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96.45 KB
- 文档页数:3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是一种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常用的方法,用于清理患者呼吸道
中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感染和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密
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密闭式吸痰的原理。
密闭式吸痰是一种通过密闭吸痰器进行吸痰的方法,其原理是在吸痰过程中保持呼吸机通气不中断,以防止气道内负压过大引起肺泡破裂
和气道压力改变。
在密闭吸痰过程中,将呼吸机通气管路的分离器接入吸痰器的压力骤降
通道,通过拉出吸痰管在气道内进行吸痰,然后再将分离器接入通道内,避免气道内的气
体流动受阻。
密闭式吸痰的应用有以下几个优点。
由于密闭式吸痰过程中不需中断机械通气,可以
避免气道内压力改变,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不适感,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密闭式吸痰
采用密闭装置进行吸痰,减少了气道内负压骤降对患者肺泡的损伤,提高了吸痰的安全性。
密闭式吸痰可以一次完成吸痰的整个过程,减少了吸痰的次数和时间,缩短了清理呼吸道
分泌物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和通气质量。
密闭式吸痰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由于密闭式吸痰需要使用专用的设备,且设
备价格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所以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医疗单位可能无法广
泛应用。
密闭式吸痰需要严格掌握操作技巧,避免不当使用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比如在吸
痰过程中要注意吸痰管的插入深度,避免引起气道刺激和粘膜损伤;要保持吸痰管与呼吸
机通气管的连接,防止气道内气体流动受阻等。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治疗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传统方式吸痰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低氧
血症、肺部感染、肺不张以及通气血流失衡等;同时,定时吸痰能够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氧输送,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充分维护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在机械通气后
的患者中,呼吸道分泌物的积聚将导致气道狭窄,增加呼吸功率和氧气需求,甚至导致氧
输送不足。
密闭式吸痰与传统方式吸痰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密闭式吸痰采用的是封闭抽吸系统,大大减少了气道内部负压的丢失,防止了肺泡塌陷和气道折叠。
同时,密闭式吸痰也能够
节省纤维支气管镜的使用次数,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风险。
但是,密闭式吸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常需要使用较长的吸痰管,容易导致气道刺
激和撕裂,增加气道感染的风险。
此外,密闭式吸痰需要患者配合,如果患者不能配合,
将无法进行有效的吸痰。
总之,密闭式吸痰是一种新型的呼吸治疗技术,对于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能够
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氧输送,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但是,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密闭式吸痰技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后护理心得作者:王红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应用密闭式吸痰后效果和护理要点。
方法将30例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分为常规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各15例,两组病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无差异。
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密闭式组病人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肺顺应性明显提高。
结论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使用密闭式吸痰后配合治疗,能更好改善病人氧合,避免出现低氧过程,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安全有效。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密闭式吸痰;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2-0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大量肺泡塌陷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1]。
为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需定时进行气管内吸痰。
但吸痰过程可导致肺泡塌陷或加重原来不张的肺泡塌陷,出现低氧血症,反复的低氧血症,会进一步加重全身各器官功能的损害。
[2]本研究通过对30例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的观察,应用密闭式吸痰治疗,能避免吸痰后低氧血症,更好改善氧合。
现将观察结果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0月入住ICU科需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所有病人均符合1992年欧美ARDS联席会议提出的ARDS诊断标准,有以下情况不入选: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80mmHg);②致死性心律失常;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④严重颅内高压;⑤气胸、纵膈气肿、肺大泡;⑥慢性疾病终末期。
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后患儿气道内的分泌物不能自主清除,所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呼吸道管理中气管内吸痰尤为重要,为维持机械通气的通畅,需要及时吸出气道内的分泌物,方能维持正常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
做好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气管插管内吸痰技术有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两种。
较常用的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操作时需要将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分离,造成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且操作时程序复杂;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操作时则不需分离呼吸机和气管插管,操作程序简便。
我科自2008年1月开始将密闭式吸痰技术应用于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呼吸道管理中,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较前减少,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现详述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66例,其中男婴39例,女婴27例,孕周2kg24例;持续机械通气时间:1-7d54例,7d以上1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6例,新生儿肺出血11例,新生儿肺炎14例,呼吸衰竭15例。
1.2 方法:密闭式吸痰管由三通接头、注水口、吸痰管、透明薄膜护套、负压控制钮等部件组成,将三通接头一端连接气管插管导管、另一端与呼吸机管道相连,负压控制阀与负压吸引器相连。
在未进行吸痰时要盖上冲水口及将控制钮扭至关闭。
吸痰前根据病情将foi2提高20%左右,打开负压吸引器,设置吸引负压为80~100mmhg,打开密闭式吸痰管控制钮,一手固定气管插管,另一只手将透明薄膜护套内的吸痰管送入气管插管内,到达所需深度后按下负压控制钮开始吸痰,吸痰时边旋转边吸引边退出,缓缓退出吸痰管,直到将导管顶端退出三通接头尾端为止,抽吸时间为10-15s,如痰液粘稠,可经吸痰管注水口注入灭菌注射用水0.5~1.0ml,吸痰后经注水口注入生理盐水,边注水边负压吸引,将吸痰管内痰液冲洗干净,旋转负压控制阀至关闭,调回吸入氧浓度。
密闭式吸痰法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运用目的密闭式吸痰法对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
方法将3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
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
观察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值、呼吸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及发生时间等。
结果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值变化、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提示因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操作安全性强,减轻护理工作量。
标签: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法或;肺部感染机械通气人病人气道管理是降低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泡适当通气、氧合作用及气体交换功能的关键。
而排痰是气道管理中最基本、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
近年来发展为密闭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气道粘膜刺激性小,降低肺部感染。
