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9含解析

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9含解析

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9含解析
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9含解析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2018届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9)

多项选择你能过关吗?

.(2017·广东省深圳市高三2月第一次调研)如图甲所示,质量m =1 kg 、初速度v 0=6 m/s 的物块受水平向左的恒力F 作用,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从O 点开始向右运动,O 点为坐标原点,整个运动过程中物块速率的平方随位置坐标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g =10 m/s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 =2 s 时物块速度为零

B .t =3 s 时物块回到O 点

C .恒力F 大小为2 N

D .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解析:选ACD.通过图象可知,物块在恒力F 作用下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恒力F 反向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图线求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恒力F 和摩擦力的大小.

物体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v 2

02x 1=362×6 m/s 2=3 m/s 2,物体匀减速直线运动的

时间为:t 2=v 0a 1=63 s =2 s ,故A 正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2=v′2

2×x 2=162×8 m/s

2

=1 m/s 2

,反向加速到出发点的时间t′=

2x 1

a 2=2×6

1

s =2 3 s ,故B 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a 2,F -f =ma 2,联立两式解得F =2 N ,f =1 N ,则动摩擦因数为μ=

f

mg =1

10

=0.1,故C 、D 正确. 一、选择题

1.(2017·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用一根绳子竖直向上拉一个物块,物块从静止开始运动,绳子拉力的功率按如图所示规律变化,已知物块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0~t 0时间内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 0时刻后功率保持不变,t 1时刻物块达到最大速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块始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 .0~t 0时间内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P 0

mt 0

C .t 0时刻物块的速度大小为

P 0

mg

D .0~t 1时间内物块上升的高度为P 0mg ?

????t 1-t 02-P 2

2m 2g 3

解析:选D.t 0时刻以后,功率保持不变,结合P =Fv 分析牵引力的变化,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加速度的变化.根据P =Fv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P-t 的关系式,结合图线的斜率求出加速

度.P-t 图线围成的面积表示牵引力做功的大小,根据动能定理求出0~t 1时间内物块上升的高度.0~t 0时间内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 0时刻后功率保持不变,根据P =Fv 知,v 增大,F 减小,物块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减小到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错误;根据P 0=Fv =Fat ,F =mg +ma 得P =(mg +ma)at ,可知图线的斜率k =P 0t 0=m(g +a)a ,可知a≠P 0

mt 0,

故B 错误;在t 1时刻速度达到最大,F =mg ,则速度v =P 0mg ,可知t 0时刻物块的速度大小小于P 0

mg ,

故C 错误;P-t 图线围成的面积表示牵引力做功的大小,根据动能定理得,P 0t 0

2

+P 0(t 1-t 0)-mgh

=12mv 2,解得h =P 0mg ?

????t 1-t 02-P 2

2m 2g 3,故D 正确.

2.(2017·河南省高考物理预测试卷)如图所示,假设质量为m 的运动员,在起跑阶段前进的距离x 内,重心上升高度为h ,获得的速度为v ,阻力做功为W 阻、重力对人做功W 重、地面对人做功W 地、运动员自身做功W 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面对人做的功W 地=12mv 2

+mgh

B .运动员的机械能增加了12mv 2

+mgh

C .运动员的重力做功为W 重=mgh

D .运动员自身做功W 人=12

mv 2

+mgh +W 阻

解析:选B.A 、地面对人作用时,由于人的脚并没有离开地面,故地面的力对运动员并不做功,故A 错误;B 、起跑过程,重力势能增加mgh ,动能增加12mv 2,故机械能增加量为mgh +12mv 2

,故

B 正确;

C 、重心上升h ,故重力做功为W 重=-mgh ,故C 错误;

D 、根据动能定理有:W 人+W 阻-mgh =12mv 2,故W 人=12

mv 2

+mgh -W 阻,故D 错误.

3.(2017·广东华南三校联考)(多选)正在粗糙水平面上滑动的物块,从t 1时刻到t 2时刻受到恒定的水平推力F 的作用,在这段时间内物块做直线运动,已知物块在t 1时刻的速度与t 2时刻的速度大小相等,则在此过程中( ) A .物块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物块的位移可能为零 C .合外力对物块做功一定为零 D .F 一定对物块做正功

解析:选ACD.物块做直线运动,合外力与速度共线,由于初、末速度相等,则物块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 正确.当物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先减小为

零,然后反向增大,则力F 与初速度方向相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减速时加速度大小a 1=F +f

m ,

反向加速时加速度大小a 2=

F -f m

,结合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

0=2ax 分析可知,减速时位移大小小于反向加速时位移大小,则B 错误.因初、末速度相等,则合外力做功为零,由动能定理有W F +W f =0,因摩擦力做负功,则推力F 一定对物块做正功,C 、D 正确.

