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导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22.56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简案《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一、导语设计:多少年来,航母建设一直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
“着舰”和“起飞”是航母建设的两道坎,其中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2012年11月23日,备受瞩目的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这艘举世期待的航母就是中国首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辽宁舰。
二、齐读目标:通讯特点、结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见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伟大时刻,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爱国意识。
三、前提测评字词舰岛、战位、阻拦索、白手起家、镌刻、澎湃、呼啸、桅杆、凛冽、浩瀚、娴熟、一丝不苟、惊心动魄四、听课文朗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开端1-4,写歼---15舰载机做好了首次着舰飞行的准备工作发展5-17:写“刀尖上的舞蹈”——舰载机着舰飞行开幕了。
高潮18-20:写“刀尖上的舞蹈”舰载机着舰飞行成功了结局21-:写现场的人们欢庆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
五、课文精讲:1、朗读第一段,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海风呼啸”“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这样内容安排有何用意?描写了航母斩浪向前,“八一”军旗迎风飘扬的英姿,渲染英武庄严气氛,为下面航母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面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2、读第3、4自然段,说说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渲染紧张气氛,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3、读第4自然段,“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舰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突出舰载机着舰难度很高。
“**80%**坠毁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第0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及特点,把握事件的脉落,理清文章的层次。
2.感受着舰的过程,品味语言,综合学习多种写作手法。
3.体会报道事件的重大意义,感受文中蕴含的家国深情。
【重点难点】1.了解通讯及特点,品味语言,综合学习多种写作手法。
2.把握事件的脉落及其意义,感受文中蕴含的家国深情。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航母”知识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
辽宁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20世纪80年代,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
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抵达大连港。
2005年4月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
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山东舰:舷号17,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国产航空母舰。
福建舰:舷号18,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2022年6月1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舷号为“18”。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作者是蔡年迟和蒲海洋。
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一一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
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读者展现了这惊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
这篇通讯现场感强,角度新颖,信息量,震撼力强,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因保密需要,原文以“XX”代替一些具体数据。
3.文体知识(1)通讯(2)消息、特写、通讯的异同4.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凛冽..(péngpài)..(páoxiào)澎湃..(lǐnliè) 咆哮着.舰(zhuó)呼啸.(xiào) 一丝不苟.(gǒu)浩瀚. (hàn)承载.(zài)白手起.家(qǐ)镌.刻(juān)娴.熟(xián)殚.精竭虑(dān)(2)解释词语意思:镌刻:雕刻。
一着惊海天编者:梦在他乡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评价___________第一课时目标定向1.认识通讯的特点,初步掌握通讯的写法。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3.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个体学习一.课前“个体学习”:1.文体链接:(1)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形式,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
(3)种类: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读准下列加点字:⑴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澎湃..(lǐn liè)娴.熟(xián) 咆哮..(páo xiào)紧绷.(bēng) 一丝不..(péng pài)凛冽苟.(gǒu)镌.刻(juān) 殚.精竭虑(dān)桅gān(杆) 浩hàn(瀚)默qì(契) 惊心动pò(魄)⑵解释下面的词语。
澎湃: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凛冽:形容刺骨的寒冷。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娴熟:熟练,熟习。
镌刻:雕刻。
咆哮:形容人暴怒喊叫或水流奔腾的巨大声响。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二.课上“个体学习”:二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1-2段)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的环境。
第二部分(3-4段)议论此次舰载战斗机着舰的意义。
第三部分(5-17段)交代飞机着舰前舰、机的调整和配合工作。
第四部分(18-20段)飞机着舰的精彩一刻。
第五部分(21-26段)抒发成功着舰的感慨和喜悦之情。
《一着惊海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磅礴的气势,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伟大意义。
3、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通过多种手法表现现场感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伟大意义。
(2)学习作者通过多种手法表现现场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通讯的语言特点。
三、知识链接1、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等特点。
2、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技术,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着舰过程中,飞行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同时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对飞行员的技术、心理素质和航母的保障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桅杆()浩瀚()娴熟()咆哮()镌刻()一丝不苟()殚精竭虑()2、解释下列词语。
(1)澎湃:(2)浩瀚:(3)娴熟:(4)一丝不苟:(5)殚精竭虑:3、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2、文中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现场的紧张气氛?3、作者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4、文章在叙述舰载机着舰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六、精读品析1、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示例:“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 时08 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
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学展练”魅力课堂语文导学案
班级组名姓名日期:编制:审核:编号:004
晨读目标:1、认读课后“读读写写”;2、熟读课文,读通、读准、读熟。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通讯的体裁特点。
(重点)
2、把握本则通讯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色。
(难点)
3、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感,
发奋努力,扬我国威。
(重点)
课题:《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课时:一课时
【练的环节】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镌刻( ) 桅杆( ) 咆哮( ) 默契( )
娴熟( ) 殚.精.竭.虑.( ) 凛冽( )
2、词语解释
白手起家:殚精竭虑:
默契:一丝不苟:
浩瀚:
发展题
1、文章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12-15段的对话为什么那么简短?
