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创办《西北文化周刊》的经过及其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407.40 KB
- 文档页数:5
刘国钧先生发起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经过及其影响刘国钧先生是一位热爱图书馆事业的热心人士,他对传播知识、提高公民素质有着强烈的渴望。
为了推动兰州市图书馆的发展,他决定发起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
以下将介绍刘国钧先生发起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经过以及其影响。
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经过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刘国钧先生首先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反复论证和策划,他制定了协会的章程和发展规划,并广泛征求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反馈。
随后,他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经过多次申请和筹备,兰州市图书馆协会于某年某月正式成立。
刘国钧先生当选为首任会长,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工作团队。
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对兰州市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协会通过组织各种主题研讨、讲座、展览等活动,丰富了兰州市图书馆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协会倡导公民阅读,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市民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
协会还致力于引进国内外优秀图书资源,丰富了兰州市图书馆的藏书,为市民提供了更广泛的阅读选择。
兰州市图书馆协会在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社会参与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协会积极组织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推动社会资源的共享和开放。
协会还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建立起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和活动,培养了更多的图书馆爱好者和读者。
这些积极的举措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不仅对兰州市图书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全国范围内的图书馆事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通过宣传和推广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成功经验,其他城市的图书馆也开始关注和借鉴兰州市的先进做法,积极组织类似的协会,并开展各种活动,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张舜徽致刘国钧的一封信作者:王余光来源:《图书与情报》2011年第06期刘国钧,字衡如,1899年11月15日生于江苏南京。
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哲学系,留校图书馆工作。
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修习图书馆学课程,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29至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主编《图书馆学季刊》。
1930年回金陵大学,任教授并先后兼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等职。
1937年随金陵大学内迁成都。
1943年到兰州,任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备主任,1944年任馆长。
1945年7月至1946年9月,国立西北图书馆停办,此时刘先生任中央大学哲学系主任。
1946年9月国立西北图书馆复馆,刘国钧仍任馆长。
1947年2月,国立西北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兰州图书馆,1949年该馆与省立兰州图书馆合并为兰州人民图书馆,即今甘肃省图书馆前身。
1951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1958年起担任系主任。
1980年6月27日病逝世于北京。
著有《中国图书分类法》、《图书馆学要旨》、《图书馆目录》、《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等。
[1]1946年国立西北图书馆复馆,因无馆舍,暂借省立兰州图书馆,联合开放与办公。
此时,张舜徽先生正在兰州大学任教,常去省立兰州图书馆看书或借书。
据《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6年10月25日记:午后偕何自诚助教往游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晤其主者李端揆,谈移时,导观楼上,庋藏之书,凡四部常见之书略备矣。
李字冠卿,兰州人,年三十许,西北大学毕业生,曾从黎劭西、谭戒甫、刘博荣诸君受业,气度温雅,辞意谦婉,亦今日循谨少年也。
[2]又同年11月19日记:午后赴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访李端揆,谈甚畅。
旋从假《陇右金石录》十一本……诸书,携之以归。
[3]又1947年1月4日记:巳刻雇车载所借兰州图书馆书籍十余种,亲往缴还。
与其主者闲话时许。
因得识国立西北图书馆长刘衡如,南京人,年五十余,温温儒雅,近以谋复馆事来兰。
刘国钧与国立西北图书馆同辉三刘国钧先生作为我国图书馆界一代先驱,他既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又是成效卓著的图书馆事业家。
由于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热爱祖国,执着事业,所以他立言真,行必果,著作等身,业绩辉煌。
1943年至1949年在兰州,是先生毕生致力于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段主要经历。
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矢志不移,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座国立西北图书馆,并在实践中撰写了《筹备国立西北图书馆计划书》、《西北今后之图书教育》、《馆藏汉简初释》、《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等多篇文章。
如果说1926年至1937年刘国钧先生硕果累累,以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发展,那么在兰州创办西北图书馆,则是先生勇挑重担,将自己多年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所得,力图建立一个具有近代图书馆学之精神,适用于一切使用图书馆者,以书籍公有而公用之的图书馆的成功实践。