4.(2017·河南三市二模)(多选)如图所示,电梯质量为M ,电梯地板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轻质钢索拉动电梯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上升高度为H 时,速度达到v.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在这个过程中( ) A .物块所受支持力与钢索拉力之比为m ∶M B .地板对物块的支持力做的功等于12mv 2

+mgH

C .物块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等于1

2

mgv

D .电梯及物块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增加量等于12

(M +m)v 2

解析:选BC.钢索拉力T =(M +m)(g +a),物块所受支持力F N =m(g +a),所以F N T =m

M +m ,A 项错

误.对物块m ,由动能定理有WF N -mgH =12mv 2,得WF N =12mv 2

+mgH ,B 项正确.因物块做初速度

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其平均速度v =v 2,物块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P G =mg v =1

2mgv ,

C 项正确.电梯及物块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增加量等于(M +m)gH +12(M +m)v 2

,D 项错误.

5.(多选)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1

1H +2

1H→3

2He +γ是核聚变反应方程 C .β射线是由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产生的 D .α射线是由氦原子核衰变产生的

解析:选A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选项A 正确;核聚变就是两个轻核相聚碰撞,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过程,B 选项是典型的核聚变方程,选项B 正确;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发生β衰变时,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高速电子,即β粒子,选项C 错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发生α衰变时,原子核中的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在一起形成氦核(即α粒子)而从原子核中释放出来,选项D 错误.

6.(2017·广州市二模)(多选)用某单色光照射金属钛表面,发生光电效应.从钛表面放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钛的逸出功为6.63×10

-19

J

B .钛的极限频率为1.0×1015

Hz 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0×10

-18

J

D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解析:选AB.当最大初动能为零时,入射光的频率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则νc =1.0×1015

Hz ,可知逸出功W 0=hνc ≈6.63×10

-19

J ,故A 、B 正确.入射光的频率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越大,根据该图无法得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故C 错误.由图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一次函数关系,不是正比关系,故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017·南阳市一中第四次模拟)如图所示,在无限长的竖直边界AC 和DE 间,上、下部分分别充满方向垂直于ADEC 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上部分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0,OF 为上、下磁场的水平分界线.质量为m 、带电荷量为+q 的粒子从AC 边界上与O 点相距为a 的P 点垂直于AC 边界射入上方区域,经OF 上的Q 点第一次进入下方区域,Q 与O 点的距离为3a.不考虑粒子重力.

(1)求粒子射入时的速度大小;

(2)要使粒子不从AC 边界飞出,求下方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应满足的条件;

(3)若下方区域的磁感应强度B =3B 0,粒子最终垂直DE 边界飞出,求边界DE 与AC 间距离的可能值.

解析:(1)设粒子在OF 上方做圆周运动半径为R ,由几何关系可知: R 2

-(R -a)2

=(3a)2

,R =5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qvB 0=m v 2

R ,解得:v =5aqB 0

m

(2)当粒子恰好不从AC 边界飞出时,设粒子在OF 下方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1, 由几何关系得:r 1+r 1cos θ=3a ,cos θ=35,所以r 1=15a 8,根据qvB 1=mv

2

r 1

解得:B 1=8B 03,当B 1>8B 0

3

时,粒子不会从AC 边界飞出.

(3)当B =3 B 0时,粒子在OF 下方的运动半径为:r =5

3a ,设粒子的速度方向再次与射入磁

场时的速度方向一致时的位置为P 1,则P 与P 1的连线一定与OF 平行,根据几何关系知:PP 1

=4a ;所以若粒子最终垂直DE 边界飞出,边界DE 与AC 间的距离为:

L =n PP 1=4na(n =1,2,3…);

答案:(1)5aqB 0m (2)B 1>8B 0

3时粒子不会从AC 边界飞出 (3)L =4na(n =1,2,3…)

2.(2017·高考江苏卷)如图所示,两条相距d 的平行金属导轨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其右端接一阻值为R 的电阻.质量为m 的金属杆静置在导轨上,其左侧的矩形匀强磁场区域MNPQ 的磁

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竖直向下.当该磁场区域以速度v 0匀速地向右扫过金属杆后,金属杆的速度变为v.导轨和金属杆的电阻不计,导轨光滑且足够长,杆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且两端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求:

(1)MN 刚扫过金属杆时,杆中感应电流的大小I ; (2)MN 刚扫过金属杆时,杆的加速度大小a ; (3)PQ 刚要离开金属杆时,感应电流的功率P. 解析:(1)感应电动势E =Bdv 0 感应电流I =E

R

解得I =Bdv 0

R

(2)安培力F =BId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a 解得a =B 2d 2

v 0

mR

(3)金属杆切割磁感线的速度v′=v 0-v ,则 感应电动势E =Bd(v 0-v) 电功率P =E

2R

解得P =

B 2d

2

v 0-v 2

R

答案:(1)Bdv 0R (2)B 2d 2

v 0mR (3)

B 2d

2

v 0-v

2

R

高考物理重点专题突破 (70)

