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说课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风格印象派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绘画流派,它主张用短促、散漫、抹捻的画风来表现景物的印象,使画作更具表现力和感性。
印象派作品的艺术风格,既是抽象的,又富于生动的感性描绘,是一种快乐、理性的艺术形式。
一、构图和笔触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主要体现在构图和笔触上。
不同于传统的绘画方法,印象派强调主观印象和感觉的表达,要将感受的瞬间,以迅疾的笔触捕捉下来,呈现出生动的色彩与形状。
因此,印象派的画家不再重视传统的绘画元素,如色彩、光线和区域感,而更加强调构图和笔触的独特性。
印象派风格的画作,通常不分正反面,能呈现出立体感,通过使用灰色阴影和有节奏的笔触,更加追求感觉上的舒适和和谐。
同时,他们在画面构图的时候,往往把被描绘的对象放在画布的一侧,表现出画家自己博爱性格和主观感受的风韵。
二、色彩用色和色彩渲染印象派强调色彩的光感变化和自然科学方法,更倾向于自由表达个人感受,通过将颜料混合成各种色彩,配合自然光线和空气的色彩变化,呈现出更多的色彩变幻和光影效果,让画面更具生动感和节渐感。
而且其颜色也较为亮丽,既绚丽又和谐,让人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激情与自由。
三、反映现实生活印象派的神髓在于它所表现的自然景色,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其画家以自己视野和感性为转移的灵感,通过选取各种简单、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和风景,创造了画面的动感和和谐,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色彩、形态和神韵。
而且画家往往在画作中反映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包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对人性、自然与意识的思索。
这样让画面的主题,更加深入,感染力强烈。
四、自由的表现手法印象派绘画的一大突破,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自由的表现手法,通过极为巧妙的色彩、构图和笔触,创造出生动、富于感性表达的画风,将视觉传达到极致。
在表现手法方面,印象派的画家有着非同寻常的突破,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模仿,通过自然色彩和短促笔触,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作品风格,透过绘画,深入了解自己的感受。
课题:《印象派绘画风格分析及欣赏》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和代表画家;2. 培养学生对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绘画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 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2. 印象派代表画家的作品分析。
教学难点:1. 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形成背景;2. 印象派绘画的审美价值。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印象派绘画作品图片;3. 教师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印象派绘画的背景和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印象派绘画作品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
二、分析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总结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如:画面色彩鲜艳、笔触粗犷、注重光影效果、描绘自然景物等。
2.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如莫奈的《睡莲》、雷诺阿的《船上的午餐》等。
三、介绍印象派代表画家1. 教师简要介绍印象派代表画家,如: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等。
2. 引导学生欣赏代表画家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四、作品分析1. 教师选取一幅印象派绘画作品,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笔触、光影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析结果,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和代表画家,强调印象派绘画的审美价值。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自然景物,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
六、作业布置1. 学生选择一幅印象派绘画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撰写分析报告;2. 下节课分享分析报告,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和代表画家作品,使学生了解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幼儿园艺术欣赏教育:《印象派》观赏安排一、前言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而《印象派》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幼儿的艺术欣赏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印象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安排幼儿园艺术欣赏教育。
二、《印象派》的艺术特点1. 色彩的运用《印象派》的画家们善于运用明亮、大胆的色彩,他们追求“光”的表现,注重在不同光线下的自然景象中捕捉色彩变化的瞬间。
2. 画面的笔触与传统艺术不同,《印象派》的画家们不再追求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描绘,而是倾向于用粗糙的笔触表现事物的形象,强调对形式和空间的感知。