因此我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方式对30例病人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同期入住ICU行机械通气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0-94岁,男18例,女12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14例,哮喘急性发作1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例,将3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种、病程及通气状况等,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吸痰方法1.2.1.1 观察组:采用意大利MALLINCKRODT DAR公司生产的密闭式吸痰装置。
①开保护帽,把负压吸引控制阀连接到负压吸引器,根据需要调节吸引器负压,将密闭吸痰装置接口与呼吸机和气管导管连接,需要时可使用连接管。
②逆时针旋转病人通路阀至打开位置,用一只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至适当深度,用另一只手固定吸引器与导管连接的部分。
第24卷第3期2011年6月工企医刊THE MEDIC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Vol.24No.3Jun.2011[文章编号]1001—814X(2011)03—0032—03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监护指标的影响陈红芹(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276400)[摘要]目的探讨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监护指标(SPO2,心率,收缩压)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密闭式吸痰48例)和对照组(开放式吸痰32例)。
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5min、吸痰过程中及吸痰后5min监护指标(SPO2,心率,收缩压)的变化情况。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吸痰前5min心电监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痰过程中SPO2明显下降,心率、血压明显上升,与实验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吸痰后5min SPO2、心率、血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密闭式吸痰过程中可以保持持续通气,避免或减少肺泡萎陷.避免气体交换受损及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可减轻吸痰对患者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不利影响同时密闭式吸痰操作简便,节约人力成本,且可避免交叉感染,是正压通气患者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关键词]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开放式吸痰;监护指标[中图分类号]R459.9[文献标识码]B[学科分类代码]320.7130[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open suction(OS)and closed suction(CS)on mo-nitoring indicators(SPO2,heart rate,blood pressure)in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Methods:eighty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48cases,used CS)and a control group(32cases,adopted os).The values of SPO2,heart rate,blood pressure were measured before suction5min,Suction process,after suction5min.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nitoring indicator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suction5min(P>0.05),The SPO2in the contro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heart rate,blood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uring suctioning.There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O2,heart rate,blood pressur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suction5min(P<0.05).Conclu-sion Closed suction can maintain continuous ventilation to avoid or reduce alveolar atrophy,and to a-void impairment of gas exchange and suction-induced hypoxiemia.It can reduce the adverse ettects on 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suction.Meanwhile,the closed suction is easy to operate,saving labor costs.and can avoid cross-in:fection,I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suction method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Key Words]mechanical ventilation;closed suction;open suction;monitoring indicators;机械通气是ICU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抢救措施,使用机械通气需要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吸痰就成了临床护士的一项工作量大且重要繁琐而必不可少的操作。
密闭式吸痰管不同更换时间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价值的比较作者:杨鸯叶京英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对比密闭式吸痰管不同更换时间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26例、B组27例、C组27例,每次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分别为24 h、72 h、120 h,对比三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管前端培养的菌落计数、定植率。
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1.54%、7.41%、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菌落计数分别为(6100±610)cfu/mL、(9 920±1 440) cfu/mL、(273 000±1 670) cfu/mL,定植率分别为57.69%、70.37%、1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3-0029-03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式容易引起交叉感染、机械通气治疗中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1],而密闭式吸痰管不仅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而且对患者肺换气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2]。
但对密闭式吸痰管的更换时间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3]。
本研究通过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为临床选取合适的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提供更多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ICU病房于2010年7月~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男50例,女30例,年龄18~74岁,平均(57.5±2.3)岁。
其中消化系统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泌尿系统疾病5例,循环系统疾病17例,神经系统疾病10例,其他8例。
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等患者;②年龄0.05),具有可比性。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引言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病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机械通气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痉挛、肺膨胀不足等。
呼吸道感染是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而密闭式吸痰则被认为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将从密闭式吸痰的原理、应用及预防呼吸道感染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密闭式吸痰的原理密闭式吸痰是一种通过封闭吸痰系统中的阀门,在无需拔出呼吸机气道导管的情况下进行吸痰的方法。
其原理是将阀门关闭,将呼吸机与气道导管之间的连接保持封闭状态,然后通过吸痰管和气道导管内部的闭合导管进行吸痰,最后再将吸痰管吸出的分泌物导入负压吸引装置中进行处理。
密闭式吸痰相比传统的开放式吸痰具有许多优点。
密闭式吸痰可以有效地降低呼吸机气道导管脱位的风险,因为在吸痰过程中无需拔出气道导管,减少了二次感染的风险。
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吸入废气和痰液溢出的风险,有助于改善通气效果。
密闭式吸痰还可以减少气道内部的感染风险,提高通气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目前,密闭式吸痰已经成为ICU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国呼吸治疗委员会(AARC)和欧洲呼吸协会(ERS)均推荐在ICU中使用密闭式吸痰进行呼吸道护理,以减少感染风险和提高通气效果。
在ICU中,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呼吸功能受损等原因,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而传统的开放式吸痰在吸痰过程中需拔出气道导管,容易造成气道内部的污染,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而密闭式吸痰则通过保持呼吸机与气道导管之间的连接封闭,有效地阻止了外界细菌和病毒的侵入,减少了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密闭式吸痰还可以减少吸痰过程中的气道压力波动,改善通气效果,降低氧合不良和二氧化碳潴留的风险。
这对于重症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稳定呼吸情况,提高成功脱离机械通气的机会。