1.正确、灵活地理解应用折射率公式 (1)公式为n=sin i sin r(i为真空中的入射角,r为某介质中的折射角)。 (2)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入射角、折射角是可以随光路的逆向而“换位”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记忆:折射率等于真空中光线与法线夹角的正弦跟介质中光线与法线夹角的正弦之比,再简单一点说就是大角的正弦与小角的正弦之比。 2.n的应用及有关数学知识 (1)同一介质对紫光折射率大,对红光折射率小,着重理解两点:第一,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第二,同一介质中,频率越大的光折射率越大。 (2)应用n=c v,能准确而迅速地判断出有关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波长、入射光线与 折射光线偏折程度等问题。 3.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1.半径为R、介质折射率为n的透明圆柱体,过其轴线OO′的截面如图所示。位于截面所在的平面内的一细束光线,以入射角i0由O点入射,折射光线由上边界的A点射出。当光线在O点的入射角减小至某一值时,折射光线在上边界的B点恰好发生全反射。求A、B两点间的距离。 解析:当光线在O点的入射角为i0时,设折射角为r0,由折射定律得sin i0 sin r0=n① 设A点与左端面的距离为d A,由几何关系得

sin r 0= R d A 2+R 2 ② 若折射光线恰好发生全反射,则在B 点的入射角恰好为临界角C ,设B 点与左端面的距离为d B ,由折射定律得 sin C =1n ③ 由几何关系得 sin C = d B d B 2+R 2 ④ 设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d ,可得d =d B -d A ⑤ 联立①②③④⑤式得 d =? ????1 n 2-1-n 2-sin 2i 0sin i 0R 。⑥ 答案:? ????1 n 2-1-n 2-sin 2i 0sin i 0R 1.测玻璃的折射率 常用插针法:运用光在玻璃两个界面处的折射。 如图所示为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对光路的侧移。用插针法找出与入 射光线AO 对应的出射光线O ′B ,确定出O ′点,画出折射光线OO ′,量出入射角i 和折射角r ,根据n = sin i sin r 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2.测水的折射率 常见的方法有成像法、插针法、观察法、视深法等。 (1)成像法 原理:利用水面的反射成像和水面的折射成像。 方法:如图所示,在一盛满水的烧杯中,紧挨杯口竖直插一直尺,在直尺 的对面观察水面,能同时看到直尺在水中的部分和露出水面部分的像,若从点P 看到直尺在水下最低点的刻度B 的像B ′(折射成像)恰好跟直尺在水面上刻度A 的像A ′(反射成像)重合,读出AC 、BC 的长,量出烧杯内径d ,即可求 出水的折射率 n = (BC 2+d 2)(AC 2+d 2) 。

2015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卷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 理科综合能力侧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 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 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3 Fe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 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 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 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 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1 4 0.1molgL MgSO溶液滴入 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 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 Mg(OH)2的小

高中高考物理试卷试题分类汇编.doc

2019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热学部分) 全国卷 I 33. [物理—选修 3–3]( 15 分) (1)( 5 分)某容器中的空气被光滑活塞封住,容器和活塞绝热性能良好,空气可视 为理想气体。初始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与外界相同,压强大于外界。现使活塞缓慢移动,直 至容器中的空气压强与外界相同。此时,容器中空气的温度__________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温度,容器中空气的密度__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空气 的密度。 (2)( 10分)热等静压设备广泛用于材料加工中。该设备工作时,先在室温下把惰性 气体用压缩机压入到一个预抽真空的炉腔中,然后炉腔升温,利用高温高气压环境对放入炉腔 中的材料加工处理,改善其性能。一台热等静压设备的炉腔中某次放入固体材料后剩余的 容积为 m3,炉腔抽真空后,在室温下用压缩机将10瓶氩气压入到炉腔中。已知每瓶氩气的 容积为×10-2 m3,使用前瓶中气体压强为×107Pa,使用后瓶中剩余气体压强为×106Pa;室温温度为 27 ℃。氩气可视为理想气体。 (i)求压入氩气后炉腔中气体在室温下的压强; (i i )将压入氩气后的炉腔加热到 1 227 ℃,求此时炉腔中气体的压强。 全国卷 II 33. [ 物理—选修 3-3] ( 15 分) (1)( 5分)如 p-V 图所示, 1、2、 3三个点代表某容器中一定量理想气体的三个不同 状态,对应的温度分别是 T1、T2、 T3。用 N1、N2、N3分别表示这三个状态下气体分子在单位 时间内撞击容器壁上单位面积的次数,则N1______N2, T1______T3, N2 ______N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1含解析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2018届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1) 一、选择题 1.(2017·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如图所示,中间有孔的物块A 套在光滑的竖直杆上,通过滑轮用不可伸长的轻绳将物体拉着匀速向上运动,则关于拉力F 以及拉力作用点的移动速度v 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 不变,v 不变 B .F 增大,v 减小 C .F 增大,v 增大 D .F 增大,v 不变 解析:选B.设绳子与竖直方向上的夹角为θ,因为A 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合力为零,有:Fcos θ=mg ,因为θ增大,则F 增大,物体A 沿绳子方向上的分速度v 1=vcos θ,因为θ增大,则v 减小,故B 正确,ACD 错误. 2.(2017·重庆市永川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撤掉挡板A 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竖直向下 B .图乙中固定在竖直面内的圆环内径r =1.6 m ,小球沿环的内表面通过最高点的速度可以为2 m/s C .图丙中皮带轮上b 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等于a 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a 点的半径为r ,b 点的半径4r ,c 点的半径为2r) D .图丁中用铁锤水平打击弹簧片后,B 球比A 球先着地 解析:选C.开始小球受重力、弹簧的弹力和支持力处于平衡,重力和弹簧的合力方向与支持力方向相反,撤掉挡板的A 的瞬间,支持力为零,弹簧弹力不变,则弹力和重力的合力方向与之前支持力的方向相反,则加速度的方向为垂直挡板向下.故A 错误.小球在圆环的最高点的临 界情况是:mg =m v 2r ,解得v =gr =4 m/s ,知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4 m/s.故B 错误.a 、c 两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根据a =v 2r ,则a 、c 两点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2∶1,b 、c 两点的角速度相等,根据a =rω2,则b 、c 两点的加速度之比为2∶1,可知a 、b 两点的加速度相等.故C 正确.图丁中用铁锤水平打击弹簧片后,A 做平抛运动,B 做自由落体运动,两球同时落地.故D 错误.故选C. 3.如图,在x 轴上方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x 轴下方存在垂直纸面 向外的磁感应强度为B 2 的匀强磁场.一带负电的粒子从原点O 以与x 轴成60°角的方向斜向上射入磁场,且在上方运动半径为R(不计重力),则( ) A .粒子经偏转一定能回到原点O B .粒子在x 轴上方和下方两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之比为2∶1

