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1)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如何赏析古典音乐如何赏析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下面是小编介绍古如何赏析古典音乐,欢迎阅读,仅供参考!一、什么叫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人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
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
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
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
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
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
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
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和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
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
关与中国古代音乐史与音乐美学的分析【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历经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传统。
古代音乐包括雅乐、俗乐等多种类型,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美学特点。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影响深远。
音乐美学在古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强调音乐的节奏、旋律与和谐之美。
古代音乐与音乐美学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古人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
音乐美学在古代音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音乐的创作、演奏与欣赏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指导,促进了古代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美学、古代音乐起源、古代音乐发展、古代音乐种类、古代音乐特点、音乐对社会的影响、音乐美学应用、古代音乐与音乐美学关系、古代音乐魅力、音乐美学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音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初主要是用来祭祀神祗和陶冶情操。
随着历史的推移,古代音乐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如雅乐、俗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等。
在周朝时期,乐府诗歌和乐舞的流行进一步促进了古代音乐的繁盛。
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也都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唐代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是热衷于音乐的音乐家。
古代音乐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宗教仪式和宫廷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在民间生活中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与愿望。
古代音乐的演奏者通常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崇拜,他们的音乐才华被视为天赋的礼物。
中国古代音乐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
1.2 介绍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规律和特性的学科,是对音乐美感和审美价值进行理论探讨的学科。
在古代中国,音乐美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其对音乐的审美评价和美学原则的探讨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美学思想“古典音乐”一词,经常性地被提及,然而指代最为广泛的是被世人流传的、经久不衰的音乐精品。
然而,笔者此文中所探讨的古典主义音乐,是西方音乐史学上将音乐分类研究中的一个特定的专指1750年至1820年期间的音乐。
这时期的音乐随着社会政治生活、哲学思想的不断变迁,音乐美学思想被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性。
18世纪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革命性运动——启蒙运动,发动者跨越地域和领域的局限,传播其“平等、博爱、自由”的启蒙思想,并反映至文学、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当然,启蒙运动下的音乐也必然映射出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
启蒙思想家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
他们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他们基本上持极端的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推崇秩序和法则,大多数启蒙运动思想家都排斥高昂的宗教热情和艺术热情,而仅仅让人们追求幸福。
古典主义时期是一个理性至上的时代,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即“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力”。
这种理性主义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主张把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活动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标准,认为世间万物都要放到理性的尺度上予以衡量,只有为理性所证实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只有经过理性检验的知识方可称其为真理。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在唯理论哲学和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下,崇尚节制和均衡,要求艺术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完美、稳定,其哲学意识中条理性、平衡性、和谐性的理性因素正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追求的是一种适度的、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艺术。
这种风格提倡典雅崇高的音乐题材,强调庄重单纯的音乐形式,追求音乐结构的严谨完整和制约均衡,所用的音乐语言简洁、通俗、明快,追求清晰完美的音乐形式,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目录摘要 (1)1.引言 (1)2.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简介 (1)3. 古代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2)3.1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因素 (2)3.1.1.审美体验 (2)3.1.2审美情感 (2)3.1.3审美创造 (3)3.1.4审美个性化 (3)3.2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3)3.2.1音乐的审美功能 (3)3.2.2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4)结论 (4)参考文献 (5)致谢 (6)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随即而来对精神追求越来越大。
音乐艺术具有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
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作为音乐教育功能最本质的一个方面,其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对我国当今以及未来音乐教育的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思想,古代音乐1.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美”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显得越来越巨大,由此,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近几年来音乐所具有的审美意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了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充分肯定。
从我国自身的音乐教育发展来看,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
