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年鉴表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6
西方主要史学家年表古希腊史学1.希罗多德:(约BC485—BC425)古希腊历史学家,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约BC460/450—BC400)古希腊历史学家,生活在雅典的极盛时期。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色诺芬:(约BC428/430—BC355/350)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著书丰富,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主要史学著作有《希腊史》和《长征记》。
古罗马史学4.老伽图:(BC234—BC149)罗马史学的真正奠基者,开创了用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著有《罗马历史源流》,从此开始罗马史学的“政治史学”传统。
5.凯撒:(BC100—BC44)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高卢战记》和《内战记》,以前者影响最大。
6.李维:(BC59—AD17)古罗马历史学家,主要著有巨作《建城以来史》(又译《罗马史》),全书142卷,但目前仅存35卷及少量片断。
李维创立了通史体例,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尽管如此,其著作对于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7.塔西佗:(55—120)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他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并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世界历史大事件年鉴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7000年:- 公元前8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始祖阶段。
- 公元前7500年:人类开始定居并种植农作物。
- 公元前7000年:古埃及开始出现聚居点。
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000年:- 公元前6000年:萨尔戈文化在近东地区出现。
- 公元前5000年:古印度河流域开始兴起哈拉帕文明。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开始出现早期城市文明。
- 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的上下埃及统一。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 公元前1800年:巴比伦王朝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
- 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拿军士复仇者”法老统一上下埃及。
- 公元前1200年:特洛伊战争爆发。
公元前1世纪-1世纪:- 公元前753年:罗马帝国建立。
-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
- 公元前44年:凯撒被刺杀。
2世纪-8世纪:- 476年:西罗马帝国满洲。
- 622年: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形成。
- 711年:伊斯兰教征服西班牙。
9世纪-15世纪:-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哈斯丁顿战役中征服英格兰。
- 1347年:黑死病在欧洲大规模爆发。
-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
16世纪-17世纪:- 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大陆。
-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失败。
- 1642-1651年:英国爆发内战。
18世纪-19世纪:-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20世纪:-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引发大萧条。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成立。
21世纪-至今:- 2001年: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 2020年: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
本篇文章通过对世界历史大事件进行年鉴式的整理,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和记录。
英国历史书籍《玛利亚·斯图亚特传:苏格兰女王的悲剧》玛丽·斯图亚特出生后6天成为苏格兰女王,6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17岁成了法国王后。
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己达到顶峰。
在未满25 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束了。
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
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受刑时刀斧进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斯台芬·茨威格所著的《玛利亚·斯图亚特传》为我们再现这位不凡女性的传奇。
《英国史》休谟所著的《英国史》共计6卷,总计210万字,叙述了从凯撒征服不列颠到1688年“光荣革命”这段时期的英国史,《英国史》创作历时15年,迄今已再版超过100次,并一举使休谟跻身历史学家行列。
虽然现代学术界对休谟著作的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但他是以历史学家身份成名的。
《英国史》出版后即成为英国历史学界的基础性著作,曾经长期无人替代。
休谟同时代的人认为当时的历史著作远迈前古,休谟厥功至伟。
《年鉴》称颂道:“吾国文人素乏良史之才……休谟先生的名山事业使我国一洗前耻”。
史学大师爱德华·吉本称休谟为“苏格兰的塔西佗”,而伏尔泰则称休谟的《英国史》为“迄今所有的语言文学中写得挺好的”。
汤普森在《历史著作史》中评价说,“把历史变成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年代记和帝王世系,而是有更丰富内容的东西,作为这种尝试的首位历史学家就是他——休谟”。
《卡梅伦的崛起之路》这部传记意义重大,其叙言极为精彩……弗朗西斯•艾略特与詹姆斯•汉宁的这部用心之作,是对英国未来十年政治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是一部]一流的作品。
——《每日电讯报》《英国史》本书是一部十分出色的参考和资料来源,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是一本知识丰富、具有一定可读性的历史知识读物。
年鉴学派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
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第一代费弗尔和布洛赫是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授时创办《年鉴》杂志的,正是在那里,他们在学术上受到其他社会科学家的鼓励,是他们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的重要原因。
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
在费弗尔所著《为历史而战》中,基本表明了他们的主张:重理论、重解释、重综合。
这些都为第二代乃至以后的年鉴派史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
第二代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的努力,布洛赫又因参加抵抗运动而被德军枪杀,但这一基本方向却在战后为第二代年鉴派史学家所遵循。
其标志不仅是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心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的建立和《年鉴》领导班子的改组,更重要的是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的出版,提出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设想,成为年鉴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心态史学和计量史学成为年鉴派的另两项突出成就,伏维尔、阿里埃斯、芒德鲁等是前者的专家,而菲雷、肖努等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