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题专题

力学题的深入研究 最近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几道力学题虽然不是特别难,但容易错,并且辅导书对这几道题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或浅尝辄止,本文对其深入研究,以飨读者。 【题1】(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 ○ 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 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 m/s 2,若用a 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 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原解析】一般的辅导书是这样解的: ①和②一起研究:根据T s s v n n n 21++=,其中s T 1.050 15=?=,得

1.0210)01.1100.9(25??+=-v =s m /00.1,1 .0210)28.1201.11(2 6??+=-v =s m /16.1, 1 .0210)06.1028.12(2 7??+=-v =s m /14.1,因为56v v >,67v v <,所以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这样解是有错误的。其中5v 是正确的,6v 、7v 是错误的。因为公式T s s v n n n 21++=是匀变速运动的公式,而在6、7之间不是匀变速运动了。 第一问应该这样解析: ①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如果继续做匀加速运动的话,则6、7之间的距离应该为01.1300.201.11s 5667=+=?+=s s ,但图中cm s 28.1267=,所以是在6和7之间开始减速。 第二问应该这样解析: ②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加速度s m s m T s a /00.2/1 .01000.222 2=?=?=- 所以s m aT v v /20.11.000.200.156=?+=+=。 因为s m T s s v /964.01 .0210)61.866.10(22 988=??+=+=- aT v v -=87=s m /16.11.0)2(964.0=?--。 ③ 首先求相邻两个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从第7点开始依次为,cm s 99.161.860.101=-=?,cm s 01.260.661.82=-=?, cm s 00.260.460.63=-=?,求平均值cm s s s s 00.2)(3 1321=?+?+?=?,所以加速度222 2/.1 .01000.2s m T s a -?=?==2/00.2s m 根据ma =mg μ,得g a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实际上'ma f mg =+μ(此式中f 为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力),得m f g a +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因为a a >'所以g a =μ的测量值偏大。

全国新课标I卷2015年高考物理试卷word版,详解版

2015年新课标I高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分)两相邻匀强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不同,方向平行,一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粒子的()A.轨道半径减少,角速度增大B.轨道半径减少,角速度减少 C.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增大D.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减少 考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专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专题. 分析:通过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得知轨道半径的公式,结合该公式即可得知进入到较弱磁 场区域后时,半径的变化情况;再利用线速度与角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式,即可得知进入弱 磁场区域后角速度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足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于洛伦兹力,由牛顿第二定 律有: qvB= 得:R= 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B减小,所以R增大. 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为:v=ωR 线速度v不变,半径R增大,所以角速度减小,选项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该题要明确洛伦兹力始终不做功,洛伦兹力只是改变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还 要熟练的掌握半径公式R=和周期公式等. 2.(6分)如图,直线a、b和c、d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N、P、Q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φM,φN,φP,φQ,一电子由M点分别到N点和P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 A.直线a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Q B.直线c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N C.若电子由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正功 D.若电子由P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负功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 3--4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3--4 1.(2020福建卷).一列简谐波沿x轴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此时质点P正沿y轴负方向运动,其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则该波的传播方向和波速分别是 A.沿x轴负方向,60m/s B.沿x轴正方向,60m/s C.沿x轴负方向,30 m/s D.沿x轴正方向,30m/s 答案:A 2.(1)(2020福建卷)(6分)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 ①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 ......的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沿遮光筒轴线照在屏中心时,应放 上单缝和双缝 B.测量某条干涉亮纹位置时,应使测微目镜分划中心刻线 与该亮纹的中心对齐 C.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可用测微目镜测出n条亮纹间的距离a,求出相邻两条亮纹间距x/(1) V =- a n ②测量某亮纹位置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右图,其示数为___mm。 答案:①A ②1.970 3.(2020上海卷).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表 面,有光电子逸出,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取决于入射光的( )

