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电影《阿甘正传》的语言分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电影以其内容的丰富,对学生多感官,立体式的刺激远远优越于其他模式;作为一种语言,英语以其使用的广泛性而备受青睐,而其承载的文化交流、理念输出的作用又与电影的功能极其相似。
所以将电影作为教学手段使用到英语教学中去,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更能让英语学习者领略到不同文化的精彩。
本文将从具体影片《阿甘正传》来分析在具体教学中电影的作用。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1994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一部经典影片,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剪辑六项大奖。
影片以主人公阿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生活经历为主线,贯穿起这段历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反映出二战以后美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变化。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非常适合用以教学的英文影片。
首先,作为一种类型电影,《阿甘正传》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美国电影中,主人公为弱智或者有某种精神障碍人士,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屡见不鲜。
美国人将其称为“反智电影”。
不仅演员们对这样的角色青睐有加,争相竞争以此来挑战自己的演技,以求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是美国民众对此也津津乐道。
比如《雨人》(Rain Man),《呆呆往前冲》(Water Boy),《我是山姆》(I am Sam)等等。
这其实正是美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美国梦的一种极端形式。
他们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努力后获得成功,他们渴望奇迹,对外宣称的民主、自由也是美国人所感到自豪的。
这与这个国家建立之初的原因和目标相一致。
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文化是不同的,也正是应该为英语学习者所了解的,所以在播放影片之初,对这一情况加以说明,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不仅能让学生明白整个影片的基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影片的角度,更是通过影片对美国社会当时主流思想的一种解读。
在对影片具体类型,所反映的美国文化加以解释后,我们有必要对《阿甘正传》中的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这部分应采取简单叙述为主,使学生在观看影片时能够不至于迷茫即可。
新东方阿甘正传电影对白解析Part1第二部分重点语汇millionI could eat a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我能吃下去无数块巧克力。
Million 在美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经常见到,用夸张的语气表示数量的不胜枚举。
例如本句中,阿甘形容自己可以吃下“一百五十万块巧克力”,意即百吃不厌。
1. 阿甘在形容自己是多年来第一批访问中国的美国人时,是这样讲的:I was the first American to visit the land of China in like a million years or something like that. 我是几百万年来第一批访问中国的美国人。
2. 当一个美国人在形容自己即将到来的婚礼是多么兴师动众时,他可以这样表述:It’s like a million people flying in around the world. 似乎有几百万人从世界各地飞来参加我们的婚礼。
3. 类似的表达方法还有“thousand”,“hundred”,甚至“twenty”。
1) Our house had been in Mama’s family since her grandpa’s grandpa’s grandpa had come across the ocean about a thousand years ago. 自打一千年前妈妈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祖父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这座房子就属于妈妈的家族。
2) I’ve told you a hundred times that today I’ll come back late.我给你讲过无数次了,今天我会晚些回来。
tellThere’s an awful lot you can tell about a person by their shoes. 看人们脚上穿的鞋子就能判定很多事情。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的王国,大量的商业巨制电影从这里产生,进而风靡世界;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经典的电影,阿甘正传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好莱坞大片;今天我们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经典的作品;本片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影片通过阿甘对自己生活的讲述,深层次的剖析了美国当代历史,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战争进行讽刺;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录历史的影片,阿甘作为主要线索,经历了美国最动荡的一段历史;影片也同样倡导了美德的回归,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大力提倡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它是好莱坞反智潮流电影中的经典名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的时代;于是好莱坞便出品了一系列贬低现代文明崇尚回归原始阐释人性的影片;其中阿甘正传便是通过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视角,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战,政府丑闻,外交,种族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生活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就是让美国人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新审视自己;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个天生弱智,却具备了人类最优秀美德的人;他坦荡的面对生活带给他的挑战,在混乱中接受锤炼,只冲着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跑