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梅毒病例讨论
- 格式:ppt
- 大小:967.00 KB
- 文档页数:19
妊娠梅毒胎传阻断综合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干预阻断妊娠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以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
方法:综合干预治疗;注射苄星青霉素g240 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共4次;青霉素g静滴,从最小量320万单位到最大量1200万单位逐渐增大剂量;定期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结果:早期诊断、足量正规治疗,胎传梅毒发生率两组对比,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经治疗观察,在孕34周以后接受治疗者,胎儿将有40%~60%的机会感染梅毒,未经治疗孕妇几乎100%通过胎盘将病原体垂直传给胎儿。
结论:早期诊断妊娠梅毒是阻断、改善妊娠梅毒结局和降低胎传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通过综合干预治疗、阻断母婴传播,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妊娠梅毒;阻断;综合干预治疗梅毒是一种经典性传播疾病,它的广泛流行与传播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
胎传梅毒的年发病率增长速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了及时诊断、治疗妊娠梅毒,及时阻断胎传梅毒新生儿的降生,呼市第二医院住院部从2005年2月? 2008年10月对已确诊的160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治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从2005年2月?2008年10月在我住院部就诊的妊娠梅毒患者做进一步确诊,并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检验结果集临床症状制定不同的用药方案。
对160例诊断为妊娠梅毒患者开展综合干预治疗。
患者年龄20?46岁。
初产妇121例,高龄经产妇39例;2次以上流产、早产死胎的17例。
一期梅毒患者4例,占2.50%;二期梅毒患者29 例,占18.13%;隐性梅毒130例,占81.26%。
160例患者的配偶中患梅毒有75例,有性乱史89例,经过注意逐一说服、动员工作后,有45例患者的配偶能够接受正规治疗,为治疗组;在临床接诊中32例未能及时治疗就分娩的梅毒产妇及婴儿作为未治疗组。
1.2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73-2009》梅毒诊断标准。
妊娠合并梅毒的护理作者:张艳秋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第3期张艳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护理。
方法:对92例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结果:母婴顺利出院,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医护人员亦未发生职业暴露。
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完善系统的产前检查,及时、足量、规范治疗,严格的消毒隔离是保证妊娠合并梅毒母婴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妊娠;梅毒;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3.025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近年来世界各国梅毒发病呈大幅上升趋势,2013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第3位。
妊娠期间如感染梅毒,危害性极大,可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流产、早产、死产或新生儿的垂直感染[1]。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产科共收治92例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经精心护理,产妇与新生儿顺利出院,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医护人员亦未发生职业暴露。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92例,均经血清学检查,梅毒抗体阳性。
年龄18~44岁。
初产妇57例,经产妇35例。
自然分娩51例,剖宫产41例。
2例孕妇为二期梅毒,90例为无症状梅毒。
1.2治疗方法产妇于梅毒确诊后行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
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
1.3结果经过规范治疗和精心护理,92例患者及新生儿均顺利出院,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得当,无1例职业暴露发生。
2护理2.1孕产妇的护理2.1.1孕妇入院后住单独病房,与其他孕妇隔离,生活及医疗垃圾单独处理,以防交叉感染。
2.1.2自然分娩者送入隔离产房,专人观察和助产,使用一次性产包,尽量避免梅毒螺旋体通过产道传染给胎儿,在第二产程中适时进行会阴侧切,以缩短第二产程,减少胎儿与产道的摩擦,以防止由产道引起的母婴传播[2]。
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治(1)妊娠合并梅毒是一种危险的病情,如果不及时诊治,会对母亲和胎儿造成极大的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病情的严重性,及时给患者进行诊治,下面就针对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治,为大家介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对于诊断妊娠合并梅毒的方法有:通过梅毒血清学试验来诊断妊娠合并梅毒,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妊娠试验、快速梅毒试验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在诊断时需要注意,由于孕期激素水平较高,容易出现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情况,因此需要仔细观察和辨别。
