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拓展阅读:关于香港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7个关于香港的知识
1. 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成为中国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割让地。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2. 香港的行政制度: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由行政长官和行政委员会领导,行政长官由选举产生。
3. 经济: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它拥有高度自由的经济体系、低税率和强大的法治环境,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香港的货币是港币。
4. 文化:香港文化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拥有华人、英国人和其他国籍的人口。
香港的文化场景丰富多样,包括电影、音乐、艺术和传统节日等。
5. 语言: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
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和粤语是最常用的语言,但英语也广泛使用,并且是商务和政府活动的重要语言。
6. 教育:香港拥有一流的教育体系。
除了义务教育外,香港还有多所知名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
7. 旅游:香港以其美丽的风景、世界级的购物和丰富的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香港的主要旅游景点包括维多利亚港、香港迪士尼乐园、太平山、香港海洋公园等。
香港历史简介50字
中文
中国香港是一个东方繁华的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
香港历史始于古时,被认为是中华帝国的延续。
香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岁月,几个世纪以来,她一直是屹立不倒的,保持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优越位置。
一直到明朝晚期,省城珠江涨水,使香港成为渔业和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要环境,使它成为一座繁荣发展的城市。
在传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创新发展下,香港进入了近代,有着中西文化碰撞的重要角色。
从近代到现在,香港发生了百年的巨变,强大的文化影响深刻地改变了这座城市的脸色。
从数十年的滞留到147年的英殖民统治,到1997年回归,人们看出了香港的历史变迁,也深深体会到这座屹立在美丽海岸边缘城市所代表的传统和文化。
香港至今仍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缔造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被誉为全球贸易的重要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尽管香港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它仍然保持着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澳门特色,它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在香港历史的书写中,人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持久而又充满活力的民族理念,以及融合全球化文明的起落,使香港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建立起来成就了伟大而全面的发展。
香港、澳门的回归相关史料解读1.邓小平关于香港回归的立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
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年9月24日)【解读】香港是国际贸易金融中心,能为英国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英国政府不会心甘情愿地奉还给中国。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气魄,以“一国两制”为处理方针,集中全党的智慧,排除阻力,战胜了许许多多的困难。
资料显示:①在主权问题上,邓小平立场坚定,寸步不让,击退了英政府抛出的“用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将谈判纳入中国方案的轨道。
②中国政府宣布收回香港的态度明确,要求英国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归还中国,中国从同一天起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邓小平采取坚定而又灵活的态度,引导着中英两国进行香港问题的谈判,谈判历时两年多,经过22轮角逐,最后于1984年9月17日,双方代表团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包括一个主体和三个附件:主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附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具体说明》《关于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和《关于土地契约》。
历史 | 香港历史香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在百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渔村。
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占领香港,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后,香港岛被割让予英国。
其后,九龙半岛又在1860年被割让;1898年,英国再进一步向中国租借目前的新界地区以及235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止。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享有高度自治,并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律制度,继续享有司法独立、自由贸易和言论自由。
大事记公元前700年土生土长的渔民在水上聚居。
公元前50年中国将香港纳入版图。
960至16世纪各个氏族落地生根。
海盗猖獗,各大氏族纷纷筑建围村抵御。
1514年葡萄牙商旅以屯门为基地。
19世纪初英国商人来华进行鸦片贸易,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白银、香料及茶叶。
1840至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香港岛割让予英国,香港实行殖民统治。
1860年九龙半岛及昂船洲割让予英国。
1898年新界(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租借予英国,租借期为 99 年。
香港成为重要贸易港口。
1910年连接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九广铁路落成启用。
1911至1949年中国政局的动荡及战乱频仍,大批人潮从中国内地涌至香港。
1941至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占据香港。
1950至70年代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纷纷在港开设纺织厂及轻工业制造厂。
“香港制造”的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
1980年代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经济成就跻身世界前十位。
1984年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签订《中英联合声明》,规定香港生活方式50年不变。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1998年位于赤鱲角的香港国际机场落成启用,并获选为20世纪十大建筑之一。
2008年香港协办2008年奥运会与残疾人奥运会马术项目。
2011年香港四个传统节庆(长洲太平清醮、大澳龙舟游涌、大坑舞火龙及香港潮人孟兰胜会),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见证历史见证回归──新华社有关香港回归祖国对内报道的回顾香港回归,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自从香港从英国归还给中国以来,新华社一直在持续关注着香港回归的进程与成果。
这些报道既见证着历史,也彰显了中国媒体的专业水平与独立立场。