向了他的终点;这是一部人生寓言,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在这部影片中,人物造型有很强烈的对比;阿甘的形象出现时一般是清爽整洁的,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汤姆汉克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却朴实真挚的阿甘;幼年时阿甘拙笨,说话缓慢而坚定,而成年的阿甘说话滔滔不绝,包含了一种绝对的自信;珍妮,她一直是阿甘的天使,正因为听了珍妮的话,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着;但是与阿甘不同,她的生活始终是随波逐流居无定所的,她从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个流浪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想成为歌星,却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里卖艺,与一帮狐朋狗友们吸毒;她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色情,暴力,毒品这些负面因素;所以影片塑造出的珍妮的形象总是阴暗的,模糊的;但是她对阿甘又是真诚的,所以在影片结尾处,珍妮的形象又回归了初识阿甘时的纯洁美丽;丹中尉,一开始出场便是狂野的,翻脸如翻书,上一刻还在开玩笑下一刻又在严肃的下达命令;他在战场上一门心思的求死,延续他家族的“光荣”捐躯历史;在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丹中尉异常绝望,他认为生活的希望全都结束在了战场上,他本该死在那里,对阿甘的救命之恩完全不领情;从战场回来后变得有些神经质,穿着邋里邋遢,说话粗声粗气,宣泄着他的不满;但是在新年夜里,他的悲伤抑制不住的外泄,让观众感受到他真正的内心世界;后来在海上他与风暴进行搏击,又以不屈不挠的反抗者形象出现;最后“他和上帝讲和”后,以及在阿甘结婚时出现的形象是温和的,这是他在经历人生几大起伏后回归本性的表现;影片的拍摄技巧也是很值得称道的;在体现珍妮和阿甘两个人的生活时,经常用不同的光效和色调;在阿甘的生活中,大量的运用暖调;而珍妮的生活片段则运用较多的冷色调;影片中多次出现阿甘跑步的画面,跑步在这部片子里面算是出现最多的动作段落;第一次跑步,阿甘摆脱了他腿上的支架,在这一场景中依旧出现大量的绿色,背景拥有很清晰的轮廓,自然的和谐美丽使人心情明朗;第二次他得到了橄榄队教练的青睐,随后凭借着跑步这一特长,为橄榄球队赢得了比赛的胜利,在这一场景中出现了大块的红色和黄色,观众席上也是大片大片的红色标语,把球场比赛热烈气氛烘托起来,让人兴奋;依旧是暖色调为主;随后是越战中他在丛林中奔跑,救了自己的战友们;这里也是使用大量的绿色和黄色,并且光线充足,线型较为清楚,营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与阿甘的生活段落色彩刻画相比,珍妮的生活环境大部分降低了色彩的明暗度,表现起其生活的压抑,同时体现珍妮本人内心的消极厌世;影片通过这种明暗,色调的对比方式,暗示了阿甘与珍妮两人个性的相悖与命运的走向;而在最后,珍妮重新回到阿甘身边的时候,两人的内心世界逐渐相统一,珍妮场景的色彩也与阿甘趋于一致,光效也统一使用了自然光效;珍妮一身白色裙子向阿甘走来,色彩又如同两人幼年的时候,白色与绿色相间,开阔明亮,充满朝气;让观众明白珍妮的生活已经不像从前一般,而是以一种更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也喻示了珍妮经历若干波折后的精神上的重生;影片通过对光线与色彩的配置,更加完美的塑造出人物性格,也表达了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主题,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同时能激发观众的想象里,让观众潜意识的接受这些暗示信息;色彩与光效的使用也推动了叙事,增强影片真实感,加强了影片的观赏性;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想必也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那根飘浮着的羽毛;这根羽毛也多次出现在镜头当中;影片一开始便以羽毛作为视线引导,镜头追随羽毛,一直到人物出现;结尾处,羽毛又随风而起,飘荡到更远处;在阿甘正传的一开场,一根羽毛引导观众的视线,同时出现了开场音乐,钢琴的轻盈与小提琴的柔美融合在一起,为“羽毛”塑造出声音造型,也推动着影片的气氛;随着羽毛的起伏,观众感受到的音乐也是如羽毛般飘忽不定,随风飘荡,正如生活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感,难以预料;而在影片结尾处又重复出现这一主题,此时,音乐的含义却多于开头,有了一份对生活的感慨,多了几分感动;生活就像这根羽毛一样,或随风飘荡,或落于尘泥,我们无权选择它的方向;但是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面对;在美国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问题;种族问题也是阿甘正传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首先是阿拉巴马的民权运动,州长华莱士拒绝黑人入校,但最终妥协;在开往军营的车上,观众可以看到车上都是白人与白人坐在一起,黑人与黑人坐在一起;阿甘在车上碰上了从前在校车上一样的钉子;最后他和黑人巴布坐在一起,这也是他在军营中唯一的好朋友;巴布的祖先都是做虾的,在饭店里给白人端菜;在阿甘送给巴布母亲股份之后,人物关系转换了,换成了白人给黑人端菜;种族问题以一个幽默的报复方式呈现处理;电视在这部影片里成为重要的叙事手段,通过它,展现了美国当代的政治文化包括阿拉巴马州民权运动,华莱士被射伤,肯尼迪总统接见全美大学生橄榄球队,约翰逊总统接见越战功臣,肯尼迪总统被刺杀,福特总统被刺杀,尼克松水门事件,还有登月……电视新闻经常作为一个剪辑点建立起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只见的关系;在叙事上,也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呈现出美国社会状态——暴力冲突严重,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的真实情况;声音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声在影片中表现为对话和旁白以及内心独白,整个故事由阿甘的旁白来讲述,阿甘的声音柔和,平缓,情绪起伏不大,娓娓道来,奠定了整部影片舒缓平实的基调;幼年时的阿甘,说话有些木讷,字字清晰,虽然拙笨但是很朴实;阿甘总是重复“笨有笨的的作为;”,这句话塑造出了阿甘自信的性格,而“我更加的思念珍妮;”这句话贯穿影片始终,成为珍妮场景与阿甘场景的剪辑点,连接两个人的关系,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感情专一,真诚的阿甘;而电影音乐,也记述了这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摇滚;电影中的摇滚音乐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帮助影片叙事推进影片节奏,也同样发人深省,突出了人道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音响为影片增添了生活气息,阿甘的场景中,总是宁静的,充满自然的气息;而珍妮的场景中,充满了城市噪音,是浮躁而喧闹的;这些场景中,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对现代工业的排斥与对自然的向往;影片中关于漫漫人生的种种韵味,苦与乐、生与死、战争与爱情、冷漠与友谊、成功与失败,伟大与卑微,值得我们去一辈子细细品味;在我们骄扬跋扈时,在我们患得患失时,在我们迷惘彷徨时,在我们伤痕累累时,我们想总可以在满目的荒谬之中苟活下去,就冲着阿甘这个理由;我们还要尽我们的所能,让更多人知道阿甘的故事,纵然这世界走到尽头,必然是消失于无形,但活着的人总需要一缕希望的曙光;或许人生就像那根飘浮的羽毛一样,要么飘浮不定,要么乘风破浪,但是人生也像那根羽毛承载着我们的希望;。