二、针对梅毒的治疗方法:孕妇合并梅毒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可以采用持续静脉滴注青霉素G钠,具体的方案需根据妊娠期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综合考虑。
此外,应该定期复查血清学实验,观察治疗的效果。
三、孕育梅毒儿的处理:对于孕育梅毒儿的处理也非常重要,应该选择规模较大,设备齐全,有经验的医院进行分娩,同时注意保持孩子温暖,维护体内的水、电解质均衡。
还需及时进行婴儿筛查,观察常规生命指标和发现可能的不正常表现。
对于确诊的孕育梅毒儿,采用青霉素针对梅毒进行治疗。
四、妊娠合并梅毒的预防:对于妊娠合并梅毒,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进行梅毒的筛查,特别是有性接触史的人群,要做好安全措施,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孕期梅毒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
总结:妊娠合并梅毒是一种疾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受正规的鉴别和治疗,妊娠合并梅毒疾病的恶劣影响反转得到控制,可以保障母亲和胎儿的安全和健康,全面提高妇幼保健和家庭幸福生活质量。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护理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所致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性传播疾病,还可通过梅毒孕妇在妊娠4个月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以及产道,接吻、哺乳、接触患者污染的衣物、毛巾、食具,或经医疗器械和输血传染。
进行新生儿窒息抢救、针刺伤等也可受到传染。
现将我院2007~2010年收治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针对其生理、心理、妊娠期、分娩期及新生儿监护等,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措施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2010年对住院2953例产妇进行梅毒血清学(RPR)检查,均未终止妊娠,共筛查出RPR阳性孕妇7例,住院占总分娩人数的0.23%。
方法:对收住院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妊娠期/分娩期及新生儿等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强化安全意识、严格做好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护理心理护理:①一般心理护理:患者得知患了性病,表现为自卑、羞耻感,甚至焦虑、抑郁、心情烦躁、悲观绝望。
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家庭压力,一方面对治疗抱着高度的希望,处于一种复杂的心理中,因此心理护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应给予同情、理解、关心,尊重孕妇的人格,做好保密工作。
主动与患者交流,加倍对她心理、生活上的呵护,从而消除其紧张、悲观情绪,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保护患者隐私权:为其保守秘密,对由于丈夫外遇而染上梅毒的孕妇,给予针对性的疏导,让其配偶尽快认识到自己的过失,知道其危害性,促使夫妇共治。
③进行性健康教育:在交流中,通过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来发现患者忧虑和担心的问题,进而实施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
首先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进行有关本病的健康教育,解释梅毒的发病机理及防治常识,使患者认识到要坚决杜绝感染途径,坚持早期、正规、足量的治疗,不仅可以治愈,也可避免母婴传播。
妊娠期护理:在妊娠期或第1次产前检查时,除注意检查有无皮肤破损外,必须做RPR血清学的筛选试验。
对RPR阳性者,应进行PPHA确认试验。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年8月第9卷第4期ChinJNatMed,August2007,V01.9No.4・289・45529例孕产妇妊娠期梅毒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张荣莲1,陈烈平2,陈起燕1,王秀云3,张丽萍4,修晓燕1,杨娜5,鲍晓珍5【论著】【摘要】目的探讨福建省妊娠期梅毒发病率及其对围产儿的影响。
方法对2004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纳入调查对象,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筛查,凡RPR阳性者进一步检测RPR滴度,同时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以确诊。
对确诊为妊娠期梅毒孕妇进行跟踪调查直至分娩。
并对每个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孕妇进行产前问卷调查,对其所生新生儿填一份随访表。
结果共有调查对象49575例,其中接受RPR筛查孕产妇45529例,查出RPR阳性并经TPHA确诊的妊娠期梅毒847例,其中已分娩772例,妊娠期梅毒发病率为1.70%(772/45529);绝大多数为潜伏梅毒;其围产儿死亡率为59.74%o、低体重发生率8.05%、早产率7.40%,均明显高于同期分娩非妊娠期梅毒之围产儿以上各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产儿预后与孕母RPR滴度有关,孕母RPR滴度<1:8与滴度≥l:8的比较,滴度高对围产儿的影响大,预后差,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高,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福建省妊娠期梅毒发病率逐年升高,绝大多数为潜伏梅毒;其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出生低体重发生率均高于非妊娠期梅毒之围产儿的以上各率;围产儿预后与孕母RPR滴度有关。
【关键词】妊娠期梅毒;发病率;围产儿;流行病学AnalysisonEpldemleResearchof45529Casesof¥pl】I豇isDuringPregnancyZHANGRong-lian。
,CHENLie-ping,CHENqi-yon,eta1.。
