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探究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探究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探究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探究案-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自主学习】

一、查缺补漏梳理案核心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理解核心概念:天下共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井田制、工商

食官、甲骨文商鞅变法、小农经济、百家争鸣、重农抑商

2.西周时期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国家结构是怎样?它们所体现的核心特征?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图示画出这一变革的逻辑关系。

4.先秦儒学形成发展的表现?试比较诸子百家的共同之处?

二、构建出通史体系(试以时间轴的形式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梳理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史实,总结出阶段特征)

【核心探究】

1.材料一《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2. 郭沫若先生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该观点。

【限时训练】

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利,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其内容丰富,品类繁多,影响深远。 传说古时,炎帝与黄帝联合大败蚩尤,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经历三皇五帝而至禹,其间实行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制。禹传位于其子启,从此由“公天下”时代进入到“家天下”时代。但实际上,尧舜禹之前的“三皇五帝”是否存在还是个谜。既然多部古代典籍都曾记录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尽管不同的典籍记载有出入),那么这段历史就有存在的可能,只是目前尚未得到考证。这个历史难题则留给今后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夏商周三代,物质文明得到发展,青铜器被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有所解放,这一时期,文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考古发现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时期,同期还有金文、陶文与玉石铭文等类型。继之而起的则是周代的青铜铭文,即金文。金文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向前演变,形成了文字的早期形态。在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方面,宗法制与封建制基本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段时期的礼乐制初步形成,同样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东周时,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礼乐制度也逐渐衰落。清人顾炎武有言“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足可见此时期文化社会变革之剧烈。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百家争鸣,即中国文化的元典时代最精彩的部分,至少在我看来如此。王国维所作《论近年之学术界》中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这句话对战国诸子竞起的原因作了较为准确的说明。在我看来,思想的变革与社会的动荡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社会发生变革时,以前的思想体系可能会逐渐崩塌,统治阶级或者下层都需要新的思想体系来维持社会的稳定,由此出现思想的繁荣。儒家倡导恢复尧舜禹及三代时的礼制,以及实现“仁”,从思想深处强化宗法血缘纽带,后孟子与荀子分别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与礼学,对后世产生不小的影响;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其思想体系重逻辑与实证,开中国逻辑史的先河;道家推崇“无为”与“自然”,以无为达到无不为,以柔胜刚;法家讲究“变法”与“专制”,以历史进化论反对儒墨道所崇奉的先王观;名家辩论“名”与“实”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阴阳家,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诸子并起,发其言,扬其志,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秦统一六国,建成强大的秦帝国,也实行了文化的大一统: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创制小篆,颁行全国,程邈创制隶书;统一全国车轨轨距;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这些措施虽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为目的,但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虽然实现了统一,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而会阻碍文化的自由发展。为了维护统治,秦焚书坑儒,也由此禁锢了民众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汉文化与秦朝文化一脉相承,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基本沿用秦朝的体制。但汉文化的主体又是楚文化。受楚文化影响,汉文化里多了一份幻想与瑰丽。考古发掘表明,汉代墓葬中画像极为丰富,画像石所出地以故楚范围内的徐、鲁地区和南阳地区最为集中,其所表现的求仙与辟邪两大主题,正是楚人迷信习俗的遗风。 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世事变幻莫测,士人转向疏离国家与社会,而注重个体生命的存在

昌乐二中高考成绩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高考成绩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山东省昌乐二中赵丰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的教育是十年后的经济,就是三十年后的社会。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现在的学生就是建设祖国的中流砥柱,到那时我们现在的教育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否为他们一生成功、幸福提供支撑?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这是每一个有教育良知的教育者都应该面对和思考的命题。 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却遗憾地看到,有太多的学校把“人的教育”变成了“升学的教育”,变成了“分数的教育”,莘莘学子在求学的黄金年龄,在用最美好的时光换取“一时有用,一世无用”的东西。 让我们回归问题本源:教育是什么?教学是什么?高考考什么? 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我们不是完人,但我们要有一个追求完美的梦想,并且为实现这个梦想奉献整个身心。我们认为教育即成长,就是把人变成人,培养完整的人,张扬伟大人性的光辉才是教育本质所在。教学就是教师教着学生自己去学,学生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萌芽的肥沃田地,教育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只有当老师目中有人,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待,用知识学习的方式成长学生心灵、发展学生生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感悟生命和社会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是富有人性的教育,才是有价值的教育。我们坚信知识的学习是方式,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育人,生硬霸道、毫无生机的灌输只