▲THE FILM影视114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叙事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郭璐璐(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摘 要:电影作为新生的大众艺术,从诞生起便以其透明性、通俗易懂与娱乐性等特点被大众所接受,并成为日常生活中消遣的工具,其大众性与娱乐性也是早期电影和绝大多数商业电影追求或努力保持的特征。
大众关于电影的讨论,也大多集中在电影中的故事、情景、画面构图及演员的服装、对白(内心独白、旁白、人物间对话)、运用特效等方面。
在此,就要提到电影中的重要元素——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及叙事方式。
本文以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为例,从影片中的视听元素与叙事方式两个方面出发浅析本部电影。
关键词:语言特色;视觉元素;听觉;叙事技巧1 视听语言的表征及意蕴1.1 视觉层面的象征性阐释视觉层面包含多方面的元素,如摄影机的机位,而机位又包括电影画面整体的构图、光线,光影与电影的整体色彩搭等等。
戴锦华教授认为:“用专业化的表述方式是,机位意味着某种画面的景别,即电影画面究竟是特写(分为特写、大特写)、近景、中景还是全景,意味着角度:仰拍、俯拍或平视。
而构图则是借自古老绘画艺术的语言元素,在种种电影的构图方式中,一种需要予以强调的元素,是所谓对‘画框中画框’的运用。
”[1]“人与物、人与镜中像相映照,可以借助种种关于镜像的隐喻,构成虚与实、真与伪、真言与谎言的表达。
”[1]构图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孤独、忧愁、欢乐等视觉呈现,构成某种直面或侧面的自我表述。
通过电影所呈现的视觉元素,可以构建电影的叙事结构或深层意义结构,从而达到展示成为心理剧的重要元素和手段之一。
另一重要的电影视觉元素是造型与光和色彩,如影片中人物的服装及头发造型、整体形象、整部影片的空间造型,它是影片的基调之一,人物的形象与电影想要表达的意义有密切的联系,无言地讲述着时光的故事。
当然,这也是在导演及美工的选景基础上才会有的效果。
光与色彩,既属于电影整体造型的一部分,又是电影视觉语言中的分支。
电影《阿甘正传》的叙事技巧和语言分析【摘要】电影《阿甘正传》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语言分析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令人难忘的角色塑造,该电影深刻展现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和不同命运之间的对比。
叙事技巧在电影中的运用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主人公阿甘一同经历各种人生挑战和成长。
语言分析也贯穿于整个电影中,通过精准的对话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其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节,彰显了叙事技巧和语言分析在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起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和情感体验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阿甘正传》,叙事技巧,语言分析,情节设置,角色塑造,对话,场景描写,内涵,电影创作。
1. 引言1.1 介绍电影《阿甘正传》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主演汤姆·汉克斯。
该电影改编自《阿甘正传》小说,讲述了一个智商不够正常但却拥有坚强意志力和乐观心态的男主角阿甘在人生中的经历和成长故事。
阿甘在电影中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却始终乐观向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这部电影以其温情感人的剧情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成为经典的电影之一。
通过阿甘的故事,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关于生命、坚持和希望的深刻思考,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电影《阿甘正传》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更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尊重,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1.2 阐述叙事技巧的重要性在电影《阿甘正传》中,叙事技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叙事技巧是导演在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它直接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运用恰当的叙事技巧,导演可以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电影的世界,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共鸣,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和思想沟通的效果。
在《阿甘正传》中,导演利用了多种叙事技巧,如倒叙、闪回、对比等手法,来展现主人公阿甘的成长历程和人生轨迹。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的视听语言作者:厉静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阿甘正传》是一部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好莱坞电影,至今仍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启示。
而一部优秀的电影必定拥有其出色的视听语言。
本文从人物、造型、声音、叙事、隐喻等角度来浅析影片的视听语言对整部影片的创作和表现手法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阿甘正传》;视听语言;表现作用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111-01一、关于人物与造型影片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首先来看本片的主人公——阿甘。
在片中,阿甘被塑造成一个天生智障但却具备人类最美好品德的一个人。
阿甘的世界很简单,是非分明。
虽然智商比常人低,但他有自己的原则,一直遵循着自己的内心。
(1)阿甘的母亲。
在阿甘一生中,母亲对于他的人格培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甘太太独自一人抚养阿甘,靠出租房屋为生。
但这个坚强的女人从来不向生活示弱,她教给阿甘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令阿甘能最终成长为现在的阿甘。
(2)珍妮,阿甘心中的天使,正是她令阿甘摆脱了脚撑的束缚,开始了他的奔跑生涯。