(A )频率 (B )强度 (C )照射时间 (D )光子数目 答案: A 4.(2020上海卷).下图为红光或紫光通过双缝或单缝所呈现的图样,则( ) (A )甲为紫光的干涉图样 (B )乙为紫光的干涉图样 (C )丙为红光的干涉图样 (D )丁为红光的干涉图样 答案: B 5.(2020上海卷).如图,简单谐横波在t 时刻的波形如实线所示,经过?t =3s ,其波形如虚线所示。已知图中x 1与x 2相距1m ,波的周期为T ,且2T <?t <4T 。则可能的最小波速为__________m/s ,最小周期为__________s 。 答案:5,7/9, 6.(2020天津卷).半圆形玻璃砖横截面如图,AB 为直径,O 点为圆心,在该截面内有a 、b 两束单色可见光从空气垂直于AB 射入玻璃砖,两入射点到O 的距离相等,两束光在半圆边界上反射和折射的情况如图所示,则a 、b 两束光 A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a 光的传播速度较大 B .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水中,b 光的折射角大 C .若a 光照射某金属表面能发生光电效应,b 光也一定能 D .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a 光的相邻亮条纹间距大 解析:当光由光密介质—玻璃进入光疏介质—空气时发生折射或全反射,b 发生全反射说明b 的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a 发生折射说明a 的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比较可知在玻璃中a 的临界角大于b 的临界角;根据临界角定义有n C 1 sin = 玻璃对 (A ) (B ) (C ) (D )

原子核-高考物理总复习-高考物理总复习讲义

第64讲 原子核 弱项清单,核反应方程的书写没有真正了解衰变的本质特征,核反应方程式书写错误,质 量亏损的方程ΔE =Δmc 2 写错,对核反应中吸能和放能不理解. 知识整合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某些元素________放射某些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这些元素称为________.

2.三种射线的实质与对比 3.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________. (2)核电荷数(Z):等于核内____________,也等于核外____________,还等于元素周期表中的____________. (3)核质量数(A):等于核内的________,即________与________之和. (4)原子核通常用A Z X 表示.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________.有放射性的称放射性________. 二、原子核的衰变 1.定义: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________的变化叫原子核的________. 2.分类 (1)α衰变:A Z X →A -4Z -2Y +4 2He ,同时放出γ射线; (2)β衰变:A Z X → A Z +1Y +0 -1e ,同时放出γ射线. 3.半衰期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________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2)半衰期的大小由放射性元素的________决定,跟原子所处的外部条件(如压强、温度等)和化学状态(如单质或化合物)无关.

三、放射性同位素及应用 1.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应用于工业、探伤、农业、医疗等. 2.做示踪原子. 四、核反应 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核,产生另一种新核的反应过程. 典型核反应: 1.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14 7N+42He→17 8O+11H.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94Be+42He→12 6C+10n. 3.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为:2713Al+42He→3015P+10n,3015P →3014Si+01e. 常见的核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五、核力与结合能 1.核力和结合能 由于原子核中的核子间存在强大的核力,使得原子核成为一个坚固的集合体,要把原子核中的核子拆散,就得克服核力而做巨大的功,反之,要把核子集合成一个原子核,就要放出巨大的能量. 原子核是核子结合在一起的,要把它们分开,也需要能量,这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原子核越大,结合能越________,因此有意义的是它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________,也叫平均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越________,表示原子核子核中核子结合的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2.质能方程 (1)质能方程:________,m是物体的质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 上述表明:物体的质量和能量间有一定联系,即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当物体的能量增加或减小ΔE,它的质量也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Δm,ΔE与Δm的关系是________. (2)质量亏损 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释放能量,按上述关系,原子核的质量要________组成原子核的核子总质量,这个质量差异叫质量亏损. 3.获得核能的途径 (1)重核裂变:重核俘获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为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核的反应过程.重核裂变的同时放出几个________,并释放出大量核能.重核裂变时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临界体积. (2)轻核聚变:某些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过程,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核能,要想使氘和氚核合成氦核,必须达到几百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因此聚变反应又叫________. 方法技巧考点1 原子核和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规律及实质 (1)两种衰变的比较

备战2021新高考物理重点专题:受力分析与平衡练习(二)