会扼杀学生美好的天性。为高考而高考,只为高考而教、只为高考而学,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坚定地提出“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高考成绩只是教育的副产品”,现在的高考是通过知识考能力,考查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品,包括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自我调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眼光和胸怀、心灵的力量、责任感、价值判断和学习能力以及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态度等等。我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产品应该是一个一个个性鲜活、善于学习、富于创造、精神充实、人格饱满、全面发展,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格公民和幸福个人。跳出高考看高考,我们的眼光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对高考的理性定位,让我们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全人教育。 一、全人教育:把课堂变成学生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天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没有课堂的根本改变,全人教育便无从谈起。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人教育就必须拒绝课外活动式的小打小闹,就要从核心入手,从课堂入手。 我们认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学习的过程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才是学习的本身。而传统课堂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一味地压知识,忽视了知识背后承载的能力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让教学停留在低层次的单调重复上,高效学习无从谈起。为革除传统弊病,我校突破常规,重建课堂,至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271高效课堂”模式。 “271高效课堂”注重研究学生学习发生的过程,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组成的实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堂教学活动重新划分,规定课堂上老师的组织教学、评价激励、点评拓展在10分钟左右,学生自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盛世大唐—长安之春 内容摘要:唐朝社会生活融贯中西,社会风气自由开放,科技与艺术气象万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虽然这么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为后人所景仰,所称赞。 关键词:盛唐,富强,长安,唐人街,瓷器,交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 正文: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恒古不变的神话中摇醒盛世的传说,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梦的起源,她是史书里镌刻的永恒,抒写着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唐。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这是唐朝诗人用来描绘唐长安的繁华的诗句。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乐图》绘于唐代,是将唐代长安城的风貌展现给后人的重要遗物。在画中,女子的各种装扮都可以看出是从波斯传来的,女子所喝的酒都是来自西域的,可见在宫廷中西域文化已遍及。首都长安几乎为一国际之都会,各种人民、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来自康国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昭武九姓亦皆以国为姓。于阗尉迟氏、龟兹白氏、疏勒裴氏以及波斯国人亦为唐朝常见西域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就是繁华的长安……世界的长安。这样的繁华归因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他取得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

山东省昌乐二中课堂教学模式

山东省昌乐二中课堂教学模式 山东省昌乐二中的课改是从“学情”和“效益”入手,在吸纳杜郎口课改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生成“271高效课堂模式”。 “271高效课堂模式”的三个含义 1、第一个含义是对时间的划分;“2”是课堂上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不一定是连起来讲,也可以是分开讲;“7”是学生学习(自学、讨论、展示)30分钟;“1”是5分钟反刍过关、成果测评。 2、第二个含义是对学生组成的划分:20%是优秀学生,70%是中档学生,10%是后进学生。一个班50个学生,10个学生是能够自学会的;35个学生是需要通过与同学讨论、老师点拨才能学会的;5个学生是大家帮助的对象,通过小组讨论、老师帮助这5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上既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10名优秀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学生的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重,而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从理论上讲,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消灭了“差生”,充分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3、第三个含义是对学习内容的划分: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学会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这样就都学会了。 “271高效课堂模式”的要求 学校依据素质教育要求和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组成的实际,特拟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教育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 者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质疑、合作、讨论、提高。 2、抓好学习小组建设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昌乐二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71”模式

