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寺的贵星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五台山灵验事迹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据说有很多灵验的事迹。
以下是一些关于五台山灵验事迹的传说:
1. 五爷庙显灵:据传,在很久以前,五台山是一个海底,后来随着地壳运动,慢慢浮上来。
在五台山,据说五爷最喜欢听戏,每到夏天,就有大班的戏班来唱戏给五爷听。
在五爷庙中,有一个大香炉,香炉的熊熊香火中曾显现出火龙形般的瑞像。
2. 文殊菩萨显灵:文殊菩萨是五台山最重要的菩萨之一,据传他曾化身为乞丐来救一位在三步一拜五台山路上遇到大雪和病苦的虚云老和尚。
在五台山的释迦文佛真身设立的礼拜仪式中,据说一束阳光正好照在了文佛舍利塔上,出现了七彩佛光。
3. 佛母显灵:据传在五台山,有人肆意在庙内大声嬉闹,对着寺内的尼姑评头论足,甚至对着佛像开玩笑,说看到了佛母的心肝五脏。
那个开玩笑说看见佛母心肝五脏的人,胸前被玻璃扎出了血,那个反着转起法轮的人额头被磕破了,对尼姑品头论足的则是嘴破了一个口子,但最奇怪的是,其余的人则丝毫没有受伤。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传说并非科学事实,而是基于人们的信仰和传说。
在五台山旅游时,游客应该尊重当地的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
五台山旅游景点介绍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中国佛教圣地”之称。
五台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五台山的主要旅游景点。
一、清凉寺清凉寺是五台山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被列为中国佛教全国重点寺庙。
寺庙建于清代,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寺内保存了大量明清古建筑,其中最有名的是七层宝塔,高约70米,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寺内还有众多的佛像和经典文献,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瞻仰。
二、塔院塔院是五台山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五台山的特色之一、这里集中了五台山众多的宝塔,象征着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塔底广场上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文字记录着五台山的历史和佛教文化。
在塔院中还有一座观音塔,供游客祈福。
三、佛顶山佛顶山是五台山的主峰,也是五台山最高的山峰,海拔3061米。
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翠绿的山峰、流淌的清泉和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登上佛顶山可以俯瞰五台山的美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宁静和宏伟的氛围。
四、文殊院文殊院是五台山的另一个佛教寺庙,建于明代。
寺内供奉文殊菩萨,被尊奉为智慧之神。
寺内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形象地展示了佛教的道理和故事。
寺庙建筑古老而庄严,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祈福。
五、金刚院金刚院是五台山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寺内供奉着金刚菩萨,金刚菩萨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被认为能拯救众生。
寺内的建筑风格独特,大殿气势恢宏,壁画雕刻精美。
这里还有一个香客广场,每年香客们会在此庆祝佛教节日并举办各种庆典活动。
除了以上的景点,五台山还有许多其他的寺庙和景点,如万佛洞、乌云洞、大相国寺等。
五台山还是一个重要的朝圣之地,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前来朝拜。
在五台山,你能够体验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感受到宁静和祥和的力量。
总之,五台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庄严的佛教氛围而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
山西芮城清凉寺现存元代白话碑录释
姚美玲
【期刊名称】《中国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1(0)2
【摘要】清凉寺在山西省芮城县西陌乡寺里村,现存元碑七通,主要有狗儿年令旨碑、茶罕钧旨碑、清凉寺家谱讳名之图、解州给僧人了悟执照碑等。
碑的存在和碑文的内容,对研究元代山西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有重要价值。
释读这些碑文的
内容,是研究的基础。
【总页数】7页(P145-151)
【关键词】元代;白话碑;清凉寺
【作者】姚美玲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2
【相关文献】
1.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人口构成研究 [J], 陈靓;薛新明
2.山西芮城清凉寺出土玉器 [J], 李云
3.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与潞盐的初期外销 [J], 薛新明
4.文明之星从这里升起(连载)——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发现始末 [J], 薛新明