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自古以来在我国古代音乐审美教育思想中,便为人所认识,教育家孔子通常以美育作为德育、智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来组织教育活动,使真、善、美在培养人的活动中达到和谐统一。
他主张教育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使他们的身心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古代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简介中国的音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音乐教育与“礼”紧密相联,在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礼乐思想,将“乐”与“礼”,即音乐与政治联系起来。
孔子在区别美与善的同时,在实质上却是重善轻美,一再强调礼乐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宰思想的儒家思想,实质上是将音乐置于礼的制约之下,成为封建社会“礼”的附庸品。
所以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研究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传承,具有高深的音乐理论和丰富的音乐风格。
审美研究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理解和传承的基础,其过程中包含着对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和创作特点等方面的探究。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强调音韵美和意境表达。
音韵美体现在乐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有序,音色纯正优雅,以及各种音乐技法娴熟自如;意境表达则包括对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和情感表达的大量涵盖。
从音乐形式上看,中国古典音乐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又有灵活的变异性;从音乐内容上看,中国古典音乐既有丰富多彩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又有深入人心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方法中国古典音乐研究包括音乐史、理论、教育和演出等多个方面,而审美研究是其中最为关注的方法之一。
审美研究涉及到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理论、音乐形式、音乐内容、音乐创作等方面,其重点在于解读和感受音乐表现的内涵和意义。
具体来说,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乐文化探究音乐文化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音乐的历史、风格、思想和意义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创作背景。
2. 音乐形式分析音乐形式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乐曲结构、旋律特点、乐器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形式的分析,可以揭示音乐的创作过程与技法,深入挖掘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 音乐语言研究音乐语言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音乐符号、标记、乐谱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通过对音乐语言的研究,可以深入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艺,更好地推动音乐的创新与变革。
4. 音乐演绎评析音乐演绎评析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传承和演出的重要方式,旨在评价演奏者的演奏技艺和个人理解。
通过对音乐演绎的评价和解读,可以更好地展示音乐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价值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研究对于推动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舞台27摘要:在古代先贤们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字中,有很多的部分涉及到了音乐方面的内容。
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论述说明,当时的音乐创作已经比较重视音乐实践,把对立统一协调化,作品中反映出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这些都纳入到了对音乐行为的具体分析中。
这些音乐思想对我们后世的音乐发展、音乐研究提供了早期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和;音乐;关系 据可靠文献记载,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出现于西周末年(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递进的阶段,在思想领域中神性地位下降而人性地位上升;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取代了天命宇宙观。
先秦史书《国语》《左传》中记载的虢文公、史伯、单穆公、伶州鸠等人论及音乐的话语都涉及到了关于音乐美学的范畴,蕴涵了深刻的美学思想,他们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光辉启点。
音乐实践的发展与变革促使音乐审美逐步由经验上升为理论。
涉及到了以下四个方面:一、关于音乐美的构成史伯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单一的声音是不动听的。
高低不同的众多乐音组成悦耳的乐曲。
春秋末年的晏婴认为:“和”既由不同事物构成,又由“小大”“疾徐”“短长”“哀乐” 等对立因素构成。
这些相异事物,对立因素的结合必须增补不足的,去掉过多的,达到完美的理想状态。
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明确的提出了“乐从和”(《国语•周语下》)的命题。
认为音乐的基本特征就是“和”。
包含两层意思:1.和谐,即异物相杂,矛盾个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相反相济,对立统一。
2.平和,无过无不及,即所谓“济其不及、一以泄其过”,使各种因素处于“和乐如一”的平衡状态,任何一方都不过分突出自己,节制有度。
对待音乐,要关注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单一的,有些作品的情感是对比的,有些作品的情感则是复杂而多变的。
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关注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
古典音乐的鉴赏与分析古典音乐是指源于欧洲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古典音乐是一种高度规范和结构化的音乐形式,其作曲家们以复杂的曲调、和声和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要了解一首古典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历史。
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音乐作品。
例如,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常常被认为是表达自由精神和人类命运的,而巴赫的音乐则充满了宗教意义和对上帝的崇敬。
其次,要注意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古典音乐通常采用由多个乐章组成的形式,例如奏鸣曲、交响曲和协奏曲等。
乐章之间的对比和发展是古典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分析作品的结构时,可以关注每个乐章的主题和动机的变化和演化。
第三,要注意作品的和声特点。
古典音乐中的和声是有组织和有规律的,通过不同声部的叠加和交织来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分析和理解作品的和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和欣赏其中的美妙之处。
第四,要注意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变化。
古典音乐通常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等元素来表达情感。
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和情感表达的深度。
最后,要注意作品的演绎和演出。
不同的演奏家和指挥家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演绎可能有所不同,他们的演奏技巧和风格会对作品的呈现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欣赏古典音乐时,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版本的演奏,体验不同风格和音乐家的演绎。
总之,古典音乐的鉴赏和分析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和理解。
通过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历史,分析和理解作品的结构和和声特点,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变化,以及体验不同的演奏版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古典音乐的美妙和表达方式。