备战2021新高考物理-重点专题-受力分析与平衡练习(二) 一、单选题 1.一条形磁体静止在斜面上,固定在磁体中心的竖直上方的水平导线中通有垂直纸面向里的恒定电流,如图所示.若将磁体的N极位置与S极位置对调后,仍放在斜面上原来的位置,则磁体对斜面的压力F N和摩擦力F f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A.F N增大,F f减小 B.F N减小,F f增大 C.F N与F f都增大 D.F N与F f都减小 2.如图所示,有8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木板叠放在一起,每个木板的质量为100 g,某人用手在这叠木板的两侧加一水平压力F,使木板水平静止.若手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木板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 m/s2.则水平压力F至少为() A.8 N B.16N C.15 N D.30 N 3.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一根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通过光滑的轻质滑轮悬挂一重物。轻绳一端固定在墙壁上的A点,另一端从墙壁上的B点先沿着墙壁缓慢移到C点,后由C点缓慢移到D点,不计一切摩擦,且墙壁BC段竖直,CD段水平,在此过程中关于轻绳的拉力F 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一直减小 B.F一直增小 C.F先增大后减小 D.F先不变后增大 4.如图所示,倾角为的粗糙斜劈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物体a放在斜劈上,轻质细线一端固定在物体a上,另一端绕过光滑的滑轮固定在c点,滑轮2下悬挂物体b,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将固定点c向左移动少许,而a与斜劈始终静止,则()

A.斜劈对物体a的摩擦力减小 B.斜劈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C.细线对物体a的拉力增大 D.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减小 5.如图所示,体操运动员在保持该姿势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环对人的作用力保持不变 B.当运动员双臂的夹角变小时,运动员会相对轻松一些 C.环对运动员的作用力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运动员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环对运动员的支持力 6.如图所示,用一水平力将木块压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现增加外力,则关于木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说法正确的是() A.都变大 B.都不变 C.静摩擦力不变,最大静摩擦力变大 D.静摩擦力增大,最大静摩擦力不变 7.如图所示,A、B两物体靠在一起静止放在粗糙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kg, kg,A、B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均为0.6,g取10m/s2,若用水平力F A=8N推A物体。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对B的水平推力为8N B.B物体受4个力作用 C.A物体受到水平面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6N D.若F A变为40N,则A对B的推力为32N 8.如图所示,一只可视为质点的蚂蚁在半球形碗内缓慢从底部经过a点爬到最高点b点,之后开始沿碗下滑并再次经过a点滑到底部,蚂蚁与碗内各处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且小于1,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5年高考理综-全国卷1答案--物理部分

2015年理综 全国卷1 物理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126分)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l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l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两相邻匀强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不同、方向平行。一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粒子的 A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增大 B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减小 C .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增大 D .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减小 15.如图,直线a 、b 和c 、d 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 、N 、P 、Q 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M ?、N ?、P ?、Q ?。一电子由M 点分别运动到N 点和P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 A .直线a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M ?>Q ? B .直线c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M ?>N ? C .若电子由M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正功 D .若电子由P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负功 16.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l ,在原、副线圈的回路中分别接有阻值相同的电阻,原线圈一侧 接在电压为220 V 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如图所示。设副线圈回路中电阻两 端的电压为U ,原、副线圈回路中电阻消耗的功率的比值为k 。则 A .U=66V ,k=19 B .U=22V ,k=19 C .U=66V ,k=13 D .U=22V ,k=13 17.如图,一半径为R 、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 水平。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P 点上方高度R 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 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 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 mg ,g 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 表示质点从P 点运动到N 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A .W =12 mgR ,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 点 B .W >12 mgR ,质点不能到达Q 点 C .W =12 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D .W<12 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18.一带有乒乓球发射机的乒乓球台如图所示。水平台面的长和宽分别为L 1 和L 2,中间球网高度为h 。发射机安装于台面左侧边缘的中点,能以不 同速率向右侧不同方向水平发射乒乓球,发射点距台面高度为3 h 。不计 空气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若乒乓球的发射速率υ在某范围内, 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向,就能使乒乓球落到球网右侧台面上,则υ的最大 取值范围是 D

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

20XX 年高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电磁感应 (全国卷1)17.某地的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向下,大小为54.510-?T 。一灵敏电压表连接在当地入海河段的两岸,河宽100m ,该河段涨潮和落潮时有海水(视为导体)流过。设落潮时,海水自西向东流,流速为2m/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河北岸的电势较高 B .河南岸的电势较高 C .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9mV D .电压表记录的电压为5mV 【答案】BD 【解析】海水在落潮时自西向东流,该过程可以理解为:自西向东运动的导体棒在切割竖直向下的磁场。根据右手定则,右岸即北岸是正极电势高,南岸电势低,D 对C 错。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51092100105.4--?=???==BLv E V, B 对A 错。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导体棒切割磁场的实际应用题。 (全国卷2)18.如图,空间某区域中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方向水平,且垂直于纸面向里,磁场上边界b 和下边界d 水平。在竖直面内有一矩形金属统一加线圈,线圈上下边的距离很短,下边水平。线圈从水平面a 开始下落。已知磁场上下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水平面a 、b 之间的距离。若线圈下边刚通过水平面b 、c (位于磁场中)和d 时,线圈所受到的磁场力的大小分别为b F 、c F 和d F ,则 A.d F >c F >b F B.c F b F >d F D.c F