本文将回顾一些新华社有关香港回归祖国的报道,展现这段历史性时刻的重要性和传递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2001年7月1日,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香港回归祖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在这一重大时刻,新华社发出了一系列报道,将世界目光聚焦在这次历史性的回归上。
报道中,新华社用发人深省的语言,描绘了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这些报道,他们将回归看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一步,并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推动中国的繁荣与进步。
新华社报道中突出的一个观点是,香港回归将为香港本身和整个中国带来更多机遇。
他们指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发达的经济体系。
回归之后,香港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去,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和人才。
这样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了香港回归的积极面和希望,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然而,新华社的报道并不仅止于表达乐观情绪,他们也将目光投向了回归之后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一篇观点文章中,他们指出,香港回归后仍然面临来自内外的各种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其中,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债务压力被认为是香港回归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新华社的报道客观地指出了香港回归后的现实困境,激起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思考与反思。
除了关注香港的经济问题,新华社的报道还非常关注香港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他们以多个角度报道了香港回归后的社会变化和挑战。
在一篇报道中,他们详细记述了香港首位特首曾荫权上任后的工作情况和政策动向,并指出了曾荫权面临的种种困难。
通过这样的报道方式,新华社展示了对于香港社会的全面观察和深入报道,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并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的工作。
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资料香港:1、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有部分渔民居住。
其他黄泥涌、灯第洲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
2、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1842年8月29日,清*** 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了英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4、直到1997年7月1日,中国 *** 恢复对香港行使 ***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中央 *** 对香港拥有完全的管辖权。
香港保持着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除了外交和国防外,在所有方面享有高度自治权。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 的基本国策。
5、现在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和技术中心。
它也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首先,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在GaWC的世界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三。
澳门:1、澳门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驰名于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在地区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经济的运转中发挥重大作用。
2、澳门自被葡萄牙侵占以来,葡萄牙人在澳门一直拥有特权或特殊地位,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满;从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杀总督亚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学校事件而触发的“一二·三”事件,均显示了民间对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特权一直深感不满。
3、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国 *** 恢复对澳门行使 *** 。
经过一百多年的东西方文化碰撞,澳门已成为一个拥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城市。
历史名城澳门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4、现如今成为一个国际自由港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赌场之一。
关于香港的历史资料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香港的【历史沿革】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
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香港的【重大历史事件年表】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第一讲香港的早期发展一,香港史前历史香港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共分为3个时期:1,新石器时代中期;2,新石器时代晚期;3,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显示,远在6000年以前,人类已经在香港地区活动.二,香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的唐代石灰窑,宋代铜钱,明代青花瓷,证明香港地区自汉代开始,文化上占主导的是中原文化三,香港早年海上交通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必要交通工具是船舶,停泊船只,开展贸易集中于地势优良的港湾. 其中重要的是屯门湾.唐代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十分发达.阿拉伯和南洋的“番船”大多经屯门湾进入内河.当年商船往返广州必经之路屯门湾.唐玄宗设屯门镇防守.16世纪初期曾被葡萄牙占领3年之久,后被夺回.四,4大民系的迁入宋朝以前,居住在香港地区的是少数驻军和农民.以后来自于陆上的有:广东人,客家人;来自于水上的有:蛋家人,鹤佬人.客家人原居住于我国黄河流域的汉人.西晋末永嘉年间开始的战乱,一部分汉人背井离乡,南徙渡江,至赣闽粤等地.被称为客家人.现主要分布于两广福建台湾及海外.因其语音保留较多汉语古音韵,被称为客家方言.位于闽粤边陲福建闽西“土楼之乡”的客家土楼一瞥。
早在1000多年之前,从中原一带举族南迁的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他们依山而建,聚族而居。
此处客家土楼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泰国前总理他信,第4代华裔泰国人,原籍广东梅洲。
父亲是潮洲人、母亲是客家人,成为泰国首富。
《财富》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唯一的泰国人。
