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第十六讲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6
经济法讲义总论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一章总论本章考情分析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分值在10分左右,主要考核前三类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本章主要涉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内容,部分考点比较抽象,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本章教材主要变化2017年教材未进行重大调整。
本章考点导读第一单元法律基础与法律责任一、法的本质与特征(2008年单选题;2009年多选题;2014年多选题;2015年判断题)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统治阶级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且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国家意志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3)“经济”决定“政治”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的特征【例题1·多选题】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2009年)A.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B.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C.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答案】ABCD【解析】(1)选项AB:属于法的本质;(2)选项CD:属于法的特征。
【例题2·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法的特征包括()。
(2014年)A.国家强制性B.国家意志性C.利导性D.规范性【答案】ABCD【例题3·判断题】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2015年)【答案】√二、法的形式与分类(2007年单选题;2008年单选题;2011年单选题;2012年单选题;2013年判断题;2014年单选题、多选题;2015年单选题;2016年判断题)【答案】√【例题2·单选题】下列法的形式中,效力最低的是()。
法理学十六讲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旨在探究法律的本质、价值、原则以及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
这十六讲将带领我们逐步深入这个充满智慧与思辨的领域,揭示法律背后的奥秘。
第一讲:法的定义与特征什么是法?这是法理学开篇就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法并非是简单的规则集合,而是一种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定的程序得以实施。
法的权威性体现在其具有最高的约束力,任何人都不得违反;普遍性意味着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同等的适用效力;强制性则保证了法的有效执行。
第二讲:法的渊源法的渊源指的是法的表现形式。
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是法律体系的主干;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则是地方权力机关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法规。
第三讲:法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法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按照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按照法律的效力范围,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法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四讲:法律体系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由各个部门法组成的有机整体。
如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
各个部门法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正义。
第五讲:法的效力法的效力是指法对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效。
法对人的效力原则包括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和折中主义;法的时间效力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溯及力问题;法的空间效力则取决于法律的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
第六讲: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它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构成。
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客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等;内容则是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 总论 讲授要点提纲 第一节 法律基础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的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导性、规范性。
3.法律关系的要素⎪⎩⎪⎨⎧内容:权利和义务个)客体(个)主体(444.法律事实⎪⎪⎩⎪⎪⎨⎧⎩⎨⎧—活动—社会现象(相对事件)自然现象(绝对事件)—现象—法律行为法律事件(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法的形式:国内法的层级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
⎪⎪⎪⎪⎩⎪⎪⎪⎪⎨⎧⎩⎨⎧→→⎩⎨⎧→→→》办法《地方规章办法、决定》《部门规章规章条例》地《地方法规条例》《行政法规法规法》《法律宪法 6.法律部门−−→−根据调整对象,分七类构成法律的基本体系: 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法第二节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1. 解决经济纠纷:⎪⎪⎩⎪⎪⎨⎧⎩⎨⎧⎭⎬⎫⎩⎨⎧−−→−⎭⎬⎫⎩⎨⎧选择复议必经复议纠纷性质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不平等主体之间纠纷仲裁协议二选一(或裁或审)民事诉讼仲裁平等主体之间纠纷前提 2.仲裁裁决:3.⎪⎪⎪⎩⎪⎪⎪⎨⎧→→→⎩⎨⎧裁决书仲裁庭裁决调解书仲裁庭调解继续申请撤回申请和解裁决书自行和解申请仲裁后 4. 有关仲裁的小结: (1)特征(3个)(2)适用范围(不属于,不适用《仲裁法》) (3)原则(4个)(4)机构——委员会(性质)(5)协议:书面、独立存在、有效性规定(6)裁决:仲裁庭、回避制、开庭但不公开、履行5.⎪⎪⎪⎪⎪⎩⎪⎪⎪⎪⎪⎨⎧⎪⎪⎪⎩⎪⎪⎪⎨⎧⎩⎨⎧⎩⎨⎧最先立案选其一共同管辖项重要—项):专属(项重要—项):特殊(一般:原告就被告地域管辖—基层(大多数案件)——中级—高级最高级别管辖管辖313519 6.⎪⎪⎩⎪⎪⎨⎧⎪⎩⎪⎨⎧→→延长计算—延长重新计算履行)一方要求,起诉,无效(原因:—中断继续障碍)不可抗,暂停计算(原因:—中止变化年(最长)年、年、定期:诉讼时效.3.2.1.2.12012 AB当事人: 甲方 乙方3人 1人仲裁员 ↓ 仲裁庭C 首席 C裁决:①多数人意见;②形不成——首席——C7.⎪⎪⎪⎩⎪⎪⎪⎨⎧⎩⎨⎧判决和执行时效(见上表)个重点掌握)地域(级别管辖个)审判制度(民事诉讼44 8.行政复议机关:(1)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本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2)系统垂直领导机关(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上级主管部门 (3)各级政府:上级政府(4)国务院部委、省级政府:同原来9.