所以这些文章,既是事业实践的历史记载,又闪耀着近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的光芒,可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捧读文章,仍感亲切,对现代图书馆建设和事业发展不无裨益。
现仅略举大端者述之。
首先,明确的办馆思想,对今人仍具借鉴意义。
要办好一个图书馆,清晰的办馆思想为其先,否则,犹如盲人骑瞎马,就不会有健康长足的发展。
办馆思想包括一个图书馆的定位、职能、任务、发展方向、工作目标等。
刘先生在《筹备计划书》开言就明确指出国立西北图书馆为国家而兼具地方性之图书馆。
其工作之目的为保存文献,提高文化,促进学术,以增进人民之知识而协助国家政策之推行。
其办法至少当与国策相适应,举要言之,约有五端。
配合开发西北之方针,搜集有关资料以供学者及从事人员之研究,一也。
访求西北各省之文献古物,加以整理,保存与展览,以引起公众对于西北文化之认识与爱好,二也。
采购各国最近科学名著,搜集各国杂志,以互借及寄存方法,便利各学校员生之使用,而供学者之参考,三也。
采集境内如蒙藏回等各民族之著作,加以研究与翻译,以增进各民族间之认识,而沟通各民族之感情,四也。
学教育作者2019.04纺织巨子刘国钧孔卓DOI:10.16692/ki.wxjyx.2019.04.099刘国钧是中国纺织业巨子。
他白手起家,秉承着实业救国的宏愿,创办了大成纺织染公司。
该厂发展迅速,其产量和规模很快在业界独占鳌头,被经济学家马寅初称为“经济史上的奇迹”。
白手起家1887年,刘国钧出生在江苏靖江生祠镇上。
他的父亲是位读书人,一面在私塾教书,一面参加科举,由于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受到刺激,患上精神疾病,家庭日益贫困。
为维持生计,刘国钧当起了小贩,赚钱生活费。
15岁时,同乡柳秀方带着刘国钧离开靖江,到常州谋生。
刘国钧在埠头镇贩卖麻糕、布匹并结识了陆友仁和蒋盘发。
随后,刘国钧经柳秀方介绍到奔牛镇刘吉升京广洋货店当学徒。
刘国钧头脑灵活,勤劳肯干,将店里滞销积压的布匹挑到乡村去卖,赚的钱都如数交给刘老板。
刘老板对刘国钧的人品和工作能力大加赞赏。
不料刘老板做黄金生意亏了本,无法还清钱庄欠款,迫不得已将京广洋货店关门歇业同时为刘国钧在元泰京货店谋了差事。
刘国钧在元泰京货店担任跑街伙计期间,经常和蒋盘发交流做生意的心得并结识了很多从事布匹生意的老板,逐渐萌生了自己开布店的念头。
1908年,刘国钧和华渭川合资在奔牛镇开设和丰京广洋货店,经营土布、绸缎等,兼办染坊,生意兴隆。
辛亥革命爆发后,奔牛镇的各商户都害怕受到战争的迫害,纷纷关门歇业。
刘国钧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奔牛镇各商号都关门歇业,此时若和丰京广洋货店开业必定生意兴隆。
即使不幸毁于兵灾,自己年纪尚轻还可以东山再起。
为以防不测,刘国钧将500银圆藏起来并让家眷带300银圆回老家。
当时战局混乱,常州地区农民收成又很好,很多人家都将婚事提前准备,置办嫁妆等结婚用品。
和丰京广洋货店顾客盈门,络绎不绝。
刘国钧通过这次险中求胜,大赚一笔,成为奔牛镇的首富。
由商入工1915年,刘国钧与蒋盘发、陆友仁等人集资9万元银洋,创办常州大纶织布股份有限公司。
蒋盘发任经理,刘国钧任协理,总管全厂工作。
刘国钧先生任职金陵大学时期的专业建树
徐雁;谭华军
【期刊名称】《新世纪图书馆》
【年(卷),期】2000(000)005
【摘要】刘国钧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图书馆学家,在图书馆学界久有“北刘南杜”
之称。
其实,作为一个留洋归来的南京籍学人,他的专业建树和学术文化业绩大都是在任职金陵大学时期奠定的。
在他供职于母校金陵大学的十七八年间,形成了以图书馆实务为主业,但决不因此与教书育岗位脱离、决不因此忽视著书立说的特点。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徐雁;谭华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刘国钧先生与西北地方文献——纪念刘国钧先生诞辰110周年
2.试论刘国钧先
生的学术成就——纪念刘国钧先生诞辰120周年3.刘国钧先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学系初创时期的往事略记(1951—1952)4.刘国钧先生在金陵大学及中学的学习情况——基于学籍档案等材料的解读5.刘国钧先生与国立西北图书馆——兼论刘国
钧的办馆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刘国钧先生的学术成就摘要:刘国钧先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著名学者之一,他对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治理等领域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本文将从刘国钧的学术生涯、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学术生涯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刘国钧从王府井书店的员工到北京大学教授的学术历程。
在学术思想方面,本文以刘国钧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治理为例,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
最后,本文重点探讨了刘国钧先生在学术成就方面的贡献,包括他对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深刻思考和有益探索,对我国国家治理的启示以及对学术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刘国钧;学术生涯;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一、学术生涯刘国钧先生出生于1952年,1974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随后到北京城市规划学院任教。
1978年,他加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成为晚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讲师。
1980年,他被派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随后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年回国后,他成为北京大学国情研究所副所长。
同年,他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1998年,他成为北京大学国情研究所所长,开始更为深入地研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民主等重大时代问题。
2016年,他退休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国情研究所所长。
二、学术思想刘国钧先生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治理方面。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启迪中国民众进行时代自我理解和发展方向的学问,是让人们从对自身的解放中找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宝藏。
他强调,中国必须在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中国道路,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民族特点的改革开放模式,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在社会治理方面,他提出了“以法治统一城乡管理”的重要思想,强调城乡治理必须实现法律治理。