5.文明之星从这里升起(连载)——山西芮城清凉寺新石器时代墓地发现始末 [J], 薛新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台山白俊章简介-回复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而在五台山上,有一位广受尊崇的高僧,他就是白俊章。
白俊章是五台山寺院的住持,也是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要人物。
在佛教界,白俊章被誉为智慧与慈悲的化身,他的教诲深深感召了无数信众。
白俊章,原名王勤修,是山西太原人,出生于1960年。
他从小就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对五台山的神秘和美丽充满了向往。
因此,他选择进入五台山寺院学习,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
在白俊章的学习期间,他努力钻研佛经,跟随有经验的师父学习禅定和慈悲的修行法门。
他的勤奋和专注深深打动了师父们,他们看到了他对佛教的热爱和投入,决定把他作为接班人培养起来。
在接任五台山寺院住持之后,白俊章着手改善了寺院的设施和管理,希望能够为信众提供更好的修行环境。
他注重寺院的清洁和整修,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了寺院的服务质量。
但白俊章并不满足于管理和维护寺院,他更加注重对信众的教育和引领。
他坚信佛法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痛苦,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因此,他经常组织讲座和禅修班,与信众分享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体悟。
他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让佛法变得容易理解和贴近人心。
白俊章还非常重视善行和慈悲的实践。
他鼓励信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周围的人们传递爱和关怀。
他本人也经常参与慈善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为灾区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
白俊章的行为和言论深受信众的爱戴和尊敬。
他没有繁复的禅宗修行,更注重平实而实践的生活方式。
他常说:“人生活得简单一些,就会更加容易找到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这句简单而深刻的话语,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也激励着他们去追求真善美。
除了寺庙和信众,白俊章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佛教会议,并发表演讲,分享中国佛教的发展和贡献。
他的教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着更多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
白俊章的成功和影响力,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智慧和慈悲。
章样摩兰法师采访提纲法师简介:章样摩兰法师,俗名梁林虎,1969年9月出生于五台县。
在那个贫困与灾害交加的年代,他的父母相继病倒,家庭失去支撑,梁林虎不得不中断了优异的学业,拿起了放羊鞭。
1982年,天赋极高的他自制管笛仿菩萨顶喇嘛吹奏佛乐时,被老喇嘛罗桑旦增循声找到。
于是,13岁的梁林虎便与佛结缘,走进了菩萨顶。
1996年,章样摩兰被推选为菩萨顶的住持。
现在,他是五台山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忻州市政协常委。
章样摩兰法师章样摩兰法师1990年任管委会副主任,专门负责文物保护和文化抢救。
1996年,任管委会主任。
他整理出了藏传佛教金刚舞的全部佛乐,还恢复了不少有民乐特色的庙堂音乐,为汉藏文化交流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1、摩兰法师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首先有个疑惑先请教您一下:五台山上的黄庙,全部是红墙灰瓦,只有菩萨顶是红墙上面盖黄瓦!这是为什呢?2、申遗成功,是五台山之幸事也是整个中国、民族的幸事,据了解,您是当时“申遗”过程中最忙碌的一个人,您说过,“为了申遗,菩萨顶可谓举全寺之力。
”请问这种情结和信念是怎么产生的?3、您在藏传佛乐的保护和整理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整理出了藏传佛教金刚舞的全部佛乐,恢复了不少有民乐特色的庙堂音乐。
您认为藏传佛乐与汉地佛乐有哪些差异?4、听说您当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毅然中途退学,操起了放羊鞭,那又是什么样的机缘使您走进菩萨顶,并成为黄教庙堂音乐传人的?5、黄教寺庙的佛事活动,往往集吹奏与念诵于一体,音乐成分兼有民乐和佛乐,经书包括汉、蒙、藏、满多种文字,由此形成独具一格的五台山藏传佛教文化。
要学会吹奏,须同时熟识经卷。
当时这对于您是个难关吧?您又是怎么克服的呢?6、我们知道,五台山佛乐被誉为“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在唐代佛乐达到繁盛。
可是到现在佛乐又面临失传的境地,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个现象的发生?7、经您亲手整理出的藏传佛教“金刚舞”,现如今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观光者,为汉藏文化交流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五台山清凉寺老者介绍词五台山清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风景区内,是五台山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清凉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元宝炬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寺内供奉的主持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他深受信徒们的敬仰和爱戴。