第三代到1969年,《年鉴》杂志的领导班子再次改组,这标志着该学派进入第三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勒华·拉迪里、马克·费罗等人。
他们不仅继续发展经济史和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而且大力倡导与人类学的对话。
他们不再象第一代那样排斥政治史、人物研究,轻视描述,也不同意第二代那样专注于几乎静止的长时段因素的做法,但却仍然倡导总体史,倡导跨学科合作。
英国文学作品英汉对照chapter1文艺复兴时期i.edmundspenserepithalamion贺新婚曲thefaeriequeene仙后仙后ii.christophermarlowetamburlaine铁木耳转浮士德博士浮士德悲剧thejewofmalta马乐他岛的犹太人edwardii爱德华二世Hero和Leander helo和Le ander选文为dr.faustus;thepassionateshepherdtohislove威廉莎士比亚thetwogentlemenofveroma维洛那二绅士thetamingoftheshrew驯悍记love’slabour’slost爱的徒劳理查二世国王约翰amidsummernight’sdream仲夏夜之梦themerchantofvenice威尼斯商人muchadoaboutnothing无事无非asyoulikeit皆大欢喜twelfthnight第十二夜温莎的快乐妻子们romeoandjuliet罗米欧与朱丽叶juliuscaesar凯撒哈姆雷特·奥瑟尔梅贝思antonyandcleopatra安东尼与克里佩特拉伯里克利斯thewinter’stale冬天的故事thetempest暴风雨henryviii两位贵族亲戚选文为sonnet18;themerchantofvenice;hamlet四、弗朗西斯·培根theadvancementoflearning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novumorganum新工具亨利五世标志的历史新亚特兰蒂斯法律格言thelearningreadinguponthestatuteofuses法令使用读书选文ofstudiesv、约翰登theelegiesandsatires挽歌与十四行诗thesongsandsonnets歌谣与十四行诗holysonnets圣十四行诗啊,让我们把圣父的赞美诗献给圣父;临终前的骄傲vi.johnmiltonparadise失去了天堂paradise失去了天堂Samsonagonists Samson Lycidas Lycidas Areopagatica关于新闻自由chapter2新古典主义时期i.johnbunyan朝圣者之旅graceaboundingtothechiefofsinners罪人头目的赫免thelifeanddeathofmr.badman 拜德门先生生死录theholywar圣战从朝圣者的长途跋涉中ii.alexanderpope邓西亚集团愚蠢的史诗anessayoncriticism论批评therapeofthelock夺发记选文anessayoncriticism三、敌人robinsoncrusoe鲁宾逊漂流记captainsingleton辛立顿船长mollflanders莫尔弗兰德斯coloneljack杰克上校罗克萨娜·罗克萨娜鼠疫年日记选文robinsoncrusoe四、乔纳森·斯威夫特·阿塔雷乌布桶形传球thebattleofthebooks书籍的战斗gulliver’stravels格列弗游记从德拉皮尔的书信《格列佛的故事》中得到的一点建议v.henryfielding悲剧中的悲剧thehistoricalregisterfortheyear17361736历史年鉴约瑟夫·安德鲁斯和他的朋友的冒险史。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1.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 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2.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 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出身于雅典一个显贵之家。
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西方传统史学确立了一种范型,即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
他高度发展了古代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更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重视历史垂训功用,成为西方史家长期效法与尊奉的史学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3.李维(前59—公元17 年)古罗马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著述丰富,流传下来仅《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并残缺不齐。
创立了通史体例,并重视历史垂训,且文笔优美。
但其陷入了历史循环论,对某些史料缺乏分析批判,影响史实可靠性。
尽管如此还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失为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4.塔西佗(约55—120 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
主要著作有《日耳曼尼亚志》《历史》和《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以及道德教化作用。
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揭露,反对暴政,怀念歌颂共和,因而透露出浓厚悲观主义情绪。
但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代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5.《法兰克人史》是六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格雷戈里是中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
全书始自《圣经》所宣扬的“创世”,止于公元591 年,共10 卷,详近而略古,内容十分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早期历史记载甚少,此书也就显得弥足珍贵,格雷戈里被誉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6.艾因哈德(770—840 年)是法兰克王国、也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家,查理曼帝国"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名词解释一、纪事本末体1、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袁枢开创的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既能合理地吸收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又可基本克服它们的缺点。
袁枢的纪事本末体是他在改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过程中创作出来的。
他将《资治通鉴》分年记述的某一事件按照时间的顺序集中抄成一篇,并标上题目。
每一标题下,叙述一件大事的始末。
《通鉴纪事本末》42卷,共记述了239事,另外附录66事,实际上记载了大小事件共305件。
《通鉴纪事本末》具有节省篇幅而又能使所述事件一目了然的特点。
3、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是,它所述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它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条理化、故事化,无论对于史书编纂还是对于历史理解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4、不过,纪事本末体也有它自己的缺陷。
纪事本末体史书往往都是从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改编而来,故其史料价值相对较小。
此外,纪事本末体还有其叙述不便的地方,如对于一些零散而又不易纳入某个标题下的史事,该体就很难加以叙述。
二、六经皆史经,主要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部书。
它们因由孔子删定而成,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也称“六艺”。
经史结合,是指经书亦是史书,经学与史学相融合,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经史结合的特点,亦可看成是“六经皆史”的说法。
