建设必须以保护优先,在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及环境的基础 上开展湿地旅游,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实行可持续发展。 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是管理、规划及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基础。生态系统 不是静止不变的,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是维持群落的种类成分永远不变,而是维持湿地生 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并体现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具备系统自身反馈和演替的能力。 突出生态主题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生态主题、“原汁原味”,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自然性”、 “古朴性”原则。充分体现湿地的历史文化涵。湿地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包括战场遗 址、最早的居民点或人类移居地、重要历史研究地等,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具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和体现湿地的历史与文化, 提升湿地公园的涵和品位。 充分利用场地条件, 经济、 环保 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利用区域的现有条件,对区域的动植物景观规划设 计应充分利用现有物种,按照生物学和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设计,以减少工程量,做到经济、 环保。 项目设置以人为本 湿地公园的项目设置应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需要,充分体现人类接触自然、回归自然 的参与式理念。以人为本, 既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管理, 又要方便游客,满足其需求,为游 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湿休闲环境。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容 湿地从陆地至核心水域区, 在地貌上具有陆地— 草滩— 泥滩— 浅水区— 深水区的 结构特征;在植物上具有陆生植物— 湿生植物— 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 浮叶植物和浮游 植物— 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的结构特征; 在动物上具有陆生动物— 两栖类动 物— 底 栖动物和浮游动物— 鱼类等水生动物和浮游动物的结构特征; 在以湿地为生境的 鸟类上具有留鸟 (林中) —涉禽 (滩地和浅水区) — 水禽 (水面) 等的结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的这些结构组成具有特定的生态位, 它们互为条件、 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共同维系了湿地生态功能和湿地景观。由湿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容应包括: 湿地生态核、 湿地景观、 湿 地休闲科普、 湿地研究实验、 湿地公园服务接待、 湿地公园管理机制等。 2.1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 伦敦湿地公园 1 背景介绍 伦敦湿地公园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巴·艾尔姆 (BamElms)区中,于 2000 年 5 月建成开放,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 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公园建成至今,已经接待了数以百万计的 游客,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其中包括2001 年英国航空旅游协会评选的明日之星金奖。这 些都验证着伦敦湿地公园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 伦敦湿地公园所在的巴·艾尔姆区有着优越的绿化环境,有96 个公园和花园,其中有 两个著名的皇家公园和一个皇家花园。公园的东边临着泰晤士河,为每年牛津与剑桥两个大 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 其余两面与居民区相邻(图1)。 湿地公园共占地42.5 hm2,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 万土 石方,种植树木2 万7 千株。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环境野 生生物的天堂,每年有超过170 种鸟类,300 种飞蛾及蝴蝶类前来此处;同时,公园也给伦 敦市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游憩场所,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美丽绿洲,改善了 周围都市的景观环境。 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 km,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 min 的车程,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 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周围的交通非常便捷。伦敦市的两条主干道:A205 公路和A4 公 路离公园都不到1.6 km,公园外围设有足够的泊车位,所以旅游者能非常方便地自行驾车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