五台山清凉寺老者,姓郭名松年,现年78岁。
他身着一袭灰色袈裟,头顶秃顶,脸上布满皱纹,步履稳健,举止庄重。
他曾是一位出色的学者,精通佛经,对佛法颇有研究。
多年来,他一直在清凉寺主持佛事,为信徒们解答疑惑,给他们以精神慰藉。
清凉寺是五台山的一颗明珠,风景秀丽,庄严肃穆。
寺内的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殿内香烟袅袅,佛光闪烁,给人一种神圣庄严之感。
在这里,信徒们能够放下尘世的杂念,净化心灵,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
老者在清凉寺主持佛事已有数十年的时间了,他对佛学的理解非常深刻,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信徒们解释佛法的真谛。
他说:“佛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教导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善良,摆脱贪嗔痴的束缚,实现自我觉醒。
”他的言辞简练,却能够触及人心的最柔软之处。
除了主持佛事,老者还经常与信徒们进行心灵交流。
他在清凉寺内设立了一个小小的讲堂,每天晚上都会在这里与信徒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他会讲述佛陀的故事,解答信徒们心中的困惑,给他们以启迪和鼓励。
在这里,信徒们可以倾诉心声,获得安慰和慰藉。
老者的智慧和慈悲感染了许多人,很多信徒都将他视为精神导师。
他常常告诫信徒们要坚持修行,要用慈悲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
他说:“人生苦短,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对待他人要怀有一颗宽容之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清凉寺老者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慈悲和智慧的力量。
他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分贵贱,无私奉献。
他是信徒们心中的精神导师,是他们心灵的寄托和依靠。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清凉寺老者给人们带来了一片宁静的净土。
清凉寺老者的教诲和言行都体现了佛法的真谛,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化着信徒们,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佛法,融入佛教的修行之中。
五台山五爷灵验事件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道教胜地。
五台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神圣的地方,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
在五台山上,有一座被誉为五台山灵验的五爷庙,据说每逢特定的日子,五爷会显灵,为众人带来福运和祝福。
据史书记载,五爷是五台山的守护神,相传他是由五位仙人化身而来,具有神奇的力量。
五爷庙建于唐朝,是五台山最主要的庙宇之一,也是五爷崇拜的中心。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五爷庙都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朝拜者前来参加。
而五台山五爷灵验事件,指的是五爷庙上演的一系列神奇的事件。
据传说,每年元宵节期间,五爷庙内会出现奇妙的景象。
举个例子,有人曾经目击到五爷庙内的石像竟然可以动起来,互相交谈;还有人称见到石像从庙里走出来,到山下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
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使五爷庙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五台山五爷灵验事件并非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每年都会发生。
更为神奇的是,很多人在五爷庙祭祀之后,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康,似乎得到了五爷的祝福和保佑。
这就使五爷庙的声誉不断提高,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朝拜和祈求五爷的庇佑。
许多来到五爷庙的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见证。
有人说遇到了一次车祸,但是竟然毫发无损,直到祈求五爷庇佑后才恢复正常;还有人说在五爷庙拜祭之后,家里的生意突然兴隆起来,收入翻倍。
这些见证充分说明五爷庙的灵验之处,使得五台山成为了信仰者心中的圣地。
五爷庙的灵验事件也受到了官方的重视。
为了保护五台山的灵秀资源和文化遗产,政府加大了对五爷庙的保护力度,修缮了庙宇,改善了朝拜环境。
同时,政府也组织了一些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五台山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五爷庙的知名度。
然而,五台山五爷灵验事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这只是谣言,没有科学依据。
