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 格式:ppt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论家庭教育

(三)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每一个人均须勤奋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因此 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因此,除必读儒家的《五经》 之外,还应“涉百家之书”,而且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 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 产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 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他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 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 际,“难可以应世经务”。
三、论家庭教育

(四)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颜之推反对骄傲自大,盛气凌人。主张
学习应当虚心,应与师友切磋。他反对
“高谈虚论”,反对“悠闲”度日,提
倡学习要勤勉努力。
四、论读书与修身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 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 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 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 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 利行,秋实也。”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独夜行,犹贤乎瞑目
二、论士大夫教育

(一)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首先,他继承了前辈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认 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他说:“上智不 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这种观点虽 然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但却是他强调士大夫教育作用 的理论依据。由于绝大多数士族子弟都属于中庸之人,他们只有 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否则,终为懵懂之人。 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 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再次,他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 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三、九品中正制的问题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关键。初期选任中 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对士人的品第也比较认真,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 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国家也能选到一些有 用之才。 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位居朝廷的大 世族所把持。他们品评士人,往往把门第家世作为唯一标准。以至“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 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严 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由于前程无忧,也不愿 下苦功去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教育。而门阀世族把持选士任 官大权,归根结蒂也是为皇权所不容的。统治者的权力一旦有所巩固, 必然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选士权的控制。
并立,以体现“贵族士庶皆需教”的原则。西晋国子学是我国 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
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第一节 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二、专门学校的设置 三国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 是我国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后秦姚兴、梁朝武帝 也设置“律学”。

三、论家庭教育

(二)要爱与教相结合 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爱”与“教”的关系。颜之推批评当时许 多家庭的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一味放纵:“饮食运为, 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别人提醒他时还不以为然。 这样,孩子就会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等到孩子逐渐长大,不 良行为也愈加明显,这时父母才觉察到,开始加以管教。然而已 经难以奏效了,反而导致子女的抵触对抗:“捶挞至死而无威, 忿怒日隆而增怨。”所以颜之推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 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庄重严肃, 但不能过于严厉,要严慈有度,所谓“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 畏惧而生孝”。


三、论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包括胎教,而出生后的教育也要及早进行。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就是说教育当 自婴儿会看大人脸色的时候开始。因为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人在幼年时单纯 专一,容易接受教育,而长大以后思想复杂了,不易调教,所以 一定要抓住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而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 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教育的习惯在内,能 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个基础打好了,以后就省心了。

316年,汉刘曜亡晋。此后,北方建立了许多割据政权,一场混战长达
百余年,史称“十六国之乱”。

317年,司马睿称帝于建康,国号东晋(已亡之晋称西晋),偏安江南 一隅。 420年,东晋亡。相继建立的朝代为宋、齐、梁、陈,史称“南朝”。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后历北齐、北周,史称“北朝”。 581年,杨坚称帝,国号隋,北周亡。589年,灭南朝陈。南北重归一 统。
二、九品中正制及其实施过程

就是由“中正”官负责考察人才,按九品定级,朝廷再按品授官。 该制度开始实施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 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过程
(一)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或“贤有识 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 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 制。中正的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能 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第一节 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 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学士10人,其他 还置有正令史、书令史、幹、门 吏、典观吏等吏员数人。总明观 设置后,至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国学兴建方废。在刘宋后期, 总明观虽是由于国学的荒废而出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 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 退居次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总明观的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 分科相同,但它在四科之上以机构较完备的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 机构,则较四馆仅以两位儒学士总之,在管理上要更加完善,也 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 的制度。


而无见者也。”(《颜氏家训·勉学》)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
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
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 得不依靠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于是形成了门 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 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九品中正”
选士制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二、论士大夫教育

(二)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 (三)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 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 在德育方面,他承袭了儒家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
Baidu Nhomakorabea
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 的。


第一节 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西晋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阶层──门阀世族。 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 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惠帝时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入国子学,
六品以下子弟入太学。此后,各朝中央官学都是国子学与太学
二、九品中正制及其实施过程

(二)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 价。“家世”也称“品”,才德称“状”,中正官根据士人的 “品”、“状”评定品级。具体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按品授官
品第士人的材料逐级审核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 司徒呈吏部待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品 第越高官职越大。

关于“艺”的教育,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 教育途径。 “艺”的教育内容除了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处身士大夫社 会生活中所需要的“杂艺”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内容方面,颜之推 还提出士大夫子弟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知稼穑之艰难”。 关于德育与艺教两者之间的关系,颜之推认为是互相联系的。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
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 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北魏也曾设医学博士以教弟子。
第一节 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文帝征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师, 开儒学馆于京郊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朱膺之、庾尉 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文帝也数临学馆,奖励生徒。翌年,又使 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馆,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 谢元立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自汉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而此时兴办的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 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却与研究经术的儒学并列, 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立都洛阳。次年刘备称帝于
成都,国号蜀。222年,孙权自称吴王,自此天下三分,史称三国。 263年,魏灭蜀,同年,司马炎废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280年,晋

灭吴,天下重归于一。290年,武帝病卒,“八王之乱”生,随之又爆
发各族人民起义。

第三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颜之推(531-约595年),字介, 梁朝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祖籍琅 邪临沂。 颜之推出身于士族家庭,父亲颜勰, 仕梁至咨议参军。颜氏有家学传统, 世代相传《周官》、《左氏春秋》等 儒家专门学术,颜之推少时即传家业。


从士族地主的立场出发,为保持自己 家族的传统与地位,他根据自己的经 历和体验,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 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 家训》,用以训诫其子孙。这部著作 是我们了解颜之推教育思想的主要依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