但是与阿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珍妮的生活总是与色情、暴力相联系,终日居无定所,大部分时候的形象都是阴暗负面的。
影片最后,珍妮又回归成了最初纯净美好的形象,给阿甘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本片中色彩与光线的巧妙运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对比最明显的就是在阿甘和珍妮两个人物的塑造上。
影片在讲述阿甘的时候,多采用暖色调和较为明亮的色彩。
如在表现幼年阿甘在挣脱脚撑束缚尽情奔跑的画面时,影片采用的色调是橘黄色,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满希望、振奋人心。
反之,珍妮的画面则是以冷色调和暗色调为主。
一明一暗两种色调代表了阿甘和珍妮两种迥异的人生,同时也更好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
二、关于声音声音是一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片中最值得人称道的莫过于影片的配乐。
《阿甘正传》分析一、故事分析:整个故事可以分为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是弗勒斯大半生的总结。
1、儿童时代:儿童时代的故事很简单,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介绍弗勒斯自身的条件:身体问题和智力问题。
弗勒斯的腿部健壮有力,但是脊椎弯曲,身体的缺陷让他不得不用矫正器矫正。
弗勒斯的智力是75,低于人类平均智力80的标准,为此他无法正常的在公立学校念书,母亲为了让儿子能够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不惜对学校的校长进行性贿赂。
因此弗勒斯才得以上学,才有了后来与珍妮的故事,这是第二方面的事情。
2、学生时代:上小学的时候弗勒斯因为自己的缺陷受尽同学的欺凌,但是也训练和加强了他跑步的能力,当他挣脱掉矫正器时,一个崭新的弗勒斯便诞生了,这也是他日后充满传奇生活的开始。
凭借在跑步上的优势,弗勒斯顺利的进入大学,然后顺利的毕业。
3、服役时期: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越战时期,应征入伍后,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不嫌弃他、比他的话还多的出身于捕虾行业的巴布,两人关系紧密。
不久越战爆发,两人被一起派到了战场,成为丹中尉的手下。
一次战斗中,弗勒斯所在的部队遭到袭击,巴布战死,丹中尉失去双腿,弗勒斯也因为在救战友的时候受伤,但却因此受到奖励。
另一个是回国服役时期,受伤的弗勒斯与丹中尉一样,被送回国内。
在此期间他受到总统的接见,被授予奖章,并再次见到了珍妮和已经堕落绝望了的丹中尉。
弗勒斯在医院里意外的发现了自己的另外一项特长:乒乓球,因此他还参加了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事件等。
4、退役捕虾时期:退役后的弗勒斯遵照答应过巴布要与其一起捕虾的承诺,来到巴布的老家,买下一艘船,开始捕虾生活,后来丹中尉也遵守承诺,来给弗勒斯当大副,但是他们却捕不到虾,直到一场飓风将其他的船都毁坏后,他们才靠捕虾成为了百万富翁。
但是后来母亲病重,弗勒斯不得不回家,母亲去世后他一直在家,一天珍妮出现了,但是没过多久又不告而别。
5、跑步时期:珍妮离开后不久,弗勒斯开始了一个他不知道理由的跑步行动,就是这个没有理由没有计划的跑步,让他成为了全美国的明星,也为再次见到珍妮奠定基础。
电影《阿甘正传》对白的会话含义分析电影《阿甘正传》对白的会话含义分析电影《阿甘正传》是一部由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电影,于1994年上映。
该片以主人公阿甘的视角,讲述了他如何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人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幸福。
在整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话展现了片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主题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几个经典对白入手,分析其深层含义,以揭示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首先,我们来看一场对话,是阿甘在医院和珍妮对话的场景。
阿甘说:“我想我要回去了。
”珍妮问:“阿甘,你讲的是生活的这么多年,是你要回去?”阿甘回答:“嗯,是呀。
” 这段对话暗示了阿甘想要重新回到过去,回到那些童年的时光里。
他曾经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和珍妮一起快乐的时光,然而,成年后的他经历了无数艰辛和挫折,他感到了人生的辛酸和无奈,渴望回到曾经的单纯和天真。
这段对话凸显了阿甘内心的迷茫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二个对话是阿甘和他的妈妈在阿甘童年时的对话。
阿甘问:“妈妈,是什么让我们变傻?”阿甘的妈妈回答:“傻是傻做的,傻人有傻福。
”这段对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无论一个人的智商如何,仅仅凭借聪明才智并不足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阿甘的妈妈告诉他,有时候对事情无知的人反而更容易快乐。
这段对话强调了人生中尽管智慧具有重要价值,但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简单和纯真的态度。
接下来的对话来自于阿甘和上尉丹的战争场景。
当上尉丹受伤趴在地上时,阿甘对他说:“上尉,我们被套牢了。
”上尉回答:“走,阿甘,走!”这段对话揭示了勇气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阿甘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他具备着极大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和上尉丹一起面对艰难的情况,但依然选择不放弃,勇往直前。
这段对话传达了一个观点,即只要我们保持勇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就有可能克服一切困难。
最后,我们来看一段重要的对话,发生在阿甘和珍妮在公正大学的校园草坪上。
对阿甘正传的语言分析《阿甘正传》是美国大腕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于1994年精心打造的一部经典大片。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好莱坞于是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美国媒体称之为“反智电影”。
《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
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阿甘正传》的导演是罗伯特·泽梅基斯,主演汤姆·汉克斯、加里·西尼斯、罗宾·怀特等,该片荣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6项大奖。
该片主要讲述了阿甘,他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
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
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
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