安培力b F ,由于线圈的上下边的距离很短,所以经历很短的变速运动而进入磁场,以后线圈中磁通量不变不产生感应电流,在c 处不受安培力,但线圈在重力作用下依然加速,因此从d 处切割磁感线所受安培力必然大于b 处,答案D 。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线圈切割磁感线的竖直运动,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解。 (新课标卷)21.如图所示,两个端面半径同为R 的圆柱形铁芯同轴水平放置,相对的端面之间有一缝隙,铁芯上绕导线并与电源连接,在缝隙中形成一匀强磁场.一铜质细直棒ab 水平置于缝隙中,且与圆柱轴线等高、垂直.让铜棒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铜棒下落距离为0.2R 时铜棒中电动势大小为1E ,下落距离为0.8R 时电动势大小为2E ,忽略涡流损耗和边缘效应.关于1E 、2E 的大小和铜棒离开磁场前两端的极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1E >2E ,a 端为正 B 、1E >2E ,b 端为正 C 、1E <2E ,a 端为正 D 、1 E <2E ,b 端为正 答案:D 解析:根据E BLv =,1E B =?, 2E B =?1E <2E 。又根据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从a 到b ,在电源内部,电流是从负极流向正极的,所以选项D 正确。 (北京卷)19.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两个相同的下灯泡L 1和L 2分别串联一个带铁芯的电感线圈L 和一个滑动变阻器R 。闭合开关S 后,调整R ,使L 1和L 2发光的亮度一样,此时流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为I。然后,断开S。若t '时刻再闭合S,则在t '前后的

高中物理全套培优讲义

U x 第1讲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 (考纲要求 Ⅰ) 1.质点 (1)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叫质点. (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2.参考系 (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的物体做参考,这个被选作参考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取: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 ) (2)只要是体积很小的物体,就能被看作质点. ( ) (3)参考系必须要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 ( ) (4)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取同一参考系. ( ) 答案 (1)√ (2)× (3)× (4)√ 位移、速度 (考纲要求 Ⅱ)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一个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路程.( ) (2)一个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路程不会大于位移的大小. ( ) (3)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 ) (4)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该时刻(或该位置)物体运动的方向.( ) 答案 (1)√ (2)× (3)√ (4)√

高考物理专题物理学史知识点全集汇编

高考物理专题物理学史知识点全集汇编 一、选择题 1.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利用“理想斜面”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B.牛顿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D.开普勒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证明了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从而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小球质量越大下落越快”的错误观点 2.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下列关于伽利略在实验方法及实验成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运用逻辑推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B.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倾角一定时,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开始滚动,加速度相同C.通过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D.为了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了理想实验法 3.下列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富兰克林命名了正、负电荷 B.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库仑扭秤实验确定库仑定律 C.麦克斯韦提出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电场 D.法拉第为了简洁形象描述电场,提出电场线这一辅助手段 4.2014年,我国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取得世界级成果。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B.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发现电荷量都是某个最小值的整数倍 C.牛顿运用理想斜面实验归纳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D.库仑做库仑扭秤实验时采用了归纳的方法 5.发明白炽灯的科学家是() A.伏打 B.法拉第 C.爱迪生 D.西门子 6.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史实的是( ) A.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C.惠更斯总结出了折射定律 D.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利用双缝干涉实验首先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 7.下列描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A.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从而提出了日心说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引力常量G 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 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全国1卷)(word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 理科综合试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和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DNA上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 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 a+的增加 D.输入的N 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 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离子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 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 Fe3+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 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熔化后的液态铝滴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2015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1(解析版)

2015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1(解析版) 1.两相邻匀强磁场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不同、方向平行。一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较强磁场区域进入到较弱磁场区域后,粒子的 A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增大 B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减小 C .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增大 D .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减小 【答案】D 【解析】由于磁场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粒子只受到洛伦兹力作用,即2 v qvB m R =, 轨道半径mv R qB = ,洛伦兹力不做功,从较强到较弱磁场区域后,速度大小不变,但磁感应强度变小,轨道半径变大,根据角速度v R ω= 可判断角速度变小,选项D 正确。 【学科网定位】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偏转 【名师点睛】洛伦兹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与速度垂直,都不做功,不改变动能。 2.如图所示,直线a 、b 和c 、d 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 、N 、P 、Q 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M φ、N φ、P φ、P φ。一电子由M 点分别运动到N 点和P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 A .直线a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Q M φφ> B .直线c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N M φφ> C .若电子有M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正功 D .若电子有P 点运动到Q 点,电场力做负功 【答案】B 【解析】电子带负电荷,从M 到N 和P 做功相等,说明电势差相等,即N 和P 的电势相等,匀强电场中等势线为平行的直线,所以NP 和MQ 分别是两条等势线,从M 到N ,电场力对负电荷做负功,说明MQ 为高电势,NP 为低电势。所以直线c 和d 都是位于某一等势线内,但是M Q φφ=, M N φφ>,选项A 错,B 对。若电子从M 点运动到Q 点,初 末位置电势相等,电场力不做功,选项C 错。电子作为负电荷从P 到Q 即从低电势到高