他认为,合法性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政府与市民之间必须建立可信赖的合作关系。
三、学术成就刘国钧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刻思考和有益探索。
爱国民族工商业实业巨子,纺织大王刘国钧作者:薛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9期摘要: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是一个群体,很值得研究。
他们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势力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夹缝中诞生并崛起,经历了那么多的大动荡、大纷争,最终成为民族资本企业各领域中的“大王”。
探寻这些民族资本家们面对变故时的心态、所采取的举措以及所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在今天看来,显得尤为珍贵。
关键词:爱国民族工商业实业巨子纺织大王刘国钧民族家研究关于近代无锡的民族资本家,论者关注得比较多,研究也比较充分。
而本文所论,则是无锡近邻——常州的一位民族资本家,即堪称“纺织大王”的爱国实业家刘国钧。
刘国钧(1887-1978),常州人,早年经营布匹生意,1916年与他人联合创办织布厂,之后又独资创办广益布厂,成就令人瞩目,故有“纺织大王”的美誉。
1954年,刘国钧率先将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因此又被誉为“红色资本家”。
刘国钧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至五届代表,1976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副主席、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省工委主任和工商联江苏省主任委员等职。
1978年逝于南京,享年91岁。
一、白手闯荡致富1887年4月2日,刘国钧出生于常州生祠镇。
他的曾祖和祖父辈都有一些从商的经历,如曾祖刘功良曾开设小药铺,兼行医;祖父刘品荣则曾在生祠镇经营土布庄。
但刘国钧的父亲刘黼堂却是个书生,以私塾授课糊口,后因科举落榜而患精神病。
为了养活家人,母亲只得到大户人家做帮佣。
刘国钧8岁就开始折冥镪、纸钱出卖,以获取微利,补贴家用。
10岁时,他己肩挑水果或酒上街贩卖。
13岁时他曾进私塾读书,但仅半年后就因家境贫寒而辍学。
1901年,刘国钧15岁,开始外出闯荡。
先在刘吉升布店打工,不料一年多后布号破产。
刘老板夫妇将他推荐给本镇元泰京货店做学徒。
学徒满师后,他留在元泰当进销货物的跑街伙计。
刘国钧先生发起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经过及其影响
刘国钧先生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成立
了兰州市图书馆协会。
该协会的成立不仅为兰州市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对于推动全国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2年,兰州市图书馆建成并正式开放。
这是西北地区第一家现代化的综合性图书馆。
然而,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发挥兰州市图书馆的作用,更好地服务读者,刘国钧先生在1983年发起成立了兰州市图书馆协会。
该协会旨在为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兰州市图书馆与全国各地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
在协会的带领下,兰州市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
协会组织了不少学术
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同时,协会还积极开展全国范围
内的图书交流活动,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服务。
此外,协会还开展了多项文
化活动,如书法展览、茶艺表演、戏曲公演等等,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文化体验。
随着协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它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
1988年,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协会代表在兰州市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协会筹备会议。
这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史上的
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全国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1990年,全国图书馆协会正式成立,中国图书馆事业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刘国钧先生和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积极
参与和贡献,为全国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第11期◎片纸旧墨中的刘国钧*曹阳,顾晓光*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王重民书信与年谱研究”(项目编号:19BTQ051)研究成果。
今年是刘国钧先生逝世40周年,作为立于中国图书馆界高峰的学术巨擘、图书馆学领域中里程碑式的宗师,刘先生的爱国热忱和学术研究均为人称道。
本文以笔者所藏刘先生墨迹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档案资料与文献的梳理,见微知著,展现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学术贡献。
1生平刘国钧,字衡如,我国近现代著名图书馆学家。
1899年11月15日生于南京,1920年从金陵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在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哲学系学习,加修图书馆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学成回国后任金陵大学图书馆主任,聘为哲学系教授。
同年,当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届出版委员会主任,主编《图书馆学季刊》。
1926年秋,他在李小缘创立的金陵大学图书馆系任教。
1929~1930年,短暂在国立北平图书馆担任编纂部主任后,回到金陵大学任教,兼任图书馆馆长、秘书长、文学院院长。
1943年7月起,先后担任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委会主任、馆长,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国立兰州图书馆馆长,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兰州人民图书馆副馆长兼编目部主任,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1951年8月,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先后任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代理系主任、系主任,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图书小组成摘要文章对多件刘国钧相关书信、墨迹资料进行解读,通过资料与文献梳理,展现其爱国情怀与学术贡献。
