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间融合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51
382019 年第 6 卷第 90 期2019 Vol.6 No.90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分析冯海波(解放军八二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摘要】目的 探究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对照组实施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的结果。
结果 实验组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JOA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椎间隙丢失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可更好对患者的椎间隙高度丢失情况控制。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固定;双枚椎间融合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90.38.02本研究主要对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双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作观察,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10例。
其中,实验组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38.03±5.17)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病程(2.46±0.81)年,男7例,女3例;对照组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37.78±4.96)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2.63±0.79)年,男8例,女2例。
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自2007年10月开始,我院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开窗(或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8~69岁,平均46岁。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合并腰椎失稳5例,合并椎管狭窄及侧隐窝狭窄10例。
复发8例。
突出部位:l343例;l4522例,l5s113例。
突出类型:中央型8例,单侧型30例。
病程3个月~10年。
临床表现: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18例,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14例,单纯腰痛6例。
伴下肢皮肤麻木21例,足下垂2例。
伴尿潴留2例。
伴下肢肌肉萎缩12例。
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
膝反射减弱13例,踝反射减弱15例。
x线过伸过屈应力片脊柱不稳5例,椎间隙变窄14例。
ct、mri检查均有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均可见受压,侧隐窝狭窄10例。
1.2手术方法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气管插管下采用俯卧位,以髓核突出棘突间隙为中心作后正中纵形切口或弧形切口,于下肢症状明显一侧用电刀剥离骶棘肌,显露棘突,椎板,上下小关节突及黄韧带。
于突出上下椎体椎弓根上置入2枚椎弓根螺钉。
c—臂机摄片确定定位准确后,切除黄韧带,小关节突内侧缘骨质,扩大骨窗。
显露硬膜囊,神经根及侧隐窝。
向内侧小心牵开硬膜囊及神经根,切除突出髓核组织,用7~11号椎间撑开器依次将椎间隙撑开至适当程度。
用绞刀和刮刀清除上,下侧终极软骨及剩余髓核组织。
将自体骨处理成小骨粒压实打入合适的cage内。
多余的骨粒置入椎体间隙前部,压实后置入cage,cage后缘低于椎体后缘0.3cm。
安装连接棒,适当加压,使cage紧嵌于上、下终极之间。
放置引流,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术中失血150~500ml,平均380ml,未输血。
1.3术后处理术后24h内拔除引流管,以避免逆行感染。
卧床1个月,麻醉消失后即可起床解大小便,1个月后带腰围下地活动,3个月内避免弯腰,旋转活动及负重。
2019年6月临床医学腰椎管狭窄是由继发性或原发性因素引起椎管骨性或纤维性组织异常,进而刺激或压迫神经组织而导致的腰椎管功能障碍。
腰椎管狭窄可减少椎管中的有效容量,尤其是当其狭窄处位于侧隐窝、黄韧带间隙及椎间盘时,可引起间歇性跛行症状[1]。
腰椎管狭窄导致的病理变化还可对神经根及马尾神经造成压迫,引发大腿、腰背部疼痛等症状。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大多患者腰腿疼痛症状较为明显,采用保守治疗效果较差,故常需进行手术治疗[2]。
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主要术式有常规椎板成形术、全椎板切除及半椎板切除等,但这些术式均存在创伤大或较难切除侧隐窝狭窄等局限性,效果不尽人意。
椎弓根螺钉系统可为节段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对复位滑脱的椎体具有理想、可靠的强度固定效果[3]。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器可提供前柱支撑,增加椎间孔容量,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4]。
本研究旨在探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
观察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55.12±4.51)岁;病程0.5~3.0年,平均病程为(1.42±0.35)年。
对照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56.03±4.58)岁;病程0.5~2.5年,平均病程(1.51±0.38)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I :10.19347/ki.2096-1413.201918019作者简介:张小平(1985-),男,汉族,陕西宝鸡人,主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脊柱、脊髓基础及临床研究。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张小平(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目的分析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3.17.023·论著·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效果王晓希 赵晓萌 刘桓江 王雪臣 李志强项目来源: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编号:20191584)作者单位:063001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骨二科通讯作者:李志强 E⁃mail:wangxiaoxi68@ 【摘要】 目的 观察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采用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6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对照组33例行单纯扩大开窗潜式减压术治疗,试验组32例行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
对比2组患者手术情况与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
