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而设置保护区之地区 由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拥有 西方“生态旅游”概念区别于“大众旅游”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小众性”,即强调通过小众旅游的形式,实现生态景观欣赏和荒
野体验追求的目的;
“地广人稀”的资源禀赋条件。 三、 “地广人稀”与“人多地少”资源禀赋的差异
中西差异化模式发展比较
这些国家内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区一般都远离 中国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关系,主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特征 我国旅游业在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后,正在步入一个 张、旅游市场需求不断膨胀的时期 从1999年至2007年底一直实行的“黄金周”休假制度,更加剧了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与旅游市场周期
性达到极值之间的矛盾。
旅游产业快速扩张、旅游市场需求不断膨胀的时期 韩国20个国立公园,每年政府投入约6亿元人民币。
11
五、生态旅游的动因机制与生态旅游概念“舶来”现实的冲突
对中国而言,生态旅游的推动力更多来自于国家和学者 的倡导和引进,并不是一个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而是在全 球范围内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浪潮推动和带动下发展起 来的。
因此,与之相对应,我国生态旅游不论从生态旅游市场 的成熟度来说,还是从生态旅游供给的成熟度来说,都还达 不到能够发展完全的生态旅游的条件。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由于其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经济社会水平处于较高阶段的特征.为“小众化”
供给的“规模化”的烙印。 的生态旅游实现提供了条件
一、生态旅游“小众性”特征与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化”阶段的冲突
4
二、 “荒野体验”与“天人合一”生态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生态旅游发展的差异还表现在生态价值观上。西方 人追求“人地分离”的价值观,西方的生态旅游资源观念强 调其自然属性,要具有“纯自然景观、原住民文化景观、荒 野体验”的特点,生态旅游则被认为是一种非消耗性、教育 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