所整理墨迹涉及救亡思想、图书馆学教育、中国书史研究等多个领域,用墨迹打开历史,讲述鲜活的学者故事,以纪念先生逝世40周年。
关键词刘国钧书信手稿图书馆学家国立西北图书馆北京大学王重民引用本文格式曹阳,顾晓光.片纸旧墨中的刘国钧[J].图书馆论坛,2020,40(11):125-130.Liu Kwoh-Chuin through ManuscriptsCAO Yang ,GU XiaoguangAbstract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library sci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Dr.Liu Kwoh-chuin made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cholarship and education in this field.By drawing upon manuscripts ,personal letters ,archival records and other materials ,this article shows his patriotic feeling and scholarly contributions.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and Chinese book history research by Dr.Liu.KeywordsLiu Kwoh-chuin ,personal letters ;manuscripts ;library science ;National Northwest Library ;Peking University ;Wang Chung-min125员、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北京图书馆顾问。
刘国钧先生发起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经过及其影响在成立前期,刘国钧先生积极了解国内外图书馆协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成果,逐渐明确了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他意识到,要想建立一个有效的图书馆协会,必须通过积极宣传、组织培训、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加强与兰州市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增进协会会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协会的组织力和影响力。
在组织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过程中,刘国钧先生积极邀请了众多的文化艺术爱好者和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争取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同时,他制定了详细的协会章程和工作计划,并精心策划了成立仪式和启动活动。
通过刘国钧先生和协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兰州市图书馆协会于一九九九年正式成立,成为该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兰州市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刘国钧先生作为协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逐渐成为了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代表人物,他通过不断地宣传和推广协会的工作成果,提高了兰州市图书馆协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对当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协会在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改革和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协会组织各类学术讲座、专题研讨会和职业培训课程,提高了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促进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协会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学校、企业等各个机构、团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打造了一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提高了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兰州市图书馆协会还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作用。
协会通过主办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公益事业,如图书捐赠、义务推广阅读、文化展览等,传递了正能量,倡导了文化艺术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刘国钧先生发起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既是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种贡献,也是对社会文化事业的一种推动。
协会的成立不仅为当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国钧先生发起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的经过及其影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遭受了外来压迫和内部混乱的夹击,导致了许多传统文化载体的严重损失,这也让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变得更加迫切。
1922年,刘国钧先生在兰州市发起成立了兰州市图书馆协会,为推进兰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国钧先生是一个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和教育理想的人,他经常参加民族救亡运动和各类文化教育活动。
在经过深入研究和考察之后,他认识到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在他的倡导下,于1922年10月28日在兰州市正式成立了兰州市图书馆协会。
该协会的宗旨是“振兴教育,提高民智”,旨在协助政府及地方当局,推动兰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在成立之初,兰州市图书馆协会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会员来自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政府机关、学校、文化团体、社会机构等,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组织力量。