昌乐二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71”模式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271"高效课堂模式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老师从滔滔不绝的满堂灌教学中解放出来,学生也不再是填鸭式的被动式学习。 昌乐二中 □领跑高中领着“改”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课改就意味着要敢于否定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教学经验,像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他们难道只有勇气没有顾虑? 赵丰平回答说:“没顾虑是假的。但一味抓升学而‘饮鸩止渴’的应试教育,就好比‘带血的GTP’,学生学得太累、教师教得太苦、升学的成本太大。尤其是那些不择手段就靠挖生源、抢名师堆砌起来的高升学率,对民族、国家、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功德呢?我们宁可不要”,他说教育的良知驱使他在幡然醒悟之后决定课改,因为他坚信,好的教育一定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一定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毕竟有名校的底蕴,一经上路便与众不同。他们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主动“放低”姿态和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等因课“结拜”,从此山东教育有了“课改三驾马车”这样的说法。 靠改出来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再一次让昌乐二中成为同行注目的焦点,课改之后的二中升学率受到影响没有?在山东省尚未实行规范办学的2007年,昌乐二中迎来了50年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升学辉煌。事实佐证了赵丰平的观点,也强力支持了他推行的课

改。更有一大批学校从此铁心跟着二中搞课改,领跑学校成为领着 改的学校。课改,让昌乐二中成为山东省更具教育魅力的学校,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他们这样 评价说,昌乐二中能“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而精彩的人生”! 今天,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如果你再 问高考考什么,他们会这样告诉你: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 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许多名校还在踌躇犹豫着是否需要改的时候,昌乐二中已开始着手研究高效之后怎么办、做什么了。 在昌乐二中假如你看到高一学生每周8节、高二每周6节、甚至连高三学生每周都安排4节阅读课时,你一定不要惊讶,这是他们 的“海量阅读课程”。每逢周末,满校园里全是学生张贴的海报,“我的红学学术报告会”、“试论王熙凤的管理艺术”,在二中, 很多学生都能独立举办自己的“学术”报告,有那么多本书“吃” 进肚子里,什么大学考不上? 把孩子们从题海和时间里解放出来之后,昌乐二中相继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65公里远足拉练,比如西瓜大棚嫁接,比如每人掌握一门乐器,比如……二中因而被学生们誉为“诗 意的校园”。 二中的“诗意”无处不在,“连空气中都飘荡着美和惬意”。昌乐二中是中国名校共同体里最有管理特色的学校。走进二中的校园,接近9000人的学校,一切都显得清清爽爽、井然有序。二中总给人 一种气质甚至是气度。很多去过二中的人评价说,二中总有精气神在,让人感觉到阳光、活泼、向上。昌乐二中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 全国五所管理示范学校之一。 □“271”模式 山东省昌乐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

第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和。 2、新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处产生私有制,社会贫富分化,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1)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2)代表:(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水稻、养蚕缫丝)、(黑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3、经济: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主要耕作方式是以集体耕作为主的,后出现松土工具耒耜。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时期,各部落首领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继承,这种方式被称为“”。 2、国家:夏朝(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夏朝国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世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中央官制:王下有“三正”和“六事之人”。三正主管政事,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有戎事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 (3)地方官制:夏王统治下,任然存在许多部落。这些部落首领大多称“伯”。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 【巩固训练】 1.右面是某书中一个章的目录,该章最合适的标题是() A.从“大同”到“小康” B.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中华帝国的初步建立 D.跨入信史时代的门槛 2.“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 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 3.“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禅让制形成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4() 材料结论 A 《礼记·礼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B 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 C 《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 D 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 5. 记载,那对它的研究主要依托于() 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口述史料 D.宗教典籍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山东省昌乐二中2018届二轮复习质量检测英语试题(4月份)+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昌乐二中2018届二轮复习质量检测 英语试题2018.4 第I卷(共10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will the speakers do on Saturday? A.Go to work.B.Eat brunch. C.Go to the gym.2.When did the man hurt himself? A.A few weeks ago.B.A few months ago.C.A few years ago.3.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In a bookstore.B.In a library.C.In a classroom. 4.How does the woman sound? A.Nervous.B.Sad.C.Angry. 5.Why did they stay up late for the last two nights? A.They studied for the physics exam.B.They didn’t want to go to bed early.C.They had to prepare their breakfast.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7题。 6.What does the man like most about reusable bags? A.They are free.B.They can be used for more purposes. C.They are lighter and easier to carry.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论文