3. 主题的选择《印象派》的画家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景象、风景、人物等作为创作的主题,追求真实、自然,展现了画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三、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1. 莫奈莫奈是《印象派》中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睡莲》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对光影的表现而闻名,这些作品能让幼儿感受到水中的倒影和光影的神奇。
2. 达加达加是另一位重要的《印象派》画家,他的作品《舞会》以其对光影的处理和人物形象的模糊而引人注目,适合幼儿进行情感和想象的联系。
四、观赏安排1. 艺术欣赏课程安排在安排幼儿园艺术欣赏教育时,可以选择莫奈和达加的代表作品做为教学内容,通过展示他们的作品,向孩子们介绍《印象派》的艺术特点,引导幼儿观察和欣赏其中的色彩和笔触。
2. 创作活动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与《印象派》相近的创作活动,让他们用生动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眼中的风景、家乡或者家人,引导他们用心感受艺术的美好。
3. 实地参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实地参观,《印象派》的作品,让他们亲身感受这些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通过参观活动,幼儿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艺术作品,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总结通过对《印象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的介绍,以及观赏安排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园老师更好地开展艺术欣赏教育。
法国印象派画作的风格特色分析一、介绍印象派画派及其背景印象派画派是19世纪末出现在法国的一种新型艺术运动,主要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后,法国的经济和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富裕的中产阶级,这些人对艺术的品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传统的英雄题材、宗教主题画,以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反感情绪。
印象派画派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这种新型绘画形式注重感受和情感,渲染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追求视觉效果的感性表现。
二、印象派画作的色彩和光影特征印象派画作的最显著特征是强烈的色彩和光影效果。
印象派画家大量使用明亮的颜色来表现天空、水面、花草、建筑、人物等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
他们使用了很多的明亮颜色,如红、黄、蓝、绿等,同时精心使用对比和配合,增强了画作的鲜明度和影响力。
印象派画家还遵循了“色彩即是光的真实表现”的原则,这一原则几乎贯穿了他们所有的绘画作品。
他们熟练地将光线的变化和颜色变化融为一体,通过效果真实地表现了光影变幻和物体的质感。
三、印象派画作的技法和构图特征印象派画家多采用细腻的笔触、松散的构图和抽象的表现来表现画面信息。
他们经常使用散点的画法,将颜料点分成不同大小和颜色,通过混合和层叠等手法,塑造出画面的纹理和柔和的色彩。
在构图方面,印象派画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画面空间,并尝试着消除了传统画面的边界和中心。
他们采用了分割视野、虚实相间、模糊边界等方式,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运动感的画面空间。
四、印象派画作的主题特征印象派画派的主题以生活为主,强调自然、生命和感官的存在与感受。
印象派画家主要在户外进行创作,他们以自然风景、公园、街头、咖啡馆和阁楼为主要创作场地。
他们创作的主题也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如阳光下闪烁的水面、热闹的集市、和煦的阳台、微笑的女孩子、漫步的老人等。
他们以感性方式直观地表现出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营造出一种安详、清新、舒怀的气氛。
印象派艺术特色变革浅析印象派是法国浪漫主义后的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它的特色主要是通过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对于自然感觉的切身体验。
相比于传统的古典绘画,印象派的画家们更强调观察和记录自然的外部变化和内心感受,以及尽可能直接地表现其感受的方式和效果。
首先,印象派在色彩上的特色变革表现在了其对于颜色和色彩变化的丰富感受上。
印象派画家对于色彩和色彩变化的感受非常敏锐和深刻,他们不再考虑色彩的传统绘画规则,而是以自由、个性和直觉的方式表现色彩的内外特质。
这种色彩的写实主义表现方式使印象派画家得以真实地反映自然的色彩和变化,使作品的色彩更加鲜活、生动、华丽,获得了更多的感性体验。
其次,印象派对于构图方式的特色变革也很明显,它的构图方式从传统的中轴线或对称线开始逐渐摆脱。
印象派画家更加关注画面情感的表现,形成一种非对称、自由、随意的布局和排列方式,破除了传统的对称观念和视觉秩序,使画面的空间和节奏更加灵动、活泼。
这种变革表明了印象派画家强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也展现了对于自然的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印象派对于绘画题材和材料的特色变革也有着长足的进步。
在印象派的时期,由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成为新的绘画题材,以及对于光线和空气的观察和记录,画家们使用了许多新的非传统材料和技法,如油画、马克笔、水彩、铁铸、海绵、暴发地粉、拼贴,以及采用了开放式的结构和格式,使画面具有视觉上的质感和新的艺术感受。
这些新的材料和技法,使印象派画家富于思想创新,同时创造了印象派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总的来看,印象派在艺术风格和特征方面的变革,为后来的现代艺术奠定了基础。
其不仅是在绘画领域进行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推动了对于艺术理论、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对于后来的现代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技法与画作赏析印象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艺术界的一股重要艺术运动,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技法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印象派绘画技法的特点,并对几个代表性画作进行赏析。