3、“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
4、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5、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文体知识
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者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和消息一样,通讯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培育期望】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导学案国学名句: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况。
2.了解通讯的写作特点,区别通讯与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生动的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4.了解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况,体会文中语言生动的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1.区别通讯与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2.体会文中语言生动的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况。
2.了解通讯的写作特点,区别通讯与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3.体会文中语言生动的特点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澎湃.()桅.杆()浩瀚.()娴.熟()默契.()紧bēng() juān刻()一丝不gǒu()惊心动pò() dān精竭虑()1.Pài wěi hàn xián qì绷镌苟魄殚2.通讯叙述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惊心动魄的一刻。
3.(1)B (2)A (3)A (4)B B合作探究4.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结合全文说说副标题的作用。
4.本文标题分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简洁准确,生动形象,一个“惊”生动准确地表现“着”的惊心动魄。
标题“一着”和“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补充说明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5.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
第一单元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
2.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铺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知识链接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镌.()刻桅.()杆娴.()熟3.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4段)第二部分(第5~19段)第三部分(第20~25段)4.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5.本文以为序,围绕着中心事件,重点叙述了、、、、五个方面。
二、探究案6.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7.探究质疑(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2)课文第三、四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请结合这两段内容简要分析。
(提示: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3)为什么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让人们如此激动?(提示:结合课文内容和历史回答。
)(4)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三、达标案8.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着.(zháo)陆凛.(lǐn)冽B.默契.(qì)殚.(dān)精竭虑C.镌.(juān)刻桅.(wéi)杆D.娴.(xián)熟浩瀚.(hàn)9.根据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1.了解这那么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 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2.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 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3.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根底知识, 了解其写法特点.一、新课导入观看: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陆视频〔内容见本课文件夹〕展示:辽宁舰相关图片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通讯, 整体感知内容1.学习本课之前, 先让学生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根底知识. 什么是通讯?主要种类有哪些?有什么特点?明确:通讯, 是运用表达、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 是报纸、播送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它和消息一样, 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2.这篇文章的主标题是:一着惊海天. 通读课文, 完成下面的任务:〔1〕本文是事件通讯, 所记事件是“着〞, 请以“着〞为线索划分文章层次;〔2〕给“惊〞组词, 用这个词来表达你读完文章的感受;〔3〕说说“海天〞的意思是什么.明确:〔1〕本文是事件通讯, 所记事件是“着〞, 请以“着〞为线索划分文章层次;着舰前〔1-4〕——着舰过程〔5-19〕——着舰后〔20-26〕〔2〕给“惊〞组词, 用这个词来表达你读完文章的感受;惊喜、震惊、惊艳……〔3〕说说“海天〞的意思是什么. 着舰区域的大海与天空, 引申为“世界〞. 目标导学二:研读文章, 思考讨论读内容:〔一〕着舰前阅读1-4段, 思考:1.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2.这四段作为一个整体, 对于整篇文章有何作用?明确:1.第1段:交代着舰的地点第2段:交代着舰的时间、事件1、2段都有环境描写, 找到相关句子, 说说其作用.明确:描写海风之大、海浪之汹涌, 为下文舰载机着舰设置了整体环境, 突出此时着舰之险, 衬托了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第3段:航母舰载机上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服役第二天, 有人在位于英国纽卡斯尔市的北洋水师水兵墓前, 放了一张山东舰的照片. 〔PPT呈现照片〕明确:第4段:强调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渲染出紧张的气氛, 引发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 为下文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2.这四段作为一个整体, 对于整篇文章有何作用?明确:渲染了一种庄严、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气氛.〔二〕着舰过程1.阅读5-15段, 分析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其作用是通过语言描写, 清楚地交代了舰载机降落前的情形, 神态描写那么进一步强化了紧张的气氛.除了人物描写, 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上感受到这种紧张的气氛?明确:“刀尖上的舞蹈〞〔比喻〕塔台内, 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 都在揪着人心. 〔细节描写〕2.阅读18、19段, 品味下面两个句子.〔1〕绕舰一转弯, 二转湾, 放下起落架, 放下尾钩, 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 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 对准甲板跑道, 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2〕眨眼之间, 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 机腹前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缆索. 刹那间, 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 滑行数十米后, 稳稳地停了下来.明确:〔1〕运用比喻, 把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 写出了舰载机飞行的轻巧灵活, 表现了飞行员高超的飞行技术.〔2〕“眨眼之间〞“刹那间〞强调了着舰时速度之快, 时间之短, “触〞“牢牢地〞“稳稳地〞写出了着舰的有条不紊与成功.〔三〕着舰后这一局部着重表现着舰成功后人们的喜悦与冲动, 仔细阅读, 说说作者是怎样展现这种情感的?明确:主要运用人物描写表现人们的喜悦与冲动.例如, 第20段:敏锐地抓住了舰载机被拦停后的“巨大‘V’字〞, 对其做了细节呈现. 用这个象征胜利的形象, 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 并为下面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再次蓄势.第22段:插入资料, 回溯中国科研工作者和军人顽强攻关、打破封锁的历程, 突出了舰载机着舰的不易, 强调了它在精神方面的价值, 进一步将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资料:1970年, 刘华清将军接到了一项重大任务:提出关于建造中国航空母舰的初步意见. 刘老将军仅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 就提交了有关开展航母的初步意见和论证方案. 1980年5月, 64岁的刘华清将军率团访问美国, 在11天的考察中, 美方安排的“压轴戏〞就是参观“CV-63小鹰〞号航空母舰. 当刘华清将军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再看看航母舰载直升机时, 由于美军不让触碰航母上的设施, 要求中国代表团尽量保持一定距离观看, 刘华清将军也遵从礼仪之道, 站在远处谦虚得像一个懵懂的学生, 已经顾不得将军的风度, 努力踮起脚尖仔细打量.三、课堂小结明确:〔1〕善于渲染气氛, 长于铺垫蓄势, 充分突出新闻事件本身的扣人心弦之处;〔2〕通过引用相关资料, 给读者提供了“新闻背后〞的事实, 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厚度.记者是带着喜悦、自豪的心情写下这篇通讯的, 在遣词造句上多有流露. 