在那里,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
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
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
在战争结束后,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在一次和平集会上,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
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
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
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
最后,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
阿甘正传知识点总结1.历史背景《阿甘正传》的故事跨越了20世纪50、60、70、80年代的美国历史,其背景交织着美国民权运动、越南战争等事件。
小说以及电影都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变革、动荡和激情。
2.主要人物阿甘·甘普:本作品的主人公,一个智力有限但天真善良、乐观坚韧、勇敢不屈的男孩。
他跑步非常快,成为了当地的英雄,受到人民点赞,也因为跑步成为了社会名人,在阿拉巴马州流行了不少年的口号:“就是这样,阿甘!”(That's all I can say about that.)詹妮:阿甘的青梅竹马,她是一个野孩子,与阿甘的性格完全不同,她充满坚韧、乐观和自信。
在阿甘的一生中,詹妮是唯一永远牵挂他的人。
詹尼父亲:一位残忍的家庭暴力者,使詹妮的童年备受摧残。
珍妮母亲:一个被命运击打的妇女,她努力工作,生活拮据。
母亲患病去世后,詹妮在人生的路上屡屡受挫,最后过度沉沦。
丹:在越南战争时期成为了阿甘的好朋友,也是阿甘在越南战争中的战友,对阿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琼斯中士:军队里的第一角斗士,也是阿甘在越南战争中的战友,和丹一样,他对阿甘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故事情节《阿甘正传》的故事以阿甘·甘普的口吻自传的形式展开,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故事从阿甘的童年生活开始,他因为智力有限在学校遇到了很多挫折,但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做人并且变得坚强。
成年后,阿甘跟着珍妮追求自由,结果被征兵入伍。
他在越南战争期间结识了丹和琼斯中士,度过了数不清的创伤。
最终,他因美国队长的救助而战功赫赫。
离开战场后,他刚好受邀成为了“在那个”节目的主持人,成了当地的名人。
在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中,阿甘变成了“大老板”,生意兴隆。
最终,他因为怀念珍妮回到阿拉巴马州。
经过一段时间,他和珍妮结婚,生了一个儿子。
4. 主题《阿甘正传》的主题主要包括:爱情与友情:阿甘对珍妮的爱情不曾改变,在珍妮最无助的时候,他总是伸出援手。
论影片《阿甘正传》的视听艺术摘要:影片《阿甘正传》是电影史上的一部著作,本文通过电影艺术的媒介,即画面和声音展开阐述,诠释了不同的视听语言的运用。
通过影片的色彩画面造型以及声音造型等不同角度的表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更加深层次的强化了影片的视觉效果。
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在美国电影里,《阿甘正传》(forrest gump)被许多人奉为经典中的经典。
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像最佳影片的角逐中,《阿甘正传》大获全胜,这部改编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原著是一本充满了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故事进行了修饰和美化。
影片主要是通过阿甘这一人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讲述了一个极富有传奇和喜剧韵味的故事,不仅巧妙地反映了美国几十年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让我们在抛去了偏见和虚荣后,看到了已经远离这个社会许久的品质:诚实、守信、质朴、真诚等。
影片将艺术性、造型性以及叙述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使观众在接受视听艺术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导演所想表达的更深层面的事物。
该片最为突出的是不同的视听语言的运用,通过影片的色彩画面造型以及声音造型等不同角度的表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更加深层次的强化了影片的视觉效果。
1、电影艺术的画面的构成银幕上的电影造型。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就说到:“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这说明画面是构成电影的基本要素,是电影的根基,而画面的造型可以通过色彩和光线来表现。
色彩的表现是会受一定的感情因素的影响的,不同的色彩运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着不一样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思想及内容。
在影视作品中,色彩的对比、更替和转换,常常反应的是人物命运、情绪上的变化,色彩的表现胜过一切语言等形式的表现,因此色彩在影视中也占着主导地位。
同时,光线也是影视的基础,光线的强弱以及照射的不同部位都会使画面呈现出不同的氛围。
《阿甘正传》课文赏析一,课文简介课文节选了《阿甘正传》三个片段,都是在阿甘回忆的倒叙中出现的.第一段是他和詹妮初次见面并成为好朋友的事情.阿甘初次坐校车,别的孩子都排斥他,不让他坐在自己的旁边.而美丽,善良的詹妮却主动邀请他坐下,他们成了好朋友.阿甘受到其他男孩子的欺负,詹妮让他"快跑",他在奔跑中不仅躲开了那些坏孩子,而且奇迹般挣脱了矫形支架的束缚,长成了腿脚健壮的青年.第二段是詹妮为了实现当歌星的理想,在夜总会里备受屈辱,阿甘强行把她救出来,她却不领情,茫无目的地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但得知阿甘即将参加越南战争,她还是嘱咐他不管遇到什么麻烦都别逞能,只管跑.第三段是詹妮和阿甘在家乡共同度过一段幸福时光之后,不辞而别.阿甘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又想到了"奔跑".在奔跑中回忆过去,思念着去世的妈妈,战死的黑人朋友巴伯,受伤的丹中尉,更多的是想念着詹妮.他感受着奔跑中的美景,静谧,最后累了就自然地想到要"回家"了.这部影片可以简单地欣赏,也可以复杂地理解.简单看,它就是一个爱情故事,除了主人公是位智商偏低的人以外,和其他爱情故事的模式没有太多区别.在这简单的爱情模式中,因为阿甘的单纯和执著,影片中一些夸张荒诞的情节既让人会心地笑,但又合情合理,并不显得勉强,生硬.因为象征手法的巧妙使用,画外音平静的叙述中宠辱不惊的节奏和淡淡的忧伤意味,使影片显得典雅,厚重,耐人寻味.如果再了解影片中一直穿插的那些有点儿莫名其妙,有些混乱的镜头背后的含义,了解美国那段历史中的重大人物,事件,了解这些事情给人们当时及至现在的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带着丰富的历史,社会背景知识去看这部电影时,就更能体味到美国的观众为何对这部电影反响强烈了.