章学诚主要是从以下这几个步骤来阐述“六经皆史”说的。
首先,他指出:中国古代“无经史之别,六艺皆掌之于史官,不特《尚书》与《春秋》也”。
其次,章学诚认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并强调“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再次,章学诚认为,“六经”就其本质而言,是“先王之政典”,是史书。
他说:“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最后,章学诚又从史学源于《春秋》的角度来论证“六经皆史”。
西方史学史一、填空1、第一位拉丁史家老加图,第一部拉丁史作《起源》。
P672、第一部基督教史著《编年史》,作者是朱利乌斯·阿非利卡努斯。
P1013、孟德斯鸠的规律论和环境决定论,代表作是《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
4、伏尔泰的历史批判与文化史研究,代表作《历史哲学》《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即《风俗论》)(近代文化史的先驱)。
5、卢梭论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起源,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6、近代历史哲学之父:维科,代表作《新科学》。
7、英格兰史学之父:比德,《英格兰教会史》8、唯物史观的创立者:卡尔.马克思,恩格斯9、埃及学的创立者:商坡良(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系统精解》10、康德:德国理性主义大家,星云学说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是《纯粹理性批判》《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人类起源臆测》11、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12、科林伍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观念》13、克罗齐:历史就是思想。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4、普罗科匹乌斯:《查士丁尼战争史》拜占庭的基督教史学15、理想主义史学:启蒙时代;人本主义:文艺复兴16、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标志是1929年《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创办。
a、费弗尔的代表作:《土地与人类的演进:历史地理学导论》《一种命运:马丁.路德》《16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b、布洛赫的代表作《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历史学家的技艺》c、布罗代尔的代表作《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纪的物质世界和经济资本主义》d、勒华—拉杜里的代表作《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二、名词解释1、爱德华•吉本:(1737—1794年)是启蒙时代英国理性主义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是《罗马帝国衰亡史》,其史学成就是:(1)视野广阔,具有历史连续发展的概念。
历史年鉴表时间事件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城邦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颁发“解负令”组成“四百人会议”设立“陪审法庭”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509~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公民法公元前506年克里斯提尼改革组成“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标志着雅典国家最终形成雅典民主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开始智者运动公元前443~429年伯利克里改革,津贴制度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万民法显现作用8世纪造纸术传往欧洲12~13世纪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14、15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4~17世纪文艺复兴15世纪中后期“地理大发现”掀起开辟新航路的热潮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荷兰垄断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17~18世纪启蒙运动1640年英国爆发了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10月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宪法性文件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1721年(18世纪中叶)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多数党领袖人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责任内阁制形成1765年哈格里斯夫发明“珍妮机”第一次共开始标志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建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787年9月美国通过《联邦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体制三权分立种族歧视18世纪6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代~19世纪中叶19世界初期世界文学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1807年富尔顿美国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英国蒸汽机车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队美洲事务的干涉1831年法拉第英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 、1834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方案通过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参政权、选举权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工人和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种种限制1837年莫尔斯美国发明有线电报机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841年5月三元里抗英近代中国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发源于法国)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太平天国(1851~1864)洪秀全金田起义、9月(太平天国)永安建制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天京(南京)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加深1859年达尔文法国《物种起源》出版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编》是最早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成为内战爆发的导火线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海关开始试办邮政(中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19世纪70年代之后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运动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英国贝尔发明电话机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1883~1885年中法战争打开中国西南门户1884年左宗棠于新疆设立行省1885年卡尔·本茨戴姆勒发明内燃机清政府与台湾建立行省1887年狄赛尔发明柴油机1889年美国成立“泛美同盟”;第二国际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大大的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