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特岗教师考试名词解释
- 格式:pdf
- 大小:121.28 KB
- 文档页数:3
名词解释1、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2、极点:在中长跑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身体感到特别不舒服,会出现胸部发闷、心跳急骤、腿软头晕恶心,步子发沉等现象,这就是极点,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3、列:左右并成一排称为列。
4、翼:队形的左右两端。
5、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6、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
7、快乐三要素: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
8、生物年龄:人体在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程度的快慢。
9、运动训练:凡是培养运动员一切准备过程。
10、运动指数:课内的平均每分脉搏数除以安静时的每分脉搏数。
11、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取的过渡性练习。
12、体适能:个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13、练习轨迹:在体育锻炼中,身体或身体某些部位移动的路线。
14、终身体育: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体育的总和。
15、水平目标: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16、社会适应: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17、路:前后叠成一行称为路。
18、异质分组:分组后同一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均存在差异,各组之间整体实力上相差不大。
19、单元教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或分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
20体育和健康课程: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1、超量恢复:体育运动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超出原来的恢复,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22、休克:人体遭受体内外强烈的刺激所发生的严重的综合症。
23、同质分组:分组后同一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
体育教育2024年考编专业名词解释1.队列练习:指全体学生按一定的队形,在教师口令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协调一致的动作,其内容包括整队、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各种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队列练习中的队形变化。
2.队形练习:在队列练习的基础上所作的各种队形、图形的变化。
3.口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特殊语言形式,是体育教学中特有的专业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被普遍采用,也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265.队形:指队列的形状,学生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
4.预令、动令:口令分预令和动令,口令的前部分,使听口令者注意并准备做动作叫预令;口令的后部分,使听口令者立即做动作叫动令;预令与动令之间一般有一定的时间间隔.5.非语言口令:体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包括哨音、音乐、掌声、枪声、旗示等。
6.列:指学生左右并列成一线。
7.路:前后叠成一行称为路.8.翼:指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
9.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迭的两个以上的学生。
10.队形宽度:两翼之间的横宽.11.队形纵深:排头与排尾之间的纵长.12.横队: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
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队形的纵深。
13.纵队:学生前后重叠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14.排头: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一个或几个学生.15.排尾:位于纵队之尾或横队左翼的一个或几个学生.16.间隔:学生或成队彼此之间左右的间隙.17.距离: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
18.基准学生:集体做动作时,按教师指定的作为看齐目标的学生.19.田径运动: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全称。
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
田径比赛由田赛、径赛、公路路跑、竞走和越野跑组成,此外还包括部分田赛和径赛项目组成的“十项全能".20.田径运动技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运用和发挥自身的机体能力,有效地完成跑得快、跳得高和远、掷得远的动作方法。
名词解释1.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个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2.身体素质: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机能称为身体素质。
3.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4.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5.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6.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措施。
7.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守的准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8.体育课程: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
9.体育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
10.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为使课堂有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的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常进行,对对师生所提出来的一系列要求。
(课前常规、课中常规、课后常规)11.体育目标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12.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13.体育: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14.运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的表现。
15.新兴运动项目: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或在国内创新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16.运动处方:根据参加体适能水平和健康膳食,以处方的形式确定其活动的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
17.运动训练:凡是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准备过程都可称为运动训练。
18.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3、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以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5、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7、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9、心理健康: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10、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11、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12、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13、体能(体适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14、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5、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
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17、地域性运动项目:指流行于某些区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传统的运动项目。
18、体育教学: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19、体育课程:指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系统教学的形式。
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
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7、健康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最全体育教师招聘样卷及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一、名词解释:1.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2.运动负荷: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身目标的一门课程。
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二、填充题:1.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将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2.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既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高中学段。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三项;小学五至六年级和初中以上年级测试项目为六项,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为3项。
4.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是不均衡的。
其中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生殖系统发育最晚。
5.人体能量的直接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
6.一个标准田径场,应由两个平行的直道和两个半径相等的弯道组成,跑道全长应为400米;半径为36米;分道最小为1.22米最大为1.25米。
7.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除标枪外,各投掷项目(铅球、铁饼和链球)落地区标志线的内沿延长线的夹角为34.92度。
铅球和链球投掷圈内沿直径应为2.135米。
8.排球竞赛规则规定,如某队被召唤之后拒绝比赛,则宣布该队为弃权,对方以每局的25:0比分和3:0的比局获胜。
三、判断题:1.根据科学研究,糖是你运动时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特岗教育学名词解释归纳(二)各省市的特岗题型中,名词解释都将是影响学生成败的关键。
所以中公讲师对教育学的相关名词加以总结、概括: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特岗教师考试名词解释
体育特岗教师:指经过专门培训,具备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体育特岗教师考试:指针对拟招聘的体育特岗教师进行的选拔性考试,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笔试:指通过纸笔测验的形式,对考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进行考察。