他们认为所谓的灵验事件只是人们的心理作用,并没有真实的依据。
但是,在五爷庙拜过的人却坚信五爷庙的灵验之处,他们认为自己经历的种种奇迹都是实实在在的。
五台山白俊章简介-回复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其间的一座叫做白俊章的山峰,是五台山的主峰,被誉为“东方普陀”。
下面将对五台山白俊章进行详细的介绍。
白俊章位于五台山的中心位置,海拔2854米,是五台山最高的山峰。
它有一座豪华的建筑群,包括佛殿、阁楼、钟楼等。
在这些建筑中,最著名的是白俊章寺。
白俊章寺是五台山四大寺庙之一,也是五台山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白俊章寺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个多千年的历史。
寺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包括佛像、经文、佛教器物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尊被称为“白俊章佛”的佛像。
这尊佛像高达10米,由白玉打造而成,整体雍容华贵,栩栩如生。
这尊佛像被认为是五台山的守护神,也是五台山白俊章的象征。
白俊章不仅是五台山的宗教圣地,也是游客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山峰的壮丽和寺庙的神圣。
白俊章寺周围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如令人叹为观止的白俊章瀑布和秀丽的白俊章湖。
游客们可以登上白俊章山顶,俯瞰五台山的全景,享受山脉连绵和云雾缭绕的美景。
此外,白俊章还有一些传说和故事与之相关。
据传说,白俊章是一位修行成仙的道士,他曾在五台山修行,为五台山带来了无尽的祥和和福祉。
据说,在白俊章山峰的顶部,有一块巨石被称为“白俊章石”。
相传,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够抬起这块巨石。
这个传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试验自己的品德。
在历史上,五台山白俊章曾多次受到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但它仍然坚强地屹立在山间,成为五台山的象征。
如今,五台山白俊章已成为佛教信徒们朝拜礼佛的圣地,也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五台山白俊章是中国佛教名山五台山的主峰,也是五台山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它保存着大量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朝拜和观赏风景。
白俊章山峰的壮丽和白俊章寺的神圣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的瑰宝。
五台山白俊章简介-回复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五岳之东"。
而五台山最著名的寺庙之一莫过于白俊章。
下面,我们就来一步一步的介绍白俊章及其对五台山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俊章本身的背景。
白俊章,原名白俊,字仲东,别号花云,则是五台山的玄奘寺现任主持。
他生于1947年,山西五台人,幼年参禅出家。
1979年,白俊章成为五台山的寺院管理者,此后负责管理该寺庙超过40年。
因为他的杰出贡献,他被誉为五台山寺庙管理方面的泰斗。
白俊章在担任五台山寺庙管理者期间,可以说为五台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他坚守初心,热爱本职工作,努力维护佛教寺庙的传统和规矩。
他注重修复和保护文物古迹,努力保持佛教寺庙的原貌,使游客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遗余力地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白俊章还积极推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传播。
他举办了一系列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
每年,五台山都会举办佛教论坛、经文学习班以及佛教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文化,增强宗教信仰。
同时,他还广泛参与佛教教育,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佛教人才,为五台山佛教事业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白俊章还致力于提升五台山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他在五台山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包括改善交通、提升住宿条件、增加旅游设施等。
他注重提高游客的体验感,使五台山成为一个集佛教朝拜、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通过这些努力,五台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白俊章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多项荣誉称号,成为山西乃至全国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在他的带领下,五台山的佛教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