再读课文, 勾画出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 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由赏析, 以下为参考词语斩浪向前、艳红、迎风招展、一丝不苟、沉着地、娴熟、宽阔笔直、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几近完美、牢牢地、稳稳地、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忘情地、风采、镌刻……本文是一篇通讯, 通过报道我国首艘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歌颂了中国海军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四、拓展延伸观看:山东舰起降歼-15 〔内容见本课文件夹〕五、板书设计一着惊海天着舰前意义着舰过程成功着舰后冲动可取之处这篇通讯思路清晰, 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课文结构和线索, 分析课文内容, 体会修辞和关键语句含义. 观看成功着舰视频,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环.缺乏之处典型场面描写的写法比拟难掌握, 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通过必要的练习进行强化.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 假设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 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 而不知道《论语》, 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奉献. 今天, 就让我们走近孔子, 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疏通文意, 理解内容, 感悟道理〔一〕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学而》〕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 时, 按时.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 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 同“悦〞, 愉快.愠:生气, 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2.翻译:明确:孔子说:“学习了, 然后按时温习, 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 我并不因此恼怒, 不也是君子吗? 〞3.第一章讨论了哪些方面的问题?你能具体说一说吗?明确:讨论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与个人修养:不断学习和温习,方能牢固知识,获得学习之乐;朋友远道而来,切磋促进,此为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二〕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日:每天. 三, 泛指屡次. 一说, 实指, 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传:传授, 指老师传授的知识.2.翻译: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这一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 提高自我修养.〔1〕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明确: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明确:忠〔尽心力〕信〔老实〕习〔温习〕〔三〕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yú〕矩. 〞〔《为政》〕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十有五:十五岁. 有, 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立身, 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 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 命令.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逾矩:越过法度. 逾, 越过. 矩, 法度.2.翻译:明确:孔子说:“我十五岁时, 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 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 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 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3.这一章是孔子自述他一生进德修业的开展过程.从本章来看, 孔子进德修业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 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那么融合为一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 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 进德修业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四〕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为政》〕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 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2.翻译:明确: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 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就可以做老师了. 〞3.再度本章, 思考:这一章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呢?明确:这一章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 一定要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穿, 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 才可以为师.〔3〕从中我们学到哪些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五〕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wǎnɡ〕, 思而不学那么殆〔dài〕. 〞〔《为政》〕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2.翻译:明确: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 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 就会疑惑. 〞3.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明确:这一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才能有所得.此那么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根底, 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 不能无视任何一个方面.〔六〕第六章:子曰:“贤哉, 回也! 一箪〔dān〕食, 一瓢〔piáo〕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雍也》〕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贤哉, 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 把表示赞叹的谓语局部“贤哉〞放在主语局部“回也〞之前.2.翻译:明确: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 一竹筐饭, 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 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多么高尚啊, 颜回! 〞3.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这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三、课后作业背熟本课学习的六章内容.第2课时一、知识复习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六章内容.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疏通文意, 理解内容, 感悟道理〔七〕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者:代词, ……的人. 好:喜爱, 爱好.乐:以……为快乐.2.翻译:明确: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3.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明确: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思考: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明确::顶真作用: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层层推进, 使说理更加透彻, 令人信服. 〔八〕第八章:子曰:“饭疏食, 饮水, 曲肱〔ɡōnɡ〕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述而》〕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饭疏食, 饮水:吃粗粮, 喝冷水. 饭, 吃. 水, 冷水.肱:胳膊. 于:对, 对于.2.翻译:明确:孔子说:“吃粗粮, 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什么?明确:这章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 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九〕第九章: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yān〕;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焉:于此, 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 优点.2.翻译:明确: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 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 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什么?谈谈自己的认识.明确: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 还要以别人的短处为戒, 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十〕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川:河流.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2.翻译:明确:孔子在河边感慨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明确:这章讲时光易逝, 应珍惜时间.4.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体会其作用.