1895年10月台湾完全沦陷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人类第一部电影1896年中国放映第一部电影1898年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维新变法)1898年4月美西战争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等地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1900年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1900年~1901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1903年1、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在基蒂霍克试飞成功2、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布尔什维克党诞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1905年1、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1、古典史学:称古希腊古罗马史学,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到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大约有1千多年。
史学代表有希罗多德、俢昔底德、波里比阿,形成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史学传统。
2、中世纪史学:从5世纪到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被称为中世纪史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结束。
特点:古典史学传统中断,基督教神学史观大放光芒,但这种神学史观严重禁锢了西方史学的发展,西方史学在这一时期显得迟缓与落后。
3、近代史学:14世纪到19世纪,特点: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家辈出,史学后备军强大,史学研究基础坚实,史学研究手段更新。
考古学诞生,于是西方史学独立,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学派:兰克学派。
4、现当代史学:20世纪初到至今,西方的现当代史学,新史学思想萌芽,20世纪50年代成形,至今中西史学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代表学派:年鉴学派。
5、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6、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7、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归纳总结英国历史人物英国历史是世界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众多英国历史人物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和影响力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本文将对英国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总结,展示他们的伟大成就和影响力。
1. 威廉一世(威廉三世)威廉一世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荷兰的统治者。
他于1688年登上英国王位,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
威廉一世在位期间,推动了宪政改革,奠定了英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
他还领导了“光荣革命”,成功地将国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2. 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受赞誉的君主之一。
她统治时期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这是英国文化、文艺和海洋探索的黄金时代。
伊丽莎白一世巩固了英格兰国内的稳定,与西班牙的军事对抗中获得了胜利,还支持并鼓励了众多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作,如莎士比亚。
3. 温斯顿·丘吉尔温斯顿·丘吉尔是二战期间英国的首相,他的领导和鼓舞为整个国家带来了勇气和力量。
丘吉尔坚定地抵抗纳粹德国,领导英国在困难时刻保持了坚定的抵抗,并与盟国一起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他的演讲和领导才能深深地感染了英国人民,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4. 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德二世伊莎贝拉一世和费迪南德二世是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他们的婚姻联结了英格兰和西班牙两个国家。
他们支持哥伦布的航海计划,使哥伦布成功发现了新大陆,开启了欧洲对美洲的探索和殖民时代。
他们也与教宗合作,组织了西班牙的宗教改革,即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
5. 亨利八世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君主之一。
他是第一个脱离罗马教廷建立英国国教的君主,这是英国宗教改革的里程碑。
亨利八世颁布了《至尊法令》,使他成为国家的最高领袖,这对英国政府的权力分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六次婚姻和相关事件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
6. 艾萨克·牛顿艾萨克·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他被认为是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试论马克布洛赫的史料学思想——以《历史学家的技艺》为中心高文瑶【摘要】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条件.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曾从史料的分类、史料的流传与作伪、史料的辨伪与考证等几个方面对史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他的史料学思想,至今仍对完善史料学和进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4【总页数】5页(P111-115)【关键词】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史料学;历史研究【作者】高文瑶【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5历史学是一门由小及大、由浅入深,以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为目的的学科。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条件,没有史料,历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史学工作者只有始终保持谨慎负责的态度,在认真、全面、科学地整理、分析和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研究历史的目的,永葆历史学的生命力。
“从根本上说,史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占有史料和分析运用史料的水平,因此,史料学是历史学的核心内容。
”[1]然而,对于何为史料,史料如何分类等问题,自古至今,中外史家都有不同的观点。
当然,我国的史料学理论与方法比西方更加完备和成熟。
身处历史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期的马克·布洛赫也曾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对史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一些观点和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马克·布洛赫(1886-1944)是法国史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这位令后世敬仰的历史学家虽然著述不多,但大多为惊世之作,影响深远。
史学界对布洛赫及其著述已有较多译介和研究,主要涉及总体史观、比较史学、跨学科研究法、问题史学等方面。