总结起来,白俊章是五台山寺庙管理方面的泰斗,他通过坚守初心,修复保护文物古迹,推动佛教文化传播,提升五台山知名度等方式,为五台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五台山白俊章简介-回复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这座山脉因其景致秀美、佛教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宗教胜地,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游客前往朝拜和观光。
其中,五台山的白俊章大师更是备受人们景仰和喜爱,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佛教事业,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以五台山白俊章为主题,详细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和对佛教事业的贡献。
白俊章,原名白建兴,字吼吼,后采纳五台山百丈清净法师建议改名“俊章”。
他出生在1948年山西省五台县梵净山脉之中的农民家庭。
自幼聪明好学,酷爱文学和哲学,特别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小学期间,他就读了一些中文佛教经典,并对其中的思想和智慧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他成长的环境并不支持他追求学习佛教。
家人希望他能够在农村务农,以维持生计。
然而,白俊章对佛教的热诚无法抑制。
他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懈地探寻佛教的真谛。
为了能更深入地学习佛教,白俊章于1964年来到五台山,并拜师学艺。
在这里,他遇到了五台山百丈清净法师,一个对佛教极其虔诚的僧人。
法师感受到了白俊章对佛教的真挚信仰和学习的热情,决定收他为徒弟,并开始传授他佛法的精髓。
从这一刻起,白俊章的佛学之路正式拉开了序幕。
白俊章刻苦钻研佛学,不断深化自己的道行。
他在五台山修行多年,熟悉了各类经典和法术,并学成了佛教的传统文化。
他特别注重通过实践来验证佛教教义的正确性,不断与其他僧人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白俊章成为五台山一流的佛学学者,获得了众多僧人和学者的认可。
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白俊章也以他的慈悲和善良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他经常带领信众和游客参加法会和念佛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痛苦和烦恼。
他倡导人们要修身养性,悟道修心,以和平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他的教导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俊章对佛教事业的贡献不限于五台山。
他积极参与佛教交流和合作,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五台山拜佛必去的寺庙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
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传承。
在五台山上,有众多宏伟壮丽的寺庙,它们是拜佛者必游之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五台山拜佛必去的几个寺庙。
1. 庙宇一:顶宝禅院顶宝禅院位于五台山的最高峰东台山顶,是五台山上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它始建于唐代,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也是五台山的主要佛教活动中心。
顶宝禅院由五座大殿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主殿,内有一尊金身观音像,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
登上东台山顶,可以俯瞰五台山的美景,宛如仙境。
2. 庙宇二:普救寺普救寺位于五台山北麓,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创建于唐代。
普救寺是五台山重要的禅宗丛林,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象征之一。
普救寺的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形象,香火很旺盛。
在普救寺,可以感受到宁静的佛教文化氛围,也可以参加僧人讲经的活动,获得心灵的宁静。
3. 庙宇三:清凉寺清凉寺位于五台山山脚下的齐云山,是五台山著名的景点之一。
清凉寺始建于唐代,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寺庙,也是五台山佛教学习和修行的重要场所。
清凉寺的主要建筑是宝林寺,其殿堂宏伟壮丽,内供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诸多佛像。
在清凉寺,可以参加佛教法会,聆听佛经讲座,体验佛教修行的过程。
4. 庙宇四:石窟寺石窟寺位于五台山东北部的石窟山上,是五台山最著名的石窟寺庙。
石窟寺由许多洞窟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佛洞,内供奉着三世佛陀的雕像。
在石窟寺,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佛像和壁画,感受到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石窟寺还有多座小庙,分布在山间,每座小庙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一一参观。
5. 庙宇五:塔院寺塔院寺位于五台山东麓,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创建于唐代。
塔院寺是五台山的文化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见证地。