脚ProvincialMaternalandChildren’sHealthHospital,Fuzhou350001,China【Abstract】ObjeeliveToexploretheprevalenceandimpactofSyphaisduringpregnancyonneonate8inFujianprovince.MethodsAgreeinginadvance,casesinpregnancyweretestedbythel;iapiaPlasmaReagintest(RPR)andconfirmedbyTreponrmaPallidumtest(’IP)fromJulylth,2004tOJune30,2006.Thecasesdiaglaosedansweredaquestionnairebeforedeliveryandwerefol—lowedupuntildelivery,theneonateswerefollowedupaswell.ResultsTotal49575caseswereinvestigated.45529weretestedbyRPR,inwhich847easesweretestedandconfirmedtobepossitive.Therewere772CA氆,Se8haddeliveried.Theprevalenceofsyptfilisdur-ingpregnancyWaS1.70%(772/45529).Mostcaseswerelatentsyphifis.TheneonatalmortalityWaS59.74%o,thelowbirthweightratewas8.05%oandthepretermbirthratewas7.40%D,allhigherthanthatofthenon-syphilisinthesameperiod(P<0.01).ThehighermotherbloodRPRtiterWaS,theworseprenatalprognosiswaswiththehigherneonatalmoratlity,pretennbirthrateandlowbirthweightrate(P<O.01).CondusionTheprevalenceofsyphilisduringpI咿舭cyisgoingupyearly,underlyingsyphilismost—ly.Theneonatalmoratlity,pretermbirthweightrateandlowbirthratearehigherthanthatofthenon-syphifisinthesameperiod.Theprenatalprognosisisrelatedtothemother’sbloodRPRtiter.【Keywords】SyphilisinPregnancy;Prevalencerate;Neonate;Epidemiology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随着梅毒患者的增多,妊娠期梅毒也增加,2000年上海市妇女保健所报道妊娠期梅毒检出率为3.17%o(39/1232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梅毒检出率为1.41%。
5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2008N O.20C HI N A FO REI GN M ED I CA L TR EATM ENT临床医学妊娠期有梅毒感染或梅毒患者合并妊娠称为妊娠期梅毒,其发生呈上升趋势[1],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在怀孕期间如果不治疗孕妇的梅毒,则会使60%以上感染的妇女发生不良妊娠结局[2]。
本文分析138例妊娠期梅毒,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就围产结局等进行临床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2年1月至2007年11月我院产科收治的138例妊娠期梅毒。
全部病例经梅毒血清学反应试验(R PR )筛选测定,阳性者做血清定性试验,再做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 A )确诊。
患者年龄19~35岁,初产妇94例,经产妇44例,多为无业及流动人口,其中9例有婚外性伴侣。
1.2方法治疗方案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 /d,肌注,连续14d 为1疗程,总量800~1200万U ;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治疗,口服500m g/次,4次/d,早期梅毒连服5d,二期梅毒连服30d,所生婴儿用青霉素补治。
治疗后每月应检查1次R PR 的滴度,如持续升高3个月或滴度增高4倍,应再进行1个疗程。
其丈夫同时接受检查,同时给予及时、足量、规范全疗程,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在138例妊娠期梅毒的孕妇中,初次确诊时早孕有12例,中孕有62例,晚孕有64例。
其中早孕者12例行规范治疗,10例妊娠至足月分娩,2例早产,新生儿梅毒血清学检查均阴性。
62例中孕确诊时有4例是死胎,余58例均行规范治疗,有50例妊娠至足月分娩10例早产,2例于孕末期发生死胎,56例新生儿中有先天梅毒的为16例。
晚孕患者中有4例死胎,46例就诊时己临产,其中22例为早产,46例新生儿中,梅毒儿为30例,14例经规范治疗后足月分娩,6例为梅毒儿。
1.3统计学处理应用E xcel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妊娠合并梅毒结局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
方法:将6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应用苄星青霉素,每周1次连续3周,孕晚期再用上述方案治疗1疗程。
非治疗组22例,全程未用抗梅毒药物治疗。
结果:治疗组早产1例,无死胎、死产现象,先天性梅毒患儿6例;非治疗组早产6例,死胎1例,先天性梅毒患儿9例,两组出生先天性梅毒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及早发现并规范治疗,能改变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关键词】梅毒;妊娠;妊娠结局;先天性梅毒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具有高度传染的性传播疾病。
妊娠合并梅毒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合并感染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梅毒还能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引起早产死产或分娩出先天梅毒患儿,其危害性仅次于艾滋病梅毒。