因为这部世纪末的影片带着他们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也正是大多数美国观众亲身经历的生活.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四十多岁,正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反叛混乱的情绪中磕磕绊绊地走来,终于趋向成熟.而到20世纪90年代,恐怖战争此起彼伏,人为灾难接二连三,现代文明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把人的心灵挤压到一个狭小紧张的角落.这一个世纪是怎样过来的,下一个世纪将走向何处导演抓住了自己和其他人渴望回归安宁,质朴生活的思想情绪,把理性和反思的目光渗透到本片中,从而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世纪末的心灵对白.二,"奔跑"的象征意义象征意义浓郁的"奔跑"是本片的重头戏.导演用最不起眼的小人物的简单的奔跑来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引导人们认识和审视自己的心灵深处.以小带大,由浅入深,影片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课文节选的三个片段,都与"奔跑"有关.1.世界的"奔跑"整个影片有一个"奔跑"主题,"奔跑"所包含的意义又极丰富复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影片以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社会为背景,整个社会在奔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其他各方面,精神,思想,文化等都出现了巨大变化,新旧文明之间的碰撞,矛盾,混乱,斗争,构成那个时代的生活,让人眼花缭乱,目眩神迷,很多人身不由己地跟随这种生活节奏,奔跑着.作为世纪末的影片,导演把这段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都巧妙贯穿在阿甘这个普通人的生活纪录中,引导观众回过头去看,或者说看看自己四周,想想依然正在发生着的一切,不知不觉中引起了心灵的震撼和反思.因为"奔跑"不仅仅可以象征美国这一段的生活,也可以扩展到很多国家,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也可以代表人类整个发展的过程,我们都在奔跑,怎样奔跑,应该怎样奔跑,目的地何在这一切是所有人关心的事情.影片从一片羽毛在空中飞舞开始,它没有方向,忽而向左,忽而向右,一阵风可以使它堕地,而一个人不经意的经过也可把它带回空中.它岂不是很像我们的人生,有些渺小,有些茫然,有些飘飘荡荡2.阿甘的奔跑主人公阿甘幼年的奔跑是他人生一切奇迹的出发点.他的生活跟奔跑联系密切.最初他是一个智商偏低,腿部带矫形支架的男孩,在精神和肉体上都是不可能跑多快的人.可是在艰难境遇中乐观执著的他却硬是跑出了奇迹.凭着奔跑,他不仅摆脱欺侮,还成了橄榄球队的明星,上了大学,救了战友,成了英雄,最终还凭着奔跑度过了难关,赢得了爱情.他达到了一般人都难以达到的生活境地,出人意料,让聪明人感觉荒诞.可是当我们意识到在他简单的奔跑中所包含的内容时,就开始不断地回味了.在阿甘的奔跑中,有坚强,善良:幼年时的奔跑,不仅让他摆脱了其他男孩的欺侮,还创造了奇迹——摆脱矫形支架,成为奔跑如飞的青年;有天真,单纯:橄榄球比赛中,他只管跑,教练一边说"他肯定是这世上最傻的混小子",一边感叹"不过他可是真快";有忠诚,勇敢:在战场上,为了救战友,他几次跑回炮火轰鸣的险地;有执著,真诚:对待女友詹妮,无论她怎样变化,而他一如既往地喜欢着她,爱着她,保护着她.有评论说阿甘的双腿象征着二战后美国发展不平衡的政治,经济,而他的双腿恢复的过程,也正象征着美国政治,经济飞速发展恢复平衡的过程.也许导演最初并没有这么刻意的设计,但阿甘能突破先天的不足,用健康有力的"奔跑"来面对生活却的确是导演要表达的意图之一.3.詹妮的奔跑詹妮也一直在奔跑,追寻自己的理想.她不停地躲避,流浪,渴望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在流浪中寻找能让自己幸福,快乐的地方.她渴望自我价值实现,不停地追求,希望能抓住自己的梦想,跟上时代的潮流,做最"聪明""成功"的人.阿甘的生命也因为有了她而显得更美丽动人.但是想成为歌星的她却只能在夜总会里受到侮辱,追求妇女解放,参与民权运动,渴望爱情的她却一次次受伤,失望.她反对战争,向往和平,但想拯救生活苦难的她却感觉飞不过那长长的桥,想与黑暗抗争的她却陷入到毒品和疾病的绝望中,茫然不知该去哪里.年轻,美丽,聪明的詹妮有理想,但她的追求是以全面否定传统的偏激方式,甚至不惜以放纵,堕落的方式来表现.导演安排给她一个因吸毒,疾病而结束年轻生命的结局,一是对那个时代诸多被毁灭的年轻生命的纪录和象征(摇滚歌星猫王死于吸毒;英国摇滚之父约翰·列侬吸毒,死在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乐迷枪下);二是对那个时代年轻的愤怒和混乱的埋葬和反思.尘归于土,大地宁静.4.回归自然的奔跑阿甘在巴伯牺牲后,在有了诸多荣誉和金钱后,在妈妈去世,詹妮不辞而别后,再次选择以孤独奔跑的方式面对纷繁沉重的一切.影片在阿甘简单"奔跑"情节中作了一次大杂烩.逃避和执著放在一起,无意识和有意识放在一起("没有什么特别原因""你为什么跑""是为世界和平吗 "),正常人的严肃生活和愚者的平淡轻松放在一起("不知为什么,我所做的事在别人看起来好像很有意义.""我是说,我的脑子忽然通了,我对自己说,这个人有目标有想法,他有人生的答案.我要跟随你跑天下"),纯粹的情感和投机的商业放在一起("我经常会想起妈妈,巴伯,还有丹中尉,不过想得最多的还是詹妮.我好想她.""我做保险杠招贴纸生意,要想出一条好广告语.既然这么多人都受了你的启发,我想或许你能帮我").但在丰富的大杂烩中胜出的仍然是阿甘.和这个复杂世界的纷繁理想相反,他不会刻意装饰自己,美化自己,似乎也没有太高远的理想.但恰恰在这质朴无华的简单奔跑中,我们看到了坚强,"妈妈总说,向前走之前必须先放下过去.我想这就是我跑的原因";我们看到最高境界的人生活法,他的内心像他在奔跑中看到的河流和牧场一样,美丽而平静,简单却不苍白.提醒我们这些聪明的"智者",是否我们的心灵也太累了,也需要"回家"呢象征无处不在,象征又时时被解构.导演正是要这样,使我们感到既轻松,又沉重.。
《阿甘正传》的语言特色分析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广泛好评,引来了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学术届普遍认为,该电影的成功应归功于其影片深刻的社会寓意,文化内涵和高科技电脑特效。
然而,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电影《阿甘正传》英文原版的人物话语进行挖掘,充分分析其话语的显要特点,才能使更多的观众能够体味和享受该电影在塑造人物时话语的独特魅力。
以下,就是对这部电影所作的语言分析:首先,要电影英语的定义及其特点讲起。
所谓的电影英语,就是电影里所用的各种英语语言现象,主要包括人物对话(dialog)、独白(monolog)、和话外音(off-screen voice)。
Matin Joos 有关英语文体五只钟的说法对电影英语的特点的界定有很大的启发性,由于电影英语里的角色更多地是以熟人或朋友的关系为基础来开展对话的,所以该语体从宽泛意义上讲属于随意的语体(casual style),其特征是:运用省略(ellipsis)、俚语(slang)。
但电影英语作为一门视听艺术,特点不止这些,还包括地域性发音、非语法性句子、个性化语言以及修辞手段的运用等。
正是这些语言特点使得电影英语具有很大的魅力。
自此基础上,再来分析影片《阿甘正传》的语言特点,影片《阿甘正传》故事情节完整,其中的语言是通俗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一、发音的地域性。
根据美国著名方言学家Hans Kurath1949 年出版的A Word Geography of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一书,美国的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言区,即北方方言(Northern)、中部方言(Midland)和南方方言(Sout hern),影片的主人公阿甘生长在南方阿拉巴马州,发音有着典型的南方人的特征。