面试:指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考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应变能力等进行考察。
专业技能测试:指针对体育特岗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的测试,如体育技能展示、体能测试等。
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指考察考生在体育教学中所具备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能力。
综合素质评价:指对考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教师资格证: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证明考生具备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资格的证书。
教育心理学:指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指研究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分支学科。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的上真正的健康。
体育是促进健康的主要手段。
3、新兴运动类项目:指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的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4、运动量: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4、体格:指人体形态结构方面,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整体指数与比例及身体形态。
5、体能(体适能):指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6、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7、运动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负荷量一般学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8、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9、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10.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1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12.完整法:是指整套动作或单个动作不分部分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常用于比较简单的动作或者结构严谨、难以分解的动作的教学。
2021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必考80个名词解释汇编(精品)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且与社会处于一种契合和谐的状态。
二是维持心理健康状态,减少行为问题与精神疾病的的原则和措施。
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体育活动调整情绪状态,增强自尊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2.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的自己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得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3.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4.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5.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体内要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
6.课堂常规:教师和学生上课时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常规。
7.体育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训练、锻炼的途径和办法。
8.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解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9.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的能力。
10.练习密度:是指一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11.《体育课程标准》的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12.教学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
13.运动量:又称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包括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负荷量由时间、次数、距离度来表示,负荷强度由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14.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名词解释
健康: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个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
身体素质: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机能称为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
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体育教学组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任务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等进行合理安排的措施。
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守的准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体育课程:教师在学校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
体育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和学生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为使课堂有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的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常进行,对对师生所提出来的一系列要求。
(课前常规、课中常规、课后常规)
体育目标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
体育: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运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的表现。
新兴运动项目: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或在国内创新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运动处方:根据参加体适能水平和健康膳食,以处方的形式确定其活动的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
运动训练:凡是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准备过程都可称为运动训练。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运动负荷:。
又叫运动量。
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负荷量一般用练习的时间、距离、次数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密度、难度来表示,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运动量:人体在身体练习中所完成的生理负荷量。
运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运动表象:在过去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
体质: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素质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能: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包括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能量:个人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能。
体格:指人体形态结构方面,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身体整体指数与比例及身体形态。
帮助:是指给练习者以助力,使其体会到用力的时机、方向、幅度等协助其完成动作。
速度:人体快速动作的一种能力。
力量: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耐力:是指人体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进行肌肉的活动能力。
灵敏:是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再继续坚持运动,随着机能的调节及内脏器官机能的改善,氧供应增加,运动能力又将提高,极点会逐渐消失,生理过程会出现新的平衡。
单元教学: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某个练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或分阶段学习的教学方法。
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脑震荡:头部或脑部受到外力撞击后,引起神经纤维或神经细胞出现功能性障碍,引起意识障碍或意识一时丧失和神志恍惚。
重力休克:疾跑后突然停止而引起的晕厥称为重力休克。
水平目标: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
完整法:指整套动作或单个动作不分部分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常用于比较简单的动作或结构严谨、难以分解的动作教学。
竞技体育:指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练习轨迹: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移动路线。
超量恢复:在体育活动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是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且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的水平,这一超出原来水平的恢复叫做超量恢复。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学习领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等不同划分学习范畴。
有氧耐力: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快乐三要素: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
生物年龄:指个体在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了每个人生长发育的快慢程度。
需氧量: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体内要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
体育方法:是指体育教学、训练、锻炼的途径和办法。
拳:四指拳拢,拇指屈压与是指中节,拳面要平,任何四指不能凸出拳面。
脉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营养:食物所含的养分,吸收养分滋补身体具有生物从外界摄取养料以维持其生命的作用。
营养素:食物中可以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凡是维持人体身体健康及提供生长、发育和劳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均称营养素。
诱导性练习: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用的过度性练习。
路:前后重叠成一行叫路。
田赛:以远度和高度计算成绩的跳跃和投掷项目。
基准学生:指定作为看前目标的学生叫做基准学生。
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