考试序列号_10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伏羲与其传承文化 课程名称: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周密 2013年4月22日

论伏羲与其传承文化 有关伏羲的论述主要分两种,一为传说,二位史说。在这里,我就先作简略介绍。 传说盘古开天劈地之后,天下仍然十分荒凉,人们愚昧无知。玉皇大帝便派圣母带仙犬下凡管理人间,居于华胥之地(今陕西蓝田)。有一年雷公神发怒,河水泛滥,人们遭遇巨大的灾难。圣母就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姑娘,世称华胥姑娘,前往雷泽国(甘肃境内)说服雷公不要随意发怒,危害人间。一路上,圣母娘娘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雷泽国附近,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巨人脚印,因此心动。哪知这一凡心感动了天上的彩虹,便飞下来绕住了圣母。恰巧雷公在此,便领着圣母进了华池,圣母因与虹交怀孕,在成纪生下伏羲,而其实为大风国雷神之子。后人为纪念华胥姑娘踩巨人脚印生下伏羲,至今豫东犹遗俗称“担经挑”,即“巫舞”的习俗。 伏羲自称“风”姓,“风”便成了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姓字。后雷公听从了华胥姑娘的劝说,便改邪归正,不再随意发怒危害人间。从此,天下便安乐太平、五谷丰登了。有关伏羲的神话传说很多,这里仅摘取其中之一。 在历史上,《中国姓氏大全》中载文称:伏羲氏、女娲皆风姓。伏羲移都于宛丘,实际是大风国氏族部落与宛丘国氏族部落合并之国。国力强盛时,其势力沿着淮河的北岸向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据史料推测,女娲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而伏羲则是父系氏族部落的盟主。伏羲与女娲的结合,乃是两个氏族部落的结合。神话传说二人以兄妹相称,事实上应是二个氏族部落地位平等地结合的反映。伏羲在壮大自己的同时建立了许多方国,并将有功之臣封于各地建立氏族方国,按赐其姓氏计有30多个方国。 据史载,太昊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陈,旧也指伏羲旧都,后神农氏仍将伏羲旧都宛丘立为国都。伏羲氏“都宛丘,创八卦,立礼教……制嫁娶之礼”,史称“百王之先”,并创造了“龙”为华夏族图腾。龙,其形含数种动物特征,正说明当时多个民族部落的融合,因此淮阳旧有“龙都”之说。 伏羲自称风姓,并分封氏族赐姓,开创了中华历史上取名立姓的先河,使姓氏在后世不断发展,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地淮阳作为姓氏的发源地,有许多当今大姓来源于此,如陈、李、袁等姓。而从这些大姓中又分别演变出几十个姓氏。因此,如今的周口成为众多华人寻根问祖的热土。 有关伏羲的传说,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接下来,就开始说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伏羲,他对中国一些文化的贡献。 在建筑上,建设名城,天水,可谓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居兰州、西安两大省会城市之间,东连关中,西通青新,南控巴蜀,北接宁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是甘肃省的东大门及陇东南商贸中心,还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天水市总面积1.4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多于兰州),其中城镇人口94万,城市建成区面积4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27%。 伏羲诞生在天水,古籍中多有记载。从实物遗迹来看,天水市内现存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元明建筑伏羲庙,有伏羲仰观俯察始画八卦的卦台山以及与传说中伏羲活动有关的其它诸多遗迹。从古至今,天水就有举办庙会隆重祭祀伏羲的风俗,1989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了伏羲公祭大典,每年一届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已在天水连续举办了十五届,这一活动已成为甘肃三大节会之一。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1995年天水市成立了“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2002年经民政部批准,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从而确立了天水在全国伏羲文化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截止目前天水市已成功举办了三次全国性的伏羲文化研讨会,出版了“伏羲文化论文集”(羲皇颂、伏羲古籍录、伏羲氏、伏羲庙志、伏羲文化概论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书籍)。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中华文明礼仪论文