物理高考题分类汇编

2019高考物理题分类汇编 一、直线运动 18.(卷一)如图,篮球架下的运动员原地垂直起跳扣篮,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 度为H 。上升第一个4H 所用的时间为t 1,第四个4H 所用的时间为t 2。不计空气阻力,则21 t t 满足() A .1<21t t <2 B .2<21 t t <3 C .3<21t t <4 D .4<21t t <5 25. (卷二)(2)汽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司机忽然发现前方有一警示牌立即刹车。从刹车系统稳定工作开始计时,已知汽车第1s 内的位移为24m ,第4s 内的位移为1m 。求汽车刹车系统稳定工开始计时的速度大小及此后的加速度大小。 二、力与平衡 16.(卷二)物块在轻绳的拉动下沿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轻绳与斜面平行。已知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3,重力加速度取10m/s 2。若轻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500N ,则物块的质量最大为() A .150kg B .1003kg C .200kg D .2003kg 16.(卷三)用卡车运输质量为m 的匀质圆筒状工件,为使工件保持固定,将其置于 两光滑斜面之间,如图所示。两斜面I 、Ⅱ固定在车上,倾角分别为30°和60°。重力加速度为g 。当卡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时,圆筒对斜面I 、Ⅱ压力的大小分别为F 1、F 2,则() A .1233= =F mg F mg , B .1233==F mg F mg , C .121 3== 2F mg F mg , D .1231==2 F mg F mg ,

19.(卷一)如图,一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N。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 块M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向左的拉力 缓慢拉动N,直至悬挂N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45°。已 知M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 A.水平拉力的大小可能保持不变 B.M所受细绳的拉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 C.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 D.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加 三、牛顿运动定律 20.(卷三)如图(a),物块和木板叠放在实验台上,木板与实验台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物块用一不可伸长的细绳与固定在实验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细绳水平。t=0时,木板开始受到水平外力F的作用,在t=4s时 撤去外力。细绳对物块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 系如图(b)所示,木板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 图(c)所示。重力加速度取g=10m/s2。由题给数 据可以得出() A.木板的质量为1kgB.2s~4s内,力F的大小为 C.0~2s内,力F的大小保持不变D.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四、曲线与天体 19.(卷二)如图(a),在跳台滑雪比赛中,运动员在空中滑翔时身体的姿态会影响其下落的速度和滑翔的距离。某运动员先后两次从同一跳台 起跳,每次都从离开跳台开始计时,用v表示他在竖直方向 的速度,其v-t图像如图(b)所示,t1和t2是他落在倾斜雪 道上的时刻。() A.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小 B.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大 C.第一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平均加速度比第一次 的大 D.竖直方向速度大小为v1时,第二次滑翔在竖直方向上所受阻力比第一次的大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讲义

动量 知识网络: 单元切块: 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其中重点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难点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动量冲量动量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动量及冲量概念; 2.理解和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以及动量定理的实际应用; 3.掌握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会用代数方法研究一维的矢量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动量、冲量的矢量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动量和冲量 1.动量 按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p=mv (1)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状态量,它与时刻相对应。

(2)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 (3)动量的相对性:由于物体的速度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所以物体的动量也与参考系选取有关,因而动量具有相对性。题中没有特别说明的,一般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动量的变化: = ? p-' p p 由于动量为矢量,则求解动量的变化时,其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1)若初末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在选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可化矢量运算为代数运算。 (2)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则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1】一个质量为m=40g的乒乓球自高处落下,以速度v=1m/s碰地,竖直向上弹回,碰撞时间极短,离地的速率为v'=0.5m/s。求在碰撞过程中,乒乓球动量变化为多少? 2.冲量 按定义,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冲量:I=Ft (1)冲量是描述力的时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它与时间相对应。 (2)冲量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不能说和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作用时间内保持不变,那么冲量的方向就和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不断变化,如绳子拉物体做圆周运动,则绳的拉力在时间t内的冲量,就不能说是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对于方向不断变化的力的冲量,其方向可以通过动量变化的方向间接得出。 (3)高中阶段只要求会用I=Ft计算恒力的冲量。对于变力的冲量,高中阶段只能利用动量定理通过物体的动量变化来求。 (4)要注意的是:冲量和功不同。恒力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作功,但一定有冲量。 【例2】质量为m的小球由高为H的光滑固定斜面顶端无初速滑到底端过程中,重力、弹力、合力的冲量各是多大? m 点评:特别要注意,该过程中弹力虽然不做功,但对物体有冲量。 二、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既I=Δp (1)动量定理表明冲量是使物体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量度。这里所说的冲量必须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或者说是物体所受各外力冲量的矢量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