首先体现在鼻音上。
如元音字母在m,n 前的鼻音发音很重,如 Gump, behi nd, our own。
其次,双元音/ai/在影片中发/Ai/,最典型例子就是Life is li ke a box of chocolate,life 和like 分别被发为/|AI f/、/|AI k/。
阿甘正传的语言特色人生活在语言当中,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受制于语言。
人的语言一般是隐喻性的。
而电影《阿甘正传》中的对话,因为阿甘智商和童年成长环境的特殊原因,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非隐喻性的语言观。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阿甘的语言特色。
一、阿甘的痴电影中,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阿甘是一个弱智,他的同学,包括小学的大学的、他的同乡及他的战友无不认为他蠢、笨,甚至因为智力低下,他差点儿没进了公立学校,在一个高喊“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里阿甘受到严重和显而易见的歧视。
在影片中,阿甘的出场就是带着腿箍、目光呆滞的形象。
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电影中阿甘的语言特色。
1、一叶白色的羽毛飘飘摇摇从天而降,落到了等车的阿甘脚旁。
一位黑人小姐走来坐到候车的椅子上,打开一本杂志看起来。
阿甘拿起自己带的巧克力与她打招呼。
Hello,my name is Forest,Forest Gump.Do you like it没有回答。
阿甘自顾自地拿出一块来放到嘴里,然后又说下去。
I can eat thousands of this.Mama a,ways Said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ll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仍然没有回答,这时阿甘手指小姐看起来十分裹脚的白色运动鞋说:Those must be comfortable shoes.I hope l can have shoes like that.小姐头都没抬地说道:My feet hurt.。
2.越南战场上,火光四起,中尉命令“撤”,阿甘毫无反应,严守自己的阵地,只有当他要好的朋友巴布喊道:Run,Forest,run(跑,快跑),这时,阿甘才跑起来,但当他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跑出来以后,他深感问题的严重,于是又跑回去寻找自己的朋友巴布,但每次回去,他都听到Help me,Forest.{救救我)的呼唤声,他一连救出了包括巴布和丹中尉在内的五个人。
阿甘正传视听语言分析《阿甘正传》的美学追求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倾向存在着某种认同和回归,但又有着独特之处,不完全等同于古典现实主义。
电影通过阿甘的传奇人生,讲述了天生弱智的阿甘,却不断奋斗,最终创造人生传奇的故事。
对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了独特而全面的展现,传达出积极的人生取向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本文尝试赏析这部影片的隐喻和象征的美学追求,通过叙事技巧和非隐喻性的语言观两个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 《阿甘正传》;叙事;语言电影《阿甘正传》的时代背景是二战结束后,讲述了天生弱智的阿甘,却不断奋斗,最终创造人生传奇的故事。
阿甘,出生于美国南方一个闭塞的小镇;智商低只有75,但是他的妈妈希望自己的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常常鼓励他,要他自强不息。
后来在上学时,他遇到了珍妮。
从此,阿甘受到了来自妈妈和珍妮的爱护和鼓励,他一生不停奔跑,并创造了他人生的几个传奇:跑步速度超过汽车,打橄榄球进入全美明星队,大学毕业后参加越南战争,完成巴布的捕虾遗愿,跑步横穿美国。
这部电影是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一,1994年首映以来,受到众多好评,其魅力经久不衰,影响了一代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启发和鼓励作用。
本文赏析这部影片的隐喻和象征的美学追求,通过叙事技巧和非隐喻性的语言观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叙事技巧《阿甘正传》的美学追求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倾向存在着某种认同和回归,但又有着独特之处,不完全等同于古典现实主义。
其诗情气韵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理解,是对诗性人生态度的展现,这让这部电影具有灵性和形而上的意味。
而电影的叙事技巧很好体现出了这种意味。
在影片的开始,就采用了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手法,来消隐作者的主观情绪,对叙述距离进行刻意营构,以造成一种距离感。
影片绝大部分故事情节的开展,都是以阿甘的回忆形式来完成的,这就是有效使叙事距离得以生成。
一方面,采用冷静客观叙述手法,让叙述者隐退,使得故事自行展现,作者的主观情绪被消隐,从而造成了作者与故事之间的叙事的一种距离感,这样有利平静客观描述事件;另一方面,主人公“此在”的状态和被追忆的往事在时间上形成了叙述距离,这样使得故事追怀反思的情调得以产生。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
正传
视听语言分析之阿甘正传好莱坞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的王国,大量的商业巨制电影从这里产生,进而风靡世界。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经典的电影,《阿甘正传》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好莱坞大片。
今天我们就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部经典的作品。
本片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影片通过阿甘对自己生活的讲述,深层次的剖析了美国当代历史,以幽默的方式对社会现象和战争进行讽刺。
作为一部以人物记录历史的影片,阿甘作为主要线索,经历了美国最动荡的一段历史。
影片也同样倡导了美德的回归,进行正确的精神引导,大力提倡人性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
它是好莱坞反智潮流电影中的经典名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高涨的时代。
于是好莱坞便出品了一系列贬低现代文明崇尚回归原始阐释人性的影片。
其中《阿甘正传》便是通过一个智力障碍者的视角,描述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战,政府丑闻,外交,种族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生活的生活状态——多数人的消极颓废与盲目热情。
《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就是让美国人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新审视自己。
阿甘在此片中被塑造成一个天生弱智,却具备了人类最优秀美德的人。