古代礼仪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意义 “仁”为礼的本心,“敬” 摘要: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为礼的重要变现。礼对于个人国家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们息息相关。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在礼的缺失同样引领人们进行深度的思考。本文针对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去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古代礼仪现代社会意义 中国礼仪的起源 我们认为,我国礼仪的发萌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会时期。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证据是:这个时期的部落人群不仅发明了后人称为礼器的礼仪用品和礼仪饰品,而且先民们在处理天、地、人关系中开始出现了神灵膜拜、图腾崇拜的礼仪需求和自觉或不自觉的礼仪行为。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说:“礼由原始社会延续而来,历经增删,到后世已成为一种学问。”此言是有根据的。由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十分艰苦,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认识改造人类本身的能力更低,人类关于礼仪的意识和行为还十分稚嫩、粗陋和零散,尚处于鸿蒙原始状态,但今天我国的全部礼仪文化成果,终究是从这里开始的。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给予,冥冥中有神灵的存在。因此要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天地神袛的感激之情,事物共享之意。即便现在我们举行的礼仪,一般也都蕴含祈福消灾之意。比如拜年仪式“恭贺新春”、“财源广进”;庆贺生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婚时祝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丧礼时要穿黑色衣服戴白色花朵寄托哀思??总之,礼仪都是用以表达或寄托某种良好愿望的方式。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婚姻状况向稳定态过度。一夫一妻制逐渐形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也开始产生了。婚姻礼制的建立意味着人对自身与禽兽相区别的认识飞跃。制定婚姻之礼的初衷在于保障夫妻关系的稳定、合好。那么,礼仪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先哲曾明确指出是在所谓“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后的“小康”时代。这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礼仪也就随之形成。 礼的内涵和作用 谈到礼就不能不提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之封国, 所谓“周礼尽在鲁矣。”自幼成长在鲁国的孔子自然受“礼” 学思想影响很大。孔子根据西周礼制,集春秋礼说之大成,给“礼”注入了新的阐释。于是便出现了以礼正心、以礼修身、以礼治国、以礼为教等思想。说了半天“礼”,那么“礼”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从人的内心出发,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便可认为是人的“本心”而“礼”则是“本心”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礼”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礼”反过来让我们保持“本心”。人在孩童的时候并没产生“本心”,因为小孩子饿了就会哭喊,有食物便会去吃并不在意家里余粮是否充足,父母是否有吃的。即使是孔圣人在婴儿时期也会哭会闹,丝毫不在意是否在晚上,母亲是否疲倦。所以“本心”是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礼”则是教会和保持“本心”的最佳手段。比如我们在向老师行礼时会记起对老师的尊敬和老师的教诲;在向父母行礼时会想到他们的不易和对自己的关爱,自然而然的会孝敬父母;在对君主行礼时会感受到君主的威严从而对君主产生敬畏之情不敢犯上作乱。所以“礼”是人的修身之道,立世之本。 “礼”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有着重要作用。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说得便是为人处世之道,对待他人时脸色要温和、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言语要忠厚诚恳这便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与认可。子曰:“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已矣”意思是,在举行乡人饮酒礼后,孔子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能出去。体现了孔子对长者的尊敬与礼让。在此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祥和融洽的仪节秩序。有子曰:

山东省昌乐二中高考套题回扣之词汇篇

高考套题回扣之词汇篇 1. through prep.介词1) 直至,一直到(所指时间包括在内)We'll be in New York Tuesday through Friday. 我们从星期二到星期五将一直待在纽约。 2) 自始至终;从头到尾 The children are too young to sit through a concert. 这些孩子太小,音乐会没完就坐不住了。 He will not live through the night. 他活不过今天夜里了。 2. profile 1) 面部的侧影;侧面轮廓2) 概述;简介;传略 a job/employee profile 工作╱雇员简介a celebrity profile名人简介 3. Mom worked for the local council on aging as a housekeeper. 妈妈在当地老龄服务机构做管家 council n. 1)委员会2)市政服务机构 4.the real treat 大饱眼福treat n. 乐事;乐趣;款待 5.[阅读A篇] Her first study of animal behavior took place some 20 years earlier, when she, at 5 years old, spent several hours in a henhouse, waiting to see how a hen laid an egg.但她对动物行为

的第一次研究发生在大约20年前,当时她5岁,在鸡舍里待了几个小时等着看母鸡是如何下蛋的。 when 引导定语从句lay--laid--laid下蛋;放置; lie--lay---lain 平躺 6.Sympathy: ①the feeling of being sorry for sb ; showing that you understand and care about sb’s problem ②the act of showing support for or approval of an idea, a cause, an organization.. The seamen went on strike in sympathy with the workers on port. 海员们举行罢工以表示对港口工人的同情。 a letter of sympathy慰问信T7A Plates of Sympathy慰问之盘 7. take in 吸收;理解;领会;欺骗;欺骗;让…进入;改短 [阅读C篇P2] In the latest PISA, which tested 15-year-olds worldwide on academic subjects, fewer than one in ten of the examinees were reported to be able to distinguish fact from opinion. 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测试了世界各地15岁学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 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 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 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首先我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大致的了解。第一点,把握石器时代的各个代表性遗址及其分布特点,第二,重点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更替带来的史前社会变化,特别是原始聚落与原始农耕出现的重要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中华文化多源性与统一性并存特征。 1、旧石器时代 (1)定义 同学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图上面显示两块石头,图二多了一块?显然没有那么简单,我上的不是数学课。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二的石头不再是自然的光滑的,而是有棱有角,很显然是有意为之。准确的说,图一到图二,是石头到石器的转变,而石器,则是人类最早制作的工具。开始学会制作工具也是人转变为猿的根本标志。而这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图二其实就是当时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2)代表性遗址 3)遗址分布及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 上两张地图。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 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

中华文明论文

古代礼仪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仁”为礼的本心,“敬”为礼的重要变现。礼对于个人国家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们息息相关。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在礼的缺失同样引领人们进行深度的思考。本文针对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去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古代礼仪现代社会意义 中国礼仪的起源 我们认为,我国礼仪的发萌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会时期。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证据是:这个时期的部落人群不仅发明了后人称为礼器的礼仪用品和礼仪饰品,而且先民们在处理天、地、人关系中开始出现了神灵膜拜、图腾崇拜的礼仪需求和自觉或不自觉的礼仪行为。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说:“礼由原始社会延续而来,历经增删,到后世已成为一种学问。”此言是有根据的。由于原始社会的生活十分艰苦,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认识改造人类本身的能力更低,人类关于礼仪的意识和行为还十分稚嫩、粗陋和零散,尚处于鸿蒙原始状态,但今天我国的全部礼仪文化成果,终究是从这里开始的。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给予,冥冥中有神灵的存在。因此要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天地神袛的感激之情,事物共享之意。即便现在我们举行的礼仪,一般也都蕴含祈福消灾之意。比如拜年仪式“恭贺新春”、“财源广进”;庆贺生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婚时祝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丧礼时要穿黑色衣服戴白色花朵寄托哀思……总之,礼仪都是用以表达或寄托某种良好愿望的方式。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婚姻状况向稳定态过度。一夫一妻制逐渐形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也开始产生了。婚姻礼制的建立意味着人对自身与禽兽相区别的认识飞跃。制定婚姻之礼的初衷在于保障夫妻关系的稳定、合好。那么,礼仪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先哲曾明确指出是在所谓“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后的“小康”时代。这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礼仪也就随之形成。 礼的内涵和作用 谈到礼就不能不提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之封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