不履行⎪⎪⎪⎩⎪⎪⎪⎨⎧⎪⎪⎩⎪⎪⎨⎧→⎩⎨⎧→⎩⎨⎧强制执行复议机关法院变更强制执行法院被申请人维持申请人被申请人:责令限期1.掌握法、法律和经济法的概念:法的形式和分类;法律规范的种类;法律事件、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构成主体、客体;2.掌握解决经济纠纷的三种途径:仲裁、行政复议、诉讼(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适用情况和三者关系;3.掌握仲裁:适用范围(合同纠纷、财产权益纠纷),仲裁基本制度(协议仲裁、一裁终局),仲裁协议效力,仲裁裁决(开庭不公开,作出之日起生效);4.掌握民事诉讼:适用范围(4个排除事项),审判制度(合议、二审终审),诉讼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诉讼时效(期间、中止、中断);5.掌握行政复议:范围(2个排除事项),行政复议机关(同级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上级政府);6. 掌握行政诉讼:范围(4个排除事项),诉讼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起诉和受理侵权赔偿;7.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民事、行政、刑事。
刑法总论讲义(详细版,根据2010年大纲修订)作者:徐光华刑法学结构图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刑法概说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适用范围基础知识论犯罪的概念犯罪概说犯罪的分类犯罪主体:刑事责任能力、年龄、身份犯罪论体系犯罪主观方面:罪过形式、认识错误、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犯罪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行为、结果、因果关系排除犯罪性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犯罪论特殊的犯罪构成共同犯罪总论(论犯罪)单位犯罪实质的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罪数论法定的一罪:结合犯、集合犯处断的一罪:连续犯、吸收犯、牵连犯刑罚的概念刑罚概说刑罚的目的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刑罚论刑罚的体系(静态)附加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量刑: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刑罚的运用行刑:减刑、假释刑罚的消灭:时效、赦免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分论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掌握刑法结构图的意义]: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刑法与刑法解释一、刑法的概念与渊源(一)刑法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名称叫“刑法”的)。
立法机关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性地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即狭义的刑法。
注意:刑法修正案的来由,目前有七个刑法修正案。
2.单行刑法。
刑法典之外,独立地规定了犯罪与刑罚的法律。
这类单行刑法的特点在于,它规定的内容也是犯罪与刑罚,而没有其它的规定;但是,它所规定的内容仅仅涉及某一个方面,而不像刑法典一样,系统地规定犯罪与刑罚。
目前我国的单行刑法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12月29日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思考:为什么我国仅有一个单行刑法?3.附属刑法。
第十六讲刑罚的适用1.适用条件的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适用对象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世界上所有保留死刑的国家都有该规定。
3.适用程序上的限制: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但事实上,该规定未得到执行。
目前普通刑事犯罪的死刑仍然由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最高法院事实上只核准经济犯罪案件。
第一节累犯一、累犯的概念累犯,指因犯罪被判过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的一定期间内再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对累犯从重处罚,是世界各国刑法普遍的做法。
对累犯从重处罚的理由包括:(1)累犯的人身危险性大于初犯。
(2)累犯的社会危害性也较大。
二、累犯的成立条件一、罚金根据该规定,成立累犯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实质条件——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3.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
(二)特殊累犯第二节自首和立功一、自首(一)自首的概念自首,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以及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自首从宽是各国刑法的一项共同规定。
自首从宽的根据:(1)自首意味着行为人终止了因自己的犯罪行为而形成的危害社会的持续状态,自行减少了对社会的危害。
这是自首从宽处罚的首要根据。
(2)自首是犯罪人犯罪后有悔罪或自新之心的开始,说明行为人已经初步具备了接受改造、重新做人的前提条件,说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比较小,比较容易接受改造。
所以,自首后从宽处罚是刑法目的的必然要求。
(3)自首从宽可以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
自首从宽给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指出了一条改过自新之路,可以促使犯罪人自动投案。
(4)自首可以节省司法机关侦查、审理案件的人力物力,自首犯比较容易接受改造,也减少了执行刑罚的难度,从而实现刑罚的效益。
1.自动投案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犯罪人在自动投案后,应当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罪行。
(1)在共同犯罪中,一般共同犯罪人除了应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外,还应当交代所知道的共同犯罪人。
主犯除了要交代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外,还应当如实交代其他共犯的犯罪事实。
(2)一人犯有数罪时,如果只交代了其中的一部分犯罪事实,只就已经交代的部分成立自首,未交代的不能成立自首。
如果如实交代了所有的犯罪事实,则均成立自首。
(二)特殊自首的成立特殊自首,又称准自首,指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成立特殊自首应具备的条件是:1.主体必须是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2.必须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三)自首和坦白的关系广义的坦白指犯罪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行为,包括自首在内。
狭义的坦白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本人罪行的行为。
狭义的自首属于“犯罪后的态度”这一酌定情节的一种表现方式。
应注意自首和狭义的坦白的区别。
(四)自首的处罚刑法第67条第1款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第68条第2款规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立功立功,指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情形。