结果 试验组术后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术后Oswestry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在影像学指标(后凸角以及伤椎前缘、中线、后缘高度)优于对照组(P <0.05)。
试验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的症状改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椎间隙高度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可较好改善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侧弯状况,并发症少,远期效果更优。
【关键词】 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腰椎退变性侧弯【中图分类号】 R 681.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23)17-2658-04Clinical effect of expanded decompression of nerve root canal pl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and interbody fusion on 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 WANG Xiaoxi ,ZHAO Xiaomeng ,LIU Huanjiang ,et al.Second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angshan People ’s Hospital ,Hebei ,Tangshan 063001,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xpanded decompression of nerve root canal pl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and interbody fusion on 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Methods A total of 65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9to August 2020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irty⁃thre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imple expanded window decompression ,and 32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xpanded nerve root canal decompression plus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and interbody fusion.The operation condition ,clinical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scores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the Oswestry Disablity Index (ODI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0.05).Four image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at 6and 12months postoperativ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Conclusion Expanded decompression of nerve root canal can better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 ,relieve the pain ,and alleviate the scoliosis with less complications and better long⁃term effect.【Key words 】 expanded decompression of nerve root canal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interbody fusion ;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 成人继发于腰椎间盘及双侧小关节不对称性退变的脊柱侧弯为腰椎退变性侧弯,随着椎间盘退变、小关节增生和黄韧带肥厚加重以及部分椎体的旋转、滑脱和侧方移位,出现椎管狭窄症状[1]。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进展腰椎融合是脊柱外科常见手术技术,主要是通过植入物及建议脊柱即刻稳定性来促进脊柱融合。
但腰椎融合可增加临近节段退行性变。
目前对于腰椎融合内固定刚度,国外学者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但没有一个统一定论。
Hibbs[1,2]于1911 年5月首次报道脊柱融合的稳定性,奠定了脊柱融合的基本原则。
随着脊柱融合术的广泛应用之后,相继出现了许多改良方式来提高融合率。
经过多年研究,Mercer于1936年提出经椎体间融合是促进脊柱融合的理想方法。
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通过对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生物力学测试,椎间盘结构的应力分析、手术方式对脊柱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脊柱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腰椎后结构和腰椎椎间关节对腰椎稳定的重要性,为脊柱融合术提供了理论依据[3]。
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因其融合部位接近脊柱的旋转中心和负重力线,最能够达到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获得最好的融合效果,是临床目前较理想的融合方式。
其主要优点在于:该技术符合脊柱生物力学本身机制、能够提供最大的植骨融合面积、对椎间及椎间孔高度恢复有利、重新重建腰椎生理前凸。
20 世纪60 年代Boucher 等[4]提出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进而提出椎弓根螺钉的概念,并将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腰椎融合。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因控制节段间的屈伸运动,使植骨块不受牵张力而出现塌陷和移位,所以为腰椎即刻稳定性和融合率提供条件。
Roy-Camille 等[5]在20世纪80年代报告在脊柱骨折中应用椎弓根螺钉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后,使得该技术得以广泛开展。
目前,双侧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己经成为一种标准固定方式,尤其是能够提供稳定的固定以及获得较高融合率。
如今,微创技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的主导思想之一,如何减少手术中对组织的损伤,减少出血量及缩短平均住院时间等成为了急需解决的课题。
有学者提出,单侧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探索方向,从这一思想出发,近年来不断有国内外文献报道在腰椎融合手术中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
胸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配合胸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术方式,该手术可以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如脊柱脱位、脊柱侧弯、退行性脊柱疾病等。
