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说课稿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精品资料全国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 格式:docx
- 大小:14.08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第1篇】《敕勒歌》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敕勒歌》。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作业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敕勒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民歌。
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本单元以“想象”为主题编排的,“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已经得到了初步培养。
在此之前,他们积累了一些简单的古诗,并且学习兴趣浓厚。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似、庐、笼”等6个字,会写“苍、茫”等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的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内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 认识“似、庐、笼”等6个字,会写“苍、茫”等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为: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提倡“以学定教、以读代讲”。
根据以上原则及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想象理解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诗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出诗歌描绘的画面。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古诗二首敕勒歌》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敕勒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并能体会我国北方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体会我国北方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 “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二、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人教版敕勒歌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敕勒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北朝民歌,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诗歌。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歌的鉴赏和深层次理解仍需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敕勒歌》,并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技巧,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敕勒歌》以敕勒川的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敕勒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法,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2. 诗歌内容理解:分析诗歌的每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3. 诗歌鉴赏: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4.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敕勒川的历史背景和敕勒人的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诗歌的深层含义。
2.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诗歌鉴赏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料,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敕勒川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诗歌作铺垫。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内容理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5.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敕勒川的历史和文化,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敕勒歌》说课稿说课标: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敕勒歌教案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
(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敕勒歌》说课稿说课标: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
《敕勒歌》说课稿一、说教材《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三、说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四、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说学法学生采用“诵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板书课题.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2. 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简单了解,不需要记忆)(二)朗读,感受音韵之美过渡语:当然,《敕勒歌》也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朗读诗歌,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1.展示配乐朗读.2.全班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重音和情感.(过渡语: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字音提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停顿提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重音提示:“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见”“牛羊”.情感提示: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的最显著特点,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境界开阔,整体上要读出豪迈雄壮.例如:“敕勒川,阴山下”读出高亢之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及“天苍苍,野茫茫”要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要读出音调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中洋溢对美丽大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4.教师点读,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三)品读,再现意境美过渡语: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的魅力.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找出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描写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辽阔苍茫、美丽富饶)2.根据景物和特点,想象并描绘敕勒川壮丽的美景.(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示例:★敕勒川,坐落在雄伟的阴山脚下.站在这个美丽的大草原上,环顾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白云朵朵,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翠青色的大草原上,极目远望,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这时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牧草随风轻伏,一群群牛羊闪现出来了.看,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伙,在悠闲自得吃着草.骑着马的敕勒族小伙子,一边抽着响鞭,一边纵情地唱着《敕勒歌》,那苍劲豪放歌声随风飘扬,引得一些牛羊也仿佛在侧耳倾听!(四)悟读,体会情感之美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PPT10)1.学生研读诗歌,小组交流探究.2.学生展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地的丰茂、牛羊的肥壮,为的是表现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美丽富饶的赞美与自豪!小结:这首诗歌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板书:热爱家乡)3..让我们再次齐读全诗,感受敕勒族人的炽热情怀.(五)析读,品析艺术之美过渡语:请同学们从修辞手法、用词、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归纳这首诗的写法特点.(PPT11)1.学生研读诗歌,组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衬托体现了敕勒川的壮阔苍茫.“敕勒川,阴山下”,用连绵雄伟的阴山,衬托了敕勒大草原的壮阔.★比喻修辞手法,展现了敕勒川的辽远苍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写天空的硕大是从仰视的角度衬托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动静结合.诗的前六句是静态的勾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是动态的描写.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最具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草原独特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教师板书:比喻、动静结合、对比、衬托)教师小结:衬托和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草原更加的苍茫辽远;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弥漫着活力,彰显了《敕勒歌》的艺术之美,形成了阔大恢宏的意境!(六)课堂总结,升华情感整首诗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背背这首诗吧!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人,一直都在学习它.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这样的一篇篇经典诗词和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我们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学们,传承经典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敕勒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朝民歌《敕勒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风貌。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语言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敕勒歌》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经典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韵味,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也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有限,对于北朝时期的历史和敕勒民族的生活可能较为陌生,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北方草原的壮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会敕勒民族的豪放与豁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草原的壮美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敕勒歌》说课稿说课标: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指导学生学习。
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
《敕勒歌》说课稿说课标: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
《敕勒歌》说课稿
说课标:
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
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
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教法、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说学法学生采用“诵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手段:
情境法以草原歌曲为背景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