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这两种情形外,常见的立功还有:阻止他人的犯罪行为的,协助抓获其他罪犯的,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行为,等。
刑法第68条规定,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三节数罪并罚一、数罪并罚概述数罪并罚指对于一人在一定期限内犯有数罪的,在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并罚原则和刑期计算方法,决定最终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适用数罪并罚的特征:1.必须是一人犯有数罪。
2.数罪是在一定的期限内实施的。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包括判决宣告前犯有数罪、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漏罪、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新罪三种。
3.在对各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并罚原则和刑期计算方法,决定最终执行的刑罚。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关于数罪并罚的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1.并科原则,又称相加原则,对数罪所判的刑罚简单地进行相加,执行的刑罚是各刑罚的总和。
2.吸收原则。
重罪之刑吸收轻罪之刑,执行的刑罚是数个刑罚中最重的刑罚。
3.限制加重原则。
在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在数个刑罚中的最高刑以上、总和刑以下,选择一个适当的刑期。
4.折衷原则。
上述三种原则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所以各国一般都将三种原则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刑种采取不同的并罚方法,这就是折衷原则。
我国刑罚也采用该原则。
三、适用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形具体的说,包括以下情形:1.数罪中,有一罪被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只执行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其他刑罚不再执行。
采取吸收原则。
2.数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
采限制加重原则。
对于数罪被判处两种以上有期自由刑时应如何并罚,理论界有分别执行说、换算说、吸收说等不同观点。
该问题有待于立法上的明确。
3.数罪中有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采并科原则。
对于被判处数个附加刑时应如何并罚的问题,立法上没有规定。
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
该问题也有待于立法上的明确。
(二)发现漏罪(三)再犯新罪第四节缓刑一、缓刑的概念和意义缓刑,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
如果在该期限内遵守了一定的条件,所判刑罚就不再执行,否则,仍然要执行所判刑罚。
我国刑法规定的缓刑制度包括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
缓刑为近代学派所倡导。
缓刑制度的出现了为了纠正短期自由刑的弊端。
关于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人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期限太短,一方面不能充分地展开教育、矫正,同时也使刑罚不具有相应的威慑力。
因此难以实现刑罚特殊预防和个别预防的目的。
(2)监禁场所的设施及职员素质低劣,对受刑人的身心产生坏的影响;将他们和其他犯罪人关押在一起,容易导致交叉感染,习得犯罪经验和技术,强化犯罪意识,使其产生恶习,增大其人身危险性。
(3)受刑人多数是初犯,对他们来说,即使是短期自由刑,也会使他们丧失对拘禁的恐惧感,降低其自尊心,容易使他们成为累犯。
二、一般缓刑(一)一般缓刑的条件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根据这两个条文,一般缓刑的条件是:1.对象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由于缓刑制度是为了纠正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所以不能适用于被判处长期自由刑的犯罪分子,也没有必要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或单处附加刑的犯罪分子。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这是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
这里主要考察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累犯的人身危险性较大,当然不能适用缓刑。
(二)缓刑的考验期刑法第73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实践中,对缓刑的考验期一般掌握在原判刑期的两倍左右。
(三)缓刑考验期内的考察刑法第75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3)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刑法第76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四)缓刑的法律后果根据刑法第76、77条的规定,缓刑的法律后果包括以下三种:1.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2.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该规定是新刑法增设的规定。
3.如果没有上述两种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但是,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在前两种情况下,缓刑考验期不能折抵刑期,但是被宣告缓刑前先行羁押的期间应该折抵刑期。
三、战时缓刑第十八讲刑罚的执行与消灭第一节刑罚的执行一、刑罚执行概述刑罚执行指将已经生效的判决对犯罪人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活动。
刑罚执行必须由特定的机关进行。
广义的刑罚执行包括对一切生效判决的执行,狭义的刑罚执行仅指监狱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执行。
刑法执行的原则包括:(1)教育性原则;(2)人道性原则;(3)个别化原则;(4)社会化原则。
二、减刑1.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减刑的实质条件是有悔改表现或立功表现。
有悔改表现或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
对于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重大立功包括以下情形:(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3.减刑的限度条件。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年。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4.减刑的程序。
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
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三、假释(一)假释概述假释,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一段时间后,因其有悔改表现,认为其不致再危害社会时,将其附条件地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后,如果犯罪人遵守了一定的条件,尚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否则仍将执行尚未执行完毕的刑罚的制度。
假释和缓刑一样,是近代学派大力倡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