明确: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指明时间的珍贵.〔十一〕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三军:指军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 这里泛指平民百姓.2.翻译:明确:孔子说:“一国军队, 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明确:这章讲一个人应当有坚决的志向.〔十二〕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1.理解重点字词:明确:笃, 坚守.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发问求教, 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 仁德.2.翻译:明确: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决自己的志向, 恳切地发问, 思考当前的事, 仁就在其中了. 〞3.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明确:这章讲求仁的途径.目标导学二:积累重点词语、句式、名言警句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 整体感知了每章内容. 下面我们梳理一下本课重要的文言知识1.通假字:明确:①不亦说乎说:同“悦〞 , 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 ,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词:明确:①不亦君子乎君子:古:指有才德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②可以为师矣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③饭疏食, 饮水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④饭疏食, 饮水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的液体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古:平民百姓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⑥吾日三省吾身三:古:泛指屡次今:数词, 三3.词类活用:明确: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 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 每日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 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④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 传授, 指老师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 饮水饭:名词作动词, 吃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明确:①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③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温故而知新〔顺承〕博学而笃志〔并列〕④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明确:省略句:①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①贤哉, 回也!②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6.有哪些名言警句?明确:名言警句类:①用于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 思而不学那么殆.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④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三、随堂练习思考讨论:1.你喜欢哪一那么?2.你觉得哪一那么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可取之处按章节顺序学习, 每章都抓住重点词语、翻译、内容理解三个环节进行, 有条不紊, 能够让学生学有所获.缺乏之处十二章的内容教学方式雷同, 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感;只对局部句子作了重点探讨, 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认知.。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素养目标1.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2.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3.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学法指引通讯的基础知识1.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2.分类:主要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3.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蔡年迟,湖北浠水人,《人民海军报》记者,先后随我国舰艇编队出访18个国家。
蒲海洋,四川射洪人,《人民海军报》记者。
2.背景简介 2012年11月23日,我军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降落航空母舰辽宁舰,一举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受到世界空前关注。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部位——辽宁舰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记者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程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起飞。
综合现场所见所闻所感,记者聚焦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完成了这篇独家通讯。
3.完成自学结构图基础夯实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hào hàn()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
(2)辽宁舰官兵xián shú()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3)发动机的páo xiào()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4)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5)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yīsī bù ɡǒu()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6)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bái shǒu qǐ jiā(),一切从零开始。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_蒲海洋》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我国航母发展历程和舰载战斗机研制情况。
2. 理解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重要性和挑战。
3. 分析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和影响。
导学内容:1. 我国航母发展历程:介绍我国航母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航母数量及型号。
2. 舰载战斗机研制情况:介绍我国舰载战斗机的研制情况和性能特点。
3. 着舰的重要性和挑战:分析舰载战斗机着舰对于航母作战能力的重要性和着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4.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和影响:探讨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对我国海军实力和国防建设的意义和影响。
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入本次导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讲解我国航母发展历程、舰载战斗机研制情况和着舰的重要性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观点和知识。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 总结:对本次导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航母发展的重要性和舰载战斗机着舰的挑战,激励学生关注国防建设和海军发展。
5. 拓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报道和新闻,了解更多关于我国航母和舰载战斗机的最新进展,拓展知识面。
导学评判:1.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理解掌握:学生能够理解我国航母发展历程和舰载战斗机研制情况,并理解着舰的重要性和挑战。
3. 思辨分析:学生能够思考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和影响,展现出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对我国航母和舰载战斗机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国防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防认识。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3.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4.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军的豪情。
基础知识检测学习
1.字音检测
着陆(zhuó)桅杆(wéi)凛冽(lǐn liè)舰艉(wěi)浩瀚(hàn)
娴熟(xián)默契(qì)镌刻(juān)澎湃(péng pài)殚精竭虑(dān)2.掌握释义
娴熟:熟练。
镌刻:雕刻。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
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
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
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1.通读全文,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
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2.快速浏览课文,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取了那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