一、印象派绘画技法的特点1. 轻快明快的笔触印象派画家追求观察并描绘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他们的笔触通常轻快而明快。
与传统的平滑笔触相比,印象派画家常常使用粗粝的笔触,使得画面更具活力和表现力。
2. 色彩的运用色彩是印象派绘画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印象派画家通过运用明亮的色彩和色彩的纯净度来表现自然光线的效果。
与传统的调色板相比,印象派画家使用了更丰富的色彩,并且将颜色直接应用在画布上,而不是进行混合。
3. 对光线和阴影的表现印象派画家非常注重对光线和阴影的描绘,他们通过绘制颜色的变化和明暗的对比来表现光线的效果。
简单的色块和斑驳的笔触被用来表现被阳光普照的景色,给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感觉。
二、印象派画作赏析1. 克劳德·莫奈的《睡莲》《睡莲》是莫奈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展现了康河上的一片荷花池塘,整个画面以宽阔的画幅展开,画家运用大量的色彩和光线的变化来描绘了荷花的生机与绚丽。
莫奈通过点状和斑驳的笔触表现荷叶上水珠的光影效果,使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2. 埃德加·德加的《舞台上的舞蹈课》《舞台上的舞蹈课》是德加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画面中描绘了一群排练舞蹈的女子,画家通过迅速、大胆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展现了舞者们的活力和快乐。
整个画面充满了运动的感觉,观众仿佛可以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3.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午餐的船员》《午餐的船员》是雷诺阿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画展现了一群在船上用餐的船员,画家用轻快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表现了他们的活泼与快乐。
画面中的光影交织,呈现出阳光照耀下的闪耀效果,给人一种欢快的氛围。
总结:印象派绘画技法通过轻快的笔触、明快的色彩和对光线的表现,赋予画作以连续流动的感觉和生动的氛围。
浅谈印象派绘画之艺术特色印象派绘画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等等。
它重视色彩与光的表现,区别于西方古典主义重视结构的艺术特色。
色彩明亮、厚重,总是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且不提倡室内光线下作画,更偏爱于在大自然下描绘时间千态万物的变化,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以法国为中心,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印象;印象派;艺术特色印象派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它源于莫奈的《日出·印象》受到急着的嘲讽,却在短短的二十年中跃入艺术画坛中成为令人瞩目的艺术运动,以法国为中心乃至整个欧洲。
印象派绘画是区别于其他画的最大一个特色就是重视色彩与光的表现。
它把绘画从客观自然转入主观意识,更注重主动性。
画家将自己所见的景象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充分融入到绘画中,在画面上更加体现自己对景象的理解,从而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和封建制度影响下的传统的束缚。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等。
虽然一开始并不被众人所接受,但是经过印象派画家的对绘画的执着,开创了西方绘画的新纪元,影响了乃至整个欧洲。
它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西方绘画必然发展的产物。
因为当时西方的美术思潮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与之是有密切关联的。
一、印象派的构图与造型印象派画家几乎都是选取事物某一角度,用一种全新的审美理念去观察描绘对象。
例如描绘大剧院,采取站在剧院第二层,向下俯视的角度来进行描绘,这种方式更加新颖。
它突破了原有的中规中矩的构图效果,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感受对所见对象进行裁剪,自然这种造型比传统的要生动很多,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由于印象派绘画重视写生,它把传统的静态室内绘画转移到户外写生,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景的微妙变化,所以总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画面果断犀利,笔触厚重,色彩饱满,总是透着一种对事物的热爱之情,让人心旷神怡。
他们热衷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这些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描绘的内容也涉及到各个地方。
浅谈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印象派兴起于19 世纪中叶,那是一个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经过数十年的全速发展后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引发嬗变的时代。
印象主义是19 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
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吮吸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调和,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
关键词:印象派印象派画家艺术特色印象派绘画,兴起于19世纪60 年代,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居于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以及后印象派画家梵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