塔院寺的主要建筑是塔院,内有一座高大的佛塔,塔内供奉着佛教经藏。
五台山十大景点介绍五台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因其山体高耸峻拔,自古便是众多僧人争相登临礼拜佛祖的圣地。
五台山景区规模宏大,景点丰富,现在将其中的十大景点进行介绍。
一、塔院景区塔院景区是五台山的核心景区,位于山顶中央,这里是五台山传统的住持地和道场所在,也是五大明教之一的大乘佛教的瑶池宝殿所在。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清凉寺清凉寺位于五台山最南端,建于隋代,是五台山保存最完好的寺庙之一。
这里是五台山的活佛主持,也是中国佛教中珍贵的活佛教庭。
清凉寺建筑精美,规模宏大,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三、舍身崖舍身崖坐落在五台山北麓,是五台山特有的一种佛教修行方式。
这里的岩壁陡峭,海拔高达2000多米,非常危险。
据传,唐代僧人慧超曾在此舍身修行,雕刻了“三时默念南无阿弥陀佛”等字迹,至今可以见到。
四、报国寺报国寺位于五台山西麓,建于唐代,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佛教建筑群之一。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唐代青瓷佛像、明代风铃、清代九天十八禁之一等珍贵文物。
五、净慈寺净慈寺位于五台山山顶东南,建于唐代,是五台山的大型寺院之一,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唐代石刻佛像、明代彩画壁龛、清代勘定图纸等珍贵文物。
六、金地藏庵金地藏庵位于五台山西麓,建于元代,突显了五台山佛教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元代彩塑佛像、明清两代碑刻等珍贵文物。
七、万佛阁万佛阁位于五台山山脚下,建于明代,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体。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明代造佛像、清代石刻碑文等珍贵文物。
八、大觉寺大觉寺位于五台山山顶东北,建于明代,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明代彩绘佛像、清代九天十八禁之一等珍贵文物。
九、镇国寺镇国寺位于五台山前山,是一座四至呈方形的建筑群体。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唐代石刻佛像、明代仿佛山页岩作石佛等珍贵文物。
陕西五台山简介
五台山,位于陕西省合阳县东北25公里处,海拔3000米左右,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唐代玄奘取经回来后说:“西方有五座高峰,各高五百丈,从西而东谓之大五台,中有一峰最秀异,有五色毫光,照耀天地。
”因此五台山又被称为“台顶如覆钟之形”、“五台如覆钟之形”。
五台山风景优美,以其“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而名扬中外。
它有东、南、西、北、中五台,共八十八个山峰,海拔3000~4000米以上,主峰海拔高达5020米。
在东台望海寺附近的万佛阁上可以俯瞰整个五台山。
传说文殊菩萨是在这里为文殊菩萨说法的。
它的道场在陕西合阳县西北25公里处的清凉山。
《晋书·地理志》记载:“五台山在合阳县西北四十里,有文殊寺”。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文宣帝高洋曾到此山祈祷文殊菩萨保佑他早日得道成佛。
—— 1 —1 —。
五台山:清凉胜境文殊界作者:李继勇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3年第4期李继勇从大同一路南去,当眼睛习惯了塞北大地那光秃秃的情景,进入五台山区,会有惊艳之感。
塞北的异数五台山是塞北的一个异数,峰峦叠翠,苍翠欲滴,一扫沿途的荒凉与贫瘠。
汽车不断地向五台山腹地攀爬,几经峰回路转,不知不觉就凉爽起来。
习习凉风一扫盛夏的燥热难耐,俨然进入了一个天然的空调房,车上的乘客纷纷把车窗打开。
下车便看到塔院寺内高高耸峙的大白塔。
坐同一辆汽车来的游客们开始大叫:“五台山到了!”。
其实,客车的终点站只是五台山的中心地区台怀镇。
台怀镇是座宁静的小山城,被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怀抱着,不仅是五台山寺庙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游人聚集的“大本营”。
在台怀镇住下,才发现这个风水宝地的妙处。
漫天暑气,似乎全都被五座山峰挡在了外边,整个台怀,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洞天福地。
即使是在烈日下徒步,汗如雨下,只要你到树荫下去歇一会儿,清风徐徐,拂人面颊,像是一条湿毛巾抚过,片刻间汗水全都没了。
正值旅游旺季,台怀镇上熙熙攘攘。
夹在人潮中,并不觉得拥挤闷热。
台怀是个入世与出世奇妙融合的小城,晨钟暮鼓和流行音乐交织在一起,梵门的清静和喧嚣的市井相安无事。
住在台怀,生活节奏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悠缓有如那些燎绕的香火,有如叩着等身长头的信徒。
白天蹲在五爷庙的戏台前看戏,晚上在夜宵摊喝着啤酒尽享习习寒风,次日再睡到自然醒……循环往复,日子水般流过。
望峰息心在台怀,山是不即不离的朋友。
五台山就是按东南西北中方位罗列的5个台顶而得名的。
5个台顶雄奇险秀,景色千秋,各有擅长。
当地有“东台看日出,西台数星星,中台赏月色,北台观积雪,南台赏花草”的说法。
5个台顶分别建有寺庙,供奉着文殊菩萨的5个法身,佛教信徒除了礼拜台怀镇上的寺庙外,还要登临朝拜五顶文殊,才算是朝圣的最高境界,俗称“大朝台”。
“大朝台”的全部行程超过100华里,条件艰苦,需要有较强的体力、毅力和足够的时间。
五台山清凉寺楹联牌匾
廉相
【期刊名称】《五台山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 水晶域 (康熙)rn水晶域:由水晶构成的区域,言其珍怪,出之水府.相传为龙王之域,犹如水晶宫,也作水精宫.