布洛赫曾在“二战”时期反法西斯斗争的间隙著有《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虽未完稿,但书中概括和总结了其一生的史学思想,并被誉为“年鉴派史学的宣言书”。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二战后的世界》1.(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
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2.(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
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3.(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
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
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
这反映出()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4.(2024·江苏·高考真题)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
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
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
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5.(2024·广东·高考真题)对抚养未成年人的家庭进行资助的项目源于罗斯福新政时期,最初主要的救助对象是白人贫困家庭;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救助的黑人贫困家庭大幅增加,1970年该项目的受益人中,黑人占了近一半。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国家干预的减少B.经济危机日趋严重C.民权运动的高涨D.移民问题愈演愈烈6.(2024·湖南·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
Prehistoty to the Norman Conquest●7000 B.C.: Emergence of British Isles●3000 B. C.: Iberians (From southwest part of Eurasia)●New Stone Age/1800-1400B.C.: Stonehenge4 Invasions•The Celts凯尔特人(罗马人称其为高卢人)Invasion (700 B.C.)•Roman Conquests (43 A.D.)•The Anglo-Saxon(盎格鲁。
撒克逊人)Invasion (300-1020A.D.)•Norman(诺曼)ConquestsTwo of the early invading cultures underlie much of modern British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Celts and the mixture of Germanic(日耳曼人)tribes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Anglo-Saxon.The Reason of Roman ConquestIn 100 B.C., when these British tribes learned that the Romans were planning to subdue their kinsmen in Northern Gaul (高卢)(modern France), they sent men and ships to aid their kin. That decision contributed to the Roman emperor Julius Caesar’s decision to invade Britain.Roman Britain (P46)Unlike other early invaders who slaughtered or expelled previous inhabitants and settled on their lands, the Romans came as imperialists to exploit and govern by right of being the superior civilization. After the Roman conquerors plundered Britain, they designated it as part of the Roman Empire and endeavored to assimilate the Britons into Roman life, an effort which ultimately failedThe End of the Roman ConquestsWhen the Roman disintegrated in 476 A.D., and the Roman soldiers retreated toward Rome, they left behind only their roads, a few place names and clusters of Christian converts.The Anglo-Saxon InvasionThe retreat of the Romans opened the way for the second important invaders, the Germanic peoples loosely described today as “Anglo-Saxon”.–The Angles, the group that gave England its name.–The Saxon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Germanic invaders.The end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Anglo-Saxons and the DanesThere was no permanent enmity between the Anglo-Saxons and the Danes, two Nordic groups which shared a kinship and common customs. After the Danes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they easily merged with the English under the rule of the House of Wessex.–1013-1042, whole England, Canute king–Edward the Confessor, whose mother was connected to the Normans. He gave the Normans powerful positions in church and secular governments, positions thatfacilitated the Norman Conquest of Britain.William I of EnglandWilliam I, known as William the Conqueror, was king of England from 1066 to 1087. As king, William reorganized the feudal system, making all landholders swear greater loyalty to him rather than to their separate lords.House of Plantagenet(1154~1399)(金雀花王朝)(The name is derived from the sprig that Geoffrey always wore in his cap)Earl Geoffrey of France—Henry II (Reign: 1154-1189)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rulers of his time, made lasting changes to Britain’s judicial system.Richard ILion-Hearted, along with France’s King Philip II Augustus, and the Holy Roman Emperor, Frederick I Barbarossa, led the Third Crusade (1189-1192). Although the crusaders failed to defeat the Muslims, Richard I negotiated a treaty granting Christian pilgrims free access to Jerusalem.King John (Reign: 1199-1216)1215: Magna Carta (Great Charter)(大宪章)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parliamentThe document limited the power of the English monarchy(君主制)and granted rights to John’s vassals. Many English legal traditions, including the right to trial by jury and equal