“印象派”一词起初用于称呼这一群共同举办画展的、有相似艺术倾向的画家的作品。
也是语带讽刺的,尽管这个词来自于画家莫奈的一幅画《日出印象》,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
在1874 年的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
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世俗的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神秘的特征,他们起初为遭官方沙龙的拒斥,受到评论家的嘲笑,公众所不理解,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却凭借自我宣传、冒着引起公愤和受到嘲弄的危险来发展其事业,开一代新风气。
他们弃陈腐的宗教和古典题材,打破了学院派的传统,将早期的绘画的完美表面和鲜明轮廓转变为光亮和色彩的新形式。
他们记载光线在风景中的瞬间效果,歌颂感性男女的普通生活。
这些对日常生活和大自然风景的印象主义绘画,不仅使观众学会透过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而且掀起一场革命,推动艺术朝着塞尚、毕加索和抽象派方向发展。
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啦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浅谈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浅谈西方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中叶,那是一个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经过数十年的全速发展后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引发嬗变的时代。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
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吮吸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调和,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
关键词:印象派印象派画家艺术特色印象派绘画,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居于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以及后印象派画家梵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
“印象派”一词起初用于称呼这一群共同举办画展的、有相似艺术倾向的画家的作品。
也是语带讽刺的,尽管这个词来自于画家莫奈的一幅画《日出印象》,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
在1874年的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
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世俗的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神秘的特征,他们起初为遭官方沙龙的拒斥,受到评论家的嘲笑,公众所不理解,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却凭借自我宣传、冒着引起公愤和受到嘲弄的危险来发展其事业,开一代新风气。
他们弃陈腐的宗教和古典题材,打破了学院派的传统,将早期的绘画的完美表面和鲜明轮廓转变为光亮和色彩的新形式。
他们记载光线在风景中的瞬间效果,歌颂感性男女的普通生活。
这些对日常生活和大自然风景的印象主义绘画,不仅使观众学会透过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而且掀起一场革命,推动艺术朝着塞尚、毕加索和抽象派方向发展。
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啦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的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俯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的古典绘画里没有的。
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的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
他们的构图也突破旧章,喜欢做随意剪裁,与传统的舞台面式的构图相比,生动自然的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由于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触奔放而果断。
他们的画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有一种一气呵成、不求甚了和随意的特点,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
为此,在造型特征上有这样一些特点:1.古典绘画强调造型的厚重、圆浑,而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
这一点在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简了黑与白之间的过度层次,在每一个形体内部,有简化了光影,与古典绘画中朦胧的多层次光影效果不同。
2.古典绘画强调轮廓线分明,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是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
在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的大量中就能够明显的看到,特别像德加的舞女和洗澡的裸女更是如此。
3.古典绘画里素描造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印象派更注重色彩,强调发挥色彩独立的表现功能。
用色彩造型,这是印象派画家的共同的特点。
三、印象派的色彩人们往往把它对光与色的感觉与处理当作主要特征。
有杂志曾经评述说,印象派“只不过试图将阳光下的自然万物用色彩直接表现出来。
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整个美术史的绘画作品全部打开,你就会发现在印象派绘画这个部分,尤其色彩鲜艳和斑斓,而之前的绘画几乎是清一色的棕色调子,尽管有些许跳动的色彩,但是没有印象派绘画那么强烈。
1.印象派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体现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相结合的主要特征。