随着梅毒的广泛流行,妊娠合并梅毒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是,如果在妊娠期间规范治疗,可以降低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本文对63例妊娠合并梅毒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进行分析,旨在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出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3例病例均为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并根据产前是否接受抗梅毒治疗,将其分为治疗组41例和非治疗组22例。
1.2检测方法所有孕妇均早上空腹抽血2ml,室温放置1h,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circle card,rpr)筛查,rpr阳性再行tppa检测,两种方法均为阳性即可确诊为梅毒感染。
梅毒的临床分期参照妇产科学第六版教材。
本文63例梅毒中ⅰ期1例,ⅱ期1例,其余均为潜伏期梅毒,病程少于2年的为19例,其余病程不详的。
妊娠合并梅毒56例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19-01近年来,随着我国梅毒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育龄妇女梅毒患者也日渐增多。
妊娠合并梅毒可通过胎盘引起宫内感染,造成胎儿畸形、死亡、早产级新生儿先天梅毒等 ,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及优生优育。
梅毒是高度传染的性传播疾病,为了进一步了解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改善母婴预后,对本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以来诊治的56例妊娠合并梅毒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妊娠合并梅毒56例,年龄最小19~43岁,平均年龄24.6岁,孕周7~39周。
初中文化以下10例,占17.9%。
潜伏梅毒55例,占98.2%,ⅱ期梅毒1例,占1.8%。
1.2诊断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孕妇常规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对rpr阳性者及时做相应滴度试验,并进一步做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来确诊。
1.3妊娠合并梅毒治疗:经确诊后即抗梅毒治疗:①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 肌肉注射,1次/d ,共15d,或用苄星青霉素g240万u 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周,继续妊娠者若在妊娠28周后重复治疗一疗程。
②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0.5g每6小时1次,共用15d。
③新生儿用青霉素g 5万u/kg,1次/d,肌肉注射,共用15d。
1.4随访:充分抗梅毒治疗后,随访2年,第1年3个月随访1次,第2年每半年随访1次,包括临床及梅毒rpr,治疗后在3~6年月滴度下降4倍和在6~12个月下降8倍,稳定在低水平(1:2或1:4),持续6个月以上,表明治疗成功。
如rpr滴度升高4倍,提示需再治疗。
2 结果2.1 本组56例病例中,选择性终止妊娠26例,在抗梅毒治疗同时终止妊娠手术。
死胎流产8例,均在产后或手术同时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
有22例为足月产,其中剖宫产10例,平产12例,进行产检17例, 5例未行产检于临产后入院确诊,出生后正常新生儿16例,有1例新生儿有全身皮肤大疮、脱皮、病理性黄疸,贫血及血小板减少,血清学诊断阳性,被确诊为先天性梅毒5天后死亡,5例新生儿无临床症状,血清学诊断阳性,诊断为先天性梅毒。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11月第24卷第1l期(总第299期)妊娠合并梅毒27例临床分析关键词妊娠合并梅毒;先天梅毒;妊娠结局于丽江①,李春梅①,王景民②【中图分类号】R512.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68X(2010)I1-00舡O l为了进一步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先天性梅毒的措施,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改善母婴预后。
我们于2005年1月一2008年12月对在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以下简称门诊部)诊治的2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所选患者均为门诊部就诊患者。
常规做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 A)以确诊。
对1’PH A阳性者及时做相应的滴度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 P R)【”。
2005年1月一2008年12月在门诊部进行性病检查的有5673人.检出梅毒l217例,其中妊娠合并梅毒27例,占2.2%;年龄最小2l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26-3岁;配偶患梅毒有25例,占93.0%。
隐性梅毒20例。
占74.0%。
Ⅱ期梅毒7例,占26.0%。
妊娠合并梅毒的高危因素与孕妇的生活环境、从事职业及所接受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121。
经济窘迫、低收入或无固定收入、工作流动性大、受教育程度低、保护意识淡漠、性卫生及性知识不足是本组病例的特点。
在27例妊娠合并梅毒病例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17例,占63.0%;低收入5例,占18.0%;无固定职业5例,占18.0%:配偶从事个体、司机及打工的有24例,占89.0%;产前检查2l例,占78.O%;未产检6例,占22.0%。
1.1诊断标准妊娠期梅毒的诊断标准:(1)孕妇本人或配偶有婚外性行为,梅毒感染史,本人有流产、早产、死胎和死产史或分娩梅毒儿;(2)有各期梅毒的临床症状或体征;(3)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先天梅毒诊断标准:(1)新生儿和母亲梅毒血清学阳性;(2)新生儿具有以下临床特征:肢端趾皮肤大疮、脱皮、斑疹、斑丘疹、肝脾肿大、低体重、呼吸①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春130062②长春市绿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困难、腹胀水肿、病理性黄疸、贫血及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