【总页数】1页(P42)
【作者】廉相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相关文献】
1.五台山寺庙楹联牌匾选注 [J],
2.意义深远的“基础工程”——读崔正森先生《五台山楹联牌匾集锦》等新作有感[J], 程戎
3.《五台山楹联牌匾集锦》序 [J], 卫逢祺
4.五台山寺庙楹联牌匾选注 [J], 清心
5.五台山寺庙楹联牌匾选注 [J], 清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五台:清凉寺五台清凉寺位于五台山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因寺内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其名。
清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年)。
唐代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唐代历元年(766年)为不空三藏密宗道场。
清乾隆年间,曾修整一新,规模宏大。
民国再度扩建,可惜后来被毁,惟天生的清凉石尚存。
现今的清凉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重建的一座新寺院。
清凉寺坐东朝西,中线有五层大殿,左右对称配殿、禅堂,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寺中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据说文殊菩萨曾在清凉石上讲经说法。
简介:文保碑:走近清凉寺:天王殿:钟楼:鼓楼:天王殿背影:天王殿后两座铜塔:大雄宝殿:殿前香炉:北配殿:西方三圣殿南配殿:华严三圣殿文殊殿院:清凉石香炉:清凉石:禅林何有此石来胜迹乾坤壮上台禅伴白云继岁步寒风暑雨任相催清凉石简介相传远古时五台山冬天滴水成冰夏季飞沙走石,炎热难当,天旱无雨,实为不毛之地。
名曰五台山文殊菩萨来此后发愿,教度这方永生。
他得知东海龙宫有一宝石,名敬龙石,能改变这里的一切,于是化身一老僧,来到龙宫欲化龙王宝石。
原来这敬龙石黎紫龙化境之宝。
它长丈五宽七尺五厚六尺。
清凉夏常龙子们兴云布雨。
夏天只要躺在石头上,稍事休息,疲劳顿消,精力充沛。
龙王难舍此宝石,于是速速央求道,龙宫任何之物理当尽欣,只是此石,文殊菩萨见其而露难色,即道,龙王德高望重,难产和不怜众生之疾苦吗,龙王思索片刻,道为使孤任之苦就请拿去化其宝。
他想敬龙石重十余万斤,水火如此之象数百年方能移位龙宫,他身单力孤,答应他也带不走。
不想文殊菩萨双手合什谢道,龙王功德无量,老僧多谢了,化就身形走到石前,默念龙句经咒,歇龙石即变作弹丸大小,他捧起石头放入袍衣之内悠然而去。
来到五顶山,文殊菩萨袍袖一挥,歇龙石依然原来样子,散出沁人心肺的清凉之气。
五顶山变成了清凉山,并开始了神女的变化,后来求换子孙来五台山寻找歇龙石时,没有找到,五层被削平的山顶成了今日的五顶龙翻石。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
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
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
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
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
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
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
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
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
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
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贵星的缘起于五台山的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五台山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
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
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
顺治皇帝出家于此,故清朝后裔对此寺庙多有投入,到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
可惜“文革”时期,整座寺庙被毁,九十年代后,贵星身怀着对于前年古刹的深情,一起参与重修了清凉寺。
贵星,为《鹿鼎记》顺治皇帝出家之地——五台山清凉寺,也是古时皇家寺庙之一。
贵星发源于中国佛教名山五台山,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古语素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盖因五台山是最早确定为菩萨道场的佛教名山。
公元68年,东汉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他二人在此建寺,铸就了五台山佛教名山的地位。
贵星的缘起于五台山的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五台山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
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
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
顺治皇帝出家于此,故清朝后裔对此寺庙多有投入,到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
可惜“文革”时期,整座寺庙被毁,九十年代后,贵星身怀着对于前年古刹的深情,一起参与重修了清凉寺。
在古清凉寺西侧200余米处,有一避风向阳、靠崖临壑、恬静幽雅、宜于静修的山洞,叫罗汉洞。
洞内有清凉甘美之清凉泉,深不可测,可消热恼。
元代真觉和尚有《清凉泉》诗日:“进珠鸣玉下危巅,上有清凉没底泉。
涓滴尚能消热恼,百川虚作浪滔天。
”洞口供奉四尊石雕罗汉,高约30厘米,造型粗犷,工艺简朴,传说为文殊菩萨的四个徒弟坐化而成。
佛教徒认为,登上清凉寺就犹如达到了上乘所臻之涅—境界,足见清凉寺的神圣地位。
贵星于上世纪得五台清凉寺独厚的佛家正统、皇家血脉,聚广大佛法与高贵品位于一身。
以上禅宗高尚佛法大师、与皇家血统后人均坐镇“贵星”,为“贵星”的品器提供权威的道论支持,并行传授、开光、凿物、刻名之法。
再加上禅宗一系与其他诸宗之相异处,在于不立正依之经典,即使引用经典亦为一时之方便施设,也莫过于依佛心,且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使得“贵星”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独秘、高雅、权威和正统的品牌专性,有利于品质、品相的树立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