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与色的讴歌表现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
2.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
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红、黄、蓝三原色并列,时而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色补互对比,使色彩在强烈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
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援引的一个有关印象派画家与光的故事:1867年,莫奈画《早地上的午餐》是在室外阳光下画,用写生的方式直接完成创作。
全新的方法引来了已经出名的库贝尔,他看到莫奈为了在户外完成这幅巨作,不得不在花园里挖了个坑底。
库贝尔奇怪的是为什么没有动笔却停笔呆着,莫奈说“我在等太阳。
”在库贝尔看来他完全可以先画别的地方,莫奈不同意,他说:“那样的话。
色彩关系不对。
”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阳光下物象色彩之间互相渗透、相会转化的关系。
四、印象派的“写”意印象派用“写”。
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类似中国写意笔墨那样,运用各种笔法油彩的意匠,使绘画性的形式美发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它的基本要求是“书写”有别于“描摹”,在书写中,对线的轻重把握和疾涩枯润是通过笔的运转所用的体力、臂力和腕力,通过提、压和拖,诉诸于画面各种痕迹。
而印象派画家运用小笔触的排列,时而摆、时而刀刮、时而重叠、时而揉擦、时而横涂纵抹、时而积点成面等多种手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直接放到画面上去感觉和组合,并进行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的互补对比,使绘画性的形式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西方绘画中还找不到如同中国写意画之“写”那样的内涵的艺术概念,但并不是毫无那样追求的实践。
我国画史上的张彦远说过,“夫绘事最忌形貌采章历历俱足,甚谨细而外露巧密。
故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
”这种了与不了的辩证法,在印象派人的实践中体现的颇为出色,也是开现代绘画先河的一种特色。
凡此种种形式上的探索与主观表现的意趣互相结合,互为表里,两方面都是现代绘画的新契机。
我以为,中国画家由于民族写意传统之深厚,有这种欣赏的素养,所以更易于抓到印象派的奥妙。
五、印象派重“意”重意,让情思意绪自然流露。
其实所谓“印象”不如说是意趣,画的意趣到了就止。
表面上看来,印象派只顾描写,甚至有的论者评之为“客观主义”。
但如果因此就认为印象派没有主观精神的表达,那就失实了。
绘画之达意原有不同路数。
这在印象派绘画中的特点在于,着重自家意趣;通过写景写生自然流露;竭力捕捉整体气韵的感染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印象派人意兴所及,则哪怕是一草一木也自成情趣的。
笼统的给他们扣上什么“形式主义”的帽子,真是粗暴而冤枉了。
六、印象派的主观精神表现在印象派绘画出现之前,法国巴黎乃至整个欧洲画坛,都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所谓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占据统治地位。
印象派从精神上是对立于古典传统绘画的,强调创新。
创新在什么地方呢?风景、人物、裸体这些题材早已被前人画过几百年了,这些题材是不会触怒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
他们不屑于像宗教和文学那样主题性地再现现实,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注重画家对于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于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
因此,他们的创新主要在于画法以及对于题材的态度,其实,印象派画家并不是反对以自然为师,他们离开画室,采用小尺寸的画框和便于携带的油画布及其他材料,就是到大自然中去研究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规律,去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的思想。
凡·高认为:“为了绘画,如果必须的话,我愿意永远忍受贫困。
归根到底,人生在世不是为了个人自己的安逸,走出画室到现场作画,直接根据生活创作绘画,意味着日复一日地生活在那些农舍里,像农民那样在田地里劳动,夏天要忍受太阳的酷热,冬天要不畏霜雪,而且要呆在户外而不是室内,不仅仅是出去散散步而是像农民那样天天如此”。
看来,印象派同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很多相近之处,特别是关于“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自由抒发”,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面对大自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注重表现个人新鲜感受和最有生命力的直观感觉。
正如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社会从中世纪摆脱出来一样,“印象派”的出现,则标志着艺术家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画面的一种近似于“酱油色彩”的调子走向了色彩斑斓的画面,从古典画法的看不见笔触到现在的自由奔放的笔触,从关注宗教题材到表现乡村题材和平凡生活的变化,从客观再现到主观的精神表现等。
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
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1]《印象主义》,第1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印象派与东亚美术》,第2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3]《达·芬奇论绘画》,第12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4]《古今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思想》第一集,第245页[5]《美术》2005年第6期,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