access to courts for all citizens, had their origins in the Magna Carta.Henry III (1 October 1207 – 16 November 1272)was eventually forced to call the first "parliament" in 1264. P53Edward I conquered the Wales in 12771337-1453: Hundred Years’ War between England and France:a series of short conflicts, broken intermittently by a number of truces and peace treaties. It resulted from disputes between the ruling famil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he French Capetians and the English Plantagenets, over territories in France and the succession to the French throne.In 1338, Edward III, king of England and son of Isabella of France, declared himself king of France, instigating the Hundred Years’ War between England and France.Effects of the Black DeathThe Black Death, an epidemic of plague in Europe that lasted from 1347 to 1351, resulted in the deaths of almost one-quarter of Europe’s population. The Black Deat h was the first in a cycle of plagues in Europe that continued into the 18th century. Shown here, the French city of Marseille is devastated by a later outbreak of plague.the Cause of the Wars of the RosesRichard II was the eighth King of England of the House of Plantagenet and the last of that house's main-line kings. He ruled from 1377 until he was deposed in 1399. Richard was a son of Edward, the Black Prince and was born during the reign of his grandfather, Edward III.Henry IV was a leader of the party that opposed his cousin, King Richard II. Because of a quarrel with Thomas Mowbray, 1st Duke of Norfolk, Henry was exiled for six years by Richard, who promised that Henry would not lose his inheritance. When Henry’s father died, however, Richard confiscated the Lancastrian estates willed to Henry. Consequently, Henry raised an army, invaded England, and captured Richard, who later abdicated.Henry’s rebellion set off a chain of important events called the War of the Roses.Wars of the Roses (1455-1485): series of dynastic civil wars in England fought by the rival houses of Lancaster (red rose-Henry IV) and York (white rose). The struggle was so named because the badge of the house of Lancaster兰卡斯特王朝was a red rose and that of the house of York a white rose.1486: the marriage of Henry VII (Henry Tudor) and Elizabeth of the House of York brought compromise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Tudor PeriodHenry VIIof England, often called Henry Tudor (1457-1509), king of England (1485-1509) and first ruler of the house of Tudor, whose reign initiated a period of national unity following the strife of the 15th century by his marriage to Elizabeth of York marked the end of the Wars of the Roses.Henry VIII --1509-1547, the 2nd son of Henry VIIHis greatest achievement was to initiate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英国国教(即圣公会)in England. He rejected the authority of the pope and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confiscated church lands, and promoted religious reformers to power; Church of England or Anglican Church.Edward VI Mary IElizabeth IJames IHis rule united both nations under a single monarchy, which eventually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Charles ICharles I was king of England from 1625 to 1649. Charles believed in the divine right of kings and did not feel accountable to Parliament. His behavior provoked the English Revolution, which was fought between the armies of the king and those of Parliament. Defeated and convicted of treason by Parliament, Charles was beheaded in January 1649.English Revolutionalso called the Puritan Revolution or the Civil War, general designation for the period in English history from 1640 to 1660. It began with the calling of the Long Parliament by King Charles I and proceeded through two civil wars, the trial and execution of the king, the republican experiments of Oliver Cromwell, and, ultimately, the restoration(复辟) of King Charles II.Oliver Cromwell(克伦威尔)The Glorious Revolution(光荣革命)Parliament in 1689 gave him and Mary the crown jointly (William III and Mary II), provided that they affirm Bill of Rights(《权利法案》)listing and condemning the abuses of James. A Toleration Act gave freedom of worship to Protestant dissenters. This revolution was called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because, unlike that of 1640 to 1660, it was bloodless and successful: It was a victory of Whig principles and Tory pragmatism.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罗马人称其为高卢人)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