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章(4)-自学考试.doc
- 格式:doc
- 大小:75.04 KB
- 文档页数:8
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汇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哲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深深地根植于实践,必然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实际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基础上,在批判旧哲学中产生的。
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批判和清算旧哲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克服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过程。
马哲的整个历史证明,它是和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
这也正是它的实践性的充分体现。
因此,我们既要在实践中坚持马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的具体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地总结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以推动哲学的发展。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新的认识。
这一切展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发展的自然科学的生动画面,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和自然科学理论自身的迅速变化,也提出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一)马哲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具有本质差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表现在:第一,阶级属性不同。
马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现代西哲派系林立,“主义”繁多,反映着西方社会不同阶级、基层和集团的不同利益,总体上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资产阶级不同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理论实质不同。
马哲立足于实践,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西哲从其主流来说,它们都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阴影。
第三,社会作用不同。
马哲是服务于无产阶级事业的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理论体系。
现代西哲除了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之外,有不少哲学流派长期脱离实际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A.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C.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D.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是指()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C.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D.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种观点属于()A.地理环境决定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宿命论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A.生产关系B.生产方式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12.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法律思想、哲学、宗教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5.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1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者素质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生产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D.用什么生产工具进行生产20.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21.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B.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C.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D.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2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2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B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2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的统一。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笔记汇总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旳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旳物质世界(单项选择)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旳整个世界旳主线见解和主线观点。
(单项选择)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旳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旳内容。
第首先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旳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旳问题,是最重要旳方面。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旳原则。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旳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旳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旳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项选择)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旳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旳基本问题。
怎样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旳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旳原则。
但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旳,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凡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旳,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项选择)世界旳本责问题,实质上是世界旳统一性问题。
(单项选择)否认世界旳统一性,认为世界上旳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旳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项选择)笛卡尔是二元论旳著名代表。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旳、被动旳、不能思想旳。
心灵是没有广延性旳、能动旳、能思想旳。
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旳。
(单项选择)在世界旳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分别认为世界上旳万事万物有一种共同旳本质或本原。
(单项选择)贝克莱提出旳“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旳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旳“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旳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伴随社会实践和科学旳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旳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018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24)-自学考试整理“2018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24)”,更多2018年自考复习指导,请及时关注自考网或微信搜索公众号“万题库自考”获取!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获取自考备考指导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查看汇总:2018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汇总第九章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形式,并由此而形成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
他们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统一整体。
人类社会就是由这些领域,各个方面因其固有的内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而存在和演进的。
揭示社会有机系统的基础,原因,机制和它的基本构成与内在矛盾以及演进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一、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社会是人类存在的必然形式。
人类作为文化的存在物必然是社会的存在物,即必然以社会的形式而存在。
社会就是由从事文化创造的共同活动和连续活动的人类个体所组成的。
人类文化活动的共同性和连续性表明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可摆脱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
在其本质上,超越了人们的自然关系。
人类的自然关系对于作为它的承担者的人类个体来说是一种自在的直接关系。
而人类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物则是由人自觉地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自为的关系。
人类社会关系赖以建立的创造性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人类改造自然是人与自然的交往,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个体之间的交往即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
正是这种交互作用形成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亦即形成了所谓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论,把个体与社会理解为一种辨证的统一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导读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学习指导本章重难点:(一)重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3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4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和人民群众和个人等在历史上的作用)(二)难点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表现(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等)。
3 .“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本章提示:从历年考题的分布情况来看,本章考点主要集中在第一节中,考生应深入理解每一道历年考题,从而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①[单选]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存在各要素的作用(领会)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B、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查看汇总: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汇总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获取自考备考指导扫描/长按下面二维码免费做题、免费学直播课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在哲学史上,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二元论——世界有两个本质,精神和物质彼此独立平衡不可知论——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不可知的实证主义——本体论问题是哲学应予拒斥的形而上学的假问题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历史证明,只有唯物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才是正确可靠的。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不完备的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自己正确地理解物质概念的方法论原则。
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显示、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物质概念是任何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为基本的范畴,是建造全部体系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它对于物质概念的规定,自然也在自己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这一意义,从以下几方面把握: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其次,马哲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再次,马哲的物质概念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
马哲对于物质概念的这一规定,坚持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将其提高到现代唯物主义的水平。
三、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目前仍然有两个重要的领域,长期成为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问题相抗衡的阵地。
这两个领域是: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的社会历史,现代科学所发现的微观粒子运动。
第三章(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第⼀节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选择) (⼀)、什么是联系?以及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联系和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关系(选择题) (⼆)、联系的客观性 其客观性是指它是事物本⾝所固有的,不依⼈的意志为转移的,反对⽤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现实的联系。
(三)、联系的普遍性 其普遍性是指⼀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统⼀整体,坚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要求必须⽤整体性的观点、全⾯的观点看问题。
(四)、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联系,本质联系和⾮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向,外部的,⾮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
⼆、联系的条件性(选择) (⼀)、什么是条件? 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作⽤的诸要素的总和。
(⼆)、⼀切与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由于事物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变化,条件和空间、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变化,所以要坚持⼀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尊重条件,具体条件具体分析,有效的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反对唯⼼主义。
三、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的⼀致性 系统指相互联系的若⼲要素,按⼀定⽅式组成的统⼀体。
其主要特征是:①整体性②结构有序性③内部结构趋向优化 两者的联系是:系统是世界联系的普遍形式,是对辨证法的运⽤、丰富和证实。
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其意义(或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1、⼆者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部分是整体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2、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是有机结合,优化的整体⼤于部分的总和。
3、⼆者相互作⽤,整体⽀配和决定部分,部分也影响和反作⽤于整体。
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章(4)-自学考试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章,更多2016自学考试资讯、2016自考报名、2016自考经验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自考网或微信搜索公众
号“zikao566”获取!
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
汇总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四节、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一、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各种事实材料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地质科学证明,人类所在的地球是一个圈层结构的物质实体,它由地核、地幔、地壳、地表、大气圈等各层构成。
现代天文学证明了各种天体的物质统一性。
现代物理学证明微观粒子和场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同样证明,生命现象是物质与动的特殊形式。
二、人和自然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马克思对人存在和本质的科学揭示,使唯物主义达到了它的彻底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实现了全面的、完整的统一。
第一,人来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最高产物。
人本身就是物质世界自然界的
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除了自然的存在形式之外,人还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这种特殊存在方式就是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
劳动、实践本身就是物质世界最高级、最复杂
的运动形式。
第三,人类的存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人的意识首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其次,意识的内容是“反映在人脑中,被转换为思想形式的物质世界”;再次,人类由于意识性而具有的活动的目的性是受外部物质世界所限定的,人的目的只能实现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所
容许的可能性范围内。
第四,人类的社会实践不仅是造成人类所特有的各种特征,使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也是沟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使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
础。
总之,通过人和自然界的统一,可以从现实的最高形态上,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及其辨证形式。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
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因此,要划清几个界限。
与宗教迷信划清界限;
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与二元论、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与机械唯物主义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