协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包括宣传、募捐、赞助和联络等活动,筹集资金和图书,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协会还举办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如读书会、讲座、展览等,倡导读书文化、传播科学知识,为推进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为推动兰州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道德支持。
在协会的支持下,兰州市公共图书馆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智力资源,吸引了广大读者和知识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
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刘国钧先生发起成立兰州市图书馆协会是当时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他倡导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响应,并为兰州市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协会的成立和发展也为其他地区或其他行业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
求实与进取——刘国钧先生创办国立西北图书馆的思想及其对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的影响1引言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先后沦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刚刚在我国兴起的图书馆事业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严重的打击。
国难当头,沦陷区的各种文化学术机关纷纷迁至作为战略大后方的西南、西北地区,大西北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因此出现了暂时的繁荣景象。
为了配合大西北的各项建设计划,1942年国民党政府第三届国民参政会通过了创设第三个国家图书馆——国立西北图书馆的议案,并于1943年春成立筹备委员会。
正值中年却已卓有建树声誉很高的刘国钧先生被聘任为筹委会主任。
是年3月召开筹备会议,决定馆址设在西北的中心——兰州。
2刘国钧先生创办国立西北图书馆的思想刘国钧先生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校图书馆工作,1922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曾先后就任金陵大学图书馆主任兼教授、北平图书馆编纂部主任、中华图书馆协会秘书长等职。
当建立国立西北图书馆的议案确定后,刘先生放弃已有的地位和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勇敢地挑起了这份重任。
这时的刘先生在图书馆学方面已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他立足于本国土壤,不断地引进西方图书馆学的理论与方法,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他渴望建立一个具有“近代图书馆学之精神,适用于一切使用图书馆者,以书籍为公有而公用之的图书馆”。
创办国立西北图书馆的使命,使刘先生这一多年的愿望和理想得以实现。
1943年9月他亲自研究制定了《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备计划书》,首次提出了“西北地方文献”的概念,确定了西北图书馆的方针任务,使西北图书馆的工作建立在一切从西北五省的实际出发,对社会要产生效果的基础之上,用其独具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指导西北图书馆的建设。
1945年因经费困难,西北图书馆奉教育部命令暂行停办。
不久抗日战争结束,大部分人都回到内地任职,而刘先生以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在复馆时,毅然又回到了艰苦的大西北,继续自己的事业,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把一座完整的图书馆交到了人民手中。
刘国钧先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初创时期的往事略记(1951—1952)作者:顾晓光郭鹏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年第06期摘要;刘国钧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图书馆学教育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
文章通过信件、档案和相关文献,撷取他在1951—1952年期间,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任教前后的几个片段,记述他在学科初创时期遇到的困难和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刘国钧;王重民;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分类号;G259.29DOI;10.16603/j.issn1002-1027.2019.06.004刘国钧(1899—1980),字衡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博士。
先生学贯中西,在图书馆学理论、图书分类、图书编目、文献学、中国书史、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为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作出杰出贡献。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吴慰慈在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文集中认为,“他是一位如泰山北斗一般的里程碑式的学者”,“对于中国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学研究的贡献,在20世纪的中国图书馆界,可说是无出其右者”[1]。
今年正值刘国钧先生诞辰120周年,笔者通过信件、档案和相关文献,撷取先生1951-1952年期间,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任教前后的几个片段,以纪念先生及其对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的贡献。
1;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的初创与刘国钧的调入1947年2月,王重民从美国回到国立北平图书馆,并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同年9月,在北京大学胡适校长和北平图书馆袁同礼馆长的帮助下,担任由他参与创立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主任。
学科教育初创,王重民碰到了很多困难,生源得不到保障。
图书馆学专修科在1947年第一学期招收学生8人,第二学期便只剩下3人了,到1949年毕业时仅剩1人[2]。
1949年,图书馆学专修科创立两年后,王重民向校方申请改为四年制本科,但没有通过校务会批准,原因为教授人才不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