他坦荡的面对生活带给他的挑战,在混乱中接受锤炼,只冲着一个方向奔跑,最终跑向了他的终点。
这是一部人生寓言,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在这部影片中,人物造型有很强烈的对比。
阿甘的形象出现时一般是清爽整洁的,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汤姆汉克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却朴实真挚的阿甘。
幼年时阿甘拙笨,说话缓慢
而坚定,而成年的阿甘说话滔滔不绝,包含了一种绝对的自信。
珍妮,她一直是阿甘的天使,正因为听了珍妮的话,阿甘才能永不停歇的跑着。
但是与阿甘不同,她的生活始终是随波逐流居无定所的,她从生活上到精神上都是个流浪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她想成为歌星,却只能在街上或者色情酒吧里卖艺,与一帮狐朋狗友们吸毒。
她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色情,暴力,毒品这些负面因素。
所以影片塑造出的珍妮的形象总是阴暗的,模糊的。
但是她对阿甘又是真诚的,所以在影片结尾处,珍妮的形象又回归了初识阿甘时的纯洁美丽。
丹中尉,一开始出场便是狂野的,翻脸如翻书,上一刻还在开玩笑下一刻又在严肃的下达命令。
他在战场上一门心思的求死,延续他家族的“光荣”捐躯历史。
在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丹中尉异常绝望,他认为生活的希望全都结束在了战场上,他本该死在那里,对阿甘的救命之恩完全不领情。
从战场回来后变得有些神经质,穿着邋里邋遢,说话粗声粗气,宣泄着他的不满。
但是在新年夜里,他的悲伤抑制不住的外泄,让观众感受到他真正的内心世界。
后来在海上他与风暴进行搏击,又以不屈不挠的反抗者形象出现。
最后“他和上帝讲和”后,以及在阿甘结婚时出现的形象是温和的,这是他在经历人生几大起伏后回归本性的表现。
影片的拍摄技巧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在体现珍妮和阿甘两个人的生活时,经常用不同的光效和色调。
在阿甘的生活中,大量的运用暖调。
而珍妮的生活片段则运用较多的冷色调。
影片中多次出现阿甘跑步的画面,跑步在这部片子里面算是出现最多的动作段落。
第一次跑步,阿甘摆脱了他腿上的支架,在这一场景中依旧出现大量的绿色,背景拥有很清晰的轮廓,自然的和谐美丽使人心情明朗。
第二次他得到了橄榄队教练的青睐,随后凭借着跑步这一特
长,为橄榄球队赢得了比赛的胜利,在这一场景中出现了大块的红色和黄色,观众席上也是大片大片的红色标语,把球场比赛热烈气氛烘托起来,让人兴奋。
依旧是暖色调为主。
随后是越战中他在丛林中奔跑,救了自己的战友们。
这里也是使用大量的绿色和黄色,并且光线充足,线型较为清楚,营造出很好的光影效果。
与阿甘的生活段落色彩刻画相比,珍妮的生活环境大部分降低了色彩的明暗度,表现起其生活的压抑,同时体现珍妮本人内心的消极厌世。
影片通过这种明暗,色调的对比方式,暗示了阿甘与珍妮两人个性的相悖与命运的走向。
而在最后,珍妮重新回到阿甘身边的时候,两人的内心世界逐渐相统一,珍妮场景的色彩也与阿甘趋于一致,光效也统一使用了自然光效。
珍妮一身白色裙子向阿甘走来,色彩又如同两人幼年的时候,白色与绿色相间,开阔明亮,充满朝气。
让观众明白珍妮的生活已经不像从前一般,而是以一种更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也喻示了珍妮经历若干波折后的精神上的重生。
影片通过对光线与色彩的配置,更加完美的塑造出人物性格,也表达了导演的意图和影片的主题,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同时能激发观众的想象里,让观众潜意识的接受这些暗示信息。
色彩与光效的使用也推动了叙事,增强影片真实感,加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想必也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那根飘浮着的羽毛。
这根羽毛也多次出现在镜头当中。
影片一开始便以羽毛作为视线引导,镜头追随羽毛,一直到人物出现。
结尾处,羽毛又随风而起,飘荡到更远处。
在《阿甘正传》的一开场,一根羽毛引导观众的视线,同时出现了开场音乐,钢琴的轻盈与小提琴的柔美融合在一起,为“羽毛”塑造出声音造型,也推动着影片的气氛。
随着羽毛的起伏,观众感受到的音乐也是
如羽毛般飘忽不定,随风飘荡,正如生活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感,难以预料。
而在影片结尾处又重复出现这一主题,此时,音乐的含义却多于开头,有了一份对生活的感慨,多了几分感动。
生活就像这根羽毛一样,或随风飘荡,或落于尘泥,我们无权选择它的方向。
但是我们有权利选择如何面对。
在美国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问题。
种族问题也是《阿甘正传》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首先是阿拉巴马的民权运动,州长华莱士拒绝黑人入校,但最终妥协。
在开往军营的车上,观众可以看到车上都是白人与白人坐在一起,黑人与黑人坐在一起。
阿甘在车上碰上了从前在校车上一样的钉子。
最后他和黑人巴布坐在一起,这也是他在军营中唯一的好朋友。
巴布的祖先都是做虾的,在饭店里给白人端菜。
在阿甘送给巴布母亲股份之后,人物关系转换了,换成了白人给黑人端菜。
种族问题以一个幽默的报复方式呈现处理。
电视在这部影片里成为重要的叙事手段,通过它,展现了美国当代的政治文化包括阿拉巴马州民权运动,华莱士被射伤,肯尼迪总统接见全美大学生橄榄球队,约翰逊总统接见越战功臣,肯尼迪总统被刺杀,福特总统被刺杀,尼克松水门事件,还有登月……电视新闻经常作为一个剪辑点建立起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只见的关系。
在叙事上,也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呈现出美国社会状态——暴力冲突严重,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的真实情况。
声音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人声在影片中表现为对话和旁白以及内心独白,整个故事由阿甘的旁白来讲述,阿甘的声音柔和,平缓,情绪起伏不大,娓娓道来,奠定了整部影片舒缓平实的基调。
幼年时的阿甘,说话有些木讷,字字清晰,虽然拙笨但是很朴实。
阿甘总是重复“笨有笨的的作
为。
”,这句话塑造出了阿甘自信的性格,而“我更加的思念珍妮。
”这句话贯穿影片始终,成为珍妮场景与阿甘场景的剪辑点,连接两个人的关系,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感情专一,真诚的阿甘。
而电影音乐,也记述了这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摇滚。
电影中的摇滚音乐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帮助影片叙事推进影片节奏,也同样发人深省,突出了人道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
音响为影片增添了生活气息,阿甘的场景中,总是宁静的,充满自然的气息。
而珍妮的场景中,充满了城市噪音,是浮躁而喧闹的。
这些场景中,导演想要表达的是对现代工业的排斥与对自然的向往。
影片中关于漫漫人生的种种韵味,苦与乐、生与死、战争与爱情、冷漠与友谊、成功与失败,伟大与卑微,值得我们去一辈子细细品味。
在我们骄扬跋扈时,在我们患得患失时,在我们迷惘彷徨时,在我们伤痕累累时,我们想总可以在满目的荒谬之中苟活下去,就冲着阿甘这个理由。
我们还要尽我们的所能,让更多人知道阿甘的故事,纵然这世界走到尽头,必然是消失于无形,但活着的人总需要一缕希望的曙光。
或许人生就像那根飘浮的羽毛一样,要么飘浮不定,要么乘风破浪,但是人生也像那根羽毛承载着我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