手术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手术配合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胸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概述胸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简称T-LIF(Th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是一种常见的椎间融合手术。
该手术主要通过经过椎弓根、神经根的隧道达到椎间盘的前缘,在椎间盘前缘解剖出合适大小的椎间融合槽,再将脊柱植骨填充于此,进行椎间融合。
手术需要使用支架来将椎间融合槽支撑,防止脊柱融合后出现移位。
支架的种类主要有螺杆、板和钩等,其中,螺钉是一种常见的支架类型。
手术配合的概述手术配合是指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基础上,添加其他治疗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手术。
手术配合有多种方式,包括医学影像导航系统、融合环、电生理监测等。
手术配合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对于椎间盘突出、侧弯等病症可以选择T-LIF加截骨。
此外,对于高位Gill欠裂、OPLL等病症,可以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基础上加入颈椎后路扩张减压等配合手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T-LIF手术配合中的常见方式医学影像导航系统医学影像导航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结合医学影像的定位系统,在椎弓根螺钉内植入过程中提供精确的位置指导与监测,减少手术的误差和损伤。
医学影像导航系统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融合环融合环是一种用于支撑椎间融合槽的支架,其较小的弧度适合于椎弓根较大的患者,同时可以保证椎间融合槽与神经结构的安全距离。
在T-LIF手术中使用融合环的时候,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尺寸和形状,并保证其支撑力度与适应性,从而避免融合环的滑移。
电生理监测电生理监测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利用电生理仪来检测肌肉神经、脊髓神经等重要结构的功能状态,以减少术中神经损伤的风险。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观察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入院的严重腰椎滑脱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a 组使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与椎间融合相结合治疗,b组单独使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c组单独使用椎间融合器治疗。
对比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a组joa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b、c两组,随访中b、c两组的复位率、椎间隙与椎间孔高度明显低于a组,滑脱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有反复的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及下肢反射性疼痛等临床症状,符合腰椎滑脱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观察已经确诊,均为2度以内峡部裂滑脱或退行性滑脱者。
1.3 排除标准排除椎间终板出现明显硬化、既往蛛网膜炎症或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患者;排除超体重患者、伴发严重的内科基础疾病而未得到控制患者、主要器官严重受损或功能障碍患者、麻药过敏或手术不耐受患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4 方法a组患者实施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与椎间融合相结合治疗,b组患者单独使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c组患者单独使用椎间融合器治疗。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操作方法:患者呈俯卧位,行全麻并插管;以滑脱的腰椎为中心从后正中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从骨膜下逐步剥离将病变的椎板及其上下相邻的各1个正常椎板充分暴露,将病变部位的椎间盘切除,在放射线透视下在病变椎体及其下位正常椎体的双侧椎弓根处将椎弓根螺钉置入,通过预弯连接板进行固位,并安装复位装置在提拉钉上[3]。
椎间融合治疗方法:患者呈俯卧位,行全麻并插管;以滑脱的腰椎为中心从后正中入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从骨膜下逐步剥离将病变的椎板及其上下相邻的各1个正常椎板充分暴露,将病变椎板切除以松解神经根,在每个椎间隙中对称性将两个装满骨屑的融合器植入,骨屑可使用以切除的椎板与棘突,取所需大小的髂骨植入横突、椎间隙与残留的小关节突外侧[4]。
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不同椎间融合方法治疗严重腰椎滑脱早期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不同椎间融合方法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早期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72例,均为2009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严重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cage融合组和椎间植骨组各36例,比较两组疗效、植骨融合率、tai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及滑脱椎椎间高度等差异。
结果:cage融合组的治疗优良率、植骨融合率、tai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及滑脱椎椎间高度均明显优于椎间植骨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材料及仪器采用瑞士ao synthes钛合金脊柱椎弓钉内固定系统;美国史塞克cage椎间融合器。
1.2.2 手术操作全身麻醉。
患者取俯卧位,取腰椎后正中切口,显露滑脱间隙之上下椎板、两侧小关节突及横突。
c臂机透视下采用weistain法分别于滑脱椎植入两枚提拉复位钉及下位椎椎弓根内置入两枚角度椎弓根钉。
行提拉复位及内固定,在横突间、小关节突旁行植骨融合全减压。
cage融合组:用铰刀彻底清除椎间盘病变组织及软骨,在c臂机透视下分离硬膜囊与神经根的间隙,双侧cage植骨。
椎间植骨组:小骨块备用,向外侧扩大显露,彻底松解神经根,清除病变组织及软骨,撑开椎间隙,填入备好的颗粒骨,击入自体髂骨,将植骨块陷入低于椎体后缘2-3mm。
植骨后均经rf-ⅱ系统对植骨块行轻度加压固定,并再次探查神经根管与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物固定牢固可靠。
常规冲洗、止血、置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毕。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周后行腰背肌与腹肌功能锻炼。
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内均予佩戴腰部支具,并严禁进行腰部屈曲及旋转活动。
1.3评价指标[2] (1)采用joa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优:治疗改善率75%以上;良:治疗改善率50%-74%;可:治疗改善率25%-49%;差:治疗改善率0%-24%。
(2)术后摄x线片观察两组植骨融合率、tai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及滑脱椎椎间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