古典音乐欣赏与分析古典音乐作为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典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妙的听觉享受,更能够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而要深入欣赏古典音乐,除了倾听音乐本身,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本文将从古典音乐的欣赏和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带领读者走进古典音乐的奇妙世界。
一、古典音乐的欣赏古典音乐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欣赏古典音乐时,首先要做到专心致志,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表现力上。
古典音乐通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需要仔细聆听才能领略其魅力。
此外,了解音乐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作品。
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他聋了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首作品蕴含着作曲家对命运的思考和挣扎,听众在欣赏时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古典音乐的欣赏还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够通过旋律和节奏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悲伤或振奋。
例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降B小调赋格》以其庄严肃穆的气质和复杂的赋格结构,给人以深沉的思考和内心的震撼,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而神秘的境界中。
古典音乐的欣赏还需要注重细节的品味和体会。
古典音乐作为一种精致的艺术形式,充满着细腻的音乐构思和精湛的演奏技巧。
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可以留意音乐中的细节变化,如音色的变化、乐器的运用、节奏的变化等,这些细节往往能够为音乐增添更多的魅力和情感。
例如,莫扎特的《多纳提婚礼》中的《小夜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展现了作曲家对爱情的赞美和祝福,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和美好。
二、古典音乐的分析古典音乐的分析是对音乐作品结构、风格和表现形式的深入研究和解读。
通过分析古典音乐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的内涵,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浅论中国古代音乐的民族审美心理透视(一)论文关键词:审美心理;情感体验;天人合一;音乐品位;心灵境界论文摘要:文章试图从民族审美心理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音乐发生、发展的流程,并揭示其内在审美机制:以“中和美”来展示内心体验的世界;以特有的“音色美”作为艺术品位的价值尺度;以“空灵美”作为心灵追求的最高境界。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处于“百家争鸣”境况之中的古代艺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成熟期。
以《诗经》为代表的春秋时期的音乐,引领着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趋向,展示着决定民族艺术的民族审美心理世界。
一、民族审美心理流变的历程在音乐领域美学所涉及的问题是音乐的价值问题。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部体系完备的音乐理论著述——《乐记》;进而,乐律理论方面的“三分损益法”问世,加之孔子所编纂的歌辞集《诗经》,标志着古代音乐艺术从自发走向了自觉阶段,为此后中国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石和创作的物质借鉴。
中国近现代学界趋向一致地认为:“中国古代最早形成自觉并真正走向成熟的艺术是音乐。
”它为华夏艺术的民族化,即民族审美心理的对象化,其中包括欣赏的习惯、口味、评价的标准等勾勒了草蛇灰线。
《诗经》中,以“风”为纲目的庶民百姓音乐,流丽婉转,多繁音促节,直率地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朴实美。
以“雅”为纲目的奴隶主阶级享用的音乐,其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氛围。
其乐舞阵容浩大,乐器穿透力强劲,给人以崇高、壮丽、恬静美的感受,显示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吕氏春秋》)的统治者心目中的社会现实。
以“颂”为纲目的宗庙祭祀的乐舞,节奏沉郁,声调悠长,彰显了远古图腾崇拜的遗风和神秘的宗教象征美的特征。
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既是儒化音乐的确立期,也是俗化音乐的滥觞期。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宫廷乐舞除继承“颂”的传统外,又融入了佛教音乐的色彩,社会整体的审美趣味,则向“天人合一”的方向倾斜。
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1)
内容摘要: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形成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二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文章就这两个方面论述东方“同情观”对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
关键词:东方“同情观”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一、东方“同情观”对审美思维的影响“万物有灵观”是东方原始自然宗教的核心,是先民对外界自然物原初的看法。
他们相信万物是有灵魂、灵性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灵魂在千变万化中可转变为各种动植物。
因此,先民们认为,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是同情同构的,是相互感应、彼此渗透沟通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就是东方的“生命一体化”观念。
原始初民在深信各种形式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基础上,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自然力加以拟人化或人格化,赋予他们以人的意志和生命,把他们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具有相同的生命和思想感情的对象。
他们认为,那些活动量愈大的对象,物活感愈强,生命力和情感也愈充分。
既然自然事物同人类的生命现象和感觉思维有相似之处,原始初民就以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外在自然,以一种特别的情感和心理去体验外部的世界。
因此,他们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外部事物,他们以己度物,以类比的、拟人的眼光去想象、猜测其他生物的活动,对植物与动物产生了“互渗”的、生命交感的“物我同一”“物我不分”的情感。
这种“以同情同构、物我交感、物我互渗”的“同情”的结果,形成了自然物与人之间“生命一体化”的生命“同情观”。
这种“同情观”影响着东方的原始初民审美观的形成,因此,在“万物有灵观”的支配下,根据万物的“同情观”,形成了东方的审美思想。
由于东方审美“同情观”就是东方审美的基础,所以,在“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东方审美最核心部分就是天人合一,关注人的生命,以旺盛的生命力的形式为美。
这种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同东方人本主义的宗教观念、东方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念一起构成了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
由此导致了东方民族无一例外地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动物、植物的形态为美的特点。
埃及美学思想力求表达生命永恒的理念。
印度美学中的“梵我如一”的人生理想,正是对人的生命无限延伸的渴求。
印度大量性感的雕塑人像,也是表现性力崇拜和对健美的富于性感的肉体的赞美。
日本美学可以说是森林美学或植物的美学,植物的生命状态成为日本音乐表演的基本姿态。
中国美学中更是具有生命美学的特征。
钱钟书在早年的美学论文中就认为,中国美学是人本主义的美学,它是“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
中国美学从生死崇拜的艺术造型到龙的意象;从建筑的飞檐到山水花鸟画;从民俗画中的枣子、石榴、莲子等意象到诗歌中的桃花、青松等形象,这些都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或生殖力的强劲。
中国美学范畴中有许多范畴是以人体或植物的生命状态来命名的,如肌理、体性、气、气势、风骨、性灵、心、姿、形神等。
可见,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生命形式为美的观念,就是东方“同情观”影响下的东方审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