鹤佬人亦称福佬人.来自广东东北潮汕等地区及福建省一带.原主要生活在船上,后部分于近代改居岸上.香港新界东部聚居许多鹤佬渔民.五,5大姓族居民于北宋中叶从江西迁居香港的邓氏家族开始,开基立业,传宗接代.随后迁入的大族有:侯彭廖文等4大家族.史称“新界五大族”.六,香港早期的教育自大族迁入以后,为提升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统治权力,大力兴办教育.最早为北宋邓族创办的力瀛书院.自清朝康熙至同治200年间,出了2名进士,文武举人10多名.从事教育的多为大小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现今仍存者有30余处,其中包括当年用于书舍的宗祠七,行政区的沿革春秋战国时期广东为楚国领地;秦始皇统一后归南海郡番禺县;唐朝改属宝安县;南宋海上行朝于香港地区;明朝改属东莞县;明末清初派巡检驻九龙城寨.清朝初期,为了平定明朝遗臣的抗清斗争,在东南沿海推行“迁界” 海禁政策,沿海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时间长达7年之久.“迁界”亦称“迁海”,就是强制坚壁清野.沿海50里划地为界,强令居民内迁,禁止船只出海,违者处死.广东巡抚王来任向朝廷力陈迁民之苦;两广总督周有德力主:先展界,后设防.成为当时反对迁界的地方官员的主要代表.香港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锦田建造的周王二公书院.迁界自康熙元年1662年到1669年.新安复县,允许迁民回原地复业,并招集邻近地区人民垦荒种田.从此客籍农民,大量入迁.复界后,赋税为当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复界后香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农业为香港地区的主要生产活动,农作物稻米能自供自给;2,渔业也是居民另一生计;3,商业活动只限于香港地区的市镇;4,借助广州开办对外贸易,主要外销产品有香树,珍珠,海产品等.香港名字由来:广东东莞一带盛产莞香,“东莞女儿香”很有名,古代是有名香料产地。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是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四、文本探究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介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 内容分析:(1)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层含义。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领尼亚”》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掌握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也能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作文。
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六、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够流畅阅读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关于香港回归的书籍香港回归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复杂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政权在1997年左右重新收回了香港地区的控制权。
这一重大事件不仅吸引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还产生了许多相关的书籍。
本文将就香港回归的书籍进行探讨和评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影响和意义。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些经典的关于香港回归的书籍。
《香港回归完全纪实》是当时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全面记录了香港回归的整个过程。
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回归谈判的历程,还包括了许多回归后的社会与政治变化。
此外,《香港回归实录》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它通过采访和原始资料的整理,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讲述了回归前后的种种故事和传奇。
除了这些正式出版的书籍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和记者对香港回归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著有大量相应的专著。
其中,《香港回归的国际政治》是一本关于香港回归外交背后的历史与博弈的重要著作。
该书分析了回归谈判的国际政治背景,揭示了各个国家在回归进程中的立场与利益。
此外,《回归路上:香港主权交接的内外历程》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它探讨了香港回归对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也以香港回归为背景,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刻画了回归前后的香港。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陈岚的《滚滚红尘》,该小说以一个上海青年在香港回归前后的沉浮经历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
此外,《赤地之恋》也是一部港式长篇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描述了香港回归时的个人命运与情感故事。
回顾这些书籍,我们会发现它们对香港回归都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有的是从政治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有的是以纪实的方式还原历史,而有的则通过小说的形式将回归融入个人命运与情感之中。
这些书籍无论是理论观点、历史细节还是文学情感,都对读者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香港回归世界。
但是,就像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两面性一样,香港回归也不例外。
香港简介中英文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香港被形容为“荒芜之地”。
时至今日,香港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商贸中心,跻身世界大都会之列。
香港除了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深水港外,可说是没有其他天然资源。
香港能成为一个生产力强、创意无尽的城市,关键在于拥有勤奋不懈、适应力强、教育程度高且富创业精神的工作人口。
香港的工作人口约358万。
香港受英国管治个半世纪后,在1997年7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根据《基本法》,香港保留现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
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香港位于中国东南端,是发展日渐迅速的东亚地区的枢纽,地理条件优越。
香港总面积达1104平方公里,由香港岛、一海之隔的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262个离岛)组成,其中郊区多集中在新界。
2005年年中,香港人口约694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20人。
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数目相当多,共有约517560人,人数最多的国籍首三位如下:菲律宾(130810)、印尼(114020)和泰国(28360)。
气候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区,但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带有温带气候性质。
冬季的温度可能跌至摄氏10度以下,夏季则回升至摄氏31 度以上。
雨量集中在4月至9月间,约占全年雨量的90%。
主要国际贸易中心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
香港股票市场规模之大,在亚洲排名第二。
香港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
全球服务中心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务出口地。
与服务贸易有关的主要行业包括旅游和旅游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金融和银行服务及专业服务。
跨国公司的业务基地约3900家国际企业选择在香港设立亚洲区总部或办事处,主要从事的业务包括批发零售和进口与出口贸易、其他商用服务(例如会计、广告和法律服务)、银行和金融、制造业、运输及相关服务。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后统称“新界”),租期九十九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下面我们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别了,不列颠尼亚》,作者是周婷和杨兴。
同学们看书下注释,本文的作者有四位,周婷和杨兴是对这四位作者的简称。
师: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马上到回到现场去体验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读课文的时候请同学们纠正字音。
这是一篇记录了1997年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
众所周知,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国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胜利,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事情。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香港回归中英交接仪式的视频,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并考虑这段视频播放的是哪一件事情。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谁能说出这件事发生的准确时间是什么时候?(课文8、9段)划分层次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阅读文章,根据一般新闻的大体结构,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找一位同学回答,明确)PPT展示题目解析同学思考:新闻内容是关于香港回归,题目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如何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游轮名称;英国的别称、敬称。
告别游轮;象征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题目特点:“妙”一语双关;活用名题(《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教版初中历史下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过程以及回归后的发展情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过程以及回归后的发展情况。
难点: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香港和澳门地图,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
(2)简要介绍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背景。
2.探究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过程(1)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2)组织学生讨论,了解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
3.探究二: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发展情况(1)展示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变化。
(2)组织学生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发展情况,如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4.探究三:香港和澳门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1)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和澳门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2)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考核:通过测试或小论文等形式,考察学生对香港和澳门回归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2.学生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认识是否更加深入?3.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怀?4.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六、教学资源1.图片:香港和澳门地图、回归仪式图片、回归后的发展图片。
2.文字资料: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报道、评论文章。
3.视频资料: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纪录片、新闻报道。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香港和澳门回归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资料香港和澳门是我们国家两大特别行政区。
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资料之香港历史回顾1842年。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占了香港岛。
1860年英国又侵占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
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岛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英国擞退。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香港。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英国重新占领香港。
英国皇家派“总督”管辖这里。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废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
坚持香港必须回归祖国的立场。
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
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咫的联合声明》。
之后。
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
香港正式回1月祖国。
中国政府根据“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的方针。
在香港成立了特别行政区。
除国家外交、国防事务外。
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资料之澳门历史回顾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她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
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
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
清乾隆年间出版的《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著於《明史》。
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
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
”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
澳门的名字源於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她又名娘妈。
据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於危难。
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
风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
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
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
作者: 韩卫娟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6-6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身份反省;重构历史;香港文学;香港历史
摘要: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激发了'香港意识'的诞生。
香港作家在思想界的呼吁下开始回顾香港历史,反省自我身份特征并找寻定位。
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怀旧潮中,他们重现了历史片段并进行了寻根尝试;以'妓女'形象为媒介,他们隐喻了香港的身份实质及变迁轨迹。
对这些香港作家而言,他们要立足香港,写出表达港人声音的历史故事。
关于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由来
香港,顾名思义,就是芳香的海港。
关于这一美丽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但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则是这里过去曾是运香、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
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
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
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香港”,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记之,并用以称呼全岛。
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
1856年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
香港的历史沿革
早在远古时代,香港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将之纳入秦朝的版图,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并从中原迁移了50万商人和罪犯到这一地区进行守卫和开发。
自秦始皇开始,香港地区就一直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直到英国侵占香港以前,从未间断过。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为岭南太远,鞭长莫及,对赵佗采取了安抚政策,封为南越王。
刘邦死后,赵佗又闹独立,朝廷多次征伐无功,只好再派人去赏赐慰勉,赵佗才除去帝号,臣服于汉室。
汉朝在这里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个郡。
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
此后,一直沿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
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
明神宗万历元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
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
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割让香港
岛给英国。
咸丰十年即1860年,又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地区遂全部归英国人管理。
屈辱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
英国对中国这块肥肉,早已垂涎三尺。
1773年,英国开始对华进行鸦片贸易,是最大的鸦片贩子。
英国鸦片贩子源源不断地把鸦片输入中国,顿使中国陷入灾难深重的泥潭之中,白银从中国滚滚流出,使清政府的财政发生严重危机,白银外流的结果更引起民不聊生。
工商业普遍萧条和衰落,鸦片烟毒已在中国泛滥,对此,当时爱国者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就愤怒地说:“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
1839年虎门销烟
由英国对华掠夺而酿成的鸦片浓烟滚滚,直接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
这时,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禁烟派)挥起中华之剑,对英国侵略者进行坚决的斗争,领导了震撼世界的禁烟运动。
1839年3月,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查办鸦片。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来到广州附近的虎门海滩,下令把已缴获的鸦片全部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决心禁烟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世界上一切主持正义人士的支持。
如一位英国人在他所撰写的《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书中,就指责英国商人的“鸦片贸易给英国国旗带来了莫大的侮辱”,而英国的鸦片贩子和工业资本家不甘失败,加紧活动,催促英国政府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6月,由540门大炮装备起来的48艘舰船,乘载着4000名士兵组成的“远征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了珠江口。
于是,这场由英国资产阶级蓄谋已久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门户、牟取英国在中国的最大利益的鸦片战争,终于爆发了。
7月6日攻克舟山群岛的主要城市定海。
再北犯大沽,道光皇帝派出怯弱无能的官僚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议和,并同时把林则徐停职查办。
清政府的惊恐与无能,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1841年1月,英军以武力强占香港岛,2月攻占虎门,5月进犯广州。
1842年,英国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淞、镇江。
同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在南京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二、香港的割让
英国根据《南京条约》占领了我国领土香港岛。
英国强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
整。
英国的目的是企图在军事和经济上控制中国。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于10月24日签订《北京条约》。
就这样,英国占领了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于九龙半岛西部的一个大岛屿昂船洲。
这使英国所取得的香港这一侵华基地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加强。
英国侵占九龙半岛南部后,不久又图谋占领整个九龙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和水域。
1898年6月9日,清政府总理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
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
至此,英国通过刺刀、洋枪与大炮的野蛮征服,实现了对中国香港地区领土的占领。
三、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
1843年6月26日,英国利用《南京条约》换文生效的时机宣布香港为英国“直辖殖民地”,派璞鼎查为首届香港总督。
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香港总督,又称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担负最高首长职责的人。
按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诰》的规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香港总督是英皇的全权代表。
港督之下设立四个系统,构成港英统治政权:(1)咨询性质的行政局和立法局。
(2)以布政司为首的行政机构。
(3)以首席按察司为首的司法机构。
(4)受命于英国国防部的驻港英军。
此外,还设立一个“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
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辅助港督行使职权的两个重要机构。
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员还包括布政司、财政司和律政司等。
驻港英军,是英国维护对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
英国自强占香港以来,在香港一直保持着一支数量相对稳定的军队,约有一万人,包括陆、海、空三个军种。
源于英国的法律与司法体制,是英国对香港实施管治的重要手段。
英国除了从政治上实行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外,还从经济上确保英资财团在香港的特权地位。
英资财团是指以香港为基地的英国资本财团,主要有汇丰财团、太古财团、怡和财团等。
英资财团大都创业早,长期插足香港经济,与港英政府关系密切,对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它们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着香港的经济命脉。
如英资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拥有发行港币的特权;英国大东电报局通过它附属的香港大东电报和香港电话公司,独占了香港对外通讯和全市电话、电讯服务;英资的地产公司拥有香港大批地产物业等。
这正如香港民间所说的:“实际统治香港的是马会、怡和、汇丰和港督府。
”英